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同济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同济大学研究生招生] [同济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同济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同济大学考研难吗]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 [同济大学考研群] [同济大学研究生学费] [同济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同济大学研究生辅导] [同济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简介

一、领域简介
1、专业名称:计算机技术   专业代码:085211  
2、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始建于1978年,是全国高等院校中建立计算机学科较早的学校之一, 1993年获准建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博士点(原设在计算机系)。1995年起,先后获准设立计算机应用技术等3个硕士点,2001年获准建立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2003年获准建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点,2005年获准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2007年获准建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8年获教育部计算机特色专业建设单位,2009年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0年为同济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2011年获批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现由软件学院建设),2011年获批“电子与信息”工程博士点,2012年获批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
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现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教育部“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是上海市一流学科(B);2012年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排名第12位,位列参评120所大学的计算机学科的前10%。
学科拥有一支高水平、结构合理的科研与教学梯队,有博士生导师37人,硕士生导师59人;包括中科院院士(兼职)1人、英国皇家院士(讲座)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6人、IEEEFellow 3人、973首席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中科院百人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6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上海市领军人才1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人、上海市曙光学者及跟踪5人、上海市东方学者2人、上海市启明星3人、上海市浦江人才4人、上海市晨光学者1人、上海市教学名师2人等各类人才及教育部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
学科已经形成了五大特色研究方向:软件与信息服务、感知与嵌入式系统、网络与分布式计算、认知与智能信息处理、仿真与多媒体处理,且产学研用结合、技术成果转化显著,为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二、培养目标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努力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具有为人民服务和为祖国富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自觉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2、具有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3、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理论与职业素养以及较强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计算机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了解并掌握本领域国内外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国语。
4、身心健康。
 
三、领域范围(研究方向)
1、软件与信息服务:主要研究网络信息服务,云计算,可信软件,软件测试,软件形式化技术等。
2、感知与嵌入式系统:主要研究智能感知,嵌入式系统,传感器网络,物联网等。  
3、网络与分布式计算:主要研究计算机网络,无线移动网络,并行分布计算,多处理器体系结构,信息安全等。
4、认知与智能信息处理:主要研究人工智能,认知计算,智能计算,大数据分析,生物信息学,空间信息处理等。
5、仿真与多媒体处理:主要研究计算机仿真,虚拟现实,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信号处理,数字化制造等。
 
.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
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5年,超过学制3年需办理延期手续。其中课程学习1~1.5年,采用业余时间上课的方式,由学院统一安排上课时间和内容。
培养模式:
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在中期考核阶段,认真完成工程项目实践环节,并阐述主持工程项目的名称、阶段性分析报告、设计(研究)目的以及工程应用的价值。专业实践一般为0.5-1年,应结合学位论文选题进行。
 
五、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特点:以工程硕士“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形成以公共必修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实用工具类等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充分考虑领域基础、技术应用、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工具类和人文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合理配置,同时也充分考虑职业任职资格相联系的课程设置。  
工程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5学分,专业学位课14学分,非学位课10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开展实际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应能充分反映研究生已全面达到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各项要求。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工作不少于一年,具体撰写要求及格式范例参见:http://see.togji.edu.cn——人才培养——工程硕士
1、论文选题
2、中期考核
3、论文查重—盲审抽检--论文答辩
本领域颁发工程硕士毕业证书,授予工程硕士学位。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控制工程专业简介

一、   领域简介
1、专业名称:控制工程专业代码:085210
2、控制工程是应用控制理论及技术,满足和实现现代工业、农业以及其他社会经济等领域日益增长的自动化、智能化需求的重要的工程领域。在工程和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8世纪,近代工业采用了蒸汽机调速器,是自动控制领域的第一项重大成果。20世纪20年代,以频域法为主的经典控制技术在工业中获得了成功的应用。50年代,由于军事、空间技术以及现代设备日益增加的复杂性的要求,以状态空间法为主的现代控制理论应运而生。7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满足向可靠性和灵活性的要求,出现了集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讯技术和图形显示等技术于一体的各类工业控制技术,如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等。随着控制理论与其它学科相互交叉,并向社会经济系统渗透,以及现代制造业提出的以优质、快捷、低消耗为目标的控制要求,发展了具有大系统协调控制、最优控制以及决策管理的新模式和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相结合的智能控制系统。近年又出现了集设计、制造、管理于一体的CIMS系统和以市场为核心广泛采用了各类先进控制技术的敏捷控制与制造系统。控制工程是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基础,以工程应用为主要目的工程领域。其应用已遍及工业、农业、交通、环境、军事、生物、医学、经济、金融和社会各个领域。与机械工程、计算机技术、仪器仪表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等领域密切相关。
   本学科已经形成了一支由国家高层次人才、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学者、曙光计划学者、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等优秀中青年教师组成的完整的学术梯队。目前共有专职教师4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授、研究员)17人,副高级职称(副教授、副研究员)23人,中级职称(讲师、助理教授)9人。全部教师中,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19名,硕士生导师资格49人。从年龄阶段看,师资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老、中、青相结合,其中45岁以下的教师占70%。共有47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其中14名教师获得境外博士学位,33名教师获得包括本校在内的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一流学府的博士学位。
二、   培养目标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努力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具有为人民服务和为祖国富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自觉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2、具有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3、要求掌握现代控制领域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从事实际控制系统、设备或装置的开发设计能力、工艺设计和实施能力及使用维护等能力。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具备综述分析当前所涉工程领域国际国内现状,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综合利用所掌握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与国际交流能力,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应用第一外语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
4、身心健康。
三、   领域范围(研究方向)
控制工程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基础,满足和实现现代工业、农业以及其他社会经济等领域日益增长的自动化、智能化需求,具体分为六个研究方向,分别是:
1、先进过程控制
2、智能控制
3、运动控制
4、智能检测技术与装置
5、工厂综合自动化
6、企业信息化系统与工程
四、   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
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5年,超过学制3年需办理延期手续。其中课程学习1~1.5年,采用业余时间上课的方式,由学院统一安排上课时间和内容。
培养模式: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在中期考核阶段,认真完成工程项目实践环节,并阐述主持工程项目的名称、阶段性分析报告、设计(研究)目的以及工程应用的价值。专业实践一般为0.5-1年,应结合学位论文选题进行。
五、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特点:以工程硕士“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形成以公共必修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实用工具类等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充分考虑领域基础、技术应用、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工具类和人文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合理配置,同时也充分考虑职业任职资格相联系的课程设置。  
工程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5学分,专业学位课14学分,非学位课10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
六、   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开展实际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应能充分反映研究生已全面达到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各项要求。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工作不少于一年,具体撰写要求及格式范例参见:http://see.togji.edu.cn——人才培养——工程硕士
1、论文选题
2、中期考核
3、论文查重—盲审抽检--论文答辩
本领域颁发工程硕士毕业证书,授予工程硕士学位。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简介

一、    领域简介
1、       专业名称:集成电路工程专业代码:085209
2、集成电路工程是关于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测试、封装、材料、设备以及集成电路在网络通信、数字家电、信息安全等方面应用的新兴工程技术领域,包含了当今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材料技术和精密加工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集成电路高密度、小尺度、高性能的特点,使得集成电路工程技术成为当今最具有渗透性和综合性的工程技术领域之一。
集成电路的应用范围涉及网络通信、计算机系统、信息家电、汽车电子、控制仪表、生物电子等众多方面。设计并制造集成电路作为应用产品的核心,是现代电子系统面向用户、面向产品、面向应用赢得竞争力的要求,同时也是传统产业升级和改造的关键。集成电路应用相关的工程领域包括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汽车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兵器工程、航天工程等。
3、目前集成电路工程专业有教授7人,副教授10人,其中长江学者1人,上海高层次人才1人,同济大学特聘教授2人。本专业依托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嵌入式系统”985平台、“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近年来,先后承担30多项国家863项目、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各类省部级科研项目,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用户全定制CPU、移动通信与多媒体专用SoC、以及中远红外传感器及其应用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EI收录100余篇;申请专利30余项。
二、    培养目标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努力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具有为人民服务和为祖国富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自觉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2、具有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3、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面向企业服务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集成电路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掌握集成电路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该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技术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了解并掌握本领域国内外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国语。
4、身心健康。
三、    领域范围(研究方向)
集成电路工程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集成电路工程技术基础理论、集成电路与片上系统设计,集成电路应用,集成电路工艺与制造,集成电路测试与封装,集成电路材料,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EDA)技术及其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和应用,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企业的管理等。硕士生的研究方向应根据导师的建议结合自身的研究兴趣在本专业范围内确定。
(一)电路与系统
电路与系统研究电路与系统的理论、分析、测试、设计和物理实现。它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这两个学科之间的桥梁,又是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控制、计算机乃至电力、电子等诸方面研究和开发的理论与技术基础。本学科的研究范围包括语、声和图像处理技术、数字信号处理专用电路设计、网络与滤波器理论及技术、VLSI电路与系统设计、信息与通讯系统和网络的设计、电路与系统CAD及设计自动化、功率电子学、非线性电路与系统、自动测试系统与故障论断、优化理论及人工神经网络应用、智能信息处理与识别等。电路与系统学科的快速发展和有力支持使得利用现代电子科学技术和最新元器件实现各种高性能信息和通信网络与系统成为可能。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1. 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及EDA技术
2. SOC方法和技术
3. 非线性电路与系统
4. 现代网络与滤波理论及技术
(二)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产业的内核和支柱。它主要研究新型半导体器件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用于实现电力电子器件小型化、微型化,以灵活控制电能传输与转化,它的应用已渗透到通讯、导航、机电一体化等各个与电子技术相关的领域,是各种电子装置与系统设计制造的硬件基础。近年来,随着新型半导体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半导体器件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技术与工艺发展迅速,各种高性能的功率半导体器件和功率集成电路、现代集成模块与系统集成技术不断出现,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与可靠性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1. 新型半导体器件和VLSI可靠性
2. 集成电路系统芯片设计与高密度集成技术
3. 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电路工艺技术
4. 系统集成技术及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学
四、    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
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5年,超过学制3年需办理延期手续。其中课程学习1~1.5年,采用业余时间上课的方式,由学院统一安排上课时间和内容。
   培养模式: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在中期考核阶段,认真完成工程项目实践环节,并阐述主持工程项目的名称、阶段性分析报告、设计(研究)目的以及工程应用的价值。专业实践一般为0.5-1年,应结合学位论文选题进行。
五、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特点:以工程硕士“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形成以公共必修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实用工具类等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充分考虑领域基础、技术应用、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工具类和人文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合理配置,同时也充分考虑职业任职资格相联系的课程设置。  
工程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5学分,专业学位课14学分,非学位课10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
六、    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开展实际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应能充分反映研究生已全面达到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各项要求。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工作不少于一年,具体撰写要求及格式范例参见:http://see.togji.edu.cn——人才培养——工程硕士
1、论文选题
2、中期考核
3、论文查重—盲审抽检--论文答辩
本领域颁发工程硕士毕业证书,授予工程硕士学位。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简介

一、    领域简介
1、       专业名称: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代码:085208
2、信息与通信技术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由于其技术新、产值高、应用范围广,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点发展的产业和行业。电子及通信技术的创新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根本性和普遍性的影响。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宽带无线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发展,使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进入了崭新的时代,正在构建新型的信息网络社会。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涉及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包括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等多个二级学科。
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30余名,其中教授16名,有长江学者1人,特聘教授2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1人,IET会士1人,居里学者1人,洪堡学者1人,上海市浦江学者3人。五年来,科研经费达9千余万元;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200余篇,ESI论文1篇;授权数十项发明专利;6项成果获上海市、教育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培养硕士研究生500余名。
   本工程领域开展电子与通信前沿、热点课题及通信与计算机、控制等交叉学科前沿的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车联网通信与信息处理,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理论和技术,宽带无线通信理论与系统,光纤通信和传感技术与系统等。地面交通及轨道交通通信及信号处理领域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具有鲜明的行业背景和特色;本学科形成了一支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充满活力的学术队伍。本学科为全系师生创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
二、    培养目标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努力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在研究信号控制、信息处理和通信义思想体系;具有为人民服务和为祖国富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自觉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2、具有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3、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和工程能力电子与通信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掌握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坚实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能承担专业技术开发与管理工作;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应用外语开展学术交流的基本能力;具备国际交流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4、身心健康。
三、    领域范围(研究方向)
本学科研究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基础理论、工程技术与方法,主要设四个研究方向,即:车联网无线通信与信息处理,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技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与系统、光纤通信和传感技术与系统,每个方向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车联网无线通信与信息处理
在研究数字信号处理、智能交通系统和通信原理的基础上,本方向突出信息通信技术在智能交通和汽车领域的工程应用基础研究,紧密结合下一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围绕物联网(特别是车联网)在解决主动安全、交通效率、在线娱乐等方面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为研究重点,在车联网智能感知、信息交互和业务集成方面形成信息处理与通信工程技术研究的特色。
2、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技术原理的基础上,本方向突出信息与通信技术在铁道和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工程应用与实现,紧密结合轨道交通信号处理与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围绕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在信号控制、信号处理、信号传输、信号检测和信息通信等方面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和测试方法为研究重点,在铁道和城市轨道领域形成信息与通信工程技术研究的特色。
3、宽带无线通信技术与系统
在研究数字信号处理和通信原理的基础上,本方向突出宽带无线通信关键技术与系统的研究,紧密结合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网的发展趋势,围绕无线传感网、Mesh网、LTE及LTE-Advanced网络,以及异构网络融合、联合资源分配、中继、MIMO、协作通信理论、复杂业务联合调配、自适应编码与调制等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为研究重点,形成宽带无线通信技术与系统的工程应用研究特色。
4、光纤通信和传感技术与系统
在研究通信新技术和现代信号处理新方法的基本上,突出光纤通信在宽带无线通信和光纤传感中的工程应用,本方向主要研究光载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在道路与轨道交通中的工程应用、光信号到宽带无线接入的全光转换技术、利用光纤巨大带宽与光载无线技术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全光信号处理技术、全光纤高可靠传感和监控技术及其在导航与工业监控中的应用,形成光纤通信与无线通信和光纤传感相融合的工程应用研究特色。
四、    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
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5年,超过学制3年需办理延期手续。其中课程学习1~1.5年,采用业余时间上课的方式,由学院统一安排上课时间和内容。
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在中期考核阶段,认真完成工程项目实践环节,并阐述主持工程项目的名称、阶段性分析报告、设计(研究)目的以及工程应用的价值。专业实践一般为0.5-1年,应结合学位论文选题进行。
五、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特点:以工程硕士“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形成以公共必修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实用工具类等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充分考虑领域基础、技术应用、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工具类和人文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合理配置,同时也充分考虑职业任职资格相联系的课程设置。  
工程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5学分,专业学位课14学分,非学位课10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
六、    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开展实际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应能充分反映研究生已全面达到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各项要求。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工作不少于一年,具体撰写要求及格式范例参见:http://see.togji.edu.cn——人才培养——工程硕士
1、论文选题
2、中期考核
3、论文查重—盲审抽检--论文答辩
本领域颁发工程硕士毕业证书,授予工程硕士学位。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简介

一、        领域简介
1.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专业代码:085207                                      
2. 电气工程学科于2005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涵盖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等4个二级学科,其中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1981年)硕士学位授予点,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分别于1985年、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师资结构合理,现有教授8名,副教授14名,高工3名。本学科科研成果丰硕,近5年本学科共承担国家级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火炬计划、上海市科委科技项目、上海市经委科技项目、上海市教委科技项目、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铁道部科技发展计划等,年科研经费达900万元以上;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0余部,形成了较为显著的学科综合优势和学术研究特色。
  本学科在本科阶段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为硕士研究生设置了符合科学创新需求的具有层次性、衔接性以及满足进一步深造需求的递进式的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研究体系,使研究生具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本学科实验室和研究室人员配备合理、设备齐全先进,为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互相印证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培养高水平的工程学科研究生打下了基础。
二、培养目标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努力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 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具有为人民服务和为祖国富强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自觉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2. 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和熟悉专业领域内外的前沿技术,关注专业技术国际上的新进展,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够胜任电气工程领域以及相关领域内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3. 具有独立解决在电能产生、传输与使用过程中的工程实际问题,从事各类电气新设备的开发、设计、研制以及设备运行与维护更新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多学科背景下的协同创新意识,培养的人才应能胜任电气工程领域的如下工作: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新成果向产品化、产业化转换过程中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新技术、新产品在推广应用中的创新性识别、效益预测及组织实施的科学决策,推动工程设计的进步、企业的技术改造、新技术的应用等过程中科学技术问题的解决。具备进一步深造的学术基础和科研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与同行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
4. 身心健康。
三、领域范围(研究方向)
电气工程是研究电磁领域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是以电工科学中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而形成的工程技术,主要涉及电能的产生、输送、控制、分配及应用。本学科领域与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材料工程、机械工程、仪器仪表工程、动力工程等工程领域均有紧密的联系。
本专业下设四个研究方向,即: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每个方向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电机与电器
本方向以电路理论和电磁场理论为基础,结合电机学、电器学、电力电子、控制理论、材料科学、电子与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测试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研究电能在输送、变换、存储和利用过程中的新理论、新技术及新装备。本方向在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领域已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成果,主要研究内容是新能源利用与新型电气装备、电气设备检测与诊断、车载电气设备与控制、车载网络与牵引控制、轨道交通车-网系统节能、电器智能化等。
2.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本方向主要研究电能的产生、变换、输送、分配和应用,以及相应的测量、监控、保护和控制的理论与技术。在本方向的发展过程中,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通信、网络与信息技术、仿真技术以及现代控制理论等学科不断对本方向加以渗透和推动,也都成为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方向在电力系统的保护与监控、电力牵引系统的控制和仿真两大领域实力较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技术、电力系统规划、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配电自动化、电气系统的智能控制与应用技术、轨道交通列车的仿真与控制技术、牵引供电仿真计算等。
3.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本方向以电力电子技术与电气传动控制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涉及到电气、自动控制、计算机、微处理器技术等多个领域,是一门集电力、电子与控制于一身的新兴交叉学科。本方向以电力电子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为主导,经多年积累在新能源汽车电能变换、特殊开关电源设计、轨道交通牵引、电力电子可靠性与状态监测以及新能源发电变流技术等方面形成较好的研究基础与特色,相关研究在电气工程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本方向属于研究电气绝缘材料和电气装备在高电压下运行的特性及规律的工程技术学科,主要研究高电压与绝缘的理论、测试技术、绝缘结构、过电压及其防护技术,以及它们在电力工业及新兴科学技术中的应用。本方向主要有以下内容:电力设备绝缘状态检测与诊断、电介质理论及应用、电气功能材料与特种绝缘技术、高电压与绝缘测试技术、电力设备绝缘结构与绝缘配合。本方向有特色的研究领域是绝缘材料在直流电场下的空间电荷行为及其预防措施,这是绝缘技术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在国际电气工程与绝缘技术领域有重要的影响力。
四、   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
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5年,超过学制3年需办理延期手续。其中课程学习1~1.5年,采用业余时间上课的方式,由学院统一安排上课时间和内容。
   培养模式: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在中期考核阶段,认真完成工程项目实践环节,并阐述主持工程项目的名称、阶段性分析报告、设计(研究)目的以及工程应用的价值。专业实践一般为0.5-1年,应结合学位论文选题进行。
五、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特点:以工程硕士“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为培养目标,形成以公共必修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实用工具类等课程在内的课程体系。充分考虑领域基础、技术应用、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工具类和人文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合理配置,同时也充分考虑职业任职资格相联系的课程设置。  
工程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5学分,专业学位课14学分,非学位课10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
六、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研究生开展实际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应能充分反映研究生已全面达到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各项要求。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工作不少于一年,具体撰写要求及格式范例参见:http://see.togji.edu.cn——人才培养——工程硕士
1、论文选题
2、中期考核
3、论文查重—盲审抽检--论文答辩
本领域颁发工程硕士毕业证书,授予工程硕士学位。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联系方式

本院地址:上海市曹安公路4800号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智信馆
邮编:201804 
电话:(021)69589979 
Email:dxwg@tongji.edu.cn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简介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下设电气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控制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CAD研究中心、CIMS研究中心、实验中心及半导体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学院覆盖学科领域宽广。设有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5个一级学科。目前拥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5个二级博士点;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3个二级博士点。学院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多达19个。1998年以来还相继拓展了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集成电路工程、软件工程等6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
学院本科专业门类齐全。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安全等7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名单并通过了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院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截至目前,学院拥有教授(研究员)71名,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99名;博士生导师69名、硕士生导师160名。拥有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及省市高层次人才18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科研团队1支;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上海市教学名师1名,国家级教学团队1支;上海领军人才“地方队”培养计划1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4名,上海市曙光学者10名,上海市科技启明星8名;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4名,同济大学特聘教授3名。
学院培养结构合理、国际化办学特色突出。目前,全院在校博士研究生227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067名、非全日制工程硕士610名、本科生2241名。经教育部批准,学院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意大利都灵工业大学、法国国立高等电信大学开展了合作办学项目。学院还分别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英国拉夫堡大学、芬兰阿尔托大学、芬兰米凯利工业大学、法国瓦伦西纳大学、法国布尔日国立高等工程师学校、法国高等矿业学校集团、法国国立海军工程学校等签署合作协议,开展本科生及研究生联合培养方面的合作。
学院有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设有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济分中心、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Linux软件人才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拥有“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企业数字化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设有网格技术研究中心、基础软件工程中心、网络化系统研究所、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此外,学院还与Microsoft、IBM、Nokia、Apple、三菱电机、飞思卡尔、美国赛灵思等多家国际著名高科技企业开展深层次全面合作,成立了一批国际合作机构、实验室及俱乐部。
近年来,学院先后主持完成一批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青年)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科技部攻关项目。在并发模型与系统建模分析、网络信息服务、PN机理论、离散制造业系统集成与优化、人工环境智能控制、机器人与车辆控制、复杂系统与智能系统、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智能信息处理、企业信息化、信息安全、生物信息与认知计算等前沿领域取得了多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学院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2项;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有多项成果在实际中应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020年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考研复试分数基本要求

2020年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考研复试分数基本要求

2018年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考研复试分数线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导师简介:张明锐


  姓名 张明锐
  职称 副教授
  所在系 电气工程系
  专业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研究方向 电力系统实时监控与自动化;分布式发电与微网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上海市曹安公路4800号电信大楼384
  邮政编码:201804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简介  
  张明锐,1971年生,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9年2月~2010年2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资助,赴美国Arizona State University从事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的传输与管理研究。
  研究方向:电站微机监控与数字化变电站、轨道交通牵引供电、分布式发电与微网。
  研究兴趣包括:变电站微机监控系统的开发和发电站自动化系统的集成应用,主持完成“上海市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专项”、“上海市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计划”、“上海市重点产业技术产学研联合攻关”等纵向课题多项,  主持开发的电站监控系统已经在国内多家水电站、热电站和大型变电站推广应用。2项科研成果通过上海市经委鉴定,分别于2005年、2007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编《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完成上海市轨道交  通重大专项课题“上海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资源共享及网络优化”,其成果已经在上海轨道交通建设中实际应用。目前主要从事分布式发电的电网接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