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招生] [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西南民族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西南民族大学考研难吗] [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院] [西南民族大学考研群] [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费] [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辅导] [西南民族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美学介绍
本专业是在2011年优化整合了学校文艺学、哲学、文化学、民俗学、影视学、传媒学等学科或专业的人才与学术资源而建立的,2012开始招生。导师组师资力量雄厚,其各自的研究和主攻方向相互配合,有很强的学术拓展能力,学术梯队合理。现拥有教授5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2人,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校。导师组成员教学及科研能力强,学术成果丰硕。近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社科项目6项,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在各类权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科研论文百余篇。
本专业一方面致力于研究与传授中西美学、文艺学、文化学、民俗学、影视学及传媒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方法,把文化艺术门类中美的创造、设计、评论、传播、接受以及审美教育等内容作为教学和科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致力于对我国少数民族(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美学的研究,运用跨学科交叉、与汉民族比较、融合式的研究方法,争取开拓出民族美学研究新的天地。
主要研究方向:1、中国/西方美学;2、文艺/文化美学;3、民俗/民族美学;4、影视/传媒美学。
中国/西方美学研究方向:注重从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不同视角出发,结合中西文化艺术实践,深入比较探讨中西美学的精神实质、理论架构和思想观点,从而使中西美学的研究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文艺/文化美学研究方向:注重研究文艺作品这一独特形态的精神产品的审美的价值、功能和结构,同时,又注重将审美文化与宗教文化、大众文化、时尚文化、视觉文化等领域的文化现象结合起来加以考察。特别强调综合运用中西哲学、文艺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心理学、影视学及传媒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使审美文化的研究具有涵盖人文各学科的广阔视野和丰富内涵。
民俗/民族美学研究方向:注重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审美活动,探究各民族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中积淀形成的独特的审美心理、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及其审美模式,揭示不同民族对人类审美领域的贡献。由于民族美学是由民族学和美学形成的交叉学科,因此研究中加强了与民族学、民俗学和人类学等学科的联系。
影视/传媒美学研究方向:既注重研究影视艺术的审美特性,影视艺术的规律,尤其是影视语言,影视思维,还包括影视艺术所包涵的思想,影视艺术与现实、与社会和人的关系等内容;又注重研究传播活动中的审美现象、传播活动中如何利用美的规律、使传播活动体现美的特征。
本专业多年来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成熟的培养方式,注重理论思维、文化批评实践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本专业的毕业生,适合在高等院校或中等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也适合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宣传、出版、管理及其它相关工作。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民族文学与新闻传播学介绍
民族文学与新闻传播学是揭示民族文化、民族文学和新闻传播学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与实务的专业学科。它将汉语言文学、民族学和新闻学有机结合,重在系统研究民族文化、民族文化通过媒介进行传播的方式、内容和过程,并对新闻的生产与传播、各种媒介环境与经营管理,以及信息与舆论等事业方面的理论和实务进行深入探究。
本学位点2013年开始招生,现已有研究生23人(含已毕业的5人),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7人,其中博士9人、硕士2人,具有合理的学科结构和学缘结构,导师组研究成果丰厚,在指导研究生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经验。
学科点注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建设,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文风;重视学生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科点通过本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中国文化素养、熟悉民族政策和民族文化、有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和较系统的新闻传播知识、技能,有独立从事新闻传播或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或文化工作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技术。学生毕业后能在党政机关、新闻宣传部门、舆论研究机构、文化部门、广告公司及其他信息咨询服务机构、教学科研等单位从事文秘、新闻采编以及媒介经营管理、舆论分析研究、民族宗教部门、文化开发、广告文案创作、中文信息传播咨询、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实际工作,成为复合型的民族文学与新闻传播学方面的专门人才。
本学科主要培养方向有3个,分别为民族文化与新闻传播、民族影视艺术传播、传媒应用与实践。
(一)民族文化与新闻传播
该方向需熟知民族文化与新闻传播学的理论范畴、术语,系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新闻传播的相互关系,新闻传播的规律和文化事业的经营,新闻传播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探讨新闻传播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民族影视文化传播
影视文化传播方向是对影像符号、各种节目形态作整体性的研究。它跨多种学科,如:哲学美学、社会学、传播学、人类学、新闻学、心理学、影视理论。研究范围广阔而深透,是电视新理念、新观念、新社会文化现象的研究。
(三)传媒应用与实践
传媒应用与实践,主要培养具有研究和应用各种新闻传媒的人才。该方向指民族文化信息传播,新闻传媒报道、经营、管理等新闻业务,以及舆情和危机处理,这是新闻传媒生存的根本。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介绍
当今全球随着殖民帝国的解体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勃兴,加之国际间人口流动频繁,多元文化碰撞以及后殖民理论研究的推动,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学呈现出多元发展、互动交流的态势,世界文坛的格局正逐渐改变着。以拉美文学、非洲文学为代表的全球各民族文学的崛起和英语后殖民文学的兴起,成为当代世界文学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从属于世界民族文学潮流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有着突出的成就并在其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置于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与外国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特别是与境外非欧美白人文学,如拉美文学、黑人文学、印度文学、日本文学等的比较研究,使得这一专业具有了独特而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运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教学与研究,并对少数民族文学与外国文学、少数民族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世界少数族裔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和比较文学的繁荣发展均具有独到的理论创新价值和学科建设意义。该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以及学历学缘结构均较合理的学术队伍,能持续开展本学科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完成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该专业研究方向稳定、学科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所设研究方向在全球化语境和西部大开发形势下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特别是西南民族地区“三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在全国相关专业和学术研究领域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一定的影响。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当代少数民族高级专门人才。
要求培养对象掌握从事研究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深入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学术发展态势和取得的最新成果,具备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必须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的操作运用。学位获得者可在一般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可在相关的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外事及党政管理等部门工作。
三、研究方向
本专业分为四个研究方向:
1、中外文学比较研究
2、中国多民族文学比较研究
3、世界少数族裔文学比较研究
4、文学人类学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介绍
我校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点于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1999年正式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系我校建立较早的硕士点之一,也是四川省建立较早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点之一。本硕士点设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三个研究方向。
本硕士点既加强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的学习,注重与文艺学、比较文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新兴学科的研究,又重视文学批评新方法、新视野的求索,致力于寻找新的教学和科研的生长点,并且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加强科研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力争将培养对象造就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课程设置强调厚基础、强专业、精方向、重创新,要求毕业生掌握从事研究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发展方向和最新成果,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的运用。学位获得者可在一般院校或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可在相关的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党政机关、企业管理等部门工作。
本点发展历史较长,师资力量雄厚。历经20世纪50至80年代老一辈学者的开拓,成为一个强势专业,1980年,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成立,刘元树教授被选为会长,他退休卸任后,徐其超教授继之。硕士点现任导师是李光荣、王进、涂鸿、吴雪丽、罗庆春、彭超等,在六位导师中,有三位被选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闻一多研究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该点导师主持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研究》、《“寻根话语”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境遇》两项,在研《西南联大文学作品编目索引与综合研究》,参加完成《16至20世纪的越南汉籍与中越文学交流》、《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形成》、《宋代诗学“活法”说论——兼论中国古代诗法理论》等多项;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西南联大的艺术成就与艺术教育研究》、《民族书写与当代文学建构》、《性别、族群、代际多维视野下的新世纪乡村叙事研究》等多项,主持完成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朱自清、闻一多教育思想研究》、《艺术教育与大学生的艺术创造——以西南联大为例》、《独语与对话中的巴蜀当代民族文学研究》、《1980年代以来文学中的‘西藏书写’与当代文坛的对话研究》等多项;完成学校科研项目若干项。
近些年来,该点导师在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民族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省级及台湾的出版社出版了学术专著和文献整理《季节燃起的花朵——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研究》、《民国文学观念:西南联大文学例论》、《西南联大文学作品选》、《西南联大与中国校园文学》、《民俗学概论》、《诗艺文心——当代台湾诗歌散文论略》、《苏童小说论》、《文化寻根与本土中国》、《文化嬗变中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诗经选粹》、《文化与中国现代小说》、《民国校园文学高峰》、《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现代性构建》等20余本,编写教材6套,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新文学史料》、《民族文学研究》、《文学理论与批评》、《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辑刊》、《文艺理论研究》、《当代文坛》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在一般刊期及韩国《韩中言语文化研究》、台湾《国文天地》等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
本硕士点导师的学术成果获省部级社科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6项,优秀奖多项。教学获省级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
目前,本硕士点的导师队伍形成了年龄、知识、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又正值学校发展的大好时机,大家将抓住机遇,努力奋进,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人才,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1987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并于1987年开始招收首届硕士研究生,为学校首批建立的三个硕士点之一。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一支学术造诣深,学历层次高,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
硕士点在老一辈学者的影响下,求真务实﹑勤于探索,出现了一大批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本硕士点教师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羌族文学史》、《九寨黄龙一线旅游资源调查》、《新时期四川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巴蜀文化大典》、《西南文学文献》等国家和四川省级重点科研项目。2003年以来共出版专著15部,古籍整理著作5部,在《文学遗产》、《文史知识》、《学术月刊》、《中国文学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在学术界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反响。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学兼优,以中国古代文史文献学基础训练为根本,具有坚实的专业素养和较广博的知识视野,较强的独立研究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述能力,以及研读、思辩、学以致用的学风,能在较高层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教、科研、新闻、出版、旅游,文博等文化部门所需的高级专业人才。毕业生分布广泛,深受好评,还有的毕业生考上北大、北师大等名校博士生。
目前该专业设先秦两汉文学、汉唐文学、古代文论、汉文字文献与民族文学四个研究方向。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介绍
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的二级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设有中国古典文学文献、中国古典文献与传统文化、民族古籍与文化遗产保护三个专业方向。该专业以文新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的师资力量为主,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1人。
本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应掌握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础理论,熟知古籍文献研究的方法,具有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教学及研究的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新闻出版、图书馆、博物馆以及民族工作部门从事相关工作。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介绍
200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我校设立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该硕士点现有教授4名,副教授2名,讲师2名,其中5名获得博士学位,3名获得硕士学位,师资力量雄厚,已形成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优秀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该硕士点的领衔导师为周作明教授。
该二级学科下设文字学、训诂学、汉语史、中古及近代汉语、词义学与辞书学、现代汉语等6个研究方向。现任导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和良好的学术道德,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4项,主持教育部及四川省人文社科项目5项,主持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4项,其他校级重点科研项目10余项。在《中国语文》、《语言学论丛》、《中国史研究》、《汉语史学报》等国内外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250余篇,出版专著12部、编著14部、专业教材5部,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编,10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H1)全文复印。论著先后获“王力语言学奖”二等奖一次,四川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三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该专业导师在文字、训诂,尤其是在敦煌吐鲁番文献及传世道教经典的整理及语言研究上形成了较有特色的研究专长,有较好的学术影响。除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外,本专业导师王启涛教授先后担任“百家讲坛”、“中国教育电视台”等的主讲人,在传播文化、服务社会方面也做出了应有贡献。
培养方式、目标及就业前景:本专业从各类语言材料出发,关注国内外语言学研究动态,在对语言材料的分析解读中,夯实学生在文字、词义、训诂、语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过硬的学术素养,提升其理解及运用语言的能力,为中小学语文教学、大学古代汉语及相关课程教学、政务文书写作、文史工作及博士培养输送优秀人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贡献力量。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介绍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理论和语言理论实际应用的一个学科,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点学科,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于2011年设立,2012年开始招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语言应用人才。
该硕士点导师队伍有教授3人(邓文彬、叶南、袁嘉),副教授2人(刘云峰、周序林),师资队伍实力雄厚。领衔导师为邓文彬教授。该硕士点设立四个研究方向:1.对外汉语;2.语言文字应用与规范;3.语言学史;4.语言学理论。
该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具有坚实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状况和发展趋势;具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进行本专业的科研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借助词典阅读专业论著和处理外文资料。学位论文应有新的见解和一定的学术价值。毕业后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教学和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够胜任高等院校本专业及相关科研单位的教学科研工作,能够胜任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也可从事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党政管理等部门和涉外机构的相关工作。
该硕士点设立四个研究方向:1、对外汉语;2、语言文字应用与规范;3、语言学史,4、语言学理论。它们各自研究的内容和培养目标如下:
1、对外汉语
对外汉语方向主要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方法,探索和发现对外汉语教学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在课程教学大纲、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汉语学习以及能力评估和水平测试等方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胜任对外汉语教学和科研工作。
2、语言文字应用与规范
语言文字应用与规范方向主要研究语言文字在应用领域的各种问题,如广告语言、法律语言、公务语言、商务语言、新闻传媒语言、网络语言等,注重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研究,注重研究语言文字的规范,为各行各业培养高级语言应用人才。
3、语言学史
语言学史方向主要研究国内外语言学发展的历史,总结语言学发展的成就和得失,探索语言学发展的正确道路,培养学生研究语言学史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胜任语言学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4、语言学理论
语言学理论方向主要研究普通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研究现代语言学的性质、特点、发展动态和趋势,掌握现代语言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并具有初步的研究能力,特别是具有运用现代语言学的各种理论和方法,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的初步能力。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艺学专业介绍
文艺学专业是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有一支学历层次高、学术造诣深的学术群体,其学术研究在国内同行中有相当的影响。该专业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人。本学科授课教师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有较为合理的学缘结构。该学科始终以提升专业研究的综合实力为目标,注重科研立项,突出研究特色,取得了显著成绩。本学科教师出版学术专著、教材20余部,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300余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20多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多项,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目前该专业主要设有中国文化与文论、比较诗学、文艺美学、多民族文学理论等四个研究方向。开设有中国古代文论史、西方文论史(19世纪以前)、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史、西方美学思想史(19世纪以前)、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史、文化研究专题、现代西方文论史、现代西方美学史、古代文论专题研究、古代文学思想专题研究、历代诗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等专业课程。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高级职称教师比例达59.65%。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96%。40岁以下专任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中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4人。学院教学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学院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50余部,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2项、重点2项,其它项目3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4项。学院先后主办了第四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首届羌族文学研讨会、四川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暨新闻传播教育研讨会等,在国内外均产生重大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