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24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湖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学科介绍

湖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学科介绍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湖北医药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介绍] [湖北医药学院药学院临床药学学科介绍] [湖北医药学院药学院药学专硕评估工作推进会] [湖北医药学院药学院研究生师资力量] [湖北医药学院药学院简介] [湖北医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联系方]

湖北师范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湖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 [湖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湖北师范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湖北师范大学考研难吗] [湖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湖北师范大学考研群] [湖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费] [湖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湖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辅导] [湖北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湖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分析化学学科介绍正文

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湖北师范学院分析化学学科二十多年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省科技厅、教育厅和院重点项目的大力资助下,湖北师范学院分析化学学科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各项建设逐步规范,团队力量显著增强,一支能够胜任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并逐渐成为具有一定学术声誉和特色的优势学科。1996年,分析化学学科被认定为首批院级重点学科。目前湖北师范学院分析化学学科已经初步形成了超分子识别及联用技术、化学传感器研制及应用、生态-环境分析及废水处理、生物功能材料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等稳定的研究方向,先后在超分子识别分析,微流控芯片分离-检测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生物电分析传感器、环境及生物物质中痕量金属离子电化学传感器和生物纳米材料传感器的制作及应用研究,固体化学,生物功能材料和生态环境材料等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多年来,分析化学学科先后承担了硕士研究生、本科生10余门基础理论课程和10余门选修课程的教学任务。1997年、2002年,《分析化学》连续2次被评为湖北省优质课程;2002年、2004年,《仪器分析》连续两次被评为院级优质课程。学科所依托的分析教研室曾被评为湖北省优秀教研室,1997年和1999年又连续两次被评为院先进教研室。
  2004年,以吕鉴泉教授为负责人的“生化分析技术与生物功能材料的研究”项目荣获湖北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创新团队项目资助,以分析化学学科为主体的“生化分析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化学专业被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为湖北省普通高校本科品牌专业建设单位。
一. 学术队伍
        学科现有成员21人 ,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7人,其中博士9人(另有在读博士7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17人,平均年龄39岁,湖北省跨世纪学术骨干2人,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年富力强的教学、科研队伍初步形成。
二. 主要研究成果
近5年来在《J. Electroanal. Chem.》、《Talanta》、《Chin. J. Chem.》、《分析科学(日)》、《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分析化学》等国内外期刊及大型会议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15篇,其中被SCI、EI收录58余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发表学术论文3.9 篇,各类科研奖共27项,其中省部级奖8项,科研成果应用5项,转让3项,目前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项。
三.  主要研究方向介绍
·超分子识别及其联用技术
本研究方向由7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博士后3人,博士4人,在读博士2人。本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是吕鉴泉教授/博士(博士后)。吕鉴泉教授受聘担任了武汉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的硕士导师;湖北省分析化学重点学科(湖北师范学院)带头人,湖北师范学院分析化学硕士点带头人,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生化分析技术与生物功能材料)负责人。
本方向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通过攻读学位、专业进修和合作研究等方式培养了一支骨干队伍,与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吸取他们研究经验的同时,形成了以超分子功能化为核心、针对生命科学问题开展检测与分离技术方面应用研究的特色。
本方向人员参加了一项国家863项目和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作为子课题),作为湖北省的优势特色研究领域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湖北省教育厅重大、创新团队和优秀人才项目的7次资助。本方向已经形成一定的研究特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先后有六次被邀请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在《J. Electroanal. Chem.》、《Talanta》、《高等学校化学学报》、《Chin. J. Chem.》、《分析化学》等国际和国内重要刊物上公开发表42篇学术论文,其中20篇被SCI收录,50余次被同行引用。

·化学传感器研究
本研究方向由6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博士后1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1人。本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是张海丽教授、万其进教授。张海丽、万其进教授先后受聘担任了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的硕士导师。
本方向在长期的研究中与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建立了长期和良好的合作关系,武汉大学庞代文教授、南京大学鞠熀先教授担任本学科的兼职教授,指导本方向的研究工作。本方向的研究先后5次得到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基金的资助。我们在《Talanta》、《J. Electroanal. Chem.》、《Anal. Science》、《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化学学报》、《分析化学》等国内外知名刊物和国内外大型会议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7篇,其中17篇被SCI收录。
·生物功能材料在生化分析中应用
本研究方向由6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人;博士后2人,博士4人,在读博士1人。本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是韩德艳教授/博士(博士后)。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生物技术、特别是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相继涌现出如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生物探针、生物芯片等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使生化分析技术日新月异。
本方向的研究工作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有着长期和良好的合作关系, 本方向的研究先后多次得到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基金的资助,2006年又获得省教育厅重大研究项目的资助。目前,我们在《Rare Metals》、《无机化学学报》、《Chin. J. Chem.》、《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化学学报》、《Acta Cryst. E》等国内外知名刊物和国内外大型会议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百余篇,其中20余篇被SCI收录。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hubeishifandaxue/yanjiushengyuan_257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