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14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工商管理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工商管理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

安徽师范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安徽师范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安徽师范大学考研难吗] [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安徽师范大学排名] [安徽师范大学考研群] [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学费] [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工商管理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正文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工商管理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工商管理学科是以企业或经济组织的管理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学和行为科学为理论基础,以统计学、运筹学等数理分析方法和案例分析方法等为主要研究手段,探讨和研究企业或经济组织的各种管理行为和管理决策的形成过程、特征和相互关系,以企业或经济组织的管理决策和管理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培养各类专业管理人才,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我校于 2010 年获得工商管理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在 2012 年开始招收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研究生。早在 1988 年开设了会计学专科,1992 年开设了工商管理本科专业,1993年开设了旅游管理本科,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工商管理已经成为安徽师范大学一个独立的学科。目前已经覆盖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三个二级学科,开设了会计学、财务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企业战略与创新创业理、旅游管理和饭店管理 6 个研究方向。
我校工商管理学科瞄准工商管理学科中职能领域、应用领域和综合领域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创新研究;紧紧围绕企业管理中的重大管理问题和安徽省行业发展中的突问题,开展社会服务服务。目前,本学科形成以下较为鲜明的特色:面向学科前沿与结合行业、企业实践;基础研究与社会服务相互促进;学科平台支撑有力,学科体系完整;学术队伍年青化和学源结构多元化。
本学科现有导师 23 人,其中教授 10 人,具有博士学位 17 人。本学科著名学者有陆林教授、苏勤教授、刘冰教授等。陆林教授为 1995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并获理学博士学位,1997 年晋升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地理科技工作者,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皖江学者,安徽省高校省级教学名师,中国地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地理科学》、《人文地理》、
中国旅游研究》编委,《旅游学刊》特邀学术委员,上海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安徽大学“泛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财经大学合芜蚌自主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工业大学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点负责人。现任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师范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安徽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项,其中重点 1 项,教育部和安徽省省部级项目 5 项,获省部级奖励 3 项,在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100 余篇,出版专著 2 部,教材 2 部。工商管理学科团队主持各类纵横向课题 100 多项。代表性的课题有陆林教授的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中国都市圈旅游发展的过程、格局和机制研究”、张廷龙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零售商优势行为的分布式供应链协调研究”、王朝辉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事件对大都市旅游发展的影响研究》、张宏梅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形象与国际旅游者旅游行为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制研究:基于跨文化比较的视角》、韩玉刚副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际边缘区多元主体跨界结网行为驱动的产业空间集聚机理研究——以安徽省宁国市、来安县为2例”、花冯涛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基于信息不确定性视角下的中国股票市场公司特质风险研究”、龚基云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劳资冲突的制度基础与消解模式选择研究”、王朝辉教授主持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研究》《安徽省旅游行业文化建设规划纲要》、杨钊教授主持的横向课题“池州市贵池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工商管理学科团队承担了众多社会服务项目,如“安徽省乡村旅游标准、安徽省特色文化主题饭店建设标准等多项旅游行业标准”、“长三角地区加强江海联运发展战略构想”、“加入 GPA 后安徽省电力行业的政府采购规模预测和影响分析”等课题,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决策支持,成为安徽省“智库”;“华亿集团咨询项目”、“芜湖烟草公司卷烟消费市场调研”“芜湖市旅游市场调查”等课题,为企业管理提升提供了支持。本学科发表中英文论文多篇,在《管理世界》、《中国管理科学》、《系统科学与数学》和《经济管理》等国内高级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代表性的成果有张廷龙教授 SSCI论文“An integrated vendor-managed inventory model for a two-echelon system with ordercost reduction”、朱兵副教授 SCI 论文“The Evolution of the Strategies of InnovationCooperation in Scale- Free Network”、刘冰教授发表于《管理世界》论文“基于技术和市场内生互动的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研究”、姚国荣教授发表于《管理世界》论文“旅行社联盟形成的蜈蚣博弈模型分析”、王朝辉教授发布于《经济管理》的论文“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饭店产业调整与创新研究”,张廷龙教授发表于《中国管理科学》论文“不同渠道权力结构和信息结构下供应链定价和销售努力决策”等。王朝辉教授的学术专著成果《重大事件对大都市旅游发展的影响研究》获得国家旅游局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张宏梅,陆林教授的《.入境旅游者旅游动机及其跨文化比较——以桂林、阳朔入境旅游者为例》获得国家旅游局优秀旅游学术论文一等奖,《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和《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分别获得安徽省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 100%就业,主要签约单位为企业、政府机构和高校。其中大部分在本省内就业,少数在东部地区就业。
 二、培养目标
坚持“厚基础、重实践、宽视域、高素质、善创新”的培养理念,培养的研究生应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良好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基础;掌握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技术;善于运用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工商管理的理论或现实问题;具有科研兴趣和严谨的科研作风,了解本专业学术前沿和研究动态,善于提炼学术科学研究问题,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研究能力;能够从事工商管理实践问题的应用研究或企业的管理实践工作的能力。
三、研究方向
四、学习年限
基本修业年限为 3 年;最长学习年限为 5 年(含休学)。研究生在基本修业年限内未完成学业的,可申请延期毕业但不得超过最长学习年
限,每次申请期限为六个月或一年。
在达到在校学习时间的最长期限时,应以毕业、结业、肄业和退学处理等形式之一终止学籍,并办理离校手续。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1. 采用导师组集体培养与导师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聘请既有理论又有实践验的校外专家、学者,共同培养研究生。由导师和指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生培养工作,制定培养计划,对论文进行全面指导。
2. 研究生入学半年后在导师和导师组的指导下确定培养计划。并根据自身和本学科发展需要和该研究领域所需的知识结构,确定选修课程,鼓励跨学科选修课程。
3. 研究生在导师和导师组指导下,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踊跃参加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锻炼。
4. 研究生在导师和导师组指导下,参加校内校外的学术活动,参加课题研究、教研室活动、学术团体活动等,并在导师和导师组指导下进行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与投稿等。
5. 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相结合。教学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学生多读书,勤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6.第 1-3 学期,主要是课程学习,研究生主要在学校学习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并进行学位论文选题与开题报告工作。第 4-6 学期,学生开展学术和实践活动,撰写学位论文,最后进行论文答辩。
7.导师和导师组要做好研究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安全稳定工作,协助院系、职能部门处理研究生的突发事件。
六、培养流程与要求
1. 制订培养计划
第一学期内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根据培养方案和研究生个人特点,制定“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必须在培养方案范围内制定,一经确定,要切实执行,不得随意变动。如需修改,必须履行相关手续。
2. 开题报告
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时间在第 3 学期前完成。采取答辩方式进行开题,由答辩组对研究生开题报告从选题意义、研究内容设计、方法选择、时间安排等方面进行评议,对于评议不通过开题须在 3 个月后重新开题。
3. 中期考核
根据学校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对本学科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由导师与导师组在第 5 学期中期对学位论文进展和学术规范进行检查。由研究生总结并在导师组内报告论文进展情况,导师和导师组及有关人员帮助分析论文工作中的难点,找出不足,明确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促进论文工作的顺利开展。
4.学位论文答辩
由学生提出答辩申请,并提交学位论文;学院将学位论文提交研究生院,由研究生院查重和盲审通过后,给予允许答辩建议;学位点组织答辩专家成立答辩委员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应由五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同行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中,至少一人是校外的专家,并将学生论文提前提交答辩委员会成员;学院将提前一周公示研究生答辩相关信息;学位点按照学校的时间要求完成论文答辩工作,答辩由学生汇报和现场提问两个环节,答辩委员结合研究生学位论文和现场答辩情况,通过集体评议形成答辩意见;学院将对论文答辩情况相关材料报送研究生院。
5. 毕业资格、学位申请条件审核
由研究生秘书负责每个研究生毕业资格、学位申请条件的材料的搜集整理,学院按照学校毕业和学位授予相关文件条款进行审查,对审查无误的材料,报送学校研究生院。
七、课程设置及学分
1. 课程设置分为 7 类:①公共基础课(学位必修)②公共素养课③学科基础课(学位必修)④专业核心课(学位必修)⑤方向拓展课⑥跨学科课⑦补修课。
2. 课程学分为 31-35 学分,其中学位课程 22 学分。分配如下:
①公共基础课(学位必修)已开设 4 门(7 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 学时 2 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8 学时 1 学分,英语阅读与写作,36学时 2 学分,英语口语 36 学时 2 学分;
②公共素养课,暂未开设。
③学科基础课(学位必修)9 学分,按一级学科设置。(一级学科发展研究前沿、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等)
④专业核心课(学位必修)6 学分,面向一级学科设置。
⑤方向拓展课 6 学分。
⑥跨学科课 3 学分
⑦补修课不计学分。同等学力与跨专业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 2-3 门本学科的本科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具体课程、选修方式与考核由各学院自行安排。)
八、必修环节
1.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是为了拓宽硕士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而设置的。规定硕士生在答辩前,至少参加 10 次学术报告和作 1 次学术报告(开题报告除外)。要求在参加每次报告后完成一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交学点考核团队,由团队给予考核认定。鼓励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参与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参加本学科专业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每外出参加1 次学术会议可以替代 1 次校内参加的学术报告。
2. 实践活动
(1) 专业实践
每个学生在研究生期间至少参加一次专业实践活动。专业实践活动包括:校外单位实习、校内助教和校内助管等形式。其中,每个研究生专业实践必须满足:校外实习不少于 2 个月或者助教不少于 1 次或者助管不少于 1 次。
(2) 社会实践
每个研究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在第 5 学期前,至少开展一次社会调查,并提交调查报告。 
九、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文献综述和研究设计的要求
工商管理学科的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在学生完成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等相关课程的学习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并经过导师或导师小组同意而确定选题。选题要坚持问题意识,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应注重科学性、可行性;关注学科前沿研究的理论问题和对国家经济建设或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
硕士生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该先收集大量与选题有关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广泛阅读相关国内外专业文献,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论文涉及的主要问题的研究现状、最新成果及发展动态,并把有关文献进行梳理、分类、汇总、分析和评价。在选题和文献评析的基础上,提炼科学问题,形成研究框架、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案,具体包括:研究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所需的数据和资料,研究所涉及原理、概念、变量以及变量的度量、理论模型和检验模型、预期结果等。
2.规范性要求
工商管理学科的硕士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和规范的学术论文。学位申请人应该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不得抄袭和剽窃他人成果。论文的研究主题明确,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资料翔实、充分、可靠,研究方法规范,分析和论证逻辑严谨,文字流畅,格式规范,结论不仅应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硕士论文的格式必须规范化和标准化。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主要由封面、独创性声明及版权授权书、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关键词、目录、插图和附表清单、主要符号表、引言、正文、参考文献、致谢、附录和作者简介等部分组成并按先后顺序排列。标题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各类标题层级分明;正文必须文字表达流畅,避免使用文学性质的或带感情色彩的非学术性词语,排版整齐规范;图表和公式标准;参考文献齐全并按标准编排;论文中如出现非通用性的新名词、新术语、新概念,应作相应解释。
3.成果创新性要求
选题有一定的新意,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能够通过广泛阅读国内外研究文献,把握本领域国内外学术动态和前沿问题,或管理实践中的主要问题,以独特的研究视角,提炼和明确研究的主要问题,预期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和应用价值。
论文所使用的资料和数据必须系统、翔实、可靠,分析和研究逻辑清晰,研究方法规范且科学,即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分析有序、论证严密、图表和公式标准、语言表述严谨、文笔流畅、格式规范,体现研究选题、研究思路、研究设计、研究数据、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的有机统一,体现作者善于提炼科学的研究问题,具有文献总结评析,数据收集、计算和处理,研究方法运用,观点综合分析,以及结论严密论证的科研工作能力。
7
论文体现出作者在本学科已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在管理理论或实践的研究中,有一定程度的创新能力,较好地解决工商管理学科或企业管理中的某一具体理论或实际问题,论文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ahsfdx/yjsy_249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