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西北政法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招生] [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西北政法大学考研难吗] [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西北政法大学考研群] [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学费] [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辅导] [西北政法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新闻传播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硕士介绍

新闻与传播
 
专业名称:新闻与传播硕士
专业代码:055200
所在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导师组负责人:孙江教授
专业简介 
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主要为适应社会对新闻、宣传、传播、策划、公共关系以及市场营销等领域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专门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媒介素养和职业道德,具备扎实的新闻与传播理论基础与熟练的新闻与传播专业技能,能适应现代传媒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现代传媒人才。
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为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互联网等新媒体以及政府、企业、学校、公司等有关部分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更倾向于新闻传播相关实务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专业硕士教育依托学校法学优势资源,以法学与新闻传播学的交叉结合为特色,课程设置分为新闻与传播基础理论、新闻与传播业务、新媒体、新闻传播类法学课程等模块,要求学生在具备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理论、新闻与传播实践专业技能与方法的同时,还具备一定的法学理论素养与法治思维。
在培养方式上专业硕士培养实行“三导师制”,即一位新闻与传播理论导师担任责任导师,一名新闻传媒实务和一名法学导师担任兼职导师,力求人才培养过程能够与新闻传媒行业的发展紧密衔接,并在法制新闻、广播电视传播、新媒体以及文化产业等专业方向,为人才培养提供更专业拓展空间与职业方向。
在教学模式上改变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学院将与各类新闻媒体建立广泛联系,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共同打造和经营一批栏目和版面,将学生放在一线新闻作品生产线上,通过规范化的新闻产品生产、制作和传播,切实提高业务水平。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要求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具有较丰富的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法学理论基础与知识。2、具有较扎实的新闻与传播学理论基础,熟练的新闻与传播专业实践技能,特别是新闻信息采集、加工、新媒体制作与传播等技能。3、具备良好的新闻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操守。4、具有从事新闻媒体、舆论宣传、出版发行、文化管理和教育科研等部门工作的素质与发展潜能。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就业方向主要为新闻媒体、网络媒体、影视传媒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等,能够从事较高层次的新闻业务、宣传策划和管理等工作。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法制新闻与传媒法专业介绍

法制新闻与传媒法
 
所属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         
学科专业代码:0503Z1
所在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导师组负责人:慕明春教授
学科专业简介
该专业系西北地区唯一的法治新闻与传媒法硕士点,依托西北政法大学实力雄厚的法学教育学科背景及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学科平台,整合优质教育资源,集合学院的学术精锐,凸显学科跨界特色。
西北政法大学法治新闻与传媒法学科在国内较早提出法治新闻教育理念,多年来致力于锻造新闻与法律融合的学科特色并不断强化,围绕新闻传播学与法学的结合部构筑自己的核心研究领域并不断向外延伸和拓展,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承担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2014年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媒体新闻侵权研究”,成为西北地区新闻传播学科首个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近年来我们致力于加强学科基础理论,构建和完善学科理论体系。从2011年起,先后编写《法制新闻研究》、《法制新闻研究2012》、《法制新闻研究2013》、《法制新闻研究2014》等4本专题论文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2012年、2013和2014年连续三届中国新闻法治优秀论文评选中,先后有多位老师和研究生的论文分获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成为本学科关注热点,被誉为“法治新闻的西北军”。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介绍

新闻学
 
所属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        
学科专业代码:050301
所在单位:新闻传播学院
导师组负责人:柯泽教授
学科专业简介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的形成、发展和基本规律的应用性社会科学,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历史的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传播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新闻事业演进与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中外著名的报刊、报人的研究,新闻传播思想演进嬗变的历史及其规律等;(2)理论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传播活动的本质特征、新闻传播活动涉及的各种关系、新闻传播活动的社会功能与特点及其基本规律、基本原则等;(3)应用新闻学也即实务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传播业务活动的基本原理、规律、工作原则和技巧,涉及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音视频制作等方面的业务技能、方法。
新闻学专业是西北政法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1959年创建,1960年开始招生,是陕西省和西北地区最早设立的新闻学专业。1964年,因国家高等教育调整停办。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复办。依托学校法学教育的优势资源,我校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强调法学与新闻学的交叉结合,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是全国法制新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学院2004年获批新闻学硕士授予权,2010年获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目前新闻学下设新闻学方向、广播电视新闻学和网络新闻学方向。本专业的导师由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拥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具备较强的教学水平与较强的科研能力的教师担任。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掌握当代新闻传播理念、职业素养和传播技能的高层次、有持续发展潜力现代传媒人才,要求掌握系统的新闻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系统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熟练掌握采、写编、评、摄等基本业务技能与运用网络新媒体的技能,能胜任在现代传播媒介、党政宣传部门及各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采写编评、视音频制作、媒介经营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在突出理论教学的同时也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各种业务技能水平。依托学院力量,本专业与陕西省以及全国相关媒体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多个实习基地;与相关媒体合作,联合开发和制作新闻节目;开展各种活动,同时为学生就业提供各种渠道。
我院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都在新闻媒体、影视传媒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较高层次的新闻业务、宣传和管理工作,目前已有不少毕业生成为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社、西安电视台、西部网等中央、省市级媒体单位的业务骨干,并在许多重大报道中担任了重要角色。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
近年来,学院通过人才引进,鼓励教师深造、国内外访学、媒体挂职等多种方式,积极改善师资结构,先后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博士学位并熟悉传媒实践的骨干教师,聚集了一批在新闻学界、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
学院现有教职工70人,其中教授12人(二级教授4名,三级教授3名),副教授21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37人。于国内外知名高校聘请兼职教授24人。教师中有多人担任国家级学会的副会长、常务理事及省级学会的正副会长、常务理事。
实务导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院先后从《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法制日报》社等媒体和宣传部门聘请业务能力强的高水平资深专家30余人担任学院的实务导师和客座教授。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联系方式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联系方式
办公电话:029-88182726
办公地点:长安校区3号楼教学楼一层
地址:西安市长安南路300号  邮编:710063(雁塔校区)
西安市西长安路558号  邮编:710122(长安校区)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介绍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实务导向,法新结合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

一、历史沿革
西北政法大学是著名的“五院四系”之一,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和顶级殿堂,学校前身是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从陕北公学起步,历经延安大学、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政法干部学校、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西北政法学院等时期,学校于2006年11月正式更名为西北政法大学。
1959年,在曾任《晋豫日报》社、新华通讯社太岳分社社长,时任西北政法学院副院长的何微先生的直接领导下,我校创办了西北地区最早的新闻学专业。1964年因国家高等教育调整而停办。1999年,在何微先生的大力支持下,新闻学专业复办,新闻传播教育得到快速的恢复与发展。2003年,新闻传播学院成立。
学院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4个二级学科授权点)和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MJC)授予权,其中,“法制新闻与传媒法”和“网络政治传播学”是西北地区最早设立的具有鲜明学科交叉特色的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新闻学(法制新闻)、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广播电视编导和戏剧影视文学等6个本科专业。新闻学专业先后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是全国重要的法治新闻人才培养教育基地。
二、办学理念
依托学校法学教育的优势资源,坚持服务国家与社会发展、区域经济与行业需求的办学方向,遵循“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平民情怀”的育人理念,按照“通晓新闻、熟悉法律、注重素养”的人才培养定位,强调人才的特色发展。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社会责任意识,具备扎实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功底、熟练的新闻传播实践技能与一定的法学专业功底,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意识与国际化视野,在全媒体时代能够适应媒介融合需求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新闻传媒专业人才。
三、发展思路
(一)传承陕北公学红色基因,坚持老延大精神。通过校史教育、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等方式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之中。
(二)法新结合,学科交叉融合特色明显。在本质追求上,培养学生对公众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能力要求上,培养逻辑思维与批判思维。
(三)立足西部,服务区域社会发展,开展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的科学研究和实践项目,培养具有坚定信仰、熟悉西部地区、掌握全媒体传播技巧、具有国际视野的特色新闻传播人才。
(四)通过调整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构建立体的实训实习体系以及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等方式提升学生在全媒体时代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广泛开展社会合作及国际合作的方式,创新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四、师资队伍
近年来,学院通过人才引进,鼓励教师深造、国内外访学、媒体挂职等多种方式,积极改善师资结构,先后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博士学位并熟悉传媒实践的骨干教师,聚集了一批在新闻学界、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
学院现有教职工70人,其中教授12人(二级教授4名,三级教授3名),副教授21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37人。于国内外知名高校聘请兼职教授24人。教师中有多人担任国家级学会的副会长、常务理事及省级学会的正副会长、常务理事。
实务导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院先后从《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法制日报》社等媒体和宣传部门聘请业务能力强的高水平资深专家30余人担任学院的实务导师和客座教授。
五、人才培养:
(一)办学规模
学院在校学生人数已达1450余人,其中本科生1300余人,硕士研究生150余人。近3年,学院就业率均在95%以上,境内外升学率达20%。众多毕业生主动留在西部地区就业,其中,40名同学志愿去新疆、西藏等最艰苦的地方,为西部地区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教学改革
学院从2001年起全面推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相关成果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众多毕业生已经成为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社、《陕西日报》社、今日头条等主流媒体、新媒体的业务骨干。
2013年以来,学院以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为指引,直面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全面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通识课的设定上确立包含法学、文学及其他人文学科和边缘学科的课程模块,提升学生的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增设《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课。在打通各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加入《数字媒体技术》《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融合新闻学》《出版与数字出版概论》等必修课程以及《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等偏重全媒体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课程,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其适应全媒体时代行业需求的专业知识结构。
学院注重发挥兼职教授的作用,每年举办专业前沿讲座30余场;注重加强海外学术交流,邀请来自康奈尔大学、密苏里大学、威斯敏斯特大学和天普大学等知名院校的教授为学生开设科研工作坊与国际化课程,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与国际视野。
(三)实践教学
学院响应媒介融合时代的行业发展需求,采用多种手段,提供覆盖校园媒体实训平台、校内外媒介技能与应用大赛、企业实习实训、社会服务项目、创新创业实践等多层次多种类的实践形式,建设产学研结合的立体化实践实训体系,打造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1.开展丰富的工作坊教学实验:组织开设了“3DMAX”“3D摄像技术”“H5交互式新闻内容制作”等前沿媒介技能专业进阶工作坊,在工作坊教学中,通过案例研讨、项目研讨等方式,营造开放氛围,提升学生对前沿知识的熟悉程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建设校内外互动实训平台:学院鼓励学生自主创办的《闻新周报》《西法大radio》《新锐传媒》等校园媒体实践平台,全年生产各类新闻作品逾千条;开展新闻采访、出版物设计、配音与纪录片大赛等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其中,“西北政法大学主持人大赛”已连续举办19届,成为陕西高校具有品牌效应和影响力的校园大赛,每年都吸引了省内外高校学生的踊跃参与。
3.利用社会资源协同育人: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和宣传部门建立国内实习实训基地32个。在德国DCKD德中艺术设计交流协会设立海外传媒实习基地1个,已有5批师生20余人完成了在DCKD的工作任务,并获得DCKD协会的极大好评。与人民日报海外网、法治周末报社、四川省广播电视台、西安市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合作并独立承担4个(频道/版面)栏目的节目制作。
4.开设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创新实验班和卓越法新复合型人才创新实验班:以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和法新复合型人才为最终培养目标,采取与法学院联合培养的模式开展实验教学。实践班聘请业界知名专家、记者、管理者、策划人走入课堂,开展专业与行业联合教学,坚定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实验班课堂教学内容凸显法新结合特色设计,授课教师既有新闻学专业师资,也有法学专业师资,借法学与新闻学融合教学,帮助学生打破专业壁垒。
(四)教学平台
学院“现代传播实验中心”成立于2005年,为陕西省唯一同时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高校传媒类实验室。中心实验室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实验设备总价值逾2000万元。学生可以实践4K拍摄剪辑、融合媒体制作、大数据舆情监测、VR与智能应用等先进技术。目前,学院依托现代传播实验中心成立了“跨媒体协同创作实践基地”“3D与新媒体影视创作基地”和“大学生文化创意基地”等教学实践平台。
六、科研研究
(一)科研特色与成果
学院已形成以法治新闻与传媒法、网络政治传播学、跨文化传播与社会心理传播研究为主干的特色研究方向。其中,法治新闻与传媒法方向积累最深厚,主要围绕新闻传播学与法学的交叉部构筑自己的研究领域,注重对前沿问题的协同攻关,聚焦法制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传媒法(含新闻侵权法、著作权法、广告法、新媒体法律制度等)、版权贸易、传媒文化与文化传播等研究领域,产出了一批高质量学术成果。
近年来,学院获批各类纵向科研立项近10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科研项目10余项,陕西省社科基金和司法部、国家民委等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目前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4项;横向科研项目近6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逾千万元。在《现代传播》《新闻大学》《当代传播》等国内核心期刊上累计发表学术论文和出版专著近100篇(部),先后获得教育部、陕西省和国家一级学会等科研奖50余项。
学院注重对外增强学术交流和互动,近5年成功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近20余次。学院积极创办与建设各类科研平台,先后创办并出版了学术集刊《法制新闻研究》(2015年起更名为《传媒法与法治新闻研究》)8辑,《何微新闻奖优秀论文选》3辑 ,在学界和业界均产生了一定影响并获得了很高声誉,学院逐步成为西北地区新闻传播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之一。
(二)研究平台
学院建设有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政策与社会舆情评价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与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共建“大数据与舆情监测研究中心”,与清博大数据共建西北地区大数据与舆情监测研究基地,同时设立了法制新闻研究所、传媒法研究所、网络政治传播研究中心、传播心理与应用研究所、戏剧影视艺术研究所、文化艺术交流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7个校级学术机构,为学院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七、社会服务
学院现为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华全国法制新闻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陕西省新闻传播教育学会会长单位、陕西省法学会传媒法治研究会会长单位。
近年来学院连续举办“中国传媒法治建设高峰论坛”“立格联盟’新闻传媒学院院长论坛”“何微法治新闻奖’研究生论坛暨新锐青年学论坛”“陕西省公检法司‘双微’传播力榜单发布会暨新媒体与政法舆情论坛”等服务于业界实务与学界人才培养的交流活动,并承担各类政府机关、公检法司单位新闻宣传相关专业类培训数十场。
学院组织学生以专业实践技能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项目。例如,由学生参与完成的“半壁山镇借助新媒体提升基层党建与社会公共服务”项目被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等央媒报道后,产生较大社会影响并获团中央表彰;2019年我院赴攀枝花市暑期实践队荣获全国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2016年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夏令营活动”中,学院代表队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等多个重要奖项,并获得优秀组织奖。学院多个实践平台以校企协作、剧目公演等方式实现繁荣文化市场、服务社会的效果,其中,学生原创作品《汉隶张汤》和《庄严的审判》等剧目先后赴延安、西安和陕西省法治文化季巡演并获陕西省“五个一”文艺作品奖,剧本与公演录像光盘已正式出版。
在2017年教学评估与学科评估中,学院建设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获得评估专家的高度评价:“实践教学具有特色鲜明、体系完整、内涵丰富、层次分明的特点,基本覆盖全媒体时代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具有示范意义。”

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新闻传播学院联系方式

新闻传播学院 029-88182727 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