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8-20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Add研究生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关于《040103教育史考研 》我们搜集了部分040103教育史考研 真题和复试资源,免费赠送;并可提供有偿的040103教育史考研 专业研究生初试/复试/调剂辅导(收费合理,内部资源,效果有保障),如果需要领资源或了解研究生辅导的,请加网页上的学姐微信。

1、比较教育学专业研究方向

 
01教育管理与制度
 
02教育政策分析
 
03比较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
 
04教育理论与思潮
 
05课程与教学
 
06基础教育
 
07高等教育
 
(注: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
 

 

2、比较教育学专业培养目标

 
 
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该具有较开阔的文学视野、丰富的中外文学知识和较好的理论基础,具有创新和创业精神;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有国际教育的知识和视野并立足本土教育实践和改革;有学术沟通、对话能力、科研合作精神和独立科研能力;有批判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掌握除专业外语以外的一门外语:能够胜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面的高等院校师资和专门研究等工作。
 

 

3、比较教育学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分析

 
比较教育学专业就业方向
 
 
该专业主要培养各级各类院校教育学科教学人员、教育科研人员和教育教学实践工作者。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有高等师范院校、中等师范院校、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实验教育科研单位、中学等普通高校、教育研究机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他社会经济部门。
 
 
比较教育学专业就业前景
 
 
比较教育学是研究当前不同国家、民主和地区的教育;在探讨其各自的政治、经济、哲学和民族传统特点的基础上,研究教育的共同点、发现规律及其总的发展趋势,并进行科学预测。通过对各国教育的比较研究,可以扩大眼界,增长见识,并且加深对本国教育制度和教育上作的认识。通过对各国教育的比较研究,可以吸取外国教育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作为本国教育改革的借鉴,为我们的教育决策和教育改革提供依据和参考。
 
 
 
因此比较教育学有比较多的出国机会,就业层次比较高(但是这也要看自身的学术修养,修养达到了才行),整体来说,就业前景较好。
 
 
教育史专业是一级学科教育学专业下的二级学科,它以宽阔的眼光,多维度、广视角、深层次地探讨自古至今中外教育制度和思想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及其规律性,从而为我国当代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制度的变革,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提供有力的佐证和有益的咨询与建议,并为教育的未来健康发展勾勒远景蓝图,以促进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向高水平迈进。
 
 
1、教育史专业研究方向
 
 
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教育史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01 中国教育史  
 
02 外国教育史 
 
03 中国传统文与教育 
 
04 中国基础教育变革。
 
     
2、教育史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要求毕业生掌握系统的教育史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熟悉国内外教育史学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专业功底扎实,可在高校、中学或其它科研、文教机构从事教育史及相关学科教学、研究等专业工作;具有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教育实际工作的专门技术水平,一般能担任中教史、外教史、中外教育比较、中外文化教育交流、历史学等课程讲授与学术研究任务,胜任教育、文化、历史文献咨询及有关文教机构或高校的管理工作,一并能担任文化教育类报刊杂志、出版机构的专业编辑等工作;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成为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教育史专门人才。
 
 
3、教育史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分析
 
 
教育史专业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去中、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机关、教育科研院所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各级教育出版社任编辑工作,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和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文字等工作。
 
 
教育史专业就业前景
 
 
众所周知,文科类毕业生(如文、史、哲专业)就业困难,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由于社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有限,而且此类学科专业技能不强、替代性比较大,所以这些专业的学生就业常受到限制,教育史专业就属于其中之一。普通高校是教育史此等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的主要去向,但现在硕士生进高校越来越难,基本上都要求博士学历,所以想去高校就要做好读博士的准备了。此外,教育史专业的学生可以多学一些其他方面的技术,向教师、行政助理、文秘等工作岗位发展。
 
 

4、教育史专业比较不错的大学推荐,排名不分先后

排 名 学校名称
1 北京师范大学
2 华东师范大学
3 浙江大学
4 华中师范大学
5 华南师范大学
6 西南大学
7 陕西师范大学
8 东北师范大学
9 南京师范大学
10 辽宁师范大学
11 哈尔滨师范大学
12 厦门大学
13 天津师范大学
14 北京理工大学
15 福建师范大学
16 西北师范大学
17 河北大学
18 吉林师范大学
19 贵州师范大学
20 上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