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30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鲁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重点学科介绍

鲁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重点学科介绍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鲁东大学滨海生态高等研究院滨海草地资源与分子生态学简介] [鲁东大学滨海生态高等研究院硕士培养] [鲁东大学滨海生态高等研究院师资] [鲁东大学滨海生态高等研究院联系方式] [鲁东大学滨海生态高等研究院简介] [鲁东大学跨海工程研究院水利工程学硕介绍]

鲁东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鲁东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鲁东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鲁东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鲁东大学考研难吗] [鲁东大学研究生院] [鲁东大学排名] [鲁东大学考研群] [鲁东大学研究生学费] [鲁东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鲁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重点学科介绍正文

重点学科 
 
 
自然地理学省重点学科介绍
 
 
1.学科概况
 
鲁东大学自然地理学省重点学科历史较长,是在1986年设立的地理教育专科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9年开始招收地理教育本科生,2003年获批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批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围绕河口海岸地貌过程与海域使用、区域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效应、资源环境监测与区域生态安全等研究领域,以提高学科科技创新能力为中心,以造就高层次创新团队和学科带头人为重点,以培养学术骨干和青年人才为基础,在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科学研究与条件建设、人才培养以及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该学科在国内地理学界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并享有较好的美誉度。
 
2.主要研究方向 
 
学科点以学科交叉、渗透、融合为突破口,形成了河口海岸地貌过程与海域使用、区域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效应、资源环境监测与区域生态安全等三个应用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方向一:河口海岸地貌过程与海域使用
 
依托山东半岛及附近河口海岸,重点研究河口海岸地貌过程与海岸、海域使用,研究特色是将河口海岸地区的动力、沉积与地貌相结合,综合运用3S技术、水动力数值模拟和沉积学方法,重视填海造地、滩涂围垦、港口、航道等各类海岸工程、水利工程的河口海岸动力地貌影响。以海岸工程和海岸带土地利用对河口海岸地貌过程的影响为核心,为山东半岛海岸海域资源利用、海岸带地区灾害防治和相关理论创新做出了贡献,研究成果被莱州等地方参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论证所采用,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南段设计、规划及蓬莱西北部海岸侵蚀治理提供了直接依据。 
 
方向二:区域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效应
 
以区域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为科学目标,对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效应问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在水资源高效利用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研究特色。以流域为单元,探讨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水分迁移分布机制,建立了坡地土壤水分动力学模式和坡地水量转化数学模型,建立了土壤水盐随深度变化曲线及基于表层数据的水盐预测模型。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和节水农业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促进学科的交叉、渗透和发展新的学科生长点也具有重要意义。
 
方向三:资源环境监测与区域生态安全
 
以遥感动态监测以及空间数据集成为主要手段,围绕山东半岛海岸带地区资源、环境领域的关键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在海岸带多尺度环境要素遥感信息提取与分析研究方面,以地表环境遥感信息研究为核心,通过数据融合、地形特征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的应用,挖掘遥感信息,综合利用遥感信息地学特征对不同尺度遥感数据进行关键地表环境特征参数的反演和结构重建。在区域资源环境变化以及环境、景观要素的信息提取技术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研究优势和特色。
 
3.学术队伍
 
学科点现有专任教师2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6人。拥有国家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形成了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为主,朝气蓬勃、富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团队。
 
学科带头人:
 
王庆,男,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自然地理学山东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级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国家级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评审专家。王庆教授长期从事河口海岸过程研究,将河口海岸地区的动力、沉积与地貌相结合,综合运用3S技术、水动力数值模拟和沉积学方法,重视填海造地、滩涂围垦、港口、航道等各类海岸工程、水利工程的河口海岸动力地貌影响。“十二五”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主持企业委托重大项目1项,所指导的两篇硕士论文获得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在《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Journal ofCoastalResearch》、《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海洋学报》与《海洋与湖沼》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4.科学研究
 
“十二五”以来本学科承担各级课题7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0项,到位总经费1500余万元。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10篇被国际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申请发明专利30项,其中13项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权,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一批科技成果在胶东半岛地区地区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十二五”以来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项目名称
 类别
 主持人
 金额(万元)
 起止时间
 
胶东半岛南部典型海湾地貌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面上
 王庆
 45
 2011-2013
 
小冰期以来山东半岛地区高分辨率气候环境变化的石笋记录
 面上
 王庆
 74
 2012-2015
 
最近50年来莱州湾西—南淤泥质海岸动力地貌演变
 面上
 王庆
 85
 2013-2016
 
最近50年来莱州湾东部侵蚀砂岸动力地貌演变
 面上
 王庆
 95
 2015-2018
 
曝气滴灌水气传输机制与盐碱棉田土壤-植物系统响应
 面上
 张振华
 75
 2013-2016
 
科尔沁沙地景观过程对降水波动的响应机制
 面上
 常学礼
 75
 2013-2016
 
高分热像数据和光谱数据的植被气孔导度反演机理研究
 面上
 孔祥生
 75
 2013-2016
 
基于多源数据的冲沟参数提取及空间尺度转换研究
 面上
 何福红
 80
 2015-2018
 
基于土地利用空间自相关的农牧交错带边界判定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青年
 肖鲁湘
 25
 2012-2014
 
中重度风化的混合溢油的碳氢同位素研究
 青年
 贺世杰
 28
 2013-2015
 
 
1.最近50年来莱州湾东部侵蚀砂岸动力地貌演变(414710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5-2018,95万
 
2.基于多源数据的冲沟参数提取及空间尺度转换研究(414712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5-2018,80万
 
3.最近50年来莱州湾西—南淤泥质海岸动力地貌演变(412710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3-2016,85万
 
4.曝气滴灌水气传输机制与盐碱棉田土壤-植物系统响应(4127123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3-2016,75万
 
5.高分热像数据和光谱数据的植被气孔导度反演机理研究(4127134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3-2016,75万
 
6.科尔沁沙地景观过程对降水波动的响应机制(4127119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3-2016,75万
 
7.小冰期以来山东半岛地区高分辨率气候环境变化的石笋记录(4117115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2-2015,74万
 
8.基于土地利用空间自相关的农牧交错带边界判定及其动态变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2-2014,25万
 
9.中重度风化的混合溢油的碳氢同位素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3-2015,28万
 
10.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东北、华北及山东半岛经济关系格局的影响研究(4117109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2-2015,60万
 
 
5.研究生培养
 
学科点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十二五”期间学科点招收硕士生96人,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在《中国科学》、《海洋学报》、《遥感学报》、《自然资源学报》、《Journal ofCoastalResearch》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先后有20余名毕业上考取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学术机构的博士研究生。刘亚龙和战超完成的学位论文,分获2012年和2014年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刘继龙和李嘉竹相继获得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 
 
6.研究条件建设
 
学科点十分重视研究条件建设,以“地理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依托,学科点拥有地质、水文、土壤、气象、地图、GIS、遥感等专业实验室,总建筑面积1600m2,拥有近1500万元资产,设备总值1220多万元。实验中心立足胶东,以胶东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为切入点,加强海岸资源与环境、地理信息技术、水土资源利用与调控、生态环境与过程等实验研究与教学,提升传统地理学服务社会的能力。
 
7.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本学科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水土保持研究所等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先后有捷克、香港等境外学者到学院开展学术交流,有多名教师出国(境)进行合作研究与学术访问。学科主办了多次国内会议,推动了学科的发展,提高了学科在国内的知名度。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lddx/yjsy_264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