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
  • 数学机械化中心共有十一位研究人员,其中八名为40岁以下青年研究人员,包括研究员六名、副研三名、助研两名。中心还有五名兼职研究员。数学机械化研究中心于1990年由中国科学院计财局批准成立。吴文俊院士为首任中心主任,现任中心名誉主任, 程民德院士为首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数学机械化研究中心是数学机械化研究、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的国际中心。
  • 研究工作与获奖
  • 数学机械化研究中心是数学机械化的发源地。吴文俊院士于七十年代末创立了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吴方法,被认为是自动推理研究(特别是几何定理自动证明)的重大突破。经过若干年努力,吴文俊将这一方法发展成以方程求解的吴方法为核心数学机械化理论,并用这一理论解决了很多理论与高科技问题。吴文俊院士的工作获得国内外学术界高度称赞,他也因此相继荣获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陈嘉庚基金会"数理科学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1997年获国际自动推理最高奖"Herbr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2000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 在吴文俊工作的影响下,该中心成员在几何定理自动证明与发现、方程求解、微分动力系统的稳定性研究、构造性代数几何、符号计算等理论研究领域与机器人、智能CAD、几何造型、计算机视觉、软件开发等高科技领域作出了很好的工作。中心因此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一等奖。中心两位年轻人还相继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与中科院百人计划的支持。
  • 主持的科研项目
  • 中心自成立以来已经先后主持了以下三个国家级科研项目
  • 1. 1992-96年,主持国家"八五"攀登计划项目:"机器证明及其应用"。吴文俊院士任首席科学家。
    有十几所院校与研究所约三十人参加了这一项目。
  • 2. 1997-98年,主持国家"九五"攀登计划预选项目:"数学机械化及其应用"。吴文俊院士任首席科学家。
    十几所院校与研究所约四十人参加了这一项目。
  • 3. 1998-2002年,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数学机械化与自动推理平台"。高小山任首席科学家。
    二十几所院校与研究所五十余人参加了这一项目。
  • 通过这三个项目的执行,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一支较完整的数学机械化研究队伍,并在机器证明、方程求解、实代数几何等方向作出了国际领先的成果,多次获得国际、国内重要奖励。
  • 此外,中心还曾主持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与科学院院长特别支持费等重要项目。
  • 主持的学术交流活动
  • 中心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是数学机械化学术交流的国际中心
  • 1.主办"数学机械化讨论班"。于1986年开始。每周一次。已经邀请国内外上百位专家讲学。
  • 2.出版"数学机械化研究报告"。每年1-2期,约刊登20篇论文。已出版17期。
  • 3.与"日本符号运算协会" 共同主办"计算机数学亚洲会议",每两年一次。已举办五届。分别在中国北京,日本神户,中国兰州,泰国清迈,日本松山举行。
  • 4.主持国内"数学机械化研讨会",已举办六届。
  • 中心还与国际科研单位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包括
  • 1. 与法国INRIA-Antipolis合作承担中法合作项目
  • 2. 与法国居里大学签订科研合作协议
  • 3. 与美国Kent大学共同承担美NSF项目
  • 4. 与美国Wichita州立大学共同承担美NSF项目
  • 5. 与德国Kiel大学共同承担科研项目
  • 数学机械化研究
  • 数学机械化中心将会同有关单位在以下方面开展研究。
  • 继续开展数学机械化理论研究。力争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开展构造性微分代数几何、构造性实代数几何、微分方程求解、微分几何中的定理自动证明、符号计算与数值计算混合算法、构造性代数几何与代数几何编码的研究、基于Clifford代数的定理证明算法、几何图形自动生成与工程几何研究。
  • 研究数学机械化理论在若干高科技领域的应用。包括
  • 1. 研究数学机械化方法在信息安全、信息压缩、信息传输的可靠性方面的应用。
  • 2. 研究数学机械化在计算机图形学及与此相关的CAD、几何造型、三维图象重构、动画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中的应用。
  • 3. 进行机构学与并联平台式数控机床中机械化方法的研究。
  • 开发自动推理软件平台,为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以及若干高科技领域技术创新中的脑力劳动提供有力工具。
  • 研究生培养
  • 数学机械化是数学与计算机的交叉学科。因此,中心的研究生具有良好的数学修养,同时熟悉算法、计算机编程与信息领域应用问题。 数学机械化中心已经培养出数十名研究生与博士后。现在,中心的很多学生已经成为国内外科研单位的骨干。还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企业工作。
  • 中心现有24名在读研究生,4名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