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江汉大学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江汉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江汉大学研究生招生] [江汉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江汉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江汉大学考研难吗] [江汉大学研究生院] [江汉大学考研群] [江汉大学研究生学费] [江汉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江汉大学研究生辅导] [江汉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江汉大学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江汉大学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江汉大学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江汉大学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江汉大学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江汉大学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学科建设概况

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学科建设概况
发布者:甘来发布时间:2019-04-11浏览次数:755 
 
(一)学院学科专业设置现状
学院现开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工业设计和城乡规划5个本科专业。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学院开设的5个本科专业均属工学学科门类;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和工业设计专业均属机械类,城乡规划专业属建筑类。支撑专业建设发展的一级学科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城乡规划学。
 
(二)学院学科专业教师队伍现状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8名,其中教授13名(占比19.1%),副教授26名(占比38.2%),讲师25名(占比36.8%);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5人(占比36.8%),硕士学位32人(占比47.1%)。专任教师归列学科情况如表1—表3所示。
 
表1  机械工程学科队伍建设情况
 
专业技术职务
 人数
 
合计
 35岁
 
及以下
 36至
 
45岁
 46至
 
55岁
 56岁
 
及以上
 博士学位教师
 硕士学位教师
 行业经历教师
 
正高级
 7
   
 3
 4
   
 5
   
 3
 
副高级
 12
   
 3
 8
 1
 1
 10
 4
 
中级
 10
 5
 3
 2
   
 4
 5
 2
 
总计
 29
 5
 9
 14
 1
 10
 15
 7
 
硕导人数(比例)
 博导人数(比例)
 有海外经历教师人数
 
(比例)
 
4人(13.8%)
 0人(0%)
 2人(6.9%)
 
 
表2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队伍建设情况
 
专业技术职务
 人数
 
合计
 35岁
 
及以下
 36至
 
45岁
 46至
 
55岁
 56岁
 
及以上
 博士学位教师
 硕士学位教师
 行业经历教师
 
正高级
 5
   
 2
 1
 2
 2
 2
 4
 
副高级
 1
   
   
 1
   
   
 1
 1
 
中级
 4
 2
 2
   
   
 4
   
 1
 
总计
 10
 2
 4
 2
 2
 6
 3
 6
 
硕导人数(比例)
 博导人数(比例)
 有海外经历教师人数
 
(比例)
 
5人(50%)
 0人(0%)
 3人(30%)
 
 
 
表3  城乡规划学科队伍建设情况
 
专业技术职务
 人数
 
合计
 35岁
 
及以下
 36至
 
45岁
 46至
 
55岁
 56岁
 
及以上
 博士学位教师
 硕士学位教师
 行业经历教师
 
正高级
 1
   
 2
 1
 0
 1
   
 1
 
副高级
 3
   
 3
 1
   
 2
 7
 1
 
中级
 8
 2
 5
 3
   
 3
 7
 2
 
总计
 11
 2
 2
 5
 0
 1
   
 1
 
硕导人数(比例)
 博导人数(比例)
 有海外经历教师人数
 
(比例)
 
1人(8.3%)
 0人(0%)
 1人(8.3%)
 
 
  
 
(三)学科研究方向及学术成果
经过努力,各学科教师团队均基本形成了各自相对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并获得了一些学术成果。
 
1.机械工程学科
该学科以传统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基础,开展机械、电子、自动化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与应用研究,形成了“先进传感与智能监控技术”、“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仿真与制造”和“机器人与先进传动技术”三个较明确的研究方向。
 
(1)“先进传感与智能监控技术”研究方向
 
该方向以应用为导向,将光纤传感技术、基于单片机的智能仪表技术应用于复杂机械装备的在线检测,实现误差的智能分析与补偿。本研究方向共有专任教师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企业兼职教师(高级工程师)3人。近年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声激励-相移光纤光栅分布全方位传感的机械损伤识别与成像技术”,完成了“多神经网络智能故障诊断技术及其在工业除尘风机中的应用”(2013年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个项目解决了生产实践中的多项难题。
 
(2)“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仿真与制造”研究方向
 
该方向以机械产品三维公差表达技术为基础,重点研究新型核电站、大型桥梁建设机械的数字化设计与分析,综合考虑多物理场的耦合影响,运用数字化仿真技术、先进数控技术和工业机器人实现复杂机电系统的快速优化设计与柔性制造。本研究方向共有专任教师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企业兼职教师(高级工程师)3人。近年来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新一代GPS框架的特征几何变动建模及三维公差转换技术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
 
(3)“机器人与先进传动技术”研究方向
 
该方向通过对机器人轨迹规划和控制的研究,在机器人的最优轨迹规划和控制新方法方面提出新的理论,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机器人工程,形成一个完整的机器人轨迹规划和控制的研究体系,并搭建集机器人运动学、动力学,轨迹规划和控制于一体的研究平台,在该平台上可进行机器人相关的运动学、动力学、以及机器人各种控制方法的仿真和实验研究。已完成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风力发电机齿轮箱动态特性分析与专用综合测试装备研制”等科研课题。
 
近年来,该学科团队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16项,其中横向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纵向项目7项;申请各类专利72项;在重要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4篇,其中SCI检索论文6篇;有2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该学科以汽车用材料、绿色环保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为研究对象,结合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领域,逐步形成了“金属电致塑性及合金化研究”、“金属表面渗入机制及应用研究”、“先进薄膜材料及其器件研究”和“石墨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等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1)金属电致塑性及合金化研究
 
金属电致塑性及电致超塑性是材料科学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主要涉及电子与位错的交互作用改善金属的塑性,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在国内,本专业团队率先进行研究,目前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合金化方面,团队成员一直从事轻合金方面的研究,现在主要是对汽车用镁合金进行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这些研究成果在汽车工业领域中对轻型材料的塑性及合金制备方面形成了优势和特色。
 
(2)金属表面渗入机制及应用研究
 
致力于通过金属材料表面渗入或植入,进行金属先进表面处理技术的研究,涉及等离子、表面沉积、离子注入、阳极氧化等新型表面改性技术和装备研究。已深入开展了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离子渗碳技术、大长径比油管内壁离子渗氮工艺与设备开发、热作模具钢H13的稀土离子注入表面改性技术等研究,在金属材料表面强化及防腐耐磨处理的机理、工艺、应用等领域形成一系列成果,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长径比大于150的超细长金属管内壁离子渗氮的技术攻关,能使油管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能明显提高,使用寿命提高3倍以上,该成果不仅取得国际先进水平,而且由于在石油装备领域具有优势和特色,相关企业应用该成果仅两年,就实现年增产值2200万元,年增净利润140万元。
 
(3)先进薄膜材料及其器件研究
 
本研究方向从先进薄膜材料及其器件应用入手,深入开展薄膜材料结构设计、生长及原型光电器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通过对非平衡条件下薄膜的外延生长动力学与缺陷控制等关键科学问题的深入探索,攻克相关的材料制备和器件研制关键技术。探讨薄膜制备、合成的方法与机理,着重解决高性能薄膜材料与器件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结构与制备、结构与性能关系问题,建立相关的理论和原始技术创新体系。近5年来,主持省市科研课题7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34篇。相关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将对掌握与国际水平同步、具有鲜明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薄膜器件制备技术,奠定科学技术基础和创新团队基础。
 
(4)石墨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
 
本研究以石墨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粉末冶金法,以石墨、硅粉、氧化铝等作为添加剂,以金属铜、铝为基体,制备一系列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添加剂成分、球磨工艺、热压烧结工艺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合XRD、SEM等测试手段,探讨材料的硬度、摩擦磨损性能、导热性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着重解决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在电子封装材料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该学科团队主持国务院部委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7项、市级项目9项,承担各类横向项目16项,获省市级政府成果奖3项,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教材8部,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SCI、EI收录9篇。
 
3.城乡规划学学科
该学科面向中小城市,研究方向为:新农村发展与规划和城市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城市设计等。
 
近年来,该学科团队主持国家级子课题1项、省级项目1项;横向课题经费287万元;EI、ISTP、ISSHP收录论文13篇。
 
(四)学科建设目标和任务
借力学校引进的院士团队和已建成的“江汉大学—凯撒斯劳滕工业大学共建流体力学中心”,新建力学学科。
 
到2020年,力学学科进入全国学科评估排名C类,在学校获得力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基础上,获得流体力学二级学科硕士点。
 
到2030年,力学学科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全国学科评估排名B类,分别新增工程力学和材料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工程学科进入全国学科评估排名C类,获得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到2050年,力学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全国学科评估排名进入前20%—30%;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省内一流学科行列,全国学科评估排名进入前40%;机械工程学科建成省内特色学科,全国学科评估排名进入前50%。
 

江汉大学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联系方式

地址:湖北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邮编:430056 电话:027-84226912
 

江汉大学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简介

江汉大学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简介
发布者:甘来发布时间:2019-03-15浏览次数:6238 
 
 
        江汉大学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组建于2002年,现开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工业设计和城乡规划5个本科专业。经过多年建设,学院5个本科专业中有3个专业获批7个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其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获批省“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省教育厅列入“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同时也获批了省教育厅的“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和“荆楚卓越工程师计划”;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获批省教育厅“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团队为“湖北省教学团队”。
 
      学院从2011年开始研究生招生与培养工作,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学位型研究生和“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有硕士导师10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99人,专任教师66+1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3人(其中有博士后3人),硕士学位32人。实验室教师17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专职辅导员7人,其他行政管理人员9人;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500余人。
 
学院专任教师中有省级学科带头人1名,市级学科带头人4人,市优秀青年教师6人,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校青年教师教学奖获得者3人,双师型教师7人,省级教学团队1个。近三年来,学院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73篇,其中核心期刊16篇,三大检索收录论文33篇;主编教材7部;获国家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119项,软件著作权和外观设计专利19项。主持研究纵向科研项目27项、横向项目19项,其中国家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项目1项、省级纵向项目8项。
 
      学院拥有独立的实验教学楼,总建筑面积9800m2,单价800元以上教学科研设备1270台(套),总价值1878.62万元。学院实验中心按学科群或专业教学需要设有CAD中心、机械制造工程实验中心、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实验室、车辆工程实验室、工业设计实验室和城乡建设实验室。
 
     学院建设有“武汉材料改性及制备成形研究基地”和“武汉市复杂机电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市级科研平台、1个武汉市重点实践教学基地、“江汉大学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实践基地”和“江汉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所”2个校级平台。学院与德国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合作建立了“江汉大学—凯泽斯劳滕工业大学共建研究中心”,与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共建了“汽车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学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育人为本、提高质量、改革创新、多元开放、彰显特色、服务地方”的工作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的创新潜能的挖掘,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任务,把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着力点,探索实施了“3+1”人才培养、“2+2”中德合作培养、“双元制”等人才培养新模式,致力于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突出,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2014年-2017年,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8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学生授权专利82项,其中发明专利19项;学生在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竞赛活动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53项,其中三等奖以上国家奖87项,省级奖44项。近3届学院学生总体毕业率均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