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武汉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武汉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武汉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武汉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武汉大学考研难吗] [武汉大学研究生院] [武汉大学排名] [武汉大学考研群] [武汉大学研究生学费] [武汉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生命科学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简介

学院横跨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4个一级学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院。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2个湖北省优势学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2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1个湖北省二级重点学科(土地资源管理);1个国家理科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地理科学);7个硕士点和7个博士点(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土地资源管理、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拥有和共享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和 博士后流动站;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        
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30人(含博士生导师22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外聘)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8人,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数人担任国际地图制图协会和其它国际和全国性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多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        
学院科技工作要瞄准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凝练科技方向,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步形成和发展了一系列具有多学科交叉特色的研究方向,科研项目已涉及地理信息、国土、资源和环境等领域,研究水平走在全国的前列,具有广泛的影响。学院科研项目涵盖了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纵、横向项目呈级数增长态势,科研经费2010年达5000多万。近年来学院不断总结科研成果,积极谋划科研奖励申报,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际制图大会地图杰出作品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学院加大对科研基地和实验室建设,着力加强几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运行管理和软硬件建设,其中"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数字制图与国土信息应用工程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被评为优秀。同时学院拥有一流的教学实验中心,地理信息系统实验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2个湖北省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基础教学,突出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素质,激励个性发展,努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学院先后获得教学改革成果获国家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6项,有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团队获国家级教学团队。本院学生获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得"挑战杯"大学生创业竞赛金奖和银奖各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优秀奖1项,本院学生作为学校辩论队主力队员获得2010年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总冠军,本院学生还获得第19届世界脑力锦标赛个人世界总冠军。学院现有本科生13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600余人。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学院的国际合作和交流也迈入快车道。与美国、俄罗斯、法国、挪威、日本等多个国家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固定的学术交流联系,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研究。学院先后举办多场国际和国内会议;与荷兰ITC、法国里尔科技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瑞典隆德大学等著名高校进行联合培 养 博士、硕士和本科生项目。目前,学院正在推进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和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建立联合培养计划。        
全院师生正以饱满的热情和不断开拓创新的姿态,继续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也为武汉大学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世界知名大学"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系方式

地址:武汉市武昌珞珈山
邮政编码:430072
电话:+86-27-68753780
传真:+86-27-68752560
电子邮箱:cls@whu.edu.cn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简介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893年武汉大学建校之初设立的培养博物学人才的格致学部,1922年成立生物学系,1978年成立病毒学系,1992年生物学系、病毒学系和生物工程中心合并成立生命科学学院。经过历代师生员工的努力,特别是一批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生物学家,如汤佩松、何定杰、钟心煊、张挺、高尚荫、孙祥钟、余先觉、吴熙载、杨弘远、田波、朱英国、舒红兵等在此辛勤耕耘,使学院成为学科门类齐全,综合实力较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学院。长期以来,学院形成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优良院风和学风。
  学院现设七个系(生物化学系、细胞生物学系、生态学系、遗传学系、微生物学系、植物科学系、病毒学系)和两个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和共享设备中心),建有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梁子湖淡水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资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湖北省氨基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莲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拥有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动植物标本馆。
  学院现有教职工170人(其中教师101人),教师队伍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珞珈学者6名(特聘教授5名,讲座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名,国家创新研究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湖北省创新团队3个,教授5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2人),副教授35人。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全国首批生物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学和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和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湖北省一级学科优势学科,1993年获准建立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02年获准建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面向农业、医学和环境重大问题的生物学研究”项目为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项目;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与动物发育生物学创新平台是国家“985工程”二期建设的两个科技创新平台;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武汉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成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微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命科学导论等5门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课程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人才模式创新实验区,生物技术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生物科学专业为湖北省本科品牌专业,微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4项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
  学院建有仪器设备共享中心,拥有一流的仪器设备和研究条件,包括质谱分析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及分选型流式细胞仪、激光显微切割仪、膜片钳、微量热分析仪、超速离心机等大型仪器设备,建有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P3实验室)、有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认可的国际保藏机构(IDA)--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还建有标准化的实验动物饲养室、植物生长温室,为进行生命科学各领域研究搭建了优良平台。
  作为研究型学院,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一直秉承追求卓越的办院宗旨,提供一流的教学服务,开展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所培养的毕业生以其素质高、基础厚、创新性强赢得海内外的赞誉,很多人已经成为欧美著名大学的终身教授。学院具有从事创新研究的优良传统,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原生物系汤佩松教授就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和Science不断发表学术论文;杨弘远院士八十年代创立的植物离体受精技术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学院又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众多在欧美国家学有所成的年轻学者的加入,使学院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近年来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7项国家“973项目”,还承担数项“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转基因专项项目等的研究工作,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学术成果不断获得重要奖项,如杨弘远院士主持的“植物性细胞、受精及胚胎发生离体操作系统的创建与实验生物学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朱英国院士主持的“中国水稻农家品种马尾粘败育株发现与马协CMS(马协A)选育和利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舒红兵教授等完成的成果“细胞凋亡与抗病毒反应的信号转导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目前全院师生正以饱满的热情和不断进取的姿态,励精图治,发奋图强,为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的进步、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武汉大学的建设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