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苏州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0苏州大学研究生招生简章] [苏州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苏州大学考研难吗] [苏州大学研究生院] [苏州大学排名] [苏州大学考研群] [苏州大学研究生学费] [苏州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招生

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技术硕士简介

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5211
一、专业领域简介
本学科自1984 年建设至今,已成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和江苏省品牌专业。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本学位点目前拥有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1 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 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35个,国际联合合作实验室1 个,苏州市重点实验室3 个。
本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50名,教授13名,副教授20名,有博士学位教师28名,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省“双创人才”1名,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名,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4人次,省“6大高峰人才”3人。其他包括院士、杰青、图灵奖获得者等在内的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10名。参与本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教学与指导的行业教师25人。
近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1项,面上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14项,科研到帐总经费超过4541万,其中省部级以上纵向项目到帐经费2867万,获省部级教学、科研奖2项,获软件著作权登记192项,受理申请发明专利100项。近5年来,培养毕业硕士生316人。
二、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培养适应市场需要、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基本要求是: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动向,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具有必要的从事软、硬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以及独立从事项目设计、组织、开发和管理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撰写外语资料的能力和进行国际化交流的能力。
三、学习年限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分为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培养环节和非学位课程四个模块,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总学分不少于33学分。
公共课程(10学分):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设时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第一学期
自然辩证法 18 1 第一学期
工程伦理 18 1 第二学期
硕士基础英语 54 3 第一学期
硕士专业英语 54 3 第二学期
专业核心课程(不低于6学分):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设时间
具体数学—组合数学 54 3 第一学期
算法设计与分析 54 3 第一学期
培养环节(8学分):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设时间
专业实践 / 4 第三~四学期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1 第三学期
中期考核 / 1 第四学期
学术活动 / 2 第一~四学期
非学位课程:(不低于9学分)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设时间 备注
机器学习 54 3 第二学期 至少选修三门、不低于9学分
中文信息与大数据处理 54 3 第二学期
计算语言学 54 3 第二学期
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 54 3 第二学期
强化学习理论与应用 54 3 第二学期
智能化软件质量保证 54 3 第二学期
计算机网络新技术 54 3 第二学期
图论及其应用 54 3 第二学期
形式化方法 54 3 第二学期
数字媒体与人机交互技术 54 3 第二学期
图像处理 54 3 第二学期
生物信息学概论 54 3 第二学期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54 3 第二学期
李群机器学习引论 54 3 第二学期
核机器学习 54 3 第二学期
图像与视觉计算 54 3 第二学期
模式识别 54 3 第二学期
动态模糊逻辑及应用 54 3 第二学期
并行与分布式系统 54 3 第二学期
空间数据库概论 54 3 第二学期
图数据管理 54 3 第二学期
 
五、培养环节
1、专业实践(4学分)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面向行业领域进行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在课程学习阶段融入解决专业实际问题能力训练后,研究生须到行业或企业实际部门实习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非全日制定向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可结合自身工作岗位任务开展。
2、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50篇以上的文献资料,全面了解本人主攻研究方向的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研究题目,并作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的开题报告原则上在第三学期完成,开提报告时组织3-5名相近领域专家进行不少于30分钟的答辩,通过投票有三分之二同意方可通过开提报告。开题报告审核通过后至少一年方可申请答辩。
3.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包括研究生自评总结、课程学习情况审核、学位论文进展情况检查以及导师对研究生政治思想表现、学习和科研能力的评定,最终由研究生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作出综合评定意见。
硕士生应在开题后一学期完成中期考核,根据中期考核评定意见,决定是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中期考核主要针对硕士生开提报告题目内容的研究进展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分进度正常﹑进度滞后和没有按计划执行3种情况,对进度滞后的硕士研究生给以提示,对没有按计划执行的硕士研究生劝其延期或改成硕士研究生毕业总结论文。
4.学术活动
硕士生在读期间应至少选听30次学科进展类讲座。
5.科研记录
根据《苏州大学研究生科研记录规范暂行管理办法》(苏大研[2018]67号)文件规定,学生应做好科研记录工作,并在论文开题、中期考核、答辩前提交科研记录本供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考核小组和答辩委员会查阅、质疑。
研究生在申请答辩前必须注明论文中的所有数据和资料在科研记录中的具体页码位置。并与导师同时签署毕业论文和学位论文所有数据的真实性和原创性的承诺书,承诺书递交各培养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存档后方可启动答辩申请。未提交符合要求的科研记录本和承诺书的不允许参加答辩。
六、科研与学位论文
1.科研要求
获授权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至少1项(研究生排名第一,或研究生排名第二而导师排名第一);或者达到学术型硕士申请学位的科研要求(在SCIE期刊上发表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至少1篇(第一作者,以正式录用通知为据);或在CCF列表中的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A/B/C类均可)上发表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至少1篇(第一作者, B/C类应为长文,A类可为短文,网络见刊);或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主编)所规定的核心期刊上发表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至少1篇(第一作者,以正式录用通知为据))。
统计时限与署名要求:申请学位科研成果的统计时限为攻读相应学位期间。申请学位的科研成果,应以苏州大学(英文名为Soochow University)为第一署名单位,并注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位申请人应为第一作者(具体指标中另行注明者除外)。
2.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学位论文是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鼓励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的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
学位论文应密切结合实际,能够体现综合运用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手段,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体现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学位论文的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论文,也可以是工程设计、专题研究成果或是高水平(质量)的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但不能是实际工作的简单总结。
论文正文一般应不少于2万字。学位论文必须有一定的工作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1年。
七、毕业与学位申请
研究生实行毕业与学位申请制。申请的研究生每年3月15日、9月15日前向培养单位提交申请毕业与学位的申请。
申请者需符合:
1.修完培养方案中制定的课程,修满规定的学分。
2.达到授予学位的科研成果的基本要求,详见相关规定。
3.完成培养环节规定的各项要求。
4.完成学位论文、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硕士简介

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5212
一、专业领域简介
本学科自上世纪90 年代成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授权点之后,2012 年、2013 年成为全国首批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同时软件工程本科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本学科已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2003 年与中创软件工程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苏州大学-中创软件工程学院;2010 年与韩国又松大学联合建立了苏州大学-又松大学软件外包研发中心。
本学位点目前拥有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35个,国际联合合作实验室1个,苏州市重点实验室3个。
本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52名,教授13名,副教授25名,有博士学位教师33名,其中中组部“QR”特聘专家2名,省特聘教授1名,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名,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人。其他包括院士、杰青、图灵奖获得者等在内的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10名。参与本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教学与指导的行业教师26人。
近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军口863子项目4项,面上项目31项,省部级项目9项,科研到帐总经费超过3141万,其中省部级以上纵向项目到帐经费2161万,获省部级教学、科研奖2项,获软件著作权登记232项,受理申请发明专利80项。培养毕业硕士生174人。
二、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培养适应市场需要、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基本要求是: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动向,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具有必要的从事软、硬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以及独立从事项目设计、组织、开发和管理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撰写外语资料的能力和进行国际化交流的能力。
三、学习年限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分为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培养环节和非学位课程四个模块,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总学分不少于33学分。
公共课程(10学分):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设时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第一学期
自然辩证法 18 1 第一学期
工程伦理 18 1 第二学期
硕士基础英语 54 3 第一学期
硕士专业英语 54 3 第二学期
专业核心课程(不低于6学分):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设时间
具体数学—组合数学 54 3 第一学期
算法设计与分析 54 3 第一学期
培养环节(8学分):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设时间
专业实践 / 4 第三~四学期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 1 第四学期
中期考核 / 1 第五学期
学术活动 / 2 第一~五学期
非学位课程:(不低于9学分)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设时间 备注
机器学习 54 3 第二学期 至少选修三门、不低于9学分
中文信息与大数据处理 54 3 第二学期
计算语言学 54 3 第二学期
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 54 3 第二学期
强化学习理论与应用 54 3 第二学期
智能化软件质量保证 54 3 第二学期
计算机网络新技术 54 3 第二学期
图论及其应用 54 3 第二学期
形式化方法 54 3 第二学期
数字媒体与人机交互技术 54 3 第二学期
图像处理 54 3 第二学期
生物信息学概论 54 3 第二学期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54 3 第二学期
李群机器学习引论 54 3 第二学期
核机器学习 54 3 第二学期
图像与视觉计算 54 3 第二学期
模式识别 54 3 第二学期
动态模糊逻辑及应用 54 3 第二学期
并行与分布式系统 54 3 第二学期
空间数据库概论 54 3 第二学期
图数据管理 54 3 第二学期
 
五、培养环节
1、专业实践(4学分)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面向行业领域进行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在课程学习阶段融入解决专业实际问题能力训练后,研究生须到行业或企业实际部门实习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非全日制定向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可结合自身工作岗位任务开展。
2、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撰写学位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50篇以上的文献资料,全面了解本人主攻研究方向的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研究题目,并作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的开题报告原则上在第三学期完成,开提报告时组织3-5名相近领域专家进行不少于30分钟的答辩,通过投票有三分之二同意方可通过开提报告。开题报告审核通过后至少一年方可申请答辩。
3.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包括研究生自评总结、课程学习情况审核、学位论文进展情况检查以及导师对研究生政治思想表现、学习和科研能力的评定,最终由研究生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作出综合评定意见。
硕士生应在开题后一学期完成中期考核,根据中期考核评定意见,决定是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中期考核主要针对硕士生开提报告题目内容的研究进展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分进度正常﹑进度滞后和没有按计划执行3种情况,对进度滞后的硕士研究生给以提示,对没有按计划执行的硕士研究生劝其延期或改成硕士研究生毕业总结论文。
4.学术活动
硕士生在读期间应至少选听30次学科进展类讲座。
5.科研记录
根据《苏州大学研究生科研记录规范暂行管理办法》(苏大研[2018]67号)文件规定,学生应做好科研记录工作,并在论文开题、中期考核、答辩前提交科研记录本供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考核小组和答辩委员会查阅、质疑。
研究生在申请答辩前必须注明论文中的所有数据和资料在科研记录中的具体页码位置。并与导师同时签署毕业论文和学位论文所有数据的真实性和原创性的承诺书,承诺书递交各培养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存档后方可启动答辩申请。未提交符合要求的科研记录本和承诺书的不允许参加答辩。
六、科研与学位论文
1.科研要求
获授权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至少1项(研究生排名第一,或研究生排名第二而导师排名第一);或者达到学术型硕士申请学位的科研要求(在SCIE期刊上发表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至少1篇(第一作者,以正式录用通知为据);或在CCF列表中的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A/B/C类均可)上发表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至少1篇(第一作者, B/C类应为长文,A类可为短文,网络见刊);或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主编)所规定的核心期刊上发表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至少1篇(第一作者,以正式录用通知为据))。
统计时限与署名要求:申请学位科研成果的统计时限为攻读相应学位期间。申请学位的科研成果,应以苏州大学(英文名为Soochow University)为第一署名单位,并注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位申请人应为第一作者(具体指标中另行注明者除外)。
2.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学位论文是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论文工作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鼓励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单位,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的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论文研究方向,成立指导小组。
学位论文应密切结合实际,能够体现综合运用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手段,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体现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学位论文的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论文,也可以是工程设计、专题研究成果或是高水平(质量)的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但不能是实际工作的简单总结。
论文正文一般应不少于2万字。学位论文必须有一定的工作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1年。
七、毕业与学位申请
研究生实行毕业与学位申请制。申请的研究生每年3月15日、9月15日前向培养单位提交申请毕业与学位的申请。
申请者需符合:
1.修完培养方案中制定的课程,修满规定的学分。
2.达到授予学位的科研成果的基本要求,详见相关规定。
3.完成培养环节规定的各项要求。
4.完成学位论文、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师资

师资概况
 学院拥有一支教育理念先进,研究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160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53人,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40余人。教师中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人、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多人次获得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和“333高层次人才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等称号。
 
 
 
(数据截至2016年12月)

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重点学科介绍

 
学科名称:江苏省软件工程重点学科
 
学科带头人:李凡长  教授
 
1、学科特色:本学科以“认知软件理论与方法”为特色方向。该方向充分利用认知科学﹑人工智能、数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等多学科和软件工程学科的交叉优势。(1)首次提出了李群机器学习系统理论与方法,为软件智能化提供了新理论和新方法。作为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图书”首次出版了关于“李群机器学习”的2部专著。同时引领了国外学者的研究方向,如麻省理工学院(MIT)的Chinmay Hegde、卡内基美隆大学(CMU)的Sankaranarayanan、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的Richard Baraniuk、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Jascha Sohl-Dickstein等人也相继开展了关于李群机器学习方面的研究工作。(2)首次提出了动态模糊逻辑系统理论框架,发展了模糊逻辑的研究内容,为软件形式化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在国内外首次出版了动态模糊逻辑系列学术专著5部,其中2008年出版的《Dynamic Fuzzy Logic and Its Applications》专著于2011年在《ACM SIGACT News》进行了书评报导,也得到了模糊数学创始人美国工程院院士Zadeh教授的认可。目前已获IEEE CS Granular Computing Steering Committee Pioneer Award(该类奖项2014年全球共奖3个人,另外2人分别是美国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学者)、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14)、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1998年)各1项,已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7部。取得的学术成果形成了研究生54学时的“李群机器学习”、“动态模糊逻辑及应用”、“动态模糊机器学习”3门独立新课程。
 
 
 
2、学科优势:本学科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基础和苏州软件资源优势,经过“十二五”建设取得的学科优势主要表现在:(1)团队得到了快速发展,如目前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院士、杰青、图灵奖获得者等在内的名誉教授、客座教授等兼职教授20名。(2)科研项目明显增多,如近5年来,承担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主持2项,参与2项)、面上(青年)项目34项等。(3)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如在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Information Scienice、Knowledge-Based System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15篇。
 
  
 
学科名称:江苏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重点学科
 
学科带头人:周国栋  教授
 
1、学科特色:本学科以“中文信息处理和自然语言理解”为特色方向。该方向早期在钱培德教授带领下,从1985年起开始研究中文信息处理技术,1992年与香港上市公司南联集团联合建立了纵横汉字信息技术研究所并成功运行至今,在电脑中文化和中文电脑化的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了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科发展目标,根据学科发展需求,2006年和2012年从新加坡分别引进周国栋教授、张民教授及团队后,团队得到了快速发展。近4年来,该团队在自然语言理解理论研究方面,又取得了长足进展。团队围绕语义分析和篇章理解等语言理解基础研究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完成863计划项目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相关成果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本方向已经形成全国知名的研究团体。
 
 
 
2、学科优势:本学科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基础和苏州软件资源优势,经过“十二五”的建设,学科得到了较快发展,形成了明显优势,主要表现在:(1)团队得到了快速发展,如近5年引进教师17人(其中柔性引进院士1人、教授3人、博士10人),新增博士生指导教师6人,新增硕士生指导教师13人。(2)科研项目明显增多,如近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其中主持1项、参与1项)、面上项目34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6项,科研到帐总经费超过4570万,其中省部级以上纵向项目到帐经费2425万。(3)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如在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78篇。
 

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点简介

硕士点
一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软件工程(0835)、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
 
专业学位硕士点:计算机技术(085211)、软件工程(085212)

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
 
江苏省苏州市十梓街1号158信箱,215006
 
办公地点:
 
江苏省苏州市干将东路333号,苏州大学理工楼
 
联系电话:
 
学院办公室:
 
0512-65113107
 
 
 
学院传真:
 
0512-65241071
 
 
 
E-mail:
 
scst@suda.edu.cn
 
 
 
成教招生咨询:
 
0512-65112439
 
 
 
培训部:
 
0512-65111269
 
 
 
 
 
 
 
研究生招生咨询:
 
0512-65241203
 
 
 
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0512-65241079
 
 
 
学生工作办公室:
 
0512-65113104
 
 
 
团委:
 
0512-6511267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简介

苏州大学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至今已33年,是江苏省较早开设计算机的专业之一。1987年应苏州市社会发展需要组建工学院,2002年正式成立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院秉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校训和“厚德博学、敬业求真”的院训,形成了从本科、硕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硕士点和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2个专业硕士点)、博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到博士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2个流动站)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已为国家培养了8000余名信息产业的高端人才,成为长三角区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科建设优势明显。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2个江苏省优势学科,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网络空间安全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大数据智能工程实验室。
 
学院现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万计划”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软件工程(“双万计划”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及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人工智能(2020年新增专业)3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双双通过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院软件工程学科评估结果为A-,计算机科学学科在ESI排名中进入全球前1%。
 
目前,学院共有全日制学生2003人,其中本科生1499人、硕士研究生459人、博士研究生45人。
 
师资雄厚结构合理。学院现有教职工157人,其中,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人才项目专家5人(“国家QR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人、“国家青年千人”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1人)。
 
学院有教授31人,副教授45人,博士生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56人。教师中“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人、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多人获得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和“333高层次人才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等称号。
 
科研氛围浓厚。近五年,学院教师获的国家项目85项,省部级项目25项,市厅级项目40项,年均科研经费1100余万元;发表CCF A类期刊/会议论文60篇,CCF B类期刊/会议论文140篇,CCF C类期刊/会议论文195篇,SCI 一区论文7篇、二区论文64篇,三四区论文123篇,发表论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4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36项,获得转件著作权899项。
 
人才培养环境优越。学院教学科研条件先进、实践环节渠道多。现有包括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苏州大学—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苏州大学IT校企合作联盟(包括微软、西门子、百度在内的74家企业)。
 
教学方法特色鲜明。学院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宗旨,组建了“人工智能实验班”、“卓越班”、“图灵班”,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开阔、专业精深、勇于创新的高水平拔尖人才;
 
积极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以“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模式进行教学改革,依托产学研平台有序落实“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组建了校企合作创新实验室,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推行本科生“双导师”制度的实践教学模式,安排高校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本科生实践课题研究,实现了教学和社会需求的完美结合。
 
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近3年来,学院邀请美国布法罗州立大学、美国蒙特克莱尔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讲学100余次;除学校设立的本科生海外交流奖学金外,学院设立专项经费资助研究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出国(境)短期学习。60余名学生赴上述国家和地区参加研修和学术交流;学院还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知名高校有学生互派计划或联合培养项目,为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开辟了渠道。
 
奖励帮扶工作到位。学院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除国家和学校设立的奖学金以外,学生还会获得由学院校友捐赠“瑞翼奖学金”、“富强科技奖学金”、“楚莹奖学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除按照有关政策获评助学金以外,还可以通过参加学院安排的带薪实习获取报酬,实现解困与技能提高的双赢。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院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成果较好,近五年来,学院本科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共获包括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在内的省级以上(含省级)奖项534项,发表高质量论文43篇、获发明专利12个、获软件著作登记权42个。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过硬,就业率和就业层次高。本科毕业生年均有30%左右的学生读研或出国,本科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研究生就业稳定在100%,毕业生薪酬是全校最好的学院之一。
 
全院上下将以昂扬的姿态、开放的胸襟、全球的视野,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依托长三角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始终努力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学院。(以上数据截止到2020年3月1日)
 

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学介绍

一、学科简介
本学科自上世纪90 年代成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授权点之后,2012 年、2013 年成为全国首批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同时软件工程本科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本学科已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2003 年与中创软件工程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苏州大学-中创软件工程学院;2010 年与韩国又松大学联合建立了苏州大学-又松大学软件外包研发中心。
本学位点目前拥有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35个,国际联合合作实验室1个,苏州市重点实验室3个。专任教师52名,教授13名,副教授27名,有博士学位教师33名,其中中组部“QR”特聘专家2名,省特聘教授1名、省双创人才1名、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5名,其他包括院士、杰青、图灵奖获得者等在内的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20名。
近5年来,承担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主持2项,参与2项)、面上(青年)项目49项,其他省部级项目50项,科研到帐总经费超过7470万,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到帐经费达2277万,获省部级教学、科研奖3项,获软件著作权登记153项,授权发明专利39项。培养毕业硕士生123名。
二、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本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总体目标是: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根据国家重大发展需求,培养在信息技术及管理科学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科技﹑管理及教育等方面的创新型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及技术资源保证。
三、培养年限与培养方式
1.培养年限。硕士生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2.培养方式。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工作,系统掌握所在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以及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硕士生的培养采取指导教师个别指导或指导教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介绍

一、专业领域简介
本学科自1984 年建设至今,已成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和江苏省品牌专业。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本学位点目前拥有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1 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 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35个,国际联合合作实验室1 个,苏州市重点实验室3 个。
本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50名,教授13名,副教授20名,有博士学位教师28名,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省“双创人才”1名,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名,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4人次,省“6大高峰人才”3人。其他包括院士、杰青、图灵奖获得者等在内的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10名。参与本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教学与指导的行业教师25人。
近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1项,面上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14项,科研到帐总经费超过4541万,其中省部级以上纵向项目到帐经费2867万,获省部级教学、科研奖2项,获软件著作权登记192项,受理申请发明专利100项。近5年来,培养毕业硕士生316人。
二、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培养适应市场需要、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基本要求是: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动向,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具有必要的从事软、硬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以及独立从事项目设计、组织、开发和管理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撰写外语资料的能力和进行国际化交流的能力。
三、学习年限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分为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培养环节和非学位课程四个模块,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总学分不少于33学分。

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介绍

一、专业领域简介
本学科自上世纪90 年代成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授权点之后,2012 年、2013 年成为全国首批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同时软件工程本科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本学科已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2003 年与中创软件工程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苏州大学-中创软件工程学院;2010 年与韩国又松大学联合建立了苏州大学-又松大学软件外包研发中心。
本学位点目前拥有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35个,国际联合合作实验室1个,苏州市重点实验室3个。
本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52名,教授13名,副教授25名,有博士学位教师33名,其中中组部“QR”特聘专家2名,省特聘教授1名,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名,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人。其他包括院士、杰青、图灵奖获得者等在内的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10名。参与本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教学与指导的行业教师26人。
近5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军口863子项目4项,面上项目31项,省部级项目9项,科研到帐总经费超过3141万,其中省部级以上纵向项目到帐经费2161万,获省部级教学、科研奖2项,获软件著作权登记232项,受理申请发明专利80项。培养毕业硕士生174人。
二、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培养适应市场需要、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基本要求是: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动向,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具有必要的从事软、硬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以及独立从事项目设计、组织、开发和管理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撰写外语资料的能力和进行国际化交流的能力。
三、学习年限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分为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培养环节和非学位课程四个模块,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总学分不少于33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