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研究生招生

Add北京外国语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招生] [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难吗] [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外国语大学考研群] [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学费] [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辅导] [北京外国语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全球史研究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研究生招生

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培养方案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二级学科下设  全球史研究方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位授予单位名称:北京外国语大学 二级学科名称: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所属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
 
 

一、该学科内涵及设立该学科的必要性

 
“全球史研究”是以跨国历史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新型历史学分支学科,以全球史的研究来打破传统世界史中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从全球史和互动视角来考察历史,从而形成一种包括中国史在内、超越国别史的视野、从互动来理解世界变迁的新学科。全球史研究的跨国视野,要求打破民族国家的界限,以跨文化、跨国家、跨地区、跨语言的历史现象为研究对象。实际上是用跨文化方法做研究的专门史。除了历史学的方法外,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也被借鉴到这一学科的研究之中。
全球史的观念从 1963 年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出版以来,逐渐为西方学界所接受。
 
1980 年代这一概念在美国逐渐得到普及。美国和西方世界其他国家的所谓“world history”实际上都是一定意义的全球史,其内涵是“具有世界性关联的历史”,而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世界国别史”。近年来整个历史学经历了“全球史转向”,治史实践、观念、视角和方法都得到了改变。
目前在国内,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大学历史系等都有类似的硕士研究生专业,但侧重跨国别的历史事件的比较研究。我们这一专业的研究内涵更加宽泛,将对同类现象或同一主题进行跨文化的专题研究,诸如政治事件、制度、性别、移民、留学、贸易、传教、技术、概念、环境、疾病、翻译等等。
全球化以来,各种新的问题意识的出现使得仅靠原来的中国史和世界史学科无法应对。在理论研究的诸多维度和方式中,比较和转化是其中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的视域和研究范式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全球史研究”学科可以超越原来的世界史或中国史的一级学科, 实现学科建设新的创新和提升,进而在比较研究中完成由单项为主的借鉴向双向甚至多项的互动这样一种转变和突破,实现理论资源的共享和互补,由此促进我国的全球史研究融入全球的研究中去。

将跨文化的自觉意识引入专门史的研究领域,是跨文化向纵深拓展的突出体现。就此而言,在对全球史的历史现象的研究中,把跨文化比较研究从方法论上升到学科,既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更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是当务之急,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肯定的是,设置“全球史研究”学科的意义会逐渐凸显出来。
研究方向的设立同样很重要,它一方面能够明晰理论研究的重点,凸显理论研究的特色优势;另一方面能够清楚教学和研究团队的学科归属,锻造队伍的合力优势。基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多语种的特色优势的实际,根据学术带头人、学术方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发展的需要和实际,该学科设置的主要方向有:

(1) 作为方法论的全球史——全球史观

 
跟以往分裂来研究世界各个部分以及不同领域的世界史相比,全球史研究打破了民族国家的界限,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历史现象为研究对象。全球史学者认为, 世界通史的基本叙事单位应该是相互具有依存关系的若干社会所形成的网络。这个网络可能只覆盖局部地区,但也可能覆盖整块大陆、整个大洋、半球乃至全球。本方向所涉及的内容, 实际上是对大航海以来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理论——全球史观进行梳理,着重阐述不同文化之间互相影响的形式和内容,重心放在建立联系的过程上面,并深入探讨运动变化的机制。

(2) 作为研究领域的全球史——近代以来的中外互动史

 
由 1500 年开始,世界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时期。在亚欧大陆内部,特别是在西欧,社会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变化,为追求原料和市场,随着哥伦布打开新航线, 南北美洲、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东西两岸、稍后还有大洋洲,都加入以亚欧大陆为主体的文明世界。与此同时,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封闭的状态被打破,历史的发展由分散的世界渐渐成为一个初见其全貌的整体世界,从此开始成为世界历史。历史的横向发展,达到空前未有的广度。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进入了新时期,并逐渐向现代过渡。

(3) 丝绸之路历史研究

 
“丝绸之路”,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中亚、西亚,最后到达罗马(君士坦丁堡)、希腊,绵延 7000 余公里,形成了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一系列重要中心,由此丝绸之路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话题,丝绸之路文化是珍贵的自然文化、地理文化、历史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总和。在这条巨大的文化带上,政治上的融合与团结,历史上的交融与往来,文化上的学习与借鉴,民族间的发展与创造,都为学界提出了全新的视角和内容,对于丝绸之路文化这个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精神力量的挖掘,将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能力。

二、学术队伍

 
 
1、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
 
“全球史与跨文化研究”专业拥有一支 20 人的专业教师队伍,其中教授 9 人,副教授 5 人,
 
所有教师都拥有博士学位。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博士生导师 9 人,硕士生导师 5 人。该专业学科的带头人、各研究方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分布如下:

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基本情况介绍:

 
 
李雪涛,  德国波恩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毕业,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全球史、德国哲学以及中国学术史的研究。2010-2013 年担任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动态数据库”首席专家。
2009 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称号。担任“国际中国文化研究学会”副会长(2013 年至今)、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理事会理事(2007 年至今连续 3 届)。主要专著有《德国与中国:历史中的相遇》、《误解的对话——德国汉学家的中国记忆》、《海德格尔与雅斯贝尔斯往复书简》、《日耳曼学术谱系中的汉学——德国汉学之研究》等。发表有“论雅斯贝尔斯‘轴心时代’观念的中国思想来源”等论文 150 余篇。
 
陶家俊,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英语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语学科评议组秘书长,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文学、西方批评理论、后殖民研究、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承担并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合作和横向科研项目十多项;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奖等奖项多项;在本学科核心刊物、CSSCI、A&HCI 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50 多篇。代表著作:《文化身份的嬗变》(2003 年);《思想认同的焦虑》(2008 年);《文学、权力与主体》(2011 年);《文学、权力与主体》(2011);《认同的边界:论文化认同与文化转化》(2013 专著);《认识哈代》(2013)。科研获奖:《思想认同的焦虑:旅行后殖民理论的对话与超越精神》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书写中国,想象中国——论英国现代主义话语中的中国转化》(论文),获辽宁省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成果一等奖。
 
 
丁超,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罗马尼亚语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1959 年 4 月生于北京。1978 年 3 月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东欧语系罗马尼亚语专业学习,1982 年 1 月毕业留校,长期从事罗马尼亚语言文化教学和研究。曾在布加勒斯特大学文学院进修,在中国驻康斯坦察总领事馆任副领事、领事,在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任二等秘书、一等秘书,教育组负责人。2003 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在职)。2004—2011 年,先后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系主任、欧洲语言文化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罗马尼亚语言文学;中国与中东欧

国家文化关系史;中东欧国家高等教育;外语非通用语种教育教学。目前主持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 2014 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 AFA140006)。
 
戴桂菊,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学术研究领域为当代俄罗斯外交和政治、俄罗斯社会与文化。独立完成学术专著《俄国东正教会改革》(2002 年)。作为第二作者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斯拉夫文明》(2001 年)以及教育部博士点项目《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2001 年)。作为第二作者完成专著《俄罗斯历史之路千年回眸》(2002 年)。在国家社科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目前正在主持完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系列教材《俄罗斯国情多媒体教程》的编写工作。正在独立承担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东正教与 20 世纪的俄罗斯》的撰写工作。
 
王立志,哲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副教授。学术专长:科学思想史、过程哲学。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哲学动态》、《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译著《维柯的哲学》。
 
 
柳若梅,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中俄关系史、中俄文化交流史、中俄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开发并讲授的博士生、硕士生课程有“中俄文化交流史:文学的交流”、较文化与俄罗斯汉学”、“俄国历史文化”、“全球史进程中的汉语”等多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及各类横向合作项目多种;撰写、主编学术著作多部,在CSSCI 源刊、核心期刊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翻译专业学术文献近三百万字。学术兼职为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成员、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秘书长、国际比较文学协会会员。
 
 
顾彬(Wolfgang Kubin),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外籍教授。1945 年生于德国下萨克森州策勒市。著名汉学家,翻译家,作家。波恩大学汉学系教授,德国翻译家协会及德国作家协会成员。以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思想史为主要研究领域。1989 年起主编介绍亚洲文化的杂志《东方向》及介绍中国人文科学的杂志《袖珍汉学》。他是德国杰出汉学家代表,以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思想史为主要研究领域。主要作品和译著有《中国诗歌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鲁迅选集》六卷本等。

 
顾杭,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法国近现代史。目前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法国大通史》编纂”子课题负责人,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第三共和国前期法国民族记忆的建构”。
 
石云涛,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唐代文学、中外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以及对外汉语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主要著作:《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讲析》(先秦至唐五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讲析》(宋至近代)、《走出玄武门:李世民的治国谋略》、《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建安唐宋文学考论》、《早期中西交通与交流史稿》、《三至六世纪丝绸之路的变迁》、《中古文史探微》、《安史之乱: 大唐盛衰记》等,主编《新编应用文写作教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语言与文化论集》;参编《中国古代文学》(大学教材)、《乐府诗鉴赏大辞典》、《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多解大辞典》、《后汉书选注》、《中国大通史》(隋唐卷)、《现代汉语多功能词典》、
《中国文化艺术史话》、《许都揽胜》、《西市宝典》等。发表学术论文 100 多篇。
 
 
孙晓萌,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院长,曾于 2003 年至 2004 年期间赴尼日利亚阿哈麦度• 贝洛大学访学,是首位在尼日利亚获得硕士学位的中国学者,被称为“中尼高等教育交流史的案例”。此后,她师从我国非洲研究权威学者李安山教授攻读非洲殖民史方向博士学位, 并在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非洲史研究会最年轻的常务理事。
 
 
邵建国,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日本政治外交史; 中日关系史。代表作品 《北伐战争时期的中日关系研究》并已发表学术科研论文数十篇, 并主持多项科研立项。
 
 
米良,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教授,东南亚社会文化、国际法与区域治理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东南亚国家法律制度与法律文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多项,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二等奖 1 项,省部级三等奖 3 项。出版《东盟国家宪政制度研究》、《东盟国家公司法律制度研究》、《东盟国家金融法律制度研究》等多部著作。

 
王继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梵文史、佛教史。她先后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等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若干篇学术论文,并且有数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全文转载,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王继红老师独自负责国家级科研课题,分别参与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于梵汉对勘材料的佛教汉语研究》、《语言接触和汉译佛典语法比较研究——以梵汉对勘为基础》等重大项目。
 

三、该学科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生源要求、选拔方式及培养宗旨
 
生源要求:符合国家关于报考硕士研究生的相关政策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相关规定。
 
 
选拔方式: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及北京外国语大学组织的复试。
 
 
培养宗旨:本方向以比较文化研究为基础,旨在帮助学生利用自身过硬的外语能力,从全球史的研究视角,对于全球史与中国、1500 年以来的中外关系、丝绸之路研究等方面有比较系统把握和独到的认识。
 
 

(二)所属学科

 
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二级学科)
 
 
(三)专业:全球史与跨文化研究
 

(四)方向

 
(五)修业年限:3 年
 
(六)学位性质:学术硕士
 

(七)课程体系:


1. 专业课程设置
 
2. 学位公共课:7 学分
 
政治理论课:3 学分;
 
外语:第二外国语(外语类)或外国语(非外语类)4 学分。
 
达到《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外国语、第二外国语免修免考条件》规定者,可免修、免考相应外国语或第二外国语,并记入学分。
3. 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2 学分
 
在校期间参加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并作为正式代表宣读论文达到规定次数、协助组织学术讲座达到规定次数或“三助”(助研、助教、助管)达到相应时间要求,计 2 学分。
 

(八)培养过程

 
培养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在打好坚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实践能力。在指导方式上,采取导师负责和学科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学生入学后,根据每名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

1. 必读书目

 
研究院为每一位新入学硕士研究生提供本学科必读书目,学生入学后前四个学期由辅导教师指导阅读并检查阅读情况,定期组织阅读体会讨论;

2. 中期考核

 
研究院在第五学期针对达到规定学分的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对必读书目的把握、本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以及学生的研究能力、学习成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填写《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期考核表》,并通过中期考核者,进入开题报告环节。

3. 开题报告

 
研究院在第五学期对学生的拟写学位论文的选题意义、理论依据、资料来源、研究方法、文献综述、论文框架结构、写作思路等进行论证和审核,填写《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批表》,并附课程成绩单。

4. 学位论文

 
研究院在第六学期为学生组织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的具体要求如下:
 
1/ 语言:中文

2/ 内容要求:必须符合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要求,并符合《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与书写格式的基本要求》的相关规定。
3/ 篇幅:2 万字以上。
 

5. 学位论文答辩

 
学生全面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各个环节,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学位论文,并提交论文终稿,经指导教师推荐,论文评阅人同意,可申请答辩。
 
 

(九)科研成果和学术交流

 
鼓励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发表学术论文。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署名“北京外国语大学”者,学校按《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奖励办法》,通过评审,给予科研创新奖励。
 
 

(十)主要课程介绍

 
说明:课程均为 36 学时,2 学分。专业必修课需选 4 门,8 学分;专业选修课需选 8 门,16 学分。
 
 

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通开必修课)

 
在史学研究范式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在史学理论方面,本课程将深入把握当前西方最新的史学理论与方法,重点探讨历史本体论、历史知识论、历史方法论等问题。在中国史学思想史方面,研究中国史学思想的演变及特点,侧重探讨中国史学理论研究领域中的前沿问题,包括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历史客观性、历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历史学的自主性、历史学的危机与出路等。本课程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规律,特别突出对中国古代史学的系统研究,并结合近人的批判与反思着力探求其对现代中国学术的启示。
 
 

文化研究(通开必修课)

 
文化研究结合了社会学、文学理论、媒体研究与文化人类学来研究工业社会中的文化现象。文化研究者时常关注某个现象是如何与意识形态、种族、社会阶级或性别等议题产生关联。

本课程将知识与权力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定义、弗洛伊德对文明的不满、阿多诺的文化工业论,以及后殖民主义等作为讲解的对象,从而对当代的文化研究理论有较为全面的了解。除了相关的理论学习之外,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系统掌握西方后现代思潮, 并培养学生的理论意识和敏感性,使他们具有进行文化研究的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比较史学理论(通开必修课)

 
本课程对不同国家的类似历史展开比较,以期从理论上概括研究某些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发现历史发展的一般模式和动因以及各国的特点。
 
 

全球史理论与方法(专业必修课)

 
1963 年,威廉•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出版,被普遍认为是“新世界史”(全球史)兴起的一个重要标志。麦克尼尔从全球视野和互动视角来考察历史的做法,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逐渐得到史学界的认可。全球史研究有着一些共同的基本理念,例如:打破民族国家的界限,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历史现象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置于广阔的相互关系情境中来理解和考察;将研究对象置于互动网络体系中,从互动来理解历史, 强调互动者互为主体;反对某一中心论;力求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等等。本课程将系统阐述全球史的理论和方法。
 
 

世界文明史(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将以历史长河中各民族文明的流动、发展、变化为基础,对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各民族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各民族文明之间的遭遇、冲击与相互作用。
 
 

世界近代史(专业必修课)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从萌芽到迅速发展时期的历史,以 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
 
端,到 1917 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结束,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18 世纪以前是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同时也是工业化的准备阶段(16~18 世纪)。之后迅速进入了工业资本主义时期,以蒸汽时代为标志(19 世纪初至 60-70 年代)。其后进入了以电气时代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 年至 20 世纪初)。本课程将系统讲述世界近代史的知识。

 

中外关系史(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将系统梳理古代、近代乃至民国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的过程,以中国各国的双边关系为基础,引导学生广泛使用中文文献、利用自身外语优势同样注重外文文献, 关注中国与外部世界各种关系的总和。
 
 

全球史经典著作导读(专业选修课)

 
1963 年威廉·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出版后,至今国际学术界出版了一系列的全球史经典著作,包括通史类全球史、区域性全球史以及专题性全球史。本课程将选取其中重要的名著予以导读,从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全球史研究的多重视角,如:中心-边缘视角
——在探讨世界/区域体系、贸易体系、文明/文化圈、区域关系等问题时,用中心、边缘、半边缘等范畴来分析不同地区的角色及其相互关系,如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跨文化互动视角——在探讨广义全球化过程中的帝国扩张、远距离贸易、跨区域或跨民族的文化传播、国际移民等问题时,考察不同文化(文明)群体作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尤其关注文化异质性对互动的影响;交互比较视角——即以比较对象互为参照,不预设一方为标准来评判另一方,如彭慕兰的《大分流》,等等。
此外,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在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日益成为一个世界大国,需要一种包括中国史在内、超越国别史的视野、从互动来理解世界变迁的“全球史”。国外学者通过全球史的视角对中国的研究,理应纳入我们的视角。
 
 

世界文明及其比较研究(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在学生把握世界文明发展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梳理各文明地区之间通过文明成果的相互交流,促进人类文明的大发展的过程。既涉及农业文明时代缓慢的文明交流过程, 也重视工业文明时代,生产力极大发展引发的交通运输便利、电话和电报畅通、报纸和书籍等传播媒介流布广泛,由此文明成果更容易为大众所分享而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使世界更加快速地进步。与此同时,关注一些原来落后农业文明转变成为工业文明之后在经济上、文化上的地位的变化,以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依然是多样性的统一,依然是各文明共处的世界。

丝绸之路历史研究(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对历史上东起长安(今西安)为、经中亚和西亚、最后到达罗马(君士坦丁堡) 和希腊这条绵延 7000  余公里的“丝绸之路”上形成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一系列重要中心的过程进行梳理,并针对丝绸之路上的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各民族之间在政治上的融合与团结、历史上的交融与往来、文化上的学习与借鉴、民族间的发展与创造做重点分析,从而彰显丝 绸之路文化作为珍贵的自然文化、地理文化、历史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总和的学术意义。
 
 

全球史与中国(专业选修课)

 
全球史研究打破了民族国家的界限,以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历史现象为研究对象。“全球史与中国”课程将打破在中国史和世界史之间的学科界限,从而将中国史纳入到全球史之中进行整体研究,对大航海以来中国人与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人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所形成的互动情况的考察。除了通史性、区域性全球史与中国的理论阐述外,本课程还涉及世界与中国的专题性研究,其中包括:贸易史、移民史、传教史、语言接触史、科技史、疾病史、概念史、翻译史、留学史等内容。
 
 

全球史中的中外文化关系(专业选修课)

 
在全球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各国、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互动,这种联系与互动在文化方面有所体现。本课程旨在揭示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从文化上关注全球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各国、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以发掘全球史进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课程分三个部分:其一是总论全球史中的中外文化关系;其二是中国文化在全球历史发展中的影响, 包括各国文化精英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和中国文化在各国历史发展中的位置;其三是中国思想文化著作的译本在各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出现。
 
 
1500 年以来的语言交流(专业选修课)
 
在全球一体化发展进程中,语言是首先要遇到的问题。语言的第一功能是交际工具。在世界语言学发展的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语言互动从未停止。欧洲地理大发现之后,语言学界面临着整理所收集的语言资料、归纳语言的一般规律、编写多语言词典等任务。本课程以1500 年以来的世界各民族语言交流为核心,梳理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学发展历程。

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的联系方式

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
通讯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2号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
办公室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19号北外西院综合楼667室
电子邮箱:gh@bfsu.edu.cn
网址:www.globalhistory.cn
邮政编码:100089

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的介绍

全球史研究院简介
    “全球史研究院”(Institute for Global History, IGH)的研究内容包括大航海以来的世界史以及近代以来的中国史研究,进而从全球史的角度从互动中来理解历史,强调互动者互为主体,从而反对各种形式的中心主义学说。
    在世界史方面,研究院将对世界各地区、国家和民族的经济、社会、政治与文化的演变进行历史的考察。大航海以来,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各民族历史的发展呈现全球一体发展的趋势,因此有必要打破中国史与世界史之间传统的的学科界限,将中国史以及世界各民族的历史纳入世界视野之中进行整体研究。在研究视角、方法、内容上,将中国作为世界历史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更加深入地探究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互动。
    研究院作为实体性教学研究机构,除承担全校通识课程的教学外,研究院还设有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此外,研究院还设立移民研究中心、留学研究中心、知识迁移与互动研究中心、概念史研究中心、语言交流研究中心、翻译研究中心、科学史研究中心等多个中心以展开研究工作,并建设多语种的“全球史数据和出版平台”。研究院拟出版《全球史与中国》刊物以及“全球史与中国”丛书,并以教学和研究的主题为中心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为中外学者的交流与互动搭建平台。
    研究院将整合全校各语种、各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力量,以各类研究项目为依托,从全球史的宏观视角,探寻中国与世界其他文明间的互动与共生的规律。力争在数年内建设成为一种包括中国史在内、超越国别史的视野、从互动来理解世界变迁的“全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