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直系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为你答疑,送资源
【考研派】为大家提供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院系简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
95%的同学阅读了:【2020研究生招生简章】【浙江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19]】【浙江大学王牌专业排名】【浙江大学考研难吗】【2021浙江大学考研群】【浙江大学研究生学费】【浙江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光电学院”)是由原浙江大学光学仪器专业发展而来,是我国光学工程学科的诞生地。浙江大学光电学院所依托的浙江大学光学工程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也是浙江大学最具影响力的优势学科之一。
1952年国家教育部根据中国科学院和光学专家王大珩院士等的倡议,在浙江大学设置了国内第一个光学仪器专业;1960年浙江大学在光学仪器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光学仪器工程学系;1998年更名为光电信息工程学系,隶属于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09年,光电信息工程学系重新成为院级系;2015年5月19日,更名为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1965年经国家科委批准在浙江大学光仪系建立了光学仪器中间试验基地;上世纪六十年代浙江大学光仪系研制的高速摄影机首次成功记录下我国氢弹爆炸过程,为“两弹”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先进集体奖。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国家各部门在浙江大学光电学院先后建立了一批重要的学科点和研究基地,1984年建立国内首批光学仪器博士点;1985年设立仪器仪表博士后流动站;1988年浙大光学工程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89年国家计委批准建立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1994年国家科委批准建立国家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7年国防科工委批准建立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010年获批成立浙江省光电磁传感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2015年,成立教育部光子学与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自上世纪90年代起,在继承和保持学科优势的基础上,浙江大学光电学院根据学科和社会发展需求,将学科研究方向拓展到光电信息领域,顺利完成了“光电信息技术与仪器”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光电学院承担的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光子技术与光电信息工程”被评为浙江大学第一个标志性成果;2001年和2004年浙江大学光学工程学科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5年浙江大学“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一级学科评比中获得全国第一,2012年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一级学科评比中获得并列第一。半个多世纪以来,浙江大学光电学院培养了近6000名本科毕业生、1900余名硕士和500余名博士,遍布国内外知名光学机构与企业,成就斐然,为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为世界光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已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光学工程学科国家级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2011年11月,以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会前主席SuneSvanberg教授为首的学科国际评估委员会认为:“浙江大学光学工程学科在传统光学方面是国际上重要的研究中心之一,又在现代光学和光子学前沿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多个研究方向达到世界研究前列”。
2015年,光电学院校设研究机构调整为光学成像工程研究所、光学工程研究所、光电信息检测技术研究所、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光电工程研究所、激光生物医学研究所、微纳光子学研究所等7个研究所和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光学惯性技术工程中心等2个研究中心。
光电学院建有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3个国家级研究基地,光电磁传感技术浙江省重点实验室1个以及光电信息工程实验中心1个。
光学工程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学科为浙江省重点学科。设有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后流动站,光学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等2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1个本科专业。现每年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40名左右、硕士生110名左右、博士生50名左右。
拥有一支学位层次高、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现有教职员工11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42人,副高级职称人员41人,博士生指导教师52人,硕士生指导教师28人。全院有教学科研并重岗教师6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共65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共49人。教师队伍中包括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全国先进工作者1名、国家“”引进人才4名、长江特聘教授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人、浙江省特级专家1名、青年引进人才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求是特聘教授6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名、浙江省“”1名、OSA FELLOW 4名、SPIE/ IEEE FELLOW 各2名。建有“新一代微纳光子信息技术与工程应用”教育部创新团队、“光电子器件及应用技术”和“光通信、光传感器件与技术”两个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近五年来,浙江大学光电学院在高精度光纤传感、精密光学成像与检测、微纳光子学、超分辨光学显微成像和生物光子学等方面取得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形成从国家重点实验室应用基础研究到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与开发的完整学科体系。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国家及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被SCI收录论文1000余篇;在高影响力论文、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以及973项目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年均科研经费约1.3亿元,取得产学研效益10亿元以上。
我们将继续努力,在保持浙江大学光电学院综合实力继续稳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基础上,加大学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投入,将浙江大学光电学院建成为国际上著名的光学工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技术辐射的基地。
学院下设研究机构:
光学工程研究所是光电学院规模最大的研究所。在微光学、各种光学系统技术、精密光学检测技术、光学成像技术、光辐射计量与颜色科学等研究方向上处于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
研究所现有教师22人,其中教授9人。每年承担有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一大批企业委托项目,每年科研经费保持在一千一百万元以上。现有博士生34名,硕士生59名。研究所教师承担了几何光学、物理光学、通信原理等18门本科课程的教学工作,每年指导30-50名本科毕业设计学生,以及一大批SRTP训练计划项目等。研究所位于玉泉校区第三教学大楼。
研究所积极与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合作交流,注重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出国交流访问,经常邀请国外著名学术专家来校交流。与英国利兹大学有长期的研究生联合培养交流计划。
主要研究方向:
1、微光学与混合光学成像。新型混合面型折衍光学系统的设计与制备技术、自由曲面成像、全景环带成像、立体全景成像、二元光子筛成像、新型微结构光学器件的理论、设计及工艺、微光学惯导器件(加速度计)的新原理及新工艺研究、亚波长激光直写技术研究、亚波长偏振光学器件研究等。
2、基于光学探测的高分辨图像恢复技术。大F数、孔径遮拦光学成像系统图像恢复技术,波前编码景深拓展技术,基于光学探测的运动成像图像恢复技术,基于单幅、二幅图像的高分辨图像复原技术,自动对焦技术等。
3、遥感成像理论与运动成像高精度实时补偿技术。成像传感器过采样理论,遥感成像全链路分析,大视场像面拼接技术,颤震成像仿真,高精度颤震探测技术,运动成像高精度实时补偿技术,各种航天系列监视镜头等。
4、光学系统与仪器设计、光学软件开发、光学系统杂散光分析、光学系统温度效应分析、光学系统无热化设计、像质评价、复杂光学系统光传输与图像仿真。
5、精密光电检测技术。开高精度光学面形干涉检测技术的理论建模、误差分析和算法研究:高精度非零补偿法的非球面和点衍射的球面干涉检测技术、大口径高精度面形拼接检测技术、大口径长焦距波差及焦距精密检测技术、高精度球面绝对校正技术、大口径高分辨率光刻物镜装调技术等。纳秒脉冲的波前干涉检测技术、基于光学层析的动态流场和三维密度场数字化检测技术、紫外双光谱成像技术、精密表面微观缺陷数字化评价及检测技术。
6、颜色科学与影像技术:颜色视觉辨别特性及工业色差评价;数字图像设备的颜色特征化、色域映射、色貌模型、图像复现等颜色管理关键技术;基于投影仪相机系统的智能化图像校正与显示,彩色图像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光辐射测量及光谱技术。
研究所中长期发展方向
1、高精度光学传感技术
2、微光学包括折/衍混合光学技术、全景光学环带成像技术、二元光学元件加工等。
3、大视场超分辨CCD成像技术与图像处理
包括数字图像获取技术中大视场及像面拼接技术、自动对焦与景深扩大技术、稳像技术、小孔径和合成孔径技术、光学信息处理技术等,以及在国防及民用等领域的应用。
4、光学精密测量技术
包括光度、色度测量,颜色仿真、传递、白平衡技术,现代光学检测技术,相干计量仪器与测试技术,高速波面检查技术。
5、光电信息综合技术及系统
包括光学设计,光学工艺,光机电综合配合与产品设计,现代光学仪器。
主要研究成果:
1、红外折/衍混合光学系统:实现折/衍无热化设计的原理性及工程技术上的突破,已得到推广(成果已在某型号中应用)。
2、凝视全景环带成像:采用基于平面圆柱投影原理实现360度周视的全景成像系统,已实现2000万像素分辨率的原理样机。
3、自动对焦技术:应用于显微镜、监控系统、遥感相机等各种光学系统的自动对焦技术,已经完成理论研究、样机制作、成果鉴定、产业化等。
4、稳定成像与图像恢复技术:面向遥感成像的各种实时补偿技术、基于运动探测的运动成像图像恢复技术能有效提高图像质量,消除极大部分的颤震影响,大大拓展了遥感成像系统的成像能力,提高了适应性。
5、各类光学系统设计:包括变焦系统、光谱分析、激光与红外等多种光学系统,FFR车灯设计软件、光学系统杂散光分析、热分析与设计软件,已实现无规则非均匀介质光传输仿真。
6、利用光学显微散射暗场成像技术与基于数学形态学的数字图像处理算法结合研制的光滑表面疵病的自动化检测系统,可以对各种光滑的光学元件和金属表面的各种划痕、麻点、碎边等疵病实现高分辨率、快速、数字化的定量检测。
7、数字图像设备的颜色管理系统:解决了扫描仪和数码相机、CRT和LCD、打印机等各类数字图像输入、软/硬拷贝输出设备现代颜色管理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学院机构设置:
学科协调机构
(一)学院行政
院长:童利民,主持学院行政全面工作,兼管人事、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发展与规划、外事
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叶松,主持学院党委全面工作,兼管组织、统战、保密、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离退休,协助院长分管财务、机关科室协调
副院长:白剑,协助院长分管科研、科研开发与产业化、重点实验室建设、安全工作
副院长:王晓萍,协助院长分管本科生教育、教学实验中心
院党委副书记:刘玉玲,协助书记分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纪检、宣传工作、工会工作,协助院长分管信息化工作、校友工作
院长助理:郑臻荣,协助院长分管研究生教育
院长助理:戴道锌,协助院长分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院党政办主任:姚达
(二)学院党委
书 记:叶松
副书记:刘玉玲
委 员:王晓萍、冯华君、严惠民、郑臻荣
(三)学院纪律检查委员会
书记:刘玉玲
委员:李晓彤、时尧成、张冬仙、姚达
(四)学院党政联席会议
召集人:童利民、叶松
成 员:王晓萍、白剑、刘玉玲、郑臻荣、戴道锌、姚达
(五)学院学术委员会(负责学院重大学术事项的咨询决策)
主 任:刘旭
副主任:刘承
成 员:童利民、何建军、冯华君、章海军、沈永行、严惠民、白剑、仇旻、徐之海、王晓萍、丁志华、杨甬英、舒晓武
秘 书:申玮
(六)学院学科规划委员会(负责学院学科建设等工作)
主任:刘旭
成员:童利民、叶松、白剑、刘承、徐之海、仇旻、何建军
秘书:申玮
(七)学院人力资源委员会(负责学院聘岗、人才引进等工作)
主任:童利民
成员:童利民、叶松、白剑、王晓萍、刘旭、仇旻、刘承、冯华君、何赛灵、严惠民、丁志华、郑臻荣、戴道锌;
秘书:朱坚
(八)学院教学委员会(负责学院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事务处理及改革)
主 任:王晓萍
副主任:郑臻荣、刘玉玲
成 员:叶辉、郑晓东、李晓彤、张冬仙、车双良、沈建其、刘崇、汪凯巍、时尧成、吴兴坤
秘 书:祝宇慧
(九)学院学位委员会(负责学院研究生学位评定)
主任:郑臻荣
委员:白剑,冯华君,章海军,沈永行,仇旻,陆璇辉,戴道锌,舒晓武
秘书:刘湛
(十)学院发展委员会(负责院学科中长期发展目标研讨及外部资源利用)
名誉主任:吴敏达、张浚生、唐晋发、陆祖康、孙扬远、曾广杰、王文鉴
主 任:刘旭
成 员:葛周芳、李五一、王炜喆、徐向东、徐国良、徐国斌、徐之海、吴兰、冯华君、章海军、沈永行、何赛灵、刘向东、张为鄂、童利民、叶松、白剑、王晓萍、刘玉玲、姚达
国家级研究机构
(一)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术委员会主任:郭光灿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祝世宁、刘旭
学术委员会委员:仇旻、房建成、龚惠兴、龚旗煌、李儒新、骆清铭、王涌天、尤政、张雨东、张泽
主 任:仇旻
副主任:吴兰、白剑
(二)国家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主 任:严惠民
副主任:林斌、叶子
(三)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主 任:刘承
副主任:舒晓武、陆旋辉、白剑
(四)教育部光子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主 任:刘旭
副主任:仇旻、戴道锌、郑臻荣
科学研究机构
(一)光学工程研究所
所 长:白剑
副所长:汪凯巍
支部书记兼副所长:刘东
(二)光电信息检测技术研究所
所 长:严惠民
副所长:章海军、王立强
支部书记兼副所长:张冬仙
(三)光电子技术研究所
所 长:沈永行
副所长:李明宇
支部书记:郑臻荣(兼)
(四)光电工程研究所
所 长:刘旭
副所长:李海峰、匡翠方
支部书记兼副所长:郑臻荣
(五)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
主 任:何赛灵
副主任:沈建其
支部书记兼副主任:胡骏
(六)光学惯性技术工程中心
主任:刘承
副主任:车双良、胡慧珠
支部书记兼副主任:舒晓武
(七)微纳光子学研究所
所 长:仇旻
副所长:张磊
支部书记:郑臻荣(兼)
(八)光学成像工程研究所
所 长:冯华君
副所长:李晓彤、徐海松
支部书记兼副所长:李奇
(九)激光生物医学研究所
所 长:丁志华
副所长:刘华锋
支部书记兼副所长:刘崇
国际合作机构
(一)滨松国际光子学实验室
中方负责人:刘华锋
(二)瑞典皇家工学院—浙江大学联合光子研究中心
主任:何赛灵
学院其他机构
(一)光电信息工程实验中心
主 任:郑晓东
主任助理:林远芳
(二)学院工会委员会
主 席:刘玉玲
副主席:姚达
委 员:黄腾超、潘健、沈伟东、费兰兰、林远芳
经审组成员:张冬仙(组长)、沈建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