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研究生招生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 [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贵州师范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贵州师范大学考研难吗] [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贵州师范大学考研群] [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学费] [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辅导] [贵州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历史与政治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师资概况
历史与政治学院师资概况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简介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简介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学术底蕴。1941年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成立时即设立史地科,1943年改史地系,1950年成立政治课教研组,1952年成立历史系,1960年成立政教系,1994年分别更名历史与决策科学系、政治经济系。2003年,两系合并组建历史与政治学院。学院秉承“经世致用、实事求是”院训,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为己任。
学院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专任教师79人(教授26人、副教授36人,博士51人、硕士31人),大多毕业于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省核心专家1人、省管专家5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高校思政课教学名师1人、省高校黔灵学者1人、省甲秀文化人才1人、省高校哲社学术带头人11人、省高校哲社青年学术创新人才1人,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学缘结构好、高级职称比例大、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朝气蓬勃的教学科研队伍。
学院下设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政治与管理学、社会工作4个系,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5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340余人。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专业为全国高校特色专业、省级示范性专业。
学院政治学学科为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省级特色重点学科,中国史学科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在建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1个、省级研究生课程案例库2个。学院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政治学、中国史、世界史)、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学位点1个(社会工作),以及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思政)、(历史)2个方向,在校研究生270多人。
学院拥有多个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平台,有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省级人才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政治文明建设”。学院与省民委、省社科院合作共建研究生工作站2个,与示范性中学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益组织合作共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30多个。
学院科研成果丰硕。建院以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5余项(其中重点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27项、其他省部级项目61项、厅局级项目116项、横向合作项目50余项,科研经费达2000余万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200余篇,其中在《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等核心及以上期刊和媒体发表论文600余篇;在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著作130余部;获贵州省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32项,其他厅级奖励30余项。学院教师承担或参与的委托或横向合作项目、教改项目获得普遍好评;多个省情调研项目研究报告获有关省领导和省直部门的采纳和肯定。
学院与美国、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学术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与国内多所高校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和定期联系制度。学院多次承办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交流30余人次、教师外出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40余人次。
学院党委努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发展,获省直高校“五好基层党组织”“省直高校基层党组织示范点”荣誉称号。
2015年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考研复试录取方案
复试工作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生源质量的关键环节。为促进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教育部、贵州省有关文件精神和《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办法》,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和科学选拔的原则,德智体各方面全面衡量,择优选拔,宁缺毋滥,确保生源质量。
二、组织管理
学院成立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订复试录取方案并组织实施。按学科(专业)成立复试小组,在复试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具体实施面试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学院拟定复试名单、对复试考生进行资格审查、组织专业课笔试、面试、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等工作。
学院负责培训参与复试工作的老师及相关人员。
三、复试
(一)复试名单的确定
1、学院根据《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择优拟定复试名单(包括第一志愿考生和调剂生)。
2、参加复试的考生人数为拟录取人数的140%左右。
(二)资格审查
1、考生本人先审查自己是否符合我校复试条件。
2、学院对考生的报考信息、学历证书(应届生本科毕业生交验学生证,毕业证书入学时交验)和身份证等材料进行审查(严格审查享受少数民族政策的考生身份)。对考生的学历(学籍)信息有疑问的,学院可以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供权威机构出具的认证证明。不符合教育部规定者,复试成绩无效。
(三)复试主要方式和内容
1、主要方式
(1)笔试:主要为专业课测试。第一志愿考生专业课笔试科目与《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公布的复试科目一致;学院确定调剂生复试科目,并将复试材料存档备查。
同等学力考生、跨专业考生须加试两门不同于初试科目的本科主干课程。
(2)面试:科学设计面试题目,建立题库,由考生抽题回答,现场考察。
具体要求:
①每个复试小组成员3-5人(含秘书)。
②每生面试时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
③复试小组详细记录考生面试情况,并妥善保存。
2、主要内容
(1)专业素质和能力
①大学阶段的学习情况及成绩。
②全面考核考生对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掌握程度,利用所学理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及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潜力;考察考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及从事科研工作的基础与潜力。
③外语能力复试,由大学外语教学部负责执行。
(2)综合素质和能力
①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等。
②社会实践(学生工作、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及特长等方面的情况。
③事业心、责任感、纪律性(遵纪守法)、协作性和身心健康情况。
④人文素养、举止、表达和礼仪等。
(四)复试成绩的计算方法及使用
1、复试成绩总分为220分,其中专业课笔试100分、面试100分、外语听力20分。复试成绩总分低于132分视为复试不合格,不予录取。
2、加试科目每科100分,加试科目成绩低于60分,视为复试不合格,不予录取。
3、复试成绩和初试成绩按权重相加,得出入学考试总成绩。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为50%。
四、调剂生复试要求
1、拟调剂考生一般应具有本科学历。
2、一般应在同一专业或同一学科门类调剂。
3、在同一学科门类调剂复试分数要求:考生的初试成绩必须符合B类地区进入复试分数要求。
4、调剂考生第一志愿报考专业一般与拟调入专业相同或相近,其中统考科目原则上应相同。
5、第一志愿报考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工程管理、旅游管理、会计、图书情报、审计专业学位的考生可相互调剂,但不得调入其他专业,其他专业考生也不得调入以上7个专业。第一志愿报考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的考生,不得调入其他专业;其他专业的考生也不得调入该专业。
6、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不得调剂到该计划以外录取;未报考的不得调剂入该计划录取。
五、体检
体检由校医院负责执行,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六、复试费用
复试期间的食宿费、差旅费、体检费、复试费等由考生自行承担。
七、录取
1、复试结束后,学院及时将复试成绩及结果通知考生。
2、学院根据第一志愿考生和调剂考生的总成绩分别排名,并参考考生体检结果和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考核结果等分别拟定拟录取名单。
3、复试成绩总分低于132分、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及体检结果不合格、同等学力考生加试成绩不合格者,视为复试不合格,均不予录取。
4、提供虚假信息者,一经查出,无论何时发现一律取消录取资格。
八、其他
1.学费:
全日制学术型学制三年,全日制专业学位学制二年。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及规定,从2015年起入学的研究生都要缴纳学费。学校将按照国家和贵州省的规定收取学费,具体收费标准将及时在我校计财处主页公布。
2、奖助办法:
为鼓励年轻学子努力学习,设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谢晓尧奖学金”、三助岗位(“助教”、“助管”和“助研”岗位)等多种奖助项目。
3、申诉电话:0851—8670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