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4-22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广西大学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介绍

广西大学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介绍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广西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成绩查询通知] [广西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调剂公告] [广西大学关于不接收2020年专项计划调剂生的通知] [广西大学关于开展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网上宣传咨询活] [广西大学医学院2020年申请审核制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 [广西大学医学院制药工程专业介绍]

广西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广西大学研究生招生] [广西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广西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广西大学考研难吗] [广西大学研究生院] [广西大学考研群] [广西大学研究生学费] [广西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广西大学研究生辅导] [广西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广西大学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介绍正文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具有综合知识和创新意识的高级环境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应:①具有扎实的环境工程基础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用于识别、分析和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②具有研究、设计、开发解决环境工程相关问题的方案、操作单元、工艺过程的能力。③遵循环境工程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④具有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⑤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以及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够在政府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等从事环境工程设计、管理、环境教育和环保新技术、新理论的开发与研究方面的工作。
二、培养标准及要求
在国家通用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广西大学实际情况,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提出以下专业培养标准。

A.知识构架

学习、掌握从事环境工程工作所需的一般性基础知识和专门的工程技术专业知识。

A1. 具备比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1)具备哲学、历史、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知识;
(2)具备工程经济、企业管理等经济管理知识;
(3)具备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一般知识;
(4)具备人文、艺术、礼仪等一般人文知识。

A2.具有扎实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1)具备数学与逻辑思维知识;
(2)具备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A3.具有宽厚工程科学基础知识

(1)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
(2)具备工程设计基础知识;
(3)具备电子电工技术基础知识;
(4)具备化学分析与环境监测分析技术基础知识;
(5)具备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基础知识。

A4.具有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知识

(1)掌握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控制技术专业知识;
(2)基本掌握环境监测与评价技术专业知识;
(3)掌握废(污)水、废气收集与处理工程技术专业知识;
(4)掌握环境工程专业领域行业标准及相关的政策;
(5)了解环境工程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A5.具有基本的工具性知识

(1)具备语言类知识;
(2)具备文献、信息检索的方法;
(3)具备计算机应用知识;
(4)具备工程制图知识。

B.能力要求

拥有从事环境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应用、监测、评价、规划、管理、科学研究、合作与交流等基本能力。

B1.具备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

(1)具备采用多种方法查阅相关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具备分析、判断、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
(3)具备自主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制定适合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规划。

B2.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

(1)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与和手段,具备发现、分析和提炼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2)能定义问题的相关因素,进行定性分析;
(3)具有整合资源、主持综合性工程任务、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的能力;
(4)具备主导实施解决方案,完成工程任务,制定评估解决方案的标准并参与相关评价的能力。

B3.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1)具备参与制定实施计划、任务组织、团队管理、项目进度安排与控制的能力;
(2)具备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B4.具备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

(1)具有较强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进行工程文件的编纂;
(2)具备宽广视野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具备能够使用技术语言在学科内及跨学科领域、跨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竞争和合作的初步能力;
(3)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B5.具备初步的工程实践能力

(1)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与和手段,拥有发现和解决环境工程问题的基本技能,能根据工程问题、市场和用户需求变化及最新技术发展情况来参与环境工程方案设计、方案改进和方案评估;
(2)具备制定和实施环境监测方案、环境监测和污染物分析的方法;
(3)具备从事环境工程类技术咨询、规划、评价的初步能力;
(4)了解环境法规、环境政策和环境标准的基础知识,具备环境管理的初步能力;
(5)具备简单的工程预算的能力;
(6)具备环境工程系统及设备运行和维护的初步能力。

B6.具备良好的开拓创新能力

(1)创造性地发现、评估和选择完成工程任务所需的方法和技术,确定解决方案;
(2)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具备参与环境工程项目技术改造、环境工程新产品、新方案的制定、比较、开发、设计、评估的初步能力。

C.素质要求

具有人文、科学和工程的综合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

C1.人文素质

(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2)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职业道德规范和追求卓越的态度;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勇于挑战、积极进取,能应对危机;
(4)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C2.科学素质

(1)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研究态度;
(2)具有针对工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能初步进行科学实验探索与科学问题的分析;
(3)能正确认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关注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C3.工程素质

(1)具有全球视野和工程师角色意识,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寻找解决工程问题的新方法;
(2)熟悉环境工程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
(3)能够在不同文化、不同区域背景下适应地工作;
(4)具有良好的市场、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三、培养特色
(一)培养特色
环境工程专业将卓越工程师作为培养目标,立足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具备环境污染控制、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工程设计、科学研究与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宽广视野的工程技术人才。准确掌握国际和我国环境学科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趋势,依据国家给出的培养规范及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不断完善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学课程体系。
以实践教学和科研促进教学为办学特色提升专业建设层次。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办学目标,注重实践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通过实践基地建设、开放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等手段,在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和对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培养上形成了特色培养模式。在完成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后,学生可以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以及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四个专业方向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选择一个作为主修方向,通过综合课程设计综合运用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四个专业方向均有稳定连续的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支撑,使教师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良好载体。
(二)特色课程

1、双语课程

开设四门双语课程:
(1)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方法(双语)(Research Method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Cleaner Prod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3)环境生态学(双语)(Environmental Ecology)
(4)固废热化学处理(双语)(Thermal- chemical Treatment of Solid Waste)。

2、校内外合授课程

根据广西环境现状及环保产业发展情况,结合学校的卓越工程师建设规划,选取经营管理规范、技术水平先进、社会影响大、环保贡献突出、合作密切的企业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进行联合培养。
企业培养主要在学校、院系与相关企业联合建立的企业培养基地进行,主要包括实习和设计两大实践环节,采用集中讲解、现场指导和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等方式进行。

3、创新创业课

大学生创新实践创业项目,由学生自主组合科研团队,自主联系指导教师,申请国家、自治区、学校和学院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课题,在课余时间完成,学院负责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主要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与表达能力。
四、学制、毕业基本要求及学位授予
1.本专业基本学制4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最长修业年限8年;
课程类别 通识必修 通识选修 学门核心 学类核心 专业核心 专业选修 集中实践必修 集中实践选修 合计
学分数 33 8 23.5 38.5 10 22 36 0 170
2.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毕业最低学分数为168.5学分,其中各类别课程及环节要求学分数如下表
3.学生修满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选修课及有关环节,达到该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毕业学分数,并修完规定必须修读但不记学分的所有课程和环节,德、智、体、劳合格,即可毕业。满足学位授予相关文件要求的,授予环境工程学士学位(工学)。
4.其他选课说明:
⑴通识类课程
通识类课程41学分,其中必修通识类核心课33学分,选修课至少8学分。
其中的通识选修课,五大模块中模块1、2至少应各修1门课程,其余3模块以及可任选课程组合,且人文艺术类是所有学生的必选科目,理工农科类学生不少于4学分;自然科学类为文科(哲、经、法、文、管)类学生必选科目,每个学生不少于4学分;纯网络课程修读不超过总修读课程的50%;《创业基础》为每生必修);
⑵ 专业选修课程  
专业选修课分布在第3、4、5、6学期中,学生至少选择22个学分,其中,限制选修5门,共10学分;双语课程限制选修课至少1门(至少完成2个学分),对有志于将来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学生,建议选择2门课程;非限定选修课(自由选修课)至少获得6个学分,并且总的选修课学分不少于22学分。综合课程设计分废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及环境修复四个方向,学生选题必须有相关课程做支撑。选修课采取小班授课,限30人/班。
(3)实验课程
课内开设实验的课程包括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电子电工学;实验独立设课的有大学物理实验、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环境工程专业基础实验和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总计10个学分。实验分别安排在第1、2、3、4、5学期和第7学期。结合有关课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训练。实验由各学门学类核心课程专业教师团队和环境系在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声环境和生态环境等领域有研究专长的教师团队指导。
(4)集中实践
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安全教育与军事训练、金工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等。
金工实习:通过在学校的实践活动,了解机械加工基本知识,获得机械的感性认识。
专业实习:包括第4学期的认知实习、第7学期的生产实习和第8学期的毕业实习。认知实习采取集中式参观的方式进行,初步了解本专业性质和特点,时间为1周;生产实习要求根据实习大纲与专业课程设计结合,集中到企事业单位进行蹲点实习,了解生产实际情况,并动手操作,实习结束时,提交实习报告,由带队教师进行考核,时间为4周;毕业实习结合毕业论文进行,结合所选设计(论文)题目,进行针对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完成后,提交实习报告,由指导教师进行考核,时间为4周。
专业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安排在第7学期。由指导教师负责确定设计的题目,学生自主选定题目。题目是必须围绕本专业方向的设计类型课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制作完成,时间为9周。
导师课程:第5个学期,开始实施专业教师指导本科生的导师指导环节,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科研活动,导师指导学生查阅文献,熟悉教师科研方向,并对学生的科技写作或工程制图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在第7学期末完成一篇综述,计1个学分。
毕业设计(论文):由教师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最迟从第8学期开始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基于学生撰写的综述内容确定任务书,确定设计(论文)写作大纲。毕业设计(论文)应结合毕业实习进行,在完成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设计(论文)工作于第8学期5月底完成,6月上旬参加由学院、系组织的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时间为12周。
 (5)社会实践活动、各类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活动  
包括暑期实践,社会实践等,具体内容和要求见附表5,不集中安排,由学生自主安排时间。
大学生创新实践创业项目,由学生自主组合科研团队,自主联系指导教师,申请国家、自治区、学校和学院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课题,在课余时间完成,学院负责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主要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与表达能力。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布
(一)通识教育课程(共41学分,其中必修33学分+选修8学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 必修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2 必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必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 必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必修
  形势与政策 2 必修
  心理素质与生涯发展 2 必修
  大学计算机基础 3 必修
  大学英语(一) 2 必修
  大学英语(二) 2 必修
  大学英语(三)或通用学术英语(一) 2 必修
  大学英语(四)或通用学术英语(二) 2 必修
  体育(一)(二)(三)(四) 4 必修
  五有领军人才特色通识选修 8 选修
(二)学门核心课程(23.5学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
  高等数学I(上) 5 必修
  高等数学I(下) 5 必修
  线性代数 2.5 必修
  概率论论与数理统计(理) 3 必修
  大学物理I(上) 4 必修
  大学物理I(下) 2 必修
  大学物理实验 2 必修
(三)学类核心课程(38.5学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
  无机化学(三) 3 必修
  无机化学实验(三) 0.5 必修
  分析化学(二) 2.5 必修
  分析化学实验(二) 1 必修
  有机化学 (二) 3 必修
  有机化学实验(二) 1 必修
  物理化学 (三)   3.5 必修
  物理化学实验(三) 1 必修
  电工电子学 4 必修
  工程制图(近机类) 3.5 必修
  工程力学(二) 3 必修
  环境微生物学 2 必修
  环境学导论 2 必修
  环境工程原理 3 必修
  专业基础实验 2.5 必修
  土建基础 1 必修
  环境监测   2 必修
(四)专业核心课程(10学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
  水污染控制工程 2.5 必修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2.5 必修
  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 2.5 必修
  环境影响评价 2.5 必修
(五)专业选修课程(22学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
  物理性污染控制 2 限定选修
      限定选修
  环境工程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 2 限定选修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 2 限定选修
  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   限定选修
  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方法(双语) 2 选修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双语) 2 选修
  环境生态学(双语) 2 选修
  固废热化学处理(双语) 2 选修
  水泵与泵站 2 选修
  排水管道工程 2 选修
  室内空气污染检测与防治   选修
  污染气象学   选修
  环境土壤学 2 选修
  环境地学 2 选修
  生态保护与修复 2 选修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   选修
    2 选修
  环保设备设计与应用 2 选修
  环境材料 2 选修
  环境工程项目管理 2 选修
  环境化学 2 选修
  环境信息系统 2 选修
  环境遥感 2 选修
  资源与环境法学   选修
  文献检索   选修
  环境应急管理 2 选修
  生态设计 2 选修
  环境影响评价实例 2 选修
  水力学 2 选修
  水文学 2 选修
  仪器分析 1 选修
  环境流体力学(研) 2 选修
  高等环境微生物学(研) 2 选修
  资源循环科学(研) 2 选修
  高等生化反应工程(研) 2 选修
  环境管理与规划原理(研) 2 选修
  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Ⅰ)——地表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研) 2 选修
  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Ⅱ)——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研) 2 选修
  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Ⅲ)——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理论与技术(研) 2 选修
  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Ⅳ)——废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研) 2 选修
  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V)——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 2 选修
  环境信息处理技术(研) 2 选修
  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进展(研) 2 选修
  实验数据与分析(研) 2 选修
(六)集中实践(36学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
  安全教育与军事训练 0 必修
  普通话测试 0 必修
  劳动 0.5 必修
  中文写作实训 0.5 必修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训练 1 必修
  毕业实习 3 必修
  毕业设计(论文) 12 必修
  创新创业实践 4 必修
  金工实习(三) 2 必修
  生产实习 3 必修
  认知实习 1 必修
  综合课程设计 8 必修
  导师课程 1 必修
六、辅修专业课程计划表
(一)学门、学类核心课程(12.5学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
  环境微生物学 2 必修
  环境学导论 2 必修
  环境工程原理 3 必修
  专业基础实验 2.5 必修
  土建基础 1 必修
  环境监测   2 必修
(二)专业课程(22学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
  水污染控制工程 2.5 必修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2.5 必修
  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 2.5 必修
  环境影响评价 2.5 必修
  物理性污染控制 2 必修
  环境规划与管理 2 必修
  环境工程制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 2 必修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 2 必修
  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 2 必修
  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方法(双语) 2 必修
(三)集中实践(28学分)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备注
  生产实习 3 必修
  认知实习 1 必修
  综合课程设计 8 必修
  导师课程 1 必修
  毕业实习 3 必修
  毕业设计(论文) 12 必修
七、课程责任教师一览表(若干名)
序号 姓名 职称 学历学位 专业特长 课程(专业核心、专业选修、通识选修)
1 冯庆革 教授 博士 环境工程 物理学污染控制
2 魏群 教授 博士 环境工程 水污染控制工程
3 张超兰 教授 博士 环境工程 环境监测
4 王东波 副教授 博士 环境工程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
5 刘海燕 副教授 硕士 环境工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6 孙翔 副教授 博士 环境工程 环境影响评价
7 唐艳葵 教授 博士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方法
8 王维生 教授 博士 环境工程 土壤污染修复与控制
八、专业责任教授(1名)
序号 姓名 职称 学历学位 专业特长 承担授课课程
1 刘海燕 副教授 硕士 环境工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guangxidaxue/yanjiushengyuan_255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