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5-13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介绍]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介绍]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的联系方式]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介绍]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遗传学系的联系方式]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遗传学介绍]

山东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山东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山东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山东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山东大学考研难吗] [山东大学研究生院] [山东大学排名] [山东大学考研群] [山东大学研究生学费] [山东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正文

企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20202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
2.掌握企业管理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企业管理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运用该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并能按照国际上学术论文的规范要求撰写学术论文。
4.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5. 该专业毕业生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也可以到高校、科研机构或企业、政府部门就职。
二、研究方向
1.企业战略管理
本方向以企业战略理论演变和战略管理过程为主线,研究如何根据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制定战略目标,并通过协调、控制、监督、激励等机制实现企业战略的高效实施,最终促成战略目标的达成。培养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比较研究国内外企业战略管理实务,发掘并探讨企业战略管理的前沿问题。
本研究方向着重培养学生的战略观念、战略思维模式和方法,使其具备在复杂、动态环境下进行战略分析、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的能力,充分掌握战略管理基础理论,了解战略管理学科发展动向,能够较为独立地发现并探讨战略管理领域存在的重大理论问题,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2.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领域主要研究在信息不对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等条件下,如何设计公司的监督、约束、决策和激励等机制,完善公司制度安排,促使企业在公正、公平、合法的环境中有效运行,最终实现各利益相关者责、权、利的均衡安排。培养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公司治理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了解该领域的前沿动向,分析、探讨治理理论与实务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通过对现代企业制度、公司组织形态、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企业集团管理体制与治理机制等内容的学习与研究,学生应具备优秀的公司治理研究能力和研究素质,具备对公司治理理论问题与实务问题较高的学术敏感性,能够较为独立地发现并探讨公司治理领域存在的重大理论问题,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3.企业组织、产业组织与企业成长
企业组织、产业组织与企业成长研究方向以组织理论与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以研究全球化时代、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竞争、企业策略性行为、企业间的市场关系与组织形态为主线,分析探讨不同市场结构对企业竞争、企业成长与策略性行为的影响,重点是研究不同市场结构对企业的市场支配力、市场地位、市场绩效差异,以及企业策略性行为相互依存和企业集群、战略联盟、企业集团、关系契约等各种中间性组织形态、企业竞争力提升路径、市场结构与不同成长阶段企业策略选择、以及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与成长路径选择等。培养过程中,学生应掌握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以及企业成长理论等相关基础理论体系,了解该领域的前沿问题,注重培育学生分析、解决企业竞争、企业市场行为、企业成长与组织理论及实务问题的能力。
本研究方向着重培养学生全球化时代的竞争观念、策略性思维模式和方法,使其具备在全球化时代、开放经济条件下把握环境变化、进行战略与策略分析、正确选择策略性行为和预测策略性行为对竞争对手影响的能力,充分掌握工商管理、组织理论、战略管理基础理论,了解该领域学科发展动向,能够较为独立地发现并探讨企业竞争、企业组织领域存在的重大理论问题,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4.国际企业管理
国际企业管理研究方向以企业国际化经营和跨国公司管理的理论研究为主线,主要涵盖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战略管理和职能管理等多方面的核心内容。该方向注重培养学生企业管理的国际化视野,使其掌握国际企业管理领域中的重要理论基础,了解该领域的前沿动向,分析与探讨国际企业管理理论与实务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通过对国际维度下企业管理的相关理论、经营管理过程的特殊性、经营活动中的分析和决策方法、以及跨国企业战略管理、生产运营、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管理职能的学习与研究,学生应具备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营环境条件下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5.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
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以组织中的个人、群体、整个组织及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以及员工招聘、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员工关系管理、激励与监督等内容作研究对象,研究如何通过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形成企业内部的有效激励氛围,规范员工行为,将员工目标与企业目标相融合,最终实现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培养过程中,学生应掌握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理论框架,了解该领域的前沿问题,比较、分析国内外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及实务差异。
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主要培养具有完善扎实的基础理论,全面了解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学科领域的发展动向,具有优秀的针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素养,能够较为独立第发现并解决该领域内理论及实务问题,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三、学制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
四、培养方式
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鼓励研究生进行“三种经历”,实行双导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合作培养。
指导教师应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导硕士研究生制订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应在硕士研究生入学一个月内制订完成。
五、应修总学分与课程设置
应修总学分: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必修课(含前沿讲座、社会实践)不少于1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
1. 必修课程与必修环节
公共必修课
1)思想政治理论,计3学分;
2)第一外国语,计3学分。
专业必修课
3)专业外语,计2学分;
4)学位基础课3门,8学分;
5)学位专业课2门,4学分。
必修环节
6)前沿讲座,计2学分。
前沿讲座的基本形式:前沿讲座旨在使硕士研究生对本学科及本研究方向的学术前沿问题有基本的了解,提高硕士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兴趣和学术对话的能力。前沿讲座由教师和硕士生讲授交叉进行,以讨论和对话为主要形式,力求生动、活泼、多样。
基本要求和考核方式:每位硕士研究生参加前沿讲座不得少于15次,其中主讲不得少于2次。要求主讲者写出讲稿,讲稿内容要充实,有独到的体会与见解,能反映本学科学术发展的前沿动态。
考核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计分,由指导小组评判记分。成绩合格者记2学分。
7)社会实践,计1学分。
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本着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解决热点实际问题相结合、与就业相结合的原则,必须完成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跟随指导老师从事管理咨询工作、参加社会调研活动等,累计时间3个月以上。社会实践成绩由导师根据实践单位评语及社会实践报告等综合评定给出。
2. 选修课程
1)专业选修课5门,10学分。
2)非专业选修课。硕士研究生可根据需要选修本学科以外的课程。学校开设的研究生公共选修课有:
第二外国语,计2学分;
体育课,计1学分;
心理学课程,计1学分。
3. 补修课
同等学力及跨学科考入的硕士生须补修本科课程2门,成绩记入本人档案,不计学分。具体课程设置参见本专业教学计划表。
六、中期筛选
硕士研究生实行中期筛选制度。具体办法按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七、学位论文
本专业硕士生至少用一年半的时间参加科学研究及撰写学位论文。
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于第三学期末完成论文选题工作。研究课题应具备科学性、创新性和可行性。硕士生应于第四学期初中期筛选时提交论文撰写计划,并向指导小组做开题报告,经过讨论认为选题合适,计划切实可行,方能正式开展论文撰写工作。
每隔35个月,要求硕士生在一定范围内报告论文进展情况,导师、指导小组及有关人员参加,帮助硕士生分析论文工作进展中的难点,及时给予指导,促进论文研究工作的顺利进展。
硕士生应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35个月向导师及指导小组成员全面地报告学位论文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果,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完成后,按照《山东大学授予硕士、博士学位工作细则》组织学位论文的审阅和答辩工作。
 
附录:阅读文献与书目
(一)战略管理方向学生阅读书目
1.         Michael E. Porter.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The Free Press, 1980
2.         Michael E. Por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 Performance. The Free Press, 1985
3.         安德鲁·坎贝尔等.战略协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4.         迈克尔·古尔德等.公司层面战略:多业务公司的管理与价值创造.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5.         亨利·明茨伯格等.战略历程(修订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6.         罗伯特·S.卡普兰、戴维·P.诺顿.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7.         钱金、勒妮莫博涅.蓝海战略.商务印书馆,2005
8.         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中信出版社,2006
9.         赫尔曼·西蒙.21世纪的隐形冠军.中信出版社,2009
10.     克莱顿·M. 克里斯滕森.远见:用变革理论预测产业未来.商务印书馆,2006
11.     安妮塔·M. 麦加恩.产业演变与企业战略.商务印书馆,2007
12.     亨利·切萨布鲁夫等.开放创新的新范式.科学出版社,2010
13.     詹姆斯··穆尔.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北京出版社,1999
14.     马尔科·扬西蒂,罗伊·莱维恩.共赢:商业生态系统对企业战略、创新和可持续性的影响.商务印书馆,2006
15.     David S. Evans等.看不见的引擎:软件平台驱动下的产业创新和转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16.     徐晋.平台经济学:平台竞争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交大出版社,2007
17.     珍妮弗·阿科尔,安迪·史密斯.蜻蜓效应:运用社会化媒体的制胜秘诀.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8.     大卫·伊斯利,乔恩·克莱因伯格.网络、群体与市场:揭示高度互联世界的行为原理与效应机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19.     克莱·舍基.未来是湿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0.     雷纳.战略的悖论:企业求成得败的原因及应对之道.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1.     杨开峰.知识管理《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2.     Nonaka I, Takeuchi H.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5
23.     徐淑英张维迎.美国管理学会学报最佳论文集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4.     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5.     罗伯特·K..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中文第2).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二)公司治理研究参考书目
1.    公司治理制度安排与组织设计,徐向艺等,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公司治理教程,李维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    公司治理评价与指数研究,李维安,谢永珍等,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母子公司管理控制研究,陈志军,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    董事会治理评价研究,谢永珍,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    公司治理百年:美国与德国公司治理演变,玛丽.奥沙利文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7.    公司治理,郎咸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    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张维迎,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9.    公司治理理论(第二版)宁向东,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10. 高明华等著:《公司治理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11. 巴加特(Sanjai Bhagat),杰弗里斯(Richard H. Jefferis. Jr.),张宗益等译:《公司治理:计量经济学分析》(1).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12. Alessandra Capezio, John Shields and Michael O’Donnell. Too Good to be True: Board Structural Independence as a Moderator of CEO Pay-for-Firm-Performanc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11(48):3.
13. R·I·Tricker. Corporate Governance.Oxford.1984.
14. Robert A·G· Monks, Nell Minow. Corporate Governance. Basil Blackwell Inc.1995.
(三)企业组织、产业组织与企业成长研究参考书目
1.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         达夫特等著:《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3.         詹姆斯·L·吉布森,约翰·M·伊凡塞维奇,小詹姆斯·H·唐纳利著:《组织学:行为、结构和过程》(第10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4.         卡斯特等著:《组织与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5.         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6.         唐·埃思里奇: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7.         Donald R. Cooper, Pamela S. Schindler. 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 McGraw-Hill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年版.
8.         Church, Jeffrey, and Roger Ware, 2000.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 Strategic Approach, Irwin McGraw-Hill.清华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
9.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0.     杨蕙馨:《企业的进入退出与产业组织政策》,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1.     杨蕙馨、冯文娜:《中间性组织研究——对中间性组织成长与运行的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
12.     杨蕙馨、吴炜峰、冯文娜、王军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组织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
13.     杨蕙馨等:《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与对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2月第1.
14.     黄纯纯.网络产业组织理论的历史、发展和局限经济研究. 2011(4)147-160.
15.     裴长洪.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新特点、新态势.国际经济评论.20104):27-46.
16.     熊勇清,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过程及作用机制探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1, 86-89,111.
17.     张伯伟,胡学文.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动态演变——基于零部件贸易产业链的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11(3): 81-86.
18.     伊迪丝·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月第1.
19.     劳伦斯·凯普伦等:《企业成长的动力:内增,外借还是并购》,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1月第1.
20.     葛学杰、宋晓华:《企业成长规律》,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6月第1.
21.     雷家骕:《企业成长管理学:理念、思路与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1月第1.
22.     张维迎:《竞争力与企业成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月第1.
23.     伊志宏:《中国企业成长调查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1月第1.
24.     郭剑:《跳出同质思维,从跟随到领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9月第1.
25.     AcemogluD.et al. The Environment and 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1.
26.     ChengY.et al. Manufacturing Network Evolution: A Manufacturing Plant Perspectiv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2011, 31(11-12):1311-1331.
27.     KuroiwaI., H. Kuwamori. Impact of the US Economic Crisis on East Asian Economies: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Triangular Trade through Chinese Mainland [J]. China & World Economy2011, 19(6):1-18.
28.     van WesselR. et al. Implementing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in China and Europe: A Comparative Multi-case Study [J].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1123(8):865-879.
29.     Yang, Tzu-Han, et al.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FDI and the 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2011, IEAS Working Paper No. 11-A002:1-38.
(四)国际企业管理参考书目
1.    巴特利特、戈歇尔等:《跨国管理:理论、案例与阅读材料(第4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中译本.
2.    包铭心等:《国际管理(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中译本.
3.    富兰克林• R • 鲁特:《国际市场进入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    帕拉哈拉德、多茨:《跨国公司使命》,华夏出版社,2001年中译本.
5.    巴克利、卡森:《跨国公司的未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中译本.
6.    滕维藻:《跨国公司战略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7.    尼尔胡德、斯蒂芬扬(英):《跨国企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中译本.
8.    C. A. Barlett and S. Ghoshal. Managing Across Borders: The Transnational Solution. HBS press, 2001.
9.    C. A. Barlett and S. Ghoshal. Transnational Management: Text, Cases and Readings in Cross-Border Management, 4/e. McGraw-Hill Education, 2003.
10. P. Beamish, A. Morrison and M. Rosenzweig.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Text and Cases-3rd ed.IRWIN, 1997.
11. M. E.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1990.
(五)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参考书目
1.         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A·贾奇著,李原、孙健敏译,组织行为学(1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
2.         王怀明、王益明著,高级组织行为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3.         宋培林,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梳理和观点评述,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4.         加里.德斯勒、曾湘泉主编,人力资源管理(第10·中国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
5.         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主编,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
6.         赵曙明著,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
7.         陈国权,组织行为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         韦恩·卡西欧,赫尔曼·阿吉尼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心理学(第6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         戴维·D·杜波伊斯等,基于胜任特征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     赫尔雷戈尔,组织行为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     雷蒙德.A.诺伊等著,刘昕译,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2.     王伟主编,人格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
13.     J.Steven Ott, Sandra J.Parkes, Richard B. Simpson著,王蔷、朱为群、孔晏等译,组织行为学经典文献(第三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8
14.     罗伯特·N.卢西尔(Rober N.Lussier)著,贾佳刘宝巍译,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技能与应用(第6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shandongdaxue/yanjiushengyuan_285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