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兰州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兰州大学研究生招生] [兰州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兰州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兰州大学考研难吗] [兰州大学研究生院] [兰州大学考研群] [兰州大学研究生学费] [兰州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兰州大学研究生辅导] [兰州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核能与核技术工程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27 专业代码430127

 

为促进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入学要求、培养方式、课程学习、企业实习和学位论文等环节的规范化,确保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       培养目标与入学要求
(一)、培养目标
1.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2. 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面向企业服务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3. 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
4. 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和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入学要求
1. 招收对象主要为:取得学士学位后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同等学历在职人员。安排招生计划时,应充分考虑生源状况和就业前景,既有利于保障培养质量,又满足企业需求。
2. 报名和入学考试:报考全日制工程硕士与报考工学硕士应同时报名,同时考试,同时录取。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学位需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初试成绩达到兰州大学划定的工科最低分数线,政审材料及健康体检合格的考生可进行复试。复试的方式、科目及复试成绩所占比例由获得授权的学科点自主决定。
二、主要研究方向
1、加速器技术及应用
2、中子物理与技术
3、核仪器及仪表
4、辐射测量技术
5、同位素应用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 全日制工程硕士可以采用“三模块”培养方式,即课程学习+企业实习+学位论文。实行课程学习学制(一般应在1年内完成),企业实习(一般不少于6个月,应届生不少于1年)和学位论文弹性学制(一般不少于1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2.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本领域内获得授权的学科点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一般为第一导师;另一位导师为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专家或其他具有丰富工程实际经验和责任心强的技术专家(总工程师,或具有博士学位)。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 公共课程可用全国工程硕士教指委推荐的自然辩证法、外语与数学教材,也可与校内工学硕士要求一致;专门技术课程可根据领域的不同行业或工作性质设置;学校应保证为学生开设一定的面向工程实际的专业课程,安排一定学时的工程实践训练;同时,学生还应掌握工具性知识(如:行业内常用产品规范、标准、协议、系统和应用软件,环保知识,专利撰写及阅读,相关经济、管理、法律等知识)。
2.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含政治理论、外语、数学和专业必修课)不少于19个学分。全日制工程硕士可以适度放宽选课范围,以满足学生潜在的就业需求。
3、课程框架
 
五、企业实习和学位论文
1. 学生须在企业实习,了解企业工程实际需要,培养必要的工程实际技能,为学位论文选题和完成创造条件。为了保证实习效果,学科点将通过各种方式与企业合作,建立一批高水平且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企业实习时间一般不少于6个月(应届生不少于12个月),学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企业实习报告。完成6个月实习实践,提交实习报告,由培养学校和实习企业共同组织20~30分钟的实习答辩。企业实习可给予优良、合格与不合格三个等级成绩,获得优良与合格成绩的,培养学校给予6学分。
2. 学位论文可以采取在校内或企业两种方式进行,由学生和导师确定,但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或创新性。
3. 论文形式
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工程管理类型。
4. 评审与答辩
(1)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审核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审核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进展;审核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计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审核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3) 学位论文应聘请本领域或相近领域的2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教授、副教授、高工)或担任企业(工程部门)总工程师职务的专家进行评阅(评阅人中应有1名来自企业或工程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一般由3~5名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1名来自企业或工程部门的同行专家;答辩委员会主席由教授或教授级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中非导师成员人数应至少为3人。
六.学位授予
工程硕士研究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成绩合格,完成企业实习和学位论文工作,提出学位申请,通过论文答辩,经过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审定达到培养目标,可获得本领域工程硕士毕业证,并被授予本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七.本培养方案自2009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执行。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硕士点的介绍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硕士点(专业学位)
一、专业类型(领域)概况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面向核工业和环境保护系统的在职人员,围绕核能发电、核燃料循环、环境保护、辐射防护,以及核技术应用领域的实际需求,开展相关工程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目的,为相关领域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的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目标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2.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面向企业服务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3.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掌握和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核技术及应用硕士点的介绍

核技术及应用硕士点
一、学科概况
      核技术及应用和核物理的研究密不可分。在核物理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核技术可应用于能源、工农业生产、生物学、医学等各个领域。近年来,随着核物理同其它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及核仪器与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核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解决了许多其它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譬如,各种核仪表应用于工业生产线,解决计量的自动化测量问题;中子活化分析用于分析微量元素;快中子技术用于癌症治疗等。由于核技术及应用研究的范围很广,不断有新的理论和技术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二、培养目标
      研究生应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具备核物理及核技术方面的理论及实验知识;掌握核探测技术及计算机数据获取和数据分析方法,并能使用计算机进行理论研究和数值摸拟;具备核技术应用研究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学位获得者能够承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高科技企业的教学、科研及开发与管理工作。
三、研究方向
      1.加速器技术及应用
      2.中子应用技术
      3.核探测及核电子学
      4.核安全与辐射防护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原子与分子物理硕士点的介绍

原子与分子物理硕士点
一、学科概况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研究原子、分子、离子、团簇的结构、性质以及与电子、表面等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阐明物理学基本定律和规律,提供有关原子、分子及相关领域的科学数据。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是揭示微观世界奥秘的先驱,是现代物理学创立和发展的基石。原子、分子和团簇是物质结构从微观到宏观过渡的必经层次和桥梁。天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等离子体物理、x射线激光、化学反应和生命科学等均与原子、 分子过程密切相关。
      原子与分子物理基础性强,渗透面广,应用范围宽。它不仅为现代科学各分支提供基础理论、实验方法和基本数据,而且在能源、环境、材料、医学、生命科学及国防工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科技和社会进步方面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培养目标
      研究生应具有原子与分子物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当前国际上的学术动态;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开拓进取、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学位获得者应能承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高科技企业的教学、研究及开发与管理工作。
三、研究方向
      1.离子—原子分子碰撞
      2.高离化态物理
      3.离子—固体相互作用
      4.激光原子物理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放射化学硕士点的介绍

放射化学硕士点
一、学科概况
      放射化学是研究放射性物质及与原子核转变过程相关的化学问题的化学分支学科。放射化学与原子核物理对应地关联和交织在一起,成为核科学技术的两个兄弟学科。放射化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放射性元素及其衰变产物的化学性质和属性。人工放射性和原子核裂变的发现、反应堆和高能加速器的建立等,对放射化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放射化学的研究内容不断充实和发展。随着核武器、核电站、核舰艇以及其它核动力装置的研制成功,使核燃料的生产和回收、裂变产物的分离等放射化学工作得到巨大发展,促进了放射性核素性质的深入研究及其在工农业、科学研究及医药卫生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丰富了放射化学的研究内容,使它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特研究目的和方法的学科。
      近代放射化学主要研究天然放射性元素和人工放射性元素的化学性质和核性质,其提取及制备、纯化的化学过程和工艺,重点是核燃料铀、钚、钍,超铀元素及裂片元素;研究原子核的性质、结构、核反应及核衰变的规律,以及这些研究成果的应用;研究放射性物质的分离、分析以及核技术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研究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和辐射源的制备,及其在国防、工农业、科学研究、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
二、培养目标
      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宽广的化学及原子核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系统地掌握放射化学的专门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其现状和发展趋势。应该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言,能流畅的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开拓进取、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学位获得者应能承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高科技企业的教学、研究及开发与管理工作。
三、研究方向
      1.环境放射化学
      2.放射分析与核化学
      3.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及应用
      4.放射生物学
      5.标记化合物和放射性药物化学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硕士点的介绍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硕士点
一、学科概况
      本学科研究粒子(重子、介子、轻子、规范粒子和夸克等)和原子核的性质、结构、相互作用及运动规律,探索物质世界更深层次的结构和更基本的运动规律。从根本意义上讲,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的研究处于整个物理学研究的最前沿,它们涉及从最微观领域的规律到天体的形成与演化规律。核物理的研究曾导致了核能的广泛利用。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的实验研究对极为精密和复杂的仪器设备以及先进实验技术的需求是高新技术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近年来,由于各种大型加速器的建立和各种新型探测技术的出现,以及规范理论(包括量子色动力学和弱电统一理论)的发展,使人们从新的观点研究粒子与原子核,包括各种相互作用、新核态、夸克-胶子系统和高能碰撞形成的各种物质形态等。随着对这些具有挑战性问题的深入了解,人类对物质世界更深层次的结构和运动规律的认识必将进一步深化。
二、培养目标
      研究生应具有量子场论、粒子物理、核物理和近代数学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门知识,掌握射线探测技术及利用计算机在线获取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或能使用计算机进行理论研究;了解当代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具有开展本学科科学研究工作和核技术应用研究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开拓进取、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学位获得者应能承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高科技企业的教学、研究及开发与管理工作。
三、研究方向
      1.原子核理论
      2.实验核物理
      3.中子物理与中子应用技术
      4.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及应用
      5.核天体物理
      6.激光核物理
      7.核材料
      8.粒子物理
      9.核电子学技术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介绍

学科简介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科点始建于1958年,师资主要抽调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兄弟院校相关专业。六十年代初、中期,各重点高校优秀毕业生以及留学前苏联、英国、日本的部分归国人员陆续加盟,南开大学核物理和放射化学两个专业整体搬迁并入,这些措施使学科点的教学与科研力量大大增强。本学科点长期从事低能、强流加速器技术及应用研究、离子束物理及其在材料科学中应用研究、工业核仪器仪表及电子控制技术研究和环境放射化学研究。拥有自行研制的我国唯一一台产额达1012中子/秒量级的快中子源、有2x1.7MV串列静电加速器、50KV强流离子注入机、国内一流的低本底实验室、核电子学实验室、电工电子学实验室、核探测实验室、核技术实验室、辐射防护实验室、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开放实验室。经过多年建设,本学科点的总体水平已居于国内同类学科的前列。
      2001年教育部批准在本学科成立“教育部中子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2002年设立“教育部核科学与技术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分中心”;2005年“教育部中子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通过验收;2006年新增核科学与技术省级人才培养基地。
      核科学与技术作为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及工程科学组成的具有重大生产实践意义和理论发展前景的综合性很强的尖端学科,其研究领域主要涵盖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等。
      随着核科技知识的普及与发展,核科技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核科学与技术已经应用到能源、环境、工业、农业、国防、医疗卫生和科学研究等诸多领域,并且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本学科目前最重要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之一是核能。核能是世界能源结构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是裂变能的利用已获得广泛的发展,被公认为目前唯一能够替代化石能源的高效、洁净、经济的能源。核能的发展已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较大进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也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成功必将为人类最终解决能源问题做出重大贡献。
      本学科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相关。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环境保护方面,本学科主要研究辐射防护、核废物及危险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放射性物质及有毒有害物质在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核废物和危险废物管理的环境影响评价与安全分析,核技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等。因此,本学科对保护人体健康和人类生存环境有重要意义。
      核科学与技术不仅影响着当今的世界格局,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两弹一艇的成就到核电的快速发展,从神舟到嫦娥,从生命的探索到新品种的实现,从工业产品的检验到工业自动化的实现等等,核科学与技术如影随形。能源问题是目前世界范围的最大难题。虽然政治问题常常会阻滞核能的发展,但大家都明白,解决能源危机的唯一可行的途径就是核能,而安全有效利用裂变核能和尽快研究开发聚变核能正是本学科研究的重点。
      从国家核工业战略布局来看,研究机构、生产机构的绝大多数集中于西部,特别是本学科点所处的甘肃省,是名副其实的核大省,除核电站外,涵盖了完整核工业体系的所有环节,是国内核设施最全的省份。甘肃省境内的涉核研究机构、国有大型企业的骨干力量主要来自本学科点。因此,本学科点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而且可以发挥科技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以及为地方输送专业对口的高素质人才的优势。
二、学科方向
      针对国家需要、特别是国防需求,本学科点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大多数研究成果居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近年来,学科点根据学科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突出特色,在以下方面巩固了自己的优势。
      1、聚变中子学:重点进行快中子发生器设备研制,并利用该类设备开展中子物理及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先后为兄弟单位及本学科点成功研制产额为1010、1011、1012中子/秒量级的中子发生器多台。其中研制并安置在本学科的3.3×1012中子/秒强流中子发生器是我国唯一一台达到1012中子/秒量级的快中子发生器,居于国内第一,世界先进的水平,被国防科工局指定为我国战略武器抗辐射加固的模拟中子源之一。完成了国家“863计划”“聚变-裂变混合堆结构材料中子辐照损伤”;完成了两期国防科工委抗辐射加固预研项目及2000多个半导体元器件的抗辐射加固模拟实验;完成了中国核数据中心“70几个几百个反应道的快中子核数据测量”;开展了中法合作项目“快中子辐照育种”的研究工作。
      目前该方向依托“教育部中子应用技术工程中心”、教育部“211工程”立项、国家基金委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专项的支持,正在研制一台更强的强流中子发生器,整机设计及关键部件的加工已基本完成,预计两年内完成组装和调试。同时正承担工业现场在线中子活化分析系统的研制以及部分国家基金、省部委基金资助的科研工作。
      2、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凭借本学科点由国外引进的2×1.7MV串列加速器、全波段波长连续可调高功率密度飞秒激光器、以及近邻单位——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ECR重离子源和中高能重离子加速器,开展了荷能重带电离子、低能高电荷态离子、低能负离子和激光束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特别在“基于原子亚壳层多电子俘获过程”,“电子-负离子碰撞引起负离子多重电离过程”、“质子在轻核上的共振背散射截面测量”,“低能高电荷态离子与表面相互作用” 以及“某些弹靶组合的能量损失率测量”、“低能核反应的环境效应”、“激光等离子体”、“强激光产生阿秒脉冲”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在国内领先的成果。
      3、核电子学及核仪器仪表:为厂矿企业研制了新型核子秤、料位计、液面自动跟踪测量仪等核仪器仪表。这些新型核仪器克服了以往同类仪器的主要缺点,受到了用户的欢迎。其中动态物料在线中子测水系统在金川有色金属公司、酒泉钢铁公司等大型治金企业投入使用后取得了可观的效益,获得了用户的好评与奖励。同时还为其它科研单位研制了低能重离子注入装置、强流双等离子体离子源、多用途小型加速器、中子水分仪、中子活化分析仪、强流高压电源、特种高压脉冲电源、空间单粒子效应模拟装置、航天光通信模拟装置等。
      4、核环境:主要研究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介质中的吸附、迁移和蓄积行为,以及核废料处理与处置过程中相关的化学问题等。近年来开展的“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介质中的吸附、解吸及迁移研究”、“化学法富集稳定同位素”,“加压离子交换法分离稀土元素”,“还原-离子交换法提取萤光级氧化铕”等多项科研项目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普遍关注,研究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学术界也颇有影响。完成的多项应用研究成果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甜菜糖厂蒸发罐加热管防垢防腐蚀技术研究”项目,为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糖厂解决了蒸发罐腐蚀与结垢难题,每年为各企业节约费用数百万元。该技术已申请了国家专利并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放射性核素分析”、“α泥沙非α化研究”,“风管去污方法研究”和“狭小空间去污工具研制”等多项核反应堆退役科研项目,在国内属开创性工作,其研究结果受到我国原国防科工委、中核集团公司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国内外同行的普遍关注。目前承担的国防科工委“α泥沙、锈垢非α化研究工程处理实验研究”项目已进入冷试阶段。目前该方向正在承担与高放废物处置相关的军工重点研究项目两项以及多项基金类项目。
三、主要建设内容
(一)学术团队
      经过几代人艰苦不懈的努力,本学科点保留了一支在核科学与技术领域研究方向特色和优势明显、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具有创新和国际竞争力、甘于奉献、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队伍。学科点现有专任教师51人,教授8人,副教授24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48人。近5年新增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3人,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获得者1人,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1人,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3人,甘肃省师德标兵获得者1人,兰州大学师德标兵获得者2人。
(二)人才培养
      2012年,本学科点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修订,使课程设置更加贴近学科前沿,同时兼顾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环节更加规范,培养质量评估和监督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要求更加科学。在满足研究生培养基本要求的情况下,更加突显了核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培养特色。核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就业去向非常好,绝大多数就业于国内相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科研及技术开发工作,部分研究生就业于环境保护、质检和技术监督、核电建设和运行等单位。近年来,有三名博士生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一名研究生获求是奖,三名研究生获宫健三奖学金,十七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
(三)科学研究
      近五年来,本学科点先后共承担国家级课题40项,其中重大或重点项目2项,同时承担其它省部级基金项目和横向开发项目77项,科研经费累计4279万元;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207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仪器专项850万元资助,研制高产额单能快中子发生器;作为第一参与单位,联合申请到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5000余万元资助,本学科承担中子发生器小型化的任务;初步建成了国内高校最先进的PET和SPECT医学成像实验室;承担了嫦娥探月工程***敏感器的仿真任务,完成质量已经得到2013年12月14日***软着陆的检验。
(四)学术交流
      本学科点非常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通过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家公派研究生项目,以及学科点与国外研究机构建立的良好实质合作关系,几十名研究生到国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实验室从事交流学习活动。近五年来本学科点参加国际学术会议85人次,学术报告60余人次;出国开展科研合作一年以上师生达15人次。除此之外,本学科点于2009年举办了第六届全球华人物理大会(参会人数625人)、国际强子物理研讨会(参会人数35人)两届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全国放射化学与核环境学术研讨会、全国超重核合成与性质研讨会,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了解前沿动态的机会与平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2013年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20余人前来访问交流、做学术报告,我院教师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特邀报告4次。
(五)建设规划和基础条件建设
      本学科点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将学科点建设成为我国核科学与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科学研究中心和科技开发中心,为我国核科学研究、核工业建设、国防工业建设和核技术开发与应用输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促进核研究和技术应用的发展。在强流低能加速器技术及应用方向,建成6×1012中子/秒强流中子发生器;在离子束技术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方向,完善低能离子束与激光核物理研究平台;在环境放射化学方向,围绕核设施安全及辐射环境保护开展研究,建成与企业的联合实验室;在工业和仪器仪表及电子控制技术方向,建成核仪器仪表研发基地,在标准仪器仪表性能改善和非标设备研发方面取得进展,提供用户满意的设备。
(六)服务于甘肃省经济建设
      利用人才优势和加速器技术、核探测技术、核电子学和控制技术等技术优势服务于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我省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利用强流中子发生器的中子束,辐照了大量的ITER材料、军用核材料和我省科研单位提供的生物样品;选育小麦新品种一个,并在我省大面积推广;为酒泉钢铁集团和金川公司研制中子水分仪;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空间单粒子效应模拟装置和空间辐射环境通讯模拟装置;为上海一家企业研制X射线测厚仪;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制中子发生器用-350kV高压电源一套;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制特种高压电源。研制无线发射辐射场剂量监测样机一台,委托本地企业开发推广。承担了我国乏燃料后处理中试工程(位于我省境内)部分科研任务,承担我省核设施退役部分科研任务,协助甘肃省核安全局进行核与辐射工作人员培训10余次。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联系方式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联系方式

地址:中国·甘肃·兰州市东岗西路199号 
邮编:730000 
电话:+86931 8913551(Fax) 
网址:http://snst.lzu.edu.cn 
E-mail:snst@lzu.edu.cn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介绍

   一、学院历史

       1955年.朱光亚教授受命负责筹建北京大学和兰州大学原子核物理及放射化学专业。经过三年的紧张筹备,现代物理系于1958年迎来了首批学员。当时,上述专业归二机部(后改为核工业部,现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管理,代号为“505”研究所,行政隶属兰州大学,暂定名为“兰州大学物理研究室”,1959年江隆基校长到任后,决定正式命名为“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六十年代初、中期,各校优秀毕业生以及留学前苏联的部分归国人员陆续加盟,南开大学原子核物理和放射化学两个专业师生整体搬迁并入,这些措施使学科点的教学与科研力量大大增强。1998年6月原“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放射化学专业并入新组建的“化学化工学院”,1999年4月组建“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原“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撤销行政建制,更名为“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现代物理系”,简称“现物系”,同时原子核物理专业保留在'现物系'。2006年2月,根据国家需求和核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学校为了发挥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放射化学特殊学科优势正式组建成立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是我国高校最早设置核专业的两个院系之一,六十多年来从未中断过核专业人才培养,在最艰苦的地区和最困难的时期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核专业人才,目前是国内高校核专业设置最齐全的院系之一。创建和北大一样早,坚守和清华一样好。
       二、学院现状      
       学院现有核科学与技术(博士一级学科)、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国家重点学科)、放射化学(国家基金委特殊学科)三个博士点,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放射化学、原子分子物理、核技术及应用、核能与核技术工程五个硕士点,原子核物理(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放射化学(省级基地班)、核工程与核技术(教育部特色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五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有核环境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子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甘肃省核能与核技术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甘肃省核科学与核技术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以及甘肃省仿真实验室、甘肃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
       学院现有在岗教职工108人,其中专任教学科研人员74人,师资博士后11人,实验技术人员12人。聘请“兰州大学萃英讲席教授”和兼职教授23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柴之芳、中国工程院院士夏佳文、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红卫等。近5年新增高层次人才4人,外籍教授5人,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获得者1人,甘肃省拔尖人才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获得者3人,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4人,甘肃省师德标兵1人,兰州大学师德标兵获得者3人,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1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人。学院现有本科生687人,研究生27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16人)。
       学院伴随着我国核事业从无到有及“两弹一艇”的辉煌成绩已走过了半个世纪,为我国核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已培养毕业生40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3人,国家各类特聘专家30余人,还有许多已成长为涉核企业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已成为我国核科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三、发展目标
       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核学科为目标,瞄准国际前沿,聚焦国家需求,围绕“一带一路”上的核产业链,服务国防与国民经济建设,建成国际化的核学科人才培养中心、科学研究中心、科技开发中心、合作交流中心。
       (2020年3月更新)

2016年兰州大学考研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报考人数统计

 

  报考专业   报考总人数 其中:          
报考学院名称 代码 名称   统考(联考) 推荐免试 单考 少数民族骨干计划 强军计划 大学生士兵计划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70202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43 36 7 0 0 0 0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70203 原子与分子物理 2 2 0 0 0 0 0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70323 放射化学 14 9 5 0 0 0 0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82703 核技术及应用 58 58 0 0 0 0 0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85226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19 19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