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0-18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东北师范大学考博难吗
add 东北师范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免费答疑

关于《东北师范大学考研》我们搜集了部分东北师范大学考研真题和复试资源,免费赠送;并提供有偿的东北师范大学初试/复试/调剂辅导(收费合理,内部资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领资源或了解研究生辅导的,请加网页上的学姐微信。东北师范大学考博难吗 是择校选专业前必须要搜集和参考的,它反映了东北师范大学考研的难度和专业的热门程度。考研派每年都会在第一时间统计和整理东北师范大学考博难吗 。希望对你的博士报考有用。

各培养单位:

根据吉林省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2021年度吉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的通知》要求,我校2021年度吉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已经启动。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报送范围

根据《东北师范大学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东师校发字〔2020〕12号)要求和《东北师范大学关于表彰2021年校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决定》(东师校发字〔2021〕76号)结果,学校拟推荐118篇校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参加2021年吉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具体推荐名单见附件。

二、报送要求

各相关培养单位组织推荐参评人员填写评选材料,并于1月8日前将以下材料报送学位办公室:

(一)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1.博士学位论文原文(PDF格式),以“YB_10200_姓名_LW”命名;

2.吉林省优秀博士学术学位论文推荐表(Word格式,附件2-1),以“YB_10200_姓名_TJB”命名;

3.作者简况表(Word格式,附件2-2),以“YB_10200_姓名_JKB”命名;

4.学位论文中英文摘要(Word格式,附件2-3),以“YB_10200_姓名_ZY”命名;

5.代表性成果佐证材料(PDF格式),以“YB_10200_姓名_ZZCL”命名;

以上材料以参评人员个人为单位建立文件夹,并以“YB_10200_姓名”命名。

6.吉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推荐汇总表,(Excel格式,附件1,sheet1),以“YB_培养单位名称_HZB.XLS”命名。

以上材料1-5均须报送电子版,材料6报送纸质版和电子版。

(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学术型)

1.硕士学位论文原文(PDF格式),以“XSYS_10200_姓名_LW”命名;

2.吉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学术型)推荐表(Word格式,附件3-1),以“XSYS_10200_姓名_TJB”命名;

3.代表性成果佐证材料(PDF格式),以“XSYS_10200_姓名_ZZCL”命名;

以上材料以参评人员个人为单位建立文件夹,并以“XSYS_10200_姓名”命名。

4.吉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学术型)推荐汇总表(Excel格式,附件1,sheet2),以“XSYS_培养单位名称_HZB”命名;

以上材料1-3须报送电子版,材料4报送纸质版和电子版。

(三)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专业型)

1.硕士学位论文原文(PDF格式),以“ZYYS_10200_姓名_LW”命名;

2.吉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专业型)推荐表(Word格式,附件4-1),以“ZYYS_10200_姓名_TJB”命名;

3.代表性成果佐证材料(PDF格式),以“ZYYS_10200_姓名_ZZCL”命名;

以上材料以参评人员个人为单位建立文件夹,并以“ZYYS_10200_姓名”命名。

4.吉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专业型)推荐汇总表(Excel格式,附件1,sheet3),以“ZYYS_培养单位名称_HZB”命名;

以上材料1-3须报送电子版,材料4报送纸质版和电子版。


工作邮箱:xwb@nenu.edu.cn

工作电话:85099638

联系人:肖潇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

2022年1月5日

姓  名: 张向葵 性别:

出生年月: 工作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

所在院系: 教育科学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4020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研究领域: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学习工作简历】   1.1986-1990年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任教(助教、讲师)   2.1990年底月-1995年3月希腊亚里斯多德大学心理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   3.1995年至2001年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任教(1995年12月破格副教授,1997年12月破格教授)   4.2000年被东北师范大学评为博士生导师   5.2001年9月-2002年月在牛津大学心理学系作高访学者   6.现任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副院长、心理学系教授   7.2004年任东北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8.2004年-2006年9月任东北师范大学女性中心主任   9.2005年任东北师范大学第一届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10.2006年10月-2007年8月在美国加里弗尼亚戴维斯大学作高访学者(富布赖特项目).   A.学术访问   1.2001年-2002年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学系高级访问学者   2.2002年访问香港中文大学   3.2003年访问美国哈佛大学、波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   4.2004年访问台湾嘉义大学   5.2007年访问旧金山大学。   B.参加国际会议   1.2001年在英国牛津参加国际脑科学研讨会   2.2003年在韩国参加中韩东方文化教育新视野国际会议   3.2003年在美国参加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变革   4.2004年在台湾参加亲职教育国际研讨会   5.2004年在北京参加第二十八届国际心理学大会   【社会学术兼职】   社会兼职   1.国际心理学会会员   2.中国心理学会理事   3.全国教育心理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4.全国家庭教育委员会理事   5.教育部“十五”、“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评审组专家   6.教育部心理成人考试中心专家组专家   7.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专职研究员   8.吉林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9.长春市首届社科成果评审专家组成员等职务。   10.《心理科学》杂志编委.   11.《心理学报》审稿人.   12.《心理与行为研究》杂志编委.   13.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专家组成员.   学术兼职   1.天津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2.河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获得奖项

*学术获奖情况   31.2006年《走向行动定向的儿童研究》获吉林省第五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30.2005年《青少年心理学》获东北师范大学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著作特等奖;   29.2005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国家级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第二位);   28.2004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获东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第二位);   27.2004年《青少年心理学》获吉林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   26.2004年12月《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专著获吉林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5.2004年11月《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著作获首届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优秀成果奖;   24.2004年10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获东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第二位);   23.2004年10月《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专著获东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2.2004年《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专著获东北师范大学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   21.2004年《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专著获第二届长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2003年7月《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专著获吉林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9.2003年7月《高师教育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典型范例》获吉林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二位);   18.2003年获宝钢优秀教学奖;   17.2002年12月获第四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16.2002年9月《中国和希腊儿童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比较研究》专著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15.2001年12月《学习策略学科化》获第五次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   14.《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研究》课题获2001年高等教育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二位);   13.《教育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获2001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二位);   12.2000年香港教育与社科研究计划指导奖;   11.1999年《中学生课文图式意识、图式操作及图式水平关系的研究》获全国教育心理专业第四届年会青年优秀论文二等奖;   10.1998年《中国和希腊儿童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比较研究》专著获全国首届教育图书二等奖;   9.1998年《中国和希腊儿童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比较研究》专著获第四次吉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部级);   8.1997-1998年度东北师范大学校优秀教学奖;   7.1997年《图式理论在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一文获吉林省“刘航杯”二等奖;   6.1997年《宣传效果与受众的心理加工机制》一文获东北师范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5.1997年《走进心理世界》一书获东北师范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4.1997年《中国和希腊儿童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比较研究》专著获吉林省社会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   3.1998年《中国和希腊儿童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比较研究》专著获东北师范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2.1997年至今被评为东北师大跨世纪人才;   1.1995年获希腊亚里斯多德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大理石奖章;   *荣誉称号   1.2002年12月获第四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2.2002年获吉林省普通高校“巾帼优秀教师奖”;   3.2002年获吉林省第七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人才称号;   4.2003年获宝钢优秀教学奖。

著作及论文

发表论文(按研究方向划分):   第一类:心理健康的核心要素自尊的系列研究   《SSCI》论文   8. Jiao, R.K., Zhang, X.K.. A study about effects of the correlated factors on development of self-esteem in adolesc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166-166.   7.Yu, X.N., Zhang, X.K.. Mental health among laid-off workers: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ping style and perceived contr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221-221.   6.Zhang, X.K.. Constructing and verifying of self-esteem model(ⅰ): A theory of structure and processing way of self-este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319-319.   5.Sun, Y., Zhang, X.K..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gnitive apprais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social support and stress facing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320-320.   4.Cong, X.B., Zhang, X.K..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mental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444-444.   3.Zhang, L., Zhang, X.K.. Theory constructing and verifying of self-esteem structural model (ii): A confirmatory study of self-esteem structural model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319-319.   2.Pan,Y., Zhang, X.K.. Self-esteem is psychological basis for the education with respe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4,39 (5-6): 319-319.   1.Guo, J., Zhang, X.K.. Coping styles of the retired persons as modulator to mental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320-320.   《国家级》论文   3.张向葵(第1位):自尊的本质探寻与教育关怀.教育研究,2006,(6):15-20(国家级).   2.张向葵(第1位):自尊对失败后抑郁、焦虑反应的缓冲效应.心理学报,2005(3):240-245(国家级).   1.张向葵(第1位):自我尊重: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心理资源. 教育研究,2003,(1):53-57(国家级).   《CSSCI》论文   38.张向葵(第2位):后现代主义哲学对心理学中幽默感研究的方法论超越,理论探讨,2007(2):62-68.   37.张向葵(第1位):中国儿童的电视环境与儿童成长.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50-153.   36.张向葵(第1位):认知评价与心理控制感在中年人对社会政策变化感受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4): 91-96.   35.张向葵(第2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震荡的特点研究.心理科学.2006,29(5):1045-1048.   34.张向葵(第2位):高自尊的异质性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6,14(5): 704-709.   33.张向葵 (第1位):自尊只有高低之分吗?——高自尊的异质性及其启示.心理学探新.2006(3):20-22.   32.张向葵(第1位):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6(1):78-82.   31.张向葵(第1位):大学生自尊水平、抑郁状态与状态焦虑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2):139-140.   30.张向葵(第1位):男女两性在文化震荡、心理健康及其关系中的差异比较.心理科学.2006(2):336-340.   29.张向葵(第1位):透视文化变迁下的个体心理状态--社会文化震荡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访谈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24-127.   28.张向葵(第1位):自尊对失败后抑郁、焦虑反应的缓冲效应.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5(10):42-47.   27.张向葵(第2位):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研究概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41-146.   26.张向葵(第1位):国外自我决定研究述评,中国特殊教育,2005(9):78-81.   25.张向葵(第2位):自我决定学习理论及其干预模型探析,中国特殊教育,2005(6):41-45.   24.张向葵(第2位):促进残疾学生自我决定能力发展的教育策略概述,中国特殊教育,2005(2):81-85.   23.张向葵(第1位):自尊能缓冲死亡焦虑吗?——自尊对死亡提醒条件下大学生死亡焦虑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28(3):602-605.   22.张向葵(第1位):“內隐自我信息加工方式”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探索.心理学探新,2005(1):49-53.   21.张向葵(第3位):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兼谈自尊的教育意境.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1):144-148.   20.张向葵(第2位):找回心理学失去的自我——心理学研究主体的历史探寻与当代启示.南京师大学报,2004(5):85-89.   19.张向葵(第1位):关于自尊结构模型的理论建构.心理科学,2004(4):791-795.   18.张向葵(第1位):文化震荡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38-442(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转载).   17.张向葵(第1位):自我尊重的心理解读.中国教育学刊,2004(7):36-38,52.   16.张向葵(第1位):关于心理健康的哲学思考.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2):119-126(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转载).   15.张向葵(第3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双重表征理论及其进展.心理学探新,2003(2):55-58.   14.张向葵(第1位):自尊机制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12):54-56.   13.张向葵(第1位):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大学生身体自尊及整体自尊研究.心理学探新,2003,23(4):55-58(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转载).   12.张向葵(第2位):态度研究的新进展——双重态度模型. 心理科学进展, 2003,11(2):171-176(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转载).   11.张向葵(第1位):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测查问卷的编制.心理科学,2002,2:152-15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转载)   10.张向葵(第1位):处于不支持行为压力下的下岗人员的心理中介研究. 应用心理学,2002,8(3):9-14.   9.张向葵(第1位):待岗人员的应付方式、控制感特点及其关系研究. 心理学探新,2002,22(4):50-54.   8.张向葵(第1位):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感、社会支持与高考压力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3):74-79.   7.张向葵(第1位):论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东北师大学报,2002,(3):107-113.   6.张向葵(第1位):退休人员的应付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研究.心理科学,2002,25(4):414-431.   5.张向葵(第1位):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测查问卷的编制.心理科学,2002,(2):152-155.   4.张向葵(第1位):我国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特点的调查研究. 心理学探新,2001,(3).   3.张向葵(第1位):我国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现状的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4):111-116.   2.张向葵(第1位):中考与高考学生焦虑心理成因及对策.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9,(6):55-56.   1.张向葵(第1位):当前社会形势下儿童--老人助人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2):6-11.   《核心刊物》论文   5.张向葵(第1位):未来中国儿童研究的战略构想.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6):13-15.   4.张向葵(第1位):关于心理健康的哲学思考.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248-251.   3.张向葵(第1位):文化震荡对当代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6):53-56.   2.张向葵(第1位):Philosophical meditation on mental health.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05,Volume9. Number12: 248-251.   1.张向葵(第1位):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探析. 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22(10):21-24.   《省级》论文   14.张向葵(第1位):父母应如何培养儿童的自尊,中国家庭教育,2007(1):42-47.   13.张向葵(第2位):四种训练方式对不同认知风格大学生人际信任改善的影响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37-41.   12.张向葵(第1位):我国不同群体心理健康现状的新调查,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24-30.   11.张向葵(第1位):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3):229-233.   10.张向葵(第2位):大学生自尊、抑郁和焦虑水平的性别差异研究,社会心理研究,2005(3):15-18.   9.张向葵(第1位):幼儿气质类型、母亲态度与自我调节的关系研究.中国家庭教育,2004(2):54-57.   8.张向葵(第2位):当代中国诚信危机的文化审视.新长征,2002,(6):50-52.   7.张向葵(第1位):退休人员的应付方式、控制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社会心理研究,2002,(2):1-5, 32.   6.张向葵(第2位):待岗人员的应付方式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社会心理研究,2002,(3).   5.张向葵(第2位):知识女性工作压力归因特点及相关研究.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1):18-20.   4.张向葵(第1位):当前形势下知识女性心理素质分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3):76-80.   3.张向葵(第2位):教师心理素质与课程改革. 吉林教育研究,2000,(8).   2.张向葵(第2位):文化震荡与“边际人”心理调适.长春市市委党校校报,2000,(4):66-69.   1.张向葵(第1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误区的成因及矫正.现代中小学教育,1997,(3):30-32.   第二类:儿童认知加工效率、学习策略获得与改造及环境对其成长影响研究   《SSCI》论文   1.Andreas.DEmetriou, zhang xiangkui:The architecture,dynamics,and development   of mental processing:Greek, chinese,or universal? Intelligence,2005,   Volume 33.Issue 2:109-141   《国家级》论文   2、张向葵(第1位):走向行动定向的儿童研究:国内外儿童福利政策研究及启示,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新华文摘2005年第22期,总第346期转载),2005(4):131-134.   1.张向葵(第2位) :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优生与学困生解决比较问题的差异.心理学报,2002,34(4):400-406(国家级).   《CSSCI》论文   40.张向葵(第3位):发散思维训练对62名初一学生创造力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3):169-172.   39.张向葵(第2位):规则形式及其呈现问题情境对高二学生类比迁移影响研究.心理科学,2007,30(1):100-103   38.张向葵(第1位):教师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观念.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6年第3期转载),2006(3):27-31.   37.张向葵(第1位):教师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观念.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4):73-78.   36.张向葵(第2位):多层线性模型在纵向研究中的运用,心理科学, 2005,28(2):429-431.   35.张向葵(第2位):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的理论模型与干预途径,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14-622.   34.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教学与生成智慧.教育科学研究,2005,9:47-51.   33.张向葵(第1位):西方侵犯受害儿童早期经验研究及其对幼教的启示. 外国教育研究,2001,28(1):50-54.   32.张向葵(第2位):儿童入学准备的访谈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5,(5):14-16.   31.张向葵(第2位):中学生学习策略的结构与使用特点.心理科学,2006(1):98-102.   30.张向葵(第1位):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策略教学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5(5):28-31.   29.张向葵(第1位):如何上好学习策略方式教学课—《生活中的轴对称》课例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4):46-49.   28.张向葵(第1位):阅读障碍学生创造力特征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1-6.   27.张向葵(第1位):有关类比推理过程中的图式归纳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3(5):866-869.   26.张向葵(第2位):中学生学习策略运用、学习效能感、学习坚持性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4):603-607.   25.张向葵(第1位):教育生态:课堂教学监控的鲜活生命.教育科学研究,2003,7/8:31-34(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转载).   24.张向葵(第1位):中学生学习策略应用特点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2.110-11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转载).   23.张向葵(第1位):认知发展机制研究的新进展—关于认知发展机制的数学模型. 心理科学,2003,26(1):118-120,143.   22.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对学生未来生活方式的影响. 人民教育,2003,(2):30-32.   21.张向葵(第2位):“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的深层思考.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3):36-38.   20.张向葵(第1位):儿童图式特征的认知发展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1):22-26.   19.张向葵(第1位):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6):22-24.   18.张向葵(第1位):图式教学对阅读理解能力、推理能力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2):22-27.   17.张向葵(第1位):类比推理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0,23(6):725-728.   16.张向葵(第1位):备课时怎样备好学生.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8):30-32.   15.张向葵(第1位):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 (9): 35-37.   14.张向葵(第1位):学科素质教育与学习策略.宁波大学学报(全国文科学报文摘报转载),1999,21(5):1-3.   13.张向葵(第1位):小学生课文图式意识、图式操作策略与图式行为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1999,(5).   12.张向葵(第1位):3.5—6.5岁儿童对丧失认知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4):8-12.   11.张向葵(第1位):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及其对语文学习成绩的影响.心理科学,1999,(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1999年7期).   10.张向葵(第1位):在高等教育中开办小学教育专业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2).   9.张向葵(第1位):3.5--6.5岁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4):7-10.   8.张向葵(第2位):学习策略与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1998,(4):16-18.   7.张向葵(第1位):宣传效果与受众的心理加工机制.东北师大学报(校优秀论文一等奖),1997,(4):93-95.   6.张向葵(第2位):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al Dimensions of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Longitudinal and Cross--cultural evidence. HORIZONS OF PSYCHOLOGY, LJUBLJANA, 1998.6.   5.张向葵(第1位):影响信息加工容量的语言因素研究. 心理科学,1997,20(3):248-251.   4.张向葵(第1位):图式理论在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4):57-60.   3.张向葵(第1位):信息加工观点和信息加工系统.东北师大学报,1996,(4):93-96.   2.张向葵(第1位):Processing Capacity: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s in complex problem-solving.:A cross-cultural study in Greece and China. IV EUROPEAN ,CONGRESS OF PSYCHOLOGY, JULY, 1995, GREECE.   1.张向葵(第1位):9--15岁儿童信息加工系统发展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4):7-11.   《核心刊物》论文   4.张向葵(第1位):微观发生法在认知策略教学中的应用,教育科学,2005,3(6):40-43   3.张向葵(第2位):超越式学习的现象学研究.教育科学,2005,21(1):25-27   2.张向葵(第1位):实现创新教育理论具体化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探索,2003,(2):1-4.   1.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学科化.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9):35-37.   《省级》论文   15.张向葵(第2位):幼儿教师对儿童入学准备状态观念的访谈研究,中国家庭教育,2005(2):57-59.   14.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教学与生成智慧,教育科学研究,2005(9):47-51.   13.张向葵(第1位):图试: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奠基石.当代教育论坛,2003,(12):54-56.   12.张向葵(第3位):策略性知识: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现代教育科学,2003(7):10-13.   11.张向葵(第1位):幼儿对丧失的认知、成因及调适对策. 中国家庭教育,2003,(1):65-69.   10.张向葵(第1位):中学生学习策略应用特点的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110-115.   9.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的获得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6):44-46.   8.张向葵(独撰):阅读过程研究的新视角. 吉林教育科学,2001,(8):41-42.   7.张向葵(第1位):中学生课文图式意识、图式操作与图式水平关系的研究.宁波大学学报,2000,22(2):1-4.   6.张向葵(第1位):西方儿童类比推理研究的回眸与展望. 教育实践与研究,1999,(5).   5.张向葵(第2位):运用认知图式 指导语文阅读教学.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98,(4):24-26.   4.张向葵(第2位):小学部首归类识字教学的新方案.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2):36-38.   3.张向葵(第3位):学习策略与小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1):42-45.   2.张向葵(第1位):罗比.凯斯关于儿童智慧发展的"过程--结构"论.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96,(4):14-15.   1.张向葵(独撰):关于工作记忆发展的新研究.长春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51-54.   报纸   1.张向葵:专家指津:把心理学导入家庭教育.中华读书报,2005,(70):第三版.   著作   8.张向葵(著第1位).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7.张向葵(编著).课堂教学监控.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6.张向葵(独著). 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一版,2004年第二版.   5.张向葵(编著).步入青春河.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2000.   4.张向葵(著第1位).学习策略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长春出版社出版,2000.   3.张向葵(编著第1位).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操作.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   2.张向葵(独著).中国和希腊儿童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比较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   1.张向葵(编著).走进心理世界.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   教材   8.张向葵(主编).青少年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网络学院学历教育系列教材).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网络课,2006.   7.张向葵 路海东(主编).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专论(4+2教育硕士研究生教材).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张向葵(主编).青少年心理学(共同课教材).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张向葵.心理健康教育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张向葵.青少年心理学.全国继续教育网络课,2004;   3.张向葵.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向葵.管理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张向葵主编. 发展心理学.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0;   内刊   2.张向葵.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进入高等教育体系的探讨. 东北师大教学研究,1999,(1).   1.张向葵(第2位):关于切实提高高校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和做法.东北师大教学研究,1997,(2-3).   成果总汇   国内外学术刊物共发表论文108篇,SSCI上8篇、国家级5篇、CSSCI论文67篇、核心刊物论文7篇、省级论文25篇,   著作8部,教材6部;   获奖成果共27项,其中国家级成果3项,省部级成果5项,其它20项;   承担项目16项,其中国家项目4项,省部项目10项,校级2项;   近三年支配科研经费58.4万元,年均19.5万元。

承担项目

18.2006-2008年主持《高效心理健康教育标准研究》,\\"十一五”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研究项目(进行中)。   17.2006年主持《城市贫困家庭儿童生存状态与促进研究》,吉林省教育规划“十一五”课题(进行中);   16.2006-2007年主持《东北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全国人文社科基地“十五”规划项目(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的子课题(进行中);   15.2005年《发展心理学》课程被吉林省确立为教材建设项目(进行中);   14.2004年《发展心理学》课程被东北师范大学确立为教材建设项目(已结项);   13.2004-2006年主持《社会文化震荡对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课题,全国妇联\\"十五\\"规划项目(已结项)   12.2002—2006年主持《认知过程的心理机制研究》,第四届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项目(进行中);   11.2002—2005年主持《社会文化震荡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重大课题,全国人文社科基地“十五”规划项目(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待结项);   10.2001-2003年主持《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形成影响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已结项);   9.2001-2003年主持《学习策略与创新素质关系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已结项);   8.2001-2002年主持《发展心理学教学实验改革》课题,东北师范大学“优师工程”改革项目(已结项);   7.2001-2002年主持《中小学心理问题成因及其对策研究》课题,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项目(已结项);   6.1998—2000年参加(第2位)《教育学科培养目标、规格及课程结构的改革与研究》课题,国家教育部基教司项目(已结项);   5.2000--2002年主持《在人生重要转折关头心理中介的调节作用》课题,全国人文社科基地“九五”规划项目(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已结项);   4.1998--2001年主持《着眼未来,加大教科院教学改革力度----教育学科、心理学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研究》课题,东北师范大学“优师工程”改革项目(已结项);   3.1998--2000年主持《现代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培养研究》课题,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第二批项目(已结项);   2.1997--2000年主持《青年认知结构模式的实验研究》课题,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项目(已结项);   1.1995--1998年独立主持《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研究》课题,国家教委留学基金研究项目(已结项)。

姓  名: 傅亚庶 性别:

出生年月: 1954-6-0 工作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

所在院系: 文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研究领域: 古代汉语词汇学、训诂学、中国古代诸子文献研究、中国上古文化研究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个人情况综述】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教授委员会委员。   我在小学时期受到的教育是完整的,1966年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毕业,文革期间,辍学二年。1968年复课,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即算是初中毕业,中学时期的教育,在文化知识方面,是一片空白。1970年作为知青,到农村插队。1972年底,参军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从战士做到干部,一直在最艰苦的地方生活、工作。1978年由军队参加高考,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从此与书结下了缘份。毕业后,再回来读研究生,直至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已到知天命之年。我入门以来,随业师何善周先生治诸子,庄子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既知天命,吾亦以“无己”为始。   【学习工作简历】   1978年至1982年在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读书   1983年至1986年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   1970年至1972年 在吉林省前郭县下乡 (知青)   1973年至1977年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81675部队 (战士、干部)   1986年至1988年 在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助教   1989年至1996年 在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讲师   1997年至1999年 在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副教授   2000年至今 在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教授   2001年至今 东北师范大学 博士生导师   【社会学术兼职】   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训诂学会会员,中国辞书学会会员,吉林省语言学会副会长。

获得奖项

傅亚庶,《刘子校释》,2001年获第五次吉林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   2000年获东北师范大学第二届优秀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   傅亚庶,《中国上古祭祀文化》,2000年获吉林省长白山优秀图书三等奖。   2000年获东北师范大学第二届优秀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   傅亚庶,《中国上古祭祀文化》,2004年遴选为教育部2004—2005年度评审的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   傅亚庶,《古代汉语教学发微》,2004年获《中国教育改革》杂志优秀论文奖。

著作及论文

论文目录:《论古汉语词义的结合范围》,CSSCI 《山西大学学报》 2007.2期 P:70   《古代汉语学科综述 》, 《语言文学论集》 2005.9.1  P:501 合撰   《再说商先起源于幽燕》, CSSCI 《社会科学辑刊》 2005.6.1 NO:3P:103 合撰第二位   《释“尞”》,《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辑,商务印书馆2005年。   《 古代汉语教学法微 》, 《中国教育改革》 2004.7.1 NO:4P:89 独撰   《古代汉语教学发微》,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   《论古文字工具书的部首编排方式》,《中国文字研究》第三辑,2002年。   《论左传的委婉语》,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1期。   《庄公寤生解》,《汉语词源研究》第一辑,2001年。   《刘子作者辨证》,中华书局,1998年。   《释登轼而望之》,东疆学刊,1994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1994年。   《孔丛子伪书辨》,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   《古代的庙制与祭祀》,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   《孔丛子校正》,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1992年。   《关于刘子校释中的几个问题》,《语言文学集》,1991年。   《关于比喻引申与条件引申》,东疆学刊,1990年。   《刘子的思想及史料价值》,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1989年。   《读淮南子札记》,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   《关于刘子集释中的几个问题》,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1988年。   学术著作目录:   《刘子校释》(第二版),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2006年4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学历教育系列教材),主编(1),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   《古代汉语》,60万字,主编(1),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上古祭祀文化》38万字,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教育部推荐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1世纪高职高专教材)78万字,主编(1),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中国上古祭祀文化》 34.5万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出版。   《刘子校释》 38.9万字,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1998年出版。   《三曹诗文全集译注》 85万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出版。   《通玄真经(文子)释读》20万字,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出版。   《春秋公羊传释读》 20万字,南海出版公司,1992年出版。

承担项目

“殷周时代祭祀文化研究”,原国家教委“八五”社科规划项目,时间:1993年—1995年,经费:0.4万元,本人为项目主持人。   “中国古代诸子文献研究”,原国家教委“九五”社科规划项目,96JAP75,时间:1996年—2000年,经费:0.9万元,本人为项目主持人。   古代汉语 校内项目 0.4万 2003.4.2   “古代汉语教材”,东北师范大学教材建设项目,时间:2004年—2007年,经费1.8万元,本人为项目主持人。   “古代汉语网络教材”,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材项目,时间:2004年—2005年,经费3.8万元,本人为项目主持人。     “古代汉语精品课”,东北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时间:2005年—2007年,经费2.5万元,本人为项目主持人。   “中国上古文化与先秦文学原始基因研究”,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2005年一般项目,时间:2005年—2008年,经费0.8万元,本人为项目主持人。   “松花江流域少数民族神话和历史传说集要”,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2006年重点项目,时间:2006年—2009年,资助经费6.0万元,本人为项目主持人。

姓  名: 杨颖秀 性别:

出生年月: 1955-10-0 工作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

所在院系: 教育科学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120403教育经济与管理

研究领域: 学校管理、教育政策与法律、教育行政与督导、教育学原理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个人情况综述】   杨颖秀,吉林省长春市人。自1974年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先后在中学和大学任教,33年的教育生涯,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1984年获教育学学士学位,2000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1999-2000学年在美国天平洋路德大学作访问学者,2004-2005学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作访问教授。   1974-1980年在长春市93中学任数学教师、教研组长、学年组长、班主任等职务。   1984年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工作期间,曾经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职务。现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管理系主任,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点带头人。   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教育督导研究会常务理事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政策与法律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小学管理》编委等社会学术职务。   主要研究领域为学校管理、教育政策与法律、教育行政与督导、教育学原理。   1984年留校任教以来,给本科生讲授过学校管理学、教育行政学、教育法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学等课程。   1994年以来,给研究生讲授教育管理概论、教育管理学、教育法学、教育政策分析、学校发展谋略、教育政策法律前沿问题等课程。   1998年以来,任教育学原理专业、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共指导硕士研究生62人(含统招硕士研究生、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高校教师硕士研究生和同等学力研究生)。近五年(2002-2006)指导硕士研究生50人。   2003年以来,任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共指导博士研究生6人。   “八五”期间,参加全国教育科学和吉林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农村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改革研究”。   “九五”期间,主持国家教委“九五”基础教育研究项目“《中小学教育条例》起草研究”。   “十五”期间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我国重大宏观教育政策决策机制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 “十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小学安全教育研究”、教育部人事司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课程开发项目“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吉林省教育厅“十五”规划项目“教育管理法治化问题研究”。   “十一五”期间主持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已撰写《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研究》、《教育管理学》、《教育法学基础》三部专著,主编《学校管理学》、《教育法学》、《教育政策法规专题》等著作。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获全国第三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吉林省第五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吉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教育部人事司“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征文一等奖、吉林省社会科学第五、第六届优秀论文一等奖、吉林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著作二等奖、吉林省长白山优秀图书二等奖、东北师范大学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督导研究会第五届年会论文一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首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科研论文二等奖、中国教育学会奖(1999-2004)三等奖等奖项。   【学习工作简历】   主要学习经历   1971-1974 在吉林省双阳师范学校学习   1980-1984 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学习,获教育学学士学位   1985-1986 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原理专业助教进修班学习硕士学位课程   1997-2000 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学习,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1999-2000 在美国太平洋路德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专业作访问学者   2004-2005 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专业作访问教授   主要工作经历   1974-1980 在长春市93中学任数学教师   1984-1990 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任助教   1990-1995 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科学学院任讲师   1995-2001 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任副教授   2001-   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任教授   2003-   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任博士生导师   【社会学术兼职】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学科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督导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专业委员会理事   《中小学管理》杂志编委

获得奖项

教学奖:   杨颖秀:学校管理学,教育部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   杨颖秀,李卢一:学校管理学网络课程研究,吉林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2002   科研奖:   杨颖秀: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研究,全国第三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教育部2006   杨颖秀:基础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的基尼系数考查,吉林省第五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2006   杨颖秀:高等教育基本制度的法律视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首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科研成果评选优秀论文二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05   杨颖秀: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研究 “中国教育学会奖”(1999-2004)三等奖,中国教育学会2005   杨颖秀:校长培训应科学定位,“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征文一等奖,教育部人事司、中国教育报编辑部 2005 杨颖秀:关于长春市民办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2004年度长春市优秀调研成果优秀奖,中共长春市委政策研究室、长春市人民政府政策研究会、长春市调查研究学会2005   杨颖秀:学校不承担未成年学生监护职责的误区分析,吉林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 吉林省教育学会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吉林省教育学会2004   杨颖秀: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研究,吉林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 2003   杨颖秀: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东北师范大学2003   杨颖秀: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研究,吉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吉林省学位办2003   杨颖秀:教育督导制度发展的新趋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督导研究会第五届年会论文评选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督导研究会2003   杨颖秀:中国大陆学校管理中的帕金森现象浅析,吉林省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吉林省教育学会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吉林省教育学会2002   杨颖秀:等级评价的模糊性浅析,吉林省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吉林省教育学会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吉林省教育学会2002   杨颖秀: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研究,2001年度吉林省长白山优秀图书二等奖,吉林省新闻出版局2002   杨颖秀:教育决策的民主与效益问题分析,中国第五届教育管理学术年会优秀奖,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研究会2002   杨颖秀:高校文科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几点思考,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七届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奖三等奖,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01   杨颖秀:中国大陆学校管理中的帕金森现象浅析,吉林省教育科学 “刘行杯”三等奖,2000   杨颖秀:关于教育管理三维结构的思考,东北师范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1999   杨颖秀:实施《小学管理规程》实现小学的规范化管理,东北师范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1996   杨颖秀:教育法学基础,东北师范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1992   个人奖:   杨颖秀:东北师范大学最佳文明女职工,2002   杨颖秀:东北师范大学与白山市人民政府教育科技协作先进工作者,1998   杨颖秀:东北师范大学先进工作者,1996   杨颖秀:东北师范大学先进工作者,1994

著作及论文

论文目录:   杨颖秀:农民子女受教育权利与义务失衡的法理分析,《中小学管理》2006.8(核心)   杨颖秀:美国的校长培训制度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6.7(重点,CSSCI)   杨颖秀:对修订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思考与建议,《中小学管理》2006.6(核心)   杨颖秀:An inspection on the Gini coefficient of the budget educational public expenditure per student for China’s basic education,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Number2.April,2006(外刊)   杨颖秀,张红:义务教育实施二十年的反思与前瞻,《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重点,CSSCI),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小学教育》转载2006.6,《新华文摘》篇目辑览2006.12   杨颖秀:中美研究生教学的比较与思考,《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2(核心)   杨颖秀:结构性教育问题的危机与解除危机的教育政策重构   ——学校安全问题屡禁不止的政策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CSSCI)   杨颖秀:教育督政:中国教育督导制度的特色分析,《US-China Education Review》2005.2(外刊)   杨颖秀,郭莲蓉:督政与督学相结合   ——中国教育督导制度的显著特色《教育科学》2005.2(CSSCI),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教育学文摘卡》摘要转载2005.3   杨颖秀:美国:营建学校与社区关系的几种常用方法,《中小学管理》2005.3(核心)   杨颖秀:文化建设与学校管理,《小学校长》2005.3   杨颖秀:美国:谁有资格当校长,《上海教育》2005.6A(核心)   杨颖秀:奖励也要逆向思维,《中国教育报》2005.6.7(6) (重点)   杨颖秀:学校品牌在品而不在牌,《福建教育》2005. 7B   杨颖秀:《民办教育促进法》能否促进民办中小学的发展,《教育科学研究》2005.8   杨颖秀:学校改革的陷阱,《中小学管理》2005.8,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小学学校管理》转载2005.11(重点)   杨颖秀:基础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的基尼系数考查,《教育研究》2005.9(CSSCI,国家级),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小学教育》论点摘编2006.2   杨颖秀:“尊重的教育”的法理分析,《尊重的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春,2005.9   杨颖秀:学校管理模式的超越与“尊重的教育”理念反观,《尊重的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春,2005.9   杨颖秀:教育管理学的发展轨迹、价值取向及其对研究者素质的挑战,《教学与管理》2005.10(核心),《新华文摘》篇目辑览2005.22,《中国学术年鉴》2005   王丽秋,杨颖秀:民办学校教师流动现象的规制探求,《教学与管理》2005.6(核心)   宋娟,杨颖秀:充分认识学校文化的复杂性,《中小学校长》2005.11   杨颖秀:学生发展的契机与学校管理的话语,《教育管理评论》(第三卷),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5   杨颖秀:从教育权与受教育权看师生关系,《中国教育学刊》2004.1(重点,CSSCI)   杨颖秀:学校事故预防是学校的常规性管理活动,《中小学管理》2004.1(核心)   杨颖秀:现代学校制度的变革特点,《教育策划》2004.4   杨颖秀:课程管理是学校的常规性管理活动,《中小学管理》2004.5(核心)   杨颖秀:研究性学习能否成为学生新的课业负担   ——从美国学生的口头报告看研究性学习的性质及其实施策略,《外国教育研究》2004.5(重点,CSSCI),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小学教育》转载2004.8   杨颖秀:中小学乱收费屡禁不止的政策视界,《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重点,CSSCI),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小学教育》转载2004.10   杨颖秀:现代学校制度要关注培养人的问题,《中国教育报》2004.9.14(6)   杨颖秀:准确定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福建教育》2004.9B   杨颖秀:校长培训应科学定位,《中国教育报》2004.10.26(7)(重点)   杨颖秀,王智超:中国大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困境分析,《教育曙光》(香港)2004.11(外刊)   杨颖秀:从个案看国外现代学校制度变革,《上海教育》2004.12A(核心),《教育文摘周报》转载2005.2.9(6)   刘冰, 杨颖秀:变革社会中的教育管理,《中小学管理》2004.12,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小学学校管理》转载2005.2(重点)   李海双,杨颖秀:相同案件,为何两种判法,《教学与管理》2004.7(核心)   苗绘,杨颖秀:教育消费知情权及其保障机制的构建,《中国教育学刊》2004.8(重点,CSSCI)   史春媛,杨颖秀: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外流问题研究,《教学与管理》2004.12(核心)   杨颖秀:学校不承担未成年学生监护职责的误区分析,《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3.2(重点,CSSCI)   杨颖秀:信息技术课程应当突出伦理目标的实现,《小学校长》2003.3   杨颖秀:个性化提高学历培训是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5(重点)   杨颖秀:热象中的冷思考   ——“教育券”政策建构中需要关注的四个问题,《中小学管理》2003.6(核心)   杨颖秀:教育督导的职能定位与督学专业化的政策性建议,《中国教育政策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7   杨颖秀:新任校长慎行三件事,《中小学管理》2003.9(核心)   杨颖秀:高等教育基本制度的法律视点,《中国教育法制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3.11   杨颖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行为整合,《人民教育》2003.24(重点)   杨颖秀:学校管理道德观的冲突与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CSSCI)   杨颖秀:由美国校园枪声引发的思考,《中国教育法制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2002.7   曲正伟,杨颖秀:美国中小学的课外计划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2.6(重点,CSSCI)   杨颖秀:中小学生在校伤害事故的防范,《长春教育》2002.12   杨颖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视点,《教学与管理》2002.8   曲正伟,杨颖秀:德行成本:学校德育低效问题研究的新视角,《教育科学》2002.4(CSSCI)   杨颖秀:教育决策失误原因分析,《中小学管理》2002.2(核心)   杨颖秀:学习型学校的创建,《长春教育》2002.1-2   杨颖秀:美国学习圈教学模式及其对我们的启示,《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1.8   杨颖秀:教育决策的民主与效益问题分析,《教学与管理》2001.2(1)   杨颖秀:学业成绩评定的激励作用分析,《教学与管理》2001.2(2)   杨颖秀:略谈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从小抓起   ——由美国校园枪击引发的思考,《外国教育研究》2001.8(重点,CSSCI)   杨颖秀:教学督导新议,《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0.4   杨颖秀:等级评定要讲“三性”,《中小学管理》2000.12(核心)   杨颖秀:依法治教中的几个法理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00.6(CSSCI)   杨颖秀:中国大陆小学数学应用题编写误区分析,《教育曙光》(香港)2000.5(外刊)   杨颖秀:美国中小学校长要会做什么,《中小学管理》2000.5,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小学管理》转载2000.3(重点)   杨颖秀:素质教育需要法律和制度的保证,《中小学管理》2000.1(核心)   杨颖秀:论未成年学生在校伤害事故的防范,《教育科学》1999.12(CSSCI)   杨颖秀:课堂提问九则,《长春教育》1999.8   杨颖秀:依法推进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小学校长》1999.6   杨颖秀:高校文科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几点思考,《长春教育学院学报》1999.5   杨颖秀,赵庆祥:关于教育管理三维结构的思考,《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9.2(重点,CSSCI)   杨颖秀:教育督导制度发展的新趋势,《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1(CSSCI)   杨颖秀:教育投入需要法律保障,《中小学管理》1998.11   杨颖秀:中国大陆学校管理中的帕金森现象浅析,《教育曙光》(香港)1998.11(外刊)   杨颖秀:等级评价的模糊性浅析,《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1,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小学教育》转载1998.4(重点)   杨颖秀:实施《小学管理规程》实现小学的规范化管理,《现代中小学教育》1996.6(重点)   杨颖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科学管理教育的根本法,《吉林教育科学》1995.12   杨颖秀,郑长利: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结构特性,《教育评论》1995.3   杨颖秀:学校管理中的经济激励问题探析,《中学教育》1995.1   杨颖秀:农村初中劳动技术课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农村初中课程改革试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春,1994   杨颖秀:农村初中素质教育与教育评价改革研究,《农村初中课程改革试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春,1994   杨颖秀:劳动技术课在发展学生脑功能中的作用,《农村初中课程改革试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春,1994   杨颖秀:正确认识努力实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培训》1994.4   杨颖秀: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滞后与对策,《中小学管理》1994.1   杨颖秀,刘淑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学校管理的质量观,《吉林教育科学》1993.11   杨颖秀,孙万库:角色转换:校长培训中的重要议题,《现代中小学教育》1993.4   杨颖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中国教育报》1993.1587   杨颖秀:劳动技术课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中的作用,《长春教育科研》1993.4   杨颖秀,刘淑兰:课堂教学实习指导的五环节,《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4   杨颖秀:以纲要为指导,科学管理教育,《长春教育科研》1993.2   杨颖秀: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心理误区,《教育理论与实践》1993.1,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小学教育》转载1993.3   杨颖秀:关于教育法功能的思考,《长春教育科研》1992.2   谢利民,杨颖秀:改革农村初中劳动技术课教学的探索,《现代中小学教育》1992.1   杨颖秀:对我国教育法特征的思考,《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1.2   杨颖秀:中小学教师的思想管理,《现代中小学教育》1991.5   杨颖秀:对教育过程中明示与暗示问题的探讨,《教育科学研究通讯》(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89.3   杨颖秀:大学授课也要讲究教学方法,《吉林高等教育研究》1987.2   杨颖秀:赞科夫教学论思想述评,《东北师范大学学生毕业论文选》1984   学术著作或教材目录:   杨颖秀:教育政策法规专题,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春,2005   杨颖秀:学校管理,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4   杨颖秀:教育法学,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   杨颖秀:公共管理学,参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北京,2003   杨颖秀:教育管理学,专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春,2002   杨颖秀: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研究,专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春,2001(东北师范大学图书出版基金项目)   杨颖秀:教育政策法规专题,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春,2001   杨颖秀:中学百科全书(学校管理卷),编委、撰稿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春,1994(国家“八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   杨颖秀:教育法学基础,专著,延边大学出版社,延吉,1992

承担项目

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ZZ0019,2006,0.3万,主持人。   教育政策与法律专题,远程(网络)教育课程开发制作项目,1090706,2万,主持人。   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教育部人事司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课程开发项目,[2004]36号,2004,8万,主持人。我国重大宏观教育政策决策机制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DFA030131,2003-2006,1.4万,主持人。   教育管理法治化问题研究,吉林省教育厅“十五”规划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03]31号,0.3万,主持人。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若干重大问题子课题之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2003-2005,子课题负责人。   教育法学教材建设,东北师范大学“十五”规划教材项目,东师教字[2003]2号,2003-2005,0.4万,主持人。   中小学安全教育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015063号,2001,0.2万,主持人。   教育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政策环境研究,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吉教高字[2001]20号,2001,主持人。   校长队伍状况及其培训制度研究,国家基础教育中心项目,00ZXZX047号,2000,0.3万,主持人。   《中小学教育条例》起草研究,国家教委 “九五”基础教育研究项目,1998.1.23,1998-2001,3万,主持人。   农村初中课程结构改革研究,教育部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1990-1995,子课题负责人。   农村初中课程结构改革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1990-1995,子课题负责人。

姓  名: 高玮 性别:

出生年月: 1937-11-15 工作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

所在院系: 生命科学学院 职称: 教授

行政职务: 招生专业: 071012生态学

研究领域: 动物生态学、鸟类生态学 是否兼职:

指导博士生总数: 指导硕士生总数:

目前博士生数: 目前硕士生数:

个人简介

【个人情况综述】   1957年入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本科学习,1962年毕业。1962年师从著名鸟类学家傅桐生教授,作动物学专业研究生,主要攻读鸟类分类及生态学。在三年研究生学习中,不但学习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还学到了导师的严谨治学态度和为科学勤奋及求新精神,更从导师那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使我终生受益!三年研究生学习,我的最大收获概括起来是:“做人;辩证;多思;科学;刻苦;方法”。从思维和专业知识都有新的提高,并为以后的工作和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5年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动物园工作,在北京动物园五年工作中,从事动物饲养和繁殖研究,更加丰富了专业知识和感性认识。从1970年至1978年从事农业的教学和科研8年,使我开阔了眼界和丰富了专业知识。1978年调回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作傅桐生教授的助手并作教学及科研工作。40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教学方面,为本科和研究生开设了动物学;动物生态学;鸟类学和动物学专题;动物生态学原理;鸟类学;鸟类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原理及方法;行为生态学课。科研方面,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135多篇论文;出版学术 专著28部。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项。并获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人才培养方面,自1985年以来培养生态学硕士生31名;博士生11名。   【学习工作简历】   1957年7月-1962年7月 东北师范大学生物学系本科   1962年7月-1965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生物学系 动物学专业研究生   1965年7月-1970年9月北京动物园 技术员   1970年9月-1978年9月吉林省通化农学院 农学系副系主任   1993年8月-1994年3月东北师范大学 生物系主任   1994年3月-1997年8月东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1978年9月-现在 东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社会学术兼职】   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中国鸟类学会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吉林省动物学会理事长、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委员。   东北林业大学兼职教授。野生动物杂志编委。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评审专家。

获得奖项

1、《长白山鸟类研究》,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名).   2、《大兴安岭鸟类研究》,1994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名).   3、1991年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   4、1992年获吉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吉林英才奖章”.   5、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6、1993年《鸟类分类学》获吉林省新闻出版局、吉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发的“1992年度吉林省长白山优秀图书”三等奖.   7、《中国长白山动物》,获吉林省新闻出版局、吉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发的“2002年度吉林省优秀图书”一等奖。   8、《栗斑腹鹀(Emberiza jankowskii)生态学》,获吉林省新闻出版局、吉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发的“2002年度吉林省优秀图书”一等奖。   9、《东北地区珍稀鸟类保护生物学研究》,2003年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名)。   10、东北地区鸟类群落生态学和种群行为生态学的研究》 2003年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名)。   11、2006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吉林省禁猎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著作及论文

一.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35篇,主要论文如下:   1,高玮. 黑头鳾 的繁殖及其食性的研究. 动物学报, 1978, 24(3):260~268(SCI)   2,高玮. 普通鳾 的繁殖及其食性的研究. 动物学杂志, 1980,4:25~29    3,高玮, 李方满, 王魁颐. 灰脚柳莺的繁殖和种群密度的研究. 动物学研究, 1981,2(4):307~316   4,高玮. 长白山北坡冬季鸟类群落的丰富度及其群落的演替. 动物学研究(增刊), 1982(3):336~341   5,高玮等. 长白山北坡沼泽草甸中两种鸟的种群生态的比较研究. 动物学研究, 1983,4(2):157~165   6,高玮, 李方满. 红胁蓝尾鸲繁殖生态的观察. 动物学杂志, 1983,3:7~10    7,高玮, 宋榆钧, 李方满. 树鹨繁殖生态习性的观察. 动物学杂志, 1984,2:8~9   8,高玮, 相桂权.大兴安岭北部夏季鸟类生态分布. 动物学研究, 1987,8(2):142~143   9,高玮, 张克勤. 短翅树莺的繁殖习性. 动物学报, 1985, 31(2):162~169(SCI)   10,高玮, 相桂权. 中国繁殖鸟类新记录及生态观察. 动物学杂志, 1987,4:22~24   11,高玮, 相桂权, 张凤岭等. 黑嘴松鸡的繁殖习性. 动物学报, 1988, 34(2):194~195    12,高玮等. 人工落叶松林中冬季鸟类混合群的相互关系的研究. 动物学杂志, 1991,26(4):9~13    13,高玮等. 东北山地次生林鸟类多样性的研究. 生态学杂志, 1991(5):35~42    14,高玮等. 长耳号鸟  的繁殖习性. 动物学报, 1991,38(2):223~226    15,高玮等. 山地次生林冬季鸟类集群的初步研究. 动物学报, 1993,39(4):385~391    16,高玮等. 东北山地次生林鸟类集团结构及其集团关系的研究. 见:数学生态学进展. 成都: 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4.242~249    17,高玮, 冯贺林等. 次生阔叶林中大山雀和沼泽山雀取食行为的研究. 生态学杂志, 1996,12(5):1~5   18,金伟, 盛连喜, 高玮. 松嫩平原淡黄虻种群日吸血活动的时空动态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2001,12(4):532~534    19,邓文洪, 高玮. 破碎化次生林斑块面积及斑块隔离对大山雀繁殖成功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1,12(4):527~531   20,邓文洪, 高玮. 山地次生林长耳号鸟 对喜鹊巢地的利用. 生态学报, 2002,22(1):62~67   21,万冬梅, 高玮. 生境破碎化对丹顶鹤巢位选择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2,13(5):581~584   22,王海涛, 高玮. 次级洞巢鸟对次生林天然树洞的利用. 动物学研究, 2002,23(2):136~140    23,万冬梅, 高玮等. 大鸨的巢位选择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11):1445-1448.   24,佟富春, 高玮等. 吉林省白城地区干草原栗斑腹鹀的繁殖生态,生态学报,2002,第22卷,第9期,1485-1490.   25,高玮, 王海涛等. 栗斑腹鹀的栖息地和巢址选择,生态学报,2003,第23卷,第4期,665-672.   26,邓文洪、赵匠、高玮. 2003 破碎化次生林斑块面积及栖息地质量对繁殖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生态学报. 第23卷第6期1087-1094.   27,Wen-Hong Deng, Guang-mei Zheng, and Wei Gao. Nesting success of the Meadow Bunting along habitat edges in northeastern China. J.Field Ornithol. 74(1):37-44, 2003.(SCI)   28,DENG WEN-HONG, GAO WEI, ZHENG GUANG-MEI. NEST AND ROOST HABITAT CHARACTERSTICS OF THE GREY-FACED BUZZARD IN NORTHEASTERN CHINA. J. Raptor Res. 37(3):228-235. (SCI)   29,王海涛,高玮,万冬梅,刘多,邓文洪. 利用天然树洞繁殖的五种鸟的巢位特征及繁殖成功率. 生态学报.第23卷7期.1376-1385. 2003.(英文)。   30, 赵匠,高玮,万冬梅,王海涛.大鸨繁殖期活动时间预算和日节律.应用生态学报,第14卷10期.1705-1709 .2003.   31,邓文洪,高玮,王海涛.影响灰脸コ仓费≡竦闹饕蛩?生态学报. 第23卷11期.2246-2252. 2003.   32,WEN-HONG DENG , WEI GAO , JIANG ZHAO .BREEDING BIOLOGY OF THE GREY-FACED BUZZARD(BUTASTUR INDICUS)IN NORTHEASTERN CHINA.J.Raptor Res.38(3):263-269,2004.(SCI)   33,万冬梅, 赵匠, 高玮, 王海涛, 程瑾瑞. 大鸨求偶场的选择.生态学报.第24卷11期.2597-2601. 2004.   34,邓文洪、高玮。温带次生林的岛屿化对鸟类物种多样性及密度的影响。生物多样性。2005,13(3):204-212   35,Deng Wenhong, Gao Wei. Edge effects on nesting success of cavity-nesting birds in fragmented forests.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Volume 126, Issue 3, December 2005, Page 363-370(SCI). 1,   36,赵匠,万冬梅,王海涛,高玮.大鸨繁殖期觅食地选择. 应用生态学报. 2005,16(3):501-504.   二.出版或参编专著(28部),代表专著如下:   1. 高玮等.鸟.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   2. 高玮等.怎样识别和观察鸟类.吉林林业科技编辑部出版,1981   3. 傅桐生, 高玮, 宋榆钧著.长白山鸟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4. 傅桐生, 高玮, 宋榆钧.鸟类分类及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5 高玮 主审.动物学(下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统编教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006。   6 高玮 主编.中国鸟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1      7 高玮 编著.鸟类分类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8. 高玮 编著.鸟类生态学.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9. 高玮 参编著.中国珍稀濒危鸟类――雉科, 松鸡科鸟类生活史与保育.中台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10 高玮等 主编.长白山经济动植物及其利用.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1. 高玮 编著.鸟类生态学.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2. 高玮(主编著之一).中国动物志 鸟纲 雀形目 文鸟科 雀科. 科学出版社,1998   13. 高玮等 主编.中国珍稀动物.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14. 具诚,高玮等 主编.吉林省生物种类和分布.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5. 高玮 副主编.中国脊椎动物大全.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16. 高玮等 著.栗斑腹鹀(Emberiza jankowskii)生态学.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2   17. 高玮 编著.中国隼形目鸟类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2   18. 高玮, 盛连喜 主编.中国长白山动物.延边人民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9 高玮等 著.东北地区洞巢鸟类生态学.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0 高玮 著。东北地区鸟类及其生态学研究,科学出版社. 2005。   21 冯江 高玮 盛连喜 主编 动物生态学,科学出版社 2005   22 高玮等 著 长白山生物种类与分布(动物 )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三.主要学术贡献   1.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135多篇论文,发表专著28部.被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专著引用2000多次.成为编写中国动物志 鸟纲 的主要参考文献. 其科研成果水平,在我国区域性鸟类生态学研究中实为罕见.   2. 构建了东北地区温带和寒温带森林鸟类群落结构和山地次生林鸟类集团结构的框架及模式。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东北地区鸟类地理区划和区系组成,并具体分析了东北地区鸟类区系组成的动态变化,不仅掌握了鸟类的种类﹑分布和动态变化的基本规律,为区域性研究提供了范例的重要学术价值,而且将为今后的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区域环境变迁的分析提供了生态学的佐证。并首次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东北地区鸟类为456种及51亚种,隷属于21目73科208属.   3. 在松鸡类,猛禽,大鸨和栗斑腹鵐等珍稀濒危鸟类研究成果,为我国鸟类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我国该类群的研究开辟了先河.   4.揭示了东北地区57种珍稀濒危鸟类的分布和数量、鸟种多样性、繁殖生物学、栖息地和巢位选择以及濒危机制和保护对策、群落结构等规律和特点。   5.根据多年研究证实,柳雷鸟和镰翅鸡两种鸟在我国已绝迹。首次发现黑嘴松鸡和黑琴鸡求偶行为为正面型,都有较固定的求偶场。雄鸟求偶时具有多态型,不仅有曾报道的“跑圈型”,还发现有“跑直线型”,且以“跑直线型”为主。大鸨求偶行为为正面型、集群式求偶、巢址选择为松散群巢。中华秋沙鸭为2年性成熟。   6.在种群层次上开展177种鸟类繁殖和巢址选择的研究,极大的充实和丰富了我国鸟类生态学的研究成果,缩小了与国际的研究差距,特别是在濒危种类和破碎化生境的研究,并提出的“最小有效面积”新理论,是继“岛屿理论”、“最小存活理论”之后对保护生物学理论的一个新发展,对推动玛他种群(Metapopulation)的研究具有极积的推动作用。   7.决定鸟类群落共存三个基本要素的提出,揭示了鸟类群落结构形成的机理,尤其是“关键鸟类类群”的发现及其功能机制的研究,对认识鸟类群落结构形成的内在动力以及演替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并发现,猛禽侵入次生林中繁殖,其巢址选择也具有适应性变化,并对次生林鸟类群落组织结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8. 揭示了温带鸟类对资源的分割与温带季节性资源波动相适应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森林主要鸟类类群的取食行为和集群行为模式。繁殖行为研究的多数种类都是国内首次报道。鸟类繁殖行为、侯鸟迁徙规律及年周期活动规律的研究,丰富了我国动物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也为正确分析人-禽之间可能存在的某些生态联系的基础。   9. 在40多年的科研工作中,成为我国东北地区鸟类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东北地区鸟类生态学研究的开拓者,也是我国鸟类学研究重要基地之一。

承担项目

一.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9项如下:    1. 中国动物志,鸟纲,中国动物志编委会,主编之一(本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之一,(1994—1998)   2.《三江平原综合治理》山地次生林试验示范,国家“七五”攻关项目,(1985—1990),负责动物部分,通过鉴定   3. 东北松鸡科及其濒危种类的研究(1984.1—1987.12),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88年3月已通过鉴定,主持人   4. 国家环保局,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分册,1986.9—1987.9,参加编写   5. 长白山经济动植物及其蕴藏量,1985—1987,吉林省计委项目,主持人   6. 东北主要几种猛禽的研究,1989.1—199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号387035,1992年3 月通过鉴定,主持人   7. 东北几种大型猛禽的研究,1992.12—1994.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号39170120,1995年3 月通过鉴定,主持人   8. 花尾榛鸡人工驯化和饲养繁殖,1992.1—1996.6,吉林省科委项目,主持人   9. 中华秋沙鸭人工驯化、饲养繁殖,1992.1——1995.12,省科委项目,主持人之一   10. 吉林省陆生脊椎动物调查,1995.11——1998.12,林业部项目,为吉林省林业厅总顾问   11. 中国珍稀鸟类栗斑腹鹀的繁殖与分布,1999.1—20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号39870117,主持人   12. 东北地区动、植物标本馆建设,1999—2000,国家科技部,批号 国科发财字(1999)476号文件,主持人     13 松鸡类专项调查,2003—2005,国家林业局,批号(2002)120,主持人   14,大鸨繁殖及保护生物学研究,2002~2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号30170141,主持人。   15,中国隼形目鸟类生态学,2003-2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30224002主持人。   16 栗斑腹鹀的岛状分布成因及进化机制的研究,2004-2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号30370183,主持人。   17 生物标本整理,整合及共享。教育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编号505013。2005年1月-2007年12月。   18 教学标本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东北师范大学教学标本数据库建设专题。“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教学标本标准化整理整合及试点。科技部。项目编号2005DKA21403。2006年-2008年。     19 山地次生林鸟类群落组织结构形成中"关键类群"的作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批号20050200009。2006年1月-2008年12月。主持人。     20 大山雀子代性比率和对栖息地忠实性的研究,2007年1月-2009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号30670293。主持人。

东北师范大学考博难吗

东北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坐落在美丽的北国春城长春市。学校本部校区地处人民大街中段,净月校区设在风景如画的净月潭旅游经济开发区。

欢迎广大考生报考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招生方式

招生方式有普通招考、硕博连读和直接攻博。

2021年我校各招生院部以普通招考招生方式报名的考生,均采用申请考核选拔方式,具体选拔方式请见《东北师范大学各招生院部2021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实施细则》。

硕博连读和直接攻博选拔工作已经结束,具体选拔方式请见我校研究生院网站发布的《关于做好2021年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工作的通知》和《东北师范大学2021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办法》。


三、招生计划

各招生院部的招生计划请见《东北师范大学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此招生计划仅供参考,录取时将根据教育部实际下达计划数、生源状况和学校学科发展需要,对招生计划进行适当调整。


四、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3.心理健康且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

4.申请人必须符合下述条件之一:

(1)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

注:考生持国(境)外获得的硕士学历(学位)证书报考,须通过国家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并取得《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3)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的考生(非学历教育,只有硕士学位证书,无毕业证书),报名时必须已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5.申请人应具备良好的学术科研能力。

6.外语要求:

(1)英语水平须达到以下条件之一:

①CET-4≥425分(2005年以前CET-4成绩为“合格”);

②CET-6≥425分(2005年以前CET-6成绩为“合格”);

③IELTS≥6.0;

④TOEFL≥85;

⑤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英文国际期刊上发表过专业学术论文;

⑥在母语为英语的国家或地区学习、用非中文撰写毕业或学位论文并获得硕士学历(学位),通过国家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并取得《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2)其他语种参照相应标准执行。

(3)本科或硕士阶段为外语类相关专业的考生,各招生院部可自行确定外语要求。

(4)外国语学院自行确定考生的外语要求。

(5)教育博士的外语要求由招生院部自行确定。

7.取得报考学科或相近学科的2名正高职称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8.现役军人考生报考,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规定办理。

9.我校不允许研究生同时攻读两个及以上不同层次或相同层次的学位。

10.部分招生院部对跨学科考生有特殊要求,具体请见《专业目录》。

11.报考教育博士或各类专项计划的考生的基本条件参见本简章第十条。

12.各招生院部还将根据本单位学科特点、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等,对考生提出其他限制要求,详见报考院部申请考核制实施细则。

注:在报名或考试中有弄虚作假或其他违规行为的考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立即取消报名、录取资格或学籍。


五、网上报名

1.考生须在2021年3月1日—3月21日登录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管理信息系统(http://yzb.nenu.edu.cn/)进行注册和网上报名,逾期不能补报,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1)考生报名前应当认真了解并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招生简章和报考院部申请考核制实施细则中要求的报考条件,以及是否符合专业目录中所报考专业的报考要求。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造成后续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2)实名制注册,证件号码注册后无法修改。

(3)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编号务必填写准确,须与学信网和学位网数据保持一致。如有多个编号,须填写位数较长的编号。国(境)外获得学历、学位的考生须填写“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编号”(新版认证书编号样式为:120190000001;旧版认证书编号样式为:教留服认美[2010]00001号,“[ ]”须用“半角”)。

(4)如果毕业或获学位学校现已更名,请在“毕业单位”或“获学位单位”备选项中选择“其他”,然后手动输入毕业或获学位学校原名称,须与学信网或学位网数据保持一致。

(5)须上传近期免冠彩色蓝底JPG格式竖版证件照。尺寸为:宽150像素,高200像素,图片大小不超过100KB。

(6)以普通招考招生方式报名的考生在“考试方式”备选项中选择“申请考核”,硕博连读考生在“考试方式”备选项中选择“硕博连读”,直接攻博考生无需报名。

(7)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上报名信息,但一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

(8)报名费(200元)须在线支付,不接受现场缴费,报名费支付后一律不退。

2.报名成功后下载并使用A4纸打印《东北师范大学2021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信息表》(以下简称《报名信息表》),确认无误后本人签字,连同其他申请材料一起寄送至报考院部。具体邮寄时间见报考院部申请考核制实施细则。

考生应当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网报信息与《报名信息表》信息不一致,而造成影响后续考核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六、材料审核

申请人须按照报考院部申请考核制实施细则中规定的材料内容、要求、截止时间和地址邮寄申请材料。各招生院部将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认真审核,并在公正评价的基础上给出审核意见或成绩。材料审核未通过(或未合格)者,不予进入后续的考核程序。

申请人是否跨学科由报考院部在材料审核时认定。各招生院部可在综合考核前对跨学科申请人加试2门考试科目,加试方式应为笔试,每科成绩满分为100分。加试科目中任何一门考试成绩低于60分,即为不合格,不予进入后续的考核程序。

材料审核工作完成后,各招生院部将在本单位网站公布材料审核结果。


七、综合考核

综合考核包括专业素质考核、综合素质考核、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具体考核内容、形式、时间、地点及其他要求参见报考院部申请考核制实施细则。

综合考核工作完成后,各招生院部将在本单位网站公布综合考核结果。


八、录取

各招生院部在综合评定考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质、综合考核成绩及申请材料的基础上,确定拟录取名单。研究生院对全校拟录取名单统一进行公示。最终录取结果以教育部录取审核通过并在报名系统中公布的为准。


九、学习方式、报考(录取)类别、基本修业年限、学费与奖助办法

1.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博士生在基本修业年限内须全脱产在校学习;非全日制博士生学习方式参见《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2018版)》。

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博士生毕业时,根据修业年限、学业成绩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相应的、注明学习方式的毕业证书;学业水平达到国家及我校规定的学位标准,可以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

注:2021年我校仅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学习方式为非全日制,除此之外其他专业的学习方式均为全日制。

2.报考(录取)类别

考生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择报考(录取)类别。录取后,报考类别自动转为录取类别,不能更改。报考(录取)类别分为以下两种。

(1)定向就业。定向就业博士生无需将人事档案、工资关系转入我校,按定向协议就业。“定向就业”仅限报考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对口支援计划的考生及东北师范大学教职工。

注:东北师范大学教职工报考前须到人事处办理审批手续。

(2)非定向就业。非定向就业博士生的人事档案、工资关系均须转入我校。除“定向就业”中提到各类情况之外的考生,均须选择“非定向就业”。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就业。

考生因报考博士生与所在单位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此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录取,招生单位不承担责任。

3.基本修业年限、学费与奖助办法

博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直博生为5年。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我校2021年博士生均须缴纳学费,学费标准为全日制学术学位博士生每学年1万元/生;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博士生(教育博士)每学年2.5万元/生。学费按照基本修业年限缴纳。

博士生奖助办法参见《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改革方案》。


十、教育博士及各类专项计划相关说明

(一)教育博士专业学位

1.招生方向领域:

(1)学校课程与教学;

(2)教育领导与管理;

(3)学生发展与教育;

(4)汉语国际教育。

2.报考(录取)类别为“定向就业”。

3.具体报考条件及其他要求参见2021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考核制实施细则。

(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计划

1.须满足本简章第四条报考条件。

2.原则上只招收少数民族考生。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汉族在职考生录取比例不得超过10%。

3.可接受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以下简称“少民计划”)考生报考的招生专业、导师和招生计划参见专业目录。

4.各生源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考生报考资格的确认和审核。考生报名前应如实填写《2021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登记表》(以下简称《登记表》),并经生源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资格审查通过、盖章后,将一份《登记表》原件于2021年3月22日前寄送至我校研究生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备案,否则不予准考。

邮寄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人民大街5268号东北师范大学综合办公楼322室研究生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邮编:130024,电话:0431-85099608。

为确保材料的及时稳妥送达,务必使用顺丰速递或邮政EMS。

注:少民计划登记表上填写的信息须与网报信息一致。

5.报考(录取)类别为“定向就业”。被录取考生需签订三方(或四方)定向培养协议书。

6.具体报考条件及其他要求参见报考院部2021年申请考核制实施细则。

7.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不得调剂到该计划以外录取;未报考的不得调剂入该计划录取。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报名系统中简称“两课教师”专项计划)

1.仅限报考马克思主义学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代码0305)下各专业。

2.报考(录取)类别为“定向就业”。

3.具体报考条件及其他要求参见马克思主义学部2021年申请考核制实施细则。

4.报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的考生不得调剂到该计划以外录取;未报考的不得调剂入该计划录取。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报名系统中简称“思政后备”专项计划)

1.仅限报考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代码0305)下各专业。

2.报考(录取)类别为“非定向就业”。

3.具体报考条件及其他要求参见马克思主义学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2021年申请考核制实施细则。

(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报名系统中简称“思政骨干”专项计划)

1.仅限报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代码030505)下设部分方向,参见专业目录。

2.报考(录取)类别为“定向就业”。

3.具体报考条件及其他要求参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2021年申请考核制实施细则。

4.报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的考生不得调剂到该计划以外录取;未报考的不得调剂入该计划录取。

(六)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报名系统中简称“对口支援”专项计划)(2021年3月更新)

1.仅限伊犁师范大学、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组织生源报考。

2.报考(录取)类别为“定向就业”。

3.伊犁师范大学组织生源2021年仅限报考以下5个专业:

美术学(代码130400,美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代码030505,马克思主义学部),基础心理学(代码040201,心理学院),基础数学(代码070101,数学与统计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代码040303,体育学院)。

4.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组织生源2021年仅限报考以下2个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代码030503,马克思主义学部),体育人文社会学(代码040301,体育学院)。

5.具体报考条件及其他要求参见报考院部2021年申请考核制实施细则。

(七)对口支援部省合建高校专项计划(报名系统中简称“部省合建”专项计划)(2021年3月更新)

1.仅限内蒙古大学、新疆大学组织生源报考。

2.报考(录取)类别为“定向就业”。

3.内蒙古大学组织生源2021年仅限报考以下2个专业:
英语语言文学(代码050201,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代码030501,马克思主义学部)。

4.新疆大学组织生源2021年仅限报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代码030503,马克思主义学部)专业。

5.具体报考条件及其他要求参见报考院部2021年申请考核制实施细则。

教育部关于2021年招收攻读博士生相关工作文件尚未下达,我校现参照往年文件的规定制定此简章。教育部2021年关于博士生招生相关文件出台后,未尽事宜及时公告,与文件工作规定不符的,以教育部最新文件规定为准。

添加东北师范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东北师范大学考博难吗 、东北师范大学报录比、东北师范大学考研群、东北师范大学学姐微信、东北师范大学考研真题、东北师范大学专业目录、东北师范大学排名、东北师范大学保研、东北师范大学公众号、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东北师范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东北师范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