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云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云南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云南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云南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云南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云南大学考研难吗] [云南大学研究生院] [云南大学排名] [云南大学考研群] [云南大学研究生学费] [云南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云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文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云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云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云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云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招生

云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联系方式

 地址: 云南大学文学院       邮编:650091

云南大学文学院简介

一、学院简史
   云南大学文学院的学科主体是中国语言文学。云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史上历史悠久、传统深厚、立足地方、成就卓著的文化成果之一。
   先后在云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任教的杰出人物:袁嘉谷(经学家、书法家)、张世禄(语言学家)、杨宪益(翻译家)、赵萝蕤(翻译家、欧美文学专家)、闻宥(语言学家)、胡小石(文字学家、书法家)、罗常培(语言学家)、袁家骅(语言学家)、闻家驷(法国文学专家、翻译家)、施蛰存(作家、文学史家)、陶光(诗人、学者)、李长之(现代作家、评论家)、游国恩(文学史家)、余冠英(文学史家)、萧涤非(文学史家)、陈铨(剧作家、战国策派代表人物)、方树梅(文献学家)、殷孟伦(语言文字学家)、姚奠中(语言文字学家)、傅懋勣(语言学家)、邢公畹(语言学家)、张光年(诗人)、叶德均(民俗学家)、汤鹤逸(日本文学专家、翻译家)、白之瀚(文史学家)、楚图南(诗人、翻译家)、冯友兰(哲学史家)、贺麟(哲学家)、姜亮夫(敦煌学家、文字学家)、陶秋英(诗人、文史学家)、唐兰(文字学家)、吕叔湘(现代汉语专家)、罗庸、(文学史家)、吴宓(西洋文学家、国学家)、吴晗(文学家、史学家)、徐嘉瑞(文学史家、作家)、刘文典(国学家)、王玉章(曲学家)、张若名(法国文学专家)、李广田(诗人、散文家)、刘尧民(文学史家)、赵仲牧(哲学家、美学家)、张文勋(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等。
  云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育之雏形,源于传统书院。1903年2月,昆明五华书院改云南高等学堂,是为云南省现代高等教育之起点。延续近200年的五华书院,即以经学、文学、史学为教育核心。1922年,云南大学的前身东陆大学成立,学校延续书院传统,为所有学生开设《国文》课程,延请硕学鸿儒袁嘉谷、谢无量、袁丕佑、龚自知、刘嘉镕、张鲁川、白之瀚等主持国学课业。
  省立云南大学时期,师资、生源渐成规模,遂于民国二十三年(1935年)设立中国文学系,属文法学院。民国二十四年(1936年),正式招生。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中国文学系更名为文史系,分为中国文学与历史两组,属文法学院;文法学院院长邓鸿藩,系主任闻宥。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云南大学改国立,设文史系,分为三组:中国文学组、历史组、外国语文组,属文法学院。文法学院院长胡小石,文史系主任楚图南。之后文法学院院长由姜亮夫、徐嘉瑞先后担任,文史系系主任由方国瑜担任。国立云南大学时期,师资皆一时之选,课程精深宏博、中西会通,名校风采,令人追慕。民国三十年(1941年),熊庆来校长报请教育部批准,中国文学系、历史系单独建系。1951年,文史系析分为中国语言文学系(简称中文系)、历史系。1958年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1984年,设新闻学专业。从1951年至1997年,陆万美(1951)、刘尧民(1952—1967)、张文勋(1976—1984)、蒙树宏(1984—1988)、杨世强(1988—1992)、李从宗(1992—1994)、杨振昆(1994—1997)等先后担任系主任。改革开放以后彭安湘、杨世强、冯寿轩、那世英、段跃庆先后担任系总支书记。
  1997年,组建人文学院,中文系、新闻系(原新闻专业)隶属人文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先后由林超民、张鑫昌、吕昭义担任,党委书记张跃。中文系系主任段炳昌。2002年中文系设立对外汉语教学专业。
  2004年文学与新闻学院成立,由人文学院中文系、新闻系、公共大学国文与人文素质教学部组建。书记任其昆,院长段炳昌。中文系主任黄泽(2004—2005)、王卫东(2005—2006)。2004年设立文化产业专业(招生一年后划归商旅学院)。2006年再次组建人文学院,中文系、新闻系、公共大学国文与人文素质教学部隶属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吕昭义(2006—2008)、殷永林(2008—2015末),院长段炳昌(2006—2015末)。中文系主任王卫东(2006—2014)、董秀团(2014—2015末),公共大学国文与人文素质教学部主任李瑞生。2015年,新闻系单独设立新闻学院。
  2015年12月,组建文学院,由原人文学院中文系、公共大学国文与人文素质教学部组成。
  现有教职工61人。国贴1人,省贴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人,教育部艺术学理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
  2020年5月,有学生896人,其中本科生452,硕士生343人,博士生50人,留学生51人。
  现有2个本科专业,即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1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即中国语言文学,下设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包括自主设置专业“文化传播”),另有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即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共有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1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即中国语言文学,下设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另有民俗学、美学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硕士,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点。
  现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1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汉语言文学)、2个省级重点学科(文艺学、民族文化学)、1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汉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基地)。
  二、定位与目标
  (一)办学传统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办学传统,可上溯至清代五华书院。1922年,云南大学创立,承传书院传统,以经学、文学教育为核心,奠定人文教育之坚实基础。1935年设立中国文学系后,学科进入辉煌的发展时期。先后任教之名师,如袁嘉谷、闻宥、罗庸、罗常培、刘文典、姜亮夫、方国瑜、楚图南、冯友兰、唐兰、吴宓、贺麟、施蛰存、杨宪益、赵萝蕤、游国恩、余冠英、萧涤非、吕叔湘、张若名、徐嘉瑞、刘尧民、张文勋、赵仲牧等,皆一时之选。
  (二)办学理念  “三原两为”:原典教育,原野教育,原创学术;教为不教,学为创造。
  (三)办学思路  “三十二字方针”:巩固基础,守正创新;壮大队伍,扩大影响;强练内功,提升水平;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四)办学目标  “四个一流”:建设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打通中国语言文学“一带一路”文化传播国际通道,构建国际汉语教育与推广一流团队;广揽天下之才,为国家培养中国语言文学一流人才;立足云南,建设云南,为云南发展提供中国语言文学一流的人才和智力服务。
  三、优势与特色
  (一)优势  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西部大开发重点院校和省部共建院校,云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师资队伍、科研成果、办学效益等各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重点建设专业,文艺学、民族文化学为云南省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基地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招生),1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招生)。学科学位点齐全、制度规范、人才济济。
  (二)特色  1. 中国古代文论持续发展。2. 叙事学理论研究国内领先。3. 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特色鲜明。4. 汉语国际教育影响日益扩大。汉语国际教育是云南省第一个对外汉语本科专业,2004年开创与国外合作培养2+2中文学士模式,2009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逐步形成本科—硕士—博士的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依托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学校在伊朗、缅甸、孟加拉国等国设立孔子学院4所、筹备中1所,培养了大批汉语人才,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增进国际文化交流、拓展区域贸易合作做出了贡献。
  四、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一)培养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具有一定外语能力,既熟悉原典、又能汲取新知、全面发展的人文通才。
  (二)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化系统知识,有相关小语种初步交流能力,精通汉语教育教学、熟悉对外交流、具有一定社会文化研究能力的汉语国际教育俊才。
  (三)培养具有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学理论知识,能把握当代学术格局,具有原创学术精神的学术研究专才。 
  五、学科方向设置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目前有5个专业方向招生,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有8个专业方向招生。
  (一)学科传统方向: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学(分段设置)、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欧美文学、东亚文学、比较文学与比较诗学、叙事学、汉语史研究、汉藏语比较、语言与文化、理论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功能语言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等。
  (二)学科特色方向:少数民族文化与文艺理论、民族审美文化、文学人类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民族民间文学、文学创作实践与研究、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民族文学与民俗、汉字与西南民族文字比较研究、西南官话与民族语言接触研究、云南地方文献、西南少数民族古籍等。
  六、国内外影响
  (一)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学科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前辈学者追求真知、博采众长、术业专攻、蜚声中外。如刘文典、陈红映的庄子研究,姜亮夫、刘尧民、殷光熹、赵浩如的楚辞研究,闻宥、罗常培、傅懋勣、李兆同的语言学研究,李广田、施蛰存、蒙树宏、乔传藻、李从宗、杨振昆的文艺创作与现代文学研究,张若名、楚图南、赵萝蕤、杨宪益文学翻译与研究,张文勋、张国庆古代文论研究,赵仲牧、杨振铎、杜东枝、谭君强的文艺理论研究,徐嘉瑞、叶德均、朱宜初、李子贤、傅光宇、张福三、秦家华的民俗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皆一时之秀。
  (二)笳吹弦诵,人才辈出。数十年来,学科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都培养出了有全国影响的杰出人才。改革开放以来,如著名作家邓贤,杰出诗人于坚、李森,纪录片导演吴文光,获“范长江新闻奖”知名记者叶研,文学史家张毅,人类学家邓启耀、  杨福泉等,出版人胡廷武、孙官生,企业家管乔中等,都为社会做出了杰出贡献。
  (三)文韵远播,契阔海外。近年来,学科与哈佛大学、瑞典学院、荷兰莱顿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与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关系,创立国际学术讲坛,扩大了中国语言文学的影响;在伊朗、缅甸、孟加拉国等地设立孔子学院多所,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