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清华大学研究生招生]
[清华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清华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清华大学考研难吗]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清华大学考研群]
[清华大学研究生学费]
[清华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清华大学研究生辅导]
[清华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新闻与传播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 具有从事新闻传播事业应有的人文情怀和批判性思维、良好的身心素质,具备在新闻与传播专
业及相关领域内持续探索、研究与创新的能力。
2、 熟练掌握采、写、编、评、录、播、摄等专业技能,具有跨媒体应用能力并有专长;能够发现
和解释传播现象,具备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具有全球视野和中国立场,具有主流新闻媒体或传播等方面的国际胜任力,具有拓展职业发展
空间的能力,为本岗位中坚力量。
二、培养成效
专业技能:
1. 通晓新闻传播理论,熟悉新闻传播规律,运用新闻传播学相关知识的能力
2. 进行新闻或传播作品创作的能力,并能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3. 兼顾现实与可持续性约束条件,创新和拓展媒体应用的能力
4. 提出和解决新闻传播领域内问题的能力
5. 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新闻传播实践的能力
职业技能:
6. 从不同学科角度发挥作用的能力
7. 理解所学专业的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
8. 有效沟通、团队协作能力
9. 具有足够知识储备和国际视野,能从历史、全球多个维度理解新闻传播之于人类的现实意义
10. 理解当代社会和新闻传播领域现象的内在联系
11. 具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授予
学制:本科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最长学习年限为专业学制加两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学位。
四、基本学分学时
本科培养总学分 150 学分,其中校级通识教育课程 49 学分,专业教育课程 73 学分,自由发展课
程学分 28 学分。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 思想政治理论课 15学分
1061018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学分
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
367
1061019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学分
106102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学分
1061022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学分
10680081 形势与政策 1学分
(2) 体育 4学分
第 1-4 学期的体育(1)-(4)为必修,每学期 1 学分;第 5-8 学期的体育专项不设学分,其中第
5-6 学期为限选,第 7-8 学期为任选。学生大三结束申请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需完成第 1-4 学期的
体育必修课程并取得学分。
本科毕业必须通过学校体育部组织的游泳测试。体育课的选课、退课、游泳测试及境外交换学
生的体育课程认定等请详见学生手册《清华大学本科体育课程的有关规定及要求》。
(3) 外语(一外英语学生必修8学分,一外其他语种学生必修6学分)
学生 课 组 课 程 课程面向 学分要求
一外
英语
学生
英语综合能力课组
英语综合训练(C1)
入学分级考试 1 级
4 学分
英语综合训练(C2)
英语阅读写作(B)
入学分级考试 2 级
英语听说交流(B)
英语阅读写作(A)
入学分级考试 3 级、4 级
英语听说交流(A)
第二外语课组
外国语言文化课组 详见选课手册 4 学分
外语专项提高课组
一外小语种学生 详见选课手册 6 学分
公外课程免修、替代等详细规定见教学门户-清华大学本科生公共外语课程设置及修读管理办法。
(5)一年级大类课程 18学分
据人文社科大类一年级培养方案要求,第一学年内人文类和社科类课程至少各选修 6 学分,外
文类课程和新闻类课程至少各选修 3 学分。
1)人文类课程
10691123 文学名作与写作训练 3学分
10691213 汉字与中国文化 3学分
10691233 中国古代文明 3学分
10691243 世界文明的进程 3学分
10691223 西方哲学思想经典 3学分
10691093 《史记》研读 3学分
10690363 科学技术的社会解析 3学分
10691383 《老庄》研读 3学分
20690043 中国现代诗歌鉴赏与写作 3学分
10691323 现代中国的形成 3学分
40690773 西方现代思想史专题 3学分
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
368
20690013 逻辑学 3学分
20690053 中国哲学思想经典 3学分
10691373 当我们谈论科学时 3学分
2)社科类课程
10700043 社会学的想象力:结构、权力与转型 3学分
10700053 经济学思维 3学分
10700073 心智、个体与文化(英) 3学分
10700093 认识现代国家 3学分
30700113 中国社会 3学分
30700653 经济学原理 3学分
10700103 理解国际关系:经典理论与当代争论 3学分
10700123 人的毕生发展 3学分
3)外文类课程
30641973 英文经典阅读 3学分
40641613 理解莎士比亚 3学分
00642213 日本近代文学专题讲读 3学分
4)新闻类课程
30670563 数字媒体技术基础 3学分
30670603 镜头中的国家与社会 3学分
00670143 电影文化 3学分
00670072 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 2学分
00670091 新闻中的文化 1学分
10670013 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 3学分
20670021 新闻传播学的知识地图 1学分
30670652 国际新闻前沿 2学分
跨文化传播 2学分
2.专业课程 73学分
(1) 专业必修课程 32学分
3067037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2学分
30670273 新闻学原理 3学分
30670043 传播学原理 3学分
30670263 中国新闻传播史 3学分
30670283 外国新闻传播史 3学分
40670363 媒介调查与统计 3学分
30670413 媒介伦理与法规 3学分
30670513 传播研究方法 3学分
30670293 初级新闻采写 3学分
30670623 新媒体与社会 3学分
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
369
40670283 影视制作(1) 3学分
(2)专业选修课程 18学分
选择其中一个方向,且至少获得 18 学分。
[国际新闻传播方向]
30670642 国际新闻报道(双语) 3学分
30670612 英语新闻写作(英语) 2学分
40670513 新闻编辑 3学分
30670383 新闻评论 3学分
40670522 深度报道 2学分
40670743 财经新闻报道 3学分
30670583 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 3学分
40670702 清新时报工作坊(1) 2学分
40670692 清新时报工作坊(2) 2学分
40670683 数据新闻 3学分
40670433 媒介经济学 3学分
30670443 媒介经营与管理 3学分
[融媒体传播方向]
30670523 影像传播导论 3学分
40670413 播音主持基础 3学分
40670313 影视制作(2) 3学分
40670723 视频新闻 3学分
40670713 清新视界工作坊 3学分
40670773 人文清华融媒体工作坊 3学分
40670423 数字媒体实务 3学分
30670593 媒介编程 3学分
30670573 新媒体新闻实务 3学分
40670793 社会化媒体应用(1) 3学分
40670803 社会化媒体应用(2) 3学分
40670683 数据新闻 3学分
40670433 媒介经济学 3学分
30670443 媒介经营与管理 3学分
40670813 视听语言 2学分
30670632 融媒体前沿 2学分
(3)实践训练必修课程 10学分
40670112 社会实践(大一夏季3周) 2学分
40670548 专业实习 8学分
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
370
(4)实践训练选修课程 3学分
专业强化夏令营(大二夏季学期,四选一):
40670473 媒介批评工作坊 3学分
40670483 清影工作坊 3学分
40670503 新媒体工作坊 3学分
40670493 学术研究工作坊 3学分
注: ① 选修《清影工作坊》须同时选修《影视制作(2)》。
②《专业实习》于大三夏季学期开始,与秋季学期合上,选秋季学期课程。
(5)综合论文训练(顶点课程) 10学分
40670210 综合论文训练 10学分
注:顶点课程以作品为主进行训练并答辩(具体要求详见有关规定);如为论文写作,需要先修
学术研究工作坊或媒介批评工作坊。
3.文化素质课程(学生自主发展课程) 28学分
文化素质课程体系包括文化素质教育讲座、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新生研讨课和一般文化素质教
育课程。其中,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和新生研讨课为限选,至少选修 8 学分,基础理工(STEM)认
证课为必修。每学期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目录(含 STEM)详见当学期选课手册。
文化素质教育讲座不参加选课,一般在春秋学期开设,具体讲座安排请关注每周的教务公告。学
生到大四上学期为止至少选 8 次讲座,并提交报告,成绩合格计 1 学分。
学院推荐选修八大课组中的以下四类课:
A. 语言文学类
涉及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文艺思潮、中国文论、西方文论
等学科领域。
B. 历史文化类
涉及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国际关系史、中国思想史、西方思想
史、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领域。
C. 哲学与心理学类
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哲学经典选读、伦理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心理
学等学科领域。
D. 社会科学类
涉及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国际政治与经济、人口学、环境学、统计学、社
会科学研究方法等学科领域。
列举部分课程(▲为学院建议课程)如下:
文化素质教育讲座 1 学分
20740042 计算机文化基础▲ 2学分
30690062 文学名作与写作训练▲ 2学分
00690632 大学语文▲ 2学分
00590043 中国国情与发展 3学分
00690342 西方哲学精神探源 2学分
清华大学本科培养方案
371
00612362 中国哲学概论▲ 2学分
00690262 《老子》与《论语》 2学分
00690382 中西文化关系史 2学分
00640993 西方文明史 3学分
00590043 中国国情与发展▲ 3学分
00700512 国际政治与中国 2学分
00700762 当代世界与中国▲ 2学分
00660142 法律基础▲ 2学分
30630112 中国思想史 2学分
00690552 西方文学思潮与作品 2学分
00690512 西方哲学精神探源 2学分
00630221 中国现当代文学 1学分
40640922 日本影视鉴赏▲ 2学分
40690432 西方马克思主义▲ 2学分
40690173 西方经典研读(2)▲ 3学分
40690273 宋元史▲ 3学分
40690103 历史文选▲ 3学分
00510663 管理学(商学导论)▲ 3学分
40510073 高级财务会计▲ 3学分
清华大学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
279
人文与社会类
大一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
第一学年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12090052 军事理论 2 考查
12090062 军事技能 2 考查
秋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1061018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2 考试
10680011 形势与政策 1 1 考试
10720011 体育(1) 1 2 考查
14201002 英语(1) 2 2 考试
10421263 微积分C(1) 3 3 考试
10691123 文学名作与写作训练 3 3 考试
10691213 汉字与中国文化 3 3 考查
10691233 中国古代文明 3 3 考试
10691223 西方哲学思想经典 3 3 考查
10691243 世界文明的进程 3 3 考试
10691093 《史记》研读 3 3 考试
10691363 科学技术的社会解析 3 3 考试
10700043 社会学的想象力:结构、全力
与转型 3 3 考试
10700053 经济学思维 3 3 考查
10700073 心智、个体与文化(英) 3 3 考试
10700083 民主的历程 3 3 考试
30641973 英文经典阅读 3 3 考试
10691123 文学名作与写作训练 3 3 考试
30670563 数字媒体技术基础 3 3 考试
00670143 电影文化 3 3 考查
30670652 国际新闻前沿 2 3 考查
20670021 新闻传播学的知识地图 1 2 考查
文化素质课程(文科类)) 3
合计:(最低学分要求) 18
选课提示 第一学年内人文和社科类课程至少各6学分,新闻传播和外文类课程至少各3学分。
春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1061019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 2 考试
10720021 体育(2) 1 2 考查
14201012 英语(2) 2 2 考试
10421273 微积分C(2) 3 3 考试 社科专业必修
0691383 老庄研读 3 3 考试
20690043 中国现代诗歌鉴赏与写作 3 3 考试
10691323 现代中国的形成 3 3 考试
清华大学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
280
40690773 西方现代思想史专题 3 3 考试
20690013 逻辑学 3 3 考试
10691373 当我们谈论科学时 3 3 考试
20690053 中国哲学思想经典 3 3 考试
40690773 理解莎士比亚 3 3 考试
10700093 认识现代国家 3 3 考查
10700103 理解国际关系:经典理论
与当代争论 3 3 考试
10700123 人的毕生发展 3 3 考试
30700113 中国社会 3 3 考试
30700653 经济学原理 3 3 考试
30670603 镜头中的国家与社会 3 3 考试
10670013 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 3 3 考试
00670072 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 2 2 考查
00670091 新闻中的文化 1 1 考查
跨文化传播 2 2 考查
文化素质课程(文科类)) 3
合计:(最低学分要求) 18
选课提示 第一学年内人文和社科类课程至少各6学分,新闻传播和外文类课程至少各3学分。
夏季学期
人文学院各专业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30690232 社会实践 2 2 考查
合计: 2
社会科学学院各专业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30690232 社会实践 2 2 考查
合计: 4
新闻学专业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40670112 社会实践 2 2 考查
合计: 2
清华大学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
304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学专业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
第二学年
秋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106102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 3 考试
10720031 体育(3) 1 2 考查
14201022 英语(3) 2 2 考试
30670263 中国新闻传播史 3 3 考试
30670353 初级新闻采写 3 3 考试
30670273 新闻学原理 3 3 考试
30670573 新媒体新闻实务 3 3 考试
40670522 深度报道 2 2 考查
40670702 清新时报工作坊(1) 2 2 考查
30670523 影像传播导论 3 3 考查
30670593 媒介编程 3 3 考查
30670612 英语新闻写作(英语) 2 2 考查
40670813 视听语言 2 2 考查
自主发展课程 3
合计: ≥25
春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1061022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 4 3 考试
10720041 体育(4) 1 2 考查
14201032 英语(4) 2 2 考试
30670283 外国新闻传播史 3 3 考试
30670623 新媒体与社会 3 3 考试
40670283 影视制作(1) 3 3 考查
30670513 传播研究方法 3 3 考试
40670692 清新时报工作坊(2) 2 2 考查
40670513 新闻编辑 3 3 考试
30670642 国际新闻报道(双语) 2 2 考查
40670423 数字媒体实务 3 3 考查
40670413 播音主持基础 3 3 考试
30670593 媒介编程 3 3 考查
自主发展课程 3
合计: ≥25
夏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专业强化夏令营(四选一) 3 考查
40670313 影视制作(2) 3 3 考查
清华大学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
305
合计: 3
第三学年
秋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10720110 体育专项(1) 2 考查
40670363 媒介调查与统计 3 3 考查
30670043 传播学原理 3 3 考试
40670743 财经新闻报道 3 3 考查
40670723 视频新闻 3 3 考试
40670713 清新视界工作坊 3 3 考查
40670793 社会化媒体应用(1) 3 3 考查
30670632 融媒体前沿 2 2 考查
自主发展课程 3
合计: ≥20
春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10720120 体育专项(2) 2 考查
3067037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2 2 考查
30670413 媒介伦理与法规 3 3 考查
30670333 新闻评论 3 3 考试
30670583 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 3 3 考查
40670433 媒介经济学 3 3 考查
40670683 数据新闻 3 3 考试
40670803 社会化媒体应用(2) 3 3 考查
30670443 媒介经营与管理 3 3 考试
自主发展课程 3
合计: ≥20
夏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40670548 专业实习 8 16周 考查 选秋季学期课程
合计; 8
清华大学本科指导性教学计划
306
第四学年
秋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10720130 体育专项(3) 考查
40670548 专业实习 8 16周 考查 夏秋两学期课程
合计; 8
春季学期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说明及主要先修课
10720140 体育专项(4) 考查
40670210 综合论文训练 10 考查
合计: 10
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招生指南
招生专业:新闻学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02年4月,其前身是清华大学1985年开设的中文系编辑学专业和1998年成立的传播系。人民日报前总编辑范敬宜任院长。新闻传播学科是清华大学重点发展的学科。学院设有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影视传播研究中心、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中心和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挂靠在学院。这些中心承担多项国际、国内重要科研项目,出版学术著作,并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大量决策和建议,在新闻学、国际传播、影视传播、新媒体传播、文化产业和媒介经 营管理等领域,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和学术影响。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科发展迅速。1995年获新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增列传播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被批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学院的新闻学专业入选2007年度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学院的整体实力包括教师人均科研经费、人均发表的科研著作和论文数均居国内高校同行前列;近几年来,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新闻院系的本科毕业生第一名均有选择到我院继续学习深造,显示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科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
●“三高”的师资队伍
学院共有全职教师25人,其中教授13人(包括博士生导师7人),副教授 7人,讲师5人。教师队伍特色鲜明:一是国际化程度高,大部分教师在国外学习、工作过;二是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高,占教师数的72%;三是具有在媒体从业经历的教师比例高,约70%的教师具有媒体从业经历。如院长范敬宜教授,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李希光教授,曾在新华社和《华盛顿邮报》等担任高级记者;司久岳教授,曾担任新华社常驻美国的高级记者长达八年;张小琴曾获“金话筒奖”,兼任中央电视台《社会经纬》栏目主持人,《新闻调查》栏目出镜记者等。此外,学院还聘有校内兼职教授2名,校外兼职教授8名,包括原英文《中国日报》总编辑朱英璜、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曹景行先生及著名国际学者和媒体人多人常年在学院任教。
● 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育人模式
学院以“素质为本、实践为用、面向主流、培养高手”为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国际视野及交流能力、娴熟的新闻传播技巧。在课程设置上,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跨学科课程约占总学分50%;专业课程约占50%。其中包括:新闻学原理、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新闻采写、传播学原理、新闻评论、报刊编辑、广播电视新闻、网络新闻学、新媒体导论、影视艺术、媒体经营与管理、媒介伦理与法规、媒介批评、电视摄像、电视编辑和新闻摄影等。其中,“新闻采访与写作”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学院绝大多数教授均为本科生开设专业课,同时学院经常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和业界骨干开设讲座。
在人才培养上,学院一方面强调“读万卷书”,倡导学贯中西,融会古今,要求学生打下广博而坚实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重视“行万里路”,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面向基层,关注国计民生,了解国情民情。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新闻实践足迹涉及新疆楼兰古城、内蒙古草原、太行山老区、红军长征路、罗布泊、珍宝岛、北大荒等,收到良好效果。2003级李强同学,利用寒假在山西沁源县进行社会调查,写成4万余字《乡村八记》,《人民日报》以半版篇幅刊发。温家宝总理亲笔复信院长范敬宜教授,称赞“《乡村八记》是一篇有建议有内容的农村调查”。2006年2月7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全文刊发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调查组的报告《培养深爱国家和人民的当代大学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调查》,同时教育部以1号文件转发全国高校。
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积极开展与中央新闻媒体的合作,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单位都是学生的实习平台。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到主流媒体实习一个学期。同时,为进一步培养熟悉境外传媒机构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新闻与传播学院还与境外媒介机构进行探索性的合作,如选派学生到《南华早报》、路透社北京分社和韩国放送公社(KBS)等媒介机构实习。
学生的“第二课堂”丰富多彩。学生自己创办的报纸《清新时报》,在美清华园得到广大学子的认可与称道,2007年法国总统萨科奇来清华发表演讲,我院学生上台致意,同时赠送了一份《清新时报》。由2005届毕业生拍摄的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纪事》栏目播出,并获得2007年国际纪录片评选“金熊猫”奖。许多学生还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2004级同学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完成的“首都农民工媒体接触行为调查报告”,被中共中央理论刊物转发。2006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学院学生的作品集《学在清华(新闻传播卷)》,汇集一批学生的科研成果。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创新人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别强化学生的英语训练,提高听、说、读、写及实际应用能力。除学校开设的普通英语课程外,学院还为本科生每个学期都开设了专业英语课,不少专业课程也都采用英语或者双语教学。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化的另一体现就是,本科每一个班中,有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外国学生,各国学生在一起上课,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学院与国际知名媒体及公司建有联合研究机构,如“清华—路透联合新闻研究室”、“清华—奥美公共形象研究室”、“清华—拜尔公共健康与媒体研究室”、“清华—日本经济新闻社媒体研究所”等等,为学生参与国际合作研究提供条件;许多国际上的传媒机构在学院设立了奖学金,如东南亚最大的英文报纸《南华早报》奖学金、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英国路透社奖学金、韩国KBS电视台奖学金以及法国杜孟奖学金等。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本科学生将有机会在本科阶段到海外学习交流。从2007年起,学院开设了全英文授课的“财经新闻”硕士研究生国际项目,有志在该方向继续深造的国内本科毕业生,可选择该硕士项目与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一起学习。
●就业前景
新闻与传播方向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传播、广告公关等媒体或机构从事采编、策划、管理和研究等工作。无论实习还是就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均获得用人部门的高度评价,到主流媒体和党政机关就业是毕业生的主要选择。
成绩优良的毕业生有机会免试直接攻读新闻传播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毕业生继续攻读研究生的比例在全国新闻传播院系中名列前茅。2007年46位本科生毕业中18位获得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的资格,约占学生总数的40%,同时有5位出国(境)继续深造。
2008年计划在全国22省市招生45名本科生。
校内专职教师
(按照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曹书乐
常江
陈昌凤
崔保国
戴佳
范红
杭敏
胡钰
金兼斌
雷建军
李彬
李希光
梁君健
刘惠芬
柳斌杰
卢嘉
吕宇翔
彭兰
司久岳
沈阳
史安斌
王君超
吴璟薇
熊澄宇
尹鸿
曾繁旭
张莉
张小琴
张铮
周庆安
郭镇之
胡显章
刘建明
王健华
w.jpg
双聘教授
柳斌杰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外籍教师
理查德·邓纳姆(Richard Dunham) 《商业周刊》前驻白宫记者、全国记者俱乐部培训学院院长
李·米勒(Lee Miller) 美国彭博新闻社资深编辑,今日图表专栏负责人
琳达·奥斯汀(Linda Austin)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唐纳德?雷诺兹国家财经新闻中心执行主任兼实践教授
以往访问学者
李海荣 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 教授
贾文山 美国杰普曼大学 教授
刘其中 香港树仁学院新闻传播系原系主任、教授
周乃菱 耐特国际新闻学人
Gary Swanson 美国西北大学新闻学院选派富布赖特访问教授[2006-2007]
Robert Keatley 前亚洲《华尔街日报》总编辑 [2005-2006]
Thomas Berner 美国宾州大学选派富赖特访问教授 [2005-2006]
岛津洋一 前《Japan Times》主编 [2003-2004]
Clive Enos 美国杰克逊州立大学选派富布赖特访问教授 [2002-2003]
010-62781145 tsjc@tsinghua.edu.cn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2002年4月21日正式成立。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前身,是1985年在中文系设立的编辑学方向和1998年10月成立的传播系。
多年来,从中文系的编辑学专业到传播系,直到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凭借日益增强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学科基础,围绕着国际传播、影视传播、新媒体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等主要方向,清华大学逐渐形成了精干的新闻与传播教学科研师资团队,增强了在学界、业界的影响力,尤其在国际传播、媒体与科技、艺术相结合和影视理论与批评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中取得一定的优势。
清华大学新闻 与传播学院的成立,正值世界进入媒体作用日益显著和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全球化时代,也是我国改革开放逐渐深入的重要历史时期。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在国际社会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的时候,中国的新闻与传播无论是在学术方面还是在实践领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清华大学在原有传播系的基础上,整合校内外和国内外多方资源,组建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世纪之初,清华大学传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历史积淀,发扬严谨治学、追求完美的优良传统,围绕着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总目标不断探索,不懈努力。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成立,是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使命是发挥清华大学的综合优势,创建一流的新闻与传播学科,培养优秀的新闻与传播人才,探索先进的新闻与传播理念,努力推动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水准的新闻与传播教育和研究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突出的专业能力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的高素质 新闻与传播人才,把学院建设成为兼有教学、科研、培训和咨询功能的一流的新闻与传播学院,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与传播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清华大学聘请我国新闻与传播界资深人士范敬宜教授担任新闻与传播学院首任院长。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 ,新闻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记协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传播系,后转入新闻与传播学院,任副院长、新闻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新闻传播史、大众传播理论、比较新闻学、大众传媒与社会变迁、新闻与传播教育。
个人简历
2016—: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2010—2016: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5]
2007 年至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2001—2007: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曾任副院长、新闻系主任
2001—2001: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问学者
1996-2001: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副教授
1993-1996: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博士生
1991-1992: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研修班
1982-1993: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研究领域
1.世界新闻与传播教育之研究
2.中外新闻传播事业历史,中西媒体比较研究
3.大众传播理论研究
4.大众传媒与社会变迁
学术专著
《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中美新闻教育:传承与流变》,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正在发生的历史――中国当代新闻事业》(上、下册),执行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魔镜丛书》(媒介素养系列丛书,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香港报业纵横》(当代香港报业史),法律出版社,1997。获北大、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蜂飞蝶舞――旧中国著名的报纸副刊》,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大众传播学》(合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大公报百年史》(当代部分撰稿),方汉奇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中国现代新闻史》(参与),新华出版社,1997年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2年重印。
发表论文
《颠覆中的新闻业:记者准备好了吗?》(合作者:仇筠茜),《新闻与写作》2011.10
《多重制约:美国对电视娱乐化的管控》,《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9
《微博如何改变着新闻业?》(合作者:曾福泉),《新闻与写作》2011.1;《新华文摘》2011年4月
《社交媒体融汇2.0新闻业》(合作者:、陈之琰),《新闻实践》2011.1
《公共电视:远望的美丽》,《名》2011.3
《北京市属媒体新业态调查报告》,《新闻与写作》2010年特刊(合作者卢嘉,学生课题组成员)
《2.0新闻业:呈现与营销新模式》,《新闻与写作》2010.9
《纽约时报的“2.0新闻业”战略》,《新闻与写作》2010.4
《香港报业:永不衰落的“大众新闻学”》,中国报业年鉴,2010
《Web 2.0时代的美食传播》,2010年第7期,2010年2月15日
《选秀节目何以令人厌倦》,《中国广播影视》2009.9
《泛媒介时代的全民媒介素养教育》,《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6.16
《传媒是语言变革的积极推动者》,《新闻与写作》2009.3
《如何进行有效的网络议程设置》,《网络舆情》(研究版)2009年第7-8期(2月)
《北京市属报纸奥运报道策划评估报告》,《新闻与写作》2009年专刊
《电传新闻对中美新闻叙事结构的影响——1870-1920年代申报与纽约时报的叙事结构比较》,《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期
《研究舆论机制 设置正确的议题》,《新闻与写作》,2008.12
《美国NBC成功转播奥运的启示》,《新闻与写作》,2008.9
《大众文化语境下,经典文化如何解读》,《新闻与写作》,2008.7
《灾难报道请恪守“最小伤害”原则》(合作者王雪冬),《青年记者》2008.7(第18期)
News Coverage on Soong Meiling’s Deathacross Inland China, Hong Kong and Taiwan,in DISCOURSES OF CULTURAL CHINA IN THE GLOBALIZING AGE, (co-authored Zhang Jiani)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March 2008
《做负责的网上公民――从网络暴民引发的思考》,《新闻与写作》,2008.4
《新生态下的发展与问题:21世纪的中国新闻与传播教育》,《传媒蓝皮书2007-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从预制性新闻论美国媒体与政府的关系》(合作者常江),《政府新闻学评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回归以来的香港报业》,《报业研究》,2007.7
《美国新闻与传播教育的认证指标:设定价值取向和教育目标》,《国际新闻界》2006、12《纽约时报公司的E化模式》,《网络传播》,2006年第11期
《揭开央视“标王”价码增长乏力之谜》(合作者郭琳),《传媒观察》2006第1期
A PARADOX: THE PRESS POLICY RESTRAINS THE DEVELOPMENTS OF MEDIA GROUPS IN CHINA,Conference on "Chinese Media and the WTO", Rockefelle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enter, Bellagio, Italy, 17-21 May 2004.
《美国新闻教育的传统与现代之争》,(合作者叶铁桥)《中国记者》,2005年第6期
《中国新闻专业教育方式面临转变》,《新闻知识》(数字化期刊)2004年第2期
《中国传媒集团发展的制度障碍分析》,《新闻与传播评论》,武汉出版社,2004年10月
《解读<1860新闻眼>》,《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1期(转载自《<1860新闻眼>的新闻专业主义》,《视听界》,2004年第7期)
《电视媒体对未成年人社会化的影响》,《电视研究》,2004年第8期(转刊于《现代教育》2004年第11期)
《新闻业务的西方视角》,《深圳特区报通讯》,2004年第6期
《困境中的美国新闻业与新闻工作者》,(合作者吴岑)《新闻记者》,2004年第10期
《日本占领时期<新民报>研究》,(合作者刘扬)刊于《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刊日本龙谷大学《国际社会文化研究所纪要》2004年第6号单行册。
《<新民报>社论研究》,(合作者刘扬)刊日本龙谷大学《国际社会文化研究所纪要》2004年第6号
《纽约时报公司的经营模式探析》,《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6期。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04年第3期转载。
《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汇流:世界新闻传播教育走向研究》,《走向未来的人类文明:多学科的考察》,北大出版社,2003、7
《文化传播与中国新闻教育之演进》,《经济全球化与跨地区文化传播》,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1
《从哈德森到夏德森:美国新闻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谈》,《新闻春秋》,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6
《三十年来美国记者群体变化》,《中国记者》,2003年第6期
《调整新闻理念 加强传播功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5期
《印度超前发达的新闻业》,《中国记者》,2003第2期
《香港传媒:自由的边界在哪里?》,《时代传媒》,2002年11月,总第10期
《应对惨淡经济 优化人力资源:美国报业打起记者主意》,《时代传媒》,2002第4期
《中国新闻教育现状》,《时代传媒》,2002第7期
《培养综合性新闻人才》,《中国记者》,2002、1
《从课程设置探析美国新闻与传播教育》,《全国第七次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南京大学,2001、10
《回归以来的香港新闻业》,《中国新闻年鉴2000》,2001、1
《新闻媒体受众调查方法谈》,《中国记者》,1999年第1期
《过渡时期香港报纸的报道热点》,《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1期
《冲突:香港新闻史上两起重大事件》,《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2期
《略论香港的新闻自由》,载《1996年国际社会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
《香港报业竞争的消长》,《新闻记者》,1997年第7期
《香港的报业管理》,《产业化:青年报刊业的前景与挑战》,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
《香港报纸独特的发行机制》,《中国地市报人》,1997年第6期
《北京地摊报调研报告》,《中国新闻年鉴1996》(年刊),1996年12月
《从〈民生报〉停刊看国民党南京政府控制下的民营报业》,《新闻研究资料》1993年3月
《市场经济下大陆报业的转变》,《自立晚报》,台湾,1995年5月4日
《党报评论的模式化倾向》,《新闻战线》,1991年第9期
翻译著作
Michael Schudson著,《挖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合译者常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尼克松:《真正的战争》(合译者萧啸),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奖励荣誉
《香港报业纵横》(当代香港报业史),法律出版社,1997年6月。获北京大学第六届哲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科研项目
1、主持《美国传媒控制体系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4年立项。计划2006年完成。目凤前已做相关的阶段性研究如《美国联邦传播委员会对美国传媒格局的影响》、《美国政府网站的功能与影响》、《从“预制式新闻”谈政府与传媒的关系》。
2、主持“广播影视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调查”,国家广电总局社管司项目,2004立项。已出报告《广播影视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现状调查报告(2005)》。
3、主持“传媒与中国社会变迁(教材),北大项目
4、主持《媒介素养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项目,2003立项
5、主持“中美新闻教育研究”,广播电视出版社项目
6、参与日本龙谷大学国际社会文化研究所项目《日占时期的传媒研究》(卓南生主持)
7、参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负责者:人民日报研究所),负责源流编,中宣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