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17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与工程学院材料学系发展历史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与工程学院材料学系发展历史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

北京科技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北京科技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北京科技大学考研难吗] [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科技大学排名] [北京科技大学考研群] [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学费] [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与工程学院材料学系发展历史正文

 一、发展历史
    历史的积淀,传承与创新,是材料学系得以持续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前身为1952年建校之初的金相及热处理系(系主任章守华先生)。其后,随着系、专业的合并调整,经历了金相及热处理系、金属材料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等名称变革,2001年以原金相、高温、精密等专业方向为主重新组建成材料学系,现已建成涵盖金属结构材料、功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多方向发展的系科,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学-学科委员会亦挂靠该系。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目前材料学系已经发展成为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研究型教学团队(2007年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010年国家教学团队)及凝聚力极强的战斗集体(2008年校级师德先进集体,2011年北京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一批优秀教师茁壮成长,不辱使命,屡屡获得全国首届百名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人选、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教育部首届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奖励基金、入选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一等奖、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特等奖及优秀教师奖等一系列荣誉。
    值此母校六十周年华诞之际,全系教师决心继续努力拼搏、奋发进取、再创辉煌,无愧于北钢人、科大人的称号!
 
二、奖项荣誉
1、优秀教学团队与名师队伍建设成绩斐然
2010年材料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2007年材料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教学优秀团队”
2002年余永宁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
2003年余永宁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2004年刘国权被授予“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贡献奖”
2006年常永勤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
2007年常永勤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2007年杨平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2007年杨平被评为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
2009年强文江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2009年杨平获宝钢优秀教师荣誉成果称号
2009年毛卫民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2010年刘国权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党建与师德建设成果显著   
 2011年材料学系党支部被评为“北京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0年材料学系党支部被评为“北京科技大学标杆党支部”
2010年材料学系党支部被评为“北京科技大学先进党支部”
2008年材料学系党支部被评为“北京科技大学先进党支部”
2008年被评为北京科技大学师德先进集体
2010年叶荣昌被评为北京科技大学优秀党支部书记
叶荣昌、杨平、刘国权、孟利等荣获北京科技大学优秀党员称号
 
3、课程建设屡创佳绩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奖励
级别
时间
“大材料” 试点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方案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一等 2001
《金属学原理》 国家高校优秀教材奖 二等 2002
材料类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的新平台 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 一等 2008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综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 二等 2008
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综合改革与实践 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 一等 2004
21世纪初重点院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 一等 2004
“大材料” 试点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 一等 2001
 
4、教材建设硕果累累
教材名称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入选规划或获奖情况
材料科学基础 余永宁,杨平,强文江,陈冷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国家十五规划教材
金属学原理 余永宁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0年 国家九五重点教材,02年国家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金属材料学 吴承建,陈国良,强文江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0年 国家九五重点教材
材料力学行为 杨王玥,强文江,叶荣昌,郑磊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年 2009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
材料物理性能 龙毅,强文江,常永勤等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9年 教育部高校专业教指委规划教材
金属材料学(第2版) 吴承建,陈国良,强文江,曾燕屏,惠希东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9年 2009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
金相实验技术(第2版) 王岚,杨平,李长荣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0年 2009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
材料科学基础(第2版) 余永宁,杨平,强文江,陈冷 高等教育出版社 修订编写中 2009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重点项目
金属学原理习题解答 余永宁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4年 2006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
 
三、科研状况
目前,全系在研各类课题100余项,十一五期间科研经费总额5372.56万元。
Ø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
   [1]  大磁卡效应La(FeSi)13材料中的NaZn13相形成研究
   [2]  铁素体钢中柱状晶形变、再结晶行为及织构控制研究
   [3]  高强度细晶粒钢韧脆转化各向异性的研究
   [4]  对第二相质点影响无取向硅钢再结晶织构机理的研究
   [5]  亚稳稀土金属间化合物成相机理研究
   [6]  铈基金属塑料体系热力学分析及其合金
   [7]  先进高强钢在高速变形条件下的行为规律及热力学动力学机制
   [8]  新型镁合金结构材料的相图与合金化研究
   [9]  铈基金属塑料体系热力学分析及其合金成分设计
  [10]       (Nd,Pr)-Y合金体系的相图测定及热力学数据库的建立
  [11]       稀土合金体系相图实验测定与热力学研究
  [12]       服役条件下溶质间非平衡晶界共偏聚/共贫化的研究
  [13]       镍基合金管材挤压变形机理
  [14]       GH4169合金钢锭凝固过程黑斑缺陷的形成机理及控制准则研究
  [15]       服役条件下溶质间非平衡晶界共偏聚/共贫化的研究
  [16]       高温合金热加工晶粒遗传性和临界变形量理论模型建立及控制
Ø  国家973计划项目(6项)
    [1]      低活化钢的电子和离子辐照研究
   [2]     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的室温巨磁熵变研究
   [3]     磁性分离技术用于提取贵金属的探索性研究
   [4]     超临界水堆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
   [5]     单晶高温合金成分设计与强韧化基础研究
   [6]     燃气轮机用定向凝固叶片材料技术
Ø  国家863计划项目
   [1]    利用第二相质点控制织构生产高效电机用高磁感低铁损无取向硅钢
   [2]    航空发动机涡轮盘用第三代粉末高温合金的研究
 
● 十一五期间科研经费统计表(万元)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合计
694.17 1129.66 1157.34 1267.77 1180.62 5372.56
● 十一五期间科研课题来源统计表(万元)
年份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科技部 国防军工 教育部 省市级 企业
2006 121.86 106.1 75 6 26 359.22
2007 218.25 245.9 94.42 3 18 550.08
2008 197.2 208 160.5 13.5 12 566.14
2009 159 148 179.07 15 61.3 705.4
2010 185.52 300.88 70 9.6 77 537.62
合计 881.83 1008.88 578.99 47.1 194.3 2718.46
● 十一五期间科研成果统计表
成果 2006年 2009年 2011年 合计
国家奖 0 0 1 0
省部级奖 1 1 0 2
 
●教学改革项目: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起止时间
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材料学优秀教学团队”建设
教育部 2010~2013
国家精品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
教育部 2006~2010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综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教育部 2006~2009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教育部 2008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
——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北京市 2007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材料学优秀教学团队”建设
北京市 2008~2010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实验区(已批准立项) 北京市 2009~2013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市 2008~2012
 “材料科学基础”
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
北京市 2003~2007
材料科学与工程类人才培养方案的综合改革与实践 教育部 2000~2003
21世纪初重点院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教育部 2000~2003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beijingkeji/yanjiushengyuan_252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