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武汉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武汉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武汉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武汉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武汉大学考研难吗] [武汉大学研究生院] [武汉大学排名] [武汉大学考研群] [武汉大学研究生学费] [武汉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新闻与传播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艺术理论专业简介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现代传播理念和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国情,熟练掌握广播电视艺术理论与方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广播电视艺术理论基本功底,具有较强的广播电视实践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具有敏锐的广播电视学术触角和较强的业务能力,能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广播电视艺术领域进行广播电视艺术学术研究或从事广播电视创作实践工作。掌握一门外语,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二、研究方向
1、电视剧与纪录片研究
该方向研究电视剧与纪录片的基本原理、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考察中外电视剧与纪录片艺术的演变历程;分析其创作原理、文本形态与视觉语言;探索创作思维的创新性与个性化,运营模式的产业化与国际化等趋向。
2、广播电视理论与批评
该方向从广播电视基本理论出发,以史论相参、创评结合,探究广播电视艺术主要流派、理念与特性,分析影视语言与当代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全球化”语境与影视叙事方式的转变中阐释广播电视的“现代性”历程及其生存的文化空间。
3、广播电视语言艺术
该方向主要研究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相关知识和理论,主要运用播音主持艺术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习年限
学制为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申请提前毕业者学习年限不得少于两年,且必须符合提前毕业的相关条件,并提交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通过后方能提前毕业。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本专业应修满的总学分为42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30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5学分,学科通开课6学分,二级学科必修课5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4-6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其中公共选修课不超过2分);实践环节2学分;学位论文10学分。必修课程分三个学期安排,每学期所修课程学分原则上不超过12个学分。
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须补修2门本科生必修课并取得合格以上成绩,该成绩不计入学分。
五、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不晚于第五学期初,学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
2、开题报告:选题后,学生应拟定撰写计划,然后在本学科专业或导师所属系内进行开题报告,参加论文开题报告的老师应不应少于三名(包括导师)。经讨论认可后,方可正式进入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
3、论文撰写:论文应阐述传播学理论或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要求格式规范,选题正确,论据翔实,逻辑性强,文字流畅。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后,导师应不定期检查论文进展情况。学位论文完成并经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在论文答辩前一个月提交给2位论文评阅人评阅。评阅人须是具备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同行专家。评阅意见在合格以上者,方可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4、答辩资格: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完成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完成实习实践环节,参加8次以上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听取学术报告等),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一篇北大核心期刊论文或者C扩以上级别的期刊论文,或者参编导师编写且公开出版的教材或者著作(字数不少于2万字),或者在高级别的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所有必修环节,且学位课程成绩要求为A-以上,在攻硕期间在CSSCI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
5、论文答辩:在每年5月底或11月底前完成。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论文方为通过。
六、其他必修环节
1、实践环节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环节分为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安排在第四学期的专业实习,学生应赴相关单位进行;二是平时,各研究方向可根据需要,安排研究生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或开发项目,参加有关学术会议或调研、收集资料等。参加实习实践和学术交流活动的情况需详细填写在《武汉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习实践考核表》和《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上,并提交实习实践总结报告。经学院审核合格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批备案后方可计2学分。
2、中期考核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中期考核实行淘汰制,根据研究生学习及科研情况,结合专业成绩,确认其具体流向,大致包括硕博连读、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及退学三种情况。
七、培养方式
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要全面关心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学习及身心健康;要通过课程学习和撰写学位论文等多种形式,着重培养其科研方面的独立工作能力。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硕士专业简介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新闻传播理念和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国情,熟练掌握新闻传播理论与方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遵守法律法规,能够把握现代新闻传播职业理念,恪守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熟练掌握新闻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熟练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能从事新闻学实务和新闻学教学、科研工作;掌握一门外语,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二、研究方向
1、新闻理论
该方向主要研究新闻传播的一般规律,探讨新闻传播发展过程中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2、新闻业务
该方向主要研究新闻采、写、编、评业务的一般原理,探寻其规律及业务运作规范。
3、新闻传播史
该方向主要研究新闻传播事业中的观念、制度、现象诸层面以及重要的媒体与新闻从业者,揭示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文化内涵。
4、中西新闻比较
该方向主要研究中西新闻业的发展和新闻观念的演变,探讨跨文化新闻传播的现实途径。
三、学习年限
学制为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申请提前毕业者学习年限不得少于两年,且必须符合提前毕业的相关条件,并提交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通过后方能提前毕业。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本专业应修满的总学分为42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30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5学分,学科通开课6学分,二级学科必修课5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4-6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其中公共选修课不超过2分);实践环节2学分;学位论文10学分。必修课程分三个学期安排,每学期所修课程学分原则上不超过12个学分。
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须补修2门本科生必修课并取得合格以上成绩,该成绩不计入学分。
五、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不晚于第五学期初,学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
2、开题报告:选题后,学生应拟定撰写计划,然后在本学科专业或导师所属系内进行开题报告,参加论文开题报告的老师应不应少于三名(包括导师)。经讨论认可后,方可正式进入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
3、论文撰写:论文应阐述新闻学理论或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要求格式规范,选题正确,论据翔实,逻辑性强,文字流畅。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后,导师应不定期检查论文进展情况;学位论文完成并经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在论文答辩前一个月提交给2位论文评阅人评阅。评阅人须是具备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同行专家。评阅意见在合格以上者,方可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4、答辩资格: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完成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完成实习实践环节,参加8次以上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听取学术报告等),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一篇北大核心期刊论文或者C扩以上级别的期刊论文,或者参编导师编写且公开出版的教材或者著作(字数不少于2万字),或者在高级别的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所有必修环节,且学位课程成绩要求为A-以上,在攻硕期间在CSSCI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
5、论文答辩:在每年5月底或11月底前完成。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论文方为通过。
六、其他必修环节
1、实践环节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环节分为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安排在第四学期的专业实习,学生应赴新闻单位进行;二是平时,各研究方向可根据需要,安排研究生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或开发项目,参加有关学术会议或调研、收集资料等。参加实习实践和学术交流活动的情况需详细填写在《武汉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习实践考核表》和《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上,并提交实习实践总结报告。经学院审核合格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批备案后方可计2学分。
2、中期考核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安排在第四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实行淘汰制,根据研究生学习及科研情况,结合专业成绩,确认其具体流向,大致包括硕博连读、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及退学三种情况。
七、培养方式
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要全面关心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学习及身心健康;要通过课程学习和撰写学位论文等多种形式,着重培养其科研方面的独立工作能力。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字媒介专业简介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现代传播理念和国际化视野,熟练掌握数字媒介理论与方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遵守法律法规,能够把握现代传媒职业理念,恪守传媒职业道德;熟练掌握数字媒介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熟练的工程能力和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能从事数字媒介工程和产业实践、科研工作;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二、研究方向
1、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
该方向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研究各种媒体技术的融合演变与整合发展趋势及其应用,现有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的相关机制与影响,以及技术与新闻传播业的互动。
三、学习年限
学制为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申请提前毕业者学习年限不得少于两年,且必须符合提前毕业的相关条件,并提交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通过后方能提前毕业。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本专业应修满的总学分为42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30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5学分,学科通开课7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8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其中公共选修课不超过2分);实践环节2学分;学位论文10学分。必修课程分三个学期安排,每学期所修课程学分原则上不超过12个学分。
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须补修2门本科生必修课并取得合格以上成绩,该成绩不计入学分。
五、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不晚于第五学期初,学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
2、开题报告:选题后,学生应拟定撰写计划,然后在本学科专业或导师所属系内进行开题报告,参加论文开题报告的老师应不应少于三名(包括导师)。经讨论认可后,方可正式进入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
3、论文撰写:论文应阐述数字媒介理论与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要求格式规范,选题正确,论据翔实,逻辑性强,文字流畅。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后,导师应不定期检查论文进展情况;学位论文完成并经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在论文答辩前一个月提交给2位论文评阅人评阅。评阅人须是具备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同行专家。评阅意见在合格以上者,方可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4、答辩资格: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完成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完成实习实践环节,参加8次以上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听取学术报告等),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一篇北大核心期刊论文或者C扩以上级别的期刊论文,或者参编导师编写且公开出版的教材或者著作(字数不少于2万字),或者在高级别的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所有必修环节,且学位课程成绩要求为A-以上,在攻硕期间在CSSCI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
5、论文答辩:在每年5月底或11月底前完成。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论文方为通过。
六、其他必修环节
1、实践环节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环节分为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安排在第四学期的专业实习,学生应赴媒体单位进行;二是平时,各研究方向可根据需要,安排研究生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或开发项目,参加有关学术会议或调研、收集资料等。参加实习实践和学术交流活动的情况需详细填写在《武汉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习实践考核表》和《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上,并提交实习实践总结报告。经学院审核合格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批备案后方可计2学分。
2、中期考核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安排在第四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实行淘汰制,根据研究生学习及科研情况,结合专业成绩,确认其具体流向,大致包括硕博连读、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及退学三种情况。
七、培养方式
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要全面关心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学习及身心健康;要通过课程学习和撰写学位论文等多种形式,着重培养其科研方面的独立工作能力。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专业简介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现代传播理念和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国情,熟练掌握传播理论与方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遵守法律法规,能够把握现代传播职业理念,恪守传播职业道德;熟练掌握传播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熟练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能从事传播学实务和传播学教学、科研工作;掌握一门外语,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二、研究方向
1、传播理论
该方向主要研究传播过程中的一般规律,探讨传播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2、广播电视
该方向主要研究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探寻其规律及操作规范,并研究广播电视媒介与社会及文化之间的关系。
3、广告传播
该方向主要研究广告传播的一般规律,探讨广告传播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4、网络传播
该方向主要研究网络传播一般规律,探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5、图像与动画设计
该方向主要研究图像与动画设计的二维、三维及网络动画设计的一般规律,探讨图像与动画设计创意,以及审美观念和过程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6、媒介经营管理
该方向主要研究媒介经济与媒介产业的运行规律,及媒介组织的经营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
三、学习年限
学制为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四年。申请提前毕业者学习年限不得少于两年,且必须符合提前毕业的相关条件,并提交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通过后方能提前毕业。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本专业应修满的总学分为42学分,其中:课程总学分30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5学分,学科通开课6学分,二级学科必修课5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4-6学分,其余为选修课学分,其中公共选修课不超过2分);实践环节2学分;学位论文10学分。必修课程分三个学期安排,每学期所修课程学分原则上不超过12个学分。
跨专业入学和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须补修2门本科生必修课并取得合格以上成绩,该成绩不计入学分。
五、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不晚于第五学期初,学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
2、开题报告:选题后,学生应拟定撰写计划,然后在本学科专业或导师所属系内进行开题报告,参加论文开题报告的老师应不应少于三名(包括导师)。经讨论认可后,方可正式进入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
3、论文撰写:论文应阐述传播学理论或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要求格式规范,选题正确,论据翔实,逻辑性强,文字流畅。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后,导师应不定期检查论文进展情况。学位论文完成并经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在论文答辩前一个月提交给2位论文评阅人评阅。评阅人须是具备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同行专家。评阅意见在合格以上者,方可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4、答辩资格: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完成课程的学习并修满学分,完成实习实践环节,参加8次以上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听取学术报告等),以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公开发表一篇北大核心期刊论文或者C扩以上级别的期刊论文,或者参编导师编写且公开出版的教材或者著作(字数不少于2万字),或者在高级别的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申请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所有必修环节,且学位课程成绩要求为A-以上,在攻硕期间在CSSCI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1篇。
5、论文答辩:在每年5月底或11月底前完成。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经全体委员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论文方为通过。
六、其他必修环节
1、实践环节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环节分为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安排在第四学期的专业实习,学生应赴相关单位进行;二是平时,各研究方向可根据需要,安排研究生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或开发项目,参加有关学术会议或调研、收集资料等。参加实习实践和学术交流活动的情况需详细填写在《武汉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实习实践考核表》和《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表》上,并提交实习实践总结报告。经学院审核合格并报研究生院培养处审批备案后方可计2学分。
2、中期考核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中期考核实行淘汰制,根据研究生学习及科研情况,结合专业成绩,确认其具体流向,大致包括硕博连读、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以及退学三种情况。
七、培养方式
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要全面关心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学习及身心健康;要通过课程学习和撰写学位论文等多种形式,着重培养其科研方面的独立工作能力。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简介

1983年,武汉大学筹建新闻系;1984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1995年,新闻系更名为新闻学院;1999年,新闻学院和图书情报学院合并,成立了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学院;2000年,新闻与传播学院组建。
学院现设新闻学、广播电视、广告学、网络传播四个系,5个本科专业(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院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五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新闻学、传播学、跨文化传播学、广告与媒介经济、数字传媒),五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新闻学、传播学、数字传媒、广播电视艺术理论、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一个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个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新闻传播学)。学院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全国高校首家“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研究基地(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一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实验教学中心),一个CSSCI收录源刊(《新闻与传播评论》),一个教育部、财政部支持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多媒体时代记者型主持人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1人(含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22人(含博导18人)、副教授20人、讲师9人、特聘副研究员5人,聘期制讲师2人;博士后3人;9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以及在国外或境外学习、访问、交流、讲学经历。此外,学院还聘请了50多位海内外知名的新闻传播学者和业界人士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学院现有全日制学生1500多人,其中本科生700多人,硕士、博士研究生700多人。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院已形成了理论研究与关注现实并服务国家新闻传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科研思路,开创了一系列有特色的研究领域:“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与跨文化传播、传媒智能化背景下中国传媒和广告产业竞争力研究、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媒体新闻传播创新研究、互联网传播形态与中国传播能力建设、互联网传播形态与中西部社会治理。拥有一个“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新闻传播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一个“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社会转型与中国大众媒介改革),一个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创新基地),1个CSSCI收录源刊(《新闻与传播评论》)。
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先后与美国伊利诺依大学、法国波尔多三大组织传播中心、英国桑德兰大学、新西兰坎特布雷大学、韩国成钧馆大学、台湾铭传大学、台湾文化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30多所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
学院建有全国高校第一家传媒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拥有专业演播厅、多媒体报刊编辑实验室、广播电视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录音室、摄影实验室等,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实验设备400多台(套)。院图书资料室拥有中外图书50000余册,订有中外报刊230余种;电子阅览室可与校图书馆共享电子文献资源,可供利用的网络和光盘数据库有400多个。
2013年12月,根据中宣部、教育部的决定,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作为第一批共建单位,由湖北省委宣传部与武汉大学共建。根据共建协议,双方将共建精品课程、骨干队伍、实践基地和研究智库

越考考研: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系方式

想要了解更多武汉大学考研信息,请多关注越考考研吧
103新闻与传播学院 帅晓琴 68752684
 

2016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招生简章

最近武汉大学2016年度研究生招生简章公布了,大家快来围观吧。
103新闻与传播学院(2016年度)

学院、专业、研究方向
代码及名称
计划招
生人数
考试科目 复试科目 同等学力
加试科目
备注

103新闻与传播学院
(68752684)

173

 

 

 

 

学术学位

102

 

 

 

 

050301新闻学

 

 

 

 

 

01 新闻理论
02 新闻业务
03 新闻传播史
04 中西新闻比较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法语或241德语
③617综合知识(含法律、经济、中国古代、现当代代表作家的经典作品,以及论说文、记叙文的写作)
④809新闻传播学基础(含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传播学基本理论)
① 新闻理论(01)
② 新闻业务(02)
③ 新闻传播史(03)
④ 中西新闻比较(04)
① 新闻报道专题
② 中国新闻史
 

050302传播学

 

 

 

 

 

01 传播理论
02 广告传播
03 广播电视传播
04 网络传播
05 图像与动画设计
06 媒介经营管理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法语或241德语
③617综合知识(含法律、经济、中国古代、现当代代表作家的经典作品,以及论说文、记叙文的写作)
④809新闻传播学基础(含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传播学基本理论)
① 传播理论(01)
② 广告传播理论与实务(02)
③ 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03)
④ 网络传播理论与技术(04)
④ 图像动画设计理论与技术(05)
 媒介经营管理理论与实务(06)
① 广播电视概论(01)
② 新闻学概论(01)
③ 广告学概论(02)
④ 广告策划(02)
④ 电视摄影与编辑制作(03)
 网络传播概论(04)
 计算机基础(04)
 装饰设计(05)
 色彩学(05)
 大众传播学(06)
 市场营销学(06)
 广播电视概论(03)
 

0503J1数字媒介

 

 

 

 

 

01 数字媒介技术与应用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法语或241德语
③618数字媒介理论与实务
④810数字媒介技术与应用
① 数字媒体技术基础 ① 多媒体技术基础
② 大众传播学
 

1301J1广播电视艺术理论

 

 

 

 

 

01 电视剧与纪录片研究
02 广播电视理论与批评
03 广播电视语言艺术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法语或241德语
③619影视艺术基础
④811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
① 影视评论(01)
② 媒介批评理论(02)
③ 语言传播基础(03)
① 影视艺术史
② 广播电视概论
 

专业学位

71

 

 

 

 

055200新闻与传播

 

 

 

 

 

01 广告传播
02 网络传播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或240法语或241德语
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④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① 广告学概论(02)
② 网络传播概论(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