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8-05 编辑:考研派小莉 推荐访问:
青海师范大学2006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简介

青海师范大学2006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简介的内容如下,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考研派网站的更新!敬请收藏本站。或下载我们的考研派APP和考研派微信公众号(里面有非常多的免费考研资源可以领取哦)

青海师范大学学姐微信
为你答疑,送资源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青海师范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青海师范大学考研难吗] [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青海师范大学排名] [青海师范大学考研群] [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学费] [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青海师范大学2006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简介正文

  郭洪纪教授
  郭洪纪,男,1948年5月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1981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历史系,1997年晋升为教授,现为青海师范大学学报主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郭洪纪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区域文化研究,承担或参与的主要课题有:省社科规划办项目“儒家伦理与东亚晚工业化的关系研究”;省社科规划办项目“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儒家伦理与中国文化转型”。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八部。其中多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近20篇文章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1997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刘同德教授
  刘同德,男,1964年12月28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西市,1986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政治系,1989年获陕西师范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年破格晋升为经济学副教授。2000年晋升为经济学教授。现任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院长。研究生毕业14年来共出版专著14部,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60多篇。获政协全国委员会优秀提案奖1项,青海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2项,厅局级奖励10多项。
  李晓教授
  李晓,男,汉族,1965年7月8日出生于陕西省丹凤县。1983年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1987年毕业,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取四川大学哲学系研究生,1990年6月毕业,获得哲学硕士学位。1990年7月研究生毕业即来青海师范大学工作。1999年被评为青海省高等学校青年学术骨干教师,2004年晋升为教授。1现任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副院长。工作以来,共出版专著3部,主持参与省级、校级课题6项,发表论文20余篇。
  赵宗福教授
  赵宗福,男,1955年1月生,民俗学博士、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为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人文学院院长,兼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青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青海社科联常委等职。长期从事民俗学、民间文艺学以及古典诗歌的研究与教学,在中国古典神话、民间文学、西部诗歌史、青海文化史等方面均有建树。在《文艺研究》、《民间文学论坛》、《民俗研究》、《文献》、《民俗与曲艺》等海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先后出版《花儿通论》、《江河源头的民俗与旅游》、《青海民俗志》以及《历代咏青诗选》、《历代咏藏诗选》、《青海历史人物传》、《西北文学文献丛书》等著作,论著先后13次(全部独著)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扎布教授
  扎布,藏族,青海省海南州人,1963年5月生。1987年青海民族学院少语系藏语文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后留学日本。2002年1月晋升为教授,目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现为青海师范大学青藏高原文化研究所所长、民族师范学院教授,青海省省级优秀人才。长期从事藏族文学史和藏语文的教学与研究,在藏族文学史研究方面取得诸多成果,在藏学界有一定的影响。先后出版《藏族文学史》等著作,《藏族文学史》(第一作者)获2003年青海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在《中国藏学》等刊物上发表《〈僵尸鬼故事二十五则〉研究》、《论〈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brlav-brdungs”的含义》、《藏族伏藏概论》等论文10余篇,翻译出版藏语版《标准日本语》。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等多次奖励。专著《藏族古典文学的种类与体裁》获全国高校人文科学三等奖。
  何波教授
  何波,男,1957年生于陕西乾县,1985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1996年破格晋升副教授,同年获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998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9年破格晋升教授,2001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现为青海师范大学副校长。
  何波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是民族教育基本理论,承担或参与的课题有: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藏族古代教育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全额资助项目: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农科教综合改革研究,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民族预科和民族班教育”,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课题“青海民族地区农科教综合改革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多元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共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文论著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青海省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陈仁军教授
  陈仁军,男,现为青海师范大学校办主任,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青海省高等学校省内访问学者导师,青海省首届省级骨干教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青海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省高教学会副秘书长。
  陈仁军教授主要研究民族心理学、高原环境心理学等,主持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省级科研课题4项,参加组织省级重点学科“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建设工作。其科研成果获青海省第四次、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2次,青海省科协优秀论文二等奖1次,华中地区科技推广优秀论文二等奖1次,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李美华教授
  李美华,女,现为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心理学教授,青海省高等学校省内访问学者导师,青海省第二届省级骨干教师,青海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2001年获“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园丁”荣誉称号。
  李美华副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发展心理学,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5项,其中主持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项;省级科研课题4项,参加省级重点学科“教育学、心理学”项目的建设工作。主持省级重点课程《教师教育学》建设项目。获青海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获青海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李晓华教授
  李晓华,男,生于1964年,1985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系,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现为青海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授,青海省省级骨干教师。在《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有关课程与教学原理方面的论文20余篇,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3项,国际发展项目4项;尤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原理、课堂教学理论等方面,相继取得了诸多成果,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其著作《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为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课程资源作了重要的理论探讨,填补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理论空白。
  董家平教授
  董家平,男,1952年4月生,浙江省宁波市人,现为青海师范大学校长,中国古代文学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自1981年研究生毕业以来,一直从事高校的教学工作,主讲多门主干课程。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关心和培养年轻教师,形成了以他为带头人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教师的合理梯队,建立了硕士学位授予点。汉语言文学学科还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在科研方面,潜心于建安文学、古代文论名著《文心雕龙》的研究,兼及青海历史文化和中小学职业教育等研究。先后出版《建安七子诗译注》、《古代诗文译释》、《文心雕龙名篇探赜》、《西海沧桑》等专著4部,《指西海以为期》、《古代散文译解》等合著2部,参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写作学大辞典》等2部,发表论文数10篇。多次获得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3年被青海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赖振寅教授
  赖振寅,男,1964年生。现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主任,教授。青海师范大学校级骨干教师。社会兼职: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一直从事文艺理论及古典文学的教学、科研工作。自1999年以来,在中文专业国家级核心期刊《红楼梦学刊》连续发表论文六篇,这些文章均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其中对于“钗黛合一”、“秦可卿之死”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属当代红学研究领域的突破性成果。文章发表后在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因在红学研究方面的突出成绩,在1999年中国红学会理事扩大会上,被破格增补为“中国红学会理事”。目前,所从事的红学研究已具有较为明晰的学术方向,并已基本具备了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近五年来,共发表文艺学、红学方面的论文约15篇,20余万字。曾先后获得过“青海省第四届文艺创作评奖优秀作品奖”、“青海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鼓励奖”、“青海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及校级科研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张得祖教授
  张得祖,教授,男,1948年生,现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历史学系主任、教授,青海省优秀专家。兼任青海省地方志研究会理事,青海省江河源文化研究会理事,青海省社会工作者协会理事。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地方史的教学与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主编《青海历史》、《历代开拓西部人物选传》、《青海通史》3部著作,其中《青海通史》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和青海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青海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提名奖,《青海历史》获国家教委全国优秀乡土教材二等奖。
  白文固教授
  白文固,男,教授,1943年11生,现为青海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系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宗教社会史及中国古代政制度史、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研究及教学。在中国寺院经济史、僧官制度史及僧尼名籍制度史的研究领域,前后发表论文50多篇,《中国僧官制度史》、《中国古代僧尼名籍制度》等专著,三次获得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魏道明教授
  魏道明,教授,男,1963年2月生,现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教授,中国明史学会理事,《青海社会科学》特邀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法制史、隋唐史,在《历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曾获得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宋东侠教授
  宋东侠,教授,女,1962年10月生,1986年——1989年在河北大学历史系师从漆侠先生研读宋史,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现为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兼任中国宋史研究会会员。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和宋元史研究,在《史学月刊》、《兰州大学学报》、《西北师大学报》、《河北学刊》等刊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曾参与青海省社科规划课题《青海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主要负责人之一)和教育部课题《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的研究,目前主持省社科规划课题《宋代妇女社会地位研究》。
  刘儒英教授
  刘儒英教授长期从事该方向的教学和研究,首先提出了图的“伴随多项式”理论,独立完成和主持完成了《图的着色与图的谱》、《图的色等价与色唯一》、《图的色性与多项式》、《图的色多项式理论》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这些项目均被鉴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且有三项获省部级奖励。在《科学通报》、《Discrete Math》等国内外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五十多篇,被SCI、EI收录四篇。半数以上的文章都被国际著名评论杂志《Mathematical Review》评论。
  他提出的理论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著名图论专家,图的色唯一性理论的提出者美籍华人赵中云教授在国际著名评论杂志《Mathematical Review》(98fo5063)上用很大的篇幅评论和介绍了这一理论。这一理论被国内外学术界公认为是解决色唯一的两种模式之一,国内图论专家张忠辅教授预言在不远的将来“伴随多项式”将更名为“刘氏多项式”。
  冶成福教授
  冶成福,男,教授,省级骨干教师,获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奖励,主持完成省级项目《图的代数性质与算法》,参加完成省级科研项目《图的色多项式理论》和《矩阵的组合性质与图》,这三个项目已鉴定为省级科研成果,成果评价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现在主持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和教育部“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两个科研项目;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在《Discrete Math》、《数学研究与评论》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多篇被《SCI》和《EI》收录。
  刘瑞元教授
  刘瑞元,男,硕士,现为青海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系副主任,教授。长期从事概率统计的教学与研究。近四年来主要从事可靠性统计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全国重要刊物《应用概率统计》,《高校应用数学学报》,《数学季刊》,《数理统计与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南昌大学学报》,《宁夏大学学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可靠性工程》,《工程数学学报》等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连续四年获青海师范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张秉儒教授
  张秉儒教授,男,生于1949年12月,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数学系,并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访学三年,现在青海师大数学系从事代数学、图论和编码理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图论、代数组合论与密码学,曾参与了青海省专家基金项目《图的色多项式理论》和北京大学国家博士基金项目《代数组合论与密码学》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数学学报》、《数学进展》、《数学研究与评论》、《数学物理学报》、《数学杂志》、《数学的实践与认识》等学术性刊物上发表论文26篇,其中多篇论文被美国《数学评论》收录。
  刘峰贵副教授
  刘峰贵,男,副教授,1966年生,1990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系,现为青海省省级科技人才培养对象和中国科学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西部之光”人才培训计划高级访问学者,自然地理学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地理分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青海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资源学会工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青海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曾担任《环境学基础》、《植物地理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青海灾害地理》、《自然资源学原理》等授课任务。获得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奖、青海省青年教师“小岛奖励金”,省、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全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等多项,现为校级骨干教师。至今已在《地理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科学论文20余篇,主编和参编出版《人类环境学》等学术专著5部,参与和完成科研项目5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赵宏利教授
  赵宏利,女,1965年4月生,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硕士毕业,现为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人文地理方面的学术研究,担任世界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从80年代末期开始,应用人文地理等专业知识,先后主持、参加、完成国家科技部“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五项,省政府、省计委等相关厅局旅游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乡村小城镇规划、异地移民社区规划、农业资源动态研究、青海省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科技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粮食自给度研究、农业百科全书等相关研究,撰写和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发表10余篇。获部省级奖励4项。在研的科研项目2项。
  张忠孝教授
  张忠孝,男,1941年10月出生,1965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现任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青海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土族研究会常务理事、青海省江河源文化研究会理事等社会职务。长期从事青海省地理环境及区域开发研究,承担多项省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外合作研究项目。青海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填补了青海旅游研究的空白;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开发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青海旅游资源》、《世界屋脊-青海游》、《青海旅游指南》、《青海旅游线路精选》、《青海地理》等论著;担任《青海百科全书》地理分编主编,合著有《青海百科大辞典》、《中国自然资源丛书·青海卷》、《图解21世纪简明百科全书》、《指西海以为期》等。担任台湾《桃园观光》杂志大陆撰述委员,在该杂志上发表介绍青藏高原自然和人文风光的文章40余篇。
  吴学明教授
  吴学明,男,一直从事植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6项,在国内外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在青海省首次开拓了高山植物叶绿体超微结构与光合效率相关性的研究,受到国际植物学界的高度评价。培育燕麦品种一个,并在较大面积上推广,产生了较大经济效益,《青海莜麦一号品种研究》一文获青海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首届优秀论文二等奖。目前主要从事高山植物超微结构、光合生理以及青藏高原重要资源植物动态、引种驯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刁治民副教授
  刁治民,男,1956年出生,理学学士,副教授。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1982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在青海师范大学从事微生物学及有关学科教学和科研工作。
  曾讲授本科和研究生的微生物学、生物学基础、应用微生物学、高级微生物学、植物微生物学、饲料微生物学、食用菌栽培技术、微生物发酵工艺学、微生物检验学、发酵工程、土壤学、微生物资源学、生物统计学、免疫学、实用生物化学技术等课程。主持青海省教委“青海药用蕈菌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价值的研究”(第二完成者),“高等真菌优化麦秸饲料优良菌种的筛选研究”(第二完成者),参加北京农业大学陈文新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点项目“中国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调查及分类研究”的工作(1998年12月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青海蕈菌资源调查及分类研究”已通过省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整理、分析、鉴定青海蕈菌标本686种,其中新记录482种,写出了70余万字的《青海蕈菌》。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00余篇,主编出版了《青海药用蕈菌》(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平菇高产栽培新技术》(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二本著作。“青海冬虫夏草自然分布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获1997年青海省微生物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青海发菜的自然分布及生态生理学特征的研究”获青海省微生物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青海省青年科技奖1项,青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青海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陈志教授
  陈志,男,1963年出生,籍贯四川,博士,教授。现为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院长,青海省西宁市科技特派员专家咨询团成员,青海省西宁市工业项目专家咨询组成员。
  共参加或主持科研项目23项。目前主持项目6项,其中国家科技部项目1项,国家农业部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参加项目6项,其中国家科技部1项,国家检验检疫总局1项,省级2项。参编著作2部,发表论文15篇,获省级成果4项。
  赵晨星教授
  赵晨星,男,196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任青海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担任中文信息学会藏文专委。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雄厚的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和精湛的计算机技术能力,1986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藏文操作系统的开发。发明了藏文计算机键盘和六种输入法,该成果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和参与了藏文信息处理的一项国际标准和六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1988年获国家特殊贡献奖,2000年香港紫荆花科研成果奖。国内外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七次参加国际会议并宣读论文。1995年应邀去新加坡国立大学讲学,指导博士生近一年。是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藏文信息处理的知名学者。目前承担藏文平台、电子字典和网络安全等国家项目,科研经费150万元。
  陈学煌教授
  陈学煌,男,1948年1月生,湖南蓝山县人,青海省优秀专家。现任青海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应用物理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电子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该技术领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发表论文20余篇,代表作有“人声、乐器声及其转化”、“噪声信号与速度测量”等,有多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所研制的CH2B型随意电子琴,声控伴奏机等曾在国内国际博览会上多次获奖,有些已经实现了产品化。目前从事数字化声控电子乐器和新型速度测量仪器等项目的科研及研究生的教学工作。
本文来源:http://m.okaoyan.com/_m/qinghaishifandaxue/yanjiushengdaoshi_95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