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305)
一、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2011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作为本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于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开始招收首届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学科现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几个二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学校德育研究等研究方向。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德育研究等方面研究成果丰硕。
经过多年来的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点形成了一支高素质、高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培养的学生素质良好,主要在中高等院校、地方行政部门从事教学、科研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胜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关的教学、研究工作以及党政、群团、学生教育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品行端正,遵纪守法,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开拓进取,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本学科中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4.身心健康。
三、学科专业与研究方向
序号 |
学科专业 |
研究方向 |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
01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 |
本方向主要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界定、形成、构建和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构成、特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研究最能集中反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代表性著作和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科学精神在当代的运用和发展。本方向旨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研究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科学精神,把握人的发展、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握当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新情况新问题,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发展实践关系。
|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
本方向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社会思潮的一般理论,如形成背景、社会属性、传播的特点和规律、社会影响,马克思主义同社会思潮的关系,评析当代中国的主要社会思潮,探讨马克思主义引领这些思潮的方针和对策等,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社会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等。
|
02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毛泽东思想研究 |
本方向从新的角度、新的材料发掘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主要内容;从毛泽东思想在当前的运用和发展,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毛泽东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国外学者对毛泽东思想研究的介绍和评价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本方向主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条件、发展进程、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和历史地位,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新课题;研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理论与举措,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前沿问题等,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新贡献。
|
03 |
思想政治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
本方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探索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大问题和发展趋势;研究当代中国关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共产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对中外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研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稳定和政治的功能和作用。
|
学校德育研究
|
本方向主要研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模式、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探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模式、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和发展。
|
四、学制
实行以3年为基本学制的弹性学制,其中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对于提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业,成绩特别优秀的,经专家推荐和严格考核,可以提前毕业,但不得少于两年。个别因客观原因不能在规定的学制内完成学业的,经审核批准可适当延长,一般不超过5年。
五、学分要求
1.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总学分不少于38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不少于30学分,必修环节8学分。课程学习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0学分,其余课程不少于10学分(一般每18学时计1学分)。
名 称 |
学分
(总学分≥38学分) |
学分构成 |
课程学习 |
≥30学分 |
学位课程模块1:公共基础课8学分 |
学位课程模块2:学科基础课6学分 |
学位课程模块3:专业基础课6学分 |
选修课程 ≥6学分 |
素质教育课 4学分 |
必修环节
|
8学分 |
开题报告 3学分 |
实践环节 2学分 |
学术活动环节 2学分 |
学位英语 1学分 |
2.课程考核
(1)研究生学位课程考核方式采用考试形式,非学位课程一般采用考查的形式。学位课程的考核成绩75分为合格,非学位课程的考核成绩60分为合格。
(2)达到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免修、免试公共英语课程,并免考学位英语。
① 本科(全日制)阶段为英语专业,参加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达到合格水平;
② 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英语成绩达到75分及以上;
③ 入学前两年内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达到480分及以上(其中听力成绩80分及以上);
④ 入学前两年内托福考试成绩550分及以上(总分677)或80分及以上(总分120分);
⑤ 入学前两年内雅思考试成绩5.5分及以上。
3.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在课程学习结束和开题报告完成后进行,具体要求见《赣南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办法》。未通过中期考核者,不得进入学位论文阶段。
六、必修环节 (8学分)
1.开题报告(3学分)
(1)硕士研究生撰写开题报告前,必须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本学科点为研究生开列本学科的国内外经典文献目录,研究生要从中至少选择40篇重要文献进行阅读,并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文献综述1篇(1学分)。
(2)研究生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进行选题,撰写开题报告书。开题报告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完成,经开题报告会后,由学科导师组作出通过或不通过的决定(2学分)。
2.实践环节(2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承担助教、助研、助管等实践工作,三助的工作量不少于60学时,经考核合格,给予2学分(具体要求见《赣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兼任“三助”工作暂行实施办法》)。
3.学术活动环节(2学分)
每位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在学校做一次公开的学术报告(1学分,不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参加学术会议或学术报告(讲座)等学术活动10次以上(1学分,不含学术例会),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后需撰写不少于400字的小结,并填写《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本》,学术活动环节经考查合格,给予学分。
4.学位英语考试(1学分)
学校统一组织非英语专业的学位英语考试,考试合格方可申请学位。
七、学位论文
1.硕士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硕士研究生能否获得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一般至少要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或导师小组指导下,独立设计和完成某一科研课题。为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学院和导师重点抓好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等几个环节。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不合格者,必须推迟论文答辩时间。
2.硕士学位论文必须是学术性论文,凡是通俗性、泛论性或单纯叙述他人成果的文章或翻译材料,不能作为硕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具体格式要求参见《赣南师范大学关于硕士学位论文格式的规定(修订)》。
3.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1)选题应努力体现本专业的学科前沿和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创新性;(2)学位论文应是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3)论文的结论和所引用的资料应详实准确;(4)本学科论文正文的篇幅为3万字以上,符合学位论文的规范,其基本的理论和应用成果达到可以在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水平。
4.学校对学位论文进行中期检查,根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检查论文写作进展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保证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5.硕士研究生入学第二学年结束以前,研究生按照《马克思主义研究》杂志格式撰写一篇4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或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至论文答辩前,必须有1篇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本人为第二作者)发表的论文在学校认定的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该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必须是赣南师范大学。考核认定不合格者,不能申请论文答辩。
6.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以及各个必修环节并取得相应的学分,完成了学术论文发表的要求后,按照《赣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7.为保证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采取论文公开答辩形式。学校每年对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匿名外校送审,抽检和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