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08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科教学(音乐)介绍]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介绍]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介绍]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科教学(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音乐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北师范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西北师范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西北师范大学考研难吗]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西北师范大学排名] [西北师范大学考研群]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费]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正文

中国史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或专业代码:060200 )
一、学科概况
中国史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旨在对中国自原始社会以来至现在的历史变迁大势做综合性研究。通过对大量出土文献、历史档案、文献资料等的整理,探研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演进、经济变迁、文化发展、民族融合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关系等重要问题。中国史研究是保护中国悠久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亦为当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中国史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
中国史是西北师范大学设置最早的学科之一,是学校传统优势学科,起始于1902年,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20世纪40年代,著名史学家顾颉刚、陆懋德、杨向奎、徐炳昶、丁易、何乐夫、张舜徽、王树民等先生曾先后在本系任教或讲学。50年代以来,金宝祥、金少英、许重远、萨师炯等专家学者先后在本系任教。西北师范大学现有中国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史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国史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甘肃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是国家级教学团队,历史学为国家特色专业,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为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丝绸之路与西北史地研究基地为省部共建创新基地和平台。
二、培养目标
1.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历史学科基础理论和中外史学专门知识,对本学科的现状和前沿动态有清楚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独立从事历史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能力。
3.原则上掌握1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和资料,并能用外语写出论文摘要。
三、考生资格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四、本学科所需其它相关(近)学科知识
考古学、语言学、地理学、民族学、世界史、社会学、人类学等。
五、培养方式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一般采取以导师指导为主,导师与导师组成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在培养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方式,使硕士研究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的1个月内,在导师或导师组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并在执行中逐步完善。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以学生讨论为主,辅以教师讲授。要求在校期间精读经典文献、主流文献、前沿文献、特色文献等至少50部(本)左右,针对每部书撰写5000字左右的读书报告并进行课堂交流。课堂上授课教师组织讨论,展开点评与总结讲授。
自主学习:在指导教师带领下,选择一定的研究范围和专一的研究对象进行专门的学习,通过史料搜集、学术史梳理、理论知识阅读、单篇论文撰写等,形成明确的研究思路,培养学生扎实的中国史研究能力。
学术活动:广泛参与学术前沿和热点问题的学术报告、学术会议不少于20次。至少正式参加一次学术研讨会,或为本科生做一次学术报告。
六、学制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3年,最长学习年限5年。专业基础扎实、成绩优秀、科研成果突出的硕士生,可允许提前毕业,提前期一般不超过1年。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完成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应从严要求,其完成成果数量至少是正常毕业生基本要求的2倍。
七、研究方向
1.中国古代史
2.中国近现代史
3.中国专门史
4.中国历史地理学
5.中国历史文献学
八、学分要求
中国史学科研究生须修满35学分。公共必修课5学分,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不少于28学分。其他培养环节(包括参与导师科研项目与学术课题的研究、学术讲座或报告、中期考核、开题报告、校外学习或交流经历、预答辩、专业实践等)计2学分,其中参加学术讲座(报告)不得少于20次计1学分,参加专业实践计1学分。专业实践包括科研实践(参与导师课题、完成自主申报科研项目)、教学实践(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协助导师开展教学工作)社会实践(社会调研、田野调查)。
申请硕士学位,必须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修满规定的学分,方可参加论文答辩。
九、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具体见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研究生课程须在两年内修完。
十、学位论文要求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论文选题一般应具有前沿性、原创性。文献综述应在大量阅读、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规范撰写,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国内外研究成果,并归纳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力求具有一定的创新。
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写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原则上要求在第三学期确定选题并做开题报告,第六学期完成论文写作。论文字数不少于5万字。
硕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在相关专业出版物上至少公开发表一篇本专业学术论文,方能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硕士学位论文需通过学生申请、导师审核、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学位论文预答辩、学位论文评审等环节,方能进行学位论文正式答辩,答辩委员会成员至少应有一名校外专家。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xibeishifandaxue/yanjiushengyuan_330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