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25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媒介文化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媒介文化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赣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师资力量] [赣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联系方式] [赣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介绍] [赣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的介绍] [赣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学位点的介绍] [赣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联系方式]

赣南师范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赣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赣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赣南师范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赣南师范大学考研难吗] [赣南师范大学排名] [赣南师范大学考研群] [赣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费] [赣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媒介文化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正文

一、媒介文化传播学科内涵
媒介文化传播是中国语言文学的二级学科。简括地说,媒介文化传播是研究媒介文化扩散过程及其影响的学科,也就是研究与媒介有关的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及其影响的学科。这个学科研究的基本对象是媒介文化,应该说,自从有了媒介以来,就有媒介文化,但是,成熟的、完全意义上的媒介文化,则产生于大众传播阶段以后,媒介文化正是由于大众媒介的社会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显现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社会文化现象。媒介文化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它具有广泛推行社会价值规范与建构社会价值意识的社会功能,虽然它只是现代社会总体文化系统的一个亚文化系统,但其发展趋势正在从边缘文化形态进入当代社会的主流文化体系,因此,媒介文化是人文和社会科学关切的热点。中国传媒大学周鸿铎在其《文化传播学通论》中,按照不同的媒介形态将媒介文化传播分为报纸文化传播、影视文化传播、广播文化传播、网络文化传播等几个主要研究领域。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积极进取、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备中国文学、媒介文化方面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文化洞察力,具有创新意识和扎实科研能力,能够运用所学媒介文化传播理论和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从事中国文学、媒介文化传播及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以及文化、宣传、新闻、影视、广告、出版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性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三、学制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3年为基本学制的弹性学制,其中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得少于1年。对于提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业,成绩特别优秀的,经专家推荐和严格考核,可以提前毕业,但不得少于两年;个别因客观原因不能在规定的学制内完成学业的,经审核批准可适当延长,一般不超过4年。
四、学科专业与研究方向
(一)学科专业:媒介文化传播
(二)研究方向
1.广播影视文化传播。本方向以广播电视学、影视艺术学、传播学、文化学理论为基础,对广播影视文化的功能和影响,广播影视文化的人文精神,广播影视文化的传播载体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就广播影视文化的批评及广播影视文化的审美品格、广播影视文化的社会环境及媒介环境进行具体阐述,并立足当下,论述在全球化和消费社会的语境中,广播影视文化与消费社会的关系,全球化与本土化等一系列热点问题。
2.新闻文化传播。本方向立足于文化学、传播学、新闻学基本理论,研究新闻文化的起源,新闻文化传播的构成体系,新闻文化传播的功能、价值、本质特征,比较中西方新闻观念,挖掘新闻文化的审美意蕴,研究新闻文化与思维之间关系,探索新闻文化的文本艺术。
3.广告文化传播。本方向立足于文化学、广告学、传播学、符号学基本理论,研究广告符号的作用与艺术表现力,广告文化传播的社会语境,中西方广告文化传播异同,广告文化美学的架构,广告文化传播者的基本素质,广告文化传播的受众心理,广告文化传播的管理与监督,等等。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一)课程设置
本学科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素质教育课四类,其中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为学位课、必修课,专业方向课、素质教育课为非学位课、选修课。详见附录一。
(二)学分要求
如下表:
总学分 ≥40学分
课程
学习
≥32学分 学位课程≥20学分(公共基础课8学分,专业核心课≥12学分)
非学位课程≥12学分(专业方向课≥8学分,素质教育课≥4学分)
必修
环节
8学分 开题报告3学分
实践环节2学分
学术活动环节2学分
专业外语1学分
(注:专业课每18学时计1学分,政治、英语等公共学位课学分则按照《赣南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之统一要求。)
(三)课程考核
1.研究生学位课程考核方式采用考试形式,非学位课程一般采用考查的形式。学位课程的考核成绩75分为合格,非学位课程的考核成绩60分为合格。
2.达到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免修、免试公共英语课程,并免考学位英语。
① 本科(全日制)阶段为英语专业,参加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达到合格水平;
② 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英语成绩达到75分及以上;
③ 入学前两年内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达到480分及以上(其中听力成绩80分及以上);
④ 入学前两年内托福考试成绩550分及以上(总分677)或80分及以上(总分120分);
⑤ 入学前两年内雅思考试成绩5.5分及以上。
(四)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在课程学习结束和开题报告完成后进行,具体要求见《赣南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办法》。未通过中期考核者,不得进入学位论文阶段。
六、必修环节
(一)开题报告(3学分)
(1)硕士研究生撰写开题报告前,必须了解媒介文化传播领域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完成媒介文化传播学科的国内外经典文献目录,研究生要从中至少选择40篇重要文献进行阅读,并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文献综述1篇(1学分)。
(2)研究生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进行选题,撰写开题报告书。开题报告一般应在第三学期完成,经开题报告会后,由学科导师组作出通过或不通过的决定(2学分)。
(二)实践环节(2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承担“助教”等教学实践工作,教学实践工作内容为协助教师讲授本科生课程的部分章节、辅导一门课程、指导实验、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等,教学实践的工作量不少于60学时,由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师进行考核。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核与研究生兼任助教、助研和助管等工作结合起来,经考核合格,给予学分(具体要求见《赣南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兼任“三助”工作暂行实施办法》
(三)学术活动环节(2学分)
每位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在学校做一次公开的学术报告(不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参加学术会议或学术报告(讲座)等学术活动10次以上,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后需撰写不少于400字的小结,并填写《赣南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记录表》,学术活动环节经导师考查合格,给予学分,并存入硕士生业务档案。
(四)学位英语考试(1学分)
学校统一组织非英语专业的学位英语考试,考试合格方可申请学位。
七、学位论文
(一)硕士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硕士研究生能否获得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一般至少要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或导师小组指导下,独立设计和完成某一科研课题。为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导师和学院应重视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课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答辩等几个环节,并制订具体的时间安排。对预答辩过程中表现出选题及科研能力存在严重问题者,必须推迟论文答辩时间。
(二)媒介文化传播学科的硕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与本专业和学科相符的学术性论文,凡是通俗性、泛论性或单纯叙述他人成果的文章或翻译材料,不能作为硕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具体格式要求参见《赣南师范学院关于硕士学位论文格式的规定(修订)》。
(三)媒介文化传播学科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1)选题应努力体现本专业的学科前沿和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创新性;(2)学位论文应是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的研究结果;(3)论文的结论和所引用的资料应详实准确;(4)论文正文的篇幅在文科3万字以上,理科2万字以上,符合学位论文的规范,其基本的理论和应用成果达到可以在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水平。
(四)学校对学位论文进行中期检查,根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检查论文写作进展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保证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硕士研究生入学第二学年结束以前,研究生按照各学科专业指定杂志格式要求撰写一篇4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学校组织专家统一进行评审;或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至论文答辩前,有1篇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本人为第二作者)发表的论文在学校认定的专业学术期刊发表(人文社科必须是核心、CSSCI、SSCI检索刊物,理工科必须是核心、SCI或EI检索刊物),该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须为赣南师范学院。考核认定不合格者,不能申请论文答辩。
(六)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以及各个必修环节并取得相应的学分,完成了学术论文发表的要求后,按照《赣南师范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七)为保证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应采取论文公开答辩形式。对硕士学位论文按学校规定进行匿名外校送审,抽检和评优。
八、培养计划和培养方式
(一)培养计划
1.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本学科的培养方案和硕士生本人的具体情况确定研究方向与培养计划。制订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应该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对该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方向、课程学习要求及考试方式、教学实践和参加学术活动等环节做出具体的规定或要求。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须经导师签字,学院领导审定后,存入研究生个人档案。
2.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是导师指导硕士生学习的依据,也是对硕士研究生毕业和授予学位进行审查的依据。培养计划确定后,硕士生和导师均应严格遵守。在执行培养计划的过程中,若因特殊原因需要修改,必须填写《培养计划变更申请表》,经导师和学院领导同意后,报研究生部备案。
(二)培养方式
1.建立健全以研究生为本的培养方式,重视和促进研究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积极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其创造性。
2.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注重导师组群体的智慧,又注重发挥导师的专业特长,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于研究生的中期筛选、论文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等有关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重要事宜,须经导师组集体讨论后决定。
3.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途径,力求使教、学、研一体化。有计划地组织研究生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教学实践和科研训练;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让研究生有较多的机会参与学术交流和学术研讨,及时了解最新的学术信息,把握本学科发展与研究动态,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导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因材施教,全面关心研究生成长,定期了解其思想学习和科研等方面的状况,并及时予以指导帮助;导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培养研究生高尚的青草和良好的学术道德,在研究生培养中发挥第一责任人的作用。
九、文献阅读
本培养计划列出了媒介文化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重点阅读的经典著作、专业文献、专业学术期刊和网站(见附录二)。研究生应撰写出不少于3篇专题讨论总结或读书报告,并存档,作为文献阅读的考核依据。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gnsfxy/yjsy_258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