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武汉理工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武汉理工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武汉理工大学考研难吗]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武汉理工大学考研群]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学费]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辅导] [武汉理工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汽车工程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汽车运用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汽车运用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02Z2,申请工学硕士学位适用

一、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和学校对硕士学位获得者的基本要求,结合本学科专业的特点,特制定汽车运用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具体要求为:
1.掌握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培养具有扎实的汽车产业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机械学、自动控制理论、汽车运用等理论基础,具有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知识,熟悉服务贸易政策和法规,具有创新研究能力,能够适应汽车产业快速发展要求的复合型、研究型高级人才。
3.具有独立从事汽车运用工程科学研究、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和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在本学科专业范围内能够做出创造性成果。
4.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良好的外语听说能力以及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5.具有健康的体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汽车市场营销与顾客管理
2.汽车产业经济与服务贸易管理
3.新能源汽车运用技术
4.汽车智能运用技术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最长不超过5年。
非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一般为3-4年,最长不超过6年,在校学习研究的累计时间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
休学创业的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10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学分要求
总学分数为≥30学分,其中课程学习学分为≥25学分,必修环节学分为5学分。所修课程由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其中公共学位课≥11学分,专业学位课≥8学分,专业选修课≥5学分,跨学科选修课≥1学分。必修环节包括:实践环节3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选题报告及中期考核1学分。
五、必修环节
1实践环节的基本类型
(1)社会实践
研究生可以通过组织和参与社会调查、支教、扶贫及其他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进行实践活动,提倡以小组或团队形式开展,累计不少于15个工作日。
研究生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后,需撰写不少于2000字的社会实践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实践过程概述及体会、感想等,并附必要的佐证材料。社会实践服务对象(单位或个人)应在报告上填写评语。研究生提交由实践单位和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的书面实践报告,学院审核通过后记1学分。
(2)助研、助教、助管
研究生担任助教、助管或助研工作,其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完成至少一个标准岗位的助教、助管或助研工作通过后记 1学分。
研究生担任助研、助教、助管的相关要求和考核办法等参照《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三助”工作实施细则》(校研字[2016]1号)。
(3)创新创业竞赛
规范和促进研究生科研成果转化,鼓励研究生开展创业实践,提高创业技能。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并完成我校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学院审核通过后记1学分。
(4)基金申请书撰写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一篇省(市)级及以上自然(社会)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的申请书及20分钟汇报PPT,经指导教师检查、评阅合格者记1学分。
(5)国际交流
研究生在读期间通过各类项目赴境外高校、科研机构学习、交流合作(不少于3个月),或参加一次境外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报告。学院审核通过后记1学分。
※ 定向培养研究生、来华留学生可免修实践环节,但不记学分,所缺学分必须通过选修课程补齐。
2学术活动
为了促使研究生能主动关心和了解国内外本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开阔视野,启发创造力,要求每个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5次,且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必须写出500字以上的心得。经指导教师(小组)检查、审核,完成者在必修环节记1个学分。
3选题报告及中期考核
学位论文选题一般应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具有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的课题。确定学位论文工作的内容和工作量时应考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培养年限等因素。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学校的中期考核。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选题报告和中期考核的具体要求,按照研究生手册《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及开题实施办法》执行。选题报告通过后记1个必修环节学分。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1.科学研究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硕士学位论文送审前,需在C类及以上学术期刊发表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含录用通知)或取得授权专利1项。
C类期刊指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物理学等学科相关的中文核心期刊或EI收录的国际学术会议论文;专利指发明专利。
2.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使研究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在科学研究或工程实际训练中得到全面提高。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应有一定创新,要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新见解,新见解要有科学依据。论文应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必须立论正确,逻辑严密,论证充分,材料详实,文字通畅,格式规范,图表精确、数据和计量单位正确。
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一般为1年左右最短应不少于8个月。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必须通过“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2)”检测,达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学位论文的有关要求方可答辩。
※ 未尽事宜以研究生取得学籍当年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手册》和汽车工程学院研究生教育与管理补充规定为准。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或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的指导方法,培养方式应灵活多样,更多地采取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
积极探索交叉学科研究生团队指导模式改革,组建跨单位跨学科的研究生导师团队,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培养科学化、系统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科交叉人才。
积极探索研究生国际协同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的交流合作,聘请国外高水平大学的教授参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论文开题、论文答辩等环节,拓展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研究生的国际化水平。
八、其它
1.汽车运用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开题前需修满学位课程的学分,允许研究生开题后根据论文研究需要选修部分其他课程,申请答辩前修完全部课程即可。
2.汽车运用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应查阅本学科国内外文献4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三分之一。
3.汽车运用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阶段至少每月1次、论文工作阶段至少每月2次向指导教师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情况,并形成制度。
4.全日制、非全日制研究生适用同一培养方案。
5.本次制订培养方案从2019级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开始执行。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汽车电子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汽车电子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0703,申请工学硕士学位适用)

一、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和学校对硕士学位获得者的基本要求,结合本学科专业的特点,特制定汽车电子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具体要求为:
1.掌握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掌握汽车电子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可胜任本学科领域高层次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工作与科技管理工作,能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性成果。
3. 具有独立从事汽车电子工程科学研究、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和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在本学科专业范围内能够做出创造性成果。
4.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良好的外语听说能力以及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5.具有健康的体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汽车底盘系统电子控制技术
2.车身及安全系统控制技术
3.汽车动力系统电子控制技术
4.汽车车载信息与网络技术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最长不超过5年。
非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一般为3-4年,最长不超过6年,在校学习研究的累计时间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
休学创业的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10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学分要求
总学分数为≥30学分,其中课程学习学分为≥25学分,必修环节学分为5学分。所修课程由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其中公共学位课≥11学分,专业学位课≥8学分,专业选修课≥5学分,跨学科选修课≥1学分。必修环节包括:实践环节3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选题报告及中期考核1学分。 
五、必修环节
1.实践环节的基本类型
(1)社会实践
研究生可以通过组织和参与社会调查、支教、扶贫及其他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进行实践活动,提倡以小组或团队形式开展,累计不少于15个工作日。
研究生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后,需撰写不少于2000字的社会实践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实践过程概述及体会、感想等,并附必要的佐证材料。社会实践服务对象(单位或个人)应在报告上填写评语。研究生提交由实践单位和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的书面实践报告,学院审核通过后记1学分。
(2)助研、助教、助管
研究生担任助教、助管或助研工作,其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完成至少一个标准岗位的助教、助管或助研工作通过后记 1学分。
研究生担任助研、助教、助管的相关要求和考核办法等参照《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三助”工作实施细则》(校研字[2016]1号)。
(3)创新创业竞赛
规范和促进研究生科研成果转化,鼓励研究生开展创业实践,提高创业技能。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并完成我校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学院审核通过后记1学分。
(4)基金申请书撰写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一篇省(市)级及以上自然(社会)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的申请书及20分钟汇报PPT,经指导教师检查、评阅合格者记1学分。
(5)国际交流
研究生在读期间通过各类项目赴境外高校、科研机构学习、交流合作(不少于3个月),或参加一次境外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报告。学院审核通过后记1学分。
※ 定向培养研究生、来华留学生可免修实践环节,但不记学分,所缺学分必须通过选修课程补齐。
2.学术活动
为了促使研究生能主动关心和了解国内外本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开阔视野,启发创造力,要求每个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5次,且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必须写出500字以上的心得。经指导教师(小组)检查、审核,完成者在必修环节记1个学分。
3.选题报告及中期考核
学位论文选题一般应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具有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的课题。确定学位论文工作的内容和工作量时应考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培养年限等因素。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学校的中期考核。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选题报告和中期考核的具体要求,按照研究生手册《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及开题实施办法》执行。选题报告通过后记1个必修环节学分。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1.科学研究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硕士学位论文送审前,需在C类及以上学术期刊发表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含录用通知)或取得授权专利1项。
C类期刊指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物理学等学科相关的中文核心期刊或EI收录的国际学术会议论文;专利指发明专利。
2.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使研究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在科学研究或工程实际训练中得到全面提高。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应有一定创新,要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新见解,新见解要有科学依据。论文应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必须立论正确,逻辑严密,论证充分,材料详实,文字通畅,格式规范,图表精确、数据和计量单位正确。
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一般为1年左右,最短应不少于8个月。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必须通过“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2)”检测,达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学位论文的有关要求方可答辩。
※ 尽事宜以研究生取得学籍当年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手册》和汽车工程学院研究生教育与管理补充规定为准。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或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的指导方法,培养方式应灵活多样,更多地采取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
积极探索交叉学科研究生团队指导模式改革,组建跨单位跨学科的研究生导师团队,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培养科学化、系统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科交叉人才。
积极探索研究生国际协同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的交流合作,聘请国外高水平大学的教授参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论文开题、论文答辩等环节,拓展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研究生的国际化水平。
八、其它
1.汽车电子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开题前需修满学位课程的学分,允许研究生开题后根据论文研究需要选修部分其他课程,申请答辩前修完全部课程即可。
2.汽车电子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应查阅本学科国内外文献4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三分之一。
3. 汽车电子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阶段至少每月1次、论文工作阶段至少每月2次向指导教师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情况,并形成制度。
4.全日制、非全日制研究生适用同一培养方案。
5.本次制订培养方案从2019级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开始执行。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动力工程及热物理硕士培养方案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术学位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07,申请工学硕士学位适用

 

一、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和学校对硕士学位获得者的基本要求,结合本学科专业的特点,特制定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具体要求为:
1.掌握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 掌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宽广、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全面深入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现状、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前沿。
3.具有独立从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的科学研究或解决工程重大技术课题的能力,能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性成果。
4.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听说、专业阅读和写作。
5.具有健康的体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 燃烧及传热传质
2. 内燃机性能及控制
3. 动力机械监测诊断与控制
4. 新能源动力系统及智能控制

三、学制、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最长不超过5年。
非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一般为3-4年,最长不超过6年,在校学习研究的累计时间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
休学创业的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10年。

五、必修环节

1实践环节的基本类型
(1)社会实践
研究生可以通过组织和参与社会调查、支教、扶贫及其他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进行实践活动,提倡以小组或团队形式开展,累计不少于15个工作日。
研究生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后,需撰写不少于2000字的社会实践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实践过程概述及体会、感想等,并附必要的佐证材料。社会实践服务对象(单位或个人)应在报告上填写评语。研究生提交由实践单位和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的书面实践报告,学院审核通过后记1学分。
(2)助研、助教、助管
研究生担任助教、助管或助研工作,其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完成至少一个标准岗位的助教、助管或助研工作通过后记 1学分。
研究生担任助研、助教、助管的相关要求和考核办法等参照《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三助”工作实施细则》(校研字[2016]1号)。
(3)创新创业竞赛
规范和促进研究生科研成果转化,鼓励研究生开展创业实践,提高创业技能。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并完成我校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学院审核通过后记1学分。
(4)基金申请书撰写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一篇省(市)级及以上自然(社会)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的申请书及20分钟汇报PPT,经指导教师检查、评阅合格者记1学分。
(5)国际交流
研究生在读期间通过各类项目赴境外高校、科研机构学习、交流合作(不少于3个月),或参加一次境外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报告。学院审核通过后记1学分。
※ 向培养研究生、来华留学生可免修实践环节,但不记学分,所缺学分必须通过选修课程补齐。
2学术活动
为了促使研究生能主动关心和了解国内外本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开阔视野,启发创造力,要求每个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5次,且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必须写出500字以上的心得。经指导教师(小组)检查、审核,完成者在必修环节记1个学分。
3选题报告及中期考核
学位论文选题一般应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具有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的课题。确定学位论文工作的内容和工作量时应考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培养年限等因素。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学校的中期考核。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选题报告和中期考核的具体要求,按照研究生手册《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及开题实施办法》执行。选题报告通过后记1个必修环节学分。

六、科研与论文

1.科学研究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硕士学位论文送审前,需在C类及以上学术期刊发表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含录用通知)或取得授权专利1项。
C类期刊指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物理学等学科相关的中文核心期刊或EI收录的国际学术会议论文;专利指发明专利。
2.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使研究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在科学研究或工程实际训练中得到全面提高。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
学术学位论文应有一定创新,要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新见解,新见解要有科学依据。论文应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必须立论正确、逻辑严密、论证充分、材料详实、文字通畅、格式规范、图表精确、数据和计量单位正确。
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一般为1年左右,最短应不少于8个月。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必须通过“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2)”检测,达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学位论文的有关要求方可答辩。
※ 尽事宜以研究生取得学籍当年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手册》和汽车工程学院研究生教育与管理补充规定为准。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或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的指导方法,培养方式应灵活多样,更多地采取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
积极探索交叉学科研究生团队指导模式改革,组建跨单位跨学科的研究生导师团队,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培养科学化、系统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科交叉人才。
积极探索研究生国际协同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的交流合作,聘请国外高水平大学的教授参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论文开题、论文答辩等环节,拓展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研究生的国际化水平。

八、其他

1.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开题前需修满学位课程的学分,允许研究生开题后根据论文研究需要选修部分其他课程,申请答辩前修完全部课程即可。
2.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查阅本学科国内外文献4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三分之一。
3.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阶段每月至少1次、论文工作阶段至少每月2次向指导教师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情况,并形成制度。
4.全日制、非全日制研究生适用同一培养方案。
5.本次制订培养方案从2019级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开始执行。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车辆工程硕士生培养方案

车辆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0204,申请工学硕士学位适用)

一、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和学校对硕士学位获得者的基本要求,结合本学科专业的特点,特制定车辆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具体要求为:
1.掌握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掌握车辆工程宽广、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可胜任本学科领域高层次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工作与科技管理工作,能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性成果。
3.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和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在本学科专业范围内能够做出创造性成果。
4.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良好的外语听说能力以及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5.具有健康的体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1.现代汽车设计制造
2.汽车动力学及智能辅助驾驶技术
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4.汽车轻量化技术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最长不超过5年。
非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一般为3-4年,最长不超过6年,在校学习研究的累计时间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
休学创业的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10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学分要求
总学分数为≥30学分,其中课程学习学分为≥25学分,必修环节学分为5学分。所修课程由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其中公共学位课≥11学分,专业学位课≥8学分,专业选修课≥5学分,跨学科选修课≥1学分。必修环节包括:实践环节3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选题报告及中期考核1学分。
五、必修环节
1.实践环节的基本类型
(1)社会实践
研究生可以通过组织和参与社会调查、支教、扶贫及其他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进行实践活动,提倡以小组或团队形式开展,累计不少于15个工作日。
研究生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后,需撰写不少于2000字的社会实践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实践过程概述及体会、感想等,并附必要的佐证材料。社会实践服务对象(单位或个人)应在报告上填写评语。研究生提交由实践单位和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的书面实践报告,学院审核通过后记1学分。
(2)助研、助教、助管
研究生担任助教、助管或助研工作,其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完成至少一个标准岗位的助教、助管或助研工作通过后记 1学分。
研究生担任助研、助教、助管的相关要求和考核办法等参照《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三助”工作实施细则》(校研字[2016]1号)。
(3)创新创业竞赛
规范和促进研究生科研成果转化,鼓励研究生开展创业实践,提高创业技能。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并完成我校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学院审核通过后记1学分。
(4)基金申请书撰写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一篇省(市)级及以上自然(社会)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的申请书及20分钟汇报PPT,经指导教师检查、评阅合格者记1学分。
(5)国际交流
研究生在读期间通过各类项目赴境外高校、科研机构学习、交流合作(不少于3个月),或参加一次境外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报告。学院审核通过后记1学分。
※ 定向培养研究生、来华留学生可免修实践环节,但不记学分,所缺学分必须通过选修课程补齐。
2.学术活动
为了促使研究生能主动关心和了解国内外本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开阔视野,启发创造力,要求每个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参加学术活动不少于5次,且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必须写出500字以上的心得。经指导教师(小组)检查、审核,完成者在必修环节记1个学分。
3.选题报告及中期考核
学位论文选题一般应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具有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的课题。确定学位论文工作的内容和工作量时应考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培养年限等因素。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学校的中期考核。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选题报告和中期考核的具体要求,按照研究生手册《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及开题实施办法》执行。选题报告通过后记1个必修环节学分。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1.科学研究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硕士学位论文送审前,需在C类及以上学术期刊发表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含录用通知)或取得授权专利1项。
C类期刊指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物理学等学科相关的中文核心期刊或EI收录的国际学术会议论文;专利指发明专利。
2.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使研究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在科学研究或工程实际训练中得到全面提高。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应有一定创新,要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新见解,新见解要有科学依据。论文应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必须立论正确,逻辑严密,论证充分,材料详实,文字通畅,格式规范,图表精确、数据和计量单位正确。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必须通过“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2)”检测,达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学位论文的有关要求方可答辩。
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一般为1年左右,最短应不少于8个月。
※ 未尽事宜以研究生取得学籍当年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手册》和汽车工程学院研究生教育与管理补充规定为准。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或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的指导方法,培养方式应灵活多样,更多地采取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
积极探索交叉学科研究生团队指导模式改革,组建跨单位跨学科的研究生导师团队,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培养科学化、系统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学科交叉人才。
积极探索研究生国际协同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的交流合作,聘请国外高水平大学的教授参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论文开题、论文答辩等环节,拓展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研究生的国际化水平。
八、其它
1.车辆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开题前需修满学位课程的学分,允许研究生开题后根据论文研究需要选修部分其他课程,申请答辩前修完全部课程即可。
2.车辆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应查阅本学科国内外文献4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三分之一。
3. 车辆工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阶段至少每月1次、论文工作阶段至少每月2次向指导教师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情况,并形成制度。
4.全日制、非全日制研究生适用同一培养方案。
5.本次制订培养方案从2019级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开始执行。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介绍简介

车辆工程
1、专业简介
车辆工程专业是融合机械、能源、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控制、计算机等多学科领域知识,研究和解决道路车辆、轨道车辆、军用车辆、工程车辆及拖拉机等陆上移动机械在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试验检测、运行管理等方面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宽口径综合性专业。
车辆工程专业面向的主体行业——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高度专业化、自动化的综合性工业;面向的工业产品——车辆,是高新技术的结晶和新成果的载体。随着与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专业应用已拓展至新能源、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新兴领域。
2、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汽车产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材料和信息科学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具有较强创新精神、突出实践能力和宽广国际视野,并具有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的汽车行业领军人才。
主要专业方向有:整车设计与底盘控制、车身工程与智能制造、汽车电子与智能汽车。
核心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汽车制造工艺学、汽车试验学、整车开发与项目管理、车辆控制理论。
特色课程: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汽车动力学控制、汽车创新设计、汽车新技术、汽车轻量化、智能制造技术、汽车机器人技术、汽车车身艺术设计、算法导论、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车辆、智能汽车。
3、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武汉理工大学是我国最早设立并连续60年开办车辆工程专业的高校之一。车辆工程专业是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首批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首批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8年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车辆工程专业所在学科是原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是武汉理工大学重点建设和发展的优势学科之一。该专业教学团队是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专任教师共77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36人,获博士学位比例达95%,有留学经历比例达51%。该专业拥有国内五个国际汽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的“PACE”中心、全球顶尖汽车动力系统研发机构“Ricardo”培训中心,建有国家级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1个、新能源汽车科学与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基地6个,为本专业学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撑。专业教师承担了大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等,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多年来该专业为中国汽车领域培养了1.2万余名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武汉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科专业发展沿革
培养特色:
(1)课内课外紧密结合,学生创新能力强
以建设系列“金课”为抓手,加强学科前沿类、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推动“课堂革命”;搭建“三步递进、三层提升”的实践教学与工程创新训练平台,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自主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成果突出,近3年获科技创新竞赛国家级奖励43项
为武汉理工大学居全国学科竞赛排名前列做出突出贡献。
名师垂范、中外融合
 
(2)围绕汽车“五化”趋势,培养体系覆盖全
面向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轻量化”等发展新趋势创新专业架构,构建了包括设计、制造、试验、再制造的汽车产业链关键技术领域并涵盖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智能汽车等行业发展方向的专业培养体系。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湖北省教学成果奖5项。
 
(3)有效支撑产业发展,就业拓展空间大
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优势,主要以学校汽车行业董事会单位为依托,建立了20余个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通过重大项目承接、科研反哺教学、基地联合共建,实现科教协同、行业协同育人。培养的卓越人才全面覆盖国内各汽车企业,成为企业的领军人才及骨干力量,有效支撑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4、学生毕业发展情况
就业情况:本科生毕业5年后,90%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取得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或进入中层及以上管理岗位超过7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评价优秀率超过80%。2019届毕业生共272人,就业率为97.79%。
单位性质:国有企业就业占比54.55%,合资企业就业占比19.83%,民营及其他企业就业占比18.92%。
地域流向:就业地域主要流向上海市、广东省、湖北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其中武汉市就业人数最多,占比30.58%。
行业分布: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汽车行业,占比92.56%。面向世界500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比例为86.71%。
知名企业:一汽解放、一汽大众、东风技术中心、东风日产、东风本田、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中国重汽、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广汽新能源、北京现代、北京奔驰、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奇瑞捷豹路虎、吉利汽车、比亚迪汽车、特斯拉、蔚来汽车、博世、法士特、采埃孚(中国)等。
升学与出国(境)情况: 2019届毕业生升学与出国(境)共145人,其中国内升学125人,占比45.96%,出国(境)20人,占比7.35%。免试推荐研究生比例为19.12%。
国内升学去向:主要进入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及武汉理工大学等“双一流计划”建设高校深造。
出国(境)去向:主要前往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际化交流和深造高校包括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华盛顿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伯明翰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斯图加特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千叶大学等。
优秀学生代表:
周道林,车辆工程专业1603班班长,先后荣获国家奖学金、卓越奖学金、青年五四奖章等,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国家二等奖,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现已保送至清华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宋昱辰,车辆工程专业1606班学生,先后荣获校二等奖学金、TE奖学金、“校三好学生”及“校优秀学生干部”等,参加伊利诺伊香槟分校暑期科研,发表学术论文1篇,申请国家专利2项,现已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录取攻读研究生。
杰出校友代表:
刘启明,本专业1986届毕业生,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董事、执行副总经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刘卫东,本专业1988届毕业生,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陈雪峰,本专业1999届毕业生,奇瑞捷豹路虎汽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常务副总裁。
吕  辰,本专业2010届毕业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自动驾驶与人机系统实验室主任,兼任能源研究院未来交通技术方向主任,助理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介绍

二、能源与动力工程
1、专业介绍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致力于传统能源的高效利用及新能源的开发,主要研究热能、光能、动能和势能等能量形式向机械能、电能等形式转化或逆向转化过程中的规律,以及研究实现这些转化过程的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的理论与技术,是一门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工科专业。
能源动力科学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一起,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其所涉及的主体行业——交通运输、海洋船舶、航空航天等,对整个国民经济和工程技术发展起着基础性、关键性、支撑性以及驱动性作用。
2、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厚基础、强能力、重特色、高素质”为目标,培养理想信念坚定、道德品质优秀、素质能力卓越,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适应国家能源及动力系统科技和产业发展需求,胜任能源及动力机械产品设计开发、试验、制造等领域工作的拔尖创新人才和支撑行业发展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核心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动力学基础、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汽车工程材料、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汽车发动机设计、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热能与动力机械测试技术、热能与动力机械性能实验等。
特色课程:汽车动力装置控制管理系统、汽车动力系统创新综合设计、电动汽车电驱动理论与控制、汽车新能源及其动力装置、燃料电池系统、电池管理系统、智能网联汽车、氢能汽车及其关键技术等。
3、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武汉理工大学重点建设和发展的特色专业之一,是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该专业拥有国内五个国际汽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的“PACE”中心、全球顶尖汽车动力系统研发机构“Ricardo”培训中心,建有国家级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1个、新能源汽车科学与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基地6个,为本专业学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撑。其支撑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有博士后流动站。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专业发展沿革
该专业始终坚持以特色创优势,紧跟世界能源与动力学术发展前沿,紧贴国家能源战略及动力系统发展需求,重点开展节能减排及新能源技术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重视与汽车行业的紧密合作,主要以学校汽车行业董事会单位为依托,建立了多个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实行“政产学研用”发展模式,组建了由地方政府、高校、企业等10余家单位组成的湖北省汽车零部件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与武汉市共建了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培养特色:
(1)构建了以汽车为对象、凸显新能源动力系统特色的课程知识培养体系
本专业围绕国家能源结构转型的重大需求,不断优化专业人才知识体系,着力培养在车用氢燃料电池、动力电池及混合动力系统领域专业基础扎实、创新意识突出的适应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端工程技术人才。
(2)构建了与行业密切结合、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实习实训平台支撑体系
充分发挥学校的行业特色优势,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和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建立科学的校企互动机制,完善校内师生到校外教学基地和相关企业生产一线实践与学习、相关企事业的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不断提升实验实践教学质量。
(3)构建了课内课外相互衔接、层次递进的创新创业能力拓展体系
依托“引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梦工场”,大力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智能车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10余项,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系列赛事、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等国内知名赛事中获得奖励数十项。
4、学生毕业发展情况
就业情况:本科生毕业5年后,90%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取得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或进入中层及以上管理岗位超过7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评价优秀率超过80%。2019届毕业生共150人,就业率为97.30%。
单位性质:国有企业就业占比37.5%,合资企业就业占比25%,民营及其他企业就业占比29.17%。
地域流向:就业地域主要流向湖北省、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其中武汉市就业人数最多,占比29.17%。
行业分布: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汽车行业,占比82.29%。面向世界500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比例为80.71%。
知名企业:一汽解放、一汽大众、东风技术中心、东风日产、东风本田、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中国重汽、广汽三菱、广汽新能源、比亚迪新能源、特斯拉、宁德时代、潍柴动力、广西玉柴、康明斯、法士特等。
升学与出国(境)情况: 2019届毕业生升学与出国(境)共50人,其中国内升学44人,占比29.3%,出国(境)6人,占比4%。
国内升学去向:主要进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以及武汉理工大学等“双一流计划”建设高校深造。
出国(境)去向:主要前往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国际化交流和深造高校包括美国普渡大学、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伯明翰大学、考文垂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等。
优秀学生代表:
窦  新,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1601班学生,本科四年课程平均分90.5分,专业排名第一,多次获评国家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标兵等,获2018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大赛三等奖。现已保送至浙江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王胜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1603班班长,本科四年课程平均分90.1分,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大二和大三学年分获“校三好学生”和“校三好学生标兵”荣誉称号,申请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项。现已保送至华中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杰出校友代表:
丁汉初,本专业1982届毕业生,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原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
    杨  青,本专业1988届毕业生,现任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
    刘  伟,本专业1991届毕业生,现任中国重汽集团副总经理。
谭贵荣,本专业1992届毕业生,现任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介绍

三、汽车服务工程
1、专业简介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培养具有现代机械、管理、能源、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学科理论基础,掌握汽车工程服务技术及相关运作管理的研究与创新能力,能够胜任汽车商品企划、汽车技术支持、汽车产业链管理等智能服务领域工作要求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专业依托汽车产业新型生态圈,适应汽车产品与服务的智能化、绿色化和业态模式创新化要求,突出鲜明的学科交叉性、知识集成性和实践创新性特色,与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专业相得益彰,共同为汽车全产业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2、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汽车及其智能服务产业,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汽车共享服务需求,培养具有扎实的机械、管理、能源、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理论基础,具备“懂技术、善经营、会服务”的能力素质,能够胜任汽车商品企划、汽车技术支持、汽车产业链管理等领域工作,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管理能力和宽广的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核心课程: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控制原理、智能网联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服务系统规划、汽车营销与策划、汽车服务工程基础、汽车诊断实验、汽车工程材料、优化方法与数据挖掘。
特色课程: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汽车感知技术、车联网技术基础、创业理论与创业管理、技术价值创新与商业模式。
3、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汽车服务工程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也是国内首个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同类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起源最早、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两位,其支撑学科机械工程是学校重点建设与发展的优势特色学科,是原教育部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本专业拥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新能源与智能网联车湖北省工程技术中心等6个省部级科研基地。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加拿大魁北克大学三河城分校等高校建立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关系。先后获国家及湖北省教学成果奖6项。
培养特色:
(1)构建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支持体系
紧密结合汽车智能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等发展趋势和重大需求,围绕智能网联服务和新能源服务,增设创新创业、智能网联服务等专业方向,构建包含大数据挖掘、车联网应用、环境感知、新能源汽车原理等知识的技术支持体系,提升专业内涵与外延,优化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和技术能力,支撑汽车产业向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转型升级。
(2)培养适应汽车产业链业态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
紧跟汽车产业发展方向,拓展校企协同育人与联合培养体制机制,以汽车营销与策划、国际汽车贸易理论、汽车企业财务管理、创业理论与创业管理等知识为基础,着力培养能够胜任汽车商品企划和汽车产业链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技术+管理”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支撑汽车全产业链新业态发展。
4、学生毕业发展情况
就业情况:本科生毕业5年后,90%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取得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或进入中层及以上管理岗位超过7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评价优秀率超过80%。2019届毕业生共96人,就业率为93.75%。
单位性质:国有企业就业占比45.61%,合资企业就业占比22.81%,民营及其他企业就业占比29.82%。
地域流向:就业地域主要流向湖北省、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其中武汉市就业人数最多,占比28.13%。
行业分布: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汽车及其智能服务行业,占比74.79%。毕业生面向世界500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比例为71.93%。
知名企业:一汽解放、东风技术中心、东风柳汽、东风本田、泛亚技术中心、上汽通用五菱、广汽本田、广汽丰田、广汽新能源、中国重汽、比亚迪汽车、蔚来汽车、三一集团、中国平安、汽车之家等。
升学与出国(境)情况: 2019届毕业生升学与出国(境)共35人,其中国内升学29人,占比30.21%,出国(境)6人,占比6.25%。
国内升学去向:主要进入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以及武汉理工大学等“双一流计划”建设高校深造。
出国(境)去向:主要前往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际化交流和深造高校包括英国巴斯大学、华威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等。
优秀学生代表:
朱嘉睿,汽车服务工程专业1601班学生,本科四年课程平均分91.2分,专业排名及综合测评排名均为第一,获中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华南赛区二等奖及全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赛车三等奖,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项,现已保送至浙江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郭  军,汽车服务工程专业1602班学生,本科四年课程平均分89.5分,获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华南赛区三等奖,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现已保送至华中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杰出校友代表:
姚佐平,本专业1985届毕业生,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聂亚煦,本专业1992届毕业生,广东精文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
曾澍湘,本专业1999届毕业生,现任蔚来驱动科技(XPT)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林长波,本专业2002届毕业生,现任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简介

汽车工程学院位于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校区,是学校特色学院,创办于 1958年。学院设有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汽车服务工程 3 个本科专业,其中车辆工程专业是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院拥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点,车辆工程、汽车运用工程和汽车电子工程3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点(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动力工程2个硕士专业学位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均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并建有博士后研究流动站。学院牵头的“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作为典型的学科交叉领域,列入学校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六个重点领域之一。
学院建有新能源汽车科学与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新能源与智能网联车湖北省工程技术中心、燃料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汽车零部件绿色设计制造与试验湖北省产业技术创新基地等 6个省部级科研基地。学院与武汉市联合成立武汉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与随州市共同组建随州武汉理工大学工业研究院,与上汽通用五菱、东风等汽车企业联合建设国家工程实践教育示范中心和湖北省工程实践教育示范中心,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联合建立PACE中心,与英国Ricardo公司联合建立研究培训中心。学院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伯明翰大学、布鲁奈尔大学,美国普渡大学、伊利诺伊香槟分校、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加拿大魁北克大学三河城分校等建立了密切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关系,以此申报的“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简称“CSC项目”),于2019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立项资助。
学院现有169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133人,教授24人、副教授73人,博士生导师49人。专任教师获博士学位比例达90.3%,在国外获得学位或在国外进修访问一年及以上占43.2%。学院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学院现有国家杰青、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多名;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培养计划第一层次入选者、湖北省教学名师等省部级人才工程入选者多名。通过大力实施学校“15551”人才工程,构建由4名院士“战略科学家”、3名“学科首席教授”、 2名“特色专业责任教授”、9名“青年拔尖人才”和4名“精品课程名师”、9名“青年教学名师”等引领的梯队完整、结构合理、富于创新的卓越教育人才队伍体系。
近年来,学院承担了一大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项目、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等,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多项。根据行业发展与技术进步的要求,学院在汽车零部件现代设计与先进制造、汽车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汽车节能减排、汽车服务与产业规划等研究领域已形成特色与优势。
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建成了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视频公开课、省级精品课程、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等优质课程体系,并依托由一汽、东风、上汽、北汽、中国重汽、中汽研等60余家汽车骨干企业组成的汽车行业董事会,建立了一大批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专业素质与技能培养提供基础支撑。建成了1200平米的“引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及1000余平米的“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梦工场”,形成了“以一大批科技创新团队为依托,以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以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为牵引”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有力支撑。每年有超过800名本科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活动,超过100名本科生获得国内外各类科技创新竞赛省级以上奖励。近三年,学院本科生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10项、位居全国前列;在大学生(电动)方程式汽车大赛和巴哈大赛中获得国家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节能减排”等其他高水平赛事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大部分就业于世界500强企业。学院培养的本科毕业生遍布国内外知名汽车整车、零部件及相关企业,深受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为汽车产业特别是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做出突出贡献。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邓亚东导师介绍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邓亚东导师介绍:  
▶个人简介
  邓亚东,男,1958年10月出生,教授,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研究所副所长,湖北省电动汽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湖北省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湖北省汽车工业协会个人理事、专家组副组长。
▶主要从事
  主要从事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与技术开发工作;主要讲授汽车理论,电动汽车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
  汽车动力学及其控制,汽车及电动车辆系统分析与设计。
▶教学情况
  主要讲授汽车理论,电动汽车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
▶研究课题
  主持和参与的项目有:国家科技部:863EQ7200HEV混合动力轿车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与控制策略研究(副组长),863基于CCM技术的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制,863燃料电池电堆及关键材料的研制开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汽车尾气热点发电回收利用关键技术及其示范轿车合作研究开发(子项负责人),973热电材料和器件的服役行为与系统验证;教育部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驱动系统计算机模拟及设计软件开发;湖北省及武汉市重点项目燃料电池汽车控制,燃料电池开发,武汉市重点项目:电动大客车(负责人),小型电动清扫车开发(负责人),材料复合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汽车尾气余热发电实证系统(负责人),东风汽车公司及其它企业委托的汽车及零部件开发项目等共计30余项,项目较集中于电动汽车研究及开发领域,是“楚天1号”、“楚天2号”燃料电池汽车主要完成者。
▶获奖及专利
  获得原机械部、湖北省及武汉市科技进步奖共3项,获得国家专利10余项。
  [1]邓亚东;邓丽梅;苏楚奇;金德先;彭国祥.一种大客车混合动力系统动力耦合装置[P].CN200720087230.1.武汉理工大学.2008-07-30
  [2]邓楚南;邓亚东.微型三轮或四轮电动车同轴组合式整体驱动桥[P].CN02229004.4.武汉理工大学.2003-05-07
  [3]全书海;全睿;黄亮;张清杰;邓亚东;唐新峰;翟鹏程;苏楚奇;胡琴;吴超;张明利.一种汽车发动机尾气余热热电转换台架试验装置及控制方法[P].CN200910272747.1.武汉理工大学.2010-05-05
  [4]杨胜兵;过学迅;邓亚东;王俊.一种采用不同物理原理冗余设计的电子油门踏板[P].CN200910063751.7.武汉理工大学.2010-02-03
  [5]邓亚东;全书海;翟鹏程;唐新峰;张清杰;苏楚奇;彭国祥;杨胜兵.基于发动机废热热电发电的弱混合动力系统[P].CN201010100900.5.武汉理工大学.2010-08-04
  [6]邓亚东;全书海;翟鹏程;唐新峰;张清杰;苏楚奇;彭国祥;杨胜兵.汽车尾气废热温差发电装置[P].CN201020101524.7.武汉理工大学.2010-11-03
  [7]全书海;全睿;黄亮;张清杰;邓亚东;唐新峰;翟鹏程;苏楚奇;胡漾;熊竟涛;杨柳春;王月.一种汽车发动机尾气余热热电转换台架试验装置[P].CN200920229780.1.武汉理工大学.2010-11-24
  [8]全睿;唐新峰;全书海;黄亮;张清杰;邓亚东;苏楚奇;翟鹏程;王月.一种汽车尾气余热热电转换车载电源系统及控制方法[P].CN201110225603.8.武汉理工大学.2011-12-14
  [9]唐新峰;全睿;全书海;张清杰;邓亚东;苏楚奇;翟鹏程;黄亮;郑韩麟.一种单模块独立水冷式汽车尾气热电转换装置及方法[P].CN201110415821.8.武汉理工大学.2012-04-25
  [10]唐新峰;全睿;全书海;黄亮;张清杰;邓亚东;苏楚奇;翟鹏程;王月.一种汽车尾气余热热电转换车载电源系统[P].CN201120285591.3.武汉理工大学.2012-07-04
  [11]汽车尾气废热温差发电装置,邓亚东;全书海;翟鹏程;唐新峰;张清杰;苏楚奇;彭国祥;杨胜兵,公开号:CN201623673U公开日:2010.11.03
  [12]一种利用汽车尾气余热发电转换装置,邓亚东;王计广;叶冰清;唐新峰;白洁;彭杨;陈珊;佟乃强;詹卫炜,公开号:CN202524340U公开日:2012.11.07
  [13]三元催化热电转换器,邓亚东;刘珣;谢蛟龙;佟乃强;陈珊;杨小庆;镇新,公开号:CN202718733U公开日:2013.02.06
▶联系方式
  邮箱:dengyadong@sina.com
  电话:027-87859306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过学迅导师介绍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过学迅导师介绍:
▶个人简介
  过学迅,1956年生。工学博士,教授。1995年9月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汽车系主任,兼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越野车技术分会委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图书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机学会拖拉机委员会委员等职。2011年被杭州市聘为“钱江学者”。
▶研究方向
  汽车动力学及控制,在汽车传动系统仿真与控制、汽车制动系统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
▶研究课题
  主持的主要研究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车用液电馈能式减振器理论及试验研究”、科技部“十五”“863”子项目“多能源动力总成能量管理策略研究”、省部级基金项目“大功率液力减速器研究”、“基于三维流动理论的液力变矩器设计方法研究”、“高效液力缓速器优化设计研究”;并完成“中型客车制动跑偏研究”、“轿车制动器噪声机理研究”、“基于数字化的汽车制动器CAD平台开发”、“轿车电子驻车制动系统开发”、“低平板液压自行走式车辆设计”、“重型越野车油气悬架设计研究”、“微型汽车变速箱系列试验台研制”、“汽车转鼓试验台计算机数据采集和控制系统的研制”等一批企业项目。
▶获奖及专利
  获得“一种液电馈能式汽车减振器”、“一种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等4项发明专利授权,获得“具有减小空气阻力装置的液力减速制动器”等多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主要论文
  在国内外期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近五年在《汽车工程》、《汽车技术》、《中国机械工程》、《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系统仿真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篇,在美国汽车工程学会(SAE)会议及出版物上发表论文15篇,在IEEE等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9篇,被EI检索近30篇。
▶著作教材
  主编出版书籍《汽车自动变速器结构和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汽车设计》(人民交通出版社)、《车辆工程专业概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现代汽车电控技术问答》(科学出版社)4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