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西安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西安邮电大学研究生招生] [西安邮电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西安邮电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西安邮电大学考研难吗] [西安邮电大学研究生院] [西安邮电大学考研群] [西安邮电大学研究生学费] [西安邮电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西安邮电大学研究生辅导] [西安邮电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西安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电子工程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西安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西安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西安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西安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理电子学(080901)、电路与系统(080902)、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080903)、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80904)、集成电路系统设计(0809Z1)、导航与定位(0809Z2)
一、学科专业简介
电子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对象是电子运动规律、电磁场与波、电子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电子线路及其系统。关注的核心内容是微粒子(例如:电子和光子)的运动规律及其传播载体(即器件集成与线路构造)和方式(即电磁场与电磁波),以及包括信息领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各种应用问题。从微观视角研究微粒子运动及其产生的场和波,为信息的获取表征、计算、传播、存储提供了电子化手段,为电子能量传播提供了新途径,使得人类进入电子信息时代,也使得电子科学与技术成为了现代各类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
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以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为特色和优势,重点研究集成电路设计、微波电路与天线技术、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图形图像电路与系统等领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该学科拥有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集成电路系统设计和导航与定位等6个学术硕士授予权。
该学科与通信和计算机等学科不断交叉融合,形成了多支科研实力雄厚、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其中“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团队”被评为陕西省首批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和省级教学团队;拥有教学科研人员近90人,教授15人,博士26人,拥有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2人、陕西省科技新星2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
该学科设有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中心(ASIC中心)、陕西省“13115”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通信片上系统工程中心、陕西省片上系统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与美国TI公司、罗德与施瓦茨公司、航天部九院第772研究所等合作成立多个联合实验室,与中船重工705所成立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形成了满足学科发展的创新平台。
该学科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一代图形处理系统芯片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40Gb/s SDH光纤通信设备与系统关键ASIC开发》、国家“863”计划项目《宽带电路交换核心芯片开发》、国防“973”子项目《××系统关键芯片研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39项以及一大批企业委托科研项目。在图形图像电路与系统、北斗导航天线与芯片设计、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等领域的技术上获得了突破。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0Gb/s SDH光纤通信设备与系统”》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研奖励十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6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10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建有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2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
该学科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15人,学生获得各类科技竞赛奖励近30项,其中获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全国“挑战杯”竞赛三等奖1项、全国数模竞赛三等奖多项。本学科65%以上的毕业生进入了西安中兴通讯、航空631所和三大运营商等知名企业、科研院所,有力地支持了陕西地方经济的建设发展。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简称“硕士生”)应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积极为国家建设服务;应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具有电子科学和技术宽广坚实的理论和系统专门的知识与实验技能,了解国内外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等某一领域新技术和发展动向,并了解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本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创新的研究,能胜任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有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工程、开发及管理工作;应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顺利地阅读专业书刊,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国际视野和竞争能力,应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具体学术能力要求如下:
1.获取知识的能力
(1)应具备利用网络、资料库等搜索和整理文献的能力,能够从本学科国际主要刊物中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动态;
(2)应掌握本学科具体某一个研究方向的核心知识架构体系,应能了解该方向前沿和热点的知识动向,明晰待解决问题的实质,探究知识的前因后果;
(3)应能利用本学科方向的核心理论,针对待研究对象本质,选择或创新出合理的研究方法。
2.科学研究能力
(1)应对研究的问题具有浓厚兴趣,以及良好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导师指导下研究本学科领域内有价值的问题;
(2)不仅应具备学习、分析和评述前人研究成果的能力,还需要掌握扎实的电子仪器操作、设备测试等基本能力,同时具备对实验数据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应能针对研究对象,分析其本质,提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
(3)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能力
(1)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开展学术研究或应用技术探索方面具有较强的本领。在学术研究方面能独立完成文献综述、开展实验设计、研究技术路线、分析实验数据所对应的电子学内涵、独立撰写学位论文、独立回答同行质疑和从事学术交流;
(2)应能针对研究问题,进行理论推导分析,设计实验和实践操作验证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
(3)应具备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实践活动,以完成学术研究和技术开发任务的能力。
4.学术交流能力
(1)应能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语言逻辑、中文和英文、书面和口头等多方位,与同行或公众流畅正确进行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和展示学术成果;
(2)通过学术报告、成果展示、学术论文、总结报告、研究基金申请等多种形式学习和提升学术交流能力。
5.其他能力
(1)应了解社会文化,知晓本国历史和国外主流文化思想;
(2)应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
(3)应对社会有责任感。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提前完成培养计划者,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毕业。硕士生因特殊原因未能按时完成学习、研究任务或参加硕士论文答辩的,可由本人提前三个月提出申请,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经所属学院同意并报研究生院审核,可延长学习年限。延长年限一般不超过一年。
四、主要研究方向
1.物理电子学
研究光电传感与检测技术的理论、实现方法以及有机电致发光、新型投影显示;研究光场的量子特性、量子态的产生、光子纠缠的物理机制,开发基于光场量子特性的量子信息技术;研究光纤通信、光传感与测量等领域中的光器件以及全光信号处理技术。
2.电路与系统
研究图形处理的基础理论、算法设计及其系统仿真;研究数字信号处理、图像与视频处理的基础理论与算法设计,研发数字信号处理、图像与视频处理的嵌入式电路与系统;信息显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非线性电路与系统。
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纳米电子材料与器件、小尺寸半导体器件及其电路可靠性分析、宽带隙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新型光电功能材料、微电子机械系统设计与制造。
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研究微波通信系统的原理与组成及其微波电路的设计、仿真与实现;研究微波测量理论与技术以及电磁兼容;研究无线导航定位天线以及抗干扰天线系统理论及其设计、射频电子电路和无线电频谱管理及有效利用技术等。
5.集成电路系统设计
研究适合通信、信号处理和高性能计算等应用领域的大规模阵列处理器体系结构及其集成系统设计技术、并行算法的优化与并行编程技术;研究高效能系统芯片的片上互连技术、可重构和容错技术以及多层次验证和快速原型验证技术。研究射频集成电路、高精度ADC/DAC、PLL等数字模拟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与实现、深亚微米/纳米级CMOS模拟IC低功耗设计技术。
6.导航与定位
研究卫星导航接收机的高灵敏度、高动态和高精度等导航定位技术及其接收机的射频、基带处理、天线设计及其集成技术;研究卫星导航与惯性导航的组合技术、多导航源组合技术、多平台协同定位技术;研究捷联惯性导航技术,包括激光陀螺、光纤陀螺、MEMS陀螺和加速度计等惯性传感测控技术;研究包括基于移动网络的小区识别定位、到达时间差定位、网络与终端混合定位等移动定位技术。
五、课程设置与实践环节
硕士生的课程学习与实践环节实行学分制。硕士生应获得学分要求不低于37学分,不高于41学分。硕士生课程学习与实践环节学分的基本组成为:
1、学位课程(不少于19学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3学分
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必修课,2学分,36学时。“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为选修课,1学分,18学时。
(2)硕士英语4学分
(3)专业基础和专业课12学分
包括公共数学课6个学分。
2、非学位课程(不少于14学分)
非学位课程由专业方向课(不少于11学分)和选修课(主要由体育课和科技论文写作课、计算机应用类课程、人文素质类课程等等组成,不少于3学分)。
3、实践环节(不少于4学分)
(1)教学与社会实践(2学分)
教学与社会实践是培养硕士生在实践中树立知识报国、服务人民的志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硕士生面向社会、面向基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使硕士生了解高等教育与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教学实践活动可以采取讲课、辅导、批改作业、指导本科生的实验和毕业论文等形式。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硕士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采取深入社会基层从事与所学专业相近的知识培训、技术指导、科技咨询、社会服务、行政管理和调查研究等形式。
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任选之一参加。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论文答辩。
(2)学术活动(2学分)
硕士生要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指导教师须定期组织研究例会,听取硕士生汇报研究进展,开展学术讨论,至少每月一次。硕士生在全校范围内至少参加6次学术讲座或学术沙龙,结合学位论文选题,完成一篇学科发展综述报告。
硕士生参加学术活动同时达到上述要求者方可参加论文答辩。
六、培养方式和方法
1.硕士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应成立以指导教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共同进行指导。导师应根据本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硕士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制定好课程学习计划,第三学期制定好论文工作计划。
2.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与论文工作并重的原则,既要使之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又要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或独立从事开发设计工作的工程技术能力。
3.在硕士生培养的全过程中,无论是课程学习、论文工作或实践课程都要注意培养硕士生刻苦钻研的学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诚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谦虚诚挚的合作精神。要重视硕士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 硕士生应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
七、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论文评阅、组织答辩等)都要按《西安邮电大学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和《西安邮电大学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的有关条款执行。学位论文基本要求见《西安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1、学位论文工作进程安排
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应该按照表1的时间按计划进行。
表1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时间安排
序号 | 内 容 | 时 间 安 排 | 考 核 |
1 | 开题报告(含论文开题报告审核表,报研究生院) | 第三学期末 | 开题报告评议专家组 |
2 | 中期检查报告(报研究生院) | 第四学期末 | 中期检查专家组 |
3 | 论文答辩 | 第六学期末 | 答辩委员会 |
4 | 成果(按照西安邮电大学硕士学位相关规定) |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学位前 | 研究生院 |
2、学位论文的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并经研究生院审查认可后,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设计)答辩。学位论文(设计)的评阅应着重审核硕士生开展学术研究或应用技术探索方面能力,审核学位论文(设计)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学位论文(设计)至少应有2位专家(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评阅,审阅通过者方可参加答辩。
答辩委员会应由3位(不含指导教师)或5位(可含指导教师)本领域相关的专家(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组成。
西安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光学工程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光学工程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光电子技术及光子学、光学仪器及技术、光通信与光信息技术、微波光子工程
一、学科专业简介
光学工程学科是以光学、光电子学理论为基础,研究光学以及声、光、电交叉学科领域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工程技术问题,主要包括:1)以光作为信息传递媒介的光电信息技术与工程,涉及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存储及显示等;2)以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的光电子技术与光子学,研究光的产生、传输以及控制;3)声、光、电交叉学科的相关理论及技术问题。目前,光学工程已发展成为以光学、光电子学为主,与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紧密交叉和相互渗透的学科,广泛渗透到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西安邮电大学光学工程一级学科是西安邮电大学重点培育学科,2010年申报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开始招生,下设两个自主设立目录外二级学科“光电子技术及光子学”和“光学仪器及技术”、两个交叉学科“光通信与光信息技术”、“微波光子工程”。培养单位为电子工程学院。
光学工程学科现有教授6名,其中二级和三级教授各1名,副教授18名。近年来,光学工程学科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以及企业合作科研项目百余项,其中“863”计划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4项,获得横纵向经费达1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总计6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50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4项;出版教材、专著、译著等11部。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非线性光学技术、光电传感检测与显示技术、光子学与光集成技术、光电器件与全光信号处理技术以及声光电融合交叉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具有良好的光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条件。
目前“光学工程”学科依托“陕西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光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心”,通过近五年的中省共建实验室项目,先后投入资金六百余万,形成了“光电信息技术”和“声光电交叉融合技术”的科研和工程实践创新平台,为硕士研究生提供了较好的实践教学和创新平台。同时,为提高学术型硕士的工程应用能力,光学工程学科先后与西安中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华科光电有限公司和西安光学应用研究所等光电企业和研究所以及能源企业,通过科研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合作关系,为研究生提供教学科研所要求的校外实践条件。
二、培养目标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路线,培养符合以下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
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2.能够适应科学进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具备软件编程或硬件系统的设计调试能力,能够熟练操作仪器进行实验测量,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
3.在科学研究或专门工程技术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4.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该语种的外文资料;
5.较全面掌握光学工程学科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或独立从事开发设计工作的工程能力。能在光通信与光信息技术、光电子技术及光子学、光学仪器及技术、声光电交叉学科等专业领域内从事教学、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简称“硕士生”)学制3年。硕士生因特殊原因未能按时完成学习、研究任务或参加硕士论文答辩的,可由本人提前三个月提出申请,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经所属院系同意并报研究生院审核,可延长学习年限。延长年限一般不超过一年。
四、主要研究方向
1、光信息传输技术
本方向主要研究高速、大容量、长距离光信息传输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包括光传输中的编码与调制格式、复用与相干接收、色散与非线性噪声补偿和光无源器件设计等。
2、非线性光学及其应用技术
本方向主要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非线性效应及相关应用技术,包括全光信号处理、光参量放大技术及超短激光脉冲技术与新型光纤激光器等
3、光电传感、测量与显示技术
本方向主要致力于研究光电传感、测量与显示技术的理论、实现方法及手段,包括光纤传感、光子晶体器件及传感应用、有机光电子器件以及光电检测中的信息处理等。
4、光学设计与仪器
本方向主要研究光学结构、元件和系统的设计,包括光学仪器结构设计和光学镜头与系统的设计。
5、微波光子学与光集成技术
本方向是现代微波技术与光子学的交叉领域,主要研究微波光子学理论与技术、光子集成理论与技术等。
6、声光电相互作用及应用技术
本方向开展声光电交叉学科前沿理论的探索和应用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声光信号检测、处理及反演解释软件开发和声光电测量与传感器件、系统设计及应用。
五、课程设置与实践环节
硕士生的课程学习与实践环节实行学分制。硕士生应获得学分要求不低于34学分,不高于38学分。硕士生课程学习与实践环节学分的基本组成为:
1、学位课程(不少于19学分)
学位课成绩加权平均不低于75分(含75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3学分
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必修课,2学分,36学时。“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为选修课,1学分,18学时。
(2)硕士英语4学分
包括英语基础、听力、口语及科技英语写作,4学分,160学时。
(3)专业基础和专业课12学分
其中公共数学课6个学分,专业课6个学分。
2、非学位课程(不少于11学分)
非学位课程由专业方向课(不少于8学分)和选修课(主要由体育课和科技论文写作课、新技术讲座、人文素质类课程等组成,不少于3学分)。
3、实践环节(不少于4学分)
(1)教学与社会实践(2学分)
教学与社会实践是培养硕士生在实践中树立知识报国、服务人民的志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硕士生面向社会、面向基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使硕士生了解高等教育与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教学实践活动可以采取讲课、辅导、批改作业、指导本科生的实验和毕业论文等形式。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硕士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采取深入社会基层从事与所学专业相近的知识培训、技术指导、科技咨询、社会服务、行政管理和调查研究等形式。
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任选之一参加。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论文答辩。
(2)学术活动(2学分)
硕士生要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指导教师须定期组织研究例会,听取硕士生汇报研究进展,开展学术讨论,至少每月一次。硕士生在全校范围内至少选听、参加6次学术讲座或学术沙龙,结合学位论文选题,完成一篇学科发展综述报告。
硕士生参加学术活动同时达到上述要求者方可参加论文答辩。
六、培养方式和方法
1.硕士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可以成立指导教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共同进行指导。导师应根据本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硕士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制定好课程学习计划,第三学期制定好论文工作计划。
2.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与论文工作并重的原则,既要使之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又要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或独立从事开发设计工作的工程技术能力。
3.指导教师应既教书又育人,充分发挥指导教师与硕士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相长。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硕士生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培养硕士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硕士生培养的全过程中,无论是课程学习、论文工作或实践课程都要注意培养硕士生刻苦钻研的学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诚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谦虚诚挚的合作精神。要重视硕士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硕士生应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
七、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论文评阅、组织答辩等)都要按《西安邮电大学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和《西安邮电大学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的有关条款执行。
学位论文基本要求详见《西安邮电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及《西安邮电大学光学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1.学位论文工作进程
学位论文工作进程安排如下:
序号 | 内 容 | 时 间 安 排 | 考 核 |
1 | 开题报告(含论文开题报告审核表,报研究生院) | 第三学期末 | 开题报告评议专家组 |
2 | 中期检查报告(报研究生院) | 第四学期末 | 中期检查专家组 |
3 | 论文答辩 | 第六学期末 | 答辩委员会 |
4 | 成果(详见《西安邮电大学光学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学位前 | 研究生院 |
硕士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经研究生院审查认可后方可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的评阅应着重审核硕士生开展学术研究或应用技术探索方面的能力,审核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学位论文至少应有2位副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评阅通过者方可参加答辩。
答辩委员会应由3位(不含指导教师)或5位(可含指导教师)本领域相关的专家组成。
西安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的师资力量
3 光学工程 | 080300 光学工程 | 常凌颖、董军、法林、葛海波、贺锋涛、梁猛、刘继红、王翀、曾祥忠 |
0803J1 光通信与光信息技术 | 巩稼民、贺锋涛、惠战强、刘继红、梁猛 | |
0803J2 微波光子工程 | 陈明 | |
0803Z1 光电子技术及光子学 | 惠战强、吕淑媛 | |
0803Z2 光学仪器及技术 | 常凌颖 | |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 | 080901 物理电子学 | 董军、葛海波、聂敏、张稳稳 |
080902 电路与系统 | 白菊蓉、陈文艺、杜慧敏、法林、葛海波、巩稼民、谷静、韩俊刚、贺锋涛、黄海生、蒋林、李涛、李哲、李国辉、梁青、廖延娜、刘敬、刘继红、刘有耀、毛永毅、孟李林、聂敏、田小平、吴进、吴成茂、徐东明、阴亚芳、张新、张博、张宝军 | |
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 陈海峰、蒋林、苗瑞霞、商世广 | |
08090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陈明、法林、黄玉兰、商锋 | |
0809Z1 集成电路系统设计 | 杜慧敏、黄海生、蒋林、李涛、刘维红、刘有耀、孟李林、佟星元、张博、张丽果、周彩章 | |
0809Z2 导航与定位 | 黄海生、刘有耀、李哲、毛永毅、张新、张宝军 | |
0852 工程 | 085208 电子与通信工程 | 白菊蓉、陈文艺、杜慧敏、法林、葛海波、巩稼民、谷静、贺锋涛、黄海生、黄玉兰、蒋林、李国辉、李涛、李哲、梁猛、梁青、刘继红、刘有耀、毛永毅、孟李林、商锋、田小平、吴进、吴成茂、邢仁平、张新、张宝军 |
085209 集成电路工程 | 杜慧敏、黄海生、蒋林、李涛、刘维红、刘有耀、孟李林、佟星元、张博、周彩章 |
西安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介绍
电子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对象是电子运动规律、电磁场与波、电子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电子线路及其系统。关注的核心内容是微粒子(例如:电子和光子)的运动规律及其传播载体(即器件集成与线路构造)和方式(即电磁场与电磁波),以及包括信息领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各种应用问题。从微观视角研究微粒子运动及其产生的场和波,为信息的获取表征、计算、传播、存储提供了电子化手段,为电子能量传播提供了新途径,使得人类进入电子信息时代,也使得电子科学与技术成为了现代各类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
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以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为特色和优势,重点研究集成电路设计、微波电路与天线技术、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图形图像电路与系统等领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该学科拥有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集成电路系统设计和导航与定位等6个学术硕士授予权。
该学科与通信和计算机等学科不断交叉融合,形成了多支科研实力雄厚、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其中“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团队”被评为陕西省首批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和省级教学团队;拥有教学科研人员近90人,教授15人,博士26人,陕西省科技新星2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
该学科设有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中心(ASIC中心)、陕西省“13115”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通信片上系统工程中心、陕西省片上系统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与美国TI公司、罗德与施瓦茨公司、航天部九院第772研究所等合作成立多个联合实验室,与中船重工705所成立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形成了满足学科发展的创新平台。
该学科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一代图形处理系统芯片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40Gb/s SDH光纤通信设备与系统关键ASIC开发》、国家“863”计划项目《宽带电路交换核心芯片开发》、国防“973”子项目《××系统关键芯片研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39项以及一大批企业委托科研项目。在图形图像电路与系统、北斗导航天线与芯片设计、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等领域的技术上获得了突破。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0Gb/s SDH光纤通信设备与系统”》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研奖励十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6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10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建有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2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
该学科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15人,学生获得各类科技竞赛奖励近30项,其中获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全国“挑战杯”竞赛三等奖1项、全国数模竞赛三等奖多项。本学科65%以上的毕业生进入了西安中兴通讯、航空631所和三大运营商等知名企业、科研院所,有力地支持了陕西地方经济的建设发展。
西安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介绍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是电子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工程领域。电子技术利用微波、物理电子、光电子、微纳电子、电路等基础理论研究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以及电子系统的设计和制造等理论与工程技术问题;信息与通信技术利用信息理论、通信理论、传输与交换理论及信号处理理论研究信号检测、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交换、信息处理与应用、通信与网络系统的设计和制造等理论与工程技术问题。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本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
西安邮电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分为电子与通信两个工程方向,电子工程学院承担了电子方向全日领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学院在该领域拥有多支科研实力雄厚、学科交叉的科研教学团队,其中“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团队”被评为陕西省首批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和省级教学团队;拥有教学科研人员近90人,教授15人,博士26人,拥有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陕西省科技新星2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人。
本领域设有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中心(ASIC中心)、陕西省“13115”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通信片上系统工程中心、陕西省片上系统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与美国TI公司、罗德与施瓦茨公司、航天部九院第772研究所等合作成立多个联合实验室,与中船重工705所成立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
本领域的教学科研团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一代图形处理系统芯片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40Gb/s SDH光纤通信设备与系统关键ASIC开发》、国家“863”计划项目《宽带电路交换核心芯片开发》、国防“973”子项目《××系统关键芯片研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39项以及一大批企业委托科研项目。在图形图像电路与系统、北斗导航天线与芯片设计、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等领域的技术上获得了突破。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0Gb/s SDH光纤通信设备与系统”》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研奖励十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6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10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建有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2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
本领域的研究方向包括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光信息传输技术;光电传感、测量与显示技术等。
西安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光学工程学科介绍
西安邮电大学光学工程一级学科是西安邮电大学重点培育学科,2010年申报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开始招生,下设两个自主设立目录外二级学科“光电子技术及光子学”和“光学仪器及技术”、两个交叉学科“光通信与光信息技术”、“微波光子工程”。培养单位为电子工程学院。
光学工程学科现有教授6名,其中二级和三级教授各1名,副教授18名。近年来,光学工程学科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以及企业合作科研项目百余项,其中“863”计划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4项,获得横纵向经费达1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总计6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50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4项;出版教材、专著、译著等11部。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非线性光学技术、光电传感检测与显示技术、光子学与光集成技术、光电器件与全光信号处理技术以及声光电融合交叉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具有良好的光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条件。
目前“光学工程”学科依托“陕西本科高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光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心”,通过近五年的中省共建实验室项目,先后投入资金六百余万,形成了“光电信息技术”和“声光电交叉融合技术”的科研和工程实践创新平台,为硕士研究生提供了较好的实践教学和创新平台。同时,为提高学术型硕士的工程应用能力,光学工程学科先后与西安中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华科光电有限公司和西安光学应用研究所等光电企业和研究所以及能源企业,通过科研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合作关系,为研究生提供教学科研所要求的校外实践条件。
西安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工程领域的介绍
集成电路工程领域是研究半导体集成电路器件、集成电路制造工艺、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集成电路应用、集成电路营销及其相关的工程技术领域。本领域覆盖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领域,涉及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等相关学科领域,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学科覆盖面广、技术更新快的特点。
我校集成电路工程领域以通信专用集成电路工程设计为特色和优势,重点研究通信集成电路设计、通信片上系统、大规模并行处理系统集成等领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该领域拥有 “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通信专用集成电路系列核心课程”和“数字系统系列课程”省级教学团队。拥有教学科研人员30多人,教授5人,博士15人,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陕西省科技新星2人。
该领域设有原信息产业部重点实验室—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中心(ASIC中心)、陕西省“13115”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通信片上系统工程中心、陕西省2011片上系统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一代图形处理系统芯片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40Gb/s SDH光纤通信设备与系统关键ASIC开发》、国家“863”计划项目《宽带电路交换核心芯片开发》、国防“973”子项目《××系统关键芯片研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30项以及一大批横向科研项目。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0Gb/s SDH光纤通信设备与系统”》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研奖励10余项。“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建有“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微电子学与计算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西安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微电子学系的介绍
微电子学系成立于2009年,隶属于西安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先后被评为“陕西省省级教学团队”和“陕西省首批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并被陕西省委教育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支部”称号,被校党委两次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
[师资队伍]
微电子学系现有教职工40人,其中教授7人,博士学位21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首批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三秦人才”津贴专家,陕西省“科技新星”等国家级和省级荣誉称号获得者。
[教学工作]
微电子学系拥有“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集成电路系统设计”和“导航与定位”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两个本科专业,其中“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为陕西省和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陕西省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下设微电子学实验室和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其中微电子学实验室建有一条2um半导体工艺生产线,先后同美国Altera公司、Xilinx公司成立了SOPC联合实验室和FPGA联合实验室,是“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2门省级精品课程、5项国家级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在研,教改成果“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2013年度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科研工作]
微电子学系大力开展科研工作。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973”项目1项、“863”项目4项、“十五”攻关项目“项目”1项,省部级重大项目1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3000万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6项,集成电路布图保护登记2项,制定通信行业国家标准1项;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科技奖励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超过50篇。大批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先后孵化出西安深亚电子有限公司、西安圣鼎电子有限公司和西安聚芯电子有限公司,年均产值超过2000万元。
[人才培养]
我系学生先后在“挑战杯”、本科/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学科竞赛获全国奖6项,赛区奖50余项,多名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2016年我系刘宇老师指导研究生孙治国、张加傲、李少阳同学荣获第十一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毕业生连年就业率超过90%,有的进入Intel、MTK、威盛、三星、博通、高通、华为、中兴等知名企业,担任开发经理、技术骨干等关键岗位,或考取知名高校的研究生,并迅速成长为导师科研团队中的骨干成员,受到企业、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西安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的介绍
电子信息工程系隶属于电子工程学院,成立于2009年,现有教职工2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7人。2012年被学校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
电子信息工程系承担着电子信息工程、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两个本科专业以及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波光子工程三个二级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任务;承担着全校电类专业基础课《电磁场与电磁波》和相关专业的《微波技术基础》、《天线与电波》、《射频/微波电路设计》等专业平台课程的教学任务。
电子信息工程系在教学工作中采取多种方式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保证授课质量。系部每周组织一次教研活动,该活动保证了系部教学工作能够按进度保质保量完成;同时系部还定期进行“同行互学听课”活动,在互相听课中找出授课方法的不足并予以改进;在学期结束和开学之前,系部还组织承担同一门课程的多名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有助于老师们交流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电子信息工程系依托电子系统实验室、图像处理与GPU实验室、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室,形成了微波电路与系统、微波测量理论与技术、现代天线技术与应用、图形图像处理电路与系统等特色鲜明研究方向。先后承担了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本系教师积极和军工企业展开合作,成绩显著,多项研究成果应用到国防装备中,所承担的“北斗二号手持用户机小型化天线设计与实现”项目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或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40余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近10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多部,其中《物联网-射频识别(RFID)核心技术详解》获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第2版)》获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物联网系列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获得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电子信息工程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近年来,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等科技竞赛中成绩突出,我系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共获奖励90余项,毕业生就业质量较高,不少毕业生就业于百度、腾讯、三星、华为、中兴、电信、联通、移动、TCL等知名企业。
电子信息工程系秉承学校“教研统一、开放办学、人文与科学并重”的办学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按照“夯实基础、强化实践、突出创新”的人才培养思路,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与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方面发展的学生。
西安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光电子技术系的介绍
光电子技术系隶属于西安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成立于2009年,位于二号实验楼2层。光电子技术系教师团队现有教职工44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1人,其中1人被评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0人次获校“十佳教师”、“优秀教师”称号。光电子技术系党支部2016年被评为校级优秀党支部。
系部下设“电子科学与技术”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拥有“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于1999年,2010年被评为校级名牌专业,该专业以光电子技术与器件、光信息传输为专业方向,突出电子科学与技术和光学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的交叉融合,侧重于光电子技术在信息通信领域的应用,培养能在光电子技术与器件、光信息传输与处理等相关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制造和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2013年由“光信息科学与技术”(2003年成立)和“光电信息工程”(2006年成立)两专业合并而成,2013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4年获批“省级教学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该专业培养方向分别为光电显示技术和光电传感及信息处理两大专业方向,培养能在光电传感与检测、光电信息处理、光电显示等相关技术领域,从事产品设计与制造、科技开发与应用、运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系部下设的实验教学中心2014年获批“陕西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中心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两个实验室,实验室面积900余平方米,总资产近千万,主要涉及光电信息获取、处理、传输和显示等相关领域。
光电子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14年获批“陕西省省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该团队主要承担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物理光学》、《光电子学》、《光电显示技术》、《显示器件驱动技术》、《光电传感与检测技术》、《光纤传输技术》和《光纤通信》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其中《光纤传输技术》获2014年陕西省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光纤通信》课程获校级优秀课程二等奖,《物理光学》课件获国家级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光传输网技术》获省级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光电子学》课件获省级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奖。先后出版教材10余部。光电子技术系长期以来注重教学改革,承担各级教学改革项目、课程建设项目30余项,获得省级、校级各类教学成果奖近10项。
光电子技术系大力加强科研与学科建设,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国际合作和企业合作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7项,获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2项,参与完成的“40Gb/s SDH(STM-256)光纤通信设备与系统”项目成果于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400篇,三大检索收录百余篇;其中在PHYSICAL REVIEW A、OPTICSEXPRESS、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IEEE PHOTONICS JOURNAL等SCI期刊上发表十余篇;取得国家专利10余项。同时注重服务社会,与地方产业发展相结合,已经与205研究所、705研究所等单位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光电子技术系长期以来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设以光电传感与检测、光电图像处理、光电控制、光通信为主要内容的课外实践训练与创新活动。系部为此提供专门的设备、场地、及指导教师。实验室学生通过参与竞赛和项目,形成良好的传帮带模式。先后在各类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竞赛获奖30余项、省级竞赛获奖百余项。申请国家级和省级大创新项目10余项,申请各类科技立项30余项,并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多项。
多年来,本系的各专业学生就业率一直在90%以上,绝大多数在信息产业部门和电子信息行业工作,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另有不少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国家级的研究所和知名高校的研究生,已成为所在行业科研岗位的骨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