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26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介绍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介绍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概况] [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 联系方式] [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简介] [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系方式]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18年接受免试攻读研究生复试]

湖南师范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湖南师范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湖南师范大学考研难吗][湖南师范大学考研难吗]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湖南师范大学排名] [湖南师范大学考研群]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费]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介绍正文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源自国立师范学院时期的史地系,八十余年以来,历经艰难创业、奋马扬蹄和快速发展的不平凡过程,1949年以后,先后经历地理系、史地系、生地系、地理系、资源与环境学系和国土学院等多次更名与重组,是湖南省办学历史最悠久、人才培养体系最完整、培养层次最高、学术研究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最强的地理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具有明显的综合优势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近年来,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地理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中心,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正在逐步实现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地理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基地的建设目标。
学院目前下设地理学系、地理信息工程系、城乡规划系和土地科学系和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国土研究所、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开设有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土地资源管理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湖南省特色专业);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土地资源管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等专业硕士方向授权。学院是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空间分析专业委员会、湖南省地理学会的挂靠单位和湖南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74人,其中专任教师57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1人,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达到80%以上,既有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双聘)、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湖南省百人计划入选者等在内的知名学者,也有包括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湖湘青年英才等在内的一大批发展潜力强劲的年轻博士。
学院主体学科“地理学”为湖南省“十五”、“ 十一五”、“ 十二五”重点学科,2018年入选湖南省国家一流培育学科;设立有“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有“地理空间大数据挖掘与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洞庭湖流域资源利用与环境变化”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资源与环境实践教学” 湖南省示范实验中心、“资源综合利用”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等。
学院适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立足湖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坚持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人才培养方面,培养了10000余名理论知识扎实、创新思维活跃、综合素养一流的毕业生,涌现出杨开忠、魏后凯、张运林、彭新华、郭辉军、蒋忠诚、石建平、周立云、彭伟、何向明、曾标志等在教学、科研、管理、实业及其他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优秀校友。在科学研究方面,以地理学为主体,融合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长期坚持对我国亚热带地区特别是中亚热带地区、江南丘陵山地区、洞庭湖流域、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人地系统的综合研究,在环境变化驱动机制与趋势预测、水旱灾害形成机理与防控、环境污染与生态修复、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区域开发模式与机理、城市群成长机理与调控、中学地理教材研制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近10年来,学院教师先后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在内的国家课题50余项,省部级课题100余项,厅局级及横向课题500余项,到账项目经费近2亿元;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含教学成果)10余项;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30余部。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在国际上已与美国、加拿大、日本、俄罗斯、德国、丹麦、澳大利亚、波兰等国家的知名大学和研究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国内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高水平研究机构及大学建立了固定的学术交流机制,有关学术骨干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学术互访,互派学生联合培养,开展项目合作研究。10年中,近20位教师先后出国访学或开展合作研究,主办国际性学术会议4次,主办包括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学术年会、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学术年会等在内的全国性学术会议8次。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hunanshifandaxue/yanjiushengyuan_260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