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30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四川理工学院2018年研究生招生简章

四川理工学院2018年研究生招生简章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四川轻化工大学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2021年四川轻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 [四川轻化工大学2021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四川轻化工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四川理工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四川理工学院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2四川轻化工大学研究生招生目录] [四川轻化工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1]] [四川轻化工大学考研难吗] [四川轻化工大学考研群] 四川轻化工大学考研调剂2022最新信息 [四川轻化工大学研究生辅导] [考研国家线[2006-2021]] [2022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四川理工学院2018年研究生招生简章正文

学校简介
四川理工学院坐落于享有“恐龙之乡、千年盐都、南国灯城”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自贡市。学校是一所具有52年本科办学历史,连续两次获得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是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示范科研单位”,是四川省首批高校创新改革试点单位。
学校前身是1965年建立的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西南分院。1979年更名为四川化工学院,1983年更名为四川轻化工学院。2003年由原四川轻化工学院、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贡高等专科学校和自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为“四川理工学院”。  
学校在自贡、宜宾两地办学。现有自贡汇东、营盘、黄岭和宜宾临港四校区。自贡校区占地面积1900余亩,正在建设的临港校区占地2000亩,临港校区一期于2017年9月启用。学校国有资产总值近13亿元,其中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47亿元。图书馆藏书丰富,馆藏纸质文献达到260余万册,建有完备的数字化、自动化图书系统,拥有中外文各类数据库60余个,电子图书500余万册,电子期刊2万多种。学校设施齐全,校园环境优美,是学生奠基人生梦想、教师实现学术抱负的理想之地。
学校经过52年的办学历程,凝练出“以黄岭精神为底蕴,崇尚学术、发扬民主、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坚持“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引领社会”的办学理念,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体现办学理念的管理制度,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理念、制度、实践”相统一的办学模式。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670人,教授、副教授占比近50%,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比近80%。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6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四川省教学名师等省级以上专家60余人,市级专家90余人。学校聘请二级学院名誉院长、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共计1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万余人。
学校现有21个二级学院,3个四川省重点学科,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30个二级学科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其中工程硕士涵盖机械工程、材料工程、控制工程、食品工程4个专业领域,艺术硕士涵盖音乐、美术、艺术设计3个专业领域,法律硕士涵盖法律(非法学)、法律(法学)2个专业领域,教育硕士涵盖学科教学(语文)、学前教育、职业技术教育3个领域);有82个本科专业,涵盖9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轻工化工为优势学科,以工学、理学和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经济学、法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历史学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省部级科研平台10个(其中重点实验室3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工程实验室2个、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参与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有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8个,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四川省旅游重点科研基地1个,与企业共建省级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4个,省级产学研创新联盟9个,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示范科研单位”。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92项、市厅级科研项目900余项。出版专著131部,各类授权专利、发明专利等261项,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2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30余项;仅2016年即签订300余项横向合作项目,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10余件,获得授权近100件。
学校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大力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1年成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在近两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共16项,其中省级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级成果奖二等奖5项,省级成果奖三等奖10项。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5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8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河北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诸多国内高校建有合作办学机制;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众多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开通了中外双学士学位和双硕士学位教育、中外非学历教育等形式多样的合作交流项目;学校积极开展海峡两岸教育文化交流,每学期均有学生赴台湾高校参加研习项目;不定期举办大学生香港行活动,为在校师生交流深造、开阔视野提供渠道;同时学校大力招收培养国际学生,目前已招收了韩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10余个国家的留学生。
学校紧紧围绕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狠抓高水平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浓郁的育人环境营造等关键环节,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制度”、“课程实施大纲”和学生“十个一”的养成教育活动,努力提升学生的“三心”(责任心、好奇心、进取心)、“四能”(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谐能力),促进“五个结合”(社会担当与健全人格、职业操守与专业能力、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历史眼光与全球视野、创新精神与批判思维相结合),持续夯实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近年来,在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全国重大比赛,获得国家级奖励近300项,省级奖励近500项。毕业生吃苦耐劳、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就业率一直稳居省属高校前列,是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
学校坚持全方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满足行业需求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以支撑产业发展为目标强化学科发展,充分利用学校优势,努力构建“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为企业发展解决难题、为市民学习提供机会”的服务体系。学校与50余个政府单位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泸州老窖集团公司、晨光化工研究院、华西能源等100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全面开展人才培养与科技攻关等方面的合作,与企业联合承担纵向项目和独立企业横向项目近1000项,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将牢记“通过学术的传播、创新与应用,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的大学使命,坚守“育人为本、社会担当、学术自由”的基本观念,不断丰富“文化、理念、制度、实践”四维一体办学模式的内涵,全面实施内部治理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国际合作战略、校地合作战略、校校合作战略,全面推进内涵建设,为把学校建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应用型多科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热忱欢迎广大有志青年报考四川理工学院!

招生说明
一、招生计划
2018年我校拟招收全日制学术型、专业学位及非全日制专业学位(部分专业)硕士研究生450人左右,具体招生人数以2018年国家文件下达为准,我校部分专业接收推免生报考(具体见推免生招生专业目录),我校所有专业均接收“退役大学生士兵” 专项计划考生报考。
二、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招生单位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或2年以上的,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达到符合我校培养目标学业要求的人员,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5. 报名参加法律(非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除符合第4条中的各项要求外,还须符合:报考前所学专业为非法学专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不得报考)。
6. 报名参加法律(法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除符合第4条中的各项要求外,还须符合:报考前所学专业为法学专业(仅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法学门类中的法学类专业[代码为0301]毕业生、专科层次法学类毕业生和自学考试形式的法学类毕业生等可以报考)。
7. 报名参加我校职业技术教育领域(045120)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人员,除符合学校报名的要求外,前置学历所学专业须与报考方向一致或密切相关,且不接受高校教师报考该领域。
8.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考生,须在国家规定时间内登录“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网址:http://yz.chsi.com.cn/tm)填报志愿并参加复试。已被我校接收的推免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当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否则取消其推免录取资格。
9. 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应为高校学生应征入伍退出现役,且符合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者(“高校学生”指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的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以及成人高校招收的普通本专科(高职)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下同)。考生网上报名时应选择填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并按要求填报本人入伍前的入学信息以及入伍、退役等相关信息,正确填报本人《入伍批准书》编号和《退出现役证》编号。
三、报名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
1. 网上报名:报考2018年硕士生一律采取网上报名方式。
(1)网上报名日期:2017年10月10日至10月31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17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
(2)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教育网址:http://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本人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我校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凡不按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上报名信息或重新填报报名信息,但每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考生要准确填写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纪、作弊所受处罚情况。对弄虚作假者,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等严肃处理。
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并在考生提交报名信息三天内反馈校验结果。考生可随时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
2. 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均须到报考点现场确认网报信息。
现场确认时间:以研招网及各报考点公布时间为准,一般在11月上、中旬。逾期不再补办。
考生现场确认应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的考生还应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的原件或盖有存档单位红章的复印件。
四、资格审查
1. 我校将对考生网上填报的报名信息进行全面审查,并重点核查考生填报的学历(学籍)信息,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报告后,再准予考试。
2.复试时,还将对考生的报考资格进行审查,参加复试的考生需按复试通知的要求携带本人身份证和本科毕业证(应届本科毕业生携带学生证)原件等材料。
3.入学报到时,学校将检查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证书原件。对未获得毕业证书的应届本科考生,学校将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取消其入学资格。
4.对弄虚作假者,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学校即按有关规定取消报考、复试、录取资格或学籍。
五、考试  (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
1.初试
(1)初试科目参见《招生专业目录》,其中政治理论和外国语成绩满分均为100分,两门业务课成绩满分均为150分。统考政治,统考英语一、英语二,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法硕联考综合(非法学)、法硕联考专业基础(法学)、法硕联考综合(法学)均采用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的全国统一考卷,专业基础课由我校自行命题,参考书目附后。
(2)初试科目考试时间为3小时/科。
(3)准考证打印:考生应在2017年12月14日至12月25日期间,可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研招网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
(4)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居民身份证参加考试。
(5)初试时间:2017年12月23日至12月24日(每天上午8:30-11:30,下午14:00- 17:00)。
2.复试
(1)我校执行教育部一区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一志愿上线考生直接进入复试名单,复试时间一般在3-4月。
我校依据教育部有关政策自主确定并公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要求和接受其他招生单位“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考生调剂的初试成绩要求。
(2)复试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外国语听力测试、口语测试成绩满分各为5分,专业综合笔试满分40分,面试成绩满分50分,复试科目及参考书附后。
(3)除法律 (非法学)外,其余以同等学力身份(含高职高专、成人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复试时尚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的自考和网络教育考生)报考的考生,须加试两门本科主干课程,加试方式为笔试。加试科目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
(4)外国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在复试中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
六、体检
考生复试时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进行体格检查,凡不符合教育部规定体检标准的考生不予录取。
七、录取
1. 入学考试成绩按照“总成绩=(初试成绩/5)×50%+复试成绩×50%”计算。
2. 录取原则
(1)按初试、复试综合考核成绩排序录取。
(2)考生按招生专业录取,入学后再分研究方向。
3. 我校录取的硕士研究生按其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两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按就业方式分为定向就业和非定向就业两种类型,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按定向合同就业,非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按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
 
 
八、学费、学制及学习形式
学科(类别) 学费标准 学制 学位类型 学习形式 就读校区
08工学 6000元/学年.生 3年 学术型 全日制 汇南校区
12管理学 6000元/学年.生 3年 学术型 全日制 汇南校区
0852工程 6000元/学年.生 3年 专业学位 全日制 汇南校区
0351法律 7000元/学年.生 3年 专业学位 全日制 汇南校区
7000元/学年.生 3年 专业学位 非全日制 汇南校区
0451教育 7000元/学年.生 3年 专业学位 全日制 汇南校区
7000元/学年.生 3年 专业学位 非全日制 汇南校区
1351艺术 8000元/学年.生 3年 专业学位 全日制 营盘校区
    注:本表中就读校区以目前在校研究生分布确定,若学校有办学布局整体调整按学校要求执行。
九、奖助政策
1、奖学金(仅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1)研究生新生奖学金:2000-10000元,具体情况如下:
本校应届生一志愿: 10000元/生(除破格外,100%覆盖)
其他一志愿:6000元/生(除破格外,100%覆盖)
调剂录取:初试成绩高于所报考门类一区分数线50分或原985高校毕业生,奖4000元/生;初试成绩高于所报考门类一区分数线30-49分或原211高校毕业生,奖2000元/生。
(2)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000元/年,覆盖面以当年实际下达比例执行;
(3)研究生学业奖学金:6000-10000元/年,覆盖面40%左右;
(4)研究生创新成果奖: SCI、EI、CSSCI等收录的学术期刊论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获得省、校级优秀硕士论文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奖励,金额为1000-5000元;
2、助学金(仅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1)研究生助学金:15000元/年(含国家助学金6000元+学校助学金9000元),除有固定工资收入者外,100%覆盖;
(2)三助一辅:3000-5000元/年,按需设岗,覆盖面不低于30%;
3、助学贷款:学校根据生源地助学贷款规定,协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向国家开发银行、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学校同时开展校园地助学贷款工作,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入学问题。
4、培养业务经费:用于资助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工作。培养费额度为不低于8000元/年;
5、研究生创新基金:用于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经专家评审立项,每项资助经费3000-6000元。
十、其它
涉及录取和调剂方面的政策以教育部当年录取工作文件为准。
我校招生专业目录中公布的研究方向,是为了使考生了解各专业的研究动态,入学后,再进行师生互选,确定研究方向。
十一、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学苑街180号
四川理工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汇南行政楼411室)
邮  编:643000
联 系 人:彭老师   王老师
联系电话:(0813)5505850
传  真:(0813)5505679
网  址:http:// yjs.suse.edu.cn 电子邮箱:suseyjs@163.com
 

培养学院及学科专业简介
 
化学工程学院
(一)学院简介
化学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65年的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西南分院化工系,是我校办学历史最长、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学院现有教师104人,其中,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4人,教授13人;具有硕士及以上的教师7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0余人。化学工程学院还从国内知名高校、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自贡轻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事业聘任有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20余人,其中有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科技成果奖获得者,校外兼职硕士导师10余人。
围绕化学化工技术在化工新材料、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化工安全、制药工程以及相关领域中的应用技术为核心开展研究工作。学院现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工艺现为省级重点学科,该一级学科下设:化工过程开发/模拟、精细化工、工业分析技术及应用、工业催化、药物合成工程与工艺等学科方向。学院开设的本科专业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能源化学工程、制药工程、生物制药。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第一类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专业,是西南地区省属高校中首个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化工专业,在校生2300余人。
化学工程学院拥有保障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平台,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学院有精细化工助剂及表面活性剂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化工实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重点平台,与企业共建了有机氟材料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与晨光化工研究院联合组建了含氟化学品产业技术创新团队。近5年,承担国家级项目近10项,企业委托和其他纵向项目20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9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50余篇;申请专利50项,获各类成果奖28项。
(二)学科专业简介
0817化学工程与技术
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涵盖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制药工程(化工学院)、绿色化学与技术(化环学院)、再生资源化工(化环学院)、腐蚀与防护(材料学院)、材料化学工程(材料学院)等9个二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注重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问题,以应用技术研究和工艺开发为主,同时重视与生物工程、材料学等学科的结合,积极开展交叉、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形成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促进化学化工技术与方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创新。
围绕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建有“材料腐蚀与防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绿色催化”、“精细化工助剂及表面活性剂”等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与企业共建了“有机氟材料”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与自贡市共建自贡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形成多学科平台对学工程与技术的支撑。
081701 化学工程
化学工程研究化学工业等过程工业中相关化学与物理过程的一般原理和共性规律,解决过程涉及装置的模拟、放大、开发、设计、操作及优化的理论和方法问题。
1、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坚实的化学工程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化学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现代实验技能和计算机技术、熟悉学科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能胜任化工过程及装置的模拟、放大、开发、设计、操作及优化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2、主要研究方向
01化工过程开发/模拟、 02传质与分离、03过程强化与节能
3、主要课程
高等反应工程、高等化工热力学、过程系统工程、传递过程原理、高等分离工程、化工过程开发与过程设计等。
4、就业方向
学生可在化工、能源、冶金、炼油、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相关行业,从事产品研制、工艺开发、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设备强化、技术改造、质量检测、分析测试、环境保护和企业管理等工作。
081702 化学工艺
化学工艺专业是以数学、物理、化学等理论为基础的面向工业生产的高度综合性专业。化学工艺是研究化学品的技术开发、生产原理、过程与装置优化设计以及新产品的开发。
1、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化学工艺学科方面坚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化学工艺学科发展方向,具有从事有机化工、无机化工、精细化工、药物合成工程与工艺、生物制药工程与技术等生产方面的研究能力,能够担负上述生产中的新工艺、新过程、新装备的开发和放大,设计和操作的优化和技术管理等工作,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担任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人才。
2、主要研究方向
01有机化工、 02无机化工、03精细化工、04化工新材料
3、主要课程
高等反应工程、高等化工热力学、过程系统工程、传递过程原理、高等合成化学、近代分析测试技术及实验等。
4、就业方向
学生可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
081704 应用化学
应用化学专业研究有明确应用前景,并可借助催化剂等辅助方法制造化学品,主要涉及精细化学品、专用化学品、功能材料等制备原理和工艺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化工产品结构与性能关系、制备工艺、产品复配及商品化,以及各类化学品、化学材料及器件制造过程中的化学合成、物理化学、化工单元反应及工艺、生物技术和分析测试技术的应用等。
1、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本学科、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专业领域的现代技术、实验方法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独立从事应用化学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现代化工企业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2、主要研究方向
01表面活性剂合成及应用、02 工业分析
3、主要课程
高等反应工程、高等化工热力学、过程系统工程、传递过程原理、精细有机合成、近代分析测试技术及实验等。
4、就业方向
学生可在石油化工、环保、商品检验、卫生防疫、海关、医药、精细化工等生产、技术、行政部门和厂矿企业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还可以到科研部门和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081705 工业催化
催化反应技术是化学品、燃料、材料、医药、食品等生产和环境保护的支柱科学技术之一,工业催化是以近代化学和物理为基础,并与材料、能源、环境、食品等多个领域密切联系的理工结合学科,它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可缺少的科学技术。主要研究与能源、环境等相关的催化新材料和环境友好的催化新反应。
1、培养目标
培养在工业催化学科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深入了解工业催化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具有较宽的知识面,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现状和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业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主要研究方向
01绿色催化技术、02催化剂工程
3、主要课程
高等反应工程、高等化工热力学、过程系统工程、传递过程原理、现代催化研究方法、绿色化学与技术等。
4、就业方向
学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及设计院所、企业集团(如石油化工系统、精细化工厂、制药厂、化肥厂等)从事本学科及相邻学科的教学、科研、设计和工程技术及管理工作。
0817Z2制药工程
制药工程是一门由化学、药学、化学工程以及生物工程等交叉结合发展而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主要解决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和实现药品的规模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主要涉及化学制药工程、中药制药工程、生物制药工程、药物制剂工程和GMP制度在药品生产中的应用。
1、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扎实的从事制药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制药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备独立承担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的能力和对药品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制药工程技术人才。
2主要研究方向
01生物制药工程技术、02药物合成工程与工艺、03药物活性成分分离纯化及结构修饰
3主要课程
高等反应工程、高等化工热力学、过程系统工程、传递过程原理、高等合成化学、天然产物技术、抗体工程及免疫学、近代分析测试技术及实验。
4就业方向
制药工程硕士研究生可以在药品、食品等企业以及药监部门从事化学药品、生物药物、功能食品和中药的生产、质量控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行政监管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各级各类学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及技术服务等工作。
085204材料工程专业学位)
材料工程领域涉及材料的获得、质量的改进、使材料成为人们可用的器件或构件的生产工艺、制造技术、工程规划、工程设计、技术经济管理等工程知识,并与化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技术、治金工程等领域密切相关。根据材料的获得途径,该领域涉及化工材料、材料加工与改性等。根据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该领域可概括为: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材料生产工艺和设备的开发和设计、材料的特性分析与试验、材料成品的检测与质量控制、材料制品的加工及改性、材料制造业的管理等。
1、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化工背景,应用化工学科“三传一反”经典理论解决材料合成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
2、主要研究方向
01化工新材料  
3、主要课程
工程数学、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材料成型与加工、材料近代研究方法、先进材料与技术研究进展等。
4、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适应能力强,就业面广,适合于到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化工等行业技术、行政部门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还可以到科研院所和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生物工程学院﹒白酒学院
(一)学院简介
生物工程学院于1983年开始招收发酵工程和食品工程本科,2004年招收发酵工程学术硕士,2011年招收轻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2015年招收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学院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形成了以“酿酒工程、调味品酿造、果蔬精深加工”为主的学科特色方向,取得了丰硕的科研及教学成果,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被誉为“中国白酒人才培养的摇篮”。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00余名,企业兼职教师10名,其中教授21名,副教授20名,高级实验师5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0余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人,中国酿酒大师4名,国家级白酒尝评员1名。
学院教学科研成果丰硕近五年承担各级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级项目8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600余篇,其中SCI/EI等收录6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23部,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地(市)级科技进步奖8项,荣获各级教学成果奖12项,其中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8项,专利成果产业化6项,实现经济效益60多亿元。
学院建立了多个高层次科研教学平台即将建成的科研及教学实验室超过2万平米,仪器设备总值6000余万元。拥有国家级固态酿造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固态酿造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工程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固态酿造关键技术研究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酿酒生物技术及应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白酒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食品与发酵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固态酿造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发酵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四川省生物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食品科学与工程省级特色专业等10余个国家及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
学院紧密结合行业需求,通过 “产学研”合作,建立多个实践教学基地。与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固态酿造工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中国)有限公司、新希望乳业控股有限公司、重庆飞亚实业有限公司、永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个名优企业建立了本科及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学科专业简介
082203发酵工程
发酵工程是一级学科“轻工技术与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和重点发展的二级学科,在生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是一个由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技术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开放性的学科。主要采用工程技术手段,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和生物酶的某些功能,通过代谢调控技术和生物反应器来实现为人类生产优质发酵产品。发酵工程的内容包括微生物学、发酵工艺与调控、发酵设备及智能控制、产品分离及提纯等方面。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发酵工程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术,了解学科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方向,能应用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与本学科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具备从事该学科相关领域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和生产管理的能力。
2、主要研究方向
01酿酒生物技术及应用、02发酵代谢调控、03食品生物技术、04废物资源化及治理技术
3、主要课程
现代生化技术(含实验)、高级微生物学、现代发酵技术、现代工业发酵调控学、基因工程原理、发酵动力学及生物反应器、专业英语、高级试验设计、发酵工业分析测试技术、环境生物工程、现代生物分离工程(含实验)、发酵工业科学与技术专题、现代酿酒工程学等。
4、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适应能力强、就业面广,适合于生物技术、食品、医药、轻工、特别是在酿酒、生物制剂等领域的相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教学、科研、开发、质量、分析、管理等工作。
085231食品工程(专业学位)
食品工程领域主要包括农产品精深加工、酿酒工程、食品安全工程三个方向。通过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主要涉及现代农产品加工原理与工艺、食品工程高新技术与装备、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食品生物技术、食品产业发展与规划、食品质量标准等内容。
1、培养目标
本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掌握食品工程领域专业知识,熟悉国内外现状和发展动态,能从事产品开发、工艺设计、设备维修、质量控制等工作,为食品行业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技术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2、主要研究方向
01农产品精深加工、02酿酒工程、03食品安全工程
3、主要课程
现代农产品加工原理与工艺、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专题、食品工程高新技术与装备、高级食品化学、食品产业发展与规划、食品质量标准专题、现代企业管理、食品生物技术、食品添加剂应用技术、食品物性学、高级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食品功能微生物选育专题、食品工程经典文献研读。
4、就业方向
本专业硕士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强,社会需求大,将成为未来食品工程领域的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生产和管理的骨干力量,主要到食品生产企业及工商、质监、农业等政府部门就业,也可在高校、公益性组织和其他与食品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就业;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产品开发、技术指导、新技术推广与应用、质量控制、工程设计与实施、工程规划与管理等工作。
 
机械工程学院
(一)学院简介
机械工程学院前身是始建于1965年的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西南分院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现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涵盖五个二级学科),机械工程、材料工程(金属材料制备与成型技术方向)和艺术设计(产品设计方向)专业学位授权点,开设7个本科专业。在机械设计理论及方法、机械制造及其信息化技术、机械电子工程、过程设备与机械、过程装备检测及自动化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机械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136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含高工、高级实验师)27人,博士及在读博士36人。从国内知名高校和大型企事业单位聘任了10多名科研水平优异、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和硕士生导师。
机械工程学院拥有四川省矿山尾渣资源化利用工程实验室、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运输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四川省阀门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过滤与分离创新联盟和过滤分离与净化技术设计研究所、特种技术加工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是四川省机械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室面积65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2500余万元,拥有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
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四川省重点科研项目等各级项目10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5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5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收录100余篇。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2项,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地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学生在全国各类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获国家级奖项40项,省部级奖项100余项。
(二)学科专业简介
0802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是以机械设计、机械原理以及相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验,研究和解决在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运用和修理各种机械中的全部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该学科具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包括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过程设备与机械、过程装备检测及自动化等5个二级学科。
本学科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强化特色、提高质量、服务地方”为宗旨,立足四川,辐射全国,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需要。以过程装备设计制造为特色,依托学校材料化工、生物食品和智能控制等优势学科群,以中国制造 2025 为引领、四川五大高端产业为导向、成渝区域产业经济为驱动,在节能环保、能源装备和智能制造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协调发展。培养面向现代装备设计制造,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素质良好和创新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08020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1、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坚实的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主要研究方向
01 数控技术与柔性制造单元、 02 智能制造及装备 、03 智能系统与智能工厂、  04 制造业信息化
3、主要课程
数值分析、数理统计、英语、现代设计方法及理论、先进制造系统、有限元、CAD/CAM理论及应用、系统建模与仿真、特种加工技术、传动技术等。
4、就业方向
毕业学生可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装备制造业领域科学研究、教学、机械装备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以及管理等工作。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
1、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坚实的机械、电子、控制、信息、计算机、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从事机电系统/产品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主要研究方向
01 工业机器人技术、 02 机电一体化与专用设备开发、 03 特种阀门开发与控制技术、04 生产过程控制与自动化
3、主要课程
数值分析、数理统计、英语、现代设计方法及理论、先进制造系统、CAD/CAM理论及应用、电气控制理论与技术、系统建模与仿真、智能制造等。
4、就业方向
毕业学生可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机电系统/产品的科学研究、教学、机械装备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以及管理等工作。
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
1、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坚实的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知识及其应用能力,能从事机械工程领域内的创新设计、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主要研究方向
01 产品创新与优化设计、 02 虚拟设计与仿真、 03 产品逆向工程、 04 智能机构与仿生
3、主要课程
数值分析、数理统计、英语、现代设计方法及理论、先进制造系统、有限元、CAD/CAM理论及应用、优化设计、系统建模与仿真等。
4、就业方向
毕业学生可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现代机械装备领域科学研究、教学、机械装备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以及管理等工作。
0802Z1过程设备与机械
1、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坚实的过程设备与机械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过程工业从事机械装备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主要研究方向
01 多相流理论及工程、02 分离与净化技术及工程、03 节能减排与特种设备、04水污染控制装备与工程、05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工程、06 承压设备安全及可靠性保障
3、主要课程
数值分析、数理统计、英语、现代设计方法及理论、流态化技术及原理、有限元、CAD/CAM理论及应用、流体力学、过程装备设计等。
4、就业方向
毕业学生可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过程装备领域科学研究、教学、机械装备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以及管理等工作。
0802Z2过程装备检测及自动化
1、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坚实的过程装备检测及自动化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从事机械装备的检测与控制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主要研究方向
01 分布式监测与智能控制、 02 机器视觉、 03 承压设备监测与预警、 04 智能传感与数据融合
3、主要课程
数值分析、数理统计、英语、传感器工程学、计算机图像处理、随机信号分析、计算机通信与接口技术、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系统建模与仿真等。
4、就业方向
毕业学生可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过程装备检测及自动化领域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机械装备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以及管理等工作。
085201机械工程(专业学位)
1、培养目标
面向机械工程行业及相关工程部门,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熟悉本领域相关的职业及技术规范,在研究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等能力。
2、主要研究方向
01节能环保装备  以资源节约为出发点,开展过程节能与污染控制成套技术与装备、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与装备等应用研发。
02承压设备安全及可靠性保障  以承压设备服役安全为目标,开展非金属承压设备检测技术、特种阀门、能源装备设计与制造等。
03智能制造技术与工业机器人 围绕“中国制造2025”建设目标,重点开展智能制造技术、专用与特种加工技术与机床、工业机器人开发等。
3、主要课程
数值分析、英语、现代设计方法学、先进制造技术、有限元分析及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机电系统计算机仿真等。
4、就业方向
毕业学生可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机械装备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以及管理等工作。
085204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
1、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系统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掌握金属材料制备、成形与加工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掌握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的前沿发展动向,工程实践能力强并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2、主要研究方向
01 金属材料制备与成型技术  围绕新型金属材料的开发及金属材料的熔炼、成形及表面处理等制备工艺,开展新材料设计与开发、材料制备新技术等的研究,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3、主要课程
数值分析材料制备技术、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材料现代成型方法、材料近代研究方法、材料先进表面技术等
4、就业方向
毕业学生可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科研、教学、新材料开发、工程设计、管理等工作。
135108艺术设计(专业学位)
1、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坚实的产品及艺术设计基础理论,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综合性的创新思维方式,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机构和科学研究单位从事工业产品创新设计及相关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设计、传播设计、人机交互设计、环境与展示设计等领域的开发、研究、策划、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设计人才。
2、主要研究方向
01产品设计  通过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渗透和交融,结合艺术和产品,研究各类产品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体现系统、创新、应用的思想,提高学生的产品设计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发挥。
3、主要课程
艺术原理、艺术设计方法研究、设计形态与构成研究、人机工程学研究、产品设计材料研究、产品创新设计方法论、用户体验研究、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技术研究等。
4、就业方向
毕业学生可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机构和科学研究单位从事产品开发、艺术设计、工程设计等相关领域的设计、教学和研究工作。
 
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
(一)学院简介
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1985年,是以原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为基础组建而成,是我校办学历史长、具影响力的学院之一。学院具有一支教学科研并重、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有国家杰青1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四川省千人计划2人,省突贡专家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后备人选3人,省级教学名师1名,学院现有教授近20名,副教授近40名,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以上教师的比例为90%以上。学院还从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所、四川电力科学研究院等知名企事业聘任有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20余人。
学院拥有完整的专业、学科体系。目前学院设置四个本科专业: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其中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以及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专业。学院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控制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是省级重点学科;学院拥有省级科技创新研究团队3个,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形成了以智能检测、智能信息处理及智能控制为核心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体系,以及以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为核心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研究体系。
学院拥有完善的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平台。建有四川省唯一的“人工智能”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拥有国家工程实践中心1个,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级实践基地1个,2000年首批列入四川省高等学校电子与信息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拥有实验仪器设备价值在四千万余元以上。近三年承担国家级项目10余项,省、厅级项目120余项,获省、市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 EI收录的期刊论文100余篇。
学院紧密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川南地区乃至西南地区化工、食品、机械、新能源新材料、电子、通信等行业的几十家大型企业结成了“产学研”合作联盟,已在非线性系统控制、智能计算、智能控制、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信号与信息处理、环境安全监测、大数据处理、物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电气设备状态监测等方面形成自身的研究特色和优势。
   (二)学科专业简介
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
本学科相关专业具有近50年本科和13年研究生教育历史,形成了完善的学科培养管理体系。本学科为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涵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和电力系统与智能控制等5个二级学科,已形成非线性复杂系统理论、智能信号与信息处理、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智能检测与工业自动化仪表、大型设备故障监测诊断技术、控制网络控制技术、工业复杂控制系统的建模、优化与控制、智能控制与智能机器人、嵌入式技术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非线性大系统的建模、仿真及优化、机器视觉与电网状态监测、智能云电站等稳定的研究方向。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注重解决川南地区乃至西南地区化工、轻工、电力、机械、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中关键技术问题,与学校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立足四川,面向全国,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围绕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有“人工智能”及“酿酒生物技术及应用” 两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信息与物联网测控技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桥梁无损检测与工程计算”、“四川省高校实验室”等,形成了“酿造信息工程”、“装备智能化信息工程”、“桥梁无损检测”及“智能制造”等交叉学科,对控制科学与工程建设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0811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1、培养目标
    本方向以工程领域内的控制系统为主要对象,以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工具,研究各种控制策略及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综合、优化、设计和实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本学科培养从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和系统集成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2、主要研究方向
    01先进控制与优化、02非线性理论及应用、03智能机器人、04计算机控制技术及应用
3、主要课程
    线性系统理论、智能计算、现代信号处理、计算机控制理论与应用、最优控制理论、非线性控制系统、数字图像处理、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嵌入式原理等。
4、就业方向
    控制专业属于信息领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在智能控制、人工神经网络、模糊控制、非线性系统及其控制、生物信息学等研究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近些年一直属于比较热门的专业,本方向研究生就业范围比较广,可到从工厂企业到高校、科研院所,从事系统建模、优化、控制等设计等相关的理论研究、计算机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设计开发及工程管理工作。
08110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1、培养目标 
    本方向是研究被控对象的信息提取、转换、传递与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学科。它的理论基础涉及现代物理、控制理论、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和计量科学等
    2、主要研究方向
01智能传感器与智能测试、 02检测技术与信号处理、03自动化仪表、 04计算机测试系统、05环境安全监测
 3、主要课程
线性系统理论、智能计算、现代信号处理、计算机控制理论与应用、数字图像处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智能仪表原理及设计、嵌入式原理等。
    4、就业方向
    本专业近些年一直属于比较热门的专业,就业范围比较广,学生可到从工厂企业到高校、科研院所,从事以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嵌入式技术、先进仪器设备为支撑的教学、设计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
081103系统工程
1、培养目标
    本方向是为了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实践问题而形成的从整体出发合理组织、控制和管理各类系统的综合性的工程技术学科,重点解决非线性大系统建模优化、评估预测;计算机网络安全系统及复杂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的建模优化和智能控制等问题。
2、主要研究方向
01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工程、 02系统的建模、仿真与控制、 03 基于网络环境的系统工程
3、主要课程
    线性系统理论、智能计算、现代信号处理、计算机控制理论与应用、系统工程、运筹学、大系统理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工程等。
4、就业方向
    本方向研究生主要就业领域为:系统工程及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国家机关、军事系统等的系统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工厂、企业、工程项目的生产系统从事设计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系统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以及与工业自动化密切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
08110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1、培养目标
    本方向是以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理论技术为核心,以数学方法与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研究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处理、分类和理解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构造具有某些智能特性的系统。主要研究信息的采集、处理与特征提取,模式识别与分析,人工智能以及智能系统的设计等。
    2、主要研究方向
01智能计算、02模式识别、03图像处理、04信号处理
3、主要课程
    线性系统理论、智能计算、现代信号处理、计算机控制理论与应用、数字图像处理、人工智能原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等。
4、就业方向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在一些高科技企业、科技部门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其学科特性很强,就业前景较好。 本方向研究生毕业后可到大、中、小型企业,科技部门,高等院校,金融、电讯单位,政府机关等相关领域工作。具体可以从事自动化、系统工程、视频传输及处理等相关的科研、开发、设计、研制、生产与管理等相关工作。
0811Z1电力系统及智能控制
1、培养目标
    本专业是以智能信息处理及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着重培养从事电力输配电系统的智能检测、智能云平台、故障分析及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等方面的高端人才。
2、主要研究方向
01智能电网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02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03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3、主要课程
    线性系统理论、智能计算、现代信号处理、计算机控制理论与应用、数字图像处理、人工智能原理、电力控制系统、物联网技术等。
4、就业方向 
本方向研究生直接为电力企业、事业单位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地,如国家或地方电网、高等院校、电力研究所及研究院等部门,从事现代电力系统相关的理论研究、电气产品开发设计及信息化管理等工作。
085210  控制工程(专业学位)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本学科主要针对工程应用领域中面临的复杂控制问题,应用控制理论,研究和发展先进的控制技术和自动化系统,设有过程控制系统、仿真系统、PLC等实验室。
1、培养目标
控制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培养目标是面向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自动化工程领域人才的需要,培养注重控制工程领域的工程研究、开发应用、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2、主要研究方向
01 智能控制与系统优化、02 智能测试与专家系统、03 智能信息处理、04 嵌入式系统与智能控制、05 大数据与智能电网、06 计算机网络系统与信息安全
3、主要课程
线性系统理论、控制工程、现代信号处理、最优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理论及应用、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等。
4、就业方向 
控制工程研究生直接为企业、事业单位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可在设备制造及生产系统的控制,工程施工及生产系统的控制,经济、金融、社会系统的分析、决策、管理,航空、航天、化工、交通等专用生产设备及生产系统的控制等行业,从事控制工程设备及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控制工程设备及系统的生产与制造,控制工程设备的管理、使用、保养和维护,经济、金融社会系统的分析、决策及管理等。
 
管理学院
(一)学院简介
管理学院从1980年开始招生,1983年4月经原四川省高等教育局同意建立工业企业管理系,是省内高校中最早开设管理类专业的系科之一。30多年来,已培养管理类毕业生12000余名。学院具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个,下设会计与财务管理、工程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4个主要研究方向,自主设置的目录外二级学科企业发展与创新1个;有工程管理、会计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5个本科专业;在校研究生、本科生3500余名;拥有2个省级特色专业(工程管理、会计学),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建筑市场分析与预测),省级精品课程1门(建筑市场分析与预测),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1门(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训练),校级精品共享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8门。管理学院拥有一支具有团结、奋进、严谨、创新精神,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和较完善的教学设施。现有教职员工96人,其中,教师77人,教授、副教授45人。拥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川酒发展研究中心(省级平台)和7个校、院级研究中心(所)。一个实验中心,下设管理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会计实验室等基础和专业实验室。一个资料中心,所藏图书和期刊涵盖了学院所有专业。
学院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管理人才为办学目标,面向社会需求,立足于管理学科前沿,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学科基础扎实、社会适应性强、具备相应实际工作能力的特点。许多已成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骨干,并有不少毕业生被选送到国外学习、工作。
(二)学科专业简介
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
本学科是我校“十二五”、“十三五”重点学科之一,以管理科学、经济学为基础,与工程科学、统计学、数学、教育学等紧密融合,形成了理、工、文、管交叉结合的学科优势。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0年审核增列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15年顺利通过教育部学位授权点评估。现有教授29名,副教授28名,其中博士27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教指委委员1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名,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资助人选1名,四川省高等学校十佳青年教师1名,自贡市学术技术带头人4名,四川理工学院学术带头人7名,四川理工学院高层人才培养计划人选2名;近3年承担了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社科基金、60余项省部级项目、200余项省厅级项目0以及80余项政府决策咨询项目和企业横向课题;曾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等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62篇,其中SCI、EI、CSSCI等收录87篇,专著11部。本学科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并重,依托人工智能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酿酒生物技术及应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川酒发展研究中心等4个省级科研平台、四川省旅游局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智慧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川南经济区发展战略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智慧旅游协同创新中心等3个省厅级研究平台和中小企业发展与创新研究所,企业管理研究所,战略管理研究所,运营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公司财务研究所、营销科学研究所等7个校、院级研究所。并在泸州老窖、玉龙化工、汇东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建有实训基地。
1、培养目标
本学科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研究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专门人才,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管理知识,能够正确地运用管理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及相应的工程技术方法解决管理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际问题的高级人才。
2、主要研究方向:
01会计与财务管理
主要研究会计和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及其在工程项目管理、公司治理、资本运营、区域经济发展等领域中的应用与实践。具体包括:投资与融资管理理论与实务,成本控制理论与实务,财务预算管理,工程结算及信用管理,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项目管理理论与实务,项目绩效评价理论与实务,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公司财务管理,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中的投融资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财务管理问题等。
02工程管理
主要研究大型工程集成管理方法、工程节能与环境管理、安全与风险管理、工程决策理论方法、工程规划、工程投融资及造价管理、房地产开发管理、工程运营管理、工程技术经济评价、工程可行性研究及效率管理、工程合同管理、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和组织协调等。
03战略管理
主要研究战略环境分析、资源和能力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价、战略变革以及产业战略规划和涉及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资源战略、制造战略、成本战略、营销战略、国际化战略等。
04人力资源管理
主要研究宏观和微观层面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资源配置、潜力挖掘、职业规划、开发与管理、劳动关系、组织行为、培训开发、激励与绩效;研究人力资本投资管理、运营管理、效率评估、要素配置、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等。
1201Z1企业发展与创新
主要研究企业科技战略与管理、企业技术创新、科技体制与科技政策、创业管理等。本研究方向在企业管理上突出重视“企业发展理论与实务”的研究,并以“企业的持续发展”为研究目标。
3、主要课程
高级管理学、管理经济学、战略管理、财务分析与评价、人力资源与管理、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统计与建模、工程项目管理等。
4、就业方向
毕业生能在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组织、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战略规划、流程优化、管理评价、项目管理、运营管理、财务分析等工作。
 
计算机学院
(一)学院简介
计算机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联网工程等六个本科专业。教职工110人,专兼职教师80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36人,博士7人,硕士68人,客座教授8人。拥有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自贡市杰出创新人才1人,自贡市优秀专家2人。有“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信息化与物联网测控技术”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智慧旅游四川省旅游重点科研平台”、四川省物联网技术及应用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以及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城市信息化建设研究中心、自贡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支持中心等市级、校级研究机构。近年来,承担并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20余项,市厅级项目80余项,横向合作项目7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收录90余篇;获市、厅级以上成果奖励20余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40余项。承担完成了省级和校级教改项目50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13项;出版各类教材、专著、教学参考书30余部;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
学院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先后与Cisco(美国)、深圳华为公司、中软国际、华清软件、中国移动、中国电信、金蝶软件、达内科技、北京凌阳科技、北京千锋互联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联合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基地、产学研基地。建有“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华为信息与技术网络学院”、“红帽网络技术学院”。“思科网络技术学院”2010年获得思科公司大中华区“最佳学院奖”荣誉。亚信联创、神州数码思特奇、中科软、易思博、博彦科技、达内科技等六家知名IT企业联合授予四川理工学院2012“校园英才”名企定制就业人才培养基地。近3年来,学生参加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200余人次,其中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一等奖2项;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大赛二等奖5项。学生毕业就业于网易、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淘宝(中国)软件有限公司、北京畅游天下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优酷网、深圳市迅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兴通信股份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IBM等知名企业。
(二)学科专业简介
0811Z3企业信息系统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主要研究企业信息系统与工程的建模理论、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信息系统与工程管理、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大数据技术及应用等。
1.培养目标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公正,有社会责任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并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保持身心健康。
2.主要研究方向
01企业信息系统与工程的建模理论、02企业信息资源管理、03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04信息系统与工程管理、05物联网技术及应用、06大数据技术及应用
3.主要课程
政治理论课、英语、系统与控制理论中的线性代数、系统建模与分析理论与方法、面向对象原理与技术、物联网技术、传感器原理、模式识别、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微处理器应用系统设计、企业信息化及其系统分析与设计、人工智能、移动应用开发技术、数据可视化、数据挖掘、计算机视觉等。
4.就业方向
企业信息系统与工程直接为企业、事业单位培养高层次企业信息化工程技术人才。企业信息系统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可以从事企业信息系统与工程开发、管理和维护工作,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企业大数据分析及应用开发,也可在各级各类学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及技术服务等工作。
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管理科学与工程)
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学科方向,主要研究电子商务设计、管理、营销方法和技术;信息管理方法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包括:电子商务技术、现代商务实现方法及应用研究、电子商务战略及决策、信息系统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信息组织战略管理、信息分析与信息挖掘方法研究。
1.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学生要求具备从事信息管理所需要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体系,掌握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的理论与技术,具有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以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的系统分析、设计、实施与运行管理的能力,培养的是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热爱祖国,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能胜任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能胜任工商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
2.主要研究方向
01电子商务技术与应用、02电子商务与物流、03电子政务与社会信息化、04信息管理技术及应用、05决策支持系统、06商务智能与数据挖掘
3.主要课程
政治理论课、英语、管理运筹学、信息经济学、现代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数据挖掘、智能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物联网技术及在电子商务中应用、企业资源计划、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研究、企业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专题、电子商务模式与战略、大数据技术及应用等。
4.就业方向
具有电子商务系统开发、管理和维护能力,以及信息系统应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开发工作的能力,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收集、分析和管理工作,能够从事现代经济商务管理实践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土木工程学院
(一)学院简介
始建于1985年土木工程学院,经过三十余年的探索和不懈努力,已成为我校具有自身特色的二级学院,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
土木工程学院设有3个本科专业,包括土木工程(含房屋建筑、道路与桥梁、工程检测等三个方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造价。学院在校学生2500余名。学院下设六个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给水与排水实验室、工程测量实验室、概预算模拟实验室、升拓理工无损检测综合试验室、BIM/BQIM(建筑质量与健康信息化模型)实验室;一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桥梁无损检测与工程计算中心)以及四川理工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所。
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100余名,外聘教师22名,其中教授12名(包括一名四川省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副教授22名,高级工程师8名。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接近50%;近年来,学院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省部级项目30余项,近三年科研经费500余万元。鉴定成果4项,申请专利近10项,编写出版教材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30余篇,核心期刊200余篇。
土木工程学院正继续建设成为在川内有影响的、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面向地方行业教学—研究型学院。
(二)学科专业简介
建设工程与项目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将管理、经济、贸易、环境、工程、信息、教育有机地结合一起,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交叉学科群;学科研究方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有着较强的市场需求。
建设工程与项目管理以现代建设工程与项目管理为理论指导,以工程项目科学管理为目标,针对建设工程与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面临的新问题,采用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重点研究: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绿色建设管理模式、大型工程项目集成管理方法、建筑节能和环境保护管理理论与方法以及项目管理资源综合集成模式、理论与方法。 以及交通、铁路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运营期健康状态的监测、评估等工程问题。其中,基于BIM平台的,综合无损检测(NDT)、远程监测(SHM)及物联网(IoT)、数据库技术(DB)和大数据(DB)以及人工智能(AI)技术的“建设工程质量与基础设施健康信息化”是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1、培养目标
建设工程与项目管理方向注重管理理论与建设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研究工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专门人才,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建设工程实践管理能力,能够正确地运用管理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及相应的工程技术方法解决建设工程实践管理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际问题的高级人才。
2、主要研究方向
01建设工程与项目管理
3、主要课程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高级经济学、战略管理、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统计与建模、工程项目管理、BIM、工程检测与测试、大数据技术等课程。
4、就业方向
政府各级建设管理部门、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建筑施工单位、工程建设监理单位、房地产企业、投资金融领域等从事工程管理及相关工作。
 
数学与统计学院
(一)学院简介
数学与统计学院由数学和统计学两个一级学科构成,学院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学三个本科专业,拥有统计与决策和非线性系统优化与控制两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78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9人(含在读),有硕士生导师1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自贡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
近年来,学院努力营造科学研究氛围,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显著提高,获自贡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主研4项,承担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地厅级项目50余项;在国际、国内专业性刊物公开发表论文600余篇,被SCI、EI收录论文230余篇。
学院拥有桥梁无损检测与工程计算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非线性物理研究院、统计实验室、数学建模实验中心等完备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面积3000 m2,教学、科研所需要的常规仪器总价值500余万元。
(二)学科专业简介
0811Z2非线性系统优化与控制(控制科学与工程)
非线性系统优化与控制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置的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以数学和计算机为主要工具,从非线性系统和信息处理的观点出发,研究解决交通、环境、军事、生物、医学、经济、金融、人口和社会等各种非线性系统的建模、分析、规划、设计、控制及工程优化问题,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为重要特征的复杂性学科。
1、培养目标
培养非线性系统优化与控制方面的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具有比较扎实宽广的数学基础,了解本学科目前的进展与动向,并在某一子学科上受到一定的科研训练,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及数学软件,初步具有独立进行理论研究的能力,或运用专业知识与有关专业人员合作解决某些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在某个专业方向上做出有理论或实践意义的成果。
2、主要研究方向
01神经网络与非线性信息处理、02运筹与优化
3、主要课程
控制理论基础、运筹学通论、非线性分析、最优控制理论、非线性系统理论、计算方法、向量优化、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建模与系统仿真、控制设计中的算法实现等。
4、就业方向
在高科技领域和工程应用领域,从事非线性复杂系统的科学计算、金融数学、工程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系统开发、优化控制与管理,也可在各级各类学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及技术服务等工作。
1201Z4统计与决策(管理科学与工程)
统计与决策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置的目录外二级硕士点,主要研究金融统计、运筹与优化、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工程项目最优决策、风险管理与决策、战略投资与经济预测的决策方法、经济系统统计与决策。
1、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较为扎实的从事统计与决策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解决统计与决策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备扎实的统计学、经济学、运筹学、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知识和能力的科研、教学或管理实践的高层次人才。
2、主要研究方向
01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02 决策分析及应用、03统计建模
3、主要课程
应用数理统计、决策理论基础、统计学通论、经济预测与决策、应用时间序列分析、金融市场学、金融风险管理、统计与建模、高级运筹学Ⅱ、决策支持系统分析、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数据分析与挖掘等。
4、就业方向
统计与决策硕士研究生可以在金融领域、企业或事业单位、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优化决策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也可在各级各类学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及技术服务等工作。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一)学院简介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现有再生资源化工、绿色化学与技术两个硕士授权点。化学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学校重点学科。建有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川南中心)、四川省工业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2011协同创新中心、绿色催化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功能材料研究所等重点科研平台。学院专兼职教职工76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20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10人,博士学位教师29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生导师18人。专兼职教师中有杰青1人,“邓稼先科技奖获得者”,省千人1人,省青千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市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校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各1人。
近五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以及教育部、四川省科技厅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重大培育项目、自贡市科技局重点项目等10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6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00余篇(其中JCR 1、2区论文近40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其中包含Chem. Rev.、Org. Lett.、J. Org. Chem.、Chem. Commun.、Chem.-Eur. J.、Biosens Bioelectron.等)。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7件。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地厅级成果奖、自然科学论文奖近20项。完成省、校级教改项目40余项,发表教改论文35篇,出版教材8本。现有《无机化学》省级精品课程1门,《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等有机化学》、《环境监测》等5门校级精品课程。
学院拥有完备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面积近8000 m2。除可共享学校分析测试中心的大精设备外,学院实验中心拥有Alga count 多功能生物检测仪、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系统、总有机碳/总氮测定仪、全自动水质分析仪、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水下光合速率测定仪、红外光谱仪、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超高速离心机、制备色谱、表面光电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大型精密仪器,总价值2000余万元。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学院将秉承“厚德达理、励志勤工”的校训,不断增强办学实力和特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学科专业简介
0817Z1再生资源化工(化学工程与技术)
再生资源化工是随着世界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该专业针对制约国民经济建设的瓶颈问题(资源枯竭和环境保护问题),采用化学化工技术手段,融入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产业发展理念,以废物为研究对象,以废物资源化利用为研究目标,培养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高层次废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方面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1、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化学化工、环境工程、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等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固废、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研发、工艺设计、设备设计与选型等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2、主要研究方向
01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02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3、主要课程
高等反应工程、高等化工热力学、化工过程分析与集成、近代分析测试技术、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化工环保与安全技术、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生态工程、废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等。
4、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工矿企业、设计院、环境保护、科研院所和各级各类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关于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等方面的工程设计、运营管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0817Z4绿色化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
绿色化学与技术是一门由化学、化学工程、工业催化、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生物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它致力于经济技术上可行、能采用可循环的原料、对环境不产生污染、对人类无害的环境友好化学品的设计、生产和使用,其研究主要围绕化学反应、原料、催化剂、溶剂和产品的绿色化及其技术研究。它是以“化学反应原子经济性”为反应路线设计策略,以“化学反应的清洁性”为绿色化工生产工艺,以“绿色技术”为清洁生产技术手段,以“化学生产的可持续性”为化工发展战略,以“环境友好、安全无害、物美价廉”为绿色产品标准,以“高活性、高选择性、专一性的绿色催化剂”为现代化学工业的核心技术。
1、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绿色化学与技术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化工过程绿色化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对绿色化学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开发和设计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熟练阅读相关外文文献以及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2主要研究方向
01绿色催化新材料与新技术、02环境友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3主要课程
绿色化学技术、工业催化、化工热力学、绿色能源、现代催化研究方法、现代有机合成、功能材料、近代测试技术、高分子新材料和新技术、先进材料科学与进展、环境质量评价与检测等
4就业方向
绿色催化与技术硕士研究生可以在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化学、化工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以及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及技术服务等工作。
085204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
1、培养目标
面向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行业及管理机构,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掌握面向环境污染物消除和降解的催化新材料的设计理念,熟悉环境催化材料的制备、成型与性能评价方法、技术等。
2、主要研究方向
01环境催化材料  以解决典型的环境污染物的消除、降解为出发点,开展新型催化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评价等研究应用。
3、主要课程
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材料成型与加工、材料近代研究方法、环境工程、催化化学、材料近代研究方法、材料先进表面技术、腐蚀控制技术等。
4、就业方向
毕业学生可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环境保护、环境催化材料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以及管理等工作。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学院简介
四川理工学院材料类专业前身为上世纪70年代开办的腐蚀与防护本科专业,办学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是我国西部地区最早设置的该领域本科专业,在国内具有广泛知名度与美誉度。材料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等四个本科专业,拥有腐蚀与防护、材料化学工程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和一个材料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予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专职教师63名,其中教授19人,博士3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3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4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材料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拥有腐蚀与防护省级教学团队、材料失效分析与耐蚀集成技术省级创新团队,已形成一支治学严谨、充满爱心、积极向上的师资队伍,学科团队曾获省级创新团队、省级教学团队和四川省工人先锋号等称号。
学院下设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材料化学和防腐教研室,材料实验中心等教学机构,拥有材料腐蚀与防护四川省重点实验等科研机构,现有本科与研究生1200余人。材料腐蚀与防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拥有实验室面积4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3000余万元,建有材料腐蚀电化学、材料先进表面技术、耐蚀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高温腐蚀、新型碳材料、防腐蚀工程应用技术等研究室,为学生培养、教学、科研提供有力的保障。
学院贯彻教学、科研并重的指导思想,注重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强调科研对学科建设、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学院近年来承担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厅、教育厅等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完成校级以上教改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20余篇,出版教材8本,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0项,获得省、市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
(二)学科专业简介
0817Z3 腐蚀与防护(化学工程与技术
腐蚀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具有普遍性、隐蔽性、渐进性和突发性的特点,不仅消耗大量的资源与能源,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污染环境,甚至突发灾难性事故,危及人类的安全与健康。人类无法根除腐蚀,但可以控制腐蚀。据估算,通过积极推广采用现有防腐蚀工艺与先进的新型耐蚀材料、防腐蚀新技术,可以大大延长设备与装备的使用寿命,减小和避免突发腐蚀事故的发生,减少腐蚀损失约30%左右。目前,在国家提倡自主、创新、新工业化、节能环保,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腐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培养高水平腐蚀与防护硕士研究生,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材料、化学工程背景,能够从事材料腐蚀与防护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工程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2、主要研究方向
01腐蚀电化学、02材料表面技术、03化工新材料
3、主要课程
高等有机化学、高等化工热力学、近代分析测试技术、腐蚀电化学原理、材料化工技术进展、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等。
4、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适应能力强,就业面广,适合于到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油气化工、交通运输等行业的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产品开发、管理等工作。
0817Z5 材料化学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材料化学工程是一门以材料、化学、化工为基础,运用化学工程的方法做材料和用材料,通过对产品的微结构进行调控,降低材料生产对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为材料的高质量、低成本、规模化制备提供保障,涉及化学化工、物理、材料科学、材料工程、表面科学、计算数学、生物工程、环境工程等多门学科交叉渗透所形成的新型应用科学。新材料、新能源、化工、核工业、先进制造技术等是今后工业经济发展和科技工作的重点领域。在这些关键领域,如何调控、降低材料生产对资源与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为材料的高质量、低成本、规模化制备提供技术支持,需要大量的材料工程高层次人才的支撑。新材料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发展的趋势,也是缓解我国过程工业中的资源、能源、环境瓶颈问题,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培养高水平材料化学工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目标
培养在材料、化学、化工及相关行业中独立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的高层次人才。
2、主要研究方向
01功能高分子材料、02功能薄膜材料、03新型碳材料
3、主要课程
材料化学工程理论、数值分析材料制备技术、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材料腐蚀控制技术、化工新材料与技术进展、高分子材料合成与改性、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等
4、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适应能力强,就业面广,适合于到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油气化工、交通运输等行业的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产品开发、管理等工作。
085204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
材料是用于制造有用物件的物质,根据材料的组成结构,可分成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当今,材料、能源、信息是人类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新材料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关键之一。目前,已确定的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材料在高强、高韧、耐热、耐磨、耐腐蚀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材料与环境材料的协调性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研究和解决材料的质量和工程问题,不断挖掘材料的潜力,将成为材料生产技术改造的重点。因此,培养高水平的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从而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对材料工程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
1、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材料、化学工程背景,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
2、主要研究方向
01材料表面技术、02特种高分子材料、03碳及碳化物材料、04防腐蚀工程
3、主要课程
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材料成型与加工、材料近代研究方法、腐蚀控制技术、材料近代研究方法、材料先进表面技术等
4、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适应能力强,就业面广,适合于到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油气化工、交通运输等行业的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管理等工作。
 
美术学院
(一)学院简介
美术学院是四川省最早开办美术专业的办学点之一,1992年原国家教委艺术司考察组曾给予“办学认真,师资力量强”的好评。学院拥有一支教学严谨、科研能力强、充满生气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业教师50余名,其中专兼职教授、副教授20余人,具有硕、博士学位的教师40余人。
2014年获得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5年开始招收艺术设计领域视觉传达设计研究、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方向和美术领域中国画创作研究、油画创作研究、水彩画创作研究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现有美术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四个本科专业。在校研究生、本科生达1400余人。
学院以开放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积极探索艺术教育规律,努力提高办学质量。近年来,教师作品分别入选第十六届全国藏书票暨小版画艺术展、第四届广州国际藏书票暨小版画双年展、“媒介中的插图—全国水彩画插图展览”、 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媒介中的插图——全国水彩“画”插图作品展、第四届全国漆画展、“为中国而设计”第七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塞舌尔国际嘉年华展览等并获奖;
学院一贯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作品入选2016年《全球华人华侨书画大赛》、《全国大学生年展》、第四届“江山如画”中国油画写生作品展、全国第五届海洋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第十四届春季赛、中国手艺创意设计比赛、第七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第六届国际园林景观设计大赛、中国美术家协会“为中国而设计”第七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等展览并获奖。  
三十年的办学为地方彩灯行业培养了大批设计、制作人才,为名扬天下的“自贡灯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学科专业简介
135107美术(专业学位)
美术是以造型艺术为分类,注重艺术创作实践能力培养的专业型应用性学科。我校美术类艺术硕士培养以实践性和应用型为特征,以专题创作为主要研究手段,通过创作过程及理论总结完成教学。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带领学生完成若干作品,结合创作实践提高理论研究的能力。研究生在规定修读年限内修完培养计划规定的内容,完成课程学习、专业实践、专业创作及展览、学位论文等相关环节工作,成绩合格者可获艺术硕士专业学位。
1、培养目标
具有扎实的美术造型能力,掌握相关领域美术创作的基本技法和观念,关注当代艺术思潮发展,具备独立的创作能力;同时,立足中国彩灯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针对相关企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文化特色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美术创作人才。
2、主要研究方向
01中国画创作研究
深入研究中国画传统,以创作实践和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中国画创作能力。探索中国画的当代表现内容和形式,熟悉当代中国画发展趋势,掌握中国画当代创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同时,关注中国民俗民间艺术现代发展,进行有针对性的美术创作。
02油画创作研究
深入研究油画传统,以创作实践和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油画创作能力。探索油画的当代表现内容和形式,了解并掌握当代中国油画发展趋势,掌握中国油画当代创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同时,关注中国民俗民间艺术现代发展,进行有针对性的美术创作。
03水彩画创作研究
深入研究水彩画传统表现形式,以创作实践和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水彩画创作能力。探索当代水彩画表现语言和形式,了解并掌握当代水彩画发展的趋势,掌握当代水彩画创新理论和实践拓展问题。同时,关注与水彩画相关的交叉学科,进行有针对性的美术创作。
3、主要课程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艺术原理、中外美术史论专题研究、艺术创作方法研究、素描研究、中国画写生研究、中国画语言研究、中国画创作研究与实践、油画写生研究、油画语言研究、油画创作研究与实践、水彩画写生研究、水彩画语言研究、水彩画创作研究与实践等。
4、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学校、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各级各类文化艺术单位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学工作。同时,针对中国彩灯民俗民间艺术现代发展,毕业生能在彩灯民俗文化企业中从事美术创作相关工作。
135108艺术设计(专业学位)
艺术设计是以现代艺术设计为主体,不同科学间的相互交叉渗透综合发展的艺术硕士领域。我校艺术设计类艺术硕士培养以实践性和应用型为特征,以设计实践案例为主要研究手段,通过具体项目实施及理论总结完成教学。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带领学生完成若干项目,结合设计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生在规定修读年限内修完培养计划规定的内容,完成课程学习、专业实践、专业设计及展览、学位论文等相关环节工作,成绩合格者可获艺术硕士专业学位。
1、培养目标
具有艺术设计相关领域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本领域实际问题的技术与方法,具备独立的创意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立足中国彩灯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针对相关企业的实际需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文化特色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
2、主要研究方向
01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以艺术设计理论为指导,以承担平面媒体项目实践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意能力和应用技能。同时结合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以彩灯艺术视觉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视觉传达设计创新思路及方法。         
02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以艺术设计理论为指导,以承担景观工程项目实践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意能力和应用技能。同时结合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产业化和国际化发展,以彩灯艺术景观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环境艺术设计创新思路及方法。
3、主要课程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艺术原理、艺术设计方法研究、设计形态与构成研究、图形语言与创意设计、视觉传媒设计与实践、品牌设计与推广专题、室内设计创新方法与实践、景观规划设计与实践专题、彩灯景观设计专题等。
4、就业方向
本硕士点毕业生主要服务于艺术设计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从事文化创意、艺术设计、工程实践、项目管理等工作。同时,针对中国彩灯民俗民间艺术现代发展,毕业生能在彩灯民俗文化企业中从事设计、制作、策划、管理等相关工作。
 
音乐学院
(一)学院简介
四川理工学院音乐学院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办学实力位居四川省高校音乐专业前列,艺术教育成果丰硕。1992年原国家教委艺术司考察组曾给予“办学认真,师资力量强”的好评。近年来,学院紧抓机遇,加快发展,强化特色,突出优势,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取得了良好的声誉。
学院现有专业教师4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2人,36人获硕士学位。音乐学院师生在“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国推新人大赛”、“中国音协第三届‘神州唱响’全国高校声乐展演”、“第四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大赛”、“‘海伦钢琴’第三届全国高校音乐学钢琴专业教师演奏邀请赛”、“第五届珠江钢琴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芬兰国际青年钢琴比赛”、“基辅国际钢琴公开赛”、“美国德彪西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多个奖项。教师们承担了科研、教改项目近50项,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音乐作品、教材20余部。
学院以“扩外延、抓内涵、引外力”为发展主方向,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国际大赛获奖者范竞马;著名钢琴家、指挥家、中央爱乐乐团驻团指挥和钢琴独奏石叔诚;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上海歌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杨小勇;著名青年钢琴演奏家沈文裕、陈韵劼;中央音乐学院张前、于红梅教授;解放军艺术学院周荫昌教授;美国特洛伊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施坦威艺术家杨惠婷博士;意大利都灵威尔第音乐学院教授、著名钢琴家、作曲家尼可·莫奈力;意大利巴里音乐学院声乐教授、著名歌手维多利亚·鲁姆勒等音乐大师曾来我院举办大师班或讲学。我院已与白俄罗斯国立音乐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将在教师互访、学术活动等方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二)学科专业简介
135101音乐(专业学位)
1、培养目标
音乐领域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具备系统专业知识、高水平技能和一定艺术造诣的高层次应用型音乐专门人才。培养艺术团体、院校、艺术场馆、文化馆站、各种音乐媒体和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所需要的能够胜任音乐表演、音乐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2、主要研究方向
01钢琴
在不断提高钢琴演奏能力的同时,深入研究钢琴演奏艺术,提高钢琴音乐语言与情感表达能力,关注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方向,开展中国钢琴作品艺术风格研究活动。以艺术实践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并具备独立进行高水平表演或艺术创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艺术人才的目标。
02声乐
在不断提高演唱技巧的同时,深入研究声乐理论与表演技能,提高声乐演唱与舞台表演的能力,同时,关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以艺术实践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并具备独立进行高水平表演或艺术创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艺术人才的目标。
03器乐
在不断提高器乐演奏能力的同时,注重传统与现代结合,强调继承与创新,提高舞台表演的能力。注重专业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以艺术实践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并具备高水平演奏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艺术人才。
3、主要课程
艺术原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钢琴、钢琴伴奏、声乐、声乐艺术语言、器乐、器乐舞台演奏实践、和声学、中西方音乐史论等。
4、就业方向
    本专业硕士毕业生主要服务于艺术团体、院校、文化馆站、音乐媒体、文化行政部门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创意、艺术表演、实践活动等工作。同时,针对中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毕业生能在相关领域从事艺术活动管理、音乐编辑与策划等相关工作。
 
法学院
(一)学院简介
法学专业是四川省专业综合改革专业,法学是学校首批重点特色建设学科,法学专业是学校首批重点特色建设专业,现拥有法治系统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层司法能力研究中心”及“四川省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设立在法学院。法学院同时也是“四川省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基地”、“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法学院拥有一支教学严谨、科研能力强、积极进取和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5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5人,讲师14人,助教5人,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42人,博士后3人。
法学院高度重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科学研究能力强,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近年来主持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著作30余部,获得省部级等各级各类奖励30余项,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法学专业毕业生广泛分布在省内外政府机关、司法实务部门、各大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二)学科及专业简介
0351法律(专业学位)
运用法学的理论与方法,以致用、实务为指向,从我国基层法律运行现实与技术创新保护的国情出发,研究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与反馈等各系统的运行规律及其互动关系,推进我国基层法治建设和知识产权事业建设的科学发展。
035101法律(非法学) (专业学位)
1、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秉公执法、公平正义、高效经济、严肃文明的法律信仰和法律伦理,全面掌握司法实务的法律语言、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法律技能,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知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够运用本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司法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与科研水平,知识扎实、实际运用技能熟练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性法治人才。
2、研究方向
01基层司法实务 掌握从事基层司法实务工作所必需的法律知识与应用技能,通过提高理论水平,强化从事基层司法实务工作所要求的知识与方法、职业思维、职业语言和职业技术等能力,能够胜任审判实务、检察实务、律师实务等工作岗位的高素质专门性人才。
02知识产权法务  掌握从事知识产权法务工作所必需的法律知识与应用技能,通过提高理论水平,加强从事知识产权工作所要求的知识与方法、职业思维、职业语言和职业技术等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知识产权专业知识、法律专业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能阅读知识产权专业外文资料,能够胜任有关知识产权法务工作岗位任职要求的高素质专门性人才。
3、主要课程
法学核心课程、法学前沿问题、司法理论与实务、诉讼法学、科研活动、司法实践、知识产权保护专题、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等。
4、就业方向
毕业生适合在国家机关、司法部门、仲裁机构、法律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法学理论研究和法律实务工作。
035102法律(法学) (专业学位)
1、培养目标
立足四川、服务西部、联动全国,针对我国特有的社会经济条件、法律运行环境和发展趋势,整合相关法律教育资源,培育和发挥比较优势,以目标市场需求为导向,为实务部门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多样化法律职业要求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系统的法学理论知识,具备实务操作技能,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创新意识,独立从事法律职业事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性法治人才。
2、研究方向
01基层司法实务  掌握从事基层司法实务工作所必需的法律知识与应用技能,通过提高理论水平,强化从事基层司法实务工作所要求的知识与方法、职业思维、职业语言和职业技术等能力,能够胜任审判实务、检察实务、律师实务等工作岗位的高素质专门性人才。
02知识产权法务  掌握从事知识产权法务工作所必需的法律知识与应用技能,通过提高理论水平,加强从事知识产权工作所要求的知识与方法、职业思维、职业语言和职业技术等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知识产权专业知识、法律专业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能阅读知识产权专业外文资料,能够胜任有关知识产权法务工作岗位任职要求的高素质专门性人才。
3、主要课程
法学核心课程、法学前沿问题、司法理论与实务、诉讼法学、科研活动、知识产权保护专题、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等。
4、就业方向
毕业生适合在国家机关、司法部门、法律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知识产权代理机构从事法学理论研究和法律实务工作。
1201Z3法治系统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运用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将法律本身及其实施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我国法治实践特别是基层法律运行的现实国情出发,研究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与反馈等各子系统的运行规律及其互动关系,推进我国特别是西部基层法治建设的科学发展。
1、培养目标
立足四川、服务西部、辐射全国,针对基层特有的社会经济条件、法律运行环境和发展趋势,整合相关法律教育资源,发挥比较优势,以目标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方式,满足基层法治建设对应用型、复合性和特殊适应性需要的高端法治人才。
2、主要研究方向
01法律适用
研究人民法院特别是基层法院在法律适用过程中的规范、公正与效率问题,通过借鉴科学管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探索和解决基层法院在管理体制、队伍建设和审判业务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02法律监督
研究人民检察院特别是基层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规律及其应用问题,通过运用系统科学与方法,研究基层检察机关内部职权配置和外部权力监督的体制机制建设,从而实现基层检察院的科学发展,切实肩负起法律监督的宪法职能。
3、主要课程
法学核心课程、法学前沿问题、审判理论与实务、检察理论与实务、诉讼法学、司法改革研究、制度法学等。
4、就业方向
国家机关、司法部门、仲裁机构、法律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法律实务和法学理论研究工作。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
(一)学院简介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是在原四川理工学院教育系、心理学系的基础上,根据四川理工学院总体战略发展布局,于2017年2月组建。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秉承“以黄岭精神为底蕴,崇尚学术、发扬民主、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研究为支撑,培养 “三心四能五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性人才。
学院现有教职工3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博士、硕士30人。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
学院现有应用心理学和学前教育2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心理学2个一级学科。在校学生400余人。2015年取得教育学副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议权。2012年开始招收“院校研究与教育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2016年获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学院拥有高等教育研究所、应用心理研究所等校级科研机构,拥有市厅级科学研究平台——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拥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拥有实验中心、心理咨询室、蒙氏工作室、情绪宣泄室、琴房、练功房等多个实验室。
学院拥有省级精品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
近五年来,学院共有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市厅级等各类课题立项40余项,在《教育研究》、《高教研究》、《中国高教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中国教育报》等各类期刊和报纸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优秀奖5项,各类市、厅级等优秀成果奖8项。
(二)学科及专业简介
045118学前教育(专业学位)
1、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掌握教育和学前教育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及学前教育技能方法,具有较强的从事学前教育教学实践及研究能力的中职学校优秀教师和相关行业高素质学前教育教学管理人员。
2、主要研究方向
本领域不区分研究方向,按学习形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
3、主要课程
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论、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学前教育课程开发与课程资源建设、儿童哲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学前课程论、儿童家庭教育研究、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审美教育、幼儿园教师教育等。
4、就业方向
学生可在中等职业院校从事学前教育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可以在学前教育相关行业从事本学科及相关领域工作。
045120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
职业技术教育领域设置紧密结合了职业院校教学和管理实践的需求,培养方案和培养方式体现了“职业教育理论+企业实训”的理念,专业学习实行三导师制(教育教学导师、专业导师和企业实践导师)或导师组培养方式,聘请了大量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的专家担任兼职导师指导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建立了一批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确保学生完成实践教学环节,注重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就业竞争力的提高。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包含加工制造、信息技术、财经商贸等三个方向。
01  加工制造
(1)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技术和方法,具有扎实的加工制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从事中等职业院校加工制造类专业教育教学实践及研究能力的优秀教师和相关行业高素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人员。
(2)主要课程
职业教育学、课程教学论、职业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课程资源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汽车及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及应用、现代设计方法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
(3)就业方向
学生可在中等职业院校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及研究工作,也可以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各项工作。
02  信息技术
(1)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科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知识和专业素养,具有现代教育理论、技术和方法,具有较强的从事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优秀教师和高素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人员。
(2)主要课程
职业教育学、课程教学论、职业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课程资源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智能计算(粗集理论、人工神经网络)、线性系统理论、模式识别原理、计算机控制理论与应用、数字图像处理、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系统工程、智能控制原理。
(3)就业方向
学生可在中等职业院校从事教育教学及研究工作,也可以在企业从事本学科及相关领域工作。
03  财经商贸
(1)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科学的财经商贸教育理念,具有扎实的财经商贸知识和专业素养,具有现代教育理论、技术和方法,具有较强的从事中等职业院校财经商贸类专业教育教学实践及研究能力的优秀教师和高素质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人员。
(2)主要课程
职业教育学、课程教学论、职业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课程资源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市场营销策划、财务分析与决策、战略与风险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分析、实用商务数据分析与预测、商务谈判。
(3)就业方向
学生可在中等职业院校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及研究工作,也可以在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工作。
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
01院校研究与教育管理
院校研究与教育管理归属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0年审核增列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是我校“十二五”、“十三五”重点学科之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将管理、经济、贸易、环境、工程、信息、教育有机地结合一起,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交叉学科群。培养具有扎实的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理论基础、社会适应性强、具备相应实际工作能力,深受社会欢迎的创造性高级专门研究人才。
1、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一定的高等教育基本理论和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素养,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了解国内外高等教育学科教学和高教管理领域研究新进展和实践发展趋势,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正确地运用管理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从事高等教育研究与管理,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创新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毕业后能够适应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社区教育管理等公共教育事业高水平管理和科研工作。
2、主要研究方向
01院校研究与教育管理  主要研究院校转型与发展、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教育管理技术与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研究、高等教育统计与建模、教育法律和教育政策等。
3、主要课程
高等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学、大学发展战略与管理、高等教育课程教学与评价、高级管理学、高级经济学、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统计与建模等。
4、就业方向
毕业生能在各类中、高等院校、政府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公共教育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战略发展规划、课程教学设计、教育过程优化、学校管理评价、科研项目管理、教育统计建模、院校运营管理等工作。
 
经济学院
(一)学院简介     
四川理工学院经济学院是一个拥有硕士、本科两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学院拥有产业组织与规制(学术型硕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农村区域发展、投资学、旅游管理、酒店管理5个本科专业,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300余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经济学院拥有一支年龄、学历、专业、职称、学缘结构合理的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54人,专任教师3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6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53.8%;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人,硕士学位教师2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89.7%;硕士生导师15人。学院还聘请了近10名国内外知名教授、专家作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学院教学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经济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民政部、四川省等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承担了地方政府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重大课题和省委省政府部门委托的重要研究课题10多项,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SCI、SSCI、EI、CSSCI和CSCD等收录论文和北大核心期刊论文230余篇;先后获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余项,四川省教育厅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农经教指委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
学院建有多个高层次科研教学平台。经济学院拥有自贡市社科联重点研究基地“产业转型与创新研究中心”和四川省旅游局重点研究基地“智慧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两个省厅级研究平台。学院实验设备、软件、图书资料齐全,为各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实训和研究条件。同时,学院与中国人民银行、遂宁市农商行、沿滩区农林局、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海关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了研究生、本科生教学实习和科研基地。学院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台湾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在研究生、本科生的交换、派出及学位互认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同时也接收外国留学生。
(二)学科专业简介
1201Z2产业组织与规制(管理科学与工程)
产业组织与规制归属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主要运用管理科学、运筹学、产业组织理论、系统工程、规制经济学等理论,系统研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产业部门的产业布局与规划、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产业政策、产业规制、特色产业培育、资源保护开发等问题。
1、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知识和能力,具有扎实的产业组织与规制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解决产业组织与规制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研、教学或管理实践的高层次人才。
2、主要研究方向
01产业规制
研究我国产业部门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模式转型、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实现高效低耗、节能减排的规制理论、规制方法和规制政策;探索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两化”互动发展中的城乡统筹发展、特色产业培育、资源保护开发等方面与产业发展相关的规制理论和方法;探讨产业可持续发展涉及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等的规制、规划与战略。
02产业组织与竞争
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各类产业特别是垄断行业在工业化、市场化以及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的产业环境、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与规划、产业转移和产业政策等宏观问题;从产业竞争的视角探讨产业组织理论涉及的市场结构、竞争结构、垄断结构、资本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等中观问题。
3、主要课程
高级管理学、高级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战略管理、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统计与建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
4、就业方向
毕业生能在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事业单位、非营利性组织、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产业组织、区域规划、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管理评价等工作。
 
人文学院
(一)学院简介
人文学院推行“科学立院、学术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教学质量为生命,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高远的生命境界、批判与创新的独立思维、宽广而灵活的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学院开设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学、历史学三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历史学2个学科门类。在校学生900余人。现有教职工6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博士和硕士44人。
    教师出版学术专著、教材20余部,发表教学科研论文400余篇,主持和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近30项,获得省市级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10余项。
学生在“快乐亚洲-亚洲青少年文化艺术展评”、“2015年全国大学生原创作品朗读大赛”、“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首届大学生数码影像短片大赛等大赛中获奖。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得到了社会高度认可。
    学院拥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禅宗诗书画乐研究所、口述史研究所两个特色鲜明的校级科研机构。拥有实验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等教辅机构。学院建设的“四川理工学院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创业教育综合实践基地”于201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综合类)。
   (二)学科及专业简介
    045103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位)
    培养热爱中小学语文教育事业、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从事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会教学、会学习、会管理、会研究)的骨干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毕业生应能胜任相关的教育和文化机构的语文教学工作,能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创造性地开展相关教学工作。
1.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道德品质好,具备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技术和方法,掌握扎实的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语文学科教育教学实践及研究能力的优秀语文教师和高素质教育教学管理人员。
2.主要研究方向
本领域不区分研究方向,按学习形式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  
    3.主要课程
    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心理发展与教育、课程与教材研究、教学设计与实施、语文教学微格训练、语文学科说课评课研课、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4.就业方向
学生可在中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也可以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本学科及相关领域工作。
招生专业目录
院系所、专业、研究方向 主要
指导教师
考试科目 备注 联系人及
联系电话
001化学工程学院        
0817化学工程与技术       杨虎
0813-5505698
罗丽梅
0813-5505860
081701化学工程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英语一
③ 302数学二
④802有机化学或 803无机化学或 804化工原理
 
复试:化学综合
加试:物理化学、分析化学
 
_01 化工过程开发/模拟
_02 传质与分离
_03 过程强化与节能
杨虎、李可彬、杜怀明、马燮、彭传丰、曾本忠、张峰榛
081702化学工艺  
_01 有机化工
_02 无机化工
_03 精细化工
_04化工新材料
刘兴勇、崔益顺、黄斌、卫晓利、于海莲
081704应用化学  
_01表面活性剂合成及应用
_02工业分析
王洪辉、李嘉、颜杰、毛逢银、谢斌、李敏娇、郭勇、付大友、张丽萍、张述林、吴永强、胡震、吕永军、左之利、付清泉、黄胜雄
081705工业催化  
_01 绿色催化技术
_02 催化剂工程
谢峰、赵彬、杨郭、郝世雄
0817Z2制药工程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英语一
③ 302数学二
④ 802有机化学或803无机化学或 804化工原理或805微生物学
_01生物制药工程技术
_02药物合成工程与工艺
_03药物活性成分分离纯化及结构修饰
潘明、李再新、徐静、赵志平、丁杰、张利、陈国华、王利春、雷玉叶、程纯儒、张智、梁兴勇、刘义、左之利、付清泉、黄胜雄、刘忠渊
085204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    
_ 01化工新材料 王洪辉、颜杰、杨虎、付大友、李嘉、李敏娇、杨郭、张峰榛、郝世雄、谢斌、刘兴勇、郭勇、胡强、雷建都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 302数学二
④801材料科学基础或802有机化学或803无机化学或804化工原理
002生物工程学院        
082203发酵工程       李东
0813-5505872
刘钰0813-5505979
_01 酿酒生物技术及应用
 
罗惠波、杨建刚、黄治国、边名鸿、叶光斌、张楷正、赵金松、宗绪岩、魏丕伟、卫春会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英语一
③ 302数学二
④802有机化学或805微生物学
复试: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
加试:化工原理、生物化学
 
_02 发酵代谢调控 刘军、王川、李丽、赵兴秀、赵长青、邹伟、邓静、吴华昌
_03 食品生物技术 左勇、刘清斌、黄丹、曹新志、刘达玉、袁先铃、叶阳、马莹莹
_04 废物资源化及治理技术 周健、管秀琼、李文俊、明红梅
085231食品工程(专业学位)      
_01 农产品精深加工 左勇、刘清斌、潘明、曹新志、冯治平、叶阳、李丽、余文华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4英语二
③ 302数学二
④ 805微生物学或817食品化学
复试:食品工艺学
加试:化工原理、生物化学
 
_02 酿酒工程 罗惠波、黄治国、宗绪岩、刘君、张良、沈才洪、张宿义、许德富、刘念、卢中明、倪斌
_03食品安全工程 袁先铃、李东、王世宽、潘明、马莹莹、尹蓉学、余志刚、徐俊锋、何明雄、韩兴林
003机械工程学院        
0802机械工程       胡光忠
0813-5506768
杨先超
0813-5506785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英语一
③ 301数学一
④ 806机械设计或807机械原理
复试:机械设计基础
加试:工程力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_ 01 数控技术与柔性制造单元
_ 02 智能制造及装备
_ 03 智能系统与智能工厂
_ 04 制造业信息化
刘康、胥云、田建平、胡光忠、贺元成、胡勇
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  
_ 01 工业机器人技术
_ 02 机电一体化与专用设备开发
_ 03 特种阀门开发与控制技术
_ 04 生产过程控制与自动化
何庆中、黄丹平、李俊、孙祥国
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  
_ 01 产品创新与优化设计
_ 02 虚拟设计与仿真
_ 03 产品逆向工程
_ 04 智能机构与仿生
李开世、唐克伦、刘晓叙、胡莲君、胡光忠、黄文权
0802Z1 过程设备与机械  
_ 01 多相流理论及工程
_ 02 分离与净化技术及工程
_ 03 节能减排与特种设备
_ 04水污染控制装备与工程
_ 05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工程
_ 06 承压设备安全及可靠性保障
曾涛、柳忠彬、贺元成、李俊、林海波
0802Z2过程装备检测及自动化  
_ 01 分布式监测与智能控制
_ 02 机器视觉
_ 03 承压设备监测与预警
_ 04 智能传感与数据融合
柳忠彬、何庆中、李俊、黄丹平
085201机械工程(专业学位)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4英语二
③ 302数学二
④ 806机械设计或807机械原理
_ 01节能环保装备 曾涛、柳忠彬、何庆中、刘颖等校内外导师
_ 02承压设备安全及可靠性保障 李俊、贺元成、唐容、杨虎、吴明兰等校内外导师
_ 03 智能制造技术与工业机器人 刘康、胥云、黄丹平、刘立新、钟春健、何庆中 等
085204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4英语二
③ 302数学二
④ 801材料科学基础
复试:材料工程基础
加试: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材料概论
_ 01 金属材料制备与成型技术 谢文玲,李秀兰,王佳,李轩,董定乾等
135108艺术设计(专业学位)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4英语二
③ 701 艺术概论
④ 821产品设计基础
复试:命题设计
加试:工业设计方法论、工业设计史
_ 01 产品设计 胡光忠、张玲玉等校内外导师
004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        
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       熊兴中0813-5505870
杨平先   0813-5506188
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英语一
③ 301数学一
④ 809自动控制原理或810数字电子技术或811电路分析基础  
 
复试: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电路分析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四选一(所选科目与初试科目不重复)
加试: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
_ 01先进控制与优化
_02 非线性理论及应用
_03 智能机器人
_04 计算机控制技术及应用
庹先国、傅成华、任小洪、谭功佺、姚毅、熊兴中、宋弘、罗毅、林达、黎克麟、兰恒友、卢天秀、吴树林、 张金山、江治杰、 李天增、陈昌忠
081102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_ 01 智能传感器与智能测试
_ 02 检测技术与信号处理
_ 03 自动化仪表
_ 04 计算机测试系统
_ 05 环境安全检测
庹先国、姚毅、贾金玲、姚娅川、江华、刘永春  吴佳晔、吴浩、周顺勇、陈明举、刘小芳、陈昌忠、侯劲
081103 系统工程  
_ 01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工程
_ 02 系统的建模、仿真与控制
_ 03 基于网络环境的系统工程
兰恒友 、蔡乐才、彭、叶晓彤、林达、朱文忠
081104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_ 01 智能计算
_ 02 模式识别
_ 03 图像处理
_ 04 信号处理
杨平先、孙兴波、熊兴中、周顺勇、陈明举、刘小芳、丁菊蓉、刘长江
0811Z1电力系统及智能控制  
_ 01智能电网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_ 02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
_03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傅成华、姚毅、宋弘、罗毅、干树川、吴浩
▲085210控制工程(专业学位)    
_ 01智能控制与系统优化 庹先国、傅成华、姚毅、任小洪、谭功全、林达 、陈昌忠、侯劲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02数学二
④809自动控制原理或810数字电子技术或811电路分析基础
_ 02智能测试与专家系统 庹先国、姚毅、贾金玲、姚娅川、江华、刘永春
_ 03智能信息处理 杨平先、孙兴波、熊兴中、周顺勇、陈明举、刘小芳
丁菊蓉、刘长江
_04嵌入式系统与智能控制 任小洪、陈昌忠、贾金玲、干树川、刘永春
_05大数据与智能电网 傅成华、姚毅、宋弘、江华、罗毅、吴浩
_06网络系统与信息安全 蔡乐才、 彭龑、 叶晓彤、朱文忠
005管理学院        
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       陈一君
0813-5508801
_ 01会计与财务管理 陈一君、肖兴政、曾绍伦、梁利辉、王霞、龙承春、毛亮、张朝孝、杨晓宇、郭岚、林明华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英语一
③ 303数学三
④ 812管理学原理
复试:企业管理综合
加试:微观经济学、战略管理
_ 02工程管理
_ 03战略管理
_ 04人力资源管理
1201Z1企业发展与创新
_ 01不区分研究方向
006计算机学院        
0811Z3企业信息系统与工程       张弘
0813-5505877
 
-01企业信息系统与工程的建模理论
-02企业信息资源管理
-03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
-04信息系统与工程管理
-05物联网技术及应用
-06大数据技术及应用
彭龑、贾金玲、何志勇、蔡乐才、刘小芳、朱文忠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英语一
③ 301数学一
④ 809自动控制原理或816数据库原理
复试:系统分析与设计
加试: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      
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
_01电子商务技术与应用
_02电子商务与物流
_03电子政务与社会信息化
_04信息管理技术及应用
_05决策支持系统
_06商务智能与数据挖掘
 
彭龑、李晖、蔡乐才、刘小芳、叶晓彤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英语一
③ 303数学三
④ 812管理学原理或816数据库原理
复试:系统分析与设计
加试: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商务
007土木工程学院        
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       吴佳晔
18708334188
王毅恒
13881436481
建设工程与项目管理
_01 建设工程与项目管理
吴佳晔、田北平、陈一君、
毛亮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英语一
③ 303数学三
④ 812管理学原理
复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概预算二选一
加试: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经济学
008数学与统计学院        
0811Z2非线性系统优化与控制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英语一
③ 301数学一
④ 808信号与线性系统或809自动控制原理 
复试:系统工程导论
加试:数学建模、运筹学
李科
0813-5505963
 
_ 01神经网络与非线性信息处理
 
黎克麟、吴树林、李天增
_ 02运筹与优化
 
兰恒友、江治杰、张金山
1201Z4 统计与决策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英语一
③ 303数学三
④ 812管理学原理
复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加试:数学建模、预测与决策技术
_ 01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 蔺富明、黎克麟
_ 02决策分析及应用 兰恒友、余玅妙
_ 03统计建模 李作安、陈德勤
009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0817Z1再生资源化工       蒋维东
0813-5505601
18980239056
_01 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_02 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庹先国、王成端、刘兴勇、袁东、袁基刚、桂明生、李瑞桢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英语一
③ 302数学二
④802有机化学或 803无机化学或 804化工原理
复试:化学综合
加试: 物理化学、分析化学
 
0817Z4绿色化学与技术  
-01绿色催化新材料与新技术  李建章、蒋维东、钟俊波、杨义、刘应乐
-02环境友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谢斌、李慎新、邹立科、李玉龙、王军、郑兴文
085204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 302数学二
④801材料科学基础或802有机化学或803无机化学或804化工原理
_ 01环境催化材料 李建章、蒋维东、钟俊波、杨义、谢斌、刘应乐
010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0817Z3腐蚀与防护       陈建0813-5505699
曾宪光
0813-5505549
_ 01腐蚀电化学 龚敏、谢斌、林修洲、余祖孝、崔学军、曾宪光、黄春蓉、杜磊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 302数学二
④801材料科学基础或802有机化学或803无机化学或804化工原理
 
复试:材料工程基础或化学综合
加试:材料制备科学技术、材料概论
_ 02材料表面技术 林修洲、谢斌、李可彬、罗宏、金永中、崔学军、刘春海、杨瑞嵩、罗昌森、苏正良、梅拥军
_ 03化工新材料 陈建、颜杰、李建章、李可彬、毛逢银、金永中、李新跃、王红、李明田、王兆华、附青山、马建军、姜彩荣、邹智挥
0817Z5材料化学工程  
_ 01功能高分子材料 颜杰、陈建、谢斌、李新跃、王红、李明田、王兆华、李建章、李可彬、毛逢银、邹智挥
_ 02功能薄膜材料 陈建、林修洲、崔学军、曾宪光、金永中、李明田、余祖孝
_ 03新型碳材料 陈建、金永中、附青山、罗昌森、杨瑞嵩、黄新、罗宏、曾宪光
085204 材料工程(专业学位)    
_ 01材料表面技术 龚敏、谢斌、李可彬、林修洲、罗宏、余祖孝、金永中、杨瑞嵩、崔学军、李明田、罗昌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 302数学二
④801材料科学基础或802有机化学或803无机化学或804化工原理
_ 02特种高分子材料 陈建、颜杰、李建章、毛逢银、李新跃、王红、李明田、李嘉、陶云峰、曾本忠、张建新、邹智挥
_ 03碳及碳化物材料 陈建、罗宏、金永中、杨瑞嵩、附青山、黄新
_ 04防腐蚀工程 林修洲、王兆华、李新跃、曾宪光、彭传丰、黄春蓉、杜磊
011美术学院        
1351艺术(专业学位)       梁川
13684311011
135107美术(专业学位)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4英语二
③ 701艺术概论
④ 818绘画素描
 
 
复试:中国画方向《线描写生》《中国画命题创作》;油画方向《油画人物写生》《油画命题创作》;水彩画方向《水彩画人物写生》《水彩画命题创作》
加试:《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
_ 01中国画创作研究
_ 02油画创作研究
_03水彩画创作研究
罗小兵、徐祥麟、邓军、余远花、张恨雨、彭永馨、范益民、罗凯、赵霞、梁川、杨坤
135108艺术设计(专业学位)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4英语二
③ 701艺术概论
④ 819设计素描
 
复试: 视觉传达设计方向《图形创意》,《商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环境艺术快题设计》,《环境艺术作品计算机效果图表达》
加试:《设计概论》,《现代设计史》
_ 01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_ 02环境艺术设计研究
 
关仁康、李平毅、蒋才坤、朱玉梅、黄莉娅、周靖明、李莲、唐莉英、黄磊、杨剑
012音乐学院        
1351艺术(专业学位)       石敦岗
13990093969
0813-2117939
135101音乐(专业学位)      
_ 01钢琴 石敦岗、毛波、郑培、
黄晓东、代晓琴、曾慧敏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4英语二
③ 701艺术概论
④820中外音乐简史
复试: ① 自选练习曲、乐曲、三声部以上赋格、大型乐曲各一首;②视唱练耳;详细要求见我校音乐学院网站。
加试:基本乐理、和声学基础理论
_ 02声乐 吕晓红、魏玉梅、吴踊、黄志勇、钟迪、罗立章 复试:①演唱4首声乐作品;② 视唱练耳;
详细要求见我校音乐学院网站。
加试:基本乐理、和声学基础理论
_ 03器乐(小提琴、二胡) 毛羽、夏都凤、汤淑华 复试:①演奏4首器乐作品;② 视唱练耳;
详细要求见我校音乐学院网站。
加试:基本乐理、和声学基础理论
 
013法学院        
0351法律(专业学位)       邱岳
13890083180
035101法律(非法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98法硕联考专业基础课(非法学)
④498法硕联考综合课(非法学)
复试:刑法学和民法总论综合
加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
 
_01基层司法实务
_02知识产权法务
杨汉国、陈于后、黄波、江凌燕、肖兴政、宋平、邹国正、杨丽、张天智、余文、李杨、蒋宗涛、徐宏
035102法律(法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97法硕联考专业基础课(法学)
④497法硕联考综合课(法学)
_ 01 基层司法实务
_ 02 知识产权法务
_ 03 基层司法实务(非全日制)
_ 04 知识产权法务(非全日制)
 
吴斌、支果、凌潇、秦双星、杨帆、梁云春、黄晓春、田丰、詹永斌
1201Z3法治系统工程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英语一
③ 303数学三
④ 815法理学
复试:宪法学
加试:刑法学、民法总论
-01法律适用
-02法律监督
杨汉国、吴斌、支果、陈于后、黄波
014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        
0451教育(专业学位)       黄英杰
13808152970
045118学前教育(专业学位)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4英语二
③ 333教育综合
④ 814教育管理学
复试: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加试:心理学、教育学
_ 01不区分研究方向
_ 02不区分研究方向(非全日制)
黄英杰、沈明泓、熊丽娟、陈理宣
045120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       孙山
13990015348
_ 01加工制造 刘康、何庆忠、胡光忠、李登万、武友德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4英语二
③ 333教育综合
④ 814教育管理学
 
复试:职业教育学
加试:心理学、教育学
_ 02信息技术 彭龑、叶晓彤、陈斌
_ 03财经商贸 陈一君、何凡、易思飞、王瑶
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       黄英杰
13808152970
院校研究与教育管理
_01院校研究与教育管理
黄英杰、孙山、汪明义、肖兴政、蔡宗模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英语一
③ 303数学三
④ 812管理学原理或814教育管理学
复试:高等教育学
加试:心理学、教育学
015经济学院        
1201 Z2产业组织与规制       何凡
13890088228
_ 01 产业规制 何凡、吴晓东、李启宇、李鹏举、王艳红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1英语一
③ 303数学三
④ 812管理学原理或813管理经济学
复试:西方经济学
加试: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_ 02 产业组织与竞争 吕福玉、叶文明、罗洎、黄元斌
016人文学院        
0451教育(专业学位)        
045103学科教学(语文)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4英语二
③ 333教育综合
④ 814教育管理学
 
复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加试:汉语基础、中国文学基础
吴靖晗
0813-5505911
_ 01不区分研究方向
_ 02不区分研究方向(非全日制)
代晓冬、曾凡英、王余、刘小文、王益、唐瑛
注:1、本表中除研究方向后有(非全日制)的专业领域外,其余全部学习形式为全日制。
2、本表中的加试是指以同等学力身份(含高职高专、本科结业、成人应届、复试时尚未取得本科毕业证书的自考及网络教育考生)报考的考生,在复试时需加试两门考试科目。加试方式为笔试。
 
参考书目
初试
初试科目 参考书目
801材料科学基础 《材料科学基础》(第三版)刘智恩编,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802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第二版),徐寿昌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803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简明教程》,丁杰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804化工原理 《化工原理》(修订版),夏清、陈常贵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
805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806机械设计 《机械设计》(第八版),濮良贵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807机械原理 《机械原理》(第七版),孙桓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808信号与线性系统 《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第四版),吴大正,高等教育出版社
809自动控制原理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胡寿松,科学出版社
810数字电子技术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阎石,高等教育出版社
811电路分析基础 《电路分析基础》(第四版), 李瀚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812管理学原理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五版),周三多等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813管理经济学 《管理经济学》(第六版),吴德庆、王保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814教育管理学 《教育管理学》(第四版),陈孝彬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15法理学 《法理学》(第四版),张文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816数据库原理 《数据库系统原理教程》(第五版),王珊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817食品化学 《食品化学》(第一版),王璋、许时婴、汤坚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818绘画素描 不指定参考书目
819设计素描 不指定参考书目
820中外音乐简史 《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刘再生著,上海音乐出版,2006
《欧洲音乐简史》(第二版),钱仁康编著,高等教育出版,2007
821产品设计基础 《设计方法论》,柳冠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工业设计史》,何人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701艺术概论 《艺术学概论》, 彭吉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333教育综合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及指南》,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复试、加试
学院 复试加试科目 参考书目
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综合 不指定参考书,化学综合知识
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第五版),天津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第六版),华东理工大学、成都科技大学 合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生物工程学院 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 《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姚汝华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食品工艺学 《乳品工艺学》,张和平、张佳程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软饮料工艺学》,邵长富、赵晋府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化工原理 《化工原理》上、下册(修订版),夏清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上、下册(第三版),王静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第五版),杨可桢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静力学、材料力学)》(第四版),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二版),张世昌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工程基础 《材料工程基础》周美玲,谢建新,朱宝泉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 《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朱世富、赵北君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概论 《材料概论》周达飞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工业设计方法论 《设计方法论》,柳冠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工业设计史 《工业设计史》,何人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 模拟电子技术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童诗白,高等教育出版社
其余科目 见初试
管理学院 企业管理综合 不指定参考书,包括管理学综合知识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第八版),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著,李彬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理论与实务》,陈一君等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计算机学院 系统分析与设计 系统分析与设计(原书第9版),肯德尔(Kenneth E.Kendall)肯德尔 (Julie E.kenda)著,施平安译者,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现代通信技术与网络应用(第3版),张宝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赵鲁涛,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企业资源计划 《ERP-从内部集成起步》(第二版),陈启申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概论》,杨自辉、谢勇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电子商务案例分析》,孙建红主编,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土木工程学院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工程数学:概率统计简明教程》,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工程概预算  《工程概预算》(第二版),郭树荣,中国电力出版社,2015
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第三版),任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技术经济学 《技术经济学》,王柏轩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数理与统计学院 系统工程导论 《系统工程导论》(第二版),梁军、赵勇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工程数学:概率统计简明教程》,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数学建模 《数学模型》(第四版),姜启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运筹学 《运筹学教程》(第四版),胡运权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预测与决策技术 《经济预测与决策技术》(第五版),冯文权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见化学工程学院 见化学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工程基础 《材料工程基础》,周美玲、谢建新、朱宝泉编,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化学综合 见化学工程学院
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 《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朱世富、赵北君 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概论 《材料概论》,周达飞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黄宗贤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外国美术史 《外国美术史》,陈洛伽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设计概论 《设计概论》,赵农著,人民美术出版社
现代设计史 《现代设计史》, 高茜著,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音乐学院 基本乐理 《基本乐理》(第六版),贾方爵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和声学基础理论 《和声使用基础教程》(第三版),冯鄂生、贾方爵、薛世民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法学院 刑法学和民法总论 《刑法学》(第五版),张明楷,法律出版社,2016
《民法总论》(第二版),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第四版),陈卫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第四版),张卫平,法律出版社,2016
宪法学 《宪法学导论》(第二版),张千帆主编,法律出版社,2008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陈帼眉 冯晓霞 庞丽娟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职业教育学 《职业教育学》,马建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第三版),潘懋元,王伟廉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第四版),彭聃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教育学 《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经济学院 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第六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第二版),王俊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第四版),高洪深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人文学院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第二版),刘永康、张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汉语基础 《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现代汉语》(增订六版),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文学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史》(2016年版),袁世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版),朱栋霖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添加四川轻化工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四川轻化工大学考研分数线、四川轻化工大学报录比、四川轻化工大学考研群、四川轻化工大学学姐微信、四川轻化工大学考研真题、四川轻化工大学专业目录、四川轻化工大学排名、四川轻化工大学保研、四川轻化工大学公众号、四川轻化工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四川轻化工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四川轻化工大学考研公众号 考研派之家公众号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sclgxy/zsjz_211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