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16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西南大学民族学院的介绍]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硕士(美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培养方案]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的联系方式]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的师资力量]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的介绍]

西南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西南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西南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西南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西南大学考研难吗] [西南大学研究生院] [西南大学排名] [西南大学考研群] [西南大学研究生学费] [西南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论培养方案正文

一、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研究生导师
(博导注明)
1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研究课程与教学的重大理论问题,特别关注前沿性的热点、难点问题 靳玉乐(博导)、
于泽元、郑家福、
袁顶国
2 课程论 研究课程理论,特别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基本理论问题 范蔚(博导)、刘茜、夏海鹰、王牧华、
艾兴、李宝庆、金玉梅、罗生全、何茜
3 教学论 研究教学理论,特别关注教学设计、教学改革等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李森(博导)、
朱德全(博导)、
徐学福(博导)、
张家军、沈小碚、
张辉蓉、唐小为、
王书林
4 课程与教学比较研究 探讨中外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特点、异同及其相互借鉴等问题 刘义兵(博导)、
兰英、
5 学科教学论(历史) 以历史课程问题、历史教材、历史教育史、历史教师教育、历史比较教育、历史教学任务、历史教学模式、历史课程教法和学法、历史教学评价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历史教学的实践研究,重点研究历史教育的教学模式及其规律,构建历史教育教学理论体系。本研究方向旨在系统地总结当前国际、国内历史教育教学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探讨历史教学自身规律性的基础上,构建历史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和理论体系。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培养我国高校及中学历史教育的教学、科研的创新人才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郑家福教授
杨如安研究员
卢炳惠副教授
曹华清副教授
6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研究学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热点与难点问题 宋乃庆(博导)
廖伯琴(博导)
董小玉(博导)
赵保钢
李太华
余立新
荣维东
魏小娜
 
 
二、培养目标与学制及应修学分
培养目标(本表可不填政治标准):
    培养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系统的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素养、专业知识扎实、对教育现实问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能够熟练使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专门研究人才。
 
 
 
学制: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生2~5年,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
应修学分:    30学分(各学科自定)
其中     必修: 24 学分(含必修环节4学分)
选修不低于: 6 学分
 

三、课程设置(包括主文献研读、学术活动等必修环节)
类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含中英文) 开课学期 学时 学分 任课
教师
考核
方式
备 注
必修课 公共课 11000001001 第一外国语 2 90 3 外国语学院 考试  
110000020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6 2 马克思主义学院 考试  
11000002004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2 18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考试  
平台课 11040100002 教育研究方法论 1 60 3 朱德全等 考试  
11040100001 教育基本理论专题研究 1 60 3 导师组 考试  
专业课 11040102004 中外主文献研读 2 36 2 李森等    
11040100003 教育心理学进展 2 36 2 导师组    
11040102002 现代教学论 2 36 2 徐学福等    
11040102003 现代课程论 2 36 2 范蔚等    


11040102005 比较教学论 2 18 1 兰英等    
11040102013 教育社会学 2 18 1 张家军等    
11040102016 课程与教学哲学 3 18 1 于泽元等    
11040102014 课程美学 3 18 1 何茜等    
1104010200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3 18 1 夏海鹰等    
11040102009 教师教育 3 18 1 张辉蓉等    
11040102012 教学设计 3 18 1 金玉梅等    
11040102018 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 3 18 1 王书林等    
11040102015 课程与教学评价 3 18 1 袁顶国等    
11040102006 多元文化课程与教学 3 18 1 刘茜等    
11040102025 科学教育概论 2 60 2 廖伯琴    
11040102030 综合活动设计 3 18 1 罗生全等    
11040102017 课程政策 3 18 1 王牧华等    
11040102011 教学改革专题 3 18 1 沈小碚等    
11040102020 探究教学专题 3 18 1 徐学福等    
11040102008 教材研究专题 3 18 1 李宝庆等    
11040102019 历史教学评价研究                                                                                                                                          3 18 1 卢炳惠    
11040102028 中学历史教学案例研究                                                                                                                                                   3 18 1 袁从秀    
11040102029 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研究 3 18 1 曹华清 袁从秀    
11420105030 物理教育学 1 36 2 廖伯琴    
11040102021 物理教育研究方法与案例 2 36 2 廖伯琴    
11040102027 教育统计与测评 1 36 2 赵保钢    
11040102023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育 2 36 2 李太华    
11040102024 语文教育前沿和热点问题研究 2 18 1 荣维东等    
11040102035 语文教育史 2 18 1 魏小娜等    
11040102010 教师美育学 2 18 1 余立新等    
11040102022 新课程语文学习方式变革 3 18 1 余立新等    
11040102037 中外母语教育比较 3 18 1 荣维东等    
11040102026 语文名师课例研读 3 18 1 魏小娜等    
11040102047 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专题 1 36 2 李远蓉 考查  
11040102048 化学教学策略专题 2 36 2 黄梅 考查  
11040102049 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研究 3 18 1 杜杨 考查  
11040102041 化学实验设计与研究 3 36 2 卢一卉 考查  
11040102042 化学发展前沿专题 1 36 2 导师组 考查  
11040102043 化学学习理论研究 2 18 1 李远蓉 考查  
11040102044 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2 18 1 黄梅 考查  
11040102050 化学教学诊断技术 3 18 1 皇甫倩 考查  
11040102045 化学史与方法论专题 3 18 1 杜正雄 考查  
11040102046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研究 3 18 1 王强 考查  
其它必修环节 开题报告 3   不计学分,完清审核签字手续,向培养单位提交开题报告一份
学术活动:参加学术报告、前沿讲座、学术研讨等(至少5次)     4 提交学术报告手册,导师签字,培养单位核查
实践活动:社会、教学和科研实践活动(三选一)     2 导师审查签字后向培养单位提交实践报告一份或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复印件
中期考核及论文进展检查 4   不计学分,完清审核签字手续,向培养单位提交相关材料各一份
同等学力补修课程 1 教育心理学 1   不计学分
2 中国教育史 2   不计学分
3 外国教育史 2   不计学分
        不计学分
        不计学分
 
注:1.平台课是指涵盖本一级学科下所有二级学科或相近二级学科群共有的基础性课程,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
2.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者应在专业必修课备注栏内标明所属二级学科。
3.必修环节在研究生毕业前必须完成,构成答辩的必备条件

  四、培养方式与方法
培养流程与要求,检查与考核,质量监督等措施:
硕士生采取课程学习与论文并重的原则,用于学位论文研究时间不得少于1年。
1.制定培养计划
第一学期内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制定“硕士生个人培养计划”一式两份,一份由研究生自己保存,一份报所在培养单位备案。
2.主文献研读
在开题报告前认真研读本学科专业主文献,填写主文献阅读报告记录,提交导师审核。
3.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学位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硕士生学位论文开题时间放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初,可与中期考核同时进行。培养单位根据研究生选题情况,按二级学科成立若干开题报告审查小组。审查小组由具有研究生培养经验、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3-5人组成,对论文选题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分析难点,明确方向,以保证学位论文按时完成并达到预期结果。
4.学术活动
硕士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如学术报告、前沿讲座、学术研讨等,在学习期间(一般在中期考核前)须参加学术活动不得少于5次。应填写“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记录册”,提交导师审查。
5.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科研实践,硕士研究生可任选其中一项实践。在完成实践活动后应提交实践报告一份或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复印件,提交导师审查签字。
6.中期考核
根据本单位研究生规模和学科点现状,按照学校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提出本单位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的具体时间和办法,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初进行。
A、考核在培养单位统一组织领导下,由各专业负责实施,组成包括培养单位(学科)负责人、导师代表、班主任等在内的若干考核小组(每组成员3-5人)进行考核,同时较广泛地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
B、业务方面主要考核研究生课程学习是否达到规定要求,通过课程学习反映出来的科研及思维能力;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由院学生工作组会同有关人员进行。
C、填写“西南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自我评估表”,对被考核研究生作出结论性意见。
D、经过中期考核的硕士研究生,按考核结果分3种流向:
a) 硕-博连读:具体要求见学校相关文件规定。
b) 进入硕士论文阶段:学习成绩良好,具有一定研究工作能力(以论文为主要参照),可进入硕士论文阶段,继续完成硕士学业。
c) 中止学业:个别成绩较差,明显表现出缺乏科研能力,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攻读学位者,要求限期改正,限期未改正者中止其学业,按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发给相应证书。
7.学位论文中期进展及检查(列出时间、具体组织形式等)
 
 
 
 
 

五、科研能力与水平及毕业与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科研能力与水平的基本要求(列出可证明其科研能力与水平的检验标志):
达到下列条件之一的,即视为科研能力和水平达到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毕业标准:
1. 在公开合法杂志上发表教育类学术论文1篇以上(每篇不少于3000字);
2. 在课程与教学系导师编著并公开发表的学术类著作中写作一章以上(不少于1万字);
3. 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并发挥重要作用(需导师证明)。
 
 
 
毕业与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包括毕业条件、毕业论文等方面的要求):
毕业条件:
在学校规定年限内,按培养方案的规定完成课程学习、学分要求和必修环节,成绩合格,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经审查合格者,准予毕业。
硕士研究生确因学业优秀,经本人申请,指导教师和所在培养单位同意,报研究生院批准,可以申请提前毕业,但在校时间不得少于二年。凡申请提前毕业者,应当达到以下基本条件:
1.中期考核结论为优秀或在校期间被评为优秀研究生;
2.在申请毕业答辩前公开发表属于毕业论文研究组成部分的2篇A类学术论文。学术论文界定标准以学校最新发文公布为准。
毕业论文基本要求:
达到下述两个条件之一的:
1. 学位论文外审有一位外审专家给予总评合格及以上评价者;
2. 有本校本专业3为硕士生导师认定达到毕业要求的。
 
 
 
 
 
 
 

六、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包括学术水平、创造性成果及工作量等方面的要求):
资格要求:
学术成果按照学校学位委员会有关规定执行。成果无侵犯他人著作权行为,没有发表有严重科学性错误的文章、著作和严重歪曲原作的译作。
内容要求:
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见解或新成果,对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有一定意义;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的、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一般不应少于3万字;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技术规范要求:
自己的研究结果与他人的观点、材料、数据等不相混淆,引用他人的观点、材料、数据等注明来源;独立完成论文,在准备和撰写过程中接受导师指导、采纳专家建议、获得他人帮助等应实事求是地表示感谢,但不能把未对论文提供帮助的名人等列入致谢之列;涉及到的背景知识、引用的资料和数据准确无误,所用概念、术语、符号、公式等符合学术规范,没有严重错误或使用严重错译的译文;对问题的论述完整、系统、逻辑严密,关键词得当;语言精练,语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外文拼写错误、笔误和校对错误等总计不超过论文的万分之三(按排版篇幅计)。
按学校要求,在《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协议书》上签名,并附在学位论文首页。
具体格式按照《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及打印要求》执行。
 
 
 

七、主文献研读课程书目(列出本学科专业的必读文献,不够可另附页)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作者、出版单位及年月
1 民主与教育 杜威著,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经验与教育 杜威著,姜文闵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4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Bruner, J;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60, 1977
5 Curriculum: Perspective, Paradigm and Possibility Schubert, W. H; New York:  Macmillian Publishing Co. 1986
6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 施良方;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7 课程论 靳玉乐;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8 教学论稿 王策三;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9 教学论 李秉德;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10 教学设计原理 加涅著,皮连生、庞维国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11 现代教学论纲要 李森;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12 教学论研究二十年 李定仁、徐继存;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3 教学理论 黄光雄; 台湾复文图书出版社;1990
14 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施良方 崔允郭;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5 The practical: A language for Curriculum. Schwab, J. J; School Review; 1969, 78(1)
16 The practical: Arts of eclectic. Schwab, J. J; School Review; 1971, 79(4)
17 Humanities curriculum project. Stenhouse, L;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969, 1(1)
18 Implementation as mutual adaptation: Change in classroom organization.   McLaughlin, M. W;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976, 77(3)
19 Curriculum Theory and Curriculum Change: What can we learn from history. William Reid; Curriculum Inquiry; 1986,18(2)
20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叶澜; 教育研究; 1997(9)
21 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
———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
王策三; 北大教育评论; 2004(3)
22 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
———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
钟启泉; 北大教育评论; 2005(1)
23 课程研究在中国大陆 靳玉乐 李殿森; 教育学报; 2005(6)
本学科(一级学科)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所在培养单位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学部分委员会验收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研究生院和主管校领导审核意见:
 
 
负责人(签名):       校领导(签名):
年  月  日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xinandaxue/yanjiushengyuan_339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