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导师:王印庚
[通讯方式]
电子邮件:wangyg@ysfri.ac.cn
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南京路106号
[个人简述]
王印庚,男,1963年生,水产疾病学博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成果转化处处长,水产病害防控临床学科带头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病害防治领域首席科学家。兼职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多所大学的研究生指导老师;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棘皮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水产病害防治学科委员会委员,中国水产学会海水养殖分会理事,农业部水产病害防治专家委员会专家,农业部第五、六届药物评审专家;社会兼职青岛市政协委员、山东省侨联委员会委员。先后主持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市重大科技项目等30余项科研课题,获得技术成果奖16项;授权国家专利和著作权30项,发表论文160余篇,主编专著2部,参编2部,培养硕、博研究生80多名。重点开展海参、鲆鲽鱼类的基础生物学、良种选育扩繁、养殖生态学、养殖工艺、设施装备与渔业规划设计等研究。建立了海水鱼类基础生物学、繁育、养殖、营养、病害控制等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平台,相继组织开发了云纹石斑、半滑舌鳎、大菱鲆、漠斑牙鲆、塞内加尔鳎、星鲽、条石鲷、长鳍鳗、松江鲈鱼等十余个鱼类养殖新品种,为北方海水鱼类产业化开发奠定了种质和技术基础。同时,选育出具有抗逆耐高温‘高抗1号’刺参新品系,设计完成了海参养殖附着基、饲料消毒仪、病原检测试剂盒等有关养殖工艺、设施装备等技术革新。围绕鱼、虾、贝、参主要养殖品种,着力开展重要疾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感染微生态学、药理学、新渔药研制、防治技术、微生物净化技术等研究工作。率先系统性完成鲆鲽类和海参疾病流行病学、病原学和防治技术研究,发现并命名20多种新的疾病种类,填补了两大养殖品种疾病研究的空白。倡导与践行疾病无抗化防治和防控技术集成两大理念,研制开发了中草药复方等专用药品30余种,突破性治疗对虾白斑综合征、腐皮综合征、小瓜虫病和盾纤毛虫病等疾病顽症。建立了以病原检测试剂盒、专用药物、中草药、绿色消毒剂、免疫增强剂、微生态制剂、多联疫苗等为主体的疾病防控技术体系,整体上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疾病防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构建了北方水产养殖动物病原库、水产疾病防治档案库、水产动物养殖技术工艺数据库,由此建立了北方水产疾病远程会诊中心站和专业化水产医院,实现音视频同期传输功能的异地会诊能力,累积完成疾病诊断万余次,为养殖厂挽回经济损失10亿元以上;多次组织全国性、区域性产业发展论坛和研讨会,数百次深入养殖生产一线进行专题讲座和疾病防治指导,培训各类技术人员10000余人次,技术辐射区域140万亩;数十次受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台采访,进行新品种、新技术、抗击灾害等技术推介;技术信息普及率高、影响力大,被誉为甘做赤脚医生的海归学者。获得青岛市侨界十大杰出人士、青岛市拔尖人才、青岛市工人先锋、青岛市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服务与推广标兵、黄河三角洲学者、江苏省双创人才等荣誉称号。
[科研工作]
1985.08-1986.09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见习期1986.09-1992.06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实习员1992.06-1994.09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病害组组长1994.09-2001.04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病害研究室副主任2001.4-2003.7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科研处副处长(主持)、副研究员;水产高效健康养殖与集成技术学科带头人2003.8-2011.5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鱼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青岛市鱼类种子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1.6-至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成果转化处处长、研究员1、系统性的完成了养殖大菱鲆和刺参的疾病研究,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同时,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也对半滑舌鳎、牙鲆、花鲈、许氏平蚰、大黄鱼等多种海水养殖经济动物疾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并命名了鲆鲽类的病毒性红体病、细菌性红体病、皮疣病、烂鳍病、腹水病、白便症、疥疮病、鼓眼症、大菱鲆幼鱼白鳍病、黑瘦症、脾肾白浊病、红斑症、盾纤虫病、鞭毛虫病、刺激隐核虫病,游泳性鱼类的皮肤溃疡症、烂鳃症、胀鳔症和刺参的腐皮综合征、烂边症、烂胃症、化板症,以及对虾细菌性白斑病等40余种新的病害种类。2、分离鉴定了鳗弧菌、灿烂弧菌、鲨鱼弧菌、大菱鲆弧菌、哈维氏弧菌、迟钝爱德华氏菌、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海单胞菌、假单胞菌、大菱鲆红体病病毒、蟹栖异阿脑虫、飘游鱼波豆虫、刺激隐核虫、车轮虫、刺参后口虫等20余种(株)病原。在总结流行病学特征的基础上,开展病原微生态学、病原学等致病机理研究,通过DGGE、Roche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生物机体和养殖环境菌群结构及丰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疾病发生阈值。相继完成了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烂鳍病、白便症、鼓眼症、大菱鲆仔稚鱼白鳍病、黑瘦症、脾肾白浊病、盾纤虫病,半滑舌鳎皮肤溃疡症、腹水病,鲈鱼皮肤溃疡症、烂鳃症,刺参腐皮综合征以及对虾细菌性白斑症、红斑症等重要疾病的病理学研究,补充和丰富了我国海水经济动物的病理学研究资料,为疾病的科学诊断和发病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工作基础。集成上述研究成果构建了我国北方主要海水养殖品种的疾病档案,为深入开展疾病研究和临床防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3、针对产业需求开展了长期的疾病临床防控技术研究工作:(1)发现报道细菌性对虾白斑病(Bacterialwhitespotsyndrome,BWSS),收录于FAO《AsiaDiagnosticGuidetoAquaticAnimalDiseases》。几乎养大多数殖者误认为白斑病都是由WSSV病毒引起,消极采取措施、停止养殖管理或者消毒处置,给养殖生产造成了极大混乱和经济损失。弄清病毒性、细菌性两种白斑症的本质区别,对防控对虾疾病和健康养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以细胞系为载体创建了高通量筛选抗WSSV中草药的实验模型,筛选出抗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中草药复方,临床效果显著,对产业来说找到了治疗白斑综合症的实用性方法;同时也筛选出防治海水鱼类刺进隐核虫病、盾纤毛虫病以及刺参腐皮综合征等多种重要疾病的中草药复方或专用药品,高效治疗疾病顽症,这些重大技术突破为对虾、鲆鲽类、大黄鱼、刺参等多个养殖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3)走遍全国沿海对虾主产区进行调研,通过对肝胰脏急性坏死综合征流行病学、病原学、药效学、毒理学、临床实验,确定了这一重大疾病的主要致病原是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并筛选出专用治疗药物,建立了使用方法和规范,为产业提供了急需技术。4、倡导与践行疾病无抗化防治和防控技术集成两大理念,设计完成了病原检测试剂盒、海参养殖附着基、饲料消毒仪、海参投喂装置等有关养殖工艺、设施装备等技术革新,研发系列化专用药品、技术产品30余种;八项专利技术和药物配方转让到多家企业进行产业化生产。建立了以病原检测试剂盒、专用药物、中草药、绿色消毒剂、免疫增强剂、微生态制剂、多联疫苗等为主体的疾病防控技术体系,研究水平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疾病临床防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国内知名的疾病防控和咨询平台。5、选育出具有抗病耐高温的高抗1号、出皮率高的青青1号、刺型佳的多刺1号等多个刺参新品系并进行了推广养殖,作为技术支撑成功申报青岛市3家省级良种场,与龙头企业共建黄河口海参产业技术研究院。6、收集保存了2000余株病原和环境益生微生物,构建了北方水产养殖动物病原库、疾病档案库、养殖数据库,建立了北方水产疾病远程会诊中心站,辐射黄渤海沿岸10余个地区,实现了音频、视频和显微图像同步传输的异地水产疾病远程会诊功能。
[教育背景]
1981.9-1985.7厦门水产学院(现称:集美大学)海水养殖学士1991.8-1992.1农业部科技干部英语培训班科技英语结业1993.7-2001.2UniversitiPutraMalaysia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水产疾病控制博士添加上海海洋大学学姐微信,或微信搜索公众号“考研派之家”,关注【考研派之家】微信公众号,在考研派之家微信号输入【上海海洋大学考研分数线、上海海洋大学报录比、上海海洋大学考研群、上海海洋大学学姐微信、上海海洋大学考研真题、上海海洋大学专业目录、上海海洋大学排名、上海海洋大学保研、上海海洋大学公众号、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招生)】即可在手机上查看相对应上海海洋大学考研信息或资源。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shanghaihaiyangdaxue/yanjiushengdaoshi_524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