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直系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QQ咨询:

【考研派】为大家提供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院系信息,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

95%的同学阅读了:2020研究生招生简章】【浙江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19]】【浙江大学王牌专业排名】【浙江大学考研难吗】【2021浙江大学考研群】【浙江大学研究生学费】【浙江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成立于1999年6月,现有农学系、园艺系、植物保护系、茶学系、应用生物科学系等5个系和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科学研究所、茶叶研究所、昆虫科学研究所、农药与环境毒理研究所、蔬菜研究所、果树科学研究所、园林研究所等9个研究所。
学院机关设有党政办公室、组织人事科、研究生教育科、本科与继续教育管理科、科研与地方合作科、院团委(学生工作办公室)6个部门。
发展顾问:方荣祥
院长:陈学新
党委书记:赵建明
副院长:赵建明(兼)、华跃进、祝水金、王岳飞
党委副书记:金敏

学院按照“引进优秀的人,用好现有的人,留住关键的人,培养未来的人”的工作方针,实施人才培养、汇聚工程,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17人,其中正高职称79人,副高职称80人;教学科研人员15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占84.8%;博士生导师83人(含兼职9人),硕士生导师68人;另有在站博士后45人。拥有院士1名,浙江省特级专家3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名、讲座教授3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浙大求是特聘教授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入选国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5 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支持)计划20人,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2人。

学院以建设世界一流学院为目标,持续强化基地和团队建设,全面提升学科水平。现有园艺学、植物保护学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生物物理学、作物遗传育种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果树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等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1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3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2个,浙江省工程实验室1个。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2个,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4个。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发布的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的评估结果,我院的3个一级学科中,园艺学、植物保护学排名第二,作物学排名第五。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园艺学(覆盖果树学、蔬菜学、茶学3个二级学科)、植物保护(覆盖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3个二级学科)。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生物物理学、作物遗传育种。
农业部重点学科: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浙江省重点学科:生物物理学、作物遗传育种、果树学、植物病理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水稻所共建):水稻生物学。
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园艺植物生长发育与品质调控、核农学、作物病虫分子生物学。
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核农学、作物种质资源。
浙江省工程实验室:园艺产品冷链物流工艺与装备。
与境外研发机构共建实验室:浙江大学—IBM生物计算实验室、浙江大学中美分子良种联合实验室。
中际合作中心:国际原子能机构—浙江大学植物诱变种质创新与研发合作中心。
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第一期——基础农学、园艺学、昆虫学和作物遗传育种;第二期——生物遗传多样性与种质创新、安全农产品;第三期——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品质控制、农业重大病虫害持续控制。
“985”平台:农业生物与环境(部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农业害虫生物防治的研究。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农业害虫生物防治、水稻重要病害的成灾机理和持续控制、园艺作物生长发育与品质调控。
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作物病害成灾与控制、果实品质生物学。
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农产品现代物流与质量安全、工厂化设施农业、核技术农业应用、转基因农作物新品种培育。
科技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冷链食品物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学院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全面推进本科全员育人工程和研究生创新培育工程。现有本科专业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2个。学院在校本科生585名(不含未进行专业确认的2012级应用生物科学大类学生),硕士生992名(含全日制科学学位硕士生380名、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167名、留学硕士生6人、在职专业学位硕士生439人),博士生386名(含留学博士生35名)。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6篇,提名奖12篇;建设国家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视频教学公开课2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二类特色专业各1个。
本科专业:农学专业;园艺专业;植物保护专业;茶学专业;应用生物科学专业;园林专业。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学、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生物学(共建)。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核技术及应用、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果树学、蔬菜学、茶学、观赏园艺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环境生物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核技术及应用、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果树学、蔬菜学、茶学、观赏园艺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环境生物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农业推广、风景园林。

学院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需求,提高科研整体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科研规模快速提升,科学研究持续发展,2012年科研经费达1.76亿元。拥有千万元以上重大科研项目19项,其中“973”项目3项。1999年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24项;获国家级品种审定2个,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1项;发表论文近8000篇,其中SCI收录近2000篇,出版著作200多本。教师在《Science》上以第一完成单位发表论文1篇、合作发表论文3篇,在Ecology Letters、Molecular Cell、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Plant Cell、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PNAS、PLoS Pathogens、Cell Research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多数论文。

学院高度重视社会服务工作,紧紧围绕“聚集湖州、立足浙江、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总体目标,做到“思路明确、组织落实、队伍健全、政策到位、工作主动”。建院来,学院共计5000余人次下农村为地方的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举办各类培训班1000余班次,培训农民4万多名;建立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基地70余个。以建设“千亩葡萄千亩瓜,万亩玉米万亩茶”为核心,全面聚焦湖州新农村建设,示范辐射作用显著。以派遣首席专家、科技特派员工作为抓手,立足浙江,倾力服务三农,成效显著,已有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1人获“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荣誉称号,27人次被评为省级优秀科技特派员。通过联合打造西南茶城、精品瓜类基地建设、烟草产业化研究、稻鱼共生系统模式推广等方面开展合作,服务西部,取得初步成效。面向全国,努力跻身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已有13位教师被聘为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走向世界,迈出可喜步伐,有2人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项目优秀科技特派员荣誉称号。

学院国内国际交流频繁,国际合作渠道不断拓宽。学院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典等国家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的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同时大力引进国际人力资源,推动学科队伍建设,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担任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光彪教授、包氏国际基金讲座教授;国际科研合作项目明显增加;教师和学生出国进修、学习和从事合作研究日趋活跃。近5年有500多人次出国交流,接待国外学者来访也达500多人次;先后举办20余次国际会议,20余人担任国际重要期刊编委,学科影响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