湖北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湖北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湖北民族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湖北民族大学研究生招生][2021湖北民族大学研究生招生] [湖北民族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湖北民族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湖北民族大学考研难吗] [湖北民族大学研究生院] [湖北民族大学考研群] [湖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费] [湖北民族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湖北民族大学研究生辅导] [湖北民族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湖北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信息工程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湖北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湖北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湖北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湖北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湖北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

 【历史沿革】
  本专业是在原恩施州水电局、原恩施州电力公司支持下于1988年创办,同年招收专科生,1992年获本科生招生资格,次年招收本科生,经过30余年的建设,先后获得湖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和“高校示范实习实训基地”等省级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项目,2014年获批工程领域(电气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5年本专业所在学院获批“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师资队伍】
  现有专业教师1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博士5人,在读博士5人,硕士4人,校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4人;专业教师主要来源于自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郑州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现已形成了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近5年来,本专业教师编写教材7部,获得省部级教研项目7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恩施州科技进步奖4项,湖北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8项,地厅级项目12项,横向项目18项,到账总经费达400万元,知识产权转让1项,转让经费达600万元。
  【培养特色】
  以武陵山试验区能源产业和恩施州四大产业集群(清洁能源产业集群)为依托,围绕智能电网建设与清洁能源利用,培养服务基层、服务地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并能从事设计、运行、维护、检测、控制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实验条件】
  现有校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室1个、传感器实验室1个、自控原理实验室1个、电力电子实验室1个、高电压实验室1个、电力综合实验室1个、电路实验室1个,电机与控制实验室1个,风力发电与控制实验室1个,继电保护实验室1个,高压电气实验室1个,工厂供电实验室1个,智能配电实验室1个,现代电工实验室1个,PLC实验室1个,水电站和变电站仿真实验室1个,设备总价值约1000万元;同时,信息工程学院还拥有校级实践创新中心1个。
  【培养目标】
  根据“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以培养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为导向,本专业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电气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工程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在电力系统、电力电子应用等相关行业从事设计、运行、维护、检测、控制、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后通过自主学习和工程锻炼,能够适应电力产业的发展,胜任电力行业的岗位要求,具备工程师或与之相当的专业技术能力。
  【主要课程】
  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电力电子学、电力系统基础、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电厂变电站电气部分、发电厂变电站电气部分、电力电子装置与控制、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现代测试技术与传感器。
  【学生成果】
  近3年,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8项,省部级及以上奖项46项,地厅级奖项1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2项,发表学术论文31篇。特别是2014级杨志获2016年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TI杯)全国一等奖,2015级张小江获201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就业方向】
  供电公司、发电厂、电力施工单位、电气调试公司、电力设备配套企业、电力设计院、工业企业、自动化设备生产企业、电力电子设备开发与应用企业。如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湖北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所属企业、中广核集团湖北湖南公司、国网恩施供电公司、湖北机场集团公司、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国电云南电力有限公司、云南电网丽江供电有限公司、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北发电运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藏电力有限公司、新疆送变电工程公司、国电联合动力技术(包头)有限公司等企业。
  【学制及学位授予类别】
  本科,学制四年,按电气类招生,招收理科生,毕业时若符合学位授予条件,即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湖北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

 【历史沿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1994年开始招专科生,1996年获本科招生资格同年开始招本科生,2011年列为校级品牌专业,2012年列为“十二五”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2014年列为“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15年本专业所在学院列为“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2017年通过教育部审核评估。
  【师资队伍】
  本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责任心强。目前有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博士4人,在读博士4人。设有计算机应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两个教研室。近三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科技部(国家支撑计划)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文化部项目1项,横向研究项目3项,科研经费达300余万元,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主持省部级教研项目2项,校级教研项目6项,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培养特色】
  本专业采用“1.5+1.5+1”培养模式,并利用暑期小学期进行校企协同育人,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一线企业深度融合,共建大数据、人工智能方向,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和竞争力,服务新兴产业经济。学生全员参与创新创业活动,采用“算法+项目”训练模式,1-2年级进行算法训练,参加ICPC和CCPC竞赛,3年级进行项目开发训练,参加“互联网+”和全国软件杯竞赛。坚持产出导向,加强编程能力培养,从第1学期开始持续进行编程能力训练,保证4年的编程代码量在2万行以上,改革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和考试方式,采用在线自动评测。
  【实验条件】
  本专业实验条件优越,现有“湖北省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1个,软件工程实验室2个,计算机网络实验室1个,信息安全实验室1个。为了2019级学生实施新版人才培养方案,2020年学校计划投资500余万元,拟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1个,软件测试实验室1个,虚拟现实实验室1个。设备总价达到1000万元。
  【培养目标】
  根据“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原则,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在计算机、互联网及相关领域从事应用研究、设计开发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体目标为:(1)具有良好的道德与修养、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遵守法律法规,具有社会和环境意识;(2)具有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3)具备分析、研究计算机、互联网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4)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具备独立获取知识、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5)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6)紧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前沿,具有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
  【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数字逻辑与数字电路,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编译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Java、Python),人工智能原理,Linux系统实践,Web开发技术,软件测试,机器学习,大数据技术基础,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数字图像处理,自然语言处理等。
  【学生成果】
  近三年来,本专业学生获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CPC)亚洲区域赛铜奖1项,“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高新技术企业、金融系统、通信等行业从事计算机、互联网及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设计开发和技术管理等工作。工作环境好,薪资水平高。
  【学制及学位授予类别】
  本科,学制四年,按计算机类招生,招收理科生,毕业时若符合学位授予条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湖北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

 【历史沿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1994年开始招专科生,1996年获本科招生资格同年开始招本科生,2011年列为校级品牌专业,2012年列为“十二五”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2014年列为“湖北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15年本专业所在学院列为“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2017年通过教育部审核评估。
  【师资队伍】
  本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责任心强。目前有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博士4人,在读博士4人。设有计算机应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两个教研室。近三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科技部(国家支撑计划)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文化部项目1项,横向研究项目3项,科研经费达300余万元,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主持省部级教研项目2项,校级教研项目6项,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培养特色】
  本专业采用“1.5+1.5+1”培养模式,并利用暑期小学期进行校企协同育人,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一线企业深度融合,共建大数据、人工智能方向,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和竞争力,服务新兴产业经济。学生全员参与创新创业活动,采用“算法+项目”训练模式,1-2年级进行算法训练,参加ICPC和CCPC竞赛,3年级进行项目开发训练,参加“互联网+”和全国软件杯竞赛。坚持产出导向,加强编程能力培养,从第1学期开始持续进行编程能力训练,保证4年的编程代码量在2万行以上,改革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和考试方式,采用在线自动评测。
  【实验条件】
  本专业实验条件优越,现有“湖北省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1个,软件工程实验室2个,计算机网络实验室1个,信息安全实验室1个。为了2019级学生实施新版人才培养方案,2020年学校计划投资500余万元,拟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1个,软件测试实验室1个,虚拟现实实验室1个。设备总价达到1000万元。
  【培养目标】
  根据“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原则,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在计算机、互联网及相关领域从事应用研究、设计开发和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体目标为:(1)具有良好的道德与修养、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遵守法律法规,具有社会和环境意识;(2)具有扎实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3)具备分析、研究计算机、互联网及相关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4)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具备独立获取知识、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5)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6)紧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前沿,具有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
  【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数字逻辑与数字电路,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编译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Java、Python),人工智能原理,Linux系统实践,Web开发技术,软件测试,机器学习,大数据技术基础,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数字图像处理,自然语言处理等。
  【学生成果】
  近三年来,本专业学生获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CPC)亚洲区域赛铜奖1项,“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高新技术企业、金融系统、通信等行业从事计算机、互联网及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设计开发和技术管理等工作。工作环境好,薪资水平高。
  【学制及学位授予类别】
  本科,学制四年,按计算机类招生,招收理科生,毕业时若符合学位授予条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湖北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

 【历史沿革】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从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弱电方向发展起来的,于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教高函[2002]5号),并于当年单独招收本科生。
  【师资队伍】
  现有在校本科生240余人;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有博士(含在读)8人,硕士3人;硕士生导师4人,校学术骨干5人;专任教师主要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现已形成了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等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近五年来,教师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地厅级科研、教研项目10余项,横向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恩施州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培养特色】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嵌入式技术交叉融合为特色;依托行业背景,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全面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满足地方电子信息产业的人才需求,瞄准珠三角、长三角等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地区,学生就业市场稳定,发展空间广阔。
  【实验条件】
  本专业实验条件优越,现有校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电路实验室1个、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室1个、传感器实验室1个、EDA实验室1个、DSP实验室1个、通信原理实验室1个、微机原理实验室1个、单片机原理实验室1个、电子工艺训练实验室1个、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室1个,设备总价值约1000万元。同时,信息工程学院还拥有校级实践创新中心1个,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每届有80%左右学生进入实践创新中心参与培训。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信息产业发展需要,掌握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嵌入式技术应具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高道德文化素质修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利用自动控制技术、嵌入式技术等进行信息标识、获取、传输、处理、识别和控制的能力,拥有较强的工程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能在电子信息、智能控制等相关领域从事应用开发设计、维护以及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设置的主要课程有:电路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与应用、通信原理、高频电子线路、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课程体系中,实验、实训的学时比例达总学时的34.6%。
  【学生成果】
  近五年来,本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获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11项、省级6项、校级30项;多次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物联网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赛事,获国家级奖励5项、省部级奖励65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34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5项。
  【就业方向】
  近五年来,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电子、通信、计算机以及相关领域。如北京中科海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有限公司、爱迪欧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武汉光庭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恩施分公司、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恩施分公司、湖北省楚天视讯网络有限公司恩施分公司等。
  【学制及学位授予类别】
  本科,学制四年,按电气类招生,招收理科生,毕业时若符合学位授予条件,即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湖北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

【历史沿革】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从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弱电方向发展起来的,于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教高函[2002]5号),并于当年单独招收本科生。
  【师资队伍】
  现有在校本科生240余人;专任教师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有博士(含在读)8人,硕士3人;硕士生导师4人,校学术骨干5人;专任教师主要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现已形成了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等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近五年来,教师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地厅级科研、教研项目10余项,横向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恩施州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培养特色】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嵌入式技术交叉融合为特色;依托行业背景,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全面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满足地方电子信息产业的人才需求,瞄准珠三角、长三角等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地区,学生就业市场稳定,发展空间广阔。
  【实验条件】
  本专业实验条件优越,现有校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电路实验室1个、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室1个、传感器实验室1个、EDA实验室1个、DSP实验室1个、通信原理实验室1个、微机原理实验室1个、单片机原理实验室1个、电子工艺训练实验室1个、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室1个,设备总价值约1000万元。同时,信息工程学院还拥有校级实践创新中心1个,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每届有80%左右学生进入实践创新中心参与培训。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信息产业发展需要,掌握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嵌入式技术应具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高道德文化素质修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能利用自动控制技术、嵌入式技术等进行信息标识、获取、传输、处理、识别和控制的能力,拥有较强的工程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能在电子信息、智能控制等相关领域从事应用开发设计、维护以及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设置的主要课程有:电路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与应用、通信原理、高频电子线路、传感器原理与检测技术。课程体系中,实验、实训的学时比例达总学时的34.6%。
  【学生成果】
  近五年来,本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获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11项、省级6项、校级30项;多次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物联网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赛事,获国家级奖励5项、省部级奖励65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34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5项。
  【就业方向】
  近五年来,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电子、通信、计算机以及相关领域。如北京中科海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有限公司、爱迪欧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武汉光庭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恩施分公司、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恩施分公司、湖北省楚天视讯网络有限公司恩施分公司等。
  【学制及学位授予类别】
  本科,学制四年,按电气类招生,招收理科生,毕业时若符合学位授予条件,即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湖北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介绍

【历史沿革】
  我院于2011年申报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2011被国家教育部批准,同年开始招生。目前在校本科生200余人。
  【师资队伍】
  专业现有教授1名、副教授3名、博士及在读博士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近3年来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科研经费500余万元。
  【培养特色】
  (1)专业利用数字化技术、信息化技术服务于武陵山区文化旅游产业,通过“土家织锦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遗址数字化”的实践,本专业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形成了面向文化旅游产业的虚拟现实和计算机前端设计两个方向;
  (3)依托湖北省武陵山区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专业具备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实验实践平台。
  (4)将专业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相结合,形成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特有的以科研促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验条件】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现有基础实验室1个,专业实验室1个;同时,本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共享实验室3个,信息工程学院拥有湖北民族学院条件最好的大学生创新中心1个,实验设备总价值约500万元。良好的实验环境和设备条件,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创造了完备的实验与实践平台。
  在满足日常教学的前提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还拥有120平米的数字内容制作室和120平米的数字展示大厅,并拥有光学三维运动捕捉系统1套、微传感器动作捕捉系统2套、高精度激光扫描仪2套、深度学习服务台5台(其中包含NVIDIA1080TIGPU8张、NVIDIARTXGPU2张)等高端实验仪器设备,可以满足师生开展深度学习、文化遗产数字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培养目标】
  依托湖北民族大学“立足湖北,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基础”的办学定位和“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办学宗旨,根据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和信息产业对数字媒体类应用人才需求,培养能够适应我国和地区社会经济、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信息化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有:计算机三维建模与动画设计、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
  【学生成果】
  (1)从2015年第一届毕业生起,共获得省级优秀学士论文3篇、校级优秀学士论文8篇。
  (2)近3年来,在全国知名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竞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作品大赛”、“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学科竞赛中共有39人次获得了奖励。
  (3)近3年来,专业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创新创业项目2项;培育初创企业2家、其中恩施州师达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已完成软件企业认定、目前已成为恩施州信息化行业优势企业。
  【就业方向】
  近3年协议就业率达到90%以上,80%的学生在数字媒体技术相关领域进行就业,就业单位以民营企业为主,与行业相关的学生就业单位包括:北京央广纵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武汉数文科技有限公司、利川市电视台、北京摩拜科技有限公司、长江日报传播研究院等;近3年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集中在互联网开发师、新媒体设计师、信息技术服务工程师等工程技术类岗位;就业地区包括北京、武汉、杭州等一线城市和恩施、中山等三四线城市。
  2016年麦可思数据(北京)有限公司提供的就业质量评价报告:总体就业率为86%;2017年北京信索咨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就业质量评价报告:总体就业率为95%;2018年北京信索咨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就业质量评价报告:总体就业率为90%。
  【学制及学位授予类别】
  本科,学制四年,按计算机类招生,招收理科生,毕业时若符合学位授予条件,即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湖北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信息安全专业介绍

  【历史沿革】
  信息安全专业于2017年获批(教高[2017]2号),2017年秋季开始招生,是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内唯一的信息安全本科专业。
  【师资队伍】
  本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责任心强。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教授3人(二级教授1人),副教授4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生导师4人。近年来,教师承担科技部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湖北省科技厅创新群体项目1项,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湖北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重点和面上项目10余项,地厅级(市)科研课题20余项,企业合作项目6项;发表专业论文9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9篇。
  【培养特色】
  本专业采用“1.5+1.5+1”培养模式,并利用暑期小学期进行校企协同育人,与信息安全一线企业深度融合,提升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和竞争力,服务新兴产业经济。学生全员参与创新创业活动,采用“以赛代训”模式,1-2年级进行算法训练,参加ICPC和CCPC竞赛,3年级进行安全项目实训,参加“全国信息安全大赛”等学科竞赛。坚持产出导向,加强编程能力及安全意识培养。
  【实验条件】
  本专业实验条件优越,设备总价值达1000余万。现有“湖北省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1个,软件工程实验室2个,计算机网络实验室1个,信息安全实验室1个。为了2019级学生实施新版人才培养方案,2019年学校计划投资200余万元,拟建成信息安全、攻防、靶场实战综合实验平台。
  【培养目标】
  根据“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原则,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素质、知识、能力全面发展,具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信息科学基础知识,掌握信息安全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应用,能在中小型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从事信息安全相关领域的信息安全技术开发和应用服务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离散数学、信息安全程序设计基础、信息安全导论、数据结构、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密码学、数据库原理及安全、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及安全、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协议与标准、网络与信息安全法规、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病毒原理与防范技术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针对信息安全人才需求量大、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十分缺乏的现实,培养信息安全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学生经过规范的专业教育和培养,具备良好的信息安全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能够在提供信息安全产品、信息安全服务的各种单位从事信息安全产品或者服务的设计和开发工作;具备较高的信息安全技术能力,能够正确使用、配置、维护信息安全设备,还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管理能力,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正确规划、实施和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
  【学制及学位授予类别】
  本科,学制四年,按计算机类招生,招收理科生,毕业时若符合学位授予条件,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湖北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物理学专业介绍

 【历史沿革】
  物理学专业1975年开始招收物理教育师范专科生,1997年招收本科生,2002年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在湖北民族大学数学一级硕士点应用数学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2008年获建校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4年获建校级理论物理研究中心,201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师资队伍】
  物理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16人,其中博士7人,在读博士3人,教授2人,副教授9人,校级教学明星1人,欧洲ERCSeniorFellow1人,获恩施州“五四青年奖章”2人。专业部分教师曾受邀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葡萄牙里斯本宇宙学和引力研究中心等多个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交流访学和开展项目合作研究。
  本专业现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物理师范教育和物理实践技能四个创新研究团队。物理学专业教师现承担湖北省精品课程《大学物理学》,校级精品课程《大学物理实验》,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大学物理学》和《电磁学》,校级优质课程《普通物理实验》、《原子物理学》、《光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近五年本专业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10项;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4项;发表SCI/EI、CSCD检索收录论文64篇,单篇论文他引112次,部分研究成果被选为当月期刊亮点重点介绍。
  【培养特色】
  物理学专业依托恩施州及周边中学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现有基地42个),注重教学理论和实践结合,重视师范生教育技能培养。一方面聘请中学教学名师走进物理课堂教学,指导师范教育教学技能训练过程;另一方面在物理师范生实践实习中实行“双导师”制,保障师范生教育技能培养质量。
  物理学专业坚持“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结合,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验条件】
  本专业现有校外师范教育实习基地42个,校内实验实训场地面积1538平方米。物理学专业现有省级实验和实践教学平台“湖北省校企共建光伏信息技术研发中心”和湖北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湖北民族大学共建的“湖北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校级实验和实践教学平台“数理基础科学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和“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培养目标】
  物理学专业秉承“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的原则,培养具有良好科学文化素养、高尚道德情操、宽厚专业基础知识、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较强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四有”中学物理教师,并为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
  【主要课程】
  物理学专业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学物理教学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电工及电子工艺实习、教育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等。
  【学生成果】
  近三年物理学专业学生完成大学生创新项目国家级2项省级3项;参加师范技能竞赛获国家级奖1项、省级奖12项;参加实践技能竞赛获得国家级奖4项省级奖42项;发表实验教研论文8篇;发表科研论文被SCI/EI、CSCD检索收录11篇。
  【就业方向】
  物理学专业现有在校普通本科生170余人。毕业生在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浙江、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各省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家机关及中小学从事有关的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工作。近五年本专业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7.4%,考研率保持在25%以上,位居全校前列。2018年学生考研升学率(含出国)达到32%。
  【学制及学位授予类别】
  本科,学制四年,毕业时若符合学位授予条件,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湖北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历史沿革】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并于2016年招收本科生。
  【师资队伍】现有在校本科生110余人;专任教师7人,其中副教授3人,有博士(含博士在读)6人,硕士1人;硕士生导师3人,校学术骨干3人;专任教师主要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现已形成了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等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近五来,教师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地厅级科研、教研项目5项,横向项目10余项;公开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恩施州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培养特色】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新工科专业,以光学、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激光技术交叉融合为特色;依托行业背景,加强校企合作,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全面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瞄准武汉光电信息产业,辐射珠三角、长三角等光电信息产业发达地区,学生就业市场稳定,发展空间广阔。
  【实验条件】
  本专业实验条件优越,现有校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光电子实验室1个、激光实验室1个、光学实验室1个、光通信实验室1个、光电检测实验室1个、激光制造实训实验室1个、电路实验室1个、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室1个、通信原理实验室1个、单片机原理实验室1个、电子工艺训练实验室1个、电磁场与电磁波实验室1个,设备总价值约1000万元。同时,信息工程学院还拥有校级创新实践中心1个,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每届有很多学生加入到创新实践中心。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光电子信息产业建设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实践的方法,具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与工程实践能力,能在激光技术、光通信等领域从事研究、应用、维护、销售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设置的主要课程有:光电子技术、应用光学、物理光学、激光原理及技术、光纤光学、信息光学、光电检测技术、电路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课程体系中,实验、实训的学时比例达总学时的34%。
  【学生成果】
  近五年,本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获校级多项;多次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物联网设计大赛、湖北省大学生物理实验设计竞赛等赛事,获国家级奖励、省部级奖励奖项。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光电子、光通信、激光技术、计算机以及相关领域。如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有限公司、华工激光有限公司、武汉三工光电有限公司、武汉逸飞有限公司等。
  【学制及学位授予类别】
  本科,学制四年,按电气类招生,招收理科生,毕业时若符合学位授予条件,即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湖北民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教学基层组织设置情况介绍

院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积极性,加强各专业(团队)负责人培养,经各系充分讨论、上报,经学院研究决定对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负责人及部分团队负责人进行调整,调整后我院教学基层组织设置情况如下:
  (一)专业建设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组    专业负责人  李劲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组    专业负责人  李军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组    专业负责人  李沁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组    专业负责人  廖红华
  (二)专业建设组下设课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