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华南理工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华南理工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华南理工大学考研难吗]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华南理工大学考研群]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费]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辅导] [华南理工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

2020年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调剂通知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师资力量介绍

学院重视教学、科学队伍的建设,通过国际科技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和重视基础研究等途径强化学术团队建设和高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已形成以院士为领军人物、“领军人才”、“长江学者”、“国家优青”、“省杰青”等为梯队、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国际学术视野的雄厚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工107人,其中专任教师85人。学科队伍中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2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8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3人,珠江科技新星4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0人。专任教师中有正高职称34人、副高职称44人、中级职称7人。学院还积极从国外引进高级科研人才,聘请国内外著名的学者为兼职教授、荣誉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设置简介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采用“三段式”培养方式,即课程学习+企业实践+学位论文。课程学习一般应在1年内完成,企业实践一般不少于6个月,学位论文一般约1年。2.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其中一位导师来自培养学校,一般为第一导师;另一位导师为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专家或其他具有丰富工程实际经验和责任心强的技术专家。并根据学生的实践和论文方向,成立联合指导小组,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代码:430122)
 
本领域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既懂工程技术、又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在业务方面,制浆造纸工程硕士研究生应掌握制浆造纸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对实际生产过程进行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运作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承担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并且掌握一门外国语。
 
1、轻工技术与工程(造纸全日制)
 
研究方向:1.造纸技术与特种纸;2.制浆技术与环境保护;3.制浆造纸过程计算机模拟与控制;4.制浆造纸机械与设备;5.造纸湿部化学与过程控制;6.植物资源化学与生物质转化利用;7.印刷包装材料与印前图文处理。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学术型)专业设置简介

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代码:0822)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及“985工程”建设行列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由制浆造纸工程、制糖工程、发酵工程和淀粉资源科学与工程等二级学科组成。其中,制浆造纸工程和制糖工程学科均创建于1952年,分别于1960年和1962年招收硕士生,1981年和1984年获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至今均连续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发酵工程学科始建于1958年,1987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1991年建立全国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5年全国博士后流动站评估中获“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称号。
 
该学科近三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2篇,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科研论文2284余篇,SCI收录论文250多篇,EI收录论文339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5项;100余项成果实现产业化。
 
该学科近三年培养博士167名、硕士475名,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3篇,另有2篇获提名;获“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6篇。目前在读博士生154名、硕士生332名,毕业研究生一次就业率达到100%。多数毕业生已成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领导和教学科研单位学术带头人。
 
1、制浆造纸工程(学科代码:082201)
 
制浆造纸工程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211工程”、“985工程”、广东省人民政府重点建设的优势学科,拥有全国唯一的“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造纸与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该学科拥有一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联合国植物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等为代表的知识结构和年龄层次合理、创新与竞争意识强的高水平教学和科研队伍。
 
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植物资源化学与生物质高效转化利用、制浆化学与生物化学、造纸技术与特种纸、现代制浆造纸技术装备、制浆造纸清洁生产与污染控制、造纸湿部化学与过程控制、制浆造纸过程控制与能量优化、印刷包装材料与印前图文处理
 
2、生物质科学与工程(学科代码:0822Z2)
 
生物质是未来化学品、材料和能源的最主要的资源。生物质科学与工程专业就是以生物质资源的转化和高值化利用为研究方向,利用植物纤维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材料化学和物理,化学工程,能源工程和生物技术等知识,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质量人才培养。该学科有教授10人,由长江学者、中组部拔尖人才、珠江学者、长江学者青年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组成强大的科学团队。依托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植物资源化学与化工”创新团队,开展科学研究。
 
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植物纤维资源的分离化学与工程,生物质能源和化学品,纳米纤维素制备与改性,生物质基智能水凝胶,生物质基光电转化材料、电极材料、能源材料,生物质基碳纤维,生物质转化生物技术等。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联系方式

办公室主任:020-87112841
 
办公室副主任:020-87112625
 
实验室设备管理:020-87111147
 
科研秘书:020-87112625
 
组织人事秘书:020-87112841
 
本科生教务员:020-87111008
 
研究生教务员:020-87111147
 
本科生辅导员:020-87113844
 
研究生辅导员:020-87113844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华南理工大学的教学科研二级单位。学院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与华南理工大学同呼吸、共命运。1952 年,初设植物纤维纸制造学、糖品物工学、食品工学本科专业和造纸、制糖专修科专业。其后,专业名称不断变更,专业和学科所属系、院,几易其名,经历“四分四合”八个阶段,从属华南化工学院(1958 ~ 1962年)和广东化工学院(1970 ~ 1978 年)两个时期。现在的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在2015 年底由原轻工与食品学院中分离出来组建而成,其所在的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是首批进入国家“211 工程”及“985 工程”建设行列的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962 年起开始招收研究生,1984 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9 年获批建设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996 年获批建设造纸与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991年建立全国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于2005、2010、2015 年连续三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称号;2007年被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前三次学科评估中位列第一位,2016 年第四次学科评估被评为A+ 学科,2017 年进入教育部双一流大学重点建设学科,是华南理工大学四个重点建设学科之一。
 
   六十六载, 一代又一代轻工人辛勤耕耘, 共同绘就了一幅幅灿烂而恢宏的历史画卷, 谱写了一曲曲壮丽而辉 煌的教育乐章。我们培养出华南理工大学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制浆造纸学科全国第一位博士生, 几千多名优秀学 子从我们这里启航, 服务于社会, 成为祖国的栋梁; 我们拥有治学严谨、素质优良、薪火相传的教师队伍, 正是 如王宗和、梁文芷、陈嘉翔等为代表的一批全国知名的专家教授开创了学院专业和学科之先河, 为我们一个又一 个科研业绩的取得打下了坚实基础, 做出了卓越贡献......
 
   回顾过去, 我们倍感自豪; 展望未来, 我们信心满怀。“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的征程 上, 机遇与挑战共存, 传承与创新并重, 我们将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新的使命, 瞄准学科领域的科学问题和社会的 重大需求, 朝着办一流学科、育一流人才、出一流成果的目标迈进, 为华南理工大学实现国内双一流、世界知名 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我们坚信, 我们会凝心聚力, 厚德尚学, 自强不息, 务实创新, 追求卓越, 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