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5-04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的介绍

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的介绍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师资力量] [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联系方式] [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介绍] [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的介绍] [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硕士的介绍] [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学科的介绍]

兰州交通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兰州交通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兰州交通大学考研难吗] [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兰州交通大学排名] [兰州交通大学考研群] [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学费] [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的介绍正文

能源与动力工程系
1、历史沿革
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是在我校原“内燃机车”专业的基础上成立的新专业。我校在建校伊始就设立了“内燃机车”专业,1988年根据教育部专业调整,将“内燃机车”更名为“热能动力机械与装置”。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中就先后包括锅炉、电厂热能、内燃机、涡轮机、风机、压缩机、制冷、低温、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冷冻与冷藏、水能动力工程、水电站动力装置、水电站动力设备、水能动力及其自动化、机电排灌工程、水能动力与提水工程以及工程热物理等几十个小专业,1993年7月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几十个小专业压缩为9个专业。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新专业目录进一步将以上9个专业合并为1个,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促进本科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教育部于2012年10月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我校在1998年12月批准设立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1999年开始招生,已培养13届学生,共2000余人,学生目前学生在校人数573人。
在努力培养本科学生的同时,能源与动力工程系还为高水平学生进一步深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肯定,学科建设也得到大发展。自1986年开始依托车辆工程专业招收车辆热工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3年9月获工程热物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1月获热能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动力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3月获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批为省级重点学科。学科依托铁道车辆热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轨道交通力学应用工程实验室, 致力于我国铁路和西北经济特色能源利用及节能领域中所涉及的本学科前沿、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在强化对流传热基础理论及应用、铁道车辆关键部件热工学、列车空气动力学、工业余热利用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与特色。
2、专业介绍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涉及领域广泛,包括热能工程(如工业锅炉、采暖、供热中热交换设备等设计、制造及运用)、动力工程(如电站锅炉、透平机械、内燃机等设计、制造及运用)、流体机械、制冷与低温技术(如铁道车辆制冷与空调、汽车制冷与空调、民用建筑制冷与空调,制冷站、冷库等设计、制造及运用)等领域。
本专业主要培养能源转换与利用和热力环境保护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适应和创新能力,较高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高级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该能源动力学科领域的科研、设计、教学、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学生应具备宽广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等宽厚理论基础、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与自动控制技术方面的知识。
学科基础知识由工程热物理基础知识: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电气工程基础知识:电工与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构成。专业知识涉及的课程则根据各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原有的服务领域、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设置。
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制冷空调设备、铁路客车空调、特种车辆、电站锅炉、汽轮机、工业锅炉、内燃机等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经营销售等技术工作,也可在能源、动力、电力、石油、天然气、化工、汽车、冶金、航空、航天、舰船、环境保护等工程和研究领域,从事相关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运行、管理等工作,也可在本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3、师资队伍
能动系现有专职教师2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8人,教授5人,副教授8人,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5%;8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目前在读博士5人,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0%。教师中获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茅以升铁道科技奖1人,宝钢教育奖1人,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1人,甘肃省劳动模范1人,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1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多名教师获得省部级、校级荣誉称号,其中获甘肃省“园丁奖”1人,铁道部优秀教师1人,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1人;甘肃省培养造就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科技人才1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1人,省级学术带头人1人,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2人;2人入选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
4、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厅级以上)
4.1 国家级项目
王良璧,对流传热过程的过程参量描述研究(5087604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4万元,2009.01-2011.12
宋克伟,描述二次流强度的无量纲参数及其与二次流强化传热对应关系的研究(510060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1万元,2011.01-2013.12
马文林,铜摩擦表面的应变诱导晶粒细化及混合机制(5110535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5万元,2012.01-2014.12
王良璧,高速列车关键热物理基础问题研究(51236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80万元,2013.01-2017.12
张昆,微重力环境下非稳态自然对流传质对蛋白质晶体生长特性影响(5120607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5万元,2013.01-2015.12
林志敏,管翅式换热器数值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研究(512060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5万元,2013.01-2015.12
宋克伟,流动与传热计算中的高效稳健并行代数多重网格方法研究 (5137608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0万元,2014.01-2017.12
刘松,换热通道内纵向涡干涉机理研究(51366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55万元,2014.01-2017.12
林志敏,高速气流外掠阵列缝隙抽吸/射流的涡特性及其对换热单元的影响机理(5137614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西安交通大学主持),24万元,2014/01-2017/12
苏梅,纵向涡产生器几何形貌与纵向涡特性及对流换热关系研究(514060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4万元,2015.01-2017.12
常立民,倾斜特长异型管内单组分蒸汽强迫对流凝结特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50万元,2015.01-2018.12
张永恒,纵/横向组合涡强度描述与其强化传热对应关系研究(51566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39万元,2016.01-2019.12
王良璧,低能耗建筑空调冷凝器和蒸发器研究(2012BAA10B0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97.5万元,2012.01-2014.12
梅元贵,高速列车隧道内诱发车体横向振动非定常流动的大涡模拟(51065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25万元,2011.01-2013.12
梅元贵,高速列车隧道气动效应数值模拟研究(2011CB711101),国家973计划,74万元,2011.01-2015.12
王良璧,燃料电池车用高灵敏度快速响应的湿度流量传感元件应用研究(2006AA11A144),国家863计划,89万元,2006.01-2009.12
4.2省部级项目
王良璧,新型内燃机车冷却系统技术开发(1002GKDA020),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60 万元,2009.01-2010.12
王良璧,管内壁面扭曲涡产生器强化传热机理研究(20106204110002),博士点基金项目,6万元,2011.01-2013.12
宋克伟,纵向涡干涉及其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145RJDA324) ,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20万元,2014.06-2016.12
张昆,水平圆筒内不同复杂结构下的自然对流换热及非线性特性(66010502),博士后基金项目,5万元,2014.09-2016.09
林志敏,管翅换热器涡强化肋侧局部机械能耗散与肋表面局部对流换热强度关联规律研究(1506RJDA061),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20万元,2015.6-2017.12
常立民,水质稳定剂性能与换热器污垢生长速率相关性研究(210145),甘肃省财政厅项目,25万元,2010.11~2013.11
金花,高速车辆关键热物理基础问题(212140),甘肃省财政厅项目,25万元,2012.01-2014.12
武祥,内燃机车散热器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1508RJZA085),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3万元,2015.03-2017.03
曹茹, 车用柴油机零部件虚拟样机设计技术研究,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06RJZA086),3万元,2015.03-2017.03
梅元贵,高速列车通过隧道诱发洞口次声波问题及减缓措施研究(1011GKCA035),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万元,2011.01-2013.12
梅元贵,高速地铁隧道压力波特性数值模拟研究(210104),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2万元,2010.01-2012.12
许建林,高速列车通过隧道时的外部非定常流动特性研究(214145),甘肃省财政厅项目,20万元,2014.01-2016.12
5、荣誉获奖
冯丽珠,太阳能、中低温废热水驱动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实验研究,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
姜国栋,直流扫气二冲程内燃机缸内气体流动的数值模拟方法和计算程序,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
金肇俊,董元信,东风4内燃机车GZ型高效自动空气滤清系统,铁道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
王良璧,涡产生器式强化传热机理及其工程化研究,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
梅元贵,高速铁路隧道压力波数值计算方法与应用,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2年。
梅元贵, 新型轮轨润滑装置运用研究,兰州铁路局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3年。
梅元贵,高速铁路隧道缓冲结构气动设计特性计算方法与应用,甘肃省建设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
梅元贵,高速铁路隧道缓冲结构气动设计特性计算方法与应用,甘肃省建设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
王良璧,传热与流动过程数值预测原理及高效对有限容积法的改进及其在工程传热与流动计算中的应用,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2年
王良璧,传热与流动过程数值预测原理及高效算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年
王良璧,对流传热传质的涡强化和磁化力抑制,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2年
梅元贵,CRH3高速动车组外部压力效应数值模拟和应用,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
6、现任系主任:林志敏 副教授;副主任:刘 岩 副教授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lanzhoujiaotongdaxue/yanjiushengyuan_269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