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西北大学研究生招生] [西北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西北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西北大学考研难吗] [西北大学研究生院] [西北大学考研群] [西北大学研究生学费] [西北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西北大学研究生辅导] [西北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材料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北大学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8年修订版)
专业学位类别 | 工程硕士 |
学位类别代码 | 0852 |
专业学位领域 | 材料工程 |
专业领域代码 | 085204 |
培养单位名称 |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
培养单位代码 | 018 |
一、专业学位类别(领域)简介
西北大学材料工程硕士学位点是依托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其前身是西北大学化学系)而建立。
西北大学化学系始于1923年,开创了西北地区化学学科高等教育的先河,是西北地区最早培养化学专门人才的摇篮和化学科学研究中心,2008年更名为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西北大学化学学科1960 年招收首届研究生,1981年首批获国务院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我校分析化学专业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94 年首批获“国家理科(化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5年,国家人事部批准化学系建立化学学科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2003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涵盖了5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自主设置化学生物学和材料化学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化学学科名列全国第23位;2017年发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被评为B+学科。
2013年申请设立与化学学科应用密切相关的专业学位方向,2014年获批设置材料工程专业,并于2015年招收首届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本学科现拥有合成与天然功能分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物理无机化学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现代分离科学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电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等四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拥有核磁、质谱、单晶衍射、粉末衍射、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磁测量系统等高尖端仪器设备。师资队伍中包括双聘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QR”特聘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QR青年项目人选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4人、陕西省创新领军人才5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3人、陕西省百人计划36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8人。
二、培养目标
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立足于“厚基础、博前沿、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理念,重视理论基础,加强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普及国际规范和技术标准,结合工程实际,全力培养以“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式工程技术人才,具体要求为:
1.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 掌握所从事材料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材料工程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3. 掌握一门外国语。
三、主要研究方向
本专业学位类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围绕能源与催化材料、功能薄膜与涂层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三个研究方向展开,具体内容如下:
1)能源与催化材料: 本方向以解决国家在能源与环境等领域问题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高效、清洁能源和环境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重点研究能源与催化用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及其作用机制。主要涉及燃料电池、神经传递物质的电化学检测、光催化有机污染物降解、(光)电化学催化水分解、化学电源及超级电容器、生物能源材料等。
2)功能薄膜与涂层材料:本方向瞄准国家产业方向和消费需求,以薄膜与涂层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综合运用多种薄膜与涂层制备技术与工艺,重点研究和突破光、电、分离吸附、防指纹、抗静电、自清洁、不对称功能膜/涂层等方向相关技术瓶颈,阐明功能薄膜和涂层的工作原理和实效机制。主要涉及光-电功能薄膜材料、分离吸附膜材料、不对称功能膜材料、自清洁涂层材料、抗静电涂层材料。
3)生物医用材料:本方向面向人类健康相关的基础科学问题和临床需求,将化学、材料学及工程学与生命科学及医学等交叉融合,重点研究药物载体材料、诊疗用磁性微纳材料、仿生医用器材、柔性可穿戴电子器件的设计、制备、组装及其化学与物理性质调节和控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医用植入材料、止血材料、药物靶向递送、肿瘤磁热治疗、核磁共振成像、生物芯片、柔性可穿戴电子器件。
四、学制和学习年限
学制为三年,累计学习年限最长为五年。
五、学分要求
总学分 | 课程学习 | 专业实践环节 |
34 | 28 | 6 |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考核方式 |
开课 学期 |
备注 | 学分要求 | |
公 共 必 修 课 |
政 治 理 论 课 |
ZSG0000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36 | 2 | 考试 | 1 | 必修 | 2 |
ZSG00002 | 自然辩证法 | 18 | 1 | 考试 | 1 | 必修 | 1 | ||
外 国 语 |
ZSG00004 | 英语 | 54 | 3 | 考试 | 1 | 必修 | 3 | |
工 程 硕 士 必 修 课 |
ZSG00005 | 工程伦理 | 18 | 1 | 考试 | 1 | 工程硕士必修 | 1 | |
公 共 选 修 课 |
SG00020 | 外语语言文化 | 36 | 2 | 考试 | 1/2 | 包含日语、俄语、德语、法语等外语语言类课程 | ≤2 | |
SG00021 | 体育选修 | 30 | 1 | 考试 | 1/2 | 包含户外运动、网球、瑜伽、形体训练等体育课程 | |||
SG00024 | 中国传统文化 | 36 | 2 | 考试 | 2 | ||||
专业必修课 | ZS018001 | 工程数学 | 36 | 2 | 考试 | 2 | 必修 | ≥20 | |
ZS018002 | 信息检索 | 54 | 3 | 考试 | 1 | ||||
ZS018003 | 材料检测技术 | 54 | 3 | 课程实验 | 2 | ||||
ZS018004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36 | 2 | 课程考察 | 2 | ||||
专业选修课 | ZS018005 | 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 | 54 | 3 | 考试 | 1 | 专业选修学分≥10学分 | ||
ZS018006 | 近代高分子化学 | 36 | 2 | 课程考察 | 1 | ||||
ZS018007 | 高分子材料工程 | 54 | 3 | 课程考察 | 1 | ||||
ZS018008 | 色谱检测技术 | 36 | 2 | 考试 | 1 | ||||
ZS018009 | 催化技术 | 36 | 2 | 考试 | 1 | ||||
ZS018010 | 材料工程进展 | 36 | 2 | 课程考察 | 1 | ||||
ZS018011 | 专利申请与撰写 | 36 | 2 | 课程考察 | 2 |
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实践一般安排在第2学年进行,分段实践在2-3学年均可安排,实践地点一般选择固定的专业实践基地。
研究生需在导师组指导下制定专业实践计划,进行专业实践,撰写专业实践报告。不参加专业实践或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进入学位申请环节。
八、学位论文环节
1.学位论文内容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内容应属于材料工程领域,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应用软硬件开发、工程技术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学位论文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字数一般为2-3万字,论文可将研究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管理方案、发明专利、文学艺术作品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
2.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由三位专家评审,评审人应是校外相同或相关学科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其中至少一名为相关实践领域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通过评审者可组织正式答辩。
学位论文评审应审核:论文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其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
答辩委员会应由三至五位专家组成,且至少有一名为相关实践领域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研究生在规定学习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修满学分,完成专业实践,通过论文评审和答辩,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经西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西 北 大 学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级学科名称 | 化学 |
一级学科代码 | 0703 |
二级学科名称 |
1.无机化学 2.分析化学 3.有机化学 4.物理化学 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6.材料化学 7.化学生物学 |
二级学科代码 |
1、070301 2、070302 3、070303 4、070304 5、070305 6、070321 7、070320 |
培养单位名称 |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
培养单位代码 | 018 |
一、学科简介
西北大学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是依托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其前身是西北大学化学系)建设和发展的。
西北大学化学系始于1923 年,开创了西北地区化学学科高等教育的先河,是西北地区最早培养化学专门人才的摇篮和化学科学研究中心,2008年更名为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西北大学化学学科1960 年招收首届研究生,1981 年首批获国务院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我校分析化学专业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94 年首批获“国家理科(化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1995年,国家人事部批准化学系建立化学学科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2003 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涵盖了5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自主设置化学生物学和材料化学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二、培养目标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定位在具有“扎实化学基础知识、深厚人文素养、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广阔国际视野”的新型人才,聚焦于“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的培养特色,强化对化学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学科前沿发展与相关交叉领域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的综合掌握,要求其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并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
三、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位点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围绕无机化学、材料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以及化学生物学七个研究方向展开,具体内容如下:
1)无机化学:本方向旨在发展物理无机化学、配位化学领域的物质结构基础理论、无机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瞄准无机合成新方法、新型配位方式及理论、无机热力学与热化学领域的基础科学问题,重点开展金属-有机框架结构与功能关系、阴离子配位超分子定向组装及主客体化学、无机化合物热化学高精度测量及其装置研制,功能配合物的可控制备及其吸附、传感、催化、光学和磁电等性能研究。
2)材料化学:本方向旨在研究无机功能材料和微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结构表征、性能测定和应用,以及相互关联的一般原理和共性规律。针对环境、能源、生命科学与材料学密切相关的基础科学问题,重点开展研究包括:功能分子基晶态材料设计合成和构效关系; 新型功能纳米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关系;磁性纳米粒子的生物成像应用及多功能靶向载药;电化学多孔固体储能材料及含能爆轰材料开发;低维有序纳米结构陶瓷材料等
3)有机化学:本方向聚焦合成化学领域的基础科学问题,以有机合成技术及发展为核心手段,同生物、医学、环境等领域密切交叉融合,以绿色制造为目标,重点研究和解决有机合成方法学、金属有机化学、天然产物全合成、光电有机功能材料等领域的瓶颈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惰性化学键、惰性芳香体系的选择性活化与高效转化、不对称催化合成、金属金属键的可控构建、药用价值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和荧光功能有机分子的设计合成等方面。
4)分析化学:本方向将分析化学原理和方法与生物、医学、环境等交叉融合,旨在建立新策略、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或致力于拓宽现有技术在重要科学领域的应用,开展了生物大分子分离与纯化、生物分子界面行为研究、生物分子识别、微纳尺度生物分析、单分子分析、疾病标志物甄定与检测、分析仪器装置等研究。
5)物理化学:本方向从物理原理出发,面向复杂化学体系,以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规律,内在电子微观运动与外在宏观表现之间的关系为重点研究内容;围绕电子结构理论的发展与程序化,量子化学计算对各类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微观机理的模拟与解析,精密谱学方法对化学反应的实时研究等方面展开;逐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计算方法及其程序化,分子基功能材料构效关系的解析与性能预测,光化学反应机理与应用前景的超快光谱研究等特色内容。
6)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本方向以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为基础,综合运用传统聚合方法、新型聚合方法、高分子材料复合、表面改性、理论计算与模拟等技术与方法,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环境用高分子材料、能源用高分子材料、特种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等展开基础与应用研究,为突破相关领域技术瓶颈,进行产业化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提供有效解决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新型聚合物精准合成及在线监测技术、生物医用植入材料表面改性、药物载体高分子材料、智能高分子器件、特种功能高分子涂层材料、电催化高分子材料、油/水分离高分子功能材料、聚合物理论计算与模拟。
7)化学生物学:本方向以生物大分子与有机小分子相互作用为基础,以化学、生物的相关理论、方法协同研究为手段,重点探索核酸、金属酶、蛋白质和多糖等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有机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的作用及其过渡态,表征抑制剂-靶酶-药物的作用机理、动力学过程、底物转化和抑制剂质体的构效关系。在运用有机分子作为配体直接改变生物分子功能、对包括细菌耐药性等一系列重要生物体系调控开展研究,为相关生物医学问题提供新的理论和解决方法。
四、学制和学习年限
学制为三年,累计学习年限最长为五年。
五、学分要求
总学分 | 课程学习 | 科研活动环节 | 学术活动环节 | 教学与社会实践环节 |
≥31 | ≥28 | 1 | 1 | 1 |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考核方式 | 开课学期 | 备注 | 学分要求 | |
公 共 必 修 课 |
政 治 理 论 课 |
SG0000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36 | 2 | 考试 | 1 | 必修 | 2 |
SG00002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8 | 1 | 考试 | 1 | 2选1 | 1 | ||
SG00003 | 自然辩证法 | 18 | 2 | 考试 | 1 | ||||
外 国 语 |
SG00004 | 英文学术论文写作 | 36 | 2 | 考试 | 1/2 | 硕士A级2选1,达到条件可以免修免考 | 4 | |
SG00005 | 国际会议英语 | 36 | 2 | 考试 | 1/2 | ||||
SG00010 | 综合英语Ⅰ | 36 | 2 | 考试 | 1 | 硕士B级必选 | |||
SG00015 | 综合英语Ⅱ | 36 | 2 | 考试 | 2 | 硕士B级必选 | |||
SG00016 | 日语一外I | 72 | 4 | 考试 | 1+2 | 第一外语为日语或俄语的学生选课 | |||
SG00017 | 俄语一外I | 72 | 4 | 考试 | 1+2 | ||||
SG00018 | 雅思 | 72 | 4 | 考试 | 1/2 | 每学期通过选拔考试选拔的学生可选修此类课程,考核成绩为国家雅思托福考试成绩 | |||
SG00019 | 托福 | 72 | 4 | 考试 | 1/2 | ||||
公 共 选 修 课 |
外语选修课 | SG00020 | 日语选修 | 72 | 4 | 考试 | 1/2 | 有日语/俄语基础的学生可选修此类课程 | ≤2 |
SG00021 | 俄语选修 | 72 | 4 | 考试 | 1/2 | ||||
体育选修课 | SG00022 | 中国传统文化 | 36 | 2 | 考试 | 2 | |||
SG00023 | 户外运动 | 36 | 2 | 考试 | 1/2 | ||||
SG00024 | 网球 | 36 | 2 | 考试 | 1/2 | ||||
SG00025 | 瑜伽 | 36 | 2 | 考试 | 1/2 | ||||
SG00026 | 形体训练 | 36 | 2 | 考试 | 1/2 | ||||
学科课 | 平台课 | S018001 | 波谱分析 | 54 | 3 | 考试 | 1 | 平台课≥9学分 |
≥21 |
S018002 | 大型仪器原理与操作 | 54 | 3 | 课程实验+调研报告 | 2 | ||||
S018003 |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 54 | 3 | 考试 | 1 | ||||
方向课 |
S018004 | 有机合成化学 | 72 | 4 | 考试 | 1 |
方向课≥12学分 |
||
S018005 | 物理有机化学 | 54 | 3 | 考试 | 2 | ||||
S018006 | 金属有机化学与催化 | 54 | 3 | 考查 | 2 | ||||
S018007 | 现代光化学分析 | 36 | 2 | 考查 | 1 | ||||
S018008 | 现代电化学分析及应用 | 54 | 3 | 考试 | 1 | ||||
S018009 | 色谱分析 | 36 | 2 | 考试 | 1 | ||||
S018010 | 现代分离科学 | 54 | 3 | 考试 | 1 | ||||
S018011 | 分析仪器进展 | 36 | 2 | 考查 | 2 | ||||
S018012 | 化学计量学 | 36 | 2 | 考查 | 2 | ||||
S018013 | 近代高分子化学 | 36 | 2 | 考查 | 1 | ||||
S018014 | 高分子物理 | 54 | 3 | 考查 | 2 |
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学科介绍
西北大学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是依托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其前身是西北大学化学系)建设和发展的。
西北大学化学系始于1923 年,开创了西北地区化学学科高等教育的先河,是西北地区最早培养化学专门人才的摇篮和化学科学研究中心,2008年更名为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西北大学化学学科1960 年招收首届研究生,1981 年首批获国务院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我校分析化学专业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94 年首批获“国家理科(化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1995年,国家人事部批准化学系建立化学学科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2003 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涵盖了5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自主设置化学生物学和材料化学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位点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围绕无机化学、材料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以及化学生物学七个研究方向展开,具体内容如下:
1)无机化学:本方向旨在发展物理无机化学、配位化学领域的物质结构基础理论、无机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瞄准无机合成新方法、新型配位方式及理论、无机热力学与热化学领域的基础科学问题,重点开展金属-有机框架结构与功能关系、阴离子配位超分子定向组装及主客体化学、无机化合物热化学高精度测量及其装置研制,功能配合物的可控制备及其吸附、传感、催化、光学和磁电等性能研究。
2)材料化学:本方向旨在研究无机功能材料和微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结构表征、性能测定和应用,以及相互关联的一般原理和共性规律。针对环境、能源、生命科学与材料学密切相关的基础科学问题,重点开展研究包括:功能分子基晶态材料设计合成和构效关系; 新型功能纳米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关系;磁性纳米粒子的生物成像应用及多功能靶向载药;电化学多孔固体储能材料及含能爆轰材料开发;低维有序纳米结构陶瓷材料等
3)有机化学:本方向聚焦合成化学领域的基础科学问题,以有机合成技术及发展为核心手段,同生物、医学、环境等领域密切交叉融合,以绿色制造为目标,重点研究和解决有机合成方法学、金属有机化学、天然产物全合成、光电有机功能材料等领域的瓶颈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惰性化学键、惰性芳香体系的选择性活化与高效转化、不对称催化合成、金属金属键的可控构建、药用价值化合物的高效合成和荧光功能有机分子的设计合成等方面。
4)分析化学:本方向将分析化学原理和方法与生物、医学、环境等交叉融合,旨在建立新策略、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或致力于拓宽现有技术在重要科学领域的应用,开展了生物大分子分离与纯化、生物分子界面行为研究、生物分子识别、微纳尺度生物分析、单分子分析、疾病标志物甄定与检测、分析仪器装置等研究。
5)物理化学:本方向从物理原理出发,面向复杂化学体系,以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规律,内在电子微观运动与外在宏观表现之间的关系为重点研究内容;围绕电子结构理论的发展与程序化,量子化学计算对各类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微观机理的模拟与解析,精密谱学方法对化学反应的实时研究等方面展开;逐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计算方法及其程序化,分子基功能材料构效关系的解析与性能预测,光化学反应机理与应用前景的超快光谱研究等特色内容。
6)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本方向以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为基础,综合运用传统聚合方法、新型聚合方法、高分子材料复合、表面改性、理论计算与模拟等技术与方法,对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环境用高分子材料、能源用高分子材料、特种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等展开基础与应用研究,为突破相关领域技术瓶颈,进行产业化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提供有效解决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新型聚合物精准合成及在线监测技术、生物医用植入材料表面改性、药物载体高分子材料、智能高分子器件、特种功能高分子涂层材料、电催化高分子材料、油/水分离高分子功能材料、聚合物理论计算与模拟。
7)化学生物学:本方向以生物大分子与有机小分子相互作用为基础,以化学、生物的相关理论、方法协同研究为手段,重点探索核酸、金属酶、蛋白质和多糖等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有机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的作用及其过渡态,表征抑制剂-靶酶-药物的作用机理、动力学过程、底物转化和抑制剂质体的构效关系。在运用有机分子作为配体直接改变生物分子功能、对包括细菌耐药性等一系列重要生物体系调控开展研究,为相关生物医学问题提供新的理论和解决方法。
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材料工程硕士学位点介绍
西北大学材料工程硕士学位点是依托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其前身是西北大学化学系)而建立。
西北大学化学系始于1923年,开创了西北地区化学学科高等教育的先河,是西北地区最早培养化学专门人才的摇篮和化学科学研究中心,2008年更名为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西北大学化学学科1960 年招收首届研究生,1981年首批获国务院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我校分析化学专业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94 年首批获“国家理科(化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5年,国家人事部批准化学系建立化学学科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2003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涵盖了5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自主设置化学生物学和材料化学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化学学科名列全国第23位;2017年发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被评为B+学科。
2013年申请设立与化学学科应用密切相关的专业学位方向,2014年获批设置材料工程专业,并于2015年招收首届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本学科现拥有合成与天然功能分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物理无机化学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现代分离科学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电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等四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拥有核磁、质谱、单晶衍射、粉末衍射、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磁测量系统等高尖端仪器设备。师资队伍中包括双聘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QR”特聘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QR青年项目人选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4人、陕西省创新领军人才5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1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3人、陕西省百人计划36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8人。
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年富力强、奋发向上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工174人,其中专任教师138人,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80%。拥有双聘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国家万人计划项目入选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原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4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人,陕西省各类人才69人。
学院年均承担国家级项目2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00多篇。“十三五”以来,高水平论文不断涌现,已有40余篇论文在JACS、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Nat.Commun. 等影响因子大于10.0的世界顶尖期刊上发表。近年来,西北大学化学学科始终位居ESI世界前1%机构排名,处于前200位左右。
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联系方式
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联系方式
地址:陕西省西安郭杜教育产业园区学府大道1号
电话: 029-81535026
邮箱:chemoffice@nwu.edu.cn
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介绍
西北大学化学学科始设于1923年,是西北大学创建最早的学科之一,至今已有96年的历史,是我国西部地区最早培养化学专门人才的摇篮和化学科学研究中心,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陕西省优势学科。1937年建立化学系,2008年组建为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具有化学博、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学位授权专业涵盖所有二级学科,包括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等专业,并设有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合成与天然功能分子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柄扁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物理无机化学省级重点实验室、现代分离科学省级重点实验室、电分析化学省级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功能分子与能源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2个陕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物理无机化学与西部资源化学,陕西省工程研究中心——醇醚及生物质能源工程研究中心,西安市重点实验室——有机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西安市工程实验室——仿生生物材料与器件。
学院于1994年7月被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现有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和化学生物学4个本科专业,全部入选陕西省“一流专业”项目,其中化学、材料化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各1项、入选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院所有教学平台均建成各级教学团队、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体系,其中包括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学院拥有一支年富力强、奋发向上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工174人,其中专任教师138人,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80%。拥有双聘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国家万人计划项目入选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原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4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人,陕西省各类人才69人。在校学生1193人,包括本科生573人,研究生620人。
学院年均承担国家级项目2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00多篇。“十三五”以来,高水平论文不断涌现,已有40余篇论文在JACS、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Nat.Commun. 等影响因子大于10.0的世界顶尖期刊上发表。近年来,西北大学化学学科始终位居ESI世界前1%机构排名,处于前200位左右。
学院国际交流频繁,学术氛围活跃,有十多国家和地区数百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与美国、日本和欧洲多个国家的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院先后被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陕西省高校系统“创优评差”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018年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物理化学专业学硕考研调剂信息
招生简章:
学校:西北大学
专业:理学->化学->物理化学
年级:2018
招生人数:1
1、申请考生本科毕业院校及报考院校均为以下院校之一:
(1)“双一流”建设高校(211或985高校);
(2)中国科学院大学及中国科学院各个研究所;
2、需达到学术硕士国家复试要求
课题组主要从事MAX相材料、润滑材料和摩擦化学的相关研究。自2000年以来,先后培养9名硕士研究生,9名博士研究生,其中2人分别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和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优秀人才计划资助。
详情请见:http://chem.nwu.edu.cn/teacher.php?id=231
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简介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1912年始称现名。建国初期是中央教育部直属的综合大学,1958年归属陕西省主管,1978年重新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现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国家“一省一校”计划重点支持建设院校、教育部和陕西省共建高校。学校坐落在古都西安,占地2360多亩的校园为师生提供了幽雅的教学环境。现有教职工2400余人,各类在校生24000余人。设有21个院系、71个本科专业,拥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并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8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西北大学的化学科始设于1923年,是我国西部地区最早建立的化学人才培养中心。1937年设化学系,该名称延续使用了71年。为了适应教学和科学研究迅速发展的形势,学校于2008年批准成立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在北校区进行。在校学生约900人,包括600名左右的本科生和300名左右的研究生。学院十分重视教学和科学研究之间的平衡,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学院包括3个系:化学系、材料化学系和化学生物学系。依靠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样两个平台,本科生的教学按4个专业组织: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材料化学专业和化学生物学专业,其中的化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
学院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为研究生提供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化学和化学生物学博士学位。除上述7个化学二级学科外,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还有材料物理与化学。除此之外,设在学院的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也接受取得博士学位的学者从事博士后研究。
西北大学的化学学科是国家“211工程”支持的重点学科。由于现代化学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征,学院的科学研究活动不再按传统的系、室进行组织。当前的主要科研活动组织在合成与天然功能分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电分析化学、现代分离科学、物理无机化学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的体制中。
学院现有教职工中包括了35位教授,33位副教授,22位讲师和30位专业技术和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每年发表100篇以上SCI论文,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他们的学术水平。教师的水平也能从他们获得的荣誉和奖励得出判断。学院教师中,2人当选两院院士,4人获国家级(3)和省级(1)教学名师奖,6人被授予国家(2)和陕西省(4)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学院对外交流活动频繁,前后接待过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数百名专家学者讲学,与美国、日本和许多欧洲国家的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