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21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科学技术史简介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科学技术史简介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

广西民族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广西民族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广西民族大学考研难吗] [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院] [广西民族大学排名] [广西民族大学考研群] [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学费] [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科学技术史简介正文

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科代码:071200)
  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史学科为理学一级学科,200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被列为本校重点建设学科之一,并成为学校首批申请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之一——民族学专业的主要支撑学科。科学技术史学科在国内外科技史界具有较大影响,被学术界誉为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重镇”。  
   本学科点下设科学史、技术史、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科技与社会四个研究方向,授予理学硕士学位,学科点设于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本学科所在的科学技术史系下设校级“文化遗产与科技文明重点研究基地”和科技考古实验室。  
 (一)学科特色
   本学科立足西南地区,深入挖掘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史料、发掘民族科技文化遗产,保护和继承民族传统技艺,进行本土化和民族化的STS研究是本学科的主要特色。具体而言有:  
特色之一:注重科技考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极有地域特色的古代铜鼓研究开始,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课题20余项。运用成分分析、金相分析、频谱分析、同位素分析等一系列现代科学实验手段,对考古发掘出来的文物进行二次信息提取,发现其技术奥妙和科学内涵。先后在《化学通报》、《自然科学史研究》、《中国科技史料》、《考古》、《考古学报》、《文物》、《物理》等核心期刊发表了有影响的论文,并在多届科技史国际会议及国际冶金史会议上发表成果。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由本学科点参与发起并承办了在广西召开了中国第一次科技考古学术研讨会。本学科点下设的科技考古实验室是广西地区唯一科技考古实验,在文物科技研究、修复与保护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
特色之二:注重田野调查。很多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可考的文献、记录不多,大量活生生的少数民族“科技史料”存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工艺之中,所以,本学科点在重视文献研究的同时,十分注重田野调查,重视第一手资料。像《贡川壮族纱纸的考察研究》、《人类学视野下的传统工艺》等研究成果就得益于田野调查。
特色之三:注重与人类学结合。人类学在地方性知识研究方面有丰富的积累,很多方法值得借鉴,如瑶族巫医与草医研究、南方巫蛊的科技人类学考查都是科技史研究方法与人类学研究方法相结合的很好范例。
 (二)学科优势
学科点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研究员)9人,副教授(副研究员)6人,讲师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1人,博士后4人。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博士生导师2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计划人选1人,留学回国人员4人。
广西民族大学科学技术学科已经具有26年历史,与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科学史系形成一南一北两个主要基地。从2000年起中国科技史学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由本学科点资深教授万辅彬担任。2016年,又由本学科点发起成立了广西科学技术研究会,会长由本学科点吴致远教授担任。本学科点的万辅彬教授和容志毅教授分别在中国科学院和四川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两人同时也是国家一级学会中国科技史学会的理事。本学科点近年来多位专职教师都获得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或者自然科学基金。如2011年容志毅教授先后获国家社科学重大课题“中外科学文化交流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主持子课题)和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课题“东晋道士发明火药的模拟试验及文献再检索”。吴致远教授2008、2015年分别获得“后现代技术观研究”和“技术的民族性与民族化问题研究”两项国家社科项目。近年来学科点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科技与文明》丛书(22卷)、《大器铜鼓》、《史家心语》、《中国科技史研究方法》、《后现代技术观研究》、《老挝克木鼓与相邻地区同类型铜鼓研究》等重要著作出版。获得广西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和著作奖十余次。
本学科点主办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被专家誉为“独树一帜”,其主打栏目“科学技术史”是科技史界宣传学术成果和研究进展的阵地。2007年,国家文物局文物研究所与该学科点签订了共建科技史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合作协议;同年,中国科技大学98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在本学科点设立“南方工作站”。2013年与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8月, 学科点成功主办了具有国际影响的“第11届中国科学技术史国际学术会议”,与会学者有国内、港台、欧美地区的知名学者、院士等。2011-2014年分别主办“中国第二届技术史论坛”,“中国第九届少数民族科技史会议”、“中国第十届少数民族科技史会议”、“全国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年会”等重要学术会议,2016年承办“第六届全国科技史教学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科技编史学论坛”。
本学科点位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从事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南方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都创造了自身的科技文明,这些科技文明既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又是他们创造力的体现,是各民族在地域性的生存环境中谋求生存发展的智慧结晶。几十年来坚持“形成特色、突出优势”的方针,使本学科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学科毕业生发展良好,到目前为止,已毕业硕士生100余人,大部分就业于高校、政府机关、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部门。毕业生中考上博士生的比率长期保持在10%以上,如2016年9位毕业生中,有4位分别考取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研究生。  
(三) 发展前景
我国南方特别是南方民族地区是科学技术史研究工作薄弱的地方,这为我校科学技术史研究提供了发展的潜力。现我校科学技术史学科以分布在我国南方各民族的科技史和传统工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我校邻近田野及语言上的优势,加强田野工作,拓展与外界的学术交流从而形成地方民族科技史与国际学术理论的一个对话平台,这一学术平台在广西乃至整个中国南方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推动本地区的的相关学科发展、增进与东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加强西南地区传统工艺与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广西地区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地区,同时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面十分重视,这都给本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四)学位点导师
本学位点现有硕士生导师10人,其中教授(研究员)8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7人,导师主要由从事科技史、文物保护、科技哲学研究的教师担任,学科带头人为吴致远教授。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guangximinzudaxue/yanjiushengyuan_254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