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5-13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生培养方案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山东财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的师资力量] [山东财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的联系方式] [山东财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的介绍] [山东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联系方式] [山东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介绍] [山东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介绍]

山东财经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山东财经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山东财经大学排名] [山东财经大学考研群] [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学费] [山东财经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生培养方案正文

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1204Z1 )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组织人力资源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力强,素质高,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掌握人力资源的现代理念和管理技能,能够研究和解决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实际问题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到各级公共组织和企业等相关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及相应技术工作,或者到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1.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拥护党的领导和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及为人民服务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的精神。
  2.刻苦钻研,勤奋学习,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组织与人力资源实践的历史演进、现实状况及未来走向;把握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新形势对组织与人力资源的新要求;具有较强的管理分析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具有从事组织与人力资源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组织与人力资源技术型工作的能力。
  3.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该语种的外文资料,并能运用该语种写作论文摘要。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属于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设有以下研究方向:
1.公共组织理论与行为研究
该方向基于组织理论基础,研究公共组织的形成和运行规律。主要内容包括运用行政组织相关理论,研究以行政组织为主体的组织结构、组织形成、组织发展等方面的基本理论,运用组织行为学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组织运营、体制和管理方式的规律,运用相关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研究以非营利组织为主体的组织发展和运营规律。
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研究
公共部门中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特殊性在于,为保证公正、公平并兼顾效率的价值观和行政文化,依法对其所属人力资源进行预测、规划、考录、任用,并提供工资、保障等管理活动。因此该方向着眼于公共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各职能模块,从工作分析和评价、员工培训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方面,积极推动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和潜能的开发,实现组织与个人双赢,其目标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公共组织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和决策支持依据,挖掘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潜力,更好地行使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
3.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研究
该方向聚焦于公共部门绩效管理体系的理论、方法、体制设计和指标评估和运行机制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评价理论及其在公共组织中评价的特殊规律、评价程序及其在中国国情下的实践模式、评价指标及其在不同职能部门中的使用方式、评价指标量化方法和反馈机制等。其目标是总结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和发展的规律、经验和教训,为建立和完善我国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体系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术型)在校学习的基本年限为3年。
  四、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及考核方式(具体内容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培养计划中制定的课程学习及其他环节的全部内容,修满规定的学分,方可进入论文写作阶段,申请论文答辩。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修满总学分数为36学分。
  课程分为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补修课、实践课程、学术讲座。其中: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必修课为学位课,为26学分;专业选修课、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为非学位课,不少于8学分;实践课程1学分;学术讲座1学分;补修课不计学分。
  1.学位公共课(共计4门,8学分)
  包括政治理论课程和外国语两门课程。
  政治理论课程(2门,3学分)。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教社科[2010]2号)的要求,硕士研究生开设1门必修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占2学分;1门选修课程“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占1学分。
  外国语课程(2门,5学分)。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必修课程“英语精读”(3学分)和“英语听说”(2学分)。
  2.学位基础课(共计3门,9学分)
  是指某学科门类中各个学科(专业)硕士生都要修读的课程,应体现本学科(专业)硕士生在基础理论方面应具备的宽度和水准。课程包括:中级微观经济学、管理研究方法、现代管理专题研究。每门3个学分,共计9学分。
  3.学位必修课(共计3门,9学分)
  是指本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应体现本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专业知识方面应具备的宽度和水准。课程包括: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公共部门经济学。每门3学分,共计9学分。
  4.专业选修课(至少修满6学分)
  是指本学科(专业)硕士生选修的专业课。专业选修课是必修课程核心基础的延伸,要充分体现该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的特点。课程包括: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组织理论、组织行为学、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研究、人才测评理论与方法、薪酬理论与管理、员工培训开发与职业管理、领导理论与管理。至少修满6学分。
  5. 跨学科或跨专业选修课(至少选修1门课程,至少修满2学分)
  根据学科发展的综合化、交叉性和边缘化发展情况和趋势,可开设一些跨学科或跨专业的课程,课程包括:政府规制理论与政策、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劳动法与劳动关系、中国经济与管理专题。应至少选修1门课程,至少修满2学分。
  6.实践课程(1学分)
  包括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等,计1学分。社会实践包括进行社会调查,到实际部门实习等。教学实践包括授课、指导本科生作业和科研,参加教学方法、内容、改革等教学实践项目及其他教学实践活动。各种实践完成后需提交书面实践报告,经指导老师评价合格后方可取得学分。
  7.学术讲座(1学分)
  包括硕士研究生的专题综述、校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及讲座等。共不少于8次,计1学分。
  8.补修课
  是指跨一级学科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需补修与本学科(专业)相关本科阶段的专业核心课程,一般2门左右。补修课成绩必须及格,但不计学分。
  五、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制度,第四学期初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思想表现、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等。中期考核合格者可进入学位论文阶段。
  六、实践环节
  1.教学实践
  硕士研究生应参加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包括授课、指导本科生作业和科研,参加教学方法、内容、改革等教学实践项目及其他教学实践活动。
  2.社会实践
  为加强硕士研究生研究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包括进行社会调查,到实际部门实习等。结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聘请校外有实践经验的经济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和专家,作为兼职硕士生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增强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
  学位论文必须是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应该能够反映出研究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够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或科研任务进行。论文应有新见解,完成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1.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撰写论文之前,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中外文献资料确定研究的课题,了解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论文写作计划。研究生要在第四学期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需在由本学科导师参加的论证会上,就选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研究现状及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案和进度等作出说明,并进行可行性论证,经认可后才能进行论文写作。开题报告书等资料经学科、专业负责人审查批准后,交研究生部培养管理科备案。
  2.论文中期检查
  在学位论文工作中期,应对研究生论文写作的进度、论文内容、精力投入等方面进行检查,中期检查应在第五学期初完成。
  3.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
  学位论文完成后,由研究生部和学院按照学校有关文件规定,对硕士学位论文进行隐名评审及组织公开答辩。
  八、培养方式
  培养方式采取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硕士研究生的综合考核、论文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等研究生培养教育的重要环节,应由导师组集体讨论。导师要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严格要求,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要定期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学习和科研状况,并及时予以指导帮助。
  九、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一)主要经典著作:
  [1] [美]戴维·沃尔里奇,人力资源教程,新华出版社,2000
  [2] [美]切斯、托马斯、卡拉奇,人才驱动的组织,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 [美]贝克(Becker,B),人力资源计分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6] [美]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刘俊男等译,战略地图,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7] [美]科斯、阿尔钦、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 [美]詹姆斯·A·奈特,基于价值的经营,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9] [美]詹姆斯·巴伦,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总经理的思考框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0]亚当·斯密,国富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1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2]让·雅克·拉丰、大卫·马赫蒂摩,激励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3] [美]迈克尔·比尔,管理人力资本,华夏出版社,1998
  [14] [美]H·A·西蒙,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8
  [15][美]黑尔里格尔,岳进等译,组织行为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6]马丁·利克特,企业经济学,人民出版社,2006
  [17]吉雷、梅楚尼奇,组织学习、绩效与变革:战略人力资源开发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8] [美]杨国安、欧瑞奇,学习力:创新、推广、执行,华夏出版社,2005
  [19]王乐夫、蔡立辉,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0]张红凤,西方国家政府规制变迁与中国政府规制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1]曾湘泉,劳动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二)主要专业学术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研究、财政研究、公共管理学报、外国经济与管理、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社会科学研究、国外社会科学、新华文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报刊复印资料)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sdufe/yanjiushengyuan_285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