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南开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南开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南开大学研究生招生] [南开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南开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南开大学考研难吗] [南开大学研究生院] [南开大学考研群] [南开大学研究生学费] [南开大学研究生奖学金][南开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南开大学研究生辅导] [南开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南开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文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南开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南开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南开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南开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招生

南开大学文学院师资队伍

南开大学文学院现有在岗教师103人,其中教授43人(含博士生指导教师32人),副教授33人。有讲座教授1人,国家级名师1人;“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校讲席教授1人、杰出教授2人、英才教授1人。1人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1人获“天津市授衔专家”称号,6人获“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获霍英东基金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任秘书长,1人任教育部艺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南开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联系方式

  • 地址:天津市卫津路94号 南开大学范孙楼 邮编:300071
    Tel:0086-22-23508247 0086-22-23503515
    E-mail:wxy@nankai.edu.cn 

南开大学文学院简介

南开大学文学院是2000年末在原中国语言文学系和东方艺术系基础上重新组建的多学科综合性实体学院。根据新修订的学科分类,该院对应“文学”和“艺术学”学科门类,涵盖5个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设计学”、“美术学”和“艺术学理论”;有1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语言学(以上均兼招硕士生)及中国文学思想史、高等中文教育;此外,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新闻传播学,均按一级学科招生硕士生;同时招收“艺术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出版硕士”等专业学位硕士。
南开大学文学院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系、东方艺术系、传播学系、艺术设计系、文化素质教学部、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国际汉语教学中心和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语言研究所、性别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天津市重点研究基地)、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曹禺暨中国话剧研究中心、中国文字学研究中心、词汇学与词典学研究中心、比较语言学研究中心、视觉艺术研究中心、数字中国画创作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
南开大学文学院现有在岗教师103人,其中教授43人(含博士生指导教师32人),副教授33人。有讲座教授1人,国家级名师1人;“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校讲席教授1人、杰出教授2人、英才教授1人。1人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1人获“天津市授衔专家”称号,6人获“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获霍英东基金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任秘书长,1人任教育部艺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南开大学文学院拥有一流的教学科研设施:设有图书资料中心,藏书(含期刊)6万余种,涉及语言、文学、美术、书法、音乐、传播、设计等学科;除基本典藏外,以及时快捷的补充新出版图书期刊为特色;网络电子图书目录检索设施齐备,每周十多个单元对学生开放;另收藏有音像图书近千种。学院建有实验教学中心,下设视觉艺术、影视传播、中文数字文献、语音学等特色实验室,也担负专业实验课程教学;2005年、2006年两次获南开大学实验技术和实验管理一等奖,2007年获天津市优秀实验室称号,2012年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院还设有多媒体教室、研究生专用教室、留学生专用教室、艺术设计专业教室、影视传媒实践基地、艺术设计制作工场;东方艺术大楼内有教师画室、美术教室、范曾画室、古画临摹室、展厅、演播厅、录音室、茶道室等设施。
南开大学文学院现有本科学生近800人,硕士生、博士生450余人,另有外国留学生100余人。学院以“学术兴院、品格育人”为宗旨,持续举办面向学生的系列学术活动,如“初识南开”名师讲座(2002-),语言学沙龙(1999-),南开国学讲坛(2006-),博士论坛(2002-),思考者之家(2004-),文学自由坛(2005-),艺术沙龙(2006-),南开传播讲堂(2008-)等。每年应邀来院开办讲座的学者、艺术家多达数十人,多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或高级研讨班,与日本、韩国、新加坡、加拿大、德国、法国、荷兰、以色列、美国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十几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学术联系,定期与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等校交换本科生,对外交流十分活跃。该院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师生关系密切。学生专业学习成绩突出,在各类全国和专业类竞赛中成绩不俗。本科生免试推荐和考取研究生的比例高。除学校设立的各种奖学金外,学院还自设有面向本院本科生(部分奖学金种类同时也面向研究生)的多种奖学金,包括“迦陵古典文学奖助学金”、“范氏奖学金”、“蔡章阁奖学金”、“叶氏驼庵奖学金”、“吴志明传播学创新奖学金”、“润世奖学金”、 “永福奖学金”、“信善奖学金”等。
南开大学文学院是2000年末在原中国语言文学系和东方艺术系基础上重新组建的多学科综合性实体学院。根据新修订的学科分类,该院对应“文学”和“艺术学”学科门类,涵盖5个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设计学”、“美术学”和“艺术学理论”;有1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语言学(以上均兼招硕士生)及中国文学思想史、高等中文教育;此外,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新闻传播学,均按一级学科招生硕士生;同时招收“艺术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出版硕士”等专业学位硕士。
南开大学文学院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系、东方艺术系、传播学系、艺术设计系、文化素质教学部、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国际汉语教学中心和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语言研究所、性别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天津市重点研究基地)、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曹禺暨中国话剧研究中心、中国文字学研究中心、词汇学与词典学研究中心、比较语言学研究中心、视觉艺术研究中心、数字中国画创作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
南开大学文学院现有在岗教师103人,其中教授43人(含博士生指导教师32人),副教授33人。有讲座教授1人,国家级名师1人;“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校讲席教授1人、杰出教授2人、英才教授1人。1人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1人获“天津市授衔专家”称号,6人获“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获霍英东基金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任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任秘书长,1人任教育部艺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南开大学文学院拥有一流的教学科研设施:设有图书资料中心,藏书(含期刊)6万余种,涉及语言、文学、美术、书法、音乐、传播、设计等学科;除基本典藏外,以及时快捷的补充新出版图书期刊为特色;网络电子图书目录检索设施齐备,每周十多个单元对学生开放;另收藏有音像图书近千种。学院建有实验教学中心,下设视觉艺术、影视传播、中文数字文献、语音学等特色实验室,也担负专业实验课程教学;2005年、2006年两次获南开大学实验技术和实验管理一等奖,2007年获天津市优秀实验室称号,2012年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院还设有多媒体教室、研究生专用教室、留学生专用教室、艺术设计专业教室、影视传媒实践基地、艺术设计制作工场;东方艺术大楼内有教师画室、美术教室、范曾画室、古画临摹室、展厅、演播厅、录音室、茶道室等设施。
南开大学文学院现有本科学生近800人,硕士生、博士生450余人,另有外国留学生100余人。学院以“学术兴院、品格育人”为宗旨,持续举办面向学生的系列学术活动,如“初识南开”名师讲座(2002-),语言学沙龙(1999-),南开国学讲坛(2006-),博士论坛(2002-),思考者之家(2004-),文学自由坛(2005-),艺术沙龙(2006-),南开传播讲堂(2008-)等。每年应邀来院开办讲座的学者、艺术家多达数十人,多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或高级研讨班,与日本、韩国、新加坡、加拿大、德国、法国、荷兰、以色列、美国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十几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学术联系,定期与香港浸会大学、澳门大学等校交换本科生,对外交流十分活跃。该院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师生关系密切。学生专业学习成绩突出,在各类全国和专业类竞赛中成绩不俗。本科生免试推荐和考取研究生的比例高。除学校设立的各种奖学金外,学院还自设有面向本院本科生(部分奖学金种类同时也面向研究生)的多种奖学金,包括“迦陵古典文学奖助学金”、“范氏奖学金”、“蔡章阁奖学金”、“叶氏驼庵奖学金”、“吴志明传播学创新奖学金”、“润世奖学金”、 “永福奖学金”、“信善奖学金”等。


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谷峰导师介绍

谷峰
中国语言文学系
022-23503845转8414
gufeng@nankai.edu.cn
个人简介
谷峰,1983年3月生,河北石家庄市人。2001年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2005年获学士学位,2007年在南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10年在南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13年晋级副教授,2016年入选“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计划。曾经受邀参加在哥伦比亚大学(纽约,2007)、加州大学(洛杉矶,2015)、西华盛顿大学(贝灵厄姆,2017)、汉阳大学(首尔,2017)、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2018)举办的学术会议并报告论文。2017年12月,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前往华盛顿大学(西雅图)语言学系进修一年(学习句法学(本科)、历史语言学、句法理论(研究生)、语义学等课程,参与EdithAldridge教授举办的ModalsinArchaicandMedievalChinese学术工作坊并作英文报告)。担任《语言科学》、《南开语言学刊》、《语言学论丛》、《语文研究》、《古汉语研究》和InternationalJournalofChineseLinguistics等刊物匿名评审员,是“汉语语法史青年论坛”的发起者之一。获得中国语言学会“罗常培语言学奖”、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奖(2次)。
【研究领域】
汉语语法史语法化理论上古汉语语法研究汉语情态词研究汉语副词研究
【开设课程】
本科生: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语法研究、学术论文写作研究生:汉语史、语法化理论
【发表论文】
参加工作以来,发表论文12篇(其中CSSCI论文10篇,含中文学科一级权威期刊《中国语文》3篇,英文论文1篇):
《上古汉语“诚”“果”语气副词用法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语文》2011年第3期(一级权威,CSSCI)。
《“都”在东汉有没有语气副词的用法》,《中国语文》2015年第3期(一级权威,CSSCI)。
《上古汉语不确定语气副词的区分》,《中国语文》2016年第5期(一级权威,CSSCI)。(收入:张谊生主编《汉语副词研究论集》(第三辑),上海三联书店,2017年)。
《〈接触中的语言〉述评》,《南开语言学刊》总第18期(第一作者)(CSSCI)。
《汉语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研究综述》,《汉语学习》2012年第4期(CSSCI)。
《上古汉语语气副词“一(壹)”偏离预期功能的形成》,《语文研究》2012年第4期(CSSCI)。《汉语反预期标记研究述评》,《汉语学习》2014年第4期(CSSCI)。
《上古汉语“其”的祈使语气用法及其形成》,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第51辑(纪念专号),商务印书馆(CSSCI),2015年5月。
《“聚集”义动词“都”的形成及其语法表现》,《南开语言学刊》2015年第1期(CSSCI)。
《语言接触与蓄意演变》(SGThomason著,谷峰译,曾晓渝校),《语言学译林》创刊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7月。
《上古汉语语气副词的位序与分布》,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科《语言研究集刊》第18辑,上海辞书出版社(CSSCI),2017年5月。
《上古汉语谦敬副词的性质、范围和分类》,《澳门语言学刊》第49期,2017年6月。
IssuesontheAdverbqi其inArchaicChinese,InBarbaraMeisterernst(ed.)NewperspectivesonAspectandModalityinChineseHistoricalLinguistics.NewYork:SpringerNature,2018.
此外,发表的论文有:
《从《汇编宋》看总括副词“都”“皆”的历时兴替》,香港中文大学吴多泰中国语文中心《中国语文研究》第2期,2003年。
《唐宋时期“取”的两种虚词用法的再探讨》(第二作者),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汉语史学报》,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你说”变体的使用特征及其语法化》,《中国语文研究》第2期,2005年。
《说近代汉语“一VV……”格式的来源》,《中国语文研究》第1期,2006年。
《从言说义动词到语气词—说上古汉语“云”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7年第3期(语言学一级权威)。
《西方语法化理论概览》(上),《南开语言学刊》2008年第1期(CSSCI)。
《西方语法化理论概览》(下),《南开语言学刊》2008年第1期(CSSCI)。
《古汉语副词“方”的多义性及其语义演变》,《语言科学》2008年第6期(CSSCI)。
《基本词汇和语言演变》(汪锋王士元著,谷峰译),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编《语言学论丛》第33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
《从苗瑶语与汉藏语看上古汉语鼻冠音》(LaurentSagart著,谷峰译,曾晓渝校),《南开语言学刊》第2期,商务印书馆,2006年。
【出版著作】
《语法化的世界词库》(WorldLexiconofGrammaticalization)(BerndHeine和TaniaKuteva著,剑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二翻译、注释者),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出版)。
【特邀演讲】
文体与古代汉语副词研究,首届《中国语文》青年学者沙龙,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2012年。
OntheEmergenceoftheAdverbQi(其)AssociatedwithImperativeMoodinOldChinese,浙江大学青年语言学者论坛(首场),2013年。
利用同本异译资料研究佛经语法,第二届《中国语文》青年学者沙龙,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扬州大学,2014年。
“TheMultifunctionalAdverbZENG(曾)inArchaicChinese:ADiachronicAccount”(presentedinEnglish),InternationalSymposiumonTypologicalRegularityofSemanticChangeinGrammaticalization/Lexicalization,WesternWashingtonUniversity,Bellingham,U.S.(Chair:Prof.JanetZhi-qunXing),2017.
语气副词“曾”的历史演变,首届汉语语法史青年论坛,浙江大学,2016年。
谦敬副词的性质、范围和分类,第二届汉语语法史青年论坛,南开大学,2017年。
上古汉语“WH-+其+VP”中“其”的性质,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26届年会暨第20届中国语言与文化国际研讨会,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2018年。
【会议报告】
“你说”变体的使用特征及其语法化,第十三次全国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说近代汉语“一VV……”格式的来源,新世纪第三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从言说义动词到语气词—说上古汉语“云”的语法化,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15届年会,哥伦比亚大学,2007年。
虚拟口气与古汉语多功能虚词“其”,“中国语言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生国际学术研讨会,南京大学,2009年。
上古汉语“其”的祈使语气用法及其形成,第二届汉语副词研究学术讨论会,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IsDou(都)amodaladverbinEasternHanDynasty?”(presentedinEnglish)(34%acceptance),27thNorthAmericanConferenceofChineseLinguistics(NACCL-22)(Chair:Prof.HongyinTao),UniversityofCalifornia(UCLA),LosAngeles,U.S.,2015.
“都”在东汉有没有语气副词的用法,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23届年会,汉阳大学,2015年。
汉语认识情态副词的语用属性,第二届汉语主观化理论与汉语研究学术研讨会,渤海大学,2016年。
【主持课题】
天津市社科规划一般项目“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TJHY11-010)(已结项优秀)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上古汉语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研究”(NKZXB1249)(已结项)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同经异译与中古汉语语法演变专题研究”(14YJC740025)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语法化中的语法性及相关问题研究”(14CYY034)第一参与者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上古汉语语气副词研究”(16FYY007)
“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科研项目《汉语语气副词综论:句法层次、话语功能和历史演变》(2017年立项)
【奖励和荣誉】
工作以来重要的科研奖励有:
中国语言学会“罗常培语言学奖”(三等)(2012)
天津市第13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文学组第一名,天津市人民政府颁发,2013)
天津市第15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天津市人民政府颁发,2018)
南开大学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2012年度、2014年度、2016年度、2017年度)
南开大学“云林”奖教金(2012年度,2013年度)
工作以来的教学奖励有:
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古代汉语”教学团队成员
指导杨凯杰同学的论文《《论语》歧解研究——以《述而》、《阳货》为例》获得“2016年南开大学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荣誉称号
此外,其他荣誉奖励有:
天津市大学生数学竞赛南开大学二等奖(2002)
获香港大学中文系、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会及斯坦福大学东亚系举办“中文书评写作比赛”亚军(2004)
南开大学本科毕业生个人特殊成就奖(2005)
新世纪第三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金华)“语法新秀二等奖”(2005)
“叶氏驼庵奖学金及蔡章阁奖助学金”一等奖(2006、2007)
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十五届年会(IACL-15,纽约)“青年学者奖“(YSA)提名(2007)
南开大学文社科优秀成果奖(2008)
南开大学“人文科学青年学者奖”一等奖(2008)
南开大学“人文科学青年学者奖”三等奖(2008)

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郭昭军导师介绍

郭昭军,男,1974年生,湖北黄梅人。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大学本科、硕士,南开大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后。
主讲课程:现代汉语(本科)、语言学方法论(本科)、汉语精读(本科留学生)、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研究生)、应用语言学(本科、研究生)。
研究领域: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学和计算语言学等。
教材:国家汉办教材《体验汉语?文化篇》,第一编者,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主要论文:
《从具体语境看主谓谓语句的语义和表达问题》,南开大学中文系编《语言学论辑》(第四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关于“NP1+[P+NP2]+的+XP”词语串的两个问题》,《语文研究》2002年第3期。
《从“会2”与“可能”的比较看能愿动词“会2”的句法和语义》,中国语文丛书《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商务印书馆2003年。
《现代汉语中的弱断言谓词“我想”》,《语言研究》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4年第9期。
《意愿与意图——助动词“要”与“想”比较研究》,齐沪扬主编《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助动词“能”的多义性及其选择因素》,《语言学论丛》(第三十四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
《现代汉语必要类动词比较研究》,《汉语学报》2008年第1期。第一作者。
《助动词“要”的模态多义性及其制约因素》,《汉语学习》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
《“该”类助动词的两种模态类型及其选择因素》,《南开语言学刊》2011年第2期。
《说“同时”》,《汉语学报》2012年第1期。

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耿传明导师介绍

耿传明
中国语言文学系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022-23503846-8512
gengchuanming@nankai.edu.cn
个人简介
耿传明,1963年10月出生,山东省菏泽市人。1981年9月考入聊城师范学院英语系(今聊城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1985年7月本科毕业,获英美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考入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现代文学硕士学位,导师田仲济、袁忠岳教授。1988年7月毕业,获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至烟台师范学院(今鲁东大学)中文系任教,主讲中国现当代文学,先后任讲师、副教授。1996年9月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导师王晓明教授。1999年7月获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2000年7月至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任教。2003年11月晋升正教授,2006年开始担任博士生导师。2005年9月至2006年7月任韩国济州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在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ICS)作访问学者。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学术职务: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会小说分会理事
天津市梁斌研究会理事、副会长。
天津解放区文学研究会理事、副会长。
【开设的主要课程】
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本科基础课)
2、现代小说研究 (本科选修课)
3、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 (硕士研究生公选课)
4、20世纪文学研究概论 (硕士研究生课程)
5、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与文学史(博士研究生课程)
6、人文学术理论与研究方法 (博士研究生课程)
【科研概况】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和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从事科研工作以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英文刊物《中国文学研究前沿》)、《学术月刊》、《读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理论研究》等学术刊物、报纸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转载,出版专著九部,三次获天津市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获南开大学优秀社科成果奖十余次,学术著作《决绝与眷恋——清末民初社会心态与文学转型》2013年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学术论文代表作】
《天人关系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
《清末民初乌托邦文学综论》《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新华文摘》2008年第19期转载。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卷 2008年第12期全文转载。
Old State and New Mission:A Survey of Utopian Literature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Number.3, 2010,Sep .
( 英文刊物《中国文学研究前沿》2010年第三期。)
《清末民初小说中“现代性”的起源、形态与文化特性》 《文学评论》2010年第5期。
《50年代公共写作与私人写作中的周作人》《新文学史料》2008、2
《余华小说创作中的后人道主义倾向及其对鲁迅启蒙话语的解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7、3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8、3 ,收入《余华研究资料》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
(乙种) ,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新浪漫派文学的黑夜情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2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同年全文转载。
《无名书的人文关怀及其对宇宙文化心灵的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4
《严复的《天演论》与斯宾塞《进化论与伦理学》 《文艺理论研究》 1997、6
《清末民初社会心理的变异与文学兴替》《学术月刊》2007、4。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同年全文转载。
《将信念与知识分开——从严复的<天演论>说开去》《读书》1999、3
《在平和幽默的另一面────重 读老舍先生的猫城记》 《博览群书》1997、4
收入《风雨敲书窗——<博览群书>百期精选》,武宁编,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追寻诗意 感悟人生》《文艺报》2007、1、11日第三版
《天演论的回声——清末民初知识群体的心态变异与价值翻转》《天津社会科学》2007、5
《民初“鸳蝴派”小说的文化心理考察》《广东社会科学》2008、1
《大理论的变革与现代文学研究观念的更新》《当代作家评论》1999、4
《艰难时世与文学的选择——20世纪文学一瞥》《文艺争鸣》2003、3
《中国现代文学的三分格局与现代性语境》《南开学报》2003、2
《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化阐释》《山东社会科学》2002、4
《现代性的文学诉求——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特质考察》《厦门大学学报》2004、5
收入《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俞兆平编,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
《理性至上主义话语的确立与浪漫主义的文学政治——晚清政治小说新论》《江汉论坛》2007、1
《二十世纪上半期文学史上民族主义理论的语境还原和语义分析》《华东师大学报》1997、4
人大复印资料《文学理论研究》1997、10
《张炜与俄苏文学》 《外国文学研究 》1995、3
《大动荡时代的个人性话语与时代话语-------20世纪现代性问题视野中的新浪漫派文学》
《华东师大学报》2000、1《文学报》同年摘要。
《无政府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起源》《华东师大学报》99、2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研究》1999、6
《两种伟大与两种激情——现代性历史文化语境中的鲁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外国文学研究》2002、3
人大资料《现当代文学研究卷》 2002、10转载,获2002年《外国文学研究》优秀论文奖。
《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民族国家叙事与文化认同》《齐鲁学刊》2002、3
《“新知培养转深沉”——『笨花』及其对现代中国小说乡村叙事的拓展》《天津师大学报》2008.2
《在新与旧对峙的背后——晚清人林纾与“新青年派”代际文化心态的差异》《天津师大学报》2004、4
《扎根乡土的“革命叙事”——《<红旗谱>与20世纪乡土中国的革命》 《北方论丛》2004、6
《一个传奇与它背后的本事——格非[人面桃花]与历史乌托邦》《天津师大学报》2005、5
《精神与物质的牴牾: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精神至上与非物质主义倾向》《天津社会科学》2006、4
《开明的保守派:谴责小说作家群的文化性格考察》《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6
《周作人与古希腊罗马文学》《书屋》2006、7
《周作人附逆与现代性的伦理困境》《烟台大学学报》2006、3
《人心之变与文学之变——从『孽海花』和『广陵潮』看清末社会心理的变迁》《大连大学学报》2008、1
《新党、志士、洋场习气的嘲讽者——清末民初文学中政与教的脱纽与市民写作的反乌托邦倾向》
《烟台大学学报》2008、4
《后新时期文学的启动与八五新潮文学》 《烟师学报》1996、2,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研究》1996、9
《试论萧乾小说创作中的心理距离》 《烟师学报》1992、1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研究》1992、6
《梦和理想的差异--无名氏前期创作与时代主导文学的疏离》《天津师大学报》2001、4
《田仲济杂文的创作个性初探》 《百家论杂文》1994明天出版社
《新写实异于旧写实的新意探源》 《艺术广角》1997、4
《试论五四时期文学的历史进化观念的得与失》《烟师学报》1998、2
见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8、9
《以身体的代主体的写作——晚生代小说家的写作态度和立场》《理论和创作》1998年第3期
《当代都市生活中的'阴阳之道'》 《东方文化周刊》1998、7、29
《徐讦的晚年心境与精神归宿》《粤海风》1999年1期
《精英主义话语的兴起及其对西方的想象》 《 南开学报》2001、4
《一个审美主义者的时代关怀——徐訏四十年代创作新探》《天津师大学报》2002、3
人大资料《现当代文学研究》2002、8转载
《<无名书>的人文关怀及其对宇宙心灵的探索》上、下篇《展望》(台湾)2002、3、4
《我看<无名书>》《青年日报》(台湾)2002、
《追怀吾师田仲济先生》《博览群书》2002、10
《天地境界与忧患精神——论张玮小说近作的主题演进》《临沂师专学报》1995、4
《颠覆常识的艺术——余华小说中的反讽叙事与距离控制》《烟师学报》1993、3
《新时期民国史小说中的末代儒家形象》《烟师学报》1997、4
《自我·生命·文学——郁达夫生命文学创作的思想特征新探》,《烟师学报》1988、4
《文化心理失调导致的悲剧——周作人附逆原因考察》《天津文学》2009、10
《 郁达夫:“卢梭主义”与现代感性“自我”的镜像》《烟台大学学报》2010、2
《父亲缺位之后——从东西<耳光响亮>说起》《中国图书评论》2010、11
《红旗谱:出于时代的选择与超出时代的希望》《文学与文化》2010、、2
《清末民初乌托邦文学的类型源流与文化心理考察》《中山大学学报》2011、1
《“父之缺位与”时代孤儿的道德困境——东西<耳光响亮><后悔录>与后传统时代的寓言化写作》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1、2
《东西“情圣”的合流与“浪漫爱”的兴起——清末民初文学中的唯情主义乌托邦》
《学术交流》2011、4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 狂人 ” 形象的文化源流与五四新文学的文化气质》,《南京师大学报》2012年第1期。
《由“天地境界”到“功利境界”——从曾、李之别看近代中国的士风转移与文学之变》,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
《五四人的精神趋向——抽象化的文学政治与理性的激情化》,《天津社会科学》2013、2。
《清末民初后科举时代的新型知识层与文化心性的代际转换》,《文艺争鸣》2014、7
《重读<桃源梦>——善化乌托邦的瓦解与反面乌托邦的兴起》,《南开学报》2014、3
《追怀作家无名氏》,《新文学史料》2005、1
《时间意识·现代性与中国文学的古今之变》,《文艺争鸣》2015、10
曾国藩的“克己”与李鸿章的“任性”
《书屋》2016、5
西学路径儒士精神——纪念张伯苓诞辰140周年《群言》2016、4
孤岛”烽火思南明——从柳亚子与阿英关于《杨娥传》的分歧看两代作家的文化心理差异
《天津师大学报》2017年第5期
清末民初文学的世代更替与文化转型
《文艺评论》2017年第8期
近代“文明论”的兴起与清末小说中关于“文明”的歧见——以《瓜分惨祸预言记》和《新石头记》为例
《社会科学研究》2017年第4期
空间意识变迁与晚清小说的现代性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年第3期
清末报刊与文学的共生性繁荣与世界的“图象化”
《南开学报》2017年第1期
时空意识与1980年代中国小说的形态变化 《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第六期。
传统与现代的对视:从精神指向的变化看现代中国文学中的古今之争《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6期。
百年中国的文化嬗变 《人民论坛》2018年第33期。
两极性、末世论与黑白二分的世界观:鲁迅与中国文化的现代性转型《长江学术》2018年第6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现当代文学研究卷》2019年第3期全文转载。
《孙犁小说中的美德书写、人文情怀与文学史意义》《天津师大学报》2019年第1期。
另有数十篇散文、随笔、评论等在《散文》月刊、《文汇报》、《天津青年报》、《山东文学》、《东方文化周刊》、《济南时报》等报纸、刊物发表。
代表作:
《父与子》《山东文学》1994年
《锻炼纪事》《散文》月刊,2004年第一期。
《在牛津访学》《文汇报》2015年11月8日。
《在韩国这个“东方君子国”》《文汇报》2016年11月22日。
《牛津的恒产与恒心》《文汇报》2017年9月11日。
《楝子花开》《文汇报》2016年4月5日。
 
【教材】
一、《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合著 )1994
二、《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合著)
三、《新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 (修订本)1996、12(合著)
四、《当代中国文学作品选讲》 新华出版社 1994(合著)
五、《现代中国文学作品解读》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9,上卷副主编。
六、《现代中国文学史》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合著)承担“鲁迅”一章。
七、《现代中国文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承担第十七章 “面向世界的开放文学”。
【学术著作】
一、《新时期文学思潮概论》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3 。(合著)
二、《独行人踪--无名氏传》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1、4。
三、《现代性的文学进程——20世纪中国文学的动力与趋向考察》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3、8。
四、《轻逸与沉重之间——“现代性”问题视野中的“新浪漫派”文学》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11。
五、《周作人的最后22年》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5。
六、《决绝与眷恋——清末民初社会心态与文学转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6。
七、《鲁迅与鲁门弟子》大象出版社,2011、1。
八、《晚年周作人》凤凰传媒出版公司和现代出版社,2013、1。
九、《来自别一世界的启示: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乌托邦与乌托邦心态》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1。
【先后承担的科研项目】
山东省教委“九五教材”立项项目:新时期文学思潮概论 1998、9 (已结项)
南开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四十年代“新浪漫派”文学研究 2000、9(已结项)
南开大学青年科研基金:20世纪中国文学的民族主义和民族性问题2000、9(已结项)
喜马拉雅和中流文教基金会论文基金: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雅与俗的流变2001、10(已结项)
天津市“十五”社科规划项目:清末民初社会意识与文学思潮
编码为:TJ03—YW2005 批准时间:2003、7 (已结项)
教育部人文社科“博士点”基金项目:清末民初社会心态的变异与文学转型编码为:03JB750.11—44011
2003、12(已结项)
国家社科项目:现代中国乌托邦小说研究 编号:07BZW052 批准时间:2007、7(已结项)
教育部2008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课题:鲁迅与鲁门弟子,2012、7 结项。
天津市201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清末民初文学的代际演变与文化转型,项目编码:TJW12-001,2014年11月结项。
教育部2013年社科项目:“清末民初文学嬗变中的代际关系与文化转型”项目编码:13YJA751014,进行中。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时空意识的嬗变与20世纪中国小说形态的演进,批准号:14BZW116
【曾获得主要奖项】
1995年《颠覆常识的艺术——余华小说中的反讽叙事与距离控制》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研讨会论文"一等奖。
2002年《两种伟大与两种激情——现代性历史文化语境中的鲁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获《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优秀论文奖。
2006年著作:《轻逸与沉重之间——“现代性”问题视野中的“新浪漫派”文学》,获天津市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7年著作:《周作人的最后22年》获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优秀学术著作奖。
2009年论文:《清末民初乌托邦文学综论》获首届“范伯子学术基金教师奖”。
2010年获天津市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0年获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优秀学术论文奖。
2013年著作《决绝与眷恋——清末民初社会心态与文学转型》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2016年论文《天人关系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换》获天津市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另获:
南开大学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十余项。

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冯大建导师介绍

冯大建
中国语言文学系
文学院副院长,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022-23508247(办公)
nkdajian@qq.com
个人简介
冯大建,1976年3月生,天津人,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教师,副教授,副院长。1998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8年~2001年就读于南开大学文学院,师从陈洪先生,攻读硕士研究生。2001年~2003年,在天津开发区《滨海时报》从事新闻工作,记者。2003年考入南开大学文学院,继续在陈洪先生的指导下,攻读博士研究生。2008年6月,取得博士学位。2005年留校任教。2012年任文学院副院长。
研究方向
中国古典小说与传播、明代神魔小说
参与项目
 国家985二期中国思想与社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基地《“四大名著”的接受与社会文化互动研究》项目,(雷勇、陈宏主持)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明清长篇小说创作与批评的文化阐述》(2006-2008)(刘海燕主持)
论文
《虞博士小议》,冯大建、黎时宾(越),《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第一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6月)
《〈西游记〉的多重阐释空间》,冯大建,《明代文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主体、对象与技术条件——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三要素》,冯大建、迟宝东,《南开学报》(2007.1)
《创新、反讽与消解——试析〈儒林外史〉的叙事策略与思想倾向》,冯大建,《文学与文化》(第七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
《激励式教育——大学语文网络教学改革及其应用》,冯大建,《母语·文章·教育——大学语文研究文集》收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
《何谓本土化?如何本土化?》,冯大建,《中国图书评论》,(2010.7)
《世本《西游记》“宗教性”话语的建构与解读》,冯大建,《南开学报》,(2012.5)
《明代神魔题材小说中龙神形象的传播与定型》,冯大建,《文学与文化》,(2013.3)
其他
参与编撰《中国小说史》,为第十编《明代白话长篇小说(中)——明中后期神魔题材的繁荣》撰稿。(《中国小说通史》李剑国/陈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参与编写《大学语文》教材,(《大学语文》,陈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编选《论语百则》(中英双语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5)

南开大学文学院联系方式

南开大学文学院联系方式
地址:天津市卫津路94号 南开大学范孙楼 邮编:300071 
Tel:0086-22-23508247 0086-22-23503515 
E-mail:wxy@nankai.edu.cn

南开大学文学院

南开大学文学院简介

南开大学文学院是在原中文系和东方艺术系基础上重新组建的实体化专业学院,于2000年11月16日正式成立。 [1] 根据新修订的学科分类,该院对应“文学”和“艺术学”学科门类,涵盖5个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设计学”、“美术学”和“艺术学理论”;有1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语言学(以上均兼招硕士生)及中国文学思想史、高等中文教育;此外,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新闻传播学,均按一级学科招生硕士生;同时招收“艺术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出版硕士”等专业学位硕士。

南开大学文学院行政机构

院行政   
院长:沈立岩
副院长:李瑞山 ——师资人事、财务、科研、学科建设
副院长:罗振亚 ——本科和研究生(含外国留学生)教学
副院长:冯大建 ——行政、外事、实验室设备、兼工会主席
学院办公室(范孙楼316、311室)
主任:吴娟(兼人事秘书、博士后站秘书)
成员:曹艳(文书档案) 刘文生(物资管理) 金健(会计)
徐晓健( 东方艺术楼管理办公室主任)
研究生工作办公室(范孙楼312室)
主任:金鑫
班主任:陈宁(兼)
教学科研办公室(范孙楼312、314室)
主任:黄洁(研究生教务干事)
成员:路腾(本科教务干事) 宋正红(艺术类本科教务干事)向洵(科研秘书)
教育培训中心(东方艺术大楼108室)
主任:徐晓健

南开大学文学院院系设置

南开大学文学院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系、东方艺术系、传播学系、艺术设计系、文化素质教学部、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国际汉语教学中心和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语言研究所、性别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天津市重点研究基地)、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曹禺暨中国话剧研究中心、中国文字学研究中心、词汇学与词典学研究中心、比较语言学研究中心、视觉艺术研究中心、数字中国画创作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

南开大学文学院专业目录

南开大学文学院 文艺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汉语言文字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文艺评论与创作 新闻学 传播学 美术学 艺术设计 新闻与传播 艺术学理论 设计学

南开大学文学院考研招生联系方式

院系所名称 联系电话
文学院 235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