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7-16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内蒙古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专业课考试大纲

内蒙古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专业课考试大纲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

内蒙古科技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QQ咨询: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内蒙古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内蒙古科技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内蒙古科技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内蒙古科技大学考研难吗] [内蒙古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内蒙古科技大学排名] [内蒙古科技大学考研群] [内蒙古科技大学研究生学费] [内蒙古科技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内蒙古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专业课考试大纲正文

内蒙古科技大学2019年研究生招生专业课考试大纲
学院代码:001      学院:材料与冶金学院      联系电话:0472-5951571
科目 材料科学基础 代码 801
第1章 晶体结构
1.1 晶体学基础
1.2 金属的晶体结构
1.3 合金相结构
  1.3.1 固溶体
1.3.2 中间相(金属化合物)
第2章 晶体缺陷
2.1 点缺陷
2.2 位错
2.2.1 位错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2.2.2 柏氏矢量。
2.3.3 位错的运动
2.3.4 位错的弹性性质
2.3.5 位错的生成和增殖
2.3.6 实际金属晶体中的位错。
2.3表面与界面
第3章 固体中的扩散
3.1 表象理论
3.2 扩散的热力学分析
3.3 扩散的原子理论
3.3.1 扩散机制
3.3.2 原子跳跃和扩散系数
3.4 扩散激活能
3.5 影响扩散的因素
3.6 反应扩散
第4章 纯金属的凝固
4.1 液态金属结构
4.2 晶体凝固的热力学条件
4.3 形核
4.4 晶体长大
4.5 凝固后的晶粒大小控制
第5章 二元系相图及其合金的凝固
5.1 相图的表示和测定方法
5.2 二元相图分析
5.2.1 匀晶相图及固溶体合金结晶
5.2.2 共晶相图及共晶合金的结晶
5.2.3 包晶相图及包晶合金的结晶
5.2.4 其它类型的二元合金相图
5.2.5 二元相图实例分析(铁碳合金的组织及其性能)
5.3 二元合金的凝固理论
5.3.1 固溶体的凝固理论
5.3.2 共晶凝固理论
5.3.3 合金铸锭(件)的组织与缺陷
5.4 相图热力学的基本要点
第6章 三元相图
6.1 三元相图基础
6.2 三元匀晶相图
6.3 固态互不溶解的三元共晶相图
6.4 固态有限溶解的三元共晶相图
6.5 三元相图小结
6.6 三元相图实例分析
第7章 材料的形变和再结晶
7.1 晶体的塑性变形
7.1.1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7.1.2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7.1.3 合金的塑性变形
7.1.4 塑性变形对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7.2 回复与再结晶
7.3 热变形与动态回复、动态再结晶
科目 硅酸盐物理化学 代码 802
第1章      晶体结构
1. 掌握空间点阵、晶胞、晶面指数、晶向指数、配位数、离子极化、同质多晶、类质同晶等基本概念;
2. 理解最紧密堆积原理,掌握晶体结构中的间隙、鲍林规则;
3. 掌握NaCl型、闪锌矿型、纤锌矿型、萤石型、金红石型、钙钛矿型、尖晶石型等典型无机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4. 掌握典型的岛状、链状、层状、架状硅酸盐的结构并能够进行性能分析;
第2章 晶体结构缺陷
1. 掌握热缺陷、弗伦克尔缺陷、肖特基缺陷、固溶体、非化学计量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2. 掌握缺陷方程的书写方法,会计算缺陷浓度;
3. 掌握各种点缺陷的形成条件及对晶体性质的影响。
第3章 非晶态结构及性质
1. 掌握分化与缩聚,网络形成体、中间体和改变体,桥氧和非桥氧,硼反常现象等概念;
2、能够判断影响熔体粘度、表面张力、熔化温度等原因;
3、会计算玻璃的结构参数,并能够利用结构参数对玻璃的性能进行分析。
第4章 固体表面与界面
1、掌握润视角、离子交换容量、聚沉值、触变性、滤水性和可塑性等概念
2、理解离子的交换顺序及影响因素;
3、掌握润湿的类型及条件,会利用Young方程计算接触角;
第5章 相平衡和相图
1、掌握独立组元数、相、自由度、相平衡、无变量点、连线规则、切线规则等
2、会分析二元、三元系统相图冷却析晶过程或加热分解过程
第6章 固体中的扩散
1、掌握稳态扩散和非稳态扩散,本征扩散和非本征扩散等基本概念;
2、掌握扩散热力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影响扩散的因素;
3、会计算扩散系数和扩散活化能
第7章 固相反应
1、能够利用抛物线速度方程、杨德方程和金斯特林格方程计算固相反应时间;
2、 掌握影响固相反应的因素
第8章 相变过程
1、掌握相变的分类及条件;
2、掌握成核-长大机理及影响因素
3、掌握条幅分解机理及显微结构特征
第9章 烧结过程
1、掌握泰曼温度、初次再结晶、二次再结晶、晶粒长大等概念;
2、了解烧结的推动力;
3、掌握固相烧结初期、中期、末期动力学模型。
4、掌握影响烧结的因素。
科目 冶金原理 代码 803
(1)冶金热力学基础:化学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溶液的活度,标准溶解吉布斯自由能。
(2)冶金动力学基础:化学反应、分子扩散、对流传质与新相形核动力学。
(3)金属熔体—铁液:活度相互作用系数,铁液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熔铁及合金的物理性质。
(4)冶金炉渣:熔渣相图,熔渣结构理论与结构模型,熔渣的物理与化学性质。
(5)化合物的形成与分解及碳、氢的燃烧反应:反应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原理。
(6)氧化物还原熔炼反应:一般氧化物及铁氧化物还原反应的热力学与动力学。
(7)氧化熔炼反应:钢液中元素氧化的热力学与动力学。
(8)钢液的二次精炼反应:真空、吹氩、喷吹粉料与合成渣处理,夹杂物变形处理。
(9)硫化矿的火法冶金。
(10)氧化物和硫化物的火法氯化。
(11)粗金属的火法精炼。
(12)湿法冶金的浸出、净化和沉积。
(13)溶剂萃取和离子交换。
(14)湿法冶金电解过程。
科目 冶金传输原理 代码 804
(1)动量传输的基本概念。
(2)总体质量、动量与能量平衡。
(3)理想流体的流动。
(4)实际流体的流动。
(5)层流流动。
(6)边界层理论。
(7)相似原理及量纲分析。
(8)热量传输概论。
(9)导热。
(10)对流换热。
(11)辐射换热。
(12)质量传输的基本概念。
(13)传质的微分方程。
科目 物理化学 代码 821
1、流体流动 :流体的物理性质,流体静力学,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流体流动现象,流动阻力的计算,流量计作用原理、计算公式、适用条件。
2、流体输送机械:输送机械的类型及特点,离心泵的性能参数与特性曲线、流量调节与工作点,气蚀现象与安装高度。
3、传热及换热设备:传热基本概念,传热过程计算, 热传导和对流传热。
4、蒸馏:二元理想体系的相平衡 ,精馏塔的计算 ,回流比的影响。
5、气体吸收:吸收气液平衡,传质理论,吸收塔的计算(低浓度气体吸收)。
6、干燥:湿空气的性质,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干燥过程的平衡关系与速率关系。
科目 金属塑形加工学 代码 901
第一部分  轧制理论部分:
1.轧制变形区的概念及轧制变形基本理论: 轧制变形的表示方法, 实现轧制过程的条件,轧制变形的基本原理
2.轧制过程中的横变形宽展 :宽展在轧制过程中的应用实例
3.轧制过程中的前滑与后滑 :轧制过程中的运动学,中性角的确定,前、后计算及应用实例
4.连续轧制中工艺:连轧关系及连轧常数, 连轧的堆拉系数及堆拉率确定
5.轧制压力计算:单位轧制压力的计算,轧制压力计算及应用实例
6.异步轧制理论 :异步轧制理论,轧辊直径不对称(异径)轧制理论
轧制变形实验
最大咬入角及摩擦系数的测定;轧制过程的宽展及其影响因素实验 ;前滑实验
第二部分  轧钢工艺学部分
7. 型钢生产:型钢特点及生产工艺
8.       线材生产:线材生产工艺及特点;高速线材生产工艺; 控制冷却和控制性能
9. 轨梁生产:钢轨生产工艺;H型钢生产;控制轧制及控制冷却应用
10.中厚钢板生产:中厚钢板生产工艺; 中厚钢板压下规程设计
11.热轧薄板带钢生产: 热连轧带钢生产工艺; 热连轧板带钢轧制规程设计
12.冷轧板带钢生产:冷轧板带钢生产工艺特点;冷轧板带钢轧制规程设计
13.板带材高精度轧制和板形控制:板带材轧制中的厚度控制原理及应用实例
14.斜轧穿孔原理:斜轧过程中的轧制变形;斜轧穿孔过程的咬入条件;孔腔形成机理;二辊斜轧穿孔工艺
15.钢管定径与减径生产工艺:  钢管空心轧制理论;二辊式定、减径工艺及特点
科目 高分子材料 代码 902
一、考试基本内容:
    1、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原理:高分子的基本概念,自由基聚合,离子、配位聚合及其他聚合反应,链式共聚合反应,逐步聚合反应。
    2、高聚物的结构:高分子的链结构和凝聚态结构,链的构象、高分子链的柔顺性的表征方法和影响其柔顺性的结构因素;高分子材料凝聚态结构,高聚物的晶态与非晶态结构,高聚物的取向结构,高分子液晶态及结构。
    3、高分子材料的主要性质:高聚物的分子运动和热转变,高聚物熔体的流变性,高聚物的电性能,高聚物的热性能,高分子材料的气密性,耐高低温性能。
    4、高聚物材料的力学性能:力学性能及其物理量,玻璃态和结晶态高聚物的力学性质,高弹态聚合物的力学性质,高聚物的屈服行为,高聚物的断裂和强度,力学性能与结构的关系。
    5、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塑料挤出成型,塑料注射成型,塑料吹塑成型与压制成型。
    6、高分子共混和复合材料:共混物的形态结构、性能。高聚物共混的一般行为,高聚物共混物的制备方法,共混高聚物的物理力学性质,高聚物复合增强,高聚物基复合材料。
    7、高聚物的分析与表征:高分子材料的化学分析,高分子材料的波谱分析,高分子材料的热分析与热力分析,透射电镜与扫描电镜在高分子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二、试题分数分布比例
填空题,20%;简答题,30%;分析论述题,50%
科目 材料化学 代码 903
一、考试要求
能够通过对材料研究、制备中化学问题的学习,深入了解化学变化过程与材料性能、结构之间的关系。掌握材料科学以及材料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一些理论基础,掌握材料的制备方法、表征技术,并能运用所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与研究方法解决材料类相关专业的基本问题。掌握新型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及功能转换材料的结构特点、性能及影响因素。
二、考试内容
1、材料化学研究的意义,材料发展的过程,材料的分类。
2、材料化学的理论基础
晶体与非晶体的概念,晶体的宏观特征,非晶态结构的几何特征,晶态与非晶态的转化,晶体材料的微观结构;
晶体的能带理论,缺陷理论,非整比化合物;
相图化学(相律、二元系相图和三元系相图),固态相变;
聚合物的结构特征。
3材料结构的表征
热分析技术(热重分析、差热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及应用)
显微技术(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
X射线衍射技术(粉末法X射线衍射、单晶法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
波谱技术(紫外及可见分光光谱、分子振动波谱、核磁共振谱、原子吸收光谱、发射光谱、火焰原子发射法、材料的表面分析技术)。
4 材料制备化学
晶体材料的制备(陶瓷法、化学法、化学气相沉淀法制备晶体材料等);
微晶颗粒和团簇的制备;
晶体生长(熔体固化法和溶液结晶法);
聚合物材料的制备;
5材料的结构与物理性能
6 新型结构材料(高温结构材料、轻型结构材料、超低温材料、超硬材料、超塑性合金、非晶态金属材料、工程塑料和复合材料等);
7 新型功能材料(记忆合金、减震材料、储氢材料、液晶材料、超导材料、光导纤维、分离膜等);
8 功能转换材料(热电材料、压电材料、光电材料、热释材料、磁光材料、电光材料、声光材料等)。
科目 金属材料 代码 904
第一篇
第1章 钢铁材料的合金化原理
  1.1 碳钢简介
  1.2 钢中合金元素与铁和碳的相互作用
    1.2.1 钢中常用的合金元素及在钢中的存在形式
    1.2.2 合金钢中的相
    1.2.3 Me与铁的相互作用及对Fe-Fe3C相图的影响
    1.2.4 Me对固溶体中碳活度、扩散系数及奥氏体层错能的影响
  1.3 合金元素对钢组织转变的影响
    1.3.1 合金元素对钢加热转变的影响
    1.3.1 合金元素对钢冷却转变的影响
  1.4 合金元素对钢的强度、塑性及韧性的影响
    1.4.1合金元素对钢的强度的影响
    1.4.2合金元素对钢的塑性及韧性的影响
  1.5  合金元素对钢的工艺性能的影响
    1.5.1 合金元素对钢冷态成型的影响
    1.5.2 合金元素对钢切削加工性的影响
    1.5.3 合金元素对钢焊接性的影响
    1.5.4 合金元素对钢热处理工艺性能的影响
  1.6 微量Me在钢中的作用
  1.7 合金钢的分类与编号
第2章 工程构件用钢
  2.1 工程构件用钢的工作条件、性能要求
  2.2 工程构件用钢的合金化
  2.3 典型工程构件用钢
    2.3.1 铁素体-珠光体钢
    2.3.2 微珠光体低合金高强度钢
    2.3.3 低碳贝氏体型钢
    2.3.4 钢针状铁素体型钢
    2.3.5 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
第3章 机器零件用钢
  3.0 引言
  3.1 渗碳钢
  3.2 调质钢
  3.3 弹簧钢
  3.4 轴承钢
  3.5 低碳马氏体钢
  3.6 耐磨钢、易削钢、大锻件用钢
第4章 工模具钢
  4.1 工模具钢的分类和基本性能
  4.2 刃具钢
  4.3 冷作模具钢
  4.4 热作模具钢
  4.5 常用量具钢
第5章 不锈钢
  5.1 概论
  5.2 合金元素对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5.3 铁素体不锈钢
  5.4 马氏体不锈钢
  5.5 奥氏体不锈钢
  5.6 双相不锈钢
第6章 耐热钢及耐热合金
  6.1 耐热钢及合金的工作条件及性能
  6.2 铁素体型耐热钢
  6.3 工业炉用耐热钢
  6.4 奥氏体型耐热钢
  6.5 镍基耐热合金及新型耐热合金
第7章 铸铁
  7.1 铸铁的特点和分类
  7.2 铸铁的石墨化
  7.3 灰铸铁
  7.4 可锻铸铁
  7.5 球墨铸铁

第二篇 有色金属材料
第8章 铝及铝合金
  8.1 工业纯铝
  8.2 铝合金的组织特点及分类
  8.3 铝的合金化
  8.4 铝合金的时效
  8.5 变形铝合金
  8.6 铸造铝合金
第9章 镁及镁合金
  9.1 镁合金中的合金元素
  9.2 镁合金
    9.2.1 变形镁合金
    9.2.2 铸造镁合金
第10章 铜及铜合金
  10.1 铜中的合金元素
  10.2 工业纯铜
  10.3 黄铜
  10.4 青铜
  10.5 白铜
第11章 钛及钛合金
  11.1 钛的特性及钛冶金基础
  11.2 钛合金物理冶金基础
  11.3 钛合金的分类及热处理
  11.4 钛合金的发展及应用
  11.5 钛合金的生产工艺
 
 
 
科目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 代码 905
1.概论
了解玻璃、陶瓷、耐火材料的发展、种类及使用性能,掌握无机材料工艺过程对无机非金属材料结构与性能影响的重要性。
2.无机非金属材料组成
掌握无机材料组成的表示方法,常用玻璃、陶瓷、耐火材料的组成,硅酸盐水泥生料和熟料的组成。
3.原料
了解无机非金属矿物原料种类与特性,理解无机非金属矿物原料的作用。
4.熔制
掌握玻璃的熔制及形成过程,熟悉玻璃熔制用耐火材料的侵蚀及其影响因素。
5.成型
掌握硅酸盐水泥的水化硬化,玻璃成型工艺,陶瓷及耐火材料的成型工艺种类。
6.烧成
掌握硅酸盐水泥熟料回转窑煅烧过程及影响因素,陶瓷、耐火材料的烧结机理及其影响烧结的因素。
7.加工与处理
掌握玻璃的退火工艺,理解内应力产生原因及玻璃钢化技术,了解表面化学加工、表面改性技术,了解高温涂层方法与相关技术,了解封接技术。
8.新型无机材料工艺
熟悉溶胶-凝胶法、物理气相沉积技术和化学气相沉积技术。
科目 现代分析方法 代码 906
第一章 X射线的性质
考试内容范围说明:X射线定义;波长范围;X射线的本质属性(波粒二相性);X射线波动方程;X射线能量与动量表达式及式中各参数物理意义
第二章 X射线的衍射方向
考试内容范围说明:14种布喇菲点阵;晶向指数和晶面指数定义及确定;简单点阵的晶面间距公式布拉格方程的推导及物理意义;布拉格角及衍射角的定义;布拉格方程的简化;衍射级数的概念;布拉格方程的讨论;布拉格方程的应用;三种不同晶体X射线衍射的基本原理、应用及异同点的对比;
第三章 X射线的衍射强度
考试内容范围说明:X射线在晶体中衍射的概念;结构因数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由同类原子组成的简单点阵、体心点阵、面心点阵结构因数的指导及消光规律;洛伦兹因素的物理意义;洛伦兹因素考虑的三种衍射几何条件及其物理意义;影响衍射的其它因数的种类及定义;多晶衍射强度表达公式及其各参数的物理意义;
第四章 多晶体分析方法
考试内容范围说明:德拜相机的构造和基本工作原理;德拜相机中底片的安装方法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德拜照相法中的误差修正方法;利用德拜照相法结果标定晶体结构的基本过程;对称聚集照相法的工作原理;平板照相法的工作原理;德拜、对称聚集和平板照相三种方法的异同点、优缺点对比;晶体单色器;X射线衍射仪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第五章 物相分析及点阵参数精确测定
5.1定性分析
了解X射线衍射法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及JCPDS卡片的组成
5.2定量分析
了解X射线定量分析的基本过程及可能遇到的困难。
5.3点阵参数的精确测定
了解X射线法精确测定点阵参数过程中误差的主要来源及对误差进行修正的图解外推法、最小二乘法和标准样校正法的基本原理。
考试内容范围说明:定性分析基本原理;PDF卡片的内容;定性分析基本过程;定量分析基本原理;定量分析单线条法、内标法、K值法及参比强度法基本原理;点阵参数精确确定过程的误差来源、图解外推和最小二乘法基本原理;标准样品校准法基本原理;
第六章 电子光学基础
6.1电子波与电磁透镜
了解电子波的基本特性及电磁透镜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6.2 电磁透镜的像差与分辨本领
了解球差、像散和色差三种不同像差产生的基本原理,理解衍射效应和像差对电磁透镜分辨率的影响。
6.3 电磁透镜的景深和焦长
了解电磁透镜景深和焦长物理含义及对二者的影响因素。
考试内容范围说明:光学显微镜分辨率极限;电子波波长特征;电磁透镜的基本结构;电子在电磁透镜中运动轨迹分析;电磁透镜的焦距及放大倍数确定;影响电磁透镜焦距的因素;像差分类及各类像差影响因素、消除方法;分辨率定义;决定电磁透镜分辨率的因素;电磁透镜的景深和焦长定义及其物理意义;
第七章 透射电子显微镜
7.1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结构和成像原理
了解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成像原理。
7.2 主要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了解样品台、电子束倾斜与平移装置、消像散器和光阑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7.3透射电子显微镜分辨本领和放大倍数的测定
了解决定透射电子显微镜分辨率的主要因素和测定其放大倍数的基本方法。
考试内容范围说明: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成像原理;成像操作与电子衍射操作的异同;主要部件:样品平衡与倾斜装置、样品台、光阑、消像散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透射电子显微镜分辨率的分辨率定义、分类;放大倍数确定方法;
第八章 电子衍射
8.1概述
了解电子衍射与X射线衍射的差别。
8.2电子衍射原理
理解倒易点阵基本概念及爱瓦尔德图解法基本原理,掌握晶带定理及其应用电子衍射的基本原理。
8.3电子显微镜中的电子衍射
了解决定电子衍射产生的主要因素。
8.4单晶体电子衍射花样标定
理解已知和未知晶体结构单晶衍射花样的标定方法。
8.5复杂电子衍射花样
了解复杂电子衍射花样的标定的主要过程。
考试内容范围说明:电子衍射与X射线衍射异同;倒易点阵的性质;爱瓦尔德球图解法推导布拉格方程;倒易点阵的扩展及其对电子衍射的影响;电子衍射基本公式推导;有效相机常数和选区电子衍射定义;简单晶体的电子衍射标定方法;未知晶体标定方法;
第九章 晶体薄膜衍衬成像分析
9.1概述
9.2 薄膜样品的制备方法
    了解透射薄膜样品制备的工艺方法。
9.3衍射衬度成像原理
    了解衍射衬度基本概念及利用衍射衬度成像的基本原理。
9.4消光距离
    了解消光距离的基本概念。
9.5 衍衬运动学
    理解衍衬运动学的基本假设、理想晶体衍射强度和衍衬运动学基本方程的推导和应用。
9.6 衍衬动力学简介
    了解运动学理论的不足之处与适用范围和完整、不完整晶体运动学方程。
9.7晶体缺陷分析
考试内容范围说明:金属和陶瓷样品薄膜样品的制备基本要求及工艺过程;薄膜样品的衍射衬度成像原理分析(包括明场像、暗场像和中心暗场像);消光距离定义;衍衬运动学的基本假设;理想晶体的衍射强度;
第十章 扫描电子显微镜
10.1电子束与固体样品作用时产生的信号
    了解电子束与固体样品作用时产生信号的种类、特征及应用。
10.2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了解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构和成像原理。
10.3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主要性能
    了解扫描电子显微镜中电子与固体样品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各种信号的分辨率及放大倍数测定的主要方法。
10.4 表面形貌衬度原理及其应用
    理解扫描电子显微镜中二次电子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断口分析、样品表面形貌观察中的应用
10.5 原子序数衬度原理及其应用
    了解扫描电子显微镜中背散射电子、吸收电子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考试内容范围说明:电子束与固体样品作用时产生信号的种类、特征及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扫描电子显微镜分辨率及放大倍数的确定方法;二次电子像及背散射电子像的成像及其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用金属及陶瓷样品的制备方法;
第十一章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
11.1电子探针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了解波谱仪和能谱仪的结构,理解其工作原理
11.2电子探针的分析方法及应用
    了解波谱仪和能谱仪在材料微区元素分析中的应用。
考试内容范围说明:电子探针的分类、结构及工作原理;电子探针定性分析方法的分类及应用;
第十二章 其它显微分析方法
12.1离子探针
    了解离子探针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在材料表面分析中的应用及局限性。
12.2场离子显微镜与原子探针
    了解场离子显微镜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
12.3 扫描隧道显微镜与原子力显微镜
    了解扫描隧道显微镜与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
考试内容范围说明:离子探针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离子探针的工作特点;离子探针的应用;场离子显微镜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扫描隧道显微镜与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几种表面微区成分分析技术的性能对比。
科目 炼铁学 代码 907
(1)高炉冶炼过程的物理化学:蒸发、分解与气化,还原反应,渣铁反应,碳的气化,生铁的形成。
(2)高炉冶炼过程中的传输现象:高炉中的动量与热量传输。
(3)高炉冶炼能量利用:能量利用指标,能量利用计算分析,能量利用图解分析。
(4)高炉炼铁工艺:操作制度,高压操作,高风温操作,喷吹燃料操作,富氧鼓风操作。
科目 炼钢学 代码 908
(1)炼钢基本反应:脱碳反应、脱磷反应、脱硫反应。
(2)炉渣和钢渣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3)金属的氧化、脱氧和夹杂物控制。
(4)转炉炼钢工艺及原理:顶吹转炉、底吹转炉和复吹转炉。
(5)现代电弧炉炼钢工艺及原理:交流电弧炉、直流电弧炉。
(6)炉外精炼原理、手段、方法和冶金效果。
(7)连铸工艺、凝固理论及铸坯质量控制。
科目 有色金属冶金学 代码 909
(1)氧化铝和电解铝生产的原理工艺。
(2)硅热法生产金属镁的原理及工艺。
(3)铜精矿的闪速熔炼,粗铜精炼的原理及工艺。
(4)氧化镍和硫化镍的火法冶金工艺。
(5)铅精矿的烧结焙烧,铅烧结矿的鼓风炉还原熔炼工艺。
(6)湿法炼锌和火法炼锌的工艺。
(7)从银锌壳中提取银,从阳极泥中提取金银工艺。
(8)铂族金属的分离工艺。
(9)黑钨矿加压碱煮及白钨矿盐酸分解的工艺。
(10)铌钽分离的湿法、火法冶金工艺。
(11)制备四氯化钛和生产海绵钛的工艺。
科目 稀土冶金学 代码 910
(1)稀土元素、镧系收缩的基本概念。
(2)稀土精矿、精矿分解率的基本概念,稀土精矿各分解方法的优缺点。
(3)酸法分解稀土精矿工艺,碱法分解稀土精矿工艺。
(4)溶剂萃取法、分配比、分离系数、萃取体系的基本概念,分馏串级萃取工艺。
(5)离子交换法分离稀土元素的特点,离子交换树脂的组成和分类,离子交换色层法分离稀土元素的工艺。
(6)分步沉淀法的基本原理,硫酸复盐沉淀法的反应,铈的氧化方法及化学反应,Ce4+与RE3+分离方法的基本原理,Sm、Eu、Yb还原的基本原理及各分离方法。
(7)晶型稀土碳酸盐的制备工艺,超细稀土氧化物的制备工艺,稀土氯化物的制备。
(8)稀土氯化物熔盐电解制取稀土金属的原理及电解工艺,稀土氧化物熔盐电解稀土金属的原理及电解工艺,金属热还原法制取稀土金属工艺。
科目 电炉炼钢 代码 403
(1)电弧炉的机械设备和电气设备。
(2)电弧炉的炉型尺寸、耐火材料和炉衬。  
(3)碱性电弧炉氧化法冶炼原料与工艺。
(4)特种冶炼方法,包括真空感应炉工艺、真空自耗电弧炉冶炼工艺、等离子电弧熔炼工艺,电渣重熔熔炼工艺。
(5)电炉炼钢新技术及新工艺。
 
科目 炉外精炼 代码 404
(1)炉外精炼的基本概念、作用特点和主要手段。
(2)合成渣洗的基本理论,合成渣的成分和性能,渣洗主要工艺。
(3)真空精炼的基本原理,钢液的真空脱气理论,钢液的真空脱氧理论,降低CO分压时的吹氧脱碳理论,真空泵抽气能力的选定。真空精炼主要工艺。
(4)主要搅拌方法及特点,搅拌过程中的能量消耗,熔体的混匀时间与比搅拌功率。
(5)主要加热方法及特点,钢包炉的能量平衡,加热主要工艺。
(6)喷吹的作用,气粒输送中粉粒的行为,粉气流在管道输送中的流动特性,粉气流中固体粉粒的运动特点,粉气流进入熔池内的行为,钢包喷粉工艺。非金属夹杂物变性处理理论和喂线工艺。
(7)不锈钢精炼的主要方法及冶炼工艺,AOD 、VOD的设备特点、工艺过程。

学院代码:002     学院:矿业研究学院     联系电话:0472-5954307
科目 岩石力学 代码 805、405
1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
重点内容范围说明: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因素、岩石的变形特性及各种强度的定义及其特点、岩石流变及长期强度的概念、各种岩石强度理论的实质、莫尔库仑准则计算。
2岩体的力学性质
重点内容范围说明:结构面定义、岩体破坏机理、岩体的强度特征、水对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岩体质量的典型分类指标(普氏分级、RQD)。
3地应力及其测量
重点内容范围说明:地应力的概念、地应力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地应力场的分布规律、地应力测量方法的基本分类。
4露天矿边坡
重点内容范围说明:露天矿边坡构成要素、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5井巷地压
重点内容范围说明:围岩、原岩、围岩应力的概念;地压的分类及其特点;巷道围岩应力的分布特点;支架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原理。
6采场地压及其控制
重点内容范围说明:采场地压的显现形式;采场地压的基本控制方法;岩爆的概念。
7岩石工程支护及治理
重点内容范围说明:井巷维护原则;喷锚支护的概念、适用条件。
科目 金属矿床地下开采 代码 806
第一章 金属矿床的工业特征
了解金属矿床相关基本概念:矿石与废石,金属矿石的种类、矿石和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金属矿床的分类、金属矿床的特性
重点掌握矿石和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
第二章 金属矿地下开采的基本原则
了解金属矿地下开采过程中井田的划分和开采的顺序。
重点掌握三级储量在矿床开采过程中的意义及降低矿石损失和贫化的措施。
第三章 金属矿地下开采开拓方法
金属矿地下开采的主要开拓方法有:平硐开拓、斜井开拓、竖井开拓、斜坡道开拓;联合开拓
重点掌握每种开拓方法的适用条件及特点。
第四章 主要开拓与辅助开拓工程
主要掌握主要开拓巷道位置选择考虑的因素,主要开拓巷道沿矿体走向、垂直矿体走向位置的选择的原则,副井和通风井位置的选定,其它辅助开拓巷道的布置原则,车场及硐室布置方式。
第五章 矿床回采工作主要过程
主要掌握爆破法落矿的方式、矿石运搬方式以及采场地压管理方法。
第六章 采矿方法
本章主要内容有空场采矿法、崩落采矿法和充填采矿法。具体方法有全面采矿法、房柱采矿法、留矿采矿法、阶段矿房法;单层崩落法、分层崩落法、有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单层充填采矿法、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下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削壁充填法。
重点掌握每种采矿方法的适用条件及其回采工艺。
 
 
科目 物理选矿及浮选(选矿) 代码 807、406
第一章 物理选矿选前准备
重点内容范围说明:(1)熟练掌握碎散物料的粒度组成及分析,包括粒度组成及粒度分析、筛分分析和粒度特性方程;(2)了解工业筛分及筛分机械,重点掌握筛分过程及其评价,了解筛分机械的分类及各种类型的主要特点,掌握筛分过程的影响因素及筛分机生产率计算方法;(3)掌握物料的破碎方法和主要设备类型;(4)掌握物料的磨碎过程、磨碎机械和主要的破碎、磨碎流程。
第二章 磁电选矿设备
重点内容范围说明:(1)熟练掌握磁选设备的分类及每种类型的特点和应用范围,以及磁选的影响因素;(2)了解其它磁分离技术,如磁流体静力分选法(MHSS)和磁流体动力分选法(MHDS)的基本概念;(3)了解电选设备类型与应用,以及电选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重力选矿
重点内容范围说明:颗粒在介质中的沉降运动;重选的基本原理;水力分选;重介质分选;跳汰分选;溜槽分选;摇床分选;风力分选和洗矿。
第四章 浮选的基本理论
4.1矿物表面润湿与浮选
掌握矿物表面润湿性、表面润湿过程、矿物表面水化作用与润湿性、润湿与浮选等概念。
4.2 矿物表面电性与浮选
了解矿物表面电性起源、双电层结构及点位、动电位的测定、颗粒表面电性与浮选。
4.3 浮选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
了解吸附于表面活性、浮选常用的吸附等温方程、浮选药剂在矿物-水溶液界面的吸附类型。
4.4 浮选速率
了解浮选速率的经验方程、速率常数的分布特性、浮选速率的理论分析。
重点内容范围说明:熟练掌握矿物表面润湿与浮选、矿物表面电性与浮选和浮选药剂在矿物表面吸附等温方程和吸附类型内容。
第五章 浮选化学
5.1浮选药剂结构与性能理论
掌握浮选药剂的结构模型、浮选药剂结构与性能的基本判据。
5.2 浮选溶液化学
掌握矿物—溶液平衡、浮选药剂—溶液平衡、浮选药剂/矿物相互作用溶液平衡。
5.3硫化矿浮选电化学
掌握硫化矿的天然可浮性和无捕收剂浮选、硫化矿表面产物形成的混合电位模型、氧在硫化矿浮选中的作用、硫化矿半导体性质对电化学行为的影响、磨矿体系的电化学性质。
5.4 微粒间的相互作用理论
了解微粒间聚集与分散行为、微粒间相互作用的DLVO理论、扩展的DLVO理论。
重点内容范围说明:熟练掌握浮选药剂结构与性能理论、浮选溶液化学、硫化矿浮选电化学中的相关概念,基本掌握浮选溶液化学中矿物溶解平衡计算、浮选药剂溶液平衡计算,了解DLVO理论和扩展DLVO理论。
第六章 浮选捕收剂
6.1浮选捕收剂的分类与应用
掌握浮选捕收剂的分类、浮选捕收剂的应用。
6.2硫化矿捕收剂
掌握常用硫化矿捕收剂(如黄药、黑药和硫氮类药剂)的结构类型和应用特点,了解其它硫化矿捕收剂结构类型和应用特点。
6.3 氧化矿捕收剂
掌握烃基酸类捕收剂的结构及性能、主要的烃基酸类捕收剂、螯合类捕收剂。
6.4 硅酸盐矿物捕收剂
掌握胺类捕收剂结构和性能。
重点内容范围说明:熟练掌握浮选捕收剂的分类与应用,以及黄药、黑药、硫氮类等硫化矿捕收剂和脂肪酸、磺酸、硫酸酯、羟肟酸、脂肪胺等氧化矿和硅酸盐矿物捕收剂的结构和性能。
第七章 浮选工艺
7.1 浮选流程
掌握浮选原则流程的选择、浮选流程内部结构、浮选流程图。
7.2 浮选新工艺
了解选择性絮凝、分支浮选工艺、载体浮选、聚团浮选、硫化矿电化学浮选工艺、微泡浮选。
7.3 浮选工艺物理影响因素的调控
掌握粒度、矿浆浓度和搅拌强度对浮选的影响作用原理。
7.4 浮选工艺化学影响因素的调控
掌握矿石性质及浮选工艺的选择、矿浆酸碱度、水质、温度、浮选药剂制度调节和微泡等作用原理。
重点内容范围说明:重点掌握浮选原则流程的选择、浮选流程内部结构、浮选流程图,以及浮选物理影响因素和主要化学影响因素作用原理的分析。
第八章 硫化矿浮选实践
掌握硫化铜、硫化铅锌矿、硫化铜镍矿、硫化铜钼矿主要的浮选工艺,重点掌握铜-铅-锌硫化矿浮选分离 主要方法和药剂制度,了解硫化锑矿、贵金属硫化矿的浮选工艺。
科目 矿井通风 代码 808、407
第一章 矿井空气
了解地面空气及其进入井下后的变化、矿井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基本性质、矿井空气状态参数及基本定律、空气的温度及其测定;掌握矿井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及其基本性质。
重点掌握矿井空气中的有害成分、空气的湿度及其测定、空气的压力及其测定。
1.1矿井空气成分
了解地面空气及其进入井下后的变化、矿井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基本性质,掌握矿井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及其基本性质。
1.2矿井空气状态及其物理性质
了解矿井空气状态参数及基本定律,掌握空气的温度及其测定、空气的湿度及其测定、空气压力的测定。
1.3矿井空气物理性质
了解密度及其测算、重率、比容、比热及粘度概念。
 
第二章 矿井风流的基本特性及其测定
掌握用皮托管和压差计测定风速及最大风速法测定风速,掌握矿井风流运动的连续性方程和矿井风流运动的能量方程。
重点是掌握矿井风流运动的连续性方程和矿井风流运动的能量方程。
2.1矿井风流流动特征
了解稳定流与非稳定流、井巷风流的流动状态及其流速分布以及矿井风流的运动型式。
2.2矿井风速测定
掌握用皮托管和压差计测定风速、最大风速法测定风速等。
2.3矿井风流运动的连续性方程与能量方程
掌握矿井风流运动的连续性方程、矿井风流运动的能量方程。
2.4矿井能量方程的应用
掌握判断井巷风流方向并计算其通风阻力。
 
第三章 矿井通风阻力
了解降低矿井通风阻力的措施;掌握摩擦阻力及其计算方法、局部阻力及其计算方法、井巷通风阻力定律、矿井通风特性、矿井通风阻力测定原理与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掌握摩擦阻力及其计算方法、局部阻力及其计算方法、矿井通风特性。
3.1摩擦阻力
掌握湍流摩擦阻力及其计算方法。
3.2局部阻力
熟练掌握局部阻力及其计算,熟练掌握局部阻力系数与局部风阻。
3.3降低矿井通风阻力的措施
了解降低井巷摩擦阻力的措施,了解降低井巷局部阻力的措施。
3.4井巷通风阻力定律及矿井通风特性
熟练掌握井巷通风阻力定律以及矿井通风特性。
3.5矿井通风阻力测定
了解握通风阻力测算方法。
 
第四章 矿井通风动力
了解自然风压的影响因素以及自然风压的控制和利用,了解通风机工况点的确定方法以及通风机工况点的合理工作范围;掌握主要通风机的有关附属装置,熟练掌握通风机房水柱计示值与矿井通风阻力和通风机工作参数的关系,掌握通风机工作特性曲线、通风机比例定律,熟练掌握通风机联合作业。
本章的重点是主要通风机的有关附属装置、主要通风机的布置形式、通风机房水柱计示值与矿井通风阻力和通风机工作参数的关系、通风机工作特性曲线、通风机比例定律、通风机联合作业。
4.1井巷风流的流态及流速分布
掌握自然风压及其计算、自然风压的影响因素、自然风压的控制和利用、自然风压的测算。
4.2矿用通风机及其附属装置
了解通风机的构造及其工作原理,掌握主要通风机的附属装置。
4.3通风机的工作特性
熟练掌握通风机工作参数、通风机房水柱计示值与矿井通风阻力和通风机工作参数的关系、通风机工作特性曲线、通风机比例定律。
4.4通风机的经济运行及优化调节
掌握通风机工况点的确定方法、通风机工况点的合理工作范围。
4.5通风机联合作业
熟练掌握通风机串联作业、通风机与自然风压串联作业、通风机并联作业。
 
第五章 矿井通风网络中风量的自然分配
掌握矿井通风网络中风流流动的基本定律,掌握串联风路以及并联通风网络的特性,掌握矿井简单通风网络解算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掌握矿井通风网络中风流流动的基本定律、串联风路以及并联通风网络的特性,掌握矿井简单通风网络解算方法。
5.1矿井通风网络中风流流动的基本定律
掌握矿井通风网络中风流流动的基本定律。
5.2矿井简单通风网络
掌握串联风路及其特性、并联通风网络及其特性以及矿井简单通风网络计算方法。
5.3矿井复杂通风网络
了解简单角联通风网络角联巷道风向的判别。
 
第六章 矿井风量按需调节
要求掌握矿井并联通风网络局部风量的增阻调节法、减阻调节法以及增能调节法,掌握矿井总风量的调节。
本章的重点是矿井并联通风网络局部风量的增阻调节法、减阻调节法、增能调节法。
6.1矿井并联通风网络局部风量的调节
掌握矿井并联通风网络局部风量的增阻调节法、减阻调节法以及增能调节法。
6.2 矿井复杂通风网络局部风量的调节
了解矿井复杂通风网络局部风量调节的回路计算法,不要求掌握。
6.3矿井总风量的调节
掌握改变主要通风机的工作特性和改变矿井总风阻的矿井总风量调节法。
 
第七章 矿井通风系统
了解矿井通风系统的类型、矿井通风构筑物的分类、矿井漏风分类;掌握主通风机工作方式与安装地点、采煤工作面通风方式、各类矿井通风构筑物及其使用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主通风机工作方式与安装地点、采煤工作面通风方式、各类矿井通风构筑物及其使用方法。
7.1矿井通风系统的类型
了解统一通风和分区通风方法。
7.2主通风机工作方式与安装地点
掌握主通风机工作方式及其安装地点。
7.3阶段通风网络布局及采场通风(非煤矿井)
了解阶段通风网络布局和采场通风,不要求掌握。
7.4采区通风(煤矿井)
了解采煤工作面上行通风与下行通风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7.5矿井通风构筑物
了解矿井通风构筑物的分类,掌握风门、密闭、风桥和导风板。
7.6矿井漏风及其控制
了解矿井漏风分类及其危害,了解矿井矿井漏风参数。
 
第八章 掘进通风
了解引射器局部通风方法以及局部通风机联合作业,要求掌握局部通风机与矿井总风压的局部通风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掌握局部通风机与矿井总风压的局部通风方法。
8.1掘进通风方法
了解引射器局部通风方法,掌握局部通风机与矿井总风压的局部通风方法。
8.2掘进工作面需风量计算
了解按巷道最低和最高风速进行风量验算。
8.3局部通风装备
了解风筒的种类。
8.4局部通风设计
了解局部通风设计步骤、局部扇风机的联合作业。
8.5长巷道、天井及竖井掘进时的局部通风
了解长巷道、天井及竖井掘进时的局部通风方法。
 
第九章 矿井通风设计
了掌握矿井矿井通风阻力的计算方法、矿井通风设备的基本要求,熟悉矿井通风费用的计算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掌握矿井通风阻力的计算方法。
9.1拟定矿井通风系统
了解矿井通风系统类型的选择,熟悉确定矿井通风系统的方法。
9.2矿井总风量的计算与分配
了解矿井需风量的计算原则,掌握矿井总风量的分配原则。
9.3矿井通风阻力的计算
了解矿井通风阻力的计算原则,掌握矿井通风阻力的计算方法。
9.4选择矿井通风设备
了解选择矿井通风设备的基本要求。
9.5通风井巷经济断面的计算
了解通风井巷经济断面的概念。
9.6矿井通风费用的计算
熟悉矿井通风费用的计算方法。
科目 采煤学 代码 911
第一章 煤矿开采的基本概念
重点内容范围:煤层按倾角、厚度的分类;矿区、井田、矿井生产能力、阶段、开采水平;矿井井巷名称及其分类;壁式体系采煤方法的分类。
第二章 长壁垮落采煤法采煤工艺
重点内容范围:采煤工艺、最大与最小控顶距;大采高一次采全厚综采工艺的特点。
第三章 长壁工作面工艺参数、管理及设计
重点内容范围:影响采煤工作面长度的因素
第四章 单一走向长壁采煤法
重点内容范围:走向长壁采煤法和倾斜长壁采煤法的实质;长壁工作面的回采顺序。
第五章 倾斜长壁采煤法
重点内容范围:仰斜开采和俯斜开采的采煤工艺特点;倾斜长壁采煤法的特点及适用条件。
第六章 厚煤层倾斜分层长壁下行垮落采煤法
重点内容范围:人工假顶的分类;倾斜分层下行垮落采煤法的工艺特点。
第七章 长壁放顶煤采煤法
重点内容范围:放顶煤采煤法分类;放煤步距、放煤方式、采放比;放顶煤开采特点及适用条件。
第八章 急(倾)斜煤层采煤法
重点内容范围:水平分段放顶煤采煤方法及其特点。
第九章 柱式体系采煤法
重点内容范围:房柱式采煤法采煤工艺特点及适用条件。
第十章 采煤方法的选择及发展
重点内容范围:采煤方法的发展方向。
第十一章 准备方式类型
重点内容范围:准备方式的分类;带区式准备方式适用条件。
第十二章 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重点内容范围:准备方式的发展方向。
第十三章 采区车场
重点内容范围:采区上、中、下部车场形式;采区硐室的分类。
第十四章 井田开拓的基本概念
重点内容范围:井田划分的原则;井田开拓方式的确定原则。
第十五章 井田开拓方式
重点内容范围:综合开拓方式的主要类型。
科目 安全系统工程 代码 912
1安全系统工程的概念和内容
1.1 安全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
1.2 安全系统工程的内容和特点
1.3 安全系统工程的应用特点
重点内容范围说明:安全系统工程的概念及内容。
2 安全检查表
2.1 安全检查表的定义与分类
2.2 安全检查表的编制与应用
2.3 安全检查表的特点
重点内容范围说明:安全检查表的定义及英文名称;安全检查表的内容和格式;安全检查表的应用特点。
3 事件树分析
3.1 事件树分析的基本理论
3.2 事件树分析的作用和步骤
3.3 事件树分析应用实例
重点内容范围说明:事件树分析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事件树分析的步骤;学会进行事件树实例的定量分析和计算。
4 事故树分析
4.1 事故树分析的概念与步骤
4.2 事故树的编制
4.3 事故树的化简
4.4 最小割集与最小径集
4.5 结构重要度分析
4.6 顶上事件的发生概率
4.7 概率重要度和临界重要度分析
4.8 事故树分析应用实例
重点内容范围说明:事故树的概念;事故树分析法的步骤及作用;会编制事故树,掌握事故树的最小割集及最小径集的计算,以及它们的作用;会用最小割集及最小径集画出原事故树的等效树,并对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进行分析;会用最小割集和径集法求事故树顶事件的概率;会求各基本事件的临界重要度和概率重要度。
5 预先危险性分析
5.1 预先危险性分析的概念与步骤
5.2 危险性的识别与等级划分
5.3 预先危险性分析的应用
重点内容范围说明: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的概念与步骤及其危险因素的等级划分与应用。
6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
6.1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的概念和术语
6.2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程序
6.3 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应用实例
重点内容范围说明:HAZOP的概念与术语及分析步骤与应用。
7 系统安全评价概述
7.1 评价与系统评价
7.2 安全评价的概念及种类
重点内容范围说明:安全评价的概念、内容和种类。
8 安全评价的原理
8.1 安全评价的基本原理和程序
8.2 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
8.3  安全评价的参数与标准
重点内容范围说明:安全评价的基本原理和程序。
9 国内外安全评价常用方法
9.1 火灾、爆炸指数危险评价法
9.2 化工企业六阶段安全评价法
9.3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9.4 国内工业企业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
重点内容范围说明: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指数危险评价法的评价程序;化工企业六阶段安全评价法的步骤;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定义。
10 安全评价的技术文件
10.1 安全评价结论的编制
10.2 安全评价资料、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10.3 安全评价报告
重点内容范围说明:安全评价报告的种类及定义;安全评价结论的编制方法;安全预评价和验收评价报告的内容和格式。
 
科目 矿石可选性研究 代码 913
第一章 绪论
重点内容范围说明:矿石可选性研究的意义和任务;选矿科学实验研究课题包括的几个类型;矿石可选性研究的程序;矿石可选性研究的阶段;如何拟定研究计划。
第二章 试样的采取和制备
重点内容范围说明:矿床采样的基本要求;采样过程中试样的性质与所研究矿体一致,具体包括的内容;影响矿石可选性研究用试样重量的因素;采样点定义;采样方法;静止料堆的取样方法;流动物料的取样方法;试样最小必需量的概念;试样最小必须量的经验公式及各字母含义;经验公式中确定经验系数K值的不同质量法和不同粒度法;试样的制备和加工的定义;如何编制试样缩分流程;试样加工操作的四道工序;试样混匀方法;试样缩分方法。
第三章 根据矿石性质拟定选矿试验方案
重点内容范围说明:矿石性质研究的内容;矿石性质研究的程序;元素分析方法;光谱分析定义及优缺点;化学全分析和化学多元素分析定义;化学全分析优缺点;矿物分析的内容和方法;物相分析的原理;岩矿鉴定的目的;岩矿鉴定的方法;有用和有害元素赋存状态的三种形式;类质同象、完全类质同象和不完全类质同象概念并举例;吸附形式概念;掌握元素赋存状态与可选性的关系;矿石结构和构造的概念;矿石构造形态大致划分为几类及矿石构造与矿石可选性的关系;矿石结构中主要要素;嵌布粒度特性的概念及四种嵌布粒度特性的类型;晶粒的三种形态;选矿产品考察的内容;连生体的三种类型;连生体的结构对选别行为的影响;铁矿石必需分析的项目;铁矿石类型的划分及依据;掌握铁矿石选别方法并能根据铁矿石性质制定选矿试验方案;根据铅锌铜等有色金属矿的矿石性质制定其选别的选择流程。
第四章 试样工艺性质的测定
掌握粒度分析、比重和堆比重的测定、摩擦角、堆积角、水分的测定、可磨度的测定、硬度系数(f值)的测定。
4.1 粒度分析
掌握粒度分析的方法
4.2 比重和堆比重的测定
掌握比重和堆比重的测定。
4.3 摩擦角和堆积角的测定
掌握摩擦角和堆积角的测定。
4.4 可磨度的测定
掌握可磨度的测定。
4.5 硬度系数(f值)的测定
掌握硬度系数(f值)的测定。
4.6 水分的测定
掌握水分的测定。
4.7 比磁化系数的测定
掌握比磁化系数的测定。
第五章 重选试验
了解重选试验的特点,掌握重选试验的内容,重选效率的评价。
5.1概述
5.2 比重组分分析和可选性曲线
掌握比重组分分析和可选性曲线的绘制。
5.3 重选试验流程
掌握流程确定方法。
5.4 重选试验设备
掌握重选试验设备的操作。
5.5 试验操作和监测技术
熟练掌握试验操作和监测技术。
5.6 重选效率的评价
熟练掌握重选效率的评价。
第六章 浮选试验
重点内容范围说明:实验室浮选试验内容;实验室浮选试验的程序;浮选试样破碎、贮存和磨矿要求;实验室浮选机的类型;实验室浮选机的主体部分;浮选中搅拌调降的目的;浮选实验中如何配制药剂;药剂添加量的计算;浮选条件实验的项目;浮选中磨矿细度实验的做法并能根据曲线的变化规律判断适宜的磨矿细度及如何补充实验;浮选药剂用量的实验方法;确定浮选时间的实验方法并根据实验结果,确定最佳浮选时间;浮选闭路实验的目的和操作方法;浮选闭路实验结果的计算。
第七章 试验方法
重点内容范围说明:试验方法概念;试验方法的意义;试验设计概念;从如何处理多因素问题和如何处理多水平的问题出发对试验方法进行分类;统计检验概念;变差、条件变差和试验误差的概念;试验误差的分类;变差的表示方法;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理解t检验和F检验方法;二因素二水平、三因素三水平全面析因试验的设计及效应的计算;混杂现象的概念。
第八章 试验结果的处理
熟练掌握小型分批试验流程结果的计算。
8.1 试验结果精确度的概念
了解试验结果精确度的概念。
8.2 试验结果的计算
掌握试验结果的计算。
8.3 试验结果的列表表示
掌握试验结果的列表表示。
8.4 试验结果的图示
掌握试验结果的图示。
8.5 试验结果的评价
熟练掌握试验结果的评价。
8.6 试验报告的编写
熟练掌握试验报告的编写。
科目 试验研究方法 代码 914
1 试验设计方法
1.1正交表“均匀分散,整齐可比”的含义
1.2 正交表标号的含义,如L9(34)的含义
1.3 正交表的选择与表头设计,会涉及到交互作用
2 误差分析与试验结果表示
2.1 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含义与特点,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含义
2.2 剔除坏值的方法:拉伊特准则、格拉布斯准则
3 方差分析
3.1 理解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
3.2 单因素方差分析实例,会计算和查表
4 回归分析
4.1 用最小二乘法做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4.2 评价回归模型的精度:剩余标准差、判定系数
5.采样与缩分
5.1 采样的基本原则
5.2 常用的缩分方法
5.3 论述影响最小采样量的因素
6 颗粒粒度分析
6.1读懂粒度分布曲线,如根据筛下物累计曲线得到特定粒级的含量
7 矿物密度与重选试验
7.1 大浮沉与小浮沉试验的步骤与适用范围
7.2 读懂可选性曲线,如根据可选性曲线找到合适的分选密度
8矿物表面性质与浮选试验;
8.1接触角大小与矿物可浮性的关系
8.2 浮选速度试验的操作步骤和目的
科目 粉碎工程 代码 409
1 粒度特性和筛分分析
1.1粒级组成及粒度分析方法;
1.2粒度分析曲线(算术坐标系);
1.3筛分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1.4振动筛分类及工作原理;
2 破碎矿石的理论基础
2.1 解离度;过粉碎;破碎比;可碎性和可磨性;
2.2破碎机械的施力方式;
2.3三种功耗学说的对比及应用;
3 破碎机
3.1 颚式破碎机的结构、工作原理;
3.2 圆锥破碎机的性能与用途
4 磨矿
4.1 球磨机分类及用途;
4.2 钢球三种典型运动状态及其磨矿作用;
4.3 抛落工作状态下磨机有用功率、装球率和转速率的关系;
4.4 磨机生产率、循环负荷和分级效率间的关系;
4.5 自磨、砾磨的概念;
4.6 湿式自磨机的结构特点;
4.7 破碎段的基本形式;
科目 煤矿安全 代码 408
1、瓦斯的概念及其赋存; 影响瓦斯赋存的地质因素
2、煤层瓦斯压力、煤层瓦斯含量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 影响煤层瓦斯含量的因素; 瓦斯涌出形式及来源;瓦斯涌出量及影响因素;瓦斯涌出量的预测方法;矿井瓦斯等级鉴定。
3、瓦斯爆炸的危害形式;瓦斯爆炸条件及影响因素;瓦斯爆炸事故防治;瓦斯抽放的原理、布置形式及特点
4、矿井瓦斯喷出的概念及危害;瓦斯喷出的原因和规律;煤与瓦斯突出的分类、过程和机理;煤与瓦斯突出的分布规律和特征;区域性和局部性防治突出措施。
5、矿井火灾的分类;煤炭自燃学说;煤炭自燃的条件;影响煤炭自燃的因素;预防煤炭自然发火的措施;
6、外因火灾的火源;井下外因火灾的防治措施
7、煤尘爆炸的条件、特征及其预防措施;影响煤尘爆炸的因素;煤层注水。
8、矿山尘肺病的产生及其预防
9、矿井地下水来源;地下水害的预测与防治措施
10、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学院代码:003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联系电话:0472-5953960
科目 结构力学 代码 809
主要考查学生对平面杆件结构分析计算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各类结构受力性能的掌握情况。内容包括: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梁、静定平面刚架、三铰拱、静定平面桁架和组合结构的受力分析方法及其一般性质,影响线绘制及应用,结构位移计算,力法,位移法,渐进法,矩阵位移法,结构的动力计算。
科目 工程项目管理 代码 810
1、项目,项目管理,工程项目,工程项目管理。
2、工程项目的组织形式,项目经理,项目团队。
3、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项目经济评价,工程项目社会评价,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4、工程项目招投标的法律法规,工程项目施工招标与投标,工程项目勘察设计招标与投标,工程项目咨询监理招标与投标,工程项目物资招标与投标。
5、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合同索赔管理。
6、工程勘察资质分类和分级,工程设计资质分类和分级。
7、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程项目施工准备,施工项目经理责任制,流水施工,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管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8、双代号工程网络计划技术,网络计划的优化与调整,施工进度管理。
9、工程项目费用组成,建设单位的工程费用管理,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与控制,费用与进度综合控制的挣值法。
10、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工程项目质量事故处理。
11、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科目 混凝土结构原理及设计 代码 915
  主要考察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钢筋、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构设计的一般原则,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及斜截面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轴压、轴拉、偏压及偏拉构件的正截面及斜截面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受扭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及变形计算,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基本原理。
科目 钢结构原理及设计 代码 916
钢结构的特点、设计原则、材料;钢结构的应用范围;钢结构的连接、实腹式轴心受力构件强度和刚度、整体稳定、局部稳定;梁的强度和刚度、整体稳定、局部稳定和腹板加劲肋;压弯构件的强度和刚度、弯矩作用平面内外的稳定计算。
科目 桥梁工程 代码 918
桥梁工程:桥梁的基本组成;桥梁的结构体系分类及各自的构造和受力特点;桥梁结构的作用及作用效应组合;桥面构造的组成、构造要求;简支梁桥:截面形式、构造特点、桥面板计算、横向分布理论、主梁内力计算及变形计算;连续梁桥:构造特点、主梁内力计算;拱桥:截面形式、构造特点、简单体系悬链线拱的计算原理;.梁桥支座:分类及构造特点、板式橡胶支座计算;桥梁墩台:墩台分类及构造特点、墩台计算方法。
 
科目 土力学与基础工程 代码 917
土力学: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土的三相比例组成及土的结构;土的物理性质指标;无粘性土的密实度;粘性土的物理特征;土的渗透性;土的压实原理;土的工程分类。
土中应力计算:土中自重应力;基底压力;地基附加应力;有效应力原理。
土的变形性质及地基沉降计算:土的压缩性;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应力历史对地基沉降的影响;地基变形与时间关系。
土的抗剪强度:抗剪强度指标的测定方法;应力路径;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土压力、地基承载力及土坡稳定性:作用在挡土墙上的土压力;朗金土压力理论及应用;库仑土压力理论及应用;挡土墙设计;加筋土挡土墙;地基的破坏型式和地基承载力;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土坡和地基的稳定性分析。
科目 土木工程施工 代码 919
主要考查学生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
土方量计算、土方调配、井点降水、土壁稳定、桩基施工、砌体施工工艺与质量要求、钢筋连接工艺与下料计算、模板设计计算、混凝土施工工艺与质量要求、预应力混凝土后张法施工工艺、构件吊装工艺、地下防水构造与施工工艺、抹灰工程施工工艺与质量要求、流水施工组织方法、网络图的绘制与时间参数计算、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
科目 工程经济学 代码 920
工程经济学:资金的时间价值、现金流量分析方法、风险与不确定性分析、工程项目资金融通、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项目财务评价、工程项目费用效益分析、工程项目费用效果分析、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设备更新分析、价值工程和工程项目后评价等。
科目 运筹学 代码 921
要求考生掌握运筹学系统优化的基本思想,掌握各种实际经济管理问题的数学模型构建方法,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运筹学问题,并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求解,为管理决策提供定量依据。主要考察内容如下:
1、线性规划及单纯形法:熟悉线性规划标准型;了解线性规划几何意义、线性规划解的性质;掌握线性规划的图解法和线性规划单纯形法;能够完成线性规划问题建模。
2、运输问题:了解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掌握产销平衡运输问题的求解和产销不平衡运输问题的求解;熟悉运输问题的应用。
3、整数规划:了解整数规划的基本概念、分支定界法和割平面法的基本原理;掌握0-1整数规划的求解和指派问题的求解;
4、图与网络:了解图的基本概念;掌握最小支撑树、最短路问题和最大流问题的求解。
5、决策分析:了解决策问题的基本概念和类型,掌握决策树法。
科目 管理学 代码 922
主要考查学生对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的掌握情况。
内容包括: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道德与社会责任、信息与信息化管理、决策与决策方法、计划与计划工作、计划工作的程序、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领导、激励、沟通、控制、控制方法、管理的创新职能。
 
科目 抗震结构设计 代码 410
抗震设计基本要求,场地、地基和基础,地震作用与结构抗震验算,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砌体房屋抗震设计,多层及高层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
 

学院代码:004    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联系电话:0472-5953202
科目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代码 811、923
1. 机械工程控制的基本概念、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机械控制系统的分类、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反馈控制的基本原理。
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传递函数、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系统方框图及简化、相似原理、工程实例中的数学模型建立与传递函数求解。
3.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一、二阶系统时间相应曲线的基本形状与系统参数的关系,控制系统瞬态性能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系统误差及稳态误差的分析计算。
4. 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法:频率响应、频率特性、典型环节频率特性的极坐标图、系统奈奎斯特图、典型环节频率特性的对数坐标图、频率特性的性能指标、最小相位系统和非最小相位系统、工程实例中的频域分析。
5. 线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稳定的基本概念及稳定条件、代数稳定性判据(Routh)、几何稳定性判据(Nyquist、Bode)、系统的相对稳定性、相位裕度和幅值裕度、工程实例中的稳定性分析。
控制系统性能校正:系统的性能指标、系统闭环零点、极点的分布与系统性能的关系、系统校正的概念和方式、系统串联校正方法。
科目 机械设计 代码 812、925
以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计算为核心,主要考查学生对机械零件的类型、特点、材料、标准的了解程度,重点在于对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失效形式、强度计算、摩擦与磨损、寿命与可靠性,以及对机械设计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和认知。
科目 材料力学 代码 924
1、材料力学的任务、基本假设、基本概念和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熟练掌握)
2、拉伸、压缩与剪切。(熟练掌握)
3、扭转。(熟练掌握)
4、弯曲内力、应力和弯曲变形。(熟练掌握)
5、应力和应变分析,强度理论。(熟练掌握)
6、组合变形。(掌握)
7、压杆稳定。(掌握)
8、动载荷基本概念。(掌握)
9、交变应力基本概念。(掌握)
科目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 代码 411
主要考查掌握机械工程测试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的程度,内容包括:测试技术系统组成、信号时域和频域描述方法;信号频谱概念、频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数字信号分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测试装置静态、动态特性指标和不失真测试条件;常用传感器结构、原理、特点;常用信号调理电路原理;了解显示记录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科目 机械原理 代码 412
1.机构的结构分析: 机构的组成、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2.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用瞬心法作机构的速度分析、用矢量方程图解法作机构的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3.平面机构的力分析:运动副中的摩擦力的确定。
4.机械的效率和自锁
5.机械的平衡:刚性转子的平衡计算、平衡实验。
6.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稳定运转状态下机械的周期性速度波动及其调节。
7.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类型、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知识。
8.凸轮机构及其设计:推杆的运动规律、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
9.齿轮机构及其设计: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齿廓及其啮合特点、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渐开线齿廓的切制原理与根切现象、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的啮合特点、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直齿锥齿轮传动;蜗杆传动。 
10.齿轮系及其设计:定轴轮系、周转轮系及复合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11.其它常用机构: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万向铰链机构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特点。备注:需要计算器、三角板等运算作图工具

学院代码:005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联系电话:0472-5953663
科目 信号与系统 代码 813  
课程主要考查信号、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连续、离散系统的时域法和变换域法。时域法中的重点是卷积积分法,变换域法中主要有连续系统的傅立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以及离散系统的Z变换。
内容包括:
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典型的基本信号、信号的分解及运算、冲激信号和阶跃信号、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描述、特性及分析方法。
    LTI连续系统的经典解、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系统的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卷积积分及其主要性质。
    LTI离散系统的经典解、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单位序列和单位序列响应;卷积和。
信号的分解;傅立叶级数;周期信号频谱分析;傅立叶变换及其主要性质;信号的无失真传输;取样定理。
拉普拉斯变换及其性质;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Z变换及其性质;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
系统函数与系统特性;系统因果性与稳定性;信号流图;系统结构。
连续、离散系统状态变量与状态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科目 自动控制原理 代码 814、928  
1、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稳定性,静态特性,动态性能
3、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4、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5、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
6、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信号的采样与保持,z变换理论,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离散系统的稳定性、静态特性与动态性能分析
7、李雅普诺夫第一方法和第二方法
8、状态空间方程的运动分析
9、状态反馈控制器及状态观测器的设计
 
科目 数据结构 代码 815  
一、线性表(一)线性表的定义和基本操作(二)线性表的实现:顺序存储结构,链式存储结构,线性表的应用;二、栈、队列和数组(一)栈和队列的基本概念(二)栈和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三)栈和队列的链式存储结构(四)栈和队列的应用(五)特殊矩阵的压缩存储;三、树与二叉树(一)树的概念(二)二叉树1.二叉树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2.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3.二叉树的遍历4.线索二叉树的基本概念和构造5.二叉排序树6.平衡二叉树(三)树、森林1.树的存储结构2.森林与二叉树的转换3.树和森林的遍历(四)树的应用 1.等价类问题 2.哈夫曼(Huffman)树和哈夫曼编码;四、图(一)图的概念(二)图的存储及基本操作:邻接矩阵法,邻接表法(三)图的遍历:深度优先搜索,广度优先搜索(四)图的基本应用及其复杂度分析1.最小(代价)生成树2.最短路径3.拓扑排序4.关键路径;五、查找(一)查找的基本概念(二)顺序查找法(三)折半查找法(四)B-树(五)散列(Hash)表及其查找(六)查找算法的分析及应用;六、内部排序(一)排序的基本概念(二)插入排序:直接插入排序,折半插入排序(三)冒泡排序(bubblesort)(四)简单选择排序(五)希尔排序(shellsort)(六)快速排序(七)堆排序(八)二路归并排序(mergesort)(九)基数排序(十)各种内部排序算法的比较(十一)内部排序算法的应用。  
  科目 数字信号处理 代码 926
  1.离散时间信号、系统的时域和频谱分析;                                                                                            2.全通滤波器与最小相位系统;                                                                                                           3.有限长序列的DFT的定义、性质与运算,利用DFT分析连续非周期信号的频谱;                                                                   4.基2时间、频率抽取的FFT;                                                                                                           5.IIR滤波器的设计;                                                                                                                          6.线性相位FIR滤波器的特性与设计方法;                                                                                             7.随机信号的特征;                                                                                                               8.经典功率谱估计。
  科目 通信原理 代码 927
   了解通信技术的发展。掌握模拟通信系统模型与数字通信系统模型,掌握数字通信的特点。了解通信系统的分类以及基本通信方式。掌握信息量的计算方法。                                                                                                                     了解确知信号类型,了解能量谱密度,掌握功率信号的频谱以及功率谱密度。计算能量信号、功率信号的自相关函数及互相关函数。
    了解随机过程的分布函数以及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的计算方法。掌握平稳随机过程的概念,平稳随机过程的各态历经性,熟练掌握计算平稳随机过程的相关函数和功率谱密度。了解高斯随机过程的定义,熟练掌握该过程的重要性质,掌握误差函数及Q函数求解,误差函数和Q函数间的变换关系。掌握平稳过程通过线性系统后的均值、自相关函数、功率谱密度的计算方法,掌握平稳过程通过线性系统后的输出过程的概率分布。熟练掌握窄带随机过程同相分量与正交分量的统计特性,掌握窄带随机过程的随机包络与随机相位的统计特性。了解正弦波加窄带高斯噪声的合成波的统计特性。了解高斯白噪声和带限白噪声定义与性质。
    了解无线信道的传输特性及其对信号的影响,有线信道传输特性及其对信号的影响。掌握调制信道模型和编码信道模型。了解噪声的分类。掌握连续信道信道容量的计算。                                                                                                                                        熟练掌握幅度调制(AM、DSB-SC、SSB与VSB)信号的时域与频域表达式,时域波形与相应频谱的特点,熟练掌握调制器解调器的一般模型。熟练   掌握线性调制解调器抗噪声性能分析模型及分析方法,熟练分析DSB调制系统的性能、AM包络检波的性能。掌握角度调制基本原理,了解窄带调频与宽带调频的原理,了解调频信号的产生与解调。了解各调制系统的优缺点。掌握频分复用的概念以及系统组成。
    掌握数字基带信号的波形特征和频谱特性。理解传输码的意义及码型选取原则,熟练掌握AMI码、HDB3码编码原理。掌握数字基带信号传输系统的组成,掌握消除码间串扰的基本思想,熟练掌握奈奎斯特第一准则,掌握基带传输系统的理想低通特性、升余弦滚降特性。熟练掌握无码间串扰的传输特性的设计。熟练掌握二进制双极性基带传输系统、二进制单极性基带传输系统抗噪声性能分析。掌握部分响应系统的原理。
    熟练掌握二进制振幅键控、频移键控、相移键控以及差分相移键控的基本原理、时域波形、功率谱密度、带宽及调制解调系统框图。掌握2ASK、2FSK、2PSK及2DPSK的抗噪声性能分析方法,计算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误码率。掌握各种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在设备复杂度、带宽及误码率方面的性能差异。掌握多进制振幅键控基本原理,了解多进制频移键控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多进制相移键控基本原理,掌握QPSK的调制解调原理、调制解调框图、星座图,了解多进制差分相移键控基本原理。
    熟练掌握低通模拟信号,带通模拟信号的抽样定理。掌握脉冲振幅调制原理。掌握量化基本原理,均匀量化器平均信号量噪比的计算,掌握A率十三折线法实现非均匀量化特性的原理。掌握脉冲编码调制的基本原理,了解自然二进制码和折叠二进制码的区别,了解电话信号的编译码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差分脉冲编码调制原理及性能,掌握增量调制原理,掌握一般量化噪声和过载量化噪声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时分复用工作原理。了解复接与分接概念,掌握E体系的层次、路数、比特率,熟练掌握PCM一次群的帧结构,了解SDH体系结构。
    掌握数字信号的统计特性表述。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的判决准则——最大似然准则及确知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机。掌握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机的结构框图。熟练掌握匹配滤波器的原理、匹配滤波器在最佳接收机中的应用。
    掌握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了解纠错编码的性能。了解常用的简单编码。掌握线性分组码一般原理,监督矩阵、生成矩阵等概念。掌握循环码原理与编译, 了解卷积码原理与编译码方法。
    掌握正交编码的基本概念,了解阿达玛矩阵,沃尔什函数和沃尔什矩阵的基本概念。掌握伪随机序列的基本概念,掌握m序列特征多项式以及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产生m序列的方法。了解伪随机序列的其他应用。
    了解有辅助导频时的载频提取方法,掌握无辅助导频时的载波提取——平方环法、科斯塔斯环法,了解载波同步的性能。了解外同步法和自同步法。了解群同步的基本原理,掌握使用巴克码同步的集中插入法。
  科目 电路+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 代码 929  
  一、电路部分 60分
1、利用基尔霍夫定律分析简单直流电路; 含受控源二端网络输入电阻的计算
2、回路电流法与结点电压法分析电阻电路
3、叠加定理分析线性电路;戴维宁定理化简含源二端网络
4、运算放大器应用电路的分析
5、用三要素法分析一阶电路的动态响应
6、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运算法分析线性电路;含有理想变压器电路的分析计算
7、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
8、二端口的Y参数和Z参数计算
二、电子技术部分  40分
1、逻辑函数的5种表示方法及其互相转换,逻辑函数的化简与变换
2、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3、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4、常用数字电路模块的应用
 
  科目 数据库系统 代码 930  
  1.基本概念:基本概念与理论考查范围涉及参考书中的各个章节,重点在前7章,主要是指关键名词与术语的定义与理解。如实体、属性、关键字、三级模式、数据独立性、数据完整性、事务及其特征、可串形化等。
2.DBS结构与组成  DB的三级模式抽象结构,DBS的体系结构,其主要组部件及其功能。
3.数据模型:主要是关系、E-R模型、面向对象模型等的构造形式及特点。重点是关系及E-R模型,要求熟练掌握其概念、技术及建模方法。
4.关系数据库系统: ① 关系代数理论。② SQL语言:各类SQL语句的语法构成、语义与功能,以及应用方法。③ 关系规范化:函数依赖中的部分函数依赖、完全函数依赖、传递函数依赖;关系范式中的1NF,2NF,3NF,BCNF。④ 函数依赖的公理系统:公理的概念、正确性、完备性,公理的推论,闭包的计算,函数依赖的等价和复盖,最小函数依赖集。⑤ 关系模式分解:模式分解的无损连接性、保持函数依赖性及相关分解算法。
5.事务及其处理  事务的概念、特征;可串行化调度的基本理论与正确性,并发控制协议与实现技术,尤其是封锁技术;故障恢复技术与机制。
6.数据库设计  DB设计的步骤,局部E-R图设计,局部E-R图到全局E-R图的合并,E-R图向关系模式的转换;给定环境的数据库建模及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综合应用。
7.数据库研究的现状、主要及热点领域、前沿及发展趋势,尤其是象OODB、分布式DB、Internet与DB等领域。
 
  科目 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 代码 931  
  1. 信号与系统
1.1  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1.2  熟练掌握典型的基本信号、信号的分类
1.3  掌握信号的基本运算
1.4  熟练掌握冲激函数和阶跃函数;
2. 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
2.1  掌握LTI连续系统的响应、经典解、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
2.2掌握系统的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
2.3掌握卷积积分
2.4掌握卷积的主要性质;
3. 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    
3.1掌握LTI离散系统的响应、经典解、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
3.2掌握单位序列和单位序列响应
3.3掌握卷积和;
4. 傅立叶变换和系统的频域分析
4.1掌握傅立叶级数的基本概念
4.2熟练掌握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傅立叶变换)
4.3熟练掌握傅立叶变换的主要性质。
4.4了解信号的无失真传输和信号通过理想滤波器的概念;
5. 连续系统复频域分析
5.1掌握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概念
5.2熟练掌握拉普拉斯变换的性质
5.3熟练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6. 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
6.1掌握Z变换的基本概念
6.2熟练掌握 Z变换的性质、逆Z变换
6.3掌握离散系统的Z域分析;
7. 系统函数
7.1理解系统函数与系统特性
7.2理解系统因果性与稳定性
7.3理解信号流图
7.4理解系统结构;
8. 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
8.1了解连续、离散系统状态变量与状态方程;
本课程的重点放在信号、系统的基本方法上,主要介绍分析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的时域法和变换法。时域分析法中的重点是卷积法,变换法中主要有用于连续系统的傅立叶变换法和拉普拉斯变换法以及用于离散系统的Z变换法。
本课程的难点在于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中求解微分方程时用到的初始条件的确定,以及卷积法中卷积积分上下限和卷积和上下限的确定,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方法中频谱函数的概念及应用,尤其是取样定理的概念和应用。
 

学院代码:006     学院:能源与环境学院     联系电话:0472-5952278
科目 传热学 代码 816
主要考察传热过程基本原理、基本规律,能够运用传热学的知识解决一般工程实际问题。
1.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及传热过程;
2.掌握导热的基本定律及导热微分方程;
3.掌握集总参数法的分析解法;
4.掌握温度边界层、流动边界层等基本概念
掌握努谢尔特数、普朗特数等准则数的物理意义;
5.掌握沸腾换热机理及沸腾曲线;
6.掌握辐射力、辐射强度、吸收比、发射率等基本概念的物理意义;
7.掌握辐射网络计算方法;
8.利用传热学知识解决一般工程问题。
科目 流体力学(水力学) 代码 817
主要考查学生掌握水静力学、水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计算方法,理解相似理论与量纲分析的一般原理,掌握流动阻力与水头损失以及孔口管嘴、有压管路的分析与计算方法,掌握明渠均匀流与非均匀流的计算方法,了解堰流、闸孔出流、渗流、紊流射流与紊流扩散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掌握一定的水力学实验技术,学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科目 流体力学 代码 818、932
1、熟练掌握流体主要物理性质,牛顿内摩擦定律;作用在流体上的力;连续介质、不可压缩流体及理想流体的概念。
2、熟练掌握流体静压强、等压面的概念及其性质;理解掌握流体平衡微分方程及其在相对平衡中的应用;理解掌握平面和曲面受压力的计算方法。
3、理解掌握描述流体运动的两种方法;建立以流场为对象的描述流体运动的概念;熟练掌握一元流动模型的有关概念;能综合运用连续性方程、总流能量方程或气流能量方程和动量方程计算问题。
4、了解附加切应力及混合长度的概念;理解掌握圆形管道中层流的运动规律;紊流的特性、紊流时均化概念;沿程能量损失的成因和阻力系数的变化规律;局部能量损失的成因;熟练掌握流体运动的两种流态及其判别;沿程、局部能量损失的计算方法。
5、理解掌握孔口、管道、管嘴流动的特点;熟练掌握孔口、管嘴的基本公式及其应用;了解简单管路、串联管路和并联管路的水力计算;有压管路中的水击现象及防治措施。
6、了解气体射流产生的流场及特点、有限空间射流流场特点;理解无限空间紊流射流的基本特性。
7、理解掌握流体微团运动的基本形式;流体运动的微元分析法;了解势流迭加原理、速度势函数、流函数和流网;有势流动和有旋流动;连续性微分方程;掌握流函数、势函数的求解方法。
8、了解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建立、使用条件及求解方法;理解方程物理意义;理解掌握附面层概念、附面层分离现象;绕流阻力和升力;悬浮速度的计算方法。
9、理解可压缩流体的基本参数、流动分类及基本方程;热力过程对流动的作用;掌握渐缩喷管、拉法尔喷管断面参数变化的规律。
10、了解相似原理、因次分析法有关理论;掌握力学相似概念、相似准则数的物理意义及应用;自模化模型律及其应用。
科目 环境监测 代码 819
水、气体、土壤、固体废物、物理性污染的检测指标、布点采样、监测方法、仪器、设备
科目 燃烧学 代码 933
主要考查对燃烧学的基本知识掌握。
1.燃料的基础知识
固体燃料:煤的种类及化学组成和各成分之间的换算关系,煤的使用性能和分类;发热量的计算方法
液体燃料:石油的加工及其产品的特点.了解液体燃料在冶金工业中的应用的特点
气体燃料:单一气体燃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煤气成分的表示方法;发热量的计算方法;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发生炉煤气、天然气、重油裂化气的性质及特点
2.燃烧的基础计算
空气需要量的计算及燃烧产物的生成量、成分和密度(完全燃烧)的计算,不完全燃烧的燃烧产物的计算;燃料理论发热温度的计算;理论燃烧温度的计算;影响理论燃烧温度的因素;燃烧产物成分的测定与验证的方法;空气消耗系数的检测计算;不完全燃烧热损失的检测计算方法
3. 燃烧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基础
燃烧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掌握生成热、反应热和燃烧热区别和计算; 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链反应及气体燃料燃烧反应机理
4. 燃烧过程
掌握着火过程、理解着火温度的相关理论、点火过程的特点和方法、影响着火(自燃)的主要因素、燃烧室中的着火与熄灭的原因
5. 燃烧传播过程
燃烧前沿面的概念及其传播机理、燃烧前沿正常传播速度、紊流燃烧前沿的传播
6异相燃烧
碳粒的燃烧及油粒的燃烧的基本过程、二次燃烧。
7.火焰的结构及其稳定
预混火焰和扩散火焰的结构特点和区别、稳定预混火焰和扩散火焰的基本方法、有焰燃烧及无焰燃烧的特点和区别
 
科目 水质工程学 代码 934
主要考查学生系统地了解水的性质、给水的水质特征与水质指标和基本的处理工艺系统,较扎实地掌握给水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其发展状况,基本掌握各种水处理的工程技术与方法、应用条件以及新工艺与新技术。
掌握污水处理的基本知识,各种构筑物的运行机理、设计参数及污水厂的平面、高程布置、各类管道及附属构筑物的取材、设计方法及安装管理、运行调试的基础知识和技术。
理解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能够进行污水厂的设计与计算,掌握各类处理构筑物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及设备安装方法,熟悉各种构筑物的运行原理及方法。了解各种辅助设施的设计基础知识,掌握计量设备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并能熟悉掌握并利用所学知识完成污水处理厂的设计,了解污水处理的新工艺及研究现状。
科目 暖通空调 代码 935
供暖部分:
1.供暖系统的设计热负荷计算;围护结构最小传热阻与经济传热阻;热压与风压的综合作用及影响。
2.室内热水供暖系统类型;垂直和水平系统、单管和双管系统的特点及水力失调情况;热水供暖系统管路水力计算方法;室内蒸汽系统的特点。
3.热水供热系统的水力计算方法;热网水压图绘制;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热水系统;蒸汽热网系统的水力计算方法。
4.集中供热系统的热力站及其主要设备;供热管线的敷设和构造。
  空调部分:
1.通过围护结构的得热量及其形成的冷负荷的基本概念;空调房间送风量的确定;新风量的确定及空气平衡。
2.一次回风系统及二次回风系统设计与计算;变风量系统的原理;风机盘管空调系统及其水系统。
3.气流组织方案的合理选择。
4.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空调系统的节能措施。
科目 建筑环境学 代码 936
主要考查人的健康舒适要求与室内、外环境质量的关系,主要内容包括:建筑外环境,建筑热湿环境,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室内空气品质,室内空气环境营造的理论基础等。
科目 水污染控制工程 代码 937
主要考查考生对水污染控制的指标、概念、方法、原理、构筑物或设备、工艺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及应用水污染控制工程方法和工艺解决与处理环境中存在的污染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有水污染控制的物理、生物、化学、物理化学方法、原理、工艺、构筑物和设备。
科目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代码 938
主要考查考生对大气污染控制的指标、概念、方法、原理、构筑物或设备、工艺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及应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方法和工艺解决与处理环境中存在的污染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有颗粒态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的产生、扩散原理、处理方法和设备
科目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 代码 939
主要考查考生对固体废物处理的指标、概念、方法、原理、构筑物或设备、工艺等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及应用固体废物处理方法和工艺解决与处理环境中存在的污染问题的能力。主要内容有固体废物产生、收集、预处理、物理处理、生物处理、热处理、资源化、最终处置的各种方法、原理、工艺、构筑物。
科目 环境土壤学 代码 940
土壤的基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土壤环境基本问题和污染物种类、特点及其运移;土壤环境体系中污染的产生和对其进行治理的原理;土壤环境污染及其修复的国内外主流技术及各修复技术的特点、原理、适用污染物和土壤类型;评价国内外典型案例对各修复技术的现场适用性和应用情况
科目 工程热力学 代码 413
主要考查热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特别是机械能)相互转换规律以及提高能量利用经济性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1.掌握热力系、平衡态、状态参数、功与热量、准静态过程和可逆过程等重要的基本概念。
2.掌握热能与机械能相互转换遵循的基本定律。
3.掌握热力过程和热力循环的基本分析及计算方法,以及提高能量利用经济性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
4.掌握工程上常用工质的热力性质;能熟练应用常用工质的热物性公式及图表进行热物性计算。
5.逐步树立工程观点,具有对实际问题建立热力学模型的能力,并能用理论分析解决与热力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科目 热能转换与利用 代码 414
主要考察能源、能源利用以及能量转换和热量传递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我国及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现状与能源政策;能量转换的基本规律;主要热工设备的一般工作原理、构造特征和性能指标的知识;合理而有效地利用热能和节能技术知识。
1、概述。了解能源的定义和分类;了解生产实践中热能的来源;了解能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了解能源结构;理解能耗指标与能源利用率的概念;理解能源工作者在热能转换过程中的作用。
2、能量转换基本理论。了解能源转换的基本理论;掌握能量平衡的分析方法;理解火用的基本概念;掌握各热力系统中火用的计算;理解火用平衡计算;掌握内部火用损失及外部火用损失的计算;掌握火用分析和火用效率;理解典型热力系统火用分析;了解火用分析的意义。
3、热力系统分析。掌握蒸汽动力循环火用损失的计算方法;理解减少动力循环中火用损失的途径;理解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节能原理;理解热电联产的节能效果;掌握中低温余热动力回收的节能原理;了解热泵系统的节能原理。
4、工业企业中的热能利用。了解冶金能源的种类及构成,了解工业企业中的热能利用情况;理解工业余能回收系统;理解气体余压能回收系统;理解工业炉烟气余热计算及分析;理解冷却介质余热计算及分析;理解余热制冷系统能耗计算及分析;理解热能储存系统的基本原理。
5、热回收用换热设备。了解热回收用换热设备;了解高温余热回收装置;理解余热锅炉原理;理解回转式换热器结构及原理;理解热管换热器结构及原理;理解流化床式换热器结构及原理;了解热交换器的发展趋势;了解换热器的优化设计思想。
6、能源管理。了解能源管理;了解企业节能;了解能源利用的技术经济性。
科目 普通化学 代码 415
   主要考查考生对普通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主要内容有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水基分散体系;溶液中的化学平衡;结构化学;单质及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生命与化学;环境与化学;能源与化学
科目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代码 416
主要考查考生对微生物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及应用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解决与处理环境中存在的污染问题,内容包括:病毒,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微生物的生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中的微生物作用。
科目 空调用制冷技术 代码 417
1、 蒸气压缩式制冷的热力学原理、提高制冷循环经济性的主要措施。
2、 制冷剂的基本热力特性、环保特性及制冷工质的替代,制冷剂与载冷剂的正确选择
3、 制冷压缩机的构造及工作特性。
4、 冷凝器和蒸发器的种类、构造及传热过程分析。
5、 毛细管、热力式膨胀阀的工作原理并正确选用;常用辅助设备的原理、用途。
6、 单级蒸汽压缩制冷系统的组成和制冷剂管路设计;冷冻水、冷却水系统种类、特点。
7、 常用制冷机组类型、特点。
8、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的工作原理及工艺流程、二元溶液特性。
科目 供热工程 代码 418
第一部分:室内供暖系统
主要内容如下
1、 供暖系统的设计热负荷和散热设备。
2、 室内供暖系统的类型和特点。
3、 室内供暖系统水力计算和运行调节管理。
第二部分:集中供热
主要内容如下
1、 集中供热的热源类型和供热系统热负荷。
2、 集中供热系统(热水为主)型式、热力管网的形式及特点、管网敷设及附件选择计算。
3、 集中供热管网的水力计算、水压图及实际应用、定压方式和水力工况分析计算。
4、 集中供热系统的运行调节和调节计算。
5、 热力站的类型和设计、设备选型计算。
6、 集中供热系统的保温设计和热损计算。
科目 泵与泵站 代码 419
主要考查学生在给水排水工程中经常使用的叶片式水泵的工作原理、性质、构造和泵站设计过程中水泵选型、泵站布置、泵站附属设施选取等内容。重点掌握离心泵和轴流泵的性能和应用、掌握给、排水泵站工艺设计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对泵站的运行、维护和节能途径有一定了解。
科目 水处理微生物学 代码 420
掌握细菌与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理特性,以及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和它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等知识。能够用微生物的研究方法研究微生物在水处理方面的作用。学生运用基础课学好本门课程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

学院代码:007     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联系电话:0472-5951561
科目 物理化学 代码 821、421
1、化学热力学: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及其在溶液中的应用,相平衡,化学平衡。
2、电化学:电解质溶液基本概念及理论,可逆电池的热力学,电动势的计算,极化作用,电解时电极上的竞争反应。
3、化学动力学:化学反应速率、反应速率常数及反应级数,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4、界面现象:表面张力和表面Gibbs自由能,弯曲界面的附加压力和Young-Laplace公式,Kelvin公式,溶液的表面吸附-Gibbs吸附公式,固体表面的吸附。
5、胶体化学:溶胶的若干重要性质,胶团的结构和双电层理论,电解质对溶胶和高分子溶液稳定性的作用,Donnan平衡。
科目 化工原理 代码 820
1、流体流动 :流体的物理性质,流体静力学,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流体流动现象,流动阻力的计算,流量计作用原理、计算公式、适用条件。
2、流体输送机械:输送机械的类型及特点,离心泵的性能参数与特性曲线、流量调节与工作点,气蚀现象与安装高度。
3、传热及换热设备:传热基本概念,传热过程计算, 热传导和对流传热。
4、 蒸馏:二元理想体系的相平衡 ,精馏塔的计算 ,回流比的影响。
5、气体吸收:吸收气液平衡,传质理论,吸收塔的计算(低浓度气体吸收)。
6、干燥:湿空气的性质,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干燥过程的平衡关系与速率关系。
科目 化学综合考试 代码 941
物理化学:                                                                                            1、化学热力学: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及其在溶液中的应用,相平衡,化学平衡。                  
2、电化学:电解质溶液基本概念及理论,可逆电池的热力学,电动势的计算。                                            3、化学动力学: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                                                                                 4、界面现象:表面张力和表面Gibbs自由能,固体表面的吸附。                                                                       5、胶体化学:溶胶的若干重要性质 ,胶团的结构。                                                                                                                                              仪器分析:                                                                                                                                                                                                                                    光分析、电分析、色谱分析中常用的概念及原理,原子吸收,原子发射,紫外,红外,气液相色谱仪器设备的基本构造以及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
科目 化工综合考试 代码 942
化工原理:                                                                                                                                                                                                                                 1、流体流动: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流体流动现象,流体在管内的流动阻力,离心泵的主要性能参数与特性曲线,离心泵的气蚀现象和允许安装高度,离心泵的工作点与流量调节。                                                                                                                                              2、传热:热传导,对流传热,对流传热系数,传热过程计算。                                                                                                                      3、蒸馏:两组分溶液的气液平衡,简单蒸馏和平衡蒸馏,精馏原理和流程,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                                                             
化学反应工程:                                                                                                                                                                                                                  1、 气-固相催化反应本证动力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动力学方程的表示方法,吸附等温方程,温度对速率的影响。                           
2、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宏观过程的描述,催化反应控制阶段的判别,气体扩散的形式、条件,内扩散有效因子。                        
3、 理想流动反应器:间歇反应器,平推流反应器,全混流反应器,多级全混流反应器的串联及优化,理想流动反应器的组合。              
4、混合对反应的影响:停留时间的测定及其性质,停留时间的实验测定方法、数字特征,理想流型的停留时间分布,多级串联全混流模型,非理性流动反应器的计算。                                                                                                                                                                               化工热力学:                                                                                                                                                                                                                  1、化工热力学基础:化工热力学“三要素”,系统的区分和概念。                                                                                                            2、P-V-T关系和状态方程:纯物质的P-T图,三类状态方程优劣比较,立方型状态方程的表达形式,立方型状态方程的适用范围,多常数状态方程系数的物理意义,混合法则。                                                                                                                                                        3、均相敞开系统热力学及相平衡准则:理想溶液和理想稀溶液。
科目 化工原理 代码 422
1、流体流动 :静压强与静力学基本方程式,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流量计作用原理、计算公式、适用条件。
2、流体输送机械:输送机械的类型及特点,离心泵的性能参数、流量调节与工作点,气蚀现象与安装高度。
3、传热及换热设备:传热基本概念,传热过程计算, 热传导和对流传热。
4、气体吸收:吸收气液平衡,传质理论,吸收塔的计算(低浓度气体,吸收)。
5、蒸馏:二元理想体系的相平衡 ,精馏塔的计算 ,回流比的影响。
 

学院代码:008   学院:建筑学院   联系电话:0472-5953164
科目 建筑学基础(自命题) 代码 614
中国建筑历史(占50%),掌握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成就,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建筑的风格特征,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以及表达的精神内涵;
外国建筑历史(占50%),理解外国建筑历史的发展历程、基本史实和建筑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掌握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建筑技术以及建筑材料的发展情况。
科目  建筑快速设计 代码 501
公共建筑设计,理解场地条件、建筑功能的要求,掌握快速构思、快速表达的方法,掌握建筑构造节点设计。
科目 建筑设计综合 代码 943
掌握建筑学专业主干课程综合知识运用。
科目 城乡规划设计综合 代码 944
   城乡规划专业主干课教材
科目 风景园林设计综合 代码 945
   风景园林专业主干课教材
 

学院代码:009   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联系电话:0472-5951944
科目 生物化学(自命题) 代码 613
1. 糖酵解的反应过程与生成ATP的计算。
2. 三羧酸循环的反应过程与生成ATP的计算。
3. 糖异生作用的反应全过程。
4. 脂肪酸的β氧化与生物合成的全过程以及ATP的计算。
5. 遗传信息复制、转录与翻译的基本过程。
6. 蛋白质高级结构的特点。
7. 核酸高级结构的特点。
8. 生物氧化过程中的电子传递系统以及抑制剂的分布。
9. 酶反应过程中的米氏方程的意义与酶反应抑制剂。
10. 维生素的种类与功能。
11. 磷酸戊糖途径与乙醛酸循环的基本过程。                                                                                                                                         
科目 分子生物学 代码 822、947
 掌握染色体的基本组成(核小体的组成、染色质的形成、原核与真核生物基因组的基本特点);DNA复制、转录、翻译的的基本过程及调控;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及应用;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机制(重点掌握乳糖操纵子与色氨酸操纵子模型);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从转录前、转录水平到转录后水平各阶段的调控;人类健康疾病与基因表达的关系(重点掌握HIV、HBV病毒的病毒粒子结构、基因组结构,自我复制的过程及表达调控);基因组与比较基因组学等相关内容。
科目 微生物学 代码 823
主要考查内容如下:
1、微生物学概述
1.1 微生物学的定义
1.2. 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重要类群
1.3. 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1.4. 微生物学的应用
2、原核微生物  
2.1. 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以及与真核微生物的本质差异
2.2 原核生物的形态、细胞结构、化学组成和功能
2.3. 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2.4. 古生菌的细胞壁、细胞膜的结构和组成的特点
3、真核微生物
3.1.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
3.2.真菌的主要类群(酵母菌、霉菌、蕈菌)及其个体形态、菌落形态和繁殖方式
4、病毒和亚病毒
4.1. 病毒的基本特点、化学组成、结构、大小。
4.2. 病毒的分类、宿主范围和形态。
4.3. 噬菌体的复制和一步生长曲线
4.4. 温和噬菌体及其细菌的溶原性
4.5. 亚病毒的定义。亚病毒包括的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等的特性。
5、微生物营养、代谢和生长  
5.1.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和营养及其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5.2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5.3培养基的定义、种类及其应用
5.4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分解代谢、合成代谢和次生代谢
5.5 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举例
5.6 代谢调控与工业发酵
5.7 微生物的生长特点及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5.8 微生物生长测定及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5.9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6、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  
6.1. 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6.2. 微生物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6.3.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6.4. 基因工程原理及技术
6.5. 菌种的退化、复壮和保藏
7、微生物生态学
7.1. 微生物生态学的概念
7.2. 自然界中微生物分布及菌种资源开发
7.3. 了解目前已知的极端生命条件
7.4.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
7.5. 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
7.6.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8、传染与免疫   
8.1. 传染的概念及决定传染的基本因素
8.2.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8.3.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8.4. 生物制品及其应用
9、微生物分类和鉴定
9.1. 微生物通用分类单位
9.2. 微生物分类鉴定方法
10、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利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在给定的条件下,设计实验方案获得所要求的微生物类群、基因或代谢产物或用某种微生物的功能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科目 生物信息学 代码 824
(1)了解生物信息学的基本概念。
(2)了解主要分子数据库的名称,掌握其用途。
(3)了解序列比对的基本概念和意义,掌握全局比对和局部比对算法。
(4)理解系统发生分析的基本概念,掌握构建进化树的距离矩阵法,如UPGMA方法和最大简约法。
(5)掌握分析基因表达水平的常用方法,如基因差异表达分析方法和聚类方法。
(6)生物学基础:原核和真核基因组结构特点,蛋白质结构,中心法则。
科目 植物生物技术 代码 946
重点考核植物生物技术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前沿进展。具体内容包括:(1)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离体条件下植物器官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胚状体的概念、产生的方式、发生过程及影响胚状体发生和发育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2)培养基配制及高压蒸汽灭菌方法。
(3)根、茎、叶营养器官的灭菌、接种和培养方法。
(4)胚胎、花粉培养的操作过程和操作方法。
(5)植物细胞、原生质体培养的方法和步骤。
(6)植物离体无性繁殖方法的基本原理。
(7)植物病毒脱除的方法。
(8)抑制外植体生长的离体保存方法、超低温保存的方法和常用试剂及保存原理。
(9)植物基因的结构和特点,以及植物功能基因的类型。
(10)图位克隆、cDNA-AFLP技术、抑制性消减杂交、高通量测序及电子克隆等基因克隆技术的原理。
(11)基因克隆载体需满足条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及应用;基因克隆原理及方法。
(12)根癌农杆菌及其Ti质粒、Ti质粒的改造、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机理以及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移方法;植物基因遗传转化的一元载体及双元载体等转化载体系统。
(13)外源基因表达的沉默机理。
(14)分子标记在遗传图谱的构建原理与方法。
(15)植物数量性状QTL的定位分析方法。
科目 遗传学 代码 948
(1) 掌握遗传学的定义、发展阶段、学习遗传学的意义以及能列举常见的遗传学现象。
(2) 掌握遗传学三大定律的内容及实质,并会利用此进行计算。
(3) 了解性别决定及伴性遗传常见的性别决定类型。
(4) 掌握数量性状、质量性状和多基因遗传的定义并能区分常见的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类型。
(5) 掌握母体影响与母体遗传的定义,能区分比较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理解雄性不育以及与此相关的保持系、恢复系等概念。
(6) 掌握染色体结构改变的类型和遗传学效应以及相关的重要概念及本质,掌握两点测交、三点测交、顺序四分子、转化、接合、转导、重组等重要概念的基础上,会利用遗传制图进行计算和基因定位。
(7) 掌握原核生物及真核生物遗传重组的的概念、类型及实质。
(8) 在了解基因型、基因库、表现型等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影响群体遗传学的因素、平衡定律。  
科目 普通生物学 代码 423
(1)生命的基本特征,
(2)高等植物细胞结构与功能、高等植物的细胞类型、植物组织、植物器官与功能的基本知识;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运输,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植物激素的种类与功能
(3)高等动物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基本知识,动物的多层次结构组织,人消化系统及其功能,血液的结构与功能,心脏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呼吸系统结构与功能,肾脏基本功能单位,尿的产生过程,特异性(适应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人的免疫应答,人体主要激素类型与功能,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反射弧的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4)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过程,生物生殖的基本类型(有性生殖、无性生殖、孤雌生殖)以及高等动物的生殖(精子和卵子的产生、受精)、胚胎发育过程,高等植物双受精过程,高等植物生殖器官(雌蕊、雄蕊)结构;
(5)生物遗传变异的基本理论,孟德尔遗传定律,伴性遗传,显性隐性基因,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
(6)生物分类原则,生物各类群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属种;
(7)生物进化的证据,自然选择学说,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过程,真核生物的起源,生物类群的进化趋势;
(8)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因子,群落的结构与主要类型,种群的概念和特征,物种的概念,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生态位,R对策,K对策。
科目 现代生物技术概论 代码 424
重点考核现代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以及相关的应用领域,具体内容包括:
(1)基因工程的主要操作步骤;主要工具酶的催化机理和用途;3类常用载体的特点和主要用途;目的基因的克隆策略和主要方法;基因表达载体构建的策略和方法;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的途径;重组克隆的筛选与鉴定方法。
(2)细胞工程的概念、基本原理、操作技术,植物细胞原生质体的制备与融合,单倍体植物的细胞原生质体的制备与融合,单倍体植物的诱导与利用,核移植与动物克隆。
(3)发酵工程中生产菌种的选育方法,培养基的种类、组成和配制,发酵的过程和工艺控制,发酵产物的加工。
(4)酶工程、基因工程菌的构建、酶分子的改造和酶固定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5)蛋白质的高级结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的研究策略;蛋白质设计技术与方法;改变蛋白质结构的方法。
(6)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体细胞杂交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植物转基因育种、农作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动物繁殖新技术。
(7)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和检测方面的原理。
(8)不同污染物处理的生物技术和方法原理。
(9)微生物发酵与能源开采和生产的原理。
(10)核酸诊断试剂盒核酸疫苗用于疾病治疗的策略。
(11)生物技术发明创新保护的重要性及其保护形式。
 

学院代码:010   学院:理学院   联系电话:0472-5954358
科目 普通物理 代码 612
普通物理包括力学和电磁学,考试内容力学包括质点力学、刚体力学;电磁学包括静电场、稳恒磁场和电磁感应。
科目 固体物理 代码 825
本科目的考试内容包括晶体结构、晶格振动、能带理论和金属电子论等。要求考生深入理解其基本概念,有清楚的物理图象,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物理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目 量子力学 代码 826、425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与德布罗意假设,波函数与薛定谔方程,力学量的算符表示,定态微扰论,电子自旋与全同粒子体系。
科目 大学物理 代码 949
大学物理包括:气体动理论,热力学基础;机械振动和电磁振荡,机械波和电磁波;波动光学;狭义相对论基础;
科目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代码 950
本课程内容包括热力学、统计物理学两部分。考试主要内容包括热力学基本定律,热力学函数及其应用,相平衡和化学平衡;统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玻耳兹曼统计分布律,系统理论。
科目 电动力学 代码 426
本课程考试的内容包括
1. 真空中的静电场、场的性质和物理特征;
2. 场的边值关系,在两种介质分界面的跃变性质;
3. 由场方程、边值关系,通过电荷分布确定场分布及极化电荷的分布;
4. 静电场的势描述。由势分布确定场分布、荷分布;通过静电势的定解问题,确定静  电势的分布、场分布及介质极化性质的讨论。
 
 

学院代码:011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联系电话:0472-5953159
科目 经济学原理 代码 827、431
(一)微观部分:
1.均衡价格理论;
2.消费者行为理论;
3.生产者行为理论;
4.市场结构理论;
5.收入与分配理论;
6.市场失灵。
(二)宏观部分:
1.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2. 产品市场的均衡;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
4.总需求—总供给分析;
5.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
6.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7.宏观经济政策。
科目 管理学 代码 828、952
1.管理、管理者与组织。
2.管理思想的演进。
3.计划职能概述。
4.战略管理。
5.决策。
6.组织职能概述。
7.组织的职位设计与结构设计。
8.人力资源管理。
9.组织变革。
10.领导职能概述。
11.激励。
12.控制职能概述。
13.组织绩效的控制与改进。
科目 统计学 代码 951
1、统计概述。
2、统计设计与统计调查。
3、统计整理。
4、统计指标。
5、时间数列分析。
6、统计指数。
7、抽样推断。
8、假设检验。
9、方差分析。
10、相关与回归分析。
11、国民经济统计概述。
科目 管理信息系统 代码 953
1、管理信息系统概念、应用及其发展。
2、管理信息系统结构、分类。
3、数据处理的主要目的、基本内容,数据文件,数据库技术。
4、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内容、实施步骤,诺兰(Nolan)阶段模型,BSP法工作步骤,U/C矩阵法步骤,开发MIS的策略。
5、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6、管理信息系统设计,E-R模型、数据模型、关系的规范化。
7、管理信息系统实施。
8、决策支持、数据挖掘、大数据。
科目 会计综合 代码 954
会计综合包含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财务管理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财务管理的概念;第二节财务管理的目标;第三节财务管理的环境
 第二章财务估值的基础
 第一节货币时间价值;第二节风险和收益;第三节证券估值
 第三章财务分析
 第一节偿债能力分析;第二节营运能力分析;第三节获利能力分析;第四节发展能力分析;第五节综合财务分析
 第四章长期筹资决策
 第一节资本成本;第二节资本结构;第三节普通股筹资;第四节长期负债筹资
 第五章投资决策
 第一节投资的概念;第二节投资的现金流量分析;第三节投资决策评价指标及其计算
 第六章营运资金管理
 第一节短期资产管理;第二节短期筹资管理
 第七章股利分配
 第一节利润分配概述;第二节股利支付的程序和方式;第三节股利理论与股利分配政策
财务会计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第二节 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第三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第四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第五节 财务会计报告的组成
第二章  金融资产
第一节  金融资产的分类;第二节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第三节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第四节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第三章  存货
第一节  存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第二季 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第三节 期末存货的计量
第四章  长期股权投资
第一节  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和初始计量;第二节 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
第五章  固定资产
第一节  固定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第二节 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第三节  固定资产的处置
第六章  无形资产
第一节  无形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第二节  内部研究与开发支出的确认和计量;第三节  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第四节 无形资产的处置
第七章  负债
第一节  流动负债;第二节  非流动负债
第八章  所有者权益
第一节  实收资本(股本);第二节  资本公积;第三节  其他综合收益;第四节  留存收益
第九章  收入、费用和利润
第一节  收入;第二节  费用;第三节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第四节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损失;第五节  利润
第十章  财务报告
第一节  财务报告概述;第二节  资产负债表;第三节  利润表;第四节  现金流量表;第五节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第六节  附注
第十一章  或有事项
第一节  或有事项概述;第二节  或有事项的确认和计量;第三节  或有事项的列报
第十二章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第一节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概述;第二节  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第三节  非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
第十三章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第一节  会计政策及其变更;  第二节  会计估计及其变更;第三节  前期差错及其更正
管理会计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第二节  成本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章  产品成本核算方法
第一节  产品成本计算概述;第二节  成本的归集与分配;第三节  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第四节  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批法;第五节  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步法;第六节  作业成本法
第三章  成本分析与成本管理
第一节  成本性态分析;第二节  变动成本法;第三节  成本管理方法
第四章  经营决策分析
第一节  经营决策分析的基本方法;第二节  本量利分析;第三节  经营决策中的成本概念运用;第四节  经营决策中的生产组织与外包;第五节  经营决策中的产能利用与存货
第五章  全面预算管理
第一节  全面预算概述;第二节  全面预算的类型与编制方法;第三节  营业预算的编制; 第四节  财务预算的编制;第五节  预算实施与管理;第六节  预算结果的考评与反馈
第六章  责任会计
第一节  责任会计概述; 第二节  责任中心的类型与基本原则;第三节  责任会计的职能;第四节  责任会计体系与部门绩效考核
 
科目 发展经济学 代码 427
1. 发展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2. 经济增长理论;
3.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4.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5. 农村发展;
6.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7.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
8. 内向型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发展战略;
9. 增长与分配战略;
10. 制度与经济发展。
科目 区域经济学 代码 428
主要考察对区域经济学的认识,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区域经济观、国际区域经济、国家区域经济、总部经济的相互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分析、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与方法的相互联系;能运用区域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分析区域经济中的现实问题。
科目 数据结构预算法分析 代码 429
第一章、线性表(一) 线性表的定义和基本操作 (二) 线性表的实现 1. 顺序存储结构2. 链式存储结3. 线性表的应用。
第二章、栈、队列和数组(一) 栈和队列的基本概念(二) 栈和队列的顺序存储结构(三) 栈和队列的链式存储结构(四) 栈和队列的应用。
第三章、树与二叉树(一) 树的基本概念(二) 二叉树1. 二叉树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2. 二叉树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3. 二叉树的遍历4. 线索二叉树的基本概念和构造(三) 树、森林1. 树的存储结构2. 森林与二叉树的转换(四)  树和二叉树的应用1. 二叉排序树2. 平衡二叉树。
第四章、图(一) 图的概念(二) 图的存储及基本操作1. 邻接矩阵法2. 邻接表法(三) 图的遍历1. 深度优先搜索2. 广度优先搜索 (四) 图的基本应用 1. 最短路径  2. 关键路径。
第五章、查找(一) 查找的基本概念(二) 顺序查找法(三) 折半查找法。
第六章、排序(一) 排序的基本概念(二) 插入排序 1. 直接插入排序 2. 折半插入排序(三) 气泡排序(bubble sort) (四) 简单选择排序
科目 管理运筹学 代码 430
1. 线性规划:线性规划建模、图解法、单纯形表法。
2. 运输问题:运输问题建模、表上作业法。
3. 整数规划:整数规划建模。
4. 动态规划:动态规划求解(离散型)
5. 图与网络:最小生成树问题求解、最短路问题求解、最大流问题求解。
6.网络计划技术:关键路径法。
科目 审计学 代码 432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审计的定义和特征
 第二节审计的职能和作用
 第三节审计的分类
 第四节审计准则、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
 第二章财务报表审计的核心概念
 第一节审计目标
 第二节重要性
 第三节审计风险
 第四节审计证据
 第五节审计程序
 第三章财务报表审计的思路和步骤
 第一节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风险评估
 第三节控制测试
 第四节实质性程序
 第四章主要业务循环的审计
 第一节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审计
 第二节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审计
 第三节生产与职工薪酬循环的审计
 第四节筹资与投资循环的审计
 第五节货币资金与特殊项目的审计
 第五章审计报告
 第一节审计意见的形成和类型
 第二节标准审计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第三节非标准审计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科目 财务分析 代码 433
第一章 财务分析概论
第一节  财务分析理论
第二节  财务分析信息基础
第三节  财务分析程序与方法
第二章 财务报告分析
第一节 资产负债表分析
第二节 利润表分析
第三节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分析
第四节 现金流量表分析
第三章 财务效率分析
第一节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二节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第三节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第四节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第四章财务综合分析与评价
第一节 综合分析与业绩评价
第二节  趋势分析与预测分析
第三节  企业价值评估  

学院代码:012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联系电话:0472-5954381
科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代码 611
主要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
科目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代码 829
主要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内涵及理论体系
科目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代码 955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总体了解和认识,内容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进程、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也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度、不同时期传播的过程、历史特点和对社会历史进程影响。
 


学院代码:013     学院:文法学院      联系电话:0472-5952264    
科目 社会工作原理 代码 331
包括社会工作基础知识及社会学基础知识两方面的知识。
第一部分:社会工作基础知识   
要求考生了解社会工作的产生背景及其基本假设;了解社会工作的社会功能,把握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上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思路;理解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特点及其本质;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包括价值理念、理论基础、过程模式等。
    一、社会工作概述;二、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三、社会工作的理论;四、人的发展与社会环境;五、社会工作过程;六、社会工作教育
第二部分:社会学基础知识    
要求考生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功能,掌握社会学基本概念与理论,掌握社会学观察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的视角与方法。
一、社会学的对象与功能;二、社会;三、人的社会化;四、社会互动;五、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六、社会组织;七、社会制度;八、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九、社区;十、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十一、社会问题;十二、越轨与社会控制;十三、社会建设
 
科目 社会工作实务 代码 437
包括社会工作实务方法及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两方面的知识。
第一部分:社会工作实务方法    
要求考生了解社会工作实务的意义,了解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实务方法的涵义与适用范围,了解实务方法的各种工作模式及工作技巧,了解社会行政、社会政策的内容基本理论与方法。
    一、个案工作;二、小组工作;三、社区工作;四、社会行政;五、社会政策
第二部分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要求考生了解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过程,了解具体的调查设计与实施方法,了解资料分析的方法及撰写调查报告的要求。
    一、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过程与内容;二、测量;三、抽样;四、定量研究方法;五、定性研究方法;六、变量的统计描述与分析;七、撰写研究报告
科目 民刑综合 代码 956
民法部分包括民法总论、物权法和债权法;刑法部分包括刑法总论和刑法分论
科目 社会工作综合 代码 957
本科目重点考察考生掌握和运用社会工作价值观、知识、工作方法、专业技巧,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工作督导、社会工作研究的综合能力。
    一、社会工作的内涵、原则及主要领域;二、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与专业伦理;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四、社会工作理论的应用;五、个案工作方法;六、小组工作方法;七、社区工作方法;八、社会工作行政;九、社会工作督导;十、社会工作研究
科目 法理学 代码 434
法理学部分包括法的一般原理、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法的运行、法的价值、法治与法治中国;
科目 宪法学 代码 435
宪法部分包括宪法的基本理论、国家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等
科目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代码 436
 要求考生认识人类行为、人类需要、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内容、人与环境互动关系,掌握精神分析理论、心理与家庭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理论、道德发展理论、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符号互动理论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相关理论,能够分析社会结构环境和文化环境,了解人从胎儿开始到老年各个阶段的发展,以及社会环境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一、人类行为、人类需要、人类与环境;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动的心理理论视角;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社会理论视角;四、社会结构环境;五、社会文化环境;六、怀孕、胎儿与社会环境;七、婴儿行为与社会环境;八、幼儿行为与社会环境;九、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十、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十一、青年行为与社会环境;十二、中年人行为与社会环境;十三、老年人行为与社会环境
科目 社会政策 代码 437
 要求考生系统了解和掌握社会政策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现实政策问题的基本能力。
    一、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二、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三、社会政策学科的历史发展及理论体系;四、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及社会问题;五、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六、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七、社会政策的实施、评估与变动;八、社会政策的价值分析;九、社会政策的经济分析;十、社会政策的政治及社会分析;十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政策;十二、社会保障政策;十三、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政策;十四、住房政策;十五、教育政策;十六、就业社会政策;十七、社会福利服务政策;十八、老年人社会服务政策;十九、残疾人社会政策;二十、保护妇女基本权益的社会政策;二十一、未成年人保护和儿童福利政策;二十二、反贫困社会政策
 


学院代码:014     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     联系电话:0472-5953508
科目 冶金原理 代码 803
(1)冶金热力学基础:化学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溶液的活度,标准溶解吉布斯自由能。
(2)冶金动力学基础:化学反应、分子扩散、对流传质与新相形核动力学。
(3)金属熔体—铁液:活度相互作用系数,铁液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熔铁及合金的物理性质。
(4)冶金炉渣:熔渣相图,熔渣结构理论与结构模型,熔渣的物理与化学性质。
(5)化合物的形成与分解及碳、氢的燃烧反应:反应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原理。
(6)氧化物还原熔炼反应:一般氧化物及铁氧化物还原反应的热力学与动力学。
(7)氧化熔炼反应:钢液中元素氧化的热力学与动力学。
(8)钢液的二次精炼反应:真空、吹氩、喷吹粉料与合成渣处理,夹杂物变形处理。
(9)硫化矿的火法冶金。
(10)氧化物和硫化物的火法氯化。
(11)粗金属的火法精炼。
(12)湿法冶金的浸出、净化和沉积。
(13)溶剂萃取和离子交换。
(14)湿法冶金电解过程。
科目 材料科学基础 代码 801
第1章 晶体结构
1.1 晶体学基础
1.2 金属的晶体结构
1.3 合金相结构
  1.3.1 固溶体
1.3.2 中间相(金属化合物)
第2章 晶体缺陷
2.1 点缺陷
2.2 位错
2.2.1 位错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2.2.2 柏氏矢量。
2.3.3 位错的运动
2.3.4 位错的弹性性质
2.3.5 位错的生成和增殖
2.3.6 实际金属晶体中的位错。
2.3表面与界面
第3章 固体中的扩散
3.1 表象理论
3.2 扩散的热力学分析
3.3 扩散的原子理论
3.3.1 扩散机制
3.3.2 原子跳跃和扩散系数
3.4 扩散激活能
3.5 影响扩散的因素
3.6 反应扩散
第4章 纯金属的凝固
4.1 液态金属结构
4.2 晶体凝固的热力学条件
4.3 形核
4.4 晶体长大
4.5 凝固后的晶粒大小控制
第5章 二元系相图及其合金的凝固
5.1 相图的表示和测定方法
5.2 二元相图分析
5.2.1 匀晶相图及固溶体合金结晶
5.2.2 共晶相图及共晶合金的结晶
5.2.3 包晶相图及包晶合金的结晶
5.2.4 其它类型的二元合金相图
5.2.5 二元相图实例分析(铁碳合金的组织及其性能)
5.3 二元合金的凝固理论
5.3.1 固溶体的凝固理论
5.3.2 共晶凝固理论
5.3.3 合金铸锭(件)的组织与缺陷
5.4 相图热力学的基本要点
第6章 三元相图
6.1 三元相图基础
6.2 三元匀晶相图
6.3 固态互不溶解的三元共晶相图
6.4 固态有限溶解的三元共晶相图
6.5 三元相图小结
6.6 三元相图实例分析
第7章 材料的形变和再结晶
7.1 晶体的塑性变形
7.1.1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7.1.2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7.1.3 合金的塑性变形
7.1.4 塑性变形对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7.2 回复与再结晶
7.3 热变形与动态回复、动态再结晶
科目 结晶矿物学 代码 830
第一章 绪论       
晶体的基本概念,空间格子的概念、要素和基本类型,晶体的基本性质。简述结晶学与矿物学的关系。要求掌握晶体的概念,晶体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 晶体的生长与面角守恒定律 
晶体层生长和螺旋生长的机理,晶面发育的布拉维法则与周期键链理论。简述影响晶体生长的外因和面角守恒定律。要求能够用晶体生长和晶面发育的理论解释有关的矿物学现象。   
第三章 晶体的测量和投影   
测量与投影的方法,主要讲述晶体的极射赤平投影。要求掌握晶体的投影方法。 
第四章 晶体的外部对称  
晶体对称的概念、晶体对称要素、对称型(点群)概念和晶体的对称分类。简述对称定律和对称要素组合规律、对称型和对称型的国际符号及对称要素的投影。要求熟练掌握对称操作和投影方法,晶体对称分类体系及其特点。 
第五章 晶体的坐标系和晶体符号      
晶体的坐标系统、各晶系设置原则和方法、各晶系晶体常数和晶胞参数特点、米氏晶面符号的概念及构成。简述晶带概念、晶带与晶棱符号及晶带定律。要求掌握各晶系晶轴的选择方法及相应的晶体常数特点,学会米氏晶面符号的求解。  
第六章 单形与聚形  
单形和聚形的概念,各晶系几何单形的类型和形态特征,单形的符号表征;阐明聚形分析的方法和步骤。要求掌握47种几何单形在各晶系的分布及其聚合规律。会利用投影图通过代表面推导和识别单形与聚形。 
第七章 晶体的规则连生  
双晶概念、双晶类型和双晶律,简述平行连生、浮生和交生的概念。要求掌握常见矿物的双晶。 
第八章 晶体结构与晶体化学  
着重讲述晶体结构的对称性和结构类型、晶格缺陷、键型与晶格类型、紧密堆积原理、配位数与配位体、类质同象、同质多象、多型性及有序性。要求掌握相关概念、实际晶体中主要结构类型和晶格类型。 
第九章 矿物的外部属性       
矿物的形态、光学与力学性质、比重、电学和磁学性质及放射性。要求具备观察各种外部属性的能力,认识矿物性质在矿物学研究中的意义。 
第十章 矿物的化学组成与分类  
矿物化学组成的计量特性和晶体化学式书写原则,主要讲述矿物中水的赋存状态,胶体矿物的化学组成及特性,矿物晶体化学分类。要求掌握矿物中水的类型、胶体矿物概念、矿物分类原则和分类体系。 
第十一章 自然元素矿物 
自然金属元素及其互化物矿物的晶体化学与外部属性通性,分别说明石墨、自然硫、金刚石的结构与性质特征;简述自然半金属元素矿物通性。 
第十二章 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 
简单硫化物、复硫化物和硫盐的分类原则;在此基础上,按照结构类型(岛状、环状、链状、层状和配位型)分组阐明各该特性与结构的关系;阐明简单硫化物与复硫化物和硫盐的性质差异的本质;说明硫化物矿物形成和稳定的条件。 
第十三章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  
石英族、刚玉和金红石族、黑钨矿族、尖晶石族矿物的结构与性质特征;从晶体化学上阐明氧化物与硫化物矿物的性质和稳定条件差异。 
第十四章 含氧盐之硅酸盐矿物       
含氧盐矿物的晶体化学与外部属性通性,着重讲述硅酸盐矿物的硅氧骨干类型、类质同象规律、Al的双重作用、硅氧骨干与形态和性质的联系;简述附加阴离子与成因的联系。对链状、层状硅酸盐的结构特征进行重点解剖分析。要求能够运用矿物晶体化学分析其形态和主要性质特征。 
第十五章 其他含氧盐及卤化物矿物  
一般晶体化学与性质外,碳酸盐类、硫酸盐类、磷酸盐类、钨酸盐类、氯化物类和氟化物类等矿物类中若干重要矿物族进行介绍。 
第十六章 成因矿物学简介
成因矿物学的学科体系,矿物的形成作用和矿物标型的概念,不同地质作用下矿物的标型组合。 
第十七章 环境与生命矿物学简介 
环境与生命矿物学的学科体系,简介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现状。 
第十八章 矿物的现代研究方法  
矿物的现代研究方法,使学生能根据研究目的初步确定所需要的方法,了解各种方法的特点。
第十九章 矿物的利用   
主要介绍矿物作为资源加以利用的途径。初步了解矿物在地质、找矿方面的作用。
 
科目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 代码 831
第1章 无机材料概论  
1.1 无机材料的分类
了解无机材料的种类及特点。
1.2 无机材料的特点 1.3 无机材料组成、结构、性能、工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理解组成、结构、性能、工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1.4 无机材料的选用原则 理解无机材料的选用原则。
1.5 无机材料的地位与作用 了解无机材料的地位和作用。
1.6 无机材料的研究与发展
了解无机材料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2章 晶体结构
掌握结晶学的基本知识和晶体化学的基本原理,构建描述晶体中质点空间排列的理论基础,掌握具有代表性的无机单质、化合物和硅酸盐的典型晶体结构。
重点:具有代表性的无机单质、化合物和硅酸盐的典型晶体结构。
2.1 结晶学基础 掌握空间点阵、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等基本概念。
2.2 晶体化学基本原理 了解晶体中质点间的结合力及结合能的性质、计算方法,掌握最紧密堆积原理,理解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的关系,了解同质多晶和类质同晶现象。
2.3 非金属单质晶体结构   了解非金属单质晶体结构。
2.4 无机化合物晶体结构  掌握具有代表性的无机化合物的典型晶体结构。
2.5 硅酸盐晶体结构 了解硅酸盐的晶体结构。
第3章 晶体结构缺陷 了解晶体结构缺陷的基本类型和产生原因,掌握点缺陷表示方法、缺陷反应方程式、缺陷浓度计算方法,了解缺陷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掌握固溶体的分类、作用及研究方法,掌握负离子空位型、正离子空位型等非计量化合物,了解线缺陷和面缺陷的基本知识。
3.1 晶体结构缺陷的类型 了解缺陷的基本类型及产生的原因。
3.2 点缺陷 熟练掌握点缺陷表示方法、缺陷反应方程式、缺陷浓度计算方法,了解缺陷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
3.3 固溶体  了解固溶体的分类、掌握置换式固溶体、间隙式固溶体的形成条件,掌握固溶体对晶体性质的影响,了解固溶体的研究方法。
3.4 非化学计量化合物  掌握负离子空位型、正离子空位型等非计量化合物。
3.5 线缺陷 了解位错产生的原因、位错的类型、伯格斯矢量及位错的性质。
3.6 面缺陷 了解面缺陷的性质。
第4章 非晶态结构与性质 了解熔体的结构和性质,掌握玻璃的通性、转变、形成条件,了解玻璃的结构学说,了解典型玻璃的类型。 重点:玻璃的通性、转变、形成条件。
4.1 熔体的结构 了解熔体的结构。
4.2 熔体的性质 了解熔体的基本性质。
4.3 玻璃的形成 掌握玻璃的通性、转变、形成条件。
4.4 玻璃的结构 了解玻璃的结构学说。
4.5 典型玻璃类型 了解典型玻璃的类型。
第5章 固体表面与界面     了解固体的表面和界面及其结构,掌握界面行为,了解粘土-水系统的性质。
重点:固体的各种界面行为。
5.1 固体的表面及其结构 了解固体的表面及其结构。
5.2 固体界面及其结构 了解固体的界面及其结构。
5.3 界面行为 掌握固体的各种界面行为。
5.4 黏土-水系统性质 了解粘土-水系统的性质。
第6章 相平衡和相图 了解相平衡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掌握单元、多元系相图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掌握典型的无机材料专业相图。重点:单元、多元系相图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6.1 相平衡及其研究方法 了解相平衡的基本知识及研究方法。
6.2 单元系统 掌握单元相图的特点。
6.3 二元系统 掌握二元相图的基本类型和典型的无机材料二元相图的特点。
6.4 三元系统 掌握三元相图的表示方法和基本类型。
6.5 硅酸盐体系相图 掌握典型的硅酸盐体系相图。
第7章 固体中的扩散 掌握菲克定律,了解扩散的微观机构及扩散系数,了解影响扩散的因素。
重点:扩散的宏观规律及动力学—菲克定律。
7.1 扩散动力学方程—菲克定律
熟练掌握菲克定律。
7.2菲克定律的应用举例
了解稳态扩散、非稳态扩散的应用。
7.3固体扩散机构与扩散系数
科目 金属材料 代码 904
第1章 钢铁材料的合金化原理
1.1  钢的分类、牌号 1.2  碳钢概论
1.3  钢的合金化原理
1.3.1 Me在钢中的存在形式 1.3.2  Me与铁和碳的相互作用 1.3.3  Me对Fe-Fe3C相图的影响
1.3.4  Me对钢的热处理的影响 1.3.5  Me对钢的性能的影响1.3.6  微量Me在钢中的作用
基本要求:了解碳钢的特点。了解合金元素在钢中的存在形式,合金元素与钢中铁、碳的作用;合金元素对钢的相变的影响;合金元素与钢的强化机制、合金元素对钢工艺性能的影响等。
重点与难点:掌握碳钢的分类、牌号及应用。合金元素与钢中铁、碳的作用;合金元素对钢的相变、力学性能、工艺性能的影响。
第2章 工程构件用钢
2.1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2.2 微合金化钢 2.3 低碳贝氏体型钢 针状铁素体型钢 铁素体--马氏体双相钢
2.4 新一代钢铁材料(自学)
基本要求:了解工程构件用钢的服役条件和使用性能、工艺特点,理解合金元素在工程构件用钢中的作用,掌握常用工程构件用钢的牌号及主要用途。了解新型工程构件用钢的主要生产工艺特点。
重点与难点:工程结构件用钢的力学性能特点、耐大气腐蚀性及常用构件用钢。
第3章 机器零件用钢
3.1渗碳钢 3.2调质钢 3.3弹簧钢 3.4轴承钢 3.5低碳马氏体钢 3.6耐磨钢、易削钢、大锻件用钢
基本要求:了解机器零件用钢的强韧化机制;渗碳钢的化学成分特点和热处理特点;调质零件、弹簧、滚动轴承、超高强度结构钢的服役条件及对钢的基本性能要求,化学成分特点和热处理特点;常用机器零件用钢的牌号。
重点与难点:机器零件用钢的强韧化机制及各类钢的化学成分特点和热处理特点。
第4章 工模具钢
4.1 工模具钢的分类和基本性能 4.2 刃具钢 4.3 冷作模具钢 4.4 热作模具钢 4.5 常用量具钢
基本要求:了解工具钢分类,化学成分及热处理特点;工具的服役条件及其对钢的性能要求;低合金工具钢和碳素工具钢的热处理工艺特点;高速工具钢的服役条件及其对性能的要求。碳及合金元素在高速钢中的作用,高速钢的热处理特点。冷、热作模具的服役条件及其对用钢的性能要求。冷作模具用钢的化学成分特点和热处理特点。常用冷、热作模具钢。
    重点和难点:高速工具钢与冷、热作模具钢钢种、合金元素的作用及热处理特点
第5章 不锈钢
5.1 概论 5.2 合金元素对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5.3 铁素体不锈钢 5.4  马氏体不锈钢
5.5  奥氏体不锈钢
基本要求:了解不锈钢钢的服役条件、性能及工艺要求。理解不锈钢的合金化原理,掌握各类不锈钢的牌号、主要用途及热处理工艺。
重点:各类不锈钢的牌号、主要用途及热处理工艺特点
难点:奥氏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铁素体不锈钢的脆性。
第6章 耐热钢及耐热合金
6.1 耐热钢及合金的工作条件及性能 6.2 铁素体型耐热钢 6.3 工业炉用耐热钢 6.4 奥氏体型耐热钢
6.5 镍基耐热合金及新型耐热合金
了解耐热钢及耐热合金的服役条件、性能及工艺要求。掌握提高钢的热强性及热稳定性的基本原理,掌握各类耐热钢及耐热合金的牌号、主要用途及热处理工艺。了解各类耐热钢及耐热合金的主要生产工艺特点。
第7章 铸铁
7.1 铸铁的特点和分类 7.2 铸铁的石墨化 7.3 灰铸铁 7.4 可锻铸铁 7.5 球墨铸铁
理解铸铁的石墨化过程、合金元素对铸铁石墨化过程的影响,掌握各类铸铁的牌号、主要用途、石墨的形态及热处理工艺。了解各类铸铁主要生产工艺特点。
第二篇 有色金属材料
第8章 铝及铝合金
8.1 工业纯铝 8.2 铝合金的组织特点及分类 8.3 铝的合金化 8.4 铝合金的时效 8.5 变形铝合金
8.6 铸造铝合金
理解合金元素与铝的相互作用、合金元素在铝合金中的作用、铝合金的时效过程,掌握各类铝及铝合金的成分特点、牌号、主要用途及热处理工艺。了解铝及铝合金的主要生产工艺特点。
第9章 镁及镁合金
9.1镁合金中的合金元素 9.2镁合金 9.2.1 变形镁合金 9.2.2 铸造镁合金
理解合金元素在镁及镁合金合金中的作用,掌握各类镁及镁合金合金的成分特点、牌号、主要用途及热处理工艺。了解镁及镁合金合金的主要冶炼生产工艺特点。
第10章 铜及铜合金
10.1 铜中的合金元素 10.2 工业纯铜 10.3 黄铜 10.4 青铜 10.5 白铜
理解合金元素在铜及铜合金中的作用,掌握各类铜及铜合金中的物理性能特点,掌握各类铜及铜合金的成分特点、牌号、主要用途及热处理工艺。了解铜及铜合金的主要生产工艺特点。
第11章 钛及钛合金
11.1钛的特性及钛冶金基础 11.2钛合金物理冶金基础 11.3钛合金的分类及热处理 11.4钛合金的发展及应用 11.5钛合金的生产工艺
理解合金元素在钛及钛合金中的作用,掌握各类钛及钛合金的成分特点、牌号、主要用途及热处理工艺。了解钛及钛合金合金的主要生产工艺特点。
科目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学 代码 905
1 概论
1.1玻璃概论 了解玻璃的发展,了解普通玻璃和特种玻璃的使用性能;
1.2陶瓷概论 了解陶瓷的发展,了解陶瓷的种类与使用性能;
1.3 耐火材料概论 了解耐火材料的发展,初步了解耐火材料的种类与使用性能;
1.4 胶凝材料概论,初步了解绿色化的水泥工业、水泥和特种水泥的种类与使用性能。
2 无机非金属材料组成 重点:无机非金属材料组成设计方法。
2.1玻璃组成 熟练掌握玻璃组成设计方法;掌握钠钙硅酸盐玻璃的组成;了解其它硅酸盐玻璃与氧化物玻璃的组成;
2.2 陶瓷组成 熟练掌握陶瓷的矿物组成设计方法;掌握高温结构陶瓷的组成;了解其它普通陶瓷、功能陶瓷的组成;
2.3 耐火材料组成 熟练掌握各种耐火材料的组成;理解耐火材料组成与性能关系;
2.4 水泥组成 熟练掌握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设计方法;掌握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组成;
3 原料 重点:无机非金属矿物原料特性及作用
3.1 概述 了解无机非金属矿物原料种类
3.2 无机非金属矿物原料 熟练掌握无机非金属矿物原料特性及其作用
3.3 工业废渣 理解工业废渣原料特性与作用
3.4 预制原料 掌握原料的热处理方法与预制原料的合成工艺
3.5 选矿 掌握选矿方法与工艺
4 配合料制备 重点:配料计算与原料调控手段
4.1配合料制备的要求和流程 熟练掌握配合料计算及制备工艺流程
4.2原料调控 掌握原料调控手段
4.3配料计算 熟练掌握配料计算原理与方法
4.4粉料的均质化 理解粉料的均质化的原理与方法。
5熔制 重点:玻璃熔制工艺及其影响因素
5.1 玻璃的熔制过程     掌握玻璃的形成、玻璃熔制的方法与工艺制度
5.2玻璃熔制用耐火材料的侵蚀     理解玻璃熔制用耐火材料的侵蚀及其影响因素
5.3电熔 了解耐火材料电熔工艺。
6成型 重点:颗粒料成型原理,水泥的水化与硬化机理
6.1成型基础原理 熟练掌握颗粒料成型原理,在理解水泥的水化与硬化的基础上,掌握硅酸盐的水化,进而理解其性能;
6.2玻璃成型 掌握玻璃成型工艺,了解玻璃成型种类‘
6.3颗粒料成型 掌握颗粒料成型工艺及技术。
7烧成 重点与难点: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烧结机理,影响烧结的因素
7.1烧成和烧结 理解硅酸盐水泥熟料、陶瓷、耐火材料在烧结过程中物理与化学变化;
7.2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煅烧 掌握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烧结工艺及其影响烧结的因素;
7.3陶瓷的烧成 熟练掌握陶瓷的烧结机理及其影响烧结的因素;
7.4耐火材料的烧成 熟练掌握耐火材料的烧结机理及其影响烧结的因素;
7.5烧成工艺与设备 掌握烧成工艺技术,了解硅酸盐水泥熟料、陶瓷、耐火材料烧成设备;
7.6特种烧结技术 了解特种烧结工艺技术。
8加工与处理
8.1应力及其处理 掌握玻璃的退火工艺,理解内应力产生原因及玻璃钢化技术
8.2封接及其冷加工 了解表面化学加工技术
8.3表面处理 了解表面改性技术
8.4高温涂层 了解高温涂层方法与相关技术,了解封接技术。
9新型无机材料工艺 重点:溶胶-凝胶工艺方法、原理,影响溶胶-凝胶法的主要工艺因素
9.1溶胶-凝胶技术     熟练掌握溶胶-凝胶工艺方法、原理,理解影响溶胶-凝胶法的主要工艺因素,掌握溶胶-凝胶法的特点,初步了解溶胶-凝胶法的应用;
9.2物理气相沉积技术 了解物理气相沉积技术
9.3化学气相沉积技术 了解化学气相沉积技术。
科目 现代分析方法 代码 906
第一章 X射线的性质
考试内容范围说明:X射线定义;波长范围;X射线的本质属性(波粒二相性);X射线波动方程;X射线能量与动量表达式及式中各参数物理意义
第二章 X射线的衍射方向
考试内容范围说明:14种布喇菲点阵;晶向指数和晶面指数定义及确定;简单点阵的晶面间距公式布拉格方程的推导及物理意义;布拉格角及衍射角的定义;布拉格方程的简化;衍射级数的概念;布拉格方程的讨论;布拉格方程的应用;三种不同晶体X射线衍射的基本原理、应用及异同点的对比;
第三章 X射线的衍射强度
考试内容范围说明:X射线在晶体中衍射的概念;结构因数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由同类原子组成的简单点阵、体心点阵、面心点阵结构因数的指导及消光规律;洛伦兹因素的物理意义;洛伦兹因素考虑的三种衍射几何条件及其物理意义;影响衍射的其它因数的种类及定义;多晶衍射强度表达公式及其各参数的物理意义;
第四章 多晶体分析方法
考试内容范围说明:德拜相机的构造和基本工作原理;德拜相机中底片的安装方法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德拜照相法中的误差修正方法;利用德拜照相法结果标定晶体结构的基本过程;对称聚集照相法的工作原理;平板照相法的工作原理;德拜、对称聚集和平板照相三种方法的异同点、优缺点对比;晶体单色器;X射线衍射仪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第五章 物相分析及点阵参数精确测定
5.1定性分析
了解X射线衍射法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及JCPDS卡片的组成
5.2定量分析
了解X射线定量分析的基本过程及可能遇到的困难。
5.3点阵参数的精确测定
了解X射线法精确测定点阵参数过程中误差的主要来源及对误差进行修正的图解外推法、最小二乘法和标准样校正法的基本原理。
考试内容范围说明:定性分析基本原理;PDF卡片的内容;定性分析基本过程;定量分析基本原理;定量分析单线条法、内标法、K值法及参比强度法基本原理;点阵参数精确确定过程的误差来源、图解外推和最小二乘法基本原理;标准样品校准法基本原理;
第六章 电子光学基础
6.1电子波与电磁透镜
了解电子波的基本特性及电磁透镜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6.2 电磁透镜的像差与分辨本领
了解球差、像散和色差三种不同像差产生的基本原理,理解衍射效应和像差对电磁透镜分辨率的影响。
6.3 电磁透镜的景深和焦长
了解电磁透镜景深和焦长物理含义及对二者的影响因素。
考试内容范围说明:光学显微镜分辨率极限;电子波波长特征;电磁透镜的基本结构;电子在电磁透镜中运动轨迹分析;电磁透镜的焦距及放大倍数确定;影响电磁透镜焦距的因素;像差分类及各类像差影响因素、消除方法;分辨率定义;决定电磁透镜分辨率的因素;电磁透镜的景深和焦长定义及其物理意义;
第七章 透射电子显微镜
7.1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结构和成像原理
了解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成像原理。
7.2 主要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了解样品台、电子束倾斜与平移装置、消像散器和光阑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7.3透射电子显微镜分辨本领和放大倍数的测定
了解决定透射电子显微镜分辨率的主要因素和测定其放大倍数的基本方法。
考试内容范围说明: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及成像原理;成像操作与电子衍射操作的异同;主要部件:样品平衡与倾斜装置、样品台、光阑、消像散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透射电子显微镜分辨率的分辨率定义、分类;放大倍数确定方法;
第八章 电子衍射
8.1概述
    了解电子衍射与X射线衍射的差别。
8.2电子衍射原理
    理解倒易点阵基本概念及爱瓦尔德图解法基本原理,掌握晶带定理及其应用电子衍射的基本原理,
8.3电子显微镜中的电子衍射
    了解决定电子衍射产生的主要因素。
8.4单晶体电子衍射花样标定
    理解已知和未知晶体结构单晶衍射花样的标定方法。
8.5复杂电子衍射花样
了解复杂电子衍射花样的标定的主要过程。
科目 炼钢学 代码 908
第1章 绪论
基本要求:了解钢铁工业的的地位、作用、特点及发展趋势;了解钢铁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了解炼钢工艺发展过程及特点;了解钢铁工艺生产流程特点及发展趋势。
重点与难点:钢铁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的意义及范围;炼钢工艺发展过程及特点;钢铁工艺生产流程特点及发展趋势。
1.1 钢铁工业的地位、作用、特点及发展趋势 1.2 炼钢工艺发展过程及特点 1.3 钢铁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4 钢铁工艺流程特点及发展趋势
第2章 炼钢生产的理论基础
基本要求:理解并掌握炼钢反应的基本原理;掌握渣钢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及其他反应;掌握钢中夹杂物的去除方法。
重点与难点:炼钢反应的基本原理;渣钢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及夹杂物的去除方法。
2.1 炼钢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 2.2 钢液中元素氧化反应的一般规律 2.3 硅、锰的氧化反应
2.4 碳的氧化反应 2.5 钢液的脱磷 2.6 钢液的脱硫 2.7 钢液的脱氧 2.8 钢中气体和非金属夹杂
第3章 炼钢的任务、原材料和耐火材料
基本要求:了解炼钢的基本方法及特点,理解炼钢的任务;了解对原材料的要求(种类、作用、要求及应用范围);了解耐火材料的分类和各自用途等(分类、使用性能及技术要求、生产工艺流程,了解其常用类型的特点及应用范围,了解炼钢用耐火材料损毁原因及防止措施,了解炼钢用耐火材料的发展方向)。
重点与难点:炼钢的任务;原材料主要质量指标;炼钢用耐火材料。
3.1 炼钢的任务 3.2 炼钢用原材料 3.3 炼钢用耐火材料
第4章 铁水预处理技术
基本要求:了解并掌握铁水预处理的意义及目的、主要类型及设备选择、基本原理及技术特点、了解该领域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重点与难点:铁水预脱硫方法及脱硫剂的比较和选择。
4.1 概论(铁水预处理的目的及意义、分类及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 4.2 铁水预脱硅
4.3 铁水预脱硫 4.4 铁水预脱磷 4.5 铁水三脱 4.6 特殊铁水预处理(铁水提钒、提铌、提铬)
第5章 氧气转炉炼钢
基本要求:了解转炉炼钢工艺技术的发展过程;了解氧气顶吹转炉的主要设备、流程、类型及特点;了解氧气顶吹转炉的吹炼过程;掌握氧气射流对熔池的物理化学作用;掌握氧气顶吹转炉的各项操作制度;掌握复吹转炉的冶金特点;了解转炉典型钢种的冶炼特点及其质量要求,了解转炉自动控制及新技术。
重点与难点:氧气顶吹转炉的各项操作制度;复吹转炉的冶金特点。
5.1 转炉炼钢工艺特征及其技术发展过程 5.2 氧气顶吹转炉炼钢设备与工艺
5.3 氧气顶底复吹转炉炼钢 5.4 转炉的其他冶炼工艺 5.5 转炉典型钢种的冶炼及其质量
5.6 转炉炼钢的自动控制 5.7 转炉溅渣护炉技术
第6章 电弧炉炼钢
基本要求:了解电弧炉炼钢发展过程、类型及特点,了解电弧炉炼钢设备的作用、类型及特点,掌握碱性电弧炉氧化法冶炼各阶段的任务;了解电弧炉炼钢的新技术及发展趋势;了解典型钢种类型及用途、冶炼方法及质量控制。
重点与难点:碱性电弧炉氧化法冶炼工艺;现代电弧炉炼钢工艺的技术特点;典型钢种冶炼方法及质量控制。
6.1 概论(电弧炉炼钢发展过程、类型及特点) 6.2 电弧炉炼钢主要设备(机械、电气设备)
6.3 碱性电弧炉氧化法冶炼工艺 6.4 现代电弧炉炼钢技术简介 6.6 电弧炉炼钢的发展方向
6.7 典型钢种的冶炼
第7章 炉外精炼技术
基本要求:了解炉外精炼技术的发展过程、任务及主要功能、精炼手段的特点及种类、主要精炼方法的分类及适用范围;了解常用炉外精炼方法的主要设备结构、主要功能及操作工艺、工艺参数及冶金效果、发展方向(扩展功能);了解常用精炼方法的比较和选择依据及其与前后工序的合理匹配;了解炉外精炼技术的应用、发展趋势及待解决的问题;
重点与难点:常用炉外精炼方法的主要功能及操作工艺;炉外精炼方法的选择原则及其与前后工序的匹配原则;炉外精炼技术的应用。
7.1 概述(炉外精炼的发展过程、任务及主要功能、精炼手段特点及种类、主要精炼方法的分类及适用范围)
7.2 常用钢液炉外精炼方法简介(设备名称及结构、主要功能及操作工艺、工艺参数及冶效果、发展方向等)
7.3 各种精炼方法的比较和选择依据及炉外精炼与炼钢、连铸的合理匹配
7.4 炉外精炼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第8章 特种冶炼技术
基本要求:了解特种冶炼技术的应用范围及类型、主要设备及工艺过程、熔炼特点及冶金质量、局限性及发展方向;了解常用熔炼方法的技术特性比较及选择原则。
重点与难点:常用特种冶炼方法的工艺过程、熔炼特点及冶金质量、局限性及选择原则。
8.1 电渣重熔 8.2 真空感应熔炼 8.3 真空电弧重熔 8.4 电子束熔炼法 8.5 等离子弧熔炼
8.6 各种熔炼方法的技术特性比较和选择原则
第9章 钢的浇注
基本要求:了解钢的浇注工艺类型及特点;掌握钢的凝固理论(钢液凝固的基本原理及铸坯凝固特点);了解连铸机类型及特点,掌握弧形连铸机主要设计参数的确定方法;了解铸机主体设备的作用及类型、主要工艺参数及结构组成、技术特点及应用范围;理解和掌握连铸操作工艺及主要工艺参数的控制,结合新技术及新工艺,了解提高连铸机生产率的措施;了解和掌握连铸坯凝固结构特点及铸坯质量控制方法;了解连铸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技术,了解连铸发展方向;掌握浇注参数的选择原则;了解各种钢锭的结构。
重点与难点:钢的凝固理论;弧形连铸机基本参数的选择原则及铸机主体设备的作用和选型;连铸操作工艺过程及主要工艺参数的控制、铸坯凝固结构及质量控制方法。
9.1 概述(浇注工艺类型及特点、流程及发展概况) 9.2 钢液凝固的基本原理
9.3 连铸设备(连铸机类型及特点、铸机基本参数、铸机主体设备)
9.4 连铸操作工艺(连铸钢水的准备、连铸操作过程、主要工艺参数控制、连铸用保护渣、提高连铸机生产率的措施)
9.5 连铸坯凝固结构及质量控制(铸坯凝固特点及结构的控制、铸坯缺陷及质量控制)
9.6 连铸新技术、新工艺及发展方向
科目 非高炉炼铁 代码 958
第1章 概论(了解):
1.1 非高炉炼铁的意义  1.2 非高炉炼铁的发展 1.3 非高炉炼铁的技术经济指标 1.4 非高炉炼铁的原料及能源 1.5 产品性质及应用
第2章 气体还原的直接还原法(理解)
2.1 铁氧化物气体还原原理  2.2 冶金还原煤气  2.3 竖炉直接还原过程分析 2.4 气体竖炉法工艺
第3章 固体还原剂直接还原法(理解)
3.1 固体还原铁矿石的反应 3.2 回转窑法工作原理 3.3 回转窑直接还原法工艺 3.4 其他固体还原剂的直接还原法
第4章 熔融还原法(了解)
4.1 熔融还原法的意义 4.2 液态FeO还原反应 4.3 一步熔融还原法 4.4 二步法熔融还原
科目 矿物加工工艺学 代码 959
绪论 
0.1 矿物加工学的任务及发展简史; 0.2 固体物料分选的目的和根据; 0.3 固体物料分选的基本过程及常用术语; 第一篇 选前准备 
1.碎散物料的粒度组成及分析;
1.1 粒度组成及粒度分析;1.2 筛分分析; 
重点:粒度分析、筛分分析方法。难点:筛分分析方法。 2. 工业筛分及筛分机械; 
2.1 筛分过程及其评价;2.2 筛分机械;2.2.1 固定筛; 2.2.2 振动筛;2.2.3 细筛;2.2.4 其它筛分设备;2.3 筛分过程的影响因素及筛分机生产率计算;2.3.1 影响筛分过程的因素;2.3.2 筛分机生产率计算; 
重点:筛分机械、筛分过程的影响因素及筛分机生产率计算。难点:筛分过程的影响因素及筛分机生产率计算。 
3. 物料的破碎; 
3.1 概述;3.1 破碎过程的技术指标;3.2 物料的机械强度;3.3 破碎设备;3.3.1 粗碎破碎机; 
3.3.1.1 颚式破碎机;3.3.1.2 旋回破碎机;3.3.1.3旋回破碎机与颚式破碎机的比较;3.3.2 中细碎破碎机;3.3.2.1 圆锥破碎机;3.3.2.2 辊式破碎机;3.3.2.3 冲击式破碎机;3.3.2.4 高压辊磨机;3.4 破碎过程的影响因素及破碎机生产率计算;3.4.1 破碎过程的影响因素;3.4.2 破碎机生产率计算; 
重点:破碎设备、破碎过程的影响因素及破碎机生产率计算。难点:破碎过程的影响因素及破碎机生产率计算。 
4. 物料的磨碎过程; 
4.1 磨碎作业的评价指标;4.2 钢球在磨机内的运动及其磨碎作用;4.2.1 磨机内钢球的运动状态;4.2.2 抛落运动状态下钢球的运动分析; 
重点:钢球在磨机内的运动及其磨碎作用。难点:钢球在磨机内的运动及其磨碎作用。 
5. 磨碎机械; 
5.1 球磨机和棒磨机;5.1.1 基本类型和构造;5.1.1.1 格子型球磨机;5.1.1.2 溢流型球磨机;5.1.1.3溢流型棒磨机;5.1.2 球磨机和棒磨机的工艺性能及用途;5.1.3 球磨机和棒磨机磨碎过程的影响因素;5.2 自磨机和砾磨机;5.2.1 自磨机;5.2.2 砾磨机;5.3 超细粉碎设备;5.3.1 超细粉碎机;5.3.2 分级研磨机;5.3.3 喷射粉磨机;5.3.4 气流磨;5.3.5 振动磨;5.3.6 搅拌磨;5.3.7 胶体磨;5.3.8 雷蒙磨;5.3.9 离心磨;5.4 磨碎设备的生产率计算; 
重点:球磨机的基本类型和构造、球磨机和棒磨机磨碎过程的影响因素。难点:球磨机和棒磨机磨碎过程的影响因素。 
6. 破碎和磨碎流程; 
6.1 破碎流程;6.2 磨碎流程;6.3 自磨和砾磨流程; 重点:破碎流程、 磨碎流程。难点破碎流程、 磨碎流程。
第三篇  重力分选; 
简要介绍重力分选的常用方法; 13 颗粒在介质中的沉降运动; 
13.1 介质的性质及对颗粒运动的影响;13.2 颗粒在介质中的自由沉降;13.3 颗粒在悬浮粒群中的干涉沉降; 
重点:颗粒在介质中的自由沉降、 颗粒在悬浮粒群中的干涉沉降。难点:颗粒在介质中的自由沉降、 颗粒在悬浮粒群中的干涉沉降。 
14水力分级; 
14.1 水力分析;14.1.1 重力沉降法; 14.1.2 上升水流法;14.1.3 激光粒度分析法;14.2 多室及单槽水力分级机;14.2.1 云锡式分级箱;14.2.2 机械搅拌式水力分级机;14.2.3 筛板式槽型水力分级机;14.2.4 分泥斗;14.2.5 倾斜浓密箱;14.3 螺旋分级机;14.4 水力旋流器; 
14.4.1水力旋流器的分级原理;14.4.2 水力旋流器的工艺计算;14.4.3 影响水力旋流器工作的因素;14.4.4 水力旋流器的应用和发展;14.5 分级效果的评价;14.5.1 粒度分配曲线;14.5.2 分级效率的计算公式; 
重点:重力沉降法、分级效果的评价。难点:粒度分配曲线、分级效率的计算公式。 15. 重介质分选; 
15.1 重悬浮液的性质;15.2 重介质分选设备;15.2.1 圆锥型重介质分选机;15.2.2 鼓型重介质分选机;15.2.3 重介质振动溜槽;15.2.4 重介质旋流器;15.2.5 重介质涡流旋流器;15.2.6 荻纳型和特拉伊-费洛型重介质涡流旋流器;15.2.7 斜轮重介质分选机和立轮重介质分选机; 15.3 重介质分选工艺原理; 
重点:重介质分选设备。难点:重介质分选设备。 16. 跳汰分选; 
16.1 物料在跳汰机内的分选过程;16.2 跳汰机;16.2.1 旁动型隔膜跳汰机;16.2.2 下动型圆锥隔膜跳汰机;16.2.3 侧动型隔膜跳汰机;16.2.4 圆形跳汰机;16.2.5 无活塞跳汰机;16.2.6 动筛跳汰机;16.2.7 离心跳汰机;16.3 影响跳汰分选的工艺因素;16.3.1 冲程、冲次;16.3.2 给料水和筛下补加水;16.3.3 床层厚度和人工床层;16.3.4 筛板落差;16.3.5 给料性质和给料量; 
重点:跳汰机、影响跳汰分选的工艺因素。难点:影响跳汰分选的工艺因素。 17. 溜槽分选; 
17.1 斜面水流的运动特性;17.1.1 层流斜面水流的水力学特性;17.4 粗粒溜槽;17.5 扇形溜槽和圆锥分选机;17.6 螺旋分选机;17.6.1 螺旋分选机的分选原理;17.6.2 螺旋分选机的影响因素(包括结构因素、操作因素);17.7 处理微细粒级物料的溜槽;17.7.1 皮带溜槽;17.7.2  40层摇动翻床;17.7.3 横流皮带溜槽;17.7.4 振摆皮带溜槽;17.8 离心溜槽;17.8.1 卧式离心分选机;17.8.2  SL型射流离心分选机;17.8.3 离心盘选机;17.8.4 离心选金锥; 
重点:螺旋分选机的分选原理、处理微细粒级物料的溜槽。难点:螺旋分选机的分选原理。 
18. 摇床分选; 
18.1 摇床的分选原理; 18.2 摇床的类型; 18.2.1 6-S摇床;18.2.2 云锡式摇床;18.2.3 弹簧摇床;18.2.4 悬挂式多层摇床; 18.3 摇床分选的影响因素; 18.3.1 床面构成;18.3.2 冲程和冲次;18.3.3 冲洗水和床面横向坡度;18.3.4 物料入选前的准备及给料量; 
重点:摇床的分选原理、类型、摇床分选的影响因素。难点:摇床分选的影响因素。 第四篇  浮游分选; 20. 浮选的理论基础; 
20.1 固体表面的润湿性及可浮性; 20.1.1 润湿现象;20.1.2 润湿性的度量;20.1.3 粘着功;20.1.4 固体表面的水化层; 20.2 物料的晶体结构与可浮性; 20.2.1 物料的晶格结构与键能;20.2.2 颗粒的表面键能与天然可浮性;20.2.3 颗粒表面的不均匀性与可浮性; 20.3 颗粒表面的氧化和溶解与可浮性; 20.3.1 物料的氧化;20.3.2 物料的溶解; 20.4 两相界面的双电层; 20.4.1 固液界面荷电的起因;20.4.2 双电层的结构及电位;20.4.3 颗粒表面的电性与可浮性; 20.5 固体颗粒表面的吸附; 20.5.1 分子吸附和离子吸附;20.5.2 胶粒吸附和半胶束吸附;20.5.3 双电层内层吸附和双电层外层吸附; 
重点:固体表面的润湿性及可浮性、物料的晶体结构与可浮性、两相界面的双电层。难点:两相界面的双电层。 
21. 浮选药剂及其作用原理; 
21.1 浮选药剂的分类与作用;21.2 捕收剂及其作用原理;21.2.1 捕收剂的结构与分类;21.2.2 硫化物矿物的捕收剂(硫代化合物类捕收剂);21.2.3 黄药类捕收剂与硫化物矿物的作用机理;21.2.4 非硫化物矿物的捕收剂(有机酸类捕收剂和胺类捕收剂);21.2.5 非硫化物矿物捕收剂的作用机理;21.2.6 非极性油类捕收剂;21.2.7 两性捕收剂;21.3 起泡剂及其作用原理;21.3.1 起泡剂;21.3.2 起泡过程及起泡的作用机理; 21.4 调整剂及其作用机理; 21.4.1 抑制剂及抑制作用机理;21.4.2 活化剂及其活化作用机理;21.4.3 pH值对浮选过程的影响;21.4.4 絮凝剂及其它类浮选药剂; 
重点:捕收剂及其作用原理、起泡剂及其作用原理、调整剂及其作用机理。难点:捕收剂及其作用原理、起泡剂及其作用原理、调整剂及其作用机理。 
22. 浮选设备; 
22.1 对浮选机的要求及浮选机的分类; 22.1.1 对浮选机的基本要求;22.1.2 浮选机的分类; 
22.2 机械搅拌式浮选机; 22.2.1 XJK型浮选机;22.2.2 维姆科型浮选机; 22.3 充气式浮选机; 22.3.1 浮选柱的结构及工作原理;22.3.2 浮选柱工作的主要特点; 22.4 浮选机的结构及其发展; 
22.4.1 机械搅拌充气器;22.4.2 浆体循环筒;22.4.3 深槽与浅槽;22.4.4 槽体间的连接组合方式; 
重点:浮选机的分类。难点:机械搅拌式浮选机。 23. 浮选工艺; 
影响浮选过程的八大工艺因素; 23.1 磨碎细度;23.2 浮选药剂制度;23.3 浆体浓度及其调整;23.4 浮选泡沫及其调节;23.5 浮选流程;23.6 其它浮选工艺因素; 
重点、难点:影响浮选过程的八大工艺因素。 第六篇  分选工艺及辅助作业; 27. 黑色金属矿石的分选工艺; 
27.1 铁矿石的分选工艺;27.2 锰矿石的分选工艺; 重点、难点:铁矿石的分选工艺。 28. 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石的分选工艺; 
28.1 多金属硫化物矿石的分选工艺;28.2 有色金属氧化物矿物和含氧盐矿物的分选工艺; 
重点、难点:多金属硫化物矿石的分选工艺。 29. 非金属矿石的分选工艺; 
29.1 金刚石的分选工艺;29.2 石墨的分选工艺;29.3 粘土矿物的分选工艺;29.4 萤石的分选工艺; 
重点、难点:石墨的分选工艺、萤石的分选工艺
 

学院代码:016   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联系电话:0472-5953905
科目 现代设计史 代码 615
考试基本要求:考察学生对设计史相关知识的理论、概念的掌握程度,理清现代设计的脉络
题型包括基本概念解释(35)、简答题(75)和综述题(40)。
掌握现代设计史实和风格流派发展变化,主要内容包括现代设计概述;工业革命前的设计;现代设计的前奏:“工艺美术”与“新艺术”运动;带装饰的现代设计:“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萌起;工业设计的兴起;消费时代的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各国设计简史等的认识与判断,对其形成与发展的内外因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对当今设计热点问题与未来设计发展趋势有一定见解与分析、判断能力。
科目 艺术基础理论 代码 832、960
考试基本要求:考察学生对艺术学基本概念的熟悉程度及运用艺术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题型包括基本概念解释(35)、简答题(75)和综述题(40)。
主要内容为艺术本质论;艺术门类论;艺术发展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艺术接受论等。要求掌握艺术本质的基本观点与原理,熟悉艺术不同门类的异同,掌握艺术史上的基本流派、代表观点及发展规律等。了解艺术创作过程的不同要素及相互关系和各自特点。掌握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基本属性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作品。熟悉艺术在社会中是如何被批评、接受和流通的。掌握艺术的社会功能。
科目 快题设计 代码 833、961
考试基本要求:在考查考生对设计学科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要求包括:掌握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方法及专业技能;具有较敏锐的发现问题、深入的分析问题及创造性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绘画工具完成设计表现的能力。
题型为主题开放性的创新提案设计,以及综合快速表达。
考试内容:
1、需求与设计定位分析;
2、设计方案构思;
3、设计方案评价与筛选
4、深入设计及设计表现。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_m/neimenggukejidaxue/cankaoshumu_207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