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洛阳师范学院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洛阳师范学院研究生招生] [洛阳师范学院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洛阳师范学院王牌专业排名] [洛阳师范学院考研难吗] [洛阳师范学院研究生院] [洛阳师范学院考研群] [洛阳师范学院研究生学费] [洛阳师范学院研究生奖学金] [洛阳师范学院研究生辅导] [洛阳师范学院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招生

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技术哲学简介

洛阳师范学院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开始于1980年代,1990年代逐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教学研究队伍。2003年本学科被学校确立为首批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并建立了相应校级研究机构“哲学与科技文化研究所”。此后在学校支持下,该学科进入了较快发展的新时期。科学技术哲学学科以哲学与科技文化研究所为主体,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专业为支撑,逐步形成了科学哲学、技术与工程哲学、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目前,本学科共有14名校内专职教师,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获得博士学位者7人,在读博士生1人,硕士4人。有4人担任硕士生导师。
以本学科点为依托,建有“洛阳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哲学与科技文化研究所”等研究团体,建有洛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一、学科点基本情况
1.精心规划、科学凝练学科方向
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凝练特色研究方向,这是科学技术哲学重点学科首要的学科发展思路。科学技术哲学是与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关联的一门学科。近2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哲学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如伴随着“认知转向”和“心智转向”而展开的对科技创新思维方法论的研究等等。我们在把握当代科学技术哲学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初步凝练形成了“科技创新思维方法论”、“技术中介论”、“科技文化与和谐社会”等三个在国内本学科领域颇具特色的研究方向。经过2003年-2004年、2005年-2008年,2个时期的发展,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学科建设的稳步发展,2009年以来,我们成功获批进入了学校第二轮建设重点建设学科规划。我们积极整合学科队伍,不断引进和培养年轻的研究成员,如张铃博士等。同时积极论证和探讨学术研究方向的凝练问题,邀请专家来给我们做学科建设的指导,如中科院的肖显静博导、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的孔明安研究员、江怡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的刘大春教授等。在原有的学科发展基础上,进一步精心规划、科学凝练学科方向,现已形成了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1)以刘高岑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科学哲学方向
本研究方向结合当代科学哲学的“认知转向”和“心智转向”,以科学意向性理论的研究为基点,对人类认知的心理意向性问题进行研究,并从心理意向性入手对科学创新思维方法论、科学与人文的本质关系等问题展开研究。本研究涉及到语言哲学、认知科学及心智哲学等领域,意图在当代认知科学和心智哲学的理论基底上,对科技创新思维方法论问题进行全新的研究,构筑新型创新文化和创新观念,在新的思想平台上揭示科技创新思维的模式、方法和途径,为建设创新型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2)以张铃博士为学科方向带头人的技术与工程哲学方向:
Ⅰ 技术、工程哲学的基本问题研究。从存在论出发,探讨了技术与“道”“器”的关系,认为由“道”至“器”转化的“形而下”的对象化和由“器”至“道”转化的“形而上”的非对象化,规定于技术中介,在“形而中者谓之技”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命题张力域,“道”“器”获得着存在论意义,“形而中”之“技”统摄“道”“器”,“技”变“道”“器”变,“技”不变“道”“器”不变,“技”高于“道”“器”; 从工程实在论出发,探讨工程的“应然”及“实然”的存在方式、工程存在的历史演进、工程与技术的关系等基本问题。Ⅱ 技术、工程与人的关系问题的研究。主要研究了“技术与人的自由个性” 、“技术与人发展空间”、“技术与人的非对象化”、“技术与人的财富”、“技术与资本”等问题。比如,在人的非对象化是人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的意义上,探讨了技术与人的非对象化发生—演化的现实性与可能性。认为,人的非对象化发生—演化的现实性与可能性,只是技术“普遍性”的非对象化的现实性与可能性的一种表征;在现象学语境下探讨工程与人的“连续统”、工程与人的基本生存及工程与人的生活世界的关系问题。Ⅲ 技术、工程进步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应用研究。认为技术、工程的进步与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在技术消费域,比较深入地探讨了技术进步与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规律,并对技术消费发展的政策安排,提出有一定操作意义的对策;在工程创新领域,重点探讨工程用物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实现。
(3)以曹玉涛教授为学科方向带头人科技与社会研究方向
本研究方向以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为主攻方向,内容涉及科学技术与和谐社会建构、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正义建设、科学技术与科学发展观、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以及全球化等问题。科学技术与和谐社会建构,主要论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实现途径、本质、价值和意义;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正义建设,主要论述科学技术在改善民生、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方面所应担当的责任;科学技术与科学发展观,主要研究科学技术与以人为本的关系,科学技术对发展观的深刻影响等问题;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主要研究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与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科学技术与全球化,主要研究科学技术视野下的全球化进程和实质。
2.注重创新、产出特色研究成果
注重创新,提升整体科研层次,产出特色科研成果,这是科学技术哲学重点学科的学术研究特色。本学科点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带动作用,由三个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分别带动本研究方向青年教师提升科研层次,产出特色成果。
科学技术哲学重点学科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有多篇论文发表于高级别的学术刊物上,在国内学术界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尤其是2003年以来本学科点共发表核心论文50多篇,在本学科一级刊物《哲学研究》和重要核心期刊《哲学动态》、《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等上发表论文80余篇,并被《新华文摘》(摘编6次)、《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4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4篇)、《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论点摘编6次)等权威杂志转载、摘编,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年来本学科点在课题项目研究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不仅课题项目数量增加,并且课题项目的级别整体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课题研究成果方向性、体系化特点突出。本学科点成员主持承担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1项。其中曹玉涛博士2007年主持申报的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论研究》已于2010年结项。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政治哲学视野下的技术正义研究》成功立项。课题项目中,省部级项目也明显增多,现在在研省部级课题项目10项。
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其中刘高岑教授的理论专著刘高岑教授的理论专著《当代科学意向论》(30万字,科学出版社)从认知和心智的意向性层面对当代科学哲学的主要论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该专著出版后受到专家的普遍好评,被认为“对深入理解科技创新思维的本质、推动科学与人文的深层次融合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是一种创新性探索。”尚东涛教授的理论专著《真理的技术整合》(25万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出版)从中介的独特视角对人—技术—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受到学界专家的关注和好评。
与此同时,本学科点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积极为河南省和豫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提供服务。结合不同时期河南省和洛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任务,我们先后主持完成了“当代创新思维理论在建设创新型社会中的应用研究”、“生态哲学视野下的最佳人居环境与生态城市建设”、“技术进步与创新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研究”、“我国公民科学精神的现状与建构对策”、“河洛科技文明传统与现代中原科技发展”、“洛阳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等课题的研究,这些课题的开展对河南省和洛阳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推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不断发展、强化学术梯队建设
目前,洛阳师范学院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点已经形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在国内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团队。
社会科学创新离不开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学术队伍建设是我们学科点长足发展的根本。近年来,我们坚持稳步发展、适当调整、学术凝练的基本策略,从学科点的研究队伍整合、学科梯队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学术方向凝练与细化、学术领域拓展与深入、学术团队作风建设等方面入手,来开展工作,组织学科点成员的研究活动。
我们坚持稳步发展的策略,经过2004年建设初期阶段调整变更成员2人,2005年我们进一步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整合学科梯队,使三个方向的成员划分更明确,经过2006年、2007年学科点队伍的建设发展,学科点成员将原有的11人适当调整变更,根据发展需要我们引进和增加了2名成员。虽然经过了多次调整,但我们的学科点成员队伍人员变动不超过20%,并且骨干成员没有发生变化。我们现有研究成员14人,教授5人,副教授3人,讲师5人,职称比例合理。其中,博士7人,硕士3人,在读博士1人,学历结构基本合理。研究人员35岁以下4人,45-35岁3人, 50岁以上人员3人,年龄结构也较为合理。学科梯队结构比初期建设阶段更趋于合理,每个研究方向学科点成员的年龄搭配、职称比例、学历结构、学识背景也更趋合理。
4.严谨治学、积极探索的学术互动与交流
为保证学科点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行,我们制定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学科点学术活动制度”、“学科点经费管理制度”、“学科点图书资料借阅制度”、“学科点科研成果奖励及资助出版制度”、“学科点教师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制度”等。
我们注重团队协作、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科点成员积极参加学术研讨、学术交流,邀请专家指导和参与学科点成员的读书交流、学术争鸣,鼓励学科点成员科研协作。
我们采用读书会、座谈会等灵活多变的形式,经常组织学科点成员进行学术研究心得体会的交流,开展学术研究的协作与合作。我们请专家来参与我们的日常学术活动,如社科院研究员孔明安博士多次指导和参与了我们的读书会活动,加强了大家科研的合作意识,并直接带动了年轻成员的科研积极性。
我们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不仅仅是“走出去”,还要“请进来”。不断派出学科组成员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并且每次参加学术会议都能够宣读论文,积极主动与同行交流探讨,客观上扩大了我们学术研究的影响。2005年以来来,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点共派出学科组成员参加高水平学术交流会议近30次。我们也积极主动承办了4次区域性学术会议。
2005年以来,我们邀请专家20多人次,不仅促进了学术交流,并且直接为我们学科点建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此外,本学科点还加强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学科的合作,结为友好合作单位,推荐本学科点教授到合作单位担任研究生导师、进行短期访问、与合作单位联合开展研究项目和科研课题的研究,从而使本学科形成了较好的外部发展条件。本学科点目前已与国家科学技术哲学重点学科点山西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河南大学哲学系、Antioch University(美国)、York University(加拿大)等单位结为友好协作单位。
洛阳师范学院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实力和特色的学术研究队伍。今后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引进优秀人才、聚焦学术前沿、凝练特色领域、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术影响,以“开放、联合、共享、互惠”的积极心态开展学术交流,以“注重创新、严谨治学”的基本精神开展学术研究,力争为我国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建设,尽我们一份勉薄之力。
二、学术团队
本学科点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学科带头人刘高岑教授的带领下,不断开拓进取,学术队伍保持着高度的活力与创造力。
学科团队骨干时明德教授为教育管理学博士,洛阳师范学院院长,教育部中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成员,河南省学位委员会专家组成员,信阳师范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获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河南省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5项。
时明德教授在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素质教育研究、逻辑教学研究领域享有很高知名度,兼任中国逻辑学会理事,中国形式逻辑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逻辑学会会长,河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河南省素质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2篇,出版著作8部,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其师德学品受到教育界、学术界广泛称赞。他主持完成的国家教育部规划课题“师范生实习支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结合我国中小学教育实际状况和存在问题,对师范生以实习方式到农村和贫困地区支教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总结,不仅对师范生专业实习形式、方法和内容的变革具有深远影响,而且对改善和提升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他主持完成的省级教改项目“地方院校‘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针对地方院校的办校目标和特点,提出了“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分流培养、强化能力、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该培养模式不仅在洛阳师范学院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而且为盐城师范学院等多所院校借鉴。其在师范教育、素质教育、逻辑教育等领域提出的新观点、新理念,受到《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多家国家级报刊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
学科带头人刘高岑教授,哲学博士,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入选者,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洛阳市优秀专家,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委员会委员,河南大学、山西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2006年2-4月曾在美国ANTIARK研究生学院访问学习。现任洛阳师范学院哲学与科技文化研究所所长、洛阳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长、洛阳市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致力于认知科学哲学和科技创新思维方法论的研究,在“科学意向论”研究上形成了一家之言。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哲学动态》、《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等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或摘录,部分论文被浙江大学等高校列为研究生相关课程的必读文献。出版的专著有《分析哲学意向性理论的科学语境论建构》、《当代科学意向论》,与他人合作出版的著作和教材有《科学实在论的方法论辩护》、《现代西方语用哲学研究》、《科学哲学的新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概论》、《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等5部。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6项。其研究成果获得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三等奖1项,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地厅级一等奖6项。2004年被河南省教育厅命名为学术技术带头人,2007年被评审为洛阳市优秀专家。
曹玉涛教授,哲学博士,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洛阳市优秀教师,参编教材2部,出版专著1部,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教学与研究》等刊物发表教科研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5项,获省级教科研成果奖2项。
鲁献慧教授,河南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洛阳市优秀专家,河南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致力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论题的研究。主持完成省级教改项目3项,省级科研项目4项,主编教材3部,参编教材8部,4部主(参)编教材获奖,出版专著1部,在《社会科学辑刊》、《科学技术与辩证法》、《中州学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8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等转摘或摘登。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6项,地厅级项目16项。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地厅级一等奖6项。。
尚东涛教授,1949年出生,河南省委党校自然辩证法研究生毕业。现任洛阳师范学院教授,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致力于从中介视域对技术进行全方位研究。出版学术专著2部,合著1部,参编教材1部。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哲学动态》、《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等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7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学术文摘》等二次文献转载或摘登。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5项,地厅级项目13项。其学术成果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地厅级一等奖8项。
张  铃副教授,哲学博士,洛阳师范学院优秀教师,主持完成省级教科研课题2项,获省级教科研奖1项,出版专著1部,在《哲学动态》、《道德与文明》、《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刊物发表教科研论文20余篇。
王建设副教授,哲学博士,洛阳市优秀教师,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刊物发表教科研论文20多篇,参编教材3部,主持完成省级教改项目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

洛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素质、知识、能力并重为原则,培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素养,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学、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扎实,应用能力强,能在中等学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其他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及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培养规格
1.具有爱国、敬业、求实、创新等良好品质。
2.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与发展动态。
3.具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正确分析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4.具备从事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工作的能力,具备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能力。
5.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和艺术修养,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质。
6.具有较强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能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交流和沟通;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
 
三、主干学科
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
四、专业核心课程及简介
专业核心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现代西方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
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3学分:
研究人的思想行为活动规律,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科学。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同时借鉴融合了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本质、作用及其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和规律等构成的逻辑体系,是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2学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高等师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性的主干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进程、“两个必然”的历史必然性、实现条件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基本了解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观点,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自信奠定理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3学分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商品和价值、货币与货币流通规律、资本和资本运动、信用制度与虚拟资本、竞争与垄断、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收入和分配等。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3学分:
课程设置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育,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确立辩证唯物的物质观和意识观、唯物辩证的发展观、科学的认识论和真理观,使他们能够科学理解毛泽东的哲学思想、邓小平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哲学史,2学分
系统地介绍中国哲学从先秦到清代的发展线索、基本内容、时代特点和基本规律,使学生对古代中国哲学传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目的是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哲学史方面的知识,并受到较为系统的中国哲学思维训练,具备中国哲学的基本素养。
西方哲学史,2学分
旨在让学生了解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渊源、主要问题、基本线索和内在逻辑,掌握西方哲学史上重要哲学家的基本观点,以及相应的论证与论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学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主干课程。该课程着重阐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基本观点。该课程站在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现行政策最前沿,致力于理论与实际结合、知识传授与素质能力培养相统一,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党的理论和政策,能运用所学积极宣讲党的理论和政策,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
现代西方哲学,2学分
主要讲述19世纪中期以来流行于西方社会的各种哲学流派和哲学思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奠定该专业学生将来从事中学政治课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知识基础;二是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提升学生的基本哲学素养和思辨能力,使学生能够对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和思潮做出正确的判断;三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3学分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的阐述,总结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揭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并结合实际解读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重要原理,为探讨和解决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提供某些参考,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提供一些经验。
五、学制、修业年限
学制为四年,修业年限3-6年。
六、学分要求
毕业需修完157.5学分。
七、授予学位
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八、课程结构及学分学时分配比例
九、课程教学学时、学分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