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21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史简介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史简介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广西民族大学国学院联系方式] [广西民族大学国学院简介] [广西民族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概况]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联系方式]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简介] [广西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联系方式]

广西民族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广西民族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广西民族大学考研难吗] [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院] [广西民族大学排名] [广西民族大学考研群] [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学费] [广西民族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史简介正文

中国少数民族史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专业代码:030404)
中国少数民族史属于民族学基础核心学科。2005年获得中国少数民族史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003年、2004年成立了“壮学研究中心”和“瑶学研究中心”,并招收“壮族历史文化”、“瑶族历史文化”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2012年获得“壮学与瑶学”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科获批“十二五”广西高校重点学科。2013年获得中国少数民族史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一)学科特色
长期的学术沉淀与传承,加上学科的交叉渗透,结合我校立足广西、面向东南亚的传统研究导向,本学科现已形成了民族区域社会史,华南、西南民族的历史文化,华南、西南民族与境外民族关系史等三个特色方向,既有传统民族史学科强项的传承与发展壮大,也有处于学科前沿的历史人类学新的理论方法的应用,特色鲜明,优势不可替代。
1、民族区域社会史采用历史人类学的多学科整合的研究方法,强调对民间文献及口传材料的采集应用,注重在区域史的脉络下把握民族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近年依托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设立于我校的博士后科研基地及与国内外研究机构的良好合作,在新的学术理路下重新解读华南及西南地区的民族变迁与社会发展历程,成为此崭新学术发展方向的区内引领者。
2、华南、西南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方向对华南、西南的壮侗、苗瑶语族的历史文化的研究起步早,长期稳步发展,具有突出的特色和不可替代的优势,形成了壮族瑶族生活史及习惯法、民间宗教信仰、壮侗苗瑶语族传统文化艺术等研究主题,其深度和广度备受学界瞩目。
3、历史上华南、西南山地民族具有强烈迁徙性,对留居当地与迁出境外民族间的渊源及关系的研究是我们的重要传统,毗邻的东南亚民族特别是越南、泰国、老挝和缅甸各民族因与华南、西南民族的密切关系,更成为我们的核心课题,几十年的薪火相承和长期的学术交流,我们与东南亚国家相关机构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本方向对越南汉文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成绩斐然。
 (二)学科优势
1、本学科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国家级项目、获奖科研成果较多,在壮学、瑶学、民族区域社会史研究等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和较高水平,取得了系列领先于国内乃至国际研究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中国壮学文库》和《瑶学丛书》共出版了23部关于壮族瑶族历史文化的专著。为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为学科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较高的起点。
2、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有坚实的研究平台。中国少数民族史为自治区重点学科,有壮学研究中心、瑶学研究中心两个区级重点研究基地,并依托我院中国少数民族史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等进行教研工作。还与东南亚国家的学术机构、专家学者有密切的联系,为本学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平台。
3、本学科以壮学、瑶学等优势学科为依托,在研究方向、问题关怀、学术成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区内外同行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地位。在研究方法上,倡导田野调查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已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建立了十多个田野调查实习基地或协作点。在人才培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先后有多人获得自治区研究生创新课题。
 (三)发展前景
本学科是我校最具竞争力的学科之一,有良好发展前景。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双核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广西与东盟各国的经贸文化合作交往的广度与深度大幅度提升,活跃的经贸与文化交流急需具备深厚的民族学人类学理论素养、扎实的民族历史文化功底、良好的文化沟通意识与能力的高级人才。而民族史学科最独特的优势在于其结合了史学关照过去和民族学重视现实的视野,研究成果兼备战略内省性与前瞻性。
本学科的人才培养即顺应上述需要,培养掌握民族学理论、具有民族史功底、深具文化沟通意识与能力的新型人才,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泛北部湾地区的经济合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与文化交流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为国家和各省市的民族文化建设工作,包括地方社会发展、博物馆建设、文化项目策划、文化遗产的保护、调查和规划等工作提供合格的人才。
 (四)学位点导师
  本学位点现有硕士生导师6人,其中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4人,学科带头人为唐晓涛教授。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guangximinzudaxue/yanjiushengyuan_254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