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25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广东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广东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广东财经大学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的介绍] [广东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的联系方式] [广东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的介绍] [广东财经大学国际学院的联系方式] [广东财经大学国际学院的介绍] [广东财经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介绍]

广东财经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广东财经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广东财经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广东财经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广东财经大学考研难吗] [广东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广东财经大学排名] [广东财经大学考研群] [广东财经大学研究生学费] [广东财经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广东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正文

广东财经大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致力于为各类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培养能够独立从事计算机技术项目设计、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硬件设计、网络设计与开发、维护能力的高级信息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具备工程项目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基本要求:
(一)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有献身于科学的事业心,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二)掌握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解决工程问题,具备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技术和工具从事软件分析、设计、开发、维护等工作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四)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撰写外文资料的能力。
(五)身心健康,遵守纪律,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基本素养与职业能力
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杜绝抄袭与剽窃、伪造与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
遵守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适应能力,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正确处理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掌握计算机技术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理论和先进技术方法,了解本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解决本领域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本领域工程的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研究方向
(一)信息安全工程
(二)智能计算及应用
(三)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四、学习年限
学制2年,全日制学习形式,最长学习年限4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对提前完成规定学业、成绩特别优秀的研究生,可按《广东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提前毕业暂行规定》申请提前毕业。
 
五、培养方式
培养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度,校内指导教师由学术水平较高且有实践经历的教师担任,校外导师由企业或科研院所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担任,采取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生入学确定导师后两周内制定培养计划,第二学期结束前按照《广东财经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参加中期考核,中期考核通过者,方可继续培养。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研究生课程分学位类和非学位类两种,本专业公共学位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为学位类课程,其它课程为非学位类课程,18个学时计1学分。
 
七、专业实践要求
要求研究生在校内外实践基地参与实际的项目开发,部分研究生也可在校结合指导教师申请的工程性项目完成专业实践。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验的研究生专业实践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验的研究生专业实践实践应不少于1年。实践结束时应提交5000字左右的专业实践报告,校内外指导教师给予相关评价,专业实践不合格不能取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八、其他培养环节
(一)软件开发
研究生中期考核前应设计开发一个应用软件作品,并纳入中期考核环节。考核合格者计2学分。
(二)学术活动
研究生在学期间应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参加或听取不少于10 场由校内外组织的学术讲座,由学院进行考核,合格者计1 学分。
 
九、考核方式及要求
学位类课程考核方式为:笔试(以下均含闭卷、开卷)、笔试结合课程论文、笔试结合口试、笔试结合实验设计等;非学位类课程考核方式为:笔试、口试、课程论文、课程论文结合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等形式,具体方式由任课教师确定。学位类课程达到70分以上可获得学分,其他类课程达到60分以上可获得学分。
跨专业及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应补修4门本科主干课程,具体是《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补修课程采取闭卷考试,达到60分为合格,不记学分,应补修而未补修或者补修成绩不合格者不能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研究生应于第一学年完成补修课程的学习。
 
十、毕业学分及要求
毕业要求总学分为35学分,其中课程26学分,专业实践6学分,软件开发2学分,学术活动1 学分,文献阅读1 学分。研究生修满学分,中期考核合格,完成必修环节,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毕业答辩,方可毕业。
 
十一、学位论文及学位授予
硕士学位论文的规范性要求、质量要求见《广东财经大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2019级)》、《广东财经大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2019级)》和《广东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规范》等文件,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工作按学校《广东财经大学学位授予规定》、《广东财经大学学术学位硕士论文工作细则》和《广东财经大学专业学位硕士论文工作细则》等相关规定执行。


十二、教学设置

公共
学位课
Z22030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1 课程组 马克思主义学院
Z5103001 基础英语 36 2 1 课程组 外国语学院
Z5103002 工程伦理 36 2 2 课程组 信息学院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任课教师 开课单位
学科
基础课
Z5103003 现代计算机网络(双语) 36 2 1 王志坚等 信息学院
Z5103004 工程数学 36 2 1 周  锋等 信息学院
专业
核心课
Z5103005 算法优化 36 2 1 高文宇等 信息学院
Z5103006 软件体系结构 36 2 1 梁列全等 信息学院
Z5103007 信息安全理论与方法 36 2 1 张  军   胡玉平 信息学院
专业
选修课
Z5102001 网络攻击与防范 36 2 2 吴晓云 郑心炜 信息学院
Z5102002 密码编码学 36 2 2
 
郑心炜 吴晓云 信息学院
Z5102003 可信计算 36 2 2 罗东俊等 信息学院
Z5102004 机器学习 36 2 2 周雅兰等 信息学院
Z5102005 智能优化算法及应用 36 2 2 许  波等 信息学院
Z5102006 模式识别 36 2 2 杨志华等 信息学院
Z5102007 大数据分析 36 2 2 尹  华等 信息学院
Z5102008 Python自然语言处理 36 2 2 尹  华等 信息学院
Z5102009 现代数据管理 36 2 2
 
朱树人等 信息学院
Z5102010 高级软件测试技术 36 2 2
 
周雅兰等 信息学院
Z5102011 物联网管理 36 2 2
 
贺敏伟等 信息学院
Z5102012 物联网前沿技术 36 2 2
 
沈永珞等 信息学院
Z5102013 图像处理、分析与
机器视觉
36 2 2
 
李祥霞等 信息学院
Z5102014 并行计算 36 2 2
 
薛耀红等 信息学院
Z5102015 云计算资源的管理
与应用
36 2 2
 
李汇熙等 信息学院
Z5102016 软件设计模式 36 2 2
 
胡建军等 信息学院
其它培养环节 Z5107001 专业实践   6 3    
Z5107002 软件开发   2 3    
Z5107003 学术活动   1 3    
Z5107004 文献阅读   1 3    
总学分 35学分
 

附录:必读书目(含经典著作、专业文献和专业学术期刊)另列

2.附件二:必读书目(含经典著作、专业文献和专业学术期刊),不少于20种。
经典著作、专业文献
[1].Michael Sipser. 计算机理论导引. 第2版. 唐常杰, 陈鹏, 向勇, 刘齐宏.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2].蔡自兴, 徐光佑.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 第4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3].周之英. 现代软件工程(上中下).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9, 2000.
[4].郑振楣. 分布式数据库.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5].William Stallings. 高速网络TCP/IP和ATM的设计原理. 齐望东, 薛卫娟, 傅麒麟, 胡谷雨.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9.
[6].Donald E. Knuth.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 黄林鹏.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7].邵军力, 张景, 魏长华. 人工智能基础.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0.
[8].朱三元, 钱乐秋, 宿为民. 软件工程技术概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2.
[9].于繁华等. 计算智能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10].         徐甲同. 高级操作系统. 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11].         王晓东. 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12].         史忠植. 高级计算机网络.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13].         Thomas H. Cormen, Charles E. Leiserson, Ronald L. Rivest, Clifford Stein. Introduction to Algorithms. Cambridge: MIT Press, 2005.
[14].         Ronald L. Graham, Donald E. Knuth, Oren Patashnik. &Concrete Mathematics: A Foundation for Computer Science (2nd Edition). Boston: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1994.
[15].         Andrew S.Tanenbaum, Albert S.Woodhull. Operating System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3rd Edition).UpperSaddleRiver: Prentice Hall, 2006.
[16].         Frederick P. Brooks. The Mythical Man-Month: Essay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20th Anniversary Edition. Boston: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1995.
[17].         Randal E. Bryant, David R. O’Hallaron. Computer Systems: A Programmer’s Perspective.UpperSaddleRiver: Prentice Hall, 2002.
[18].         边肇祺. 模式识别(第二版).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19].         谢希仁. 计算机网络.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20].         Prabhat K. Anfleigh, Kiran Thakrar. 多媒体系统设计. 徐光佑, 史元春.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8.
[21].         Kai Hwang. 高等计算机系统结构. 王鼎兴, 沈美明, 郑纬民, 温冬婵.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22].         陈纯.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与算法.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3].         陆钟万. 面向计算机科学的数理逻辑(第二版).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4].         Ian Foster, Carl Kesselman. 网格计算. 第二版. 金海, 袁平鹏, 石柯.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25].         石教英, 蔡文立. 科学计算可视化算法与系统.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6.
[26].         张彩明, 杨兴强, 李学庆. 计算机图形学. 第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8.
[27].         J. D. Foley, A. van Dam, S. K. Feiner, J. F. Hughes, R. L. Phillips.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Graphics. 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 1993.
[28].         Philip Schneider & David Eberly. Geometric Tools for Computer Graphics. Morgan Kaufmann, 2002.
[29].         David A. Forsyth, Jean Ponce. 计算机视觉: 一种现代方法. 第2版.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30].         C. H. Papadimitriou, K. Steiglitz. 组合最优化--算法和复杂性. 刘振宏, 蔡茂诚.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8.
[31].         张立明. 人工神经网络的模型及其应用.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3.
[32].         Douglas R. Stinson. 密码学原理与实践. 第3版. 冯登国.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33].         李金宗. 模式识别导论.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 1994.
专业学术期刊:科学通报中国科学(信息科学)电子学报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自动化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图象图形学报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计算机科学中文信息学报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系统仿真学报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智能系统学报信息网络安全SCI、EI收录计算机科学类英文期刊
3.附件三:专业实践安排
全日制学生在校内外实践基地参与实际的项目开发,部分研究生也可在校结合指导教师申请的工程性项目完成专业实践。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验的研究生专业实践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验的研究生专业实践实践应不少于1年,并撰写不少于5000 字的实践报告。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guangdongcaijingdaxue/yanjiushengyuan_259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