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招生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温州大学研究生招生] [温州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温州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温州大学考研难吗] [温州大学研究生院] [温州大学考研群] [温州大学研究生学费] [温州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温州大学研究生辅导] [温州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人文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简介
历史学专业
温州位浙南瓯越之地,汉有东瓯古国,宋兴永嘉学派,今为历史
文化名城。温州历史挺古老,温大历史系很年轻,但“东南小邹鲁”的
文化底蕴和现代民营经济的活力为历史学发展提供了独特沃土。
温州大学人文楼
一、专业简史
历史学(师范)源于 1987 年温州师范学院政史专科,1997 年招
收历史学本科,2007 年开始招硕士研究生,现有中国史一级学科硕
士点、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学科教学论)二级硕士点和教育学(历史
学方向)专业硕士点。
历史系 30 周年系庆
二、办学定位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既有较宽厚历史学
基础理论,又有较强师范技能,能够胜任中等学校历史教学、历史研
究和历史学应用工作(如文博、档案、编辑等) 与行政管理等众多工
作岗位的高级专门人才。我们的毕业生大多数成为高中历史和初中历
史与社会教师,许多已成为一线教学骨干;一些考入北京大学、复旦
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
上海社会科学院等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读研深造;一些考上公务员;
还有一些成功的自主创业者。
学生教育实习
三、师资队伍
历史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 20 人,其中教授 8 人,副教授 8 人;博
士 12 人,在读博士 2 人;硕士生导师 14 人。林岚、赵庆东、黄静、
方军、郑小侠、王少莲、蒋金崇、徐乃赛、夏陈伟、肖云豹等一大批
高中历史和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名师及青年才俊很早就走进大学课
堂手把手教你如何当老师。国内外著名历史学者也经常来校讲授学术
研究前沿动态 。 在连续多年的毕业生问卷调查中,历史专业的师德师
风与教学水平等满意度在全省同专业中名列前茅。
四、办学特色
历史专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显明的温大特色:
1、“学生为本”是指导,师生关系乐融融。温大历史专业学生人数
不多,历史教师又极具人文关怀,培养过程力求精致和特色,师生互
动多,关系非常融洽,历史系是一个充满温馨和关爱的大家庭。历史
专业毕业生满意度长期处于温大近 50 多个专业前几位。
2、实践教学成体系,知行合一真特色。实践课程体系完善,专业
考察最受欢迎,学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师范技能训练过硬,国家省
级皆获大奖。课外“一书”(《温州史学论丛》)“一刊”(《瓯越春秋》
“ 一项目”(学生科研立项),皆成展示学生才华的广阔平台。
15 历本市内考察
16 历本省内考察
13 历本省外考察
3、求真至善是目标,唯实致用铺大道。史鉴兴替古来有,历史公
用今方兴。温大历史系利用盛世修志契机和自身口述史学的优势,引
领学生学史致用,参与多项社会服务活动,成效显著。
5、专业建设成果
历史学专业是温州大学品牌(特色)专业,2017 年获得温州大学
最具竞争力专业奖。“商行天下”的温州,“历史”竟然如此别致……
温州大学历史系真诚地期待着您的加入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广告系简介
广告系简介
作者: 来源: 时间:2018-03-13 阅读次数:705次
温州大学广告学专业简介
温州大学广告学专业是校级“十二•五”重点(特色)专业,入选校级卓越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和温州市政府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支持,2014年入选浙江省“十三·五”重点(特色)专业。
本专业根植于瓯越大地,结合温州大学办学定位特色,以东部沿海尤其是“长三角”区域为重点,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应用型广告与文化创意人才,适应在媒体、广告与文化创意公司以及其他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广告与文化策划、品牌创建与推广、创意传达与表现等工作。
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广告与文化创意实践为主线,采用文化创意跨界融合的思维方式,重构广告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同时通过产教融合、校企业协作,依托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实施以三圈层、四模块、双导师双平台为特色的“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五年,本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学院奖等学科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00多项,并四次获得“全国一等奖”。
本专业荣登艾瑞森《2016年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国大学最佳专业排行榜”,在全国242个开设广告学本科专业的大学中,名列全国第十二、全省第二。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简介
历史系简介
作者: 来源: 时间:2018-03-16 阅读次数:962次
历史系 简介
温州大学办学历史溯源至1933年在平阳郑楼创办的温州师范学校,历史专业的历史则稍晚。1958年成立的温州师范学院招收的新生分文史、数理、生化三个系和体育、美术、音乐三个科。文史班共7个排29个班329人,但1961年学校对专业和学生进行调整后未设文史专业。1978年重建的温州师范专科学校也未招收历史专业。1987年2月18日,国家教委发文同意温州师范学院正式建立。当年,中文、政教、物理三个专业当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同年政教系开始招收政史专科生。2月,87政史春季班45名新生入学。由于校舍紧张,该班寄班于新桥阳岙的温州机械工业学校。
自1987年到1996年,政史专科班共招收10届学生。学生入学方式多样:有提前招生录取的,有高考录取的;有统招的,也有定向委培的,还有捐资生。为了弥补温州师资的不足,同时支持温州师范学院的发展,1992年后约10年间,政府曾允许学校招收捐资生。政史专科1992、1995、1996年共招收了捐资生81名。除87政史春季班外,93政史之前的学生就读于大士门的胜昔桥(窦妇桥)校区。93政史在大士门学习一个学期后搬迁至蒋家桥新校区。
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温州师范学院现有规模和专业设置难以适应温州地区教育和经济发展的需要,1996年5月,学院向浙江省教育委员会申请增设历史学教育(本科)等专业。10月28日,经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评议委员会评议,同意温州师范学院设置历史学教育本科,学制四年,招生范围为温州、丽水、台州等地。1997年9月,第一届历史学专业本科生50人跨入温州师范学院大门,原属的政教系改称政经历史系。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和温州师范学院的快速发展,历史系也不断前进。从生源地看,2000年,历史学教育招收了浙江省内温州地区以外的生源。2001年,历史系首次向浙江省外招生,湖南4名考生成为首批吃螃蟹者。之后,温州以外的浙江生源日渐增多,今年生源省份扩展到江苏、福建、甘肃、贵州、广西、云南、河南等地。
2002年9月16日,温州师范学院茶山校区启用,政史系迁入新启用的瓯海茶山校区。2003年3月,温州师范学院对系级建制进行调整、历史系与中文系组建成 人 文学院。2004年6月15日,温州师范学院和温州大学正式合并,筹建新温州大学。
2006年2月14日,浙江省学位办印发《浙江省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第十批授权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温州师范学院增列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4个,专门史名列其中。同时增列历史硕士点省内高校有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学院、浙江工商大学的专门史,宁波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是日,国家教育部向浙江省政府发出《教育部关于同意正式设立温州大学的通知》,同意正式设立新的省市共管的温州大学。该年,历史专业被评为校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特色专业。2007年,7位同学成为温州大学专门史和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学科教学论)的首届研究生。2010年,专门史硕导张靖龙招收了温州大学办学史上第一位外籍硕士研究生木村和幸。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下发通知,公布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将历史学门类下仅有“历史学”一个一级学科变为“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三个一级学科。我校充分把握这次历史机遇,与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同时获批“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点。同年,中国史获得温州大学“十二五”学科提升战略建设项目重点学科A类建设资格。2012年,依托历史系的温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获批温州市首批十大重点社科研究基地。
温州大学历史系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博士9人,在读博士2人,另有3位校外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在校本科生146人,研究生56人,招收历史学(师范)本科生和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课程与教学论(历史学科教学论)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从1987至2017年,温州大学历史系共招收专科生898人,本科生837人,硕士研究生158人,总招生1893人。其中,毕业专科生898人,本科生691人,硕士研究生102人,总毕业1691人。
温州大学历史系依托中国史一级学科、温州市重点社科基地温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以及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欧美历史文化研究所、孙诒让研究所和温州历史文化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努力办成“不求大但求精,不求最好但求特色”的品牌专业,同时打造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历史学科方向。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简介
中文系简介
作者: 来源: 时间:2018-03-13 阅读次数:2110次
温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这里是东瓯,这里是永嘉,这里是温州!
名山秀水让它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永嘉太守谢灵运使这里成为山水诗的发源地。背倚大罗山的碧峭,临近三垟湿地的清灵,温州大学得山水之灵气,积人文之底蕴。
穿过榕树层层叠叠的繁茂,走过师林郁郁青青的草坪,我们终于遇见了中文系。
undefined大榕树下的孙诒让雕像
一、专业简介
中文系是温大历史最悠久的系科之一。国学大师孙诒让、一代词宗夏承焘、戏曲宗匠王季思、古文字学家戴家祥、著名作家王西彦、敦煌学专家蒋礼鸿、戏曲学家徐朔方、九叶诗人唐湜等铸就了深厚的人文底蕴。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浙江省重点专业,所依托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十三五”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拥有一级学科硕士点、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A类“浙江传统戏曲研究与传承中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和省浙南瓯越文化研究创新团队。域外汉文化研究、南戏研究等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二、师资队伍
本专业底蕴深厚,名师辈出。现有专任教师42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2人,占总人数的64.28%;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1人,占总人数的73.8%。教师中入选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人才15人,王小盾、俞为民、傅守祥是校特聘教授。
更有众多名家加盟:加拿大籍华人驻院作家张翎,香港中文大学劳格文教授,国家一级编剧施小琴、蒋胜男,国内外著名温籍作家钟求是、王手、陈河、哲贵、东君,温州著名媒体人金丹霞等走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文学写作、戏剧写作、新闻采写等。
三、专业方向
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分为汉语言文学(师范)和汉语言文学(创意中文班)两个方向。
☆文脉赓续,源远流长——汉语言文学(师范)
本专业是我校创办最早的专业之一,可追溯到1906年孙诒让创办的温州师范学堂,1956年温州师范专科学校成立,招收中文专业专科学生,1958年升格为温州师范学院,招收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作为温州大学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从事其他文职类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承前启后,薪火相传,为中国文化之发展、人文精神之光大不懈努力。
语文名师培养基地
本专业是浙江省中学语文师资培养中心之一,并逐步辐射全国。中文师范毕业生活跃于全国大多数省份的教学一线,更是占据了温州市中学语文教学的大半壁江山,50%以上的省、市、县各级教坛新秀毕业于本专业。
毕业生基本功扎实,综合素质强,在名师名校长等各类人才工程中名列前茅。学生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率95%以上。近三年来,学生就业率分别为94.94%、96.7%、95.73%。
教学体系科学完备
专业所有主干课程均已成为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群,10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还开设了多种富有特色的选修课,如民间文学、文字学概论、音韵学、中国新诗研究专题、方言研究、金庸小说研究、中国现代自由主义作家研究、诗经楚辞研究、红楼梦研究、戏曲研究等等。
实践教学重视度高
在学生培养方面,强调实践教学,强化对外交流。通过对三类品牌实践课程(教育实习、写作实践、语言综合能力实践)的建设,以及三级层递实践体系(启蒙层、孵化层、实战层)的打造,全面提升学生以师范技能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及多元化能力。
教育实习 指导师按师生比1:10高额配置,全程跟进加以指导。
写作实践 一年级采风型写作活动,二年级比赛型写作活动,三年级评选型写作活动,结集为个人10万字作品集。
undefined
undefined
语言综合能力实践 分为经典诗文诵读、即兴演讲、演讲与辩论、课本剧创作与表演四个阶段进行。 undefined温州大学首届文学周
undefined百年语文系列活动之汉字英雄
undefined《罗密欧与朱丽叶》话剧演出
☆继往开来,独出心裁——汉语言文学(创意中文班)
为打造传统中文专业转型的新模式,人文学院创办了内地首个创意中文本科实验班。它以传统中文为底子,整合学院里广告、文化创意产业和历史专业最优质的资源,全面创新中文母语教育,在培养方案、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开设特色课程,设立专业导师制,建立驻院作家制度,著名作家进课堂、建设浙南地区唯一的文化创意实验室等,强化实践化教学。本专业办学虽不久,但教学效果显著,在首届“名作杯”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中创中学子共有8名在榜,9个作品获奖。不仅得到学院学校的重视和政策支持,也受到社会和各界媒体的普遍关注,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传统汉语言文学修养,同时能适应新媒体时代需要的、具有跨界思维能力和文字运用综合能力,在文化创意、文案策划、新媒体设计、文学创意写作、公务写作、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有原创力的写作与策划的从业人员。
精英导师引领前行
倚靠传统中文专业优势,整合广告文化创意产业和历史专业最优质的师资,全面创新中文母语教育;实行小班制教学,设立本科专业导师制;建立驻院作家制度,开展作家讲坛和作家进课堂系列教学活动,邀请知名作家入课堂与学生分享创作体会,讨论文学作品。
undefined
undefined
创意课程指导方向
创意写作基础、创意思维训练、写作工坊、创意文化产业……创意系列课程锻炼创意思维,培养写作能力。
undefined
undefined
跨界交流注重实践
与新闻媒体、出版界,影视界、各政府部门等多向交流,在开放的环境中办学,注重综合实训,打通课堂内外。
undefined
undefined
四、对外交流
近年来派出3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到台湾、美国、韩国、泰国等境外高校交流学习。每年选拔优秀学生到佛罗伦萨中文学校进行为期半年的教育实习。“十三五”期间,本专业将在温州大学意大利分校、泰国东方大学孔子学院内开办汉语教育本科专业。
undefined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民俗学与历史文化硕士简介
0602Z1 民俗学与历史文化
1. 学科点概述
该学科点是中国史一级学科下的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点,注重民俗学与历史学的交叉与融合,培养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现有教师6人,其中教授3人。
该硕士点于2017年全国学科调整时设立,其前身为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民俗学”硕士点。温州大学民俗学学科始建于2000年,2001年成为校级重点学科,2002年被评为“浙江省重点扶植学科”,2003年被批准为浙江省第一个民俗学硕士点,2005年4月被评为“浙江省重点学科(B类)”,2007年被评为温州大学“重中之重”学科B类。2012年被评为浙江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学科,并获准建立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基地。经过二十余年建设,该学科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近年来民俗学学科培养的硕士生计有7名考取重点大学博士生
2. 研究方向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该学科设三个研究方向:第一,历史民俗学研究。从事民俗学与历史学的交叉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民间文化史、民俗学史、地方文化的历史学与民俗学交叉研究(如温州市文成县刘伯温文化研究)。第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进行非遗保护理论研讨和实地调查研究,并积极联合地方非遗保护相关部门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第三,区域民俗研究。进行特定地方民俗的调查研究。近年来学科团队带领研究生在温州区域文化研究方面成绩卓著,也有较多其它地方的民俗研究成果。研究生可选择自己家乡的特色民俗项目作为毕业论文选题。
3. 学科科研平台建设
该学科的主要科研平台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它是以温州大学民俗学学科为依托,由浙江省文化厅与温州大学联合共建的非遗重点研究机构,2012年由浙江省文化厅发文批准成立。它是浙江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和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重点研究机构,主要任务是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发展提供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咨询服务、资料信息等多方面服务。并注重联合温州市所属各有关市县政府部门(文化广新局、非遗中心等),开展温州地区的非遗研究与保护,为温州市的文化建设工作服务。
该学科科研平台还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温州大学民俗学研究所。该学科与温州市、温州大学联合共建的温州市发绣研究所、温州民俗博物馆,可作为研究生课外实践平台。
4. 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亮点
该硕士点自200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以来,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高质量人才,其中3人荣获国家奖学金,8人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重点高校的博士生或博士后。毕业生就业顺利,主要从事政府部门的文化建设、非遗保护等工作,大中专及中学的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工作,出版社、报社、公司等单位工作等。
该学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社会大众对传统节日、民俗旅游、民间工艺等领域的持续关注,特别是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广泛开展,与民俗学相关的问题不断成为社会热点,也使该学科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各地社会文化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传统文化场馆展示等工作的开展,急需大量专业的民俗学人才。在中国史一级学科下,民俗学吸取历史学的营养,获得新的学术增长点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该学科毕业生除了具备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功底、擅长田野调查研究之外,增加了历史学素养,学术功底更加丰厚扎实,更能适应社会需求。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史硕士简介
060200中国史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点设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和民俗学与历史文化(目录外)四个研究方向。
目前本硕士点为一级学科招生。拥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温州市首批十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温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平台。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6人,有博士学位9人。
研究方向主要有中国古代文献、儒学传统的近代转化、礼制文化、口述历史、华人华侨、民俗历史学、传统民居文化、温州地方史和史学理论等。多年来,本一级学科全体导师潜心学术研究,拓展研究领域,取得较为丰厚的学术成果,特别是在温州地方史研究和服务地方社会方面形成显著特色并赢得社会良好声誉。多位教师主持多项温州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大项目,在地方社会凸显了本学科的学术形象和较高学术地位。近五年来,无论在科研成果、人才培养,还是社会服务方面,都在浙江省乃至国内同行界确立应有的地位,产生相当的美誉度。近五年以来,本学位点在权威刊物发表论文5篇,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各 9 项,横向课题经费达 200 余万元。
毕业生考上博士研究生多,就业率高,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文化创意学硕士简介
0501Z1文化创意学
1.学科点概述
文化创意学是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中成长起来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学科。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要从国家战略性产业的层面来推动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了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对高层次创意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温州大学文化创意学融聚新闻、广告、影视、民俗四大显学,面向大众文化引导和思想影响的产业建设,培养理论研究和产业操作的双重人才。新闻在解释我们的社会,广告在塑造我们的理想,影视在定位我们的历史,民俗在建构我们的生活。文化创意学的创意之处,就在于对四种专业知识的有机融聚、有序安排、有效利用,创建一个文化挖掘、文化整合、文化创新、文化展示的新平台。
2.研究方向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结合温州大学学科建设、专业特色和实验条件,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和特点,文化创意学硕士点的主要研究方向有4个:
【新闻传播学】该研究方向主要覆盖面为:(1)媒体研究。包括互联网及新媒体产业、新媒体传播、新媒体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2)网络舆情与危机公关研究。包括网络舆情调查和分析、危机公关与应对方面的研究;(3)品牌传播研究。包括城市文化形象、组织形象塑造与传播,以及产品品牌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等。
【影视文化创意研究】该研究方向主要覆盖面为:(1)影视文化创意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包括影视文化资源的发现、再生产、多终端传播等方面的研究;(2)影像作品的创意实务研究。包括电影、电视剧、网游、动漫创意素材的提炼和加工研究。(3)影视文化传播与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软实力研究。
【广告创意与品牌传播研究】该研究方向主要覆盖面为:(1)广告创意能力研究。包括广告创意源泉、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建构的研究。(2)广告创意实务研究。包括广告创意的表现方式方法、技术思路和分类等研究。(3)品牌传播研究。包括品牌内涵、品牌建构和品牌传播管理的研究。
【区域文化研究与策划】该研究方向主要覆盖面为:(1)区域社会文化特质与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研究。包括地方传统社会研究、区域文化品位提升、乡村振兴研究等。(2)文化资源利用研究。包括名人文化资源利用、古遗址文化资源利用、古村落和古集镇文化资源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的研究。(3)文化旅游研究。包括研学旅游研究和课程设计、文化景区策划、地方传统庆(祭)典仪式策划、文化展示策划的研究。
3.学科科研平台
温州大学文化创意学硕士点所依托的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文艺学和民俗学等2个省级重点学科,下设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最近5年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0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8项,出版学术著作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余项。并设有广告学本科专业、温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新闻与广告实验室,培养的人才遍布影视、传媒、广告、品牌和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4.师资队伍
目前,温州大学文化创意学硕士点已拥有以3位教授和3位博士为骨干的,一批具有深厚学术底蕴、丰富教学经验和娴熟操作能力的研究团队。
5.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亮点
本硕士点自2012年招生以来,已经培养8届30多位研究生,研究生的就业方向为新闻媒体、文化教育、旅游部门和文创企业,包括省市级政府机关、高校等事业单位、新闻媒体集团,大型品牌企业和文化创意公司、自主创业,就业率百分之百,反馈良好。泰国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就业泰国旅游部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教学探索过程中,本硕士点逐步形成了专业融合、注重实践的的培养方案。学生都参与老师的文创项目研究,并得到市政府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和老师课题经费的资助;注重对外交流,定期举办或参与海峡两岸文化创意营、中国研究生地方社会与民俗研习班、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派出学生前往台湾、香港、日本、泰国、意大利等地区和国家交流、学习、考察;每学期都安排一定学时的国内各地区文化调查、文创实操、项目研讨;到文创公司、城市文化空间、古村落等开展现场教学,以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学生在校期间总计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35篇,部分论文入选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等核心期刊;学生独立完成创意项目11 项,个人获奖项目8项。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文化创意学硕士简介
0501Z1文化创意学
1.学科点概述
文化创意学是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中成长起来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学科。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要从国家战略性产业的层面来推动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了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对高层次创意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温州大学文化创意学融聚新闻、广告、影视、民俗四大显学,面向大众文化引导和思想影响的产业建设,培养理论研究和产业操作的双重人才。新闻在解释我们的社会,广告在塑造我们的理想,影视在定位我们的历史,民俗在建构我们的生活。文化创意学的创意之处,就在于对四种专业知识的有机融聚、有序安排、有效利用,创建一个文化挖掘、文化整合、文化创新、文化展示的新平台。
2.研究方向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结合温州大学学科建设、专业特色和实验条件,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和特点,文化创意学硕士点的主要研究方向有4个:
【新闻传播学】该研究方向主要覆盖面为:(1)媒体研究。包括互联网及新媒体产业、新媒体传播、新媒体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2)网络舆情与危机公关研究。包括网络舆情调查和分析、危机公关与应对方面的研究;(3)品牌传播研究。包括城市文化形象、组织形象塑造与传播,以及产品品牌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等。
【影视文化创意研究】该研究方向主要覆盖面为:(1)影视文化创意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包括影视文化资源的发现、再生产、多终端传播等方面的研究;(2)影像作品的创意实务研究。包括电影、电视剧、网游、动漫创意素材的提炼和加工研究。(3)影视文化传播与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软实力研究。
【广告创意与品牌传播研究】该研究方向主要覆盖面为:(1)广告创意能力研究。包括广告创意源泉、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建构的研究。(2)广告创意实务研究。包括广告创意的表现方式方法、技术思路和分类等研究。(3)品牌传播研究。包括品牌内涵、品牌建构和品牌传播管理的研究。
【区域文化研究与策划】该研究方向主要覆盖面为:(1)区域社会文化特质与城市文化形象塑造研究。包括地方传统社会研究、区域文化品位提升、乡村振兴研究等。(2)文化资源利用研究。包括名人文化资源利用、古遗址文化资源利用、古村落和古集镇文化资源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的研究。(3)文化旅游研究。包括研学旅游研究和课程设计、文化景区策划、地方传统庆(祭)典仪式策划、文化展示策划的研究。
3.学科科研平台
温州大学文化创意学硕士点所依托的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文艺学和民俗学等2个省级重点学科,下设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最近5年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0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8项,出版学术著作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余项。并设有广告学本科专业、温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新闻与广告实验室,培养的人才遍布影视、传媒、广告、品牌和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4.师资队伍
目前,温州大学文化创意学硕士点已拥有以3位教授和3位博士为骨干的,一批具有深厚学术底蕴、丰富教学经验和娴熟操作能力的研究团队。
5.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亮点
本硕士点自2012年招生以来,已经培养8届30多位研究生,研究生的就业方向为新闻媒体、文化教育、旅游部门和文创企业,包括省市级政府机关、高校等事业单位、新闻媒体集团,大型品牌企业和文化创意公司、自主创业,就业率百分之百,反馈良好。泰国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就业泰国旅游部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教学探索过程中,本硕士点逐步形成了专业融合、注重实践的的培养方案。学生都参与老师的文创项目研究,并得到市政府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和老师课题经费的资助;注重对外交流,定期举办或参与海峡两岸文化创意营、中国研究生地方社会与民俗研习班、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派出学生前往台湾、香港、日本、泰国、意大利等地区和国家交流、学习、考察;每学期都安排一定学时的国内各地区文化调查、文创实操、项目研讨;到文创公司、城市文化空间、古村落等开展现场教学,以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学生在校期间总计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35篇,部分论文入选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等核心期刊;学生独立完成创意项目11 项,个人获奖项目8项。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简介
中国语言文学
050101文艺学
1.学科点概述
文艺学学科系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学科(A类),目前所在的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是浙江省“十三五”A类一流学科。著名学者马大康、叶世祥、颜翔林等教授先后领军开拓,硕士点负责人现为傅守祥教授。
2.研究方向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作为“中国语言文学”和整个文学研究领域的基础性学科,文艺学硕士点目前设有四个研究方向:(1)文艺美学;(2)审美文化与跨媒介批评;(3)文学批评学;(4)西方文艺思潮。各方向均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多次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文艺学硕士点以审美文化为核心,拓展出媒介诗学、比较诗学、语言诗学、神话美学、跨文化传播等特色方向。
3.学科科研平台
文艺学硕士点2003年获批,是中文一级学科最早一批硕士点之一,专设研究机构“温州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4.师资队伍
本学科现有专任教授3人、副教授(博士)3人、讲师(博士)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7人。近5年,在《文学评论》《新闻与传播研究》《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TOP学刊刊文100多篇,出版专著20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其中重点1项)、省部级重点项目5项、省部级一般项目15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单项奖1项、省部级奖一等奖3项、省部级奖二等奖5项、省部级奖三等奖6项。
5.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亮点
自2004年招生,已经连续15届,共招收学术型研究生近200名,他们曾在《文艺研究》《文艺争鸣》《当代文坛》《湖南社会科学》《中国文艺评论》《当代电视》等刊文近百篇、应邀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和全国性学术会议数十场、获得过校级至国家级奖学金数十人,还有30多名考取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国内顶级名校博士研究生,研究生培养取得相当不俗的成绩。
050102中国古代文学
1.学科点概述
本学科2007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导师梯队无论职称还是年龄,结构合理,是一支具有一定开拓性和创新性且研究方向集中、特色突出的学术梯队。其中教授7人(其中博导4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
本硕士点导师总计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献》《社会科学战线》《世界宗教研究》等权威、一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加上他如《明清小说研究》、《红楼梦研究》等学术论文共计40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及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并获奖;出版著作多达48部。
2.研究方向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本硕士点分为三个研究方向:(一)先秦汉魏六朝文学、域外、音乐文学研究;(二)明清戏曲与小说研究;(三)唐宋文学。
3.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亮点
本硕士点自2007年招收硕士研究生以来,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质量人才,多人攻读博士研究生,其中浙大、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大学共4位,浙大、中国艺术研究院、陕西师大共3位,浙师大1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南开大学共2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安徽师大共2位,上海大学1位,南开大学1位。相对于同类高校,我们的特色亮点,是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比例相对较高,而且考取名校人数且坚持从事古代代文学研究的比例也较高。
总体上看,本硕士点导师梯队专业基础扎实,有深厚的文献学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了解学术思想史,具有多位名师名导;研究上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是一支具备良好的学术研究能力,且具有认真负责、教书育人,能团结协作的良性发展团队。
050103中国现当代文学
1. 学科点概述
本学科200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拥有一支年龄、职称结构合理,有一定开拓性和创新活力的队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硕士点负责人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彭小燕教授,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学科点主持国家、教育部、省社科基金等1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读书》《鲁迅研究月刊》《上海鲁迅研究》《新文学史料》《文艺争鸣》,以及韩国匿名评审刊物《中国现代文学》(韩国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举办)、“东亚现代中文文学国际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近200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及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或论点摘编。
2. 研究方向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本学科分为两个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和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
3. 学科科研平台建设
建有校级研究机构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该所系温州市政协智库;系浙江省高校创新团队浙南瓯越文化研究的重要力量。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致力于以有实力、有特色的文学、文化研究,努力置身至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大舞台,直至,努力对接21世纪的世界“文学—学术—文化”水准,持续提升自身的“文学—文化”研究视野、学术水准。同时,以自身扎实的文化积累而为一方“社会—文化”发展之智库。浙江省高校创新团队浙南瓯越文化研究所,则在前者的知识基础上,更直接、更集中地致力于服务一方,以对浙南瓯越一地的“文学—学术—文化”的自觉研究,形成近年来鲜明的研究特色,对现当代温籍作家的研究形成一定的规模性效应。
4. 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亮点
已毕业硕士人数76人,其中优秀毕业生5人,优秀毕业论文34人次,2人荣获国家奖学金,8人攻读博士研究生。
相对于同类高校,我们的特色亮点,是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比例相对较高,从事作家作品研究和史料梳理、考订的比例较高。未来数年,从事鲁迅研究、世界华文文学、温籍作家作品研究的硕士研究生会有所增加。
硕士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的8位同学,多数攻读的是当代文学研究方向。其中上海大学1位,硕士导师为已故的叶世祥教授(曾为温州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1位,硕士导师为彭小燕教授;复旦大学1位、浙江大学1位、华东师范大学2位、山东师范大学1位,这5位同学的硕士导师皆为孙良好教授;安徽师范大学1位,硕士导师金文兵教授。
050104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一个相对新兴的专业。除了语言学本体理论研究之外,更关注语言的应用研究。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主要研究语言在各个领域中实际应用的语言学分支。它着重解决现实当中的实际问题。
本学科为温州市重点学科,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力雄厚,分布合理,研究涵盖了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设有三个研究方向:
1、语用研究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学术带头人盛爱萍教授一方面致力于语用学的核心问题——语境的探讨,另一方面紧扣温州方言,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研究温州地名和瓯语语汇,在研究中运用田野调查和比较等方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2、语言接触研究
语言接触是语言学研究的现象,发生在不同的语言系统相互互动或影响之时。此种研究又称接触语言学。语言接触分两类:一类是同系语言接触,如方言与方言之间的接触与影响。另一类是非同系语言接触,如英汉语言的接触与影响。语言接触涉及面很广,需要从语言与语言竞争力、语言本质及语言选择、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教育、语言与民族发展、语言与国家政治等多重角度去认识。温州大学的语言接触研究方向的最大特色及优势是汉藏语言的比较研究。汉藏语言比较是以历史比较法为基础,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是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方向的研究具有开拓性,理论具有极强的解释性和系统性,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学术带头人金理新教授充分运用藏缅语、苗傜语与汉语进行比较,丰富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
3、历史语言学研究
历史语言学,亦称越时语言学(diachroniclinguistics),是一门研究语言变化的学科。历史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内容涉及汉语语法、词汇、音韵、方言、语言接触及文字等领域。尤其重视词汇、语法演变的过程、机制、动因、规律等的探究,注重将语法与词汇结合起来。学术带头人叶建军教授在注重文献考证的同时,更加关注与近代汉语的比较研究。该方向的研究具有开拓性,理论具有极强的解释性和系统性,在国内外影响很大,这是本学科最大的特色及优势。
本学科自2007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已经连续招收12年,所有学生均在三年内通过论文盲审、答辩,并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学生具有坚实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语言文字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能胜任语言规划、语言研究、高校教学及与本专业相关的文化工作等。已毕业的学生中在高校从事教学、教辅、行政的占一定的比例,部分学生考取双一流高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部分学生在中学任教,还有部分学生在机关事业单位担任行政管理或文秘工作,他们均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为本学科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050105汉语言文字学
1.学科点概述
温州的语言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自南宋文字学家戴侗至晚清名儒孙诒让,再到现代著名语言学家郑张尚芳、潘悟云等,历代人才辈出,成果丰硕。
汉语言文字学学科为温州市重点学科,为温州大学2003年获得硕士授予权的首批六个硕士点之一,设有词汇与训诂学、历史比较语言学、近代汉语、方言四个研究方向。
本学科拥有一支高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富有开拓性和创新活力的师资队伍,其中博士7人,教授4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他们勤奋治学,成果丰硕,研究方向直指当前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热点及薄弱环节,使得本学科在省内甚至国内,均占有重要地位。学科组成员已完成或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古汉语研究》、《语言科学》、《方言》、《民族语文》、《语言文字应用》等语言类权威及重点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10几部。
2.研究方向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本学科主要有四个研究方向:
(1)词汇与训诂学:主要研究中近古汉语词汇,考察词语的形成、发展及演变过程,探讨词语的构成方式,训释疑难字词,进行训诂理论的探讨。
(2)历史比较语言学:主要进行汉藏语系的比较,对相关语言进行共时比较或把同一种语言的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进行历时比较,以找出它们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对应关系和异同。
(3)近代汉语:近代汉语一般指晚唐五代至清代的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前身。近代汉语研究方向主要研究语法与词汇、语法化与词汇化,探究词汇与语法演变的过程、机制、动因、规律等,尤其注重将语法与词汇结合起来,将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结合起来,将传统语言学理论与西方语言学理论结合起来,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多元化。
(4)方言:吴语是仅次于官话的第二大方言,在汉语方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温州地区的吴语史称为瓯语,瓯语地处吴语的最南端,是南部吴语的代表,在吴语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我们的方言研究主要针对本地方言,关注地理和分区、历史层次、方言语法的调查研究,同时还关注历史文献中的方言字词。
3.学科科研平台
温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是省一流学科A类,而汉语言文字学是本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汉语言文字学还是温州市重点学科。
4.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亮点
汉语言文字学自2004年开始招生,目前已经培养毕业生105人,所有学生均在三年内通过论文盲审、答辩,并获得硕士学位。有多人分别考入清华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博士,其中封传兵、梁吉平、陈平、陈丽等已经毕业并进入高校工作,成为教学与科研的骨干力量。
050106中国古典文献学
1.学科点概述
综合运用版本、校勘、目录、注释、考证、辨伪、辑佚、编纂、检索等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文献。古典文献从物质形态来看可分为纸质、金石、简牍、缣帛等,它的范围包括文书、档案、总集、别集、类书、政书、表谱、图录、丛书、方志等十多类。本学科在域外汉籍、音乐文献整理、上古文明研究、古籍版本学、古籍校勘学、古籍目录学、古籍注释学、古籍辑佚学、经学研究等方面有比较深厚的积淀。
2.研究方向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1,古典文献新领域研究
域外汉籍、音乐文献整理、上古文明研究、先秦两汉文献整理、敦煌研究。
2,集部文献研究
唐宋元明清集部文学文献研究。
3,经史子三部文献研究
经部子部(尤其是理学)学术研究
3.学科科研平台
东亚文化研究所。
4.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亮点
专业基础扎实,有深厚的文献学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了解学术思想史,熟悉古代典籍和传统文化,能文史兼修;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具备良好的学术研究能力,能独立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或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或者文化工作;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胜任在学术、文化、教育、出版、宣传等领域的工作。
050107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1.学科点概述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研究、编辑、出版、外事及文化事业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本专业的研究生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学文化视野,丰富的中外文学文化知识和较好的理论基础,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世界文学做总体性的把握,或掌握比较的方法,开展国别文学文化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具有较高的水平的外语阅读、听、说和写作能力,尤其能够顺利阅读文学作品和评论著作的外文原文。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够写出符合学术规范并具有一定水平的论文。
2.研究方向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比较文学领域的研究,包括文学原理、中西比较诗学、中西宗教与文学关系研究;
世界文学领域的研究,包括英语文学文化与翻译及英德等各国文学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以及欧美文学批评研究。
3.学科科研平台
本专业依托于我校省重点学科文艺学的雄厚实力,形成了既有学科基础研究又有当今文化前沿探索的新局面。
4.人才培养质量与特色亮点
通过专题讲授和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而扎实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本专业采用课堂教授、讨论、专题发言与课后自学、写读书笔记;社会调研与教学实习;参与科研与学术活动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指导学生阅读国内外新近的专业文献,举办学术讲座,帮助学生及时地掌握学术动态,开拓学术思路;举办研究生读书会,活跃学术气氛,创立良好学风。专业学习、学位论文写作、教学实践三方面有机结合,专业教学实习纳入培养过程。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学科简介
学科建设学科简介 学术动态 基地建设 科研成果 科研机构 学生科研 科研信息公开 快速链接
精品课程 下载中心 学科简介学院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科简介
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和新闻学与传播学等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为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中国史拥有市重点社科基地温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新闻学与传播学拥有温州大学舆情与网络信息研究中心等平台。
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于2010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两个二级学科及相关的民俗学于2003年即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共有专任教师58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8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中宣部2019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1人,各类省级人才近20人,已形成以俞为民、王小盾、马大康、彭小燕、金理新等领军人物为核心的学术团队,学术影响力日益扩大。
本学科现有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团队5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A类重点研究基地1个;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0余项,其中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3项,冷门绝学专项2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次;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4次;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余项,其中一等奖6项。
本学科已凝练成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等5个重点学科方向,南戏、域外汉文献、文艺美学、汉藏语言比较、温州文学与文化研究等已经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其中,以南戏研究为龙头的传统戏曲研究,有力地支持了浙南区域传统和现代文化建设;域外汉文献和东亚俗文学的对接研究以及汉藏语言比较研究,可以为“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提供重要支撑;以文艺学为基础的审美文化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拓展出语言诗学、神话美学、地域文学、媒介传播等特色方向。
中国史
中国史学科拥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温州市首批十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温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学科研究平台。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6人,其中有博士学位13人。硕士点设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和民俗学与历史文化(目录外)四个研究方向。
本学科研究方向主要有中国古代文献、儒学传统的近代转型、礼制文化、口述历史、华人华侨、民俗历史学、温州地方史和史学理论等。多年来,本一级学科全体导师潜心学术研究,拓展研究领域,取得较为丰厚的学术成果,特别是在温州地方史研究和服务地方社会方面形成显著特色,并赢得良好社会声誉。多位导师主持多项有关温州历史文化研究的大项目,在地方社会凸显了本学科的学术形象和较高学术地位。近五年来,无论在科研成果、人才培养,还是社会服务方面,都在浙江省乃至国内同行界确立应有的地位,产生相当的美誉度。近五年以来,本学位点在权威刊物发表论文6篇,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各10 项,横向课题经费 200 多万元。其中陈安金教授的叶适与永嘉学派研究、刘建国教授的浙南农会和温州地方史研究、王兴文教授的科技经济史和温州海洋文化研究、郑春生教授的欧美学生运动和温州史学家群体研究、杨祥银教授的口述史研究、黄涛教授的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李俊芳教授的古代礼制文化研究与温州历史上第一位宰相陈宜中研究、孙邦金教授的晚清温州儒家文化与地方社会研究、吴龙灿副教授的历史文献学研究、邱志诚副教授的宋史、农学史和身体史研究、陈勇与唐运冠副教授的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等都是既有研究特色、又有丰厚成果的研究方向,在学界有较好的声誉和较高的知名度。
本学科培养的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较高,考上博士研究生多,就业率高,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新闻学与传播学
新闻学与传播学科拥有校内导师8人,校外导师10人,其中正高职称12人。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闻舆情、媒体融合、文化传播等方向。新闻舆情方向涵盖融合新闻和数字新闻业务、网络舆情与信息安全、政府或企业公共关系等研究领域;媒体融合方向涉及媒体及关联产业的经营与管理、数字化营销、新媒体产品等研究领域;文化传播方向包括视觉形象传播、对外文化传播、文化安全等研究领域。
本学科以温州大学舆情与网络信息安全研究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文艺学研究中心(浙江省重点学科A类)等科研平台为依托,近五年来,已经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以及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以及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奖项数十项。
本学科以培养适应全媒体发展的高端实践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在注重研究生学术素养培育的基础之上,引入由业界精英组建的师资队伍和导师队伍,开设贴近全媒体发展前沿实践的专业课程体系,并为研究生量身打造类型丰富的全媒体业务实践岗位,努力为新闻单位、媒介组织和广告公司、企事业等部门输送高层次、实务型的新闻与传播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