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河海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河海大学研究生招生] [河海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河海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河海大学考研难吗][河海大学考研难吗] [河海大学研究生院] [河海大学考研群] [河海大学研究生学费] [河海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河海大学研究生辅导] [河海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物联网工程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领域范围
计算机技术领域重点研究如何扩展计算机系统的功能,发挥计算机系统在各学科、各类工程领域和工作中的作用。计算机技术是信息社会中的核心技术,也是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关键支撑技术之一。
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计算机技术在短短的几十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其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技术领域包括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的设计、开发以及与其他领域紧密相关的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理论、技术和方法等。
二、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计算机技术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培养方式
1.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方法,注重实际应用;重视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2.强化实践环节,进入研究生实践基地完成实践环节教学;
3.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的培养方式。
四、学制和学习年限
攻读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标准学制为2年,实行弹性学制,最长不超过4年(在职学习的可延长1年)。
五、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
课程总学分一般为30学分,其中学位课程20学分,非学位课程为10学分。另设实践环节10学分。具体开设课程见附表。
六、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时间应不少于1年。研究生原则上应进入各类研究生培养基地开展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并撰写实践报告。取得实践环节的学分后,方可申请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实践环节的主要考核点主要为:
1.工程认知:考核研究生对基地单位的管理和从事的工程项目概况是否准确的描述;
2.实践专题研究:考核研究生在基地单位所承担工程项目,及研究实践工作完成情况;
3.工程案例比较:考核研究生对所在基地单位主要管理或从事的工程项目与国内外相关工程项目的对比、分析、研究情况;
4.职业素质和发展潜力:考核研究生在基地单位的思想政治表现、实践工作表现和参加各项活动表现等情况;
5.实践交流能力:考核研究生是否能够按照要求积极主动的与校内、外导师进行交流,与基地单位的同事等进行卓有成效交流,按计划开展实践工作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工程实际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项目管理、工程应用研究、产品研发等形式。学位论文须独立完成,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修满规定课程学分并完成实践环节。学位论文必须经过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预答辩、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环节,开题报告可在基地公开进行,答辩工作应在学校进行。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定通过,授予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证书与毕业证书。

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介绍

一、学科简介
控制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控制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目前,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应用已遍及工业、农业、交通、环境、军事、生物、医学、经济和社会等各个领域。
我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水利水电自动化、电气传动自动化、交通综合自动化系统、自适应控制、智能控制、最优控制、系统辩识与建模、计算机测控系统、过程控制、模式识别、电能质量监控及电力电子系统控制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我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团结而充满活力的科研教学队伍。
二、培养目标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三、主要研究方向
1.先进控制理论及应用(Theories and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Control)
2.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Intelligence Control and Intelligence System)
3.运动控制系统(Motion Control System)
4.现代检测技术与系统(Modern Detection Technique and System)
5.水利水电自动化(Automation of Water Power)
6.智能化仪器与自动化装置(Intelligent Instrument and Automation Device)
7.模式识别理论与应用(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Pattern Recognition)
四、学制和学习年限
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的标准学制为3年,实行弹性学制,最长不超过5年(在职学习的可延长1年)。
五、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
硕士生课程总学分为28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为18学分,非学位课程为10学分。另设教学豪杰。具体开设课程见附表。
六、教学环节
1.个人学习计划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培养方案和学位论文工作的有关规定,结合研究方向和本人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其中学习计划2个月内提交。
2.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包括参加国内外专业学术会议、专家学术讲座,以及以学院为单位组织的研究生学术研讨活动等。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参加10次以上的学术交流活动,博士生导师讲座至少5次,公开的学术报告(论文开题报告除外)至少做1次,由指导教师负责对其学术报告效果进行考核。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必须填写《河海大学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本》,由主办活动的单位或主讲专家签署意见,做学术报告由指导教师负责对其学术报告效果进行考核,答辩前送交学院研究生教学办公室。
3.实践活动
实践形式包括助学、助管、助教、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等,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要全程参与指导教师或其所在团队教师负责的科研项目1项,并由导师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时长和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
4.文献阅读与综述
硕士研究生阅读本专业文献的篇数不少于3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40%,并撰写读书报告,读书报告篇幅不少于3000字。指导教师应重视研究生的文献阅读工作,加强对文献阅读的指导与考核。文献阅读综述报告书面材料须经指导教师审核后交学院存档备查。列出本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必读的主要参考书目、文献和重点期刊。
七、论文工作
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必须经过论文选题、论文计划及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学术论文、论文预审、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环节。
1.论文选题
硕士论文工作应紧扣控制理论研究前沿和控制工程实际问题,与国家发展战略等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密切联系,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发展中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实际问题、高新技术、国家基础和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为背景。论文选题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通过广泛的文献阅读和学术调研等前期工作,确定研究的主攻方向。一般应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前开始准备,论文选题前应系统地查阅国内外文献,了解国内外有关研究情况,对文献资料做出分析和评述。
2.论文计划及开题报告
论文选题后应制订论文工作计划,并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三学期作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在培养学院进行,由导师主持并邀请同行专家参加(不少于3人)。
3.论文中期检查
硕士论文工作进行到中期,由硕士研究生向指导教师和有关专家作论文中期报告,汇报论文工作进展情况,提出下一阶段的计划和措施。应在校内公开举行学术报告会,报告会由指导教师聘请本研究领域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相当职称)的专家参加(不少于3人),并进行审议,报告会由指导教师主持。与会专家应对报告提出中肯意见和建议,论文中期报告通过后应形成书面材料,经指导教师和与会专家审查后交学院备案。
4.学术论文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达到学校规定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具体按照《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管理办法》有关文件执行。
5.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用汉语撰写,字数为5万字左右。论文应立论正确、数据可靠、推理严谨、层次分明、文字简练、说明透彻。论文格式按《河海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编写格式规定》执行。

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介绍

一、          学科简介
河海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源于我校基础理论及电子学工程系的无线电设计与制造专业(1960-1962)。1998年获批“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硕士点,2003年获批“信号与信息处理”二级学科硕士点,2005年和2011年分别获批“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一级学科博士点。 2008年通信工程专业获批江苏省精品专业,2010年评为国家特色专业。
学科围绕“信息获取与处理、通信传输、领域应用”信息链,以行业重大需求为导向,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在信息获取与处理、遥感与遥测、水利通信网与专用通信系统、多维信号处理、雷达探测与信号处理等几个方向形成了与国际研究前沿/热点接轨、与工程应用技术紧密结合的鲜明特色。 现有教授15名,博导11名,其中江苏省“333”人才工程,江苏省高等学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6名。“十一五”以来,本学科主持与承担了310余项国家、省部级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科研项目,经费总额近5千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30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出版专著和教材20余本,发表SCI、EI检索收录论文3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10余项。研究生就业单位有机关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机构、大中型IT企业等。
二、培养目标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三、主要研究方向
1.通信与信息系统(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System)
2.信号与信息处理(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3.遥测与信息网络(Telemetering and Information Network)
4.微波技术与应用(Microwave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5.物联网技术与应用(Internet of things and its Application)
四、学制和学习年限
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的标准学制为3年,实行弹性学制,最长不超过5年(在职学习的可延长1年)。
五、学分要求和课程设置
本学科学术型硕士生课程总学分为28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为18学分,非学位课程为10学分。另设教学环节。具体开设课程见附表。
所有课程学习一般应在入学后1年内完成。
对缺少本学科前期专业基础的研究生,在完成本学科规定学分的同时,导师应根据具体情况指定研究生补修前期的专业课程2-3门,并将补修课程列入研究生培养计划,但不计入本学科必须的总学分。
六、教学环节
1.个人学习计划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培养方案和学位论文工作的有关规定,结合研究方向和本人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其中学习计划入学2个月内提交。
2.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包括参加国内外专业学术会议、专家学术讲座,以及以学院为单位组织的研究生学术研讨活动等。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参加10次以上的学术交流活动,博士生导师讲座至少5次,公开的学术报告(论文开题报告除外) 至少做1次,由指导教师负责对其学术报告效果进行考核。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必须填写《河海大学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本》,由主办活动的单位或主讲专家签署意见,做学术报告由指导教师负责对其学术报告效果进行考核,答辩前送交学院研究生教学办公室。
3.实践活动
实践形式包括助学、助管、助教、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等,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要全程参与指导教师或其所在团队教师负责的科研项目1项,并由导师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时长和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价。
4.文献阅读与综述
硕士研究生阅读本专业文献的篇数不少于3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40%,并撰写读书报告,读书报告篇幅不少于3000字。指导教师应重视研究生的文献阅读工作,加强对文献阅读的指导与考核。本学科推荐阅读的重要书目、专著和学术期刊见附表。
七、论文工作
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必须经过论文选题、论文计划及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学术论文、论文预审、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环节。
1.论文选题
硕士论文工作应围绕“水信息获取与处理、通信传输、领域应用”信息链,系统地开展应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以行业重大需求为导向,注重理论与技术创新,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技术紧密结合,积极跟踪国际同类学科前沿/热点,在信息获取与处理、遥感与遥测、水利通信网与专用通信系统、多维信号处理等几个领域中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实际问题、高新技术、 热点问题为背景。论文选题应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通过广泛的文献阅读和学术调研等前期工作,确定研究的主攻方向。一般应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前开始准备,论文选题前应系统地查阅国内外文献,了解国内外有关研究情况,对文献资料作出分析和评述。
2.论文计划及开题报告
论文选题后应制订论文工作计划,并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三学期作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在培养学院进行,由导师主持并邀请同行专家参加(不少于3人)。
3.论文中期检查
硕士论文工作进行到中期,由硕士研究生向指导教师和有关专家作论文中期报告,汇报论文工作进展情况,提出下一阶段的计划和措施。应在校内公开举行学术报告会,报告会由指导教师聘请本研究领域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相当职称)的专家参加(不少于3人),并进行审议,报告会由指导教师主持。与会专家应对报告提出中肯意见和建议,论文中期报告通过后应形成书面材料,经指导教师和与会专家审查后交学院备案。
4.学术论文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达到学校规定的学术论文发表要求,具体按照《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管理办法》有关文件执行。
5.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用汉语撰写,字数为5万字左右。论文应立论正确、数据可靠、推理严谨、层次分明、文字简练、说明透彻。论文格式按《河海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编写格式规定》执行。

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联系方式

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联系方式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晋陵北路200号
邮编:213022
电话:86-519-85191838
传真:86-519-85191838
网址:http://wulwxy.hhuc.edu.cn/

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简介

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前身为1986年成立的河海大学机械学院电子工程系,1995年更名为河海大学计算机及信息工程学院(常州),2009年更名为河海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常州),2012年11月更名为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物联网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培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自动化类人才为主的学院,设有通信工程系、自动化系、计算机技术系、电子科学系、物联网系5个教学实体机构;电子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电气与控制工程研究所、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研究所、输配电技术研究中心、水下信息感知技术研究中心5个研究机构;电子与信息技术实验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物联网技术综合实验中心3个实验教学机构。拥有江苏省输配电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特种机器人技术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共建)、常州市输配电及节电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州市传感网与环境感知重点实验室、常州市特种机器人及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共建)、常州市图形图像与骨科植入物数字化技术重点实验室6个省、市级科技平台。拥有河海大学—江苏国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河海大学—广州周立功单片机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和河海大学—常州移动物联网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电子信息技术省级实验示范中心、江苏省电气信息类工程型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3个省级实践教学基地。
学院现与南京本部相关学院共建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3个一级学科;负责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通信与信息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物联网技术与应用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的建设及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并在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2个领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和工程硕士。学院设有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5个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2030名,研究生330余名,留学生34名。教职工125人,其中专任教师94人,教授15人,副教授35人,高工11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56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77%,具有海外经历教师占35%。
近几年,学院承接和完成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160余项,有50余人次荣获省、部、市及校级教学成果奖和科研成果奖,发表SCI、EI论文340余篇,申报专利授权220余项,出版著作和教材20余种,10余项教学改革成果和建设项目分别获得省级和校级奖励。
学院秉承“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河海校训,在“抢抓机遇、负重前进,凝心聚力、团结拼搏,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学院精神引领下,以改革促发展,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开创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2016年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考研调剂计划

学院 类别 调剂计划 包含专业
物联网工程学院 学术型 1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专业学位 24 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

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联系方式

河海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联系方式公布如下,供广大学生参考。

学院名称 学科秘书 联系电话 研究生秘书 联系电话 研究生辅导员 联系电话
物联院 蒋老师 0519-85192040 蒋老师 0519—85192040 蒋老师 0519—8519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