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23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广西大学林学院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广西大学林学院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

广西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广西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广西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广西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广西大学考研难吗] [广西大学研究生院] [广西大学排名] [广西大学考研群] [广西大学研究生学费] [广西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广西大学林学院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正文

广西大学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立于2012年,是生态学提升为一级学科后国家批准增设的首批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之一。流动站依托的广西大学生态学学科,其前身是1935年著名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焕镛先生创建的植物分类学和其学生、著名森林学家李治基先生于1943年创建的森林学,经过8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重厚的学科积淀。在李治基先生的学生、现任学科带头人温远光教授的带领下,2010年实现生态学博士点零的突破,2011年获得全国首批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13年成为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现任学科带头人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负责人是博士生导师温远光教授。

平台建设
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的林学院是我校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核心依托单位。为进一步促进流动站的学科水平快速提升,达到“做大做强”目的,设站后,充分发挥相关学科与科研平台资源优势,联合了由林学院、海洋学院、农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环境学院、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西森林生态与保育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中南速生材繁育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林业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广西林业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西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广西大学植物和木材标本馆、友谊关国家级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广西大学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等单位,组成了强大的科学研究平台,以满足博士后的进站要求,扩大流动站的学科容量,促进流动站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012年,我校启动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建设项目,仅依托单位林学院就获得了4500多万元建设经费。学院以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为主要建设核心,先后购置了美国CIS(坎贝尔)公司EC3000型近地层通量观测系统、美国LI-COR公司LI-8150便携式土壤呼吸测定仪、德国ThermoFisher公司DELTAVAdvantage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加拿大Conviron公司CG72型步入式植物培养室等大型尖端精密仪器以及一批其它先进仪器设备,相继建立了热带人工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森林生态与生态信息实验室、树木生理生态与进化实验室等先进科研平台。目前,依托单位林学院具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拥有实验室面积4500m2,仪器设备总值5500余万元,为本学科博士后的引进培养以及其它相关工作站博士后的科研实验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

人才队伍
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依托单位林学院充分利用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的机遇,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通过努力,目前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凝聚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科学家,形成了一支具有创新和竞争能力的国际化研究团队。现有教授/研究员21人,其中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中组部外籍“青年千人”学者1人,广西八桂学者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A类”学者1人,“国家科技部创新创业人才”1人,二级教授3人,广西海外“青年百人计划”学者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广西优秀专家1名。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十分注重博士后国际交流,建立了开放的、国际化的博士后管理制度,先后分别从美国、加拿大、荷兰以及斯里兰卡等国家引进了7名外籍专家,形成了一支国内国外、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均较合理,团结协作,年富力强,学术思想活跃的国际化学科队伍,可以为本学科博士后的引进培养以及其它相关工作站博士后的合作培养提供国际化的、具备高水平的优厚师资资源。

博士后招收与培养
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自设站至今资助了一批外籍和国内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已招(接)收中国、法国等博士后研究人员22名,其中外籍博士后1名;此外,科研流动站还选送了1名博士后到加拿大学习深造。至2018年10月,已顺利出站8人,在站14人。
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博士后的科研工作成就斐然。
据不完全统计,有10名在站博士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12名在站博士后获得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8名在站博士后获得了国家博士后基金资助(其中特别资助1项,二等资助7项)。
博士后在站期间,共发表SCI论文33篇、EI收录论文2篇、ISTP收录论文1篇,CSCD论文收录一批。
博士后在站期间,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项,另有3项专利已被受理;获得1项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

重点发展
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将重点建设4个研究团队,其中林木生理生态与进化、森林生态与生态修复、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3个团队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态工程与生态规划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将重点打造三大研究平台,注重开展四大领域研究:
一是建立森林生态与森林大样地网络研究平台,力争独立建成一个国家林业局重点野外台站,并与广西境内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在建的友谊关、大瑶山、漓江源、北仑河口生态定位站以及已有的中科院环江喀斯特生态定位站联合,形成广西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注重生态系统生源要素及水循环过程、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生态系统恢复与可持续性、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森林资源生态利用的原理及关键技术,以及生态监测、模拟与生态信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在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获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在部分领域取得突破并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解决一批国家急需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农业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关键生态学问题;成为生态系统长期监测、试验研究和生态系统管理示范等领域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和国际长期生态学研究高地之一,为广西森林资源生态利用和绿色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东南亚重要林木生理生态与进化实验室。重点研究东南亚特别是广西特有、优势及重要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研究植物对水分胁迫、温度和CO2浓度升高的生理生态响应机制、适应过程及特点,阐明植物水力特征的进化规律与植物抗旱性的关系,主要人工林的水分利用特点与调控机制,揭示植物对气候变暖和干旱加剧的适应规律,以及濒危植物致濒的生理生态机理;解决一批生物经济产业发展中特色和优势药用植物、岩溶植物、林木高产培育的生理生态学关键问题,成为国际植物生理生态学理论研究的新高地与广西生物经济千亿元产业发展的基因库、原料库。
三是建立东南亚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育中心。广西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区之一,与东南亚有许多共有种,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依托广西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由Eben教授牵头,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东南亚相关国家研究机构、香港嘉道里植物园等协同合作,在南宁建立东南亚森林生物多样性中心。注重开展东南亚森林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和微生物多样性保育研究,为东南亚生物多样性保育提供科学依据。
四是依托广西森林生态与保育重点实验室,注重生态工程与生态规划方面的研究,力争在石漠化、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上取得突破,取得一批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速度快、效益好、质量高、可持续的应用技术,为广西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与科技支撑。

展望
今后,我们将注重广西和东南亚特有、优势及重要森林、海洋的生态学研究,一是在生态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力争获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在部分领域取得突破并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二是解决一批国家急需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农业和林业及海洋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关键生态学问题;三是打造一支国际化一流研究团队,在广西大学建校100周年时,本学科力争进入全国前20%,把生态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guangxidaxue/yanjiushengyuan_255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