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3-09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院介绍

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院介绍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

北京化工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QQ咨询: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北京化工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北京化工大学考研难吗] [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院] [北京化工大学排名] [北京化工大学考研群] [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学费] [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院介绍正文

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院介绍
北京化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始创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系原化工部唯一的一所全国重点大学,1960年即列入国家重点大学建设,1994年更为现名,1996年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1998年9月划归教育部所属,是全国“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之一,也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的重要成员。

一、学院设置:
化学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杨万泰院党委书记:王峰
★机电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院长:朱群雄 院党委书记:李征
★经济管理学院
★理学院
★文法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3年12月,圣诞节,院长:袁其朋副院长:苏海佳,邓利,刘军锋
★职业技术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北方学院(独立二级学院)

二、学院发展
1978年国家恢复招收培养研究生制度起,该校的前身北京化工学院即被批准列入国家研究生招生计划,开始开展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设化学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两个专业,当年招收了首批17名硕士研究生。1981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该校传质与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系统工程和高分子材料等学科、专业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使该校成为首批批准的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84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该校化学工程学科、专业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使该校成为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当年博士生导师傅举孚教授首次在该校招收了2名博士研究生。经过近50年的发展,目前该校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7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43个硕士授权点,10个工程硕士专业领域。北京化工大学已建设成为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研究生培养涉及高分子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学工程、资源与环境工程、生物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工程与检测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基本覆盖了化工、石油化工及相关行业的主要领域,化工主干学科具有自己的特色,某些优势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学校科研实力突出,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建有“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碳纤维工程中心”以及“国家感光材料工程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10个,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教师及研究生人均拥有科研经费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十五”期间来学校产生了多项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7项,国际合作奖1项,在“十一五”的开端的2006年,该校又获得了2项国家科技大奖,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授权发明专利以及发表被SCI、EI等索引收录论文排名高校30位左右。
学校师资力量较强,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到2007年9月为止,共有教师916余人,其中正高职200余人,博士生导师130名,硕士生导师441名,其中拥有院士8人,长江学者5人,杰出基金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二层次人才28人,2个团队列入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拥有一批国家级和北京市教学名师。自1978年恢复招生以来,共培养了438名博士、4857名硕士、511名工程硕士;目前在校博士生523名,全日制硕士生3506名,工程硕士546名,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栋梁之才。
该校重视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启动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设立博士学位论文创新基金,最高给予10万元的资助;建立开放式研究生创新训练中心和创新基地;建立国内访学和国际联合培养制度;实行弹性学制,鼓励提前攻博。学校建立了“奖、贷、助”为主体的全面资助体系,同国内外著名企业合作设立了30余个专项奖学金,所有困难学生均可得到困难补助或国家助学贷款;大力开展“三助”工作,基本覆盖了博士生和部分硕士生。
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北京化工大学突出了产学研导向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重点发展领域中,该校在能源、环境、制造业、公共安全、国防等领域具备一定的优势,形成了以学科交叉和学科集成为特色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依托该平台培养的研究生达到总数的80%以上,输送了大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到2007年为止已培养各类研究生6000余人,近年来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特别在石油化工领域毕业研究生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_m/beijinghuagongdaxue/yanjiushengyuan_61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