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27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华东师范大学光华书院联系方式] [华东师范大学光华书院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经管书院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联系方式] [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华东师范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华东师范大学考研难吗]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华东师范大学排名] [华东师范大学考研群]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费]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正文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培养高层次中共党史研究人才为目标,要求博士研究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具备扎实的中共党史和党的建设基础理论,了解国内外学术界前沿问题,具有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能力,发表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经过学习深造,毕业后能够胜任高等院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以及党政决策咨询机构、宣传部门和政策研究室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或能够胜任党政机关及其它公共部门从事高层次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一)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指导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支持和推动跨学科、跨专业的培养方式,在需要和可能的前提下,也可采取和国内外同行学者或学术单位联合培养的方式。
 
(二)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四年,培养年限最长不超过六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1、当代中国政治与社会发展
 
 2、执政党研究
 3、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变迁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一)学分要求
 
博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等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至少修读6学分;学位基础课为学位必修课程;学位专业课包括以学科群为单位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和指向研究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学位基础课与学位专业课(必修)课程的学分之和不少于5学分,学位专业课(选修)课程至少选修1门,不少于2学分。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至少应取得15学分。
 
导师可根据专业培养需求和博士研究生已修读课程的情况,要求博士研究生补修一些先修课程。
 五、科研成果要求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一)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SSCI、A&HCI收录期刊发表1篇学术论文;(二)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本人为第二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文科一级学科权威期刊发表1篇学术论文;(三)本人为第一作者、华东师范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在CSSCI收录期刊(含扩展版)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科研成果达到规定要求后,方能提出学位申请。
 
    六、培养环节考核
 
培养环节考核内容包括年度报告、研究伦理与学术规范、资格考试、论文开题、论文预答辩、科研成果等。
 
每学年末,博士研究生向导师及导师小组汇报本学年中的学习与科研进展情况并填写《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习与科研年度报告表》,经导师和院系审核并签署意见后报研究生院。
 
研究伦理和学术规范以自学为主,网上考核,一般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考核。
 
资格考试。博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资格考试。具体实施参见《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办法》。
 
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应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应包含论文选题意义、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和研究动态、实验设计或研究总体方案、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预期成果等内容。
 
博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通过预答辩。预答辩小组由导师等3-5位专家组成,对论文的创新性、学术水平、工作量、论文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立论依据、研究成果、关键性结论等作出评价和结论。具体实施按《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预答辩实施办法》执行。
 
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论文答辩通过后,须进行科研成果审核。科研成果要求详见《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成果要求》。
 
论文答辩资格审核。秋季毕业生须在每年4月10日前,春季毕业生须在每年10月31日前进行论文答辩资格审核。按照研究生院的要求,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资格审核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及学分的审核、科研成果的审核、学术活动参加情况的审核等。
 
上述各环节考核第一次未通过者,可在一年内申请第二次考核,第二次考核仍未通过者,可视其情况延长学习年限或肄业办理。
 
   七、学位论文要求
 
博士生学位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独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应体现前沿性与创新性,应以作者的创造性研究成果为主体,反映作者已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以及在本学科上已掌握了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一般要用至少两年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
 
博士论文选题学生在撰写论文前,必须广泛阅读,大量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此确定学位论文题目。论文的选题要切实反映本学科领域近期的研究成果,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文开题时,学生必须撰写完整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包括课题研究和撰写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内容框架、撰写计划、核心观点、创新观点,以及相关的参考书目和文献资料。
 
 
学生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和指导小组作阶段报告,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的结构、思路和观点。论文写作必须保证不少于2年的时间,以确保论文的写作质量。论文正文一般不少于10万字。
 
 
论文预答辩。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博士研究生必须通过院系组织的论文预答辩。院系组织相关专业的教师、导师和指导小组成员听取申请人全面报告论文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果,提出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学位论文的意见和建议,并确定申请人可否如期参加答辩。
 
 
论文评阅和答辩需经过导师和指导小组同意,系领导审核后,符合答辩条件,可申请正式参加答辩。在举行答辩会前,必须通过论文评阅,论文评阅须指出:选题是否合理;结构是否严谨;观点有无新意;论证是否充分;方法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准确,以及是否具有理论与现实价值等等。
 
 
   八、基本文献阅读书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
 
[3]张静如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4]沙健孙主编.中国共产党通史(第1-5卷)[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5]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70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6]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7]彭明.五四运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8]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 - 15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邓小平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994.  
 
[1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周恩来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刘少奇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陈云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江泽民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中共中央文献硏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1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88.
 
[18]中共中央文献硏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1-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9]中共中央文献硏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1-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008.
 
[2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 1993.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999.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003.
[24][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李盛平等译.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25][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等著,曹沛霖等译.比较政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6]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M]. 北京:三联书店,1987.
 
[27]邱钱牧主编.中国政党史[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28]王邦佐,李惠康主编.西方政党制度社会生态分析[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29]王邦佐等.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0]萧超然等主编.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31]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2]钟清清主编.各国共产党总览[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
 
[33]张全景主编.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34]林勋健主编.西方政党是如何执政的[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35]齐卫平.党的建设在科学化轨道上行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huadongshifandaxue/yanjiushengyuan_261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