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招生 专业:

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招生

Add聊城大学微信
研究生为你免费答疑

【21/22考研群,请加入】

95%的同学还阅读了: [2021聊城大学研究生招生] [聊城大学研究生分数线[2013-2020]] [聊城大学王牌专业排名] [聊城大学考研难吗] [聊城大学研究生院] [聊城大学考研群] [聊城大学研究生学费] [聊城大学研究生奖学金] [聊城大学研究生辅导] [聊城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考研国家线[2006-2020]] [2021年考研时间:报名日期和考试时间]

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招生是一个不错的学院,深受考研人的追捧,本校每年会有数千名研究生招生的名额,研究生报考录取比在3:1左右,难度中等,部分热门的研究生专业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会更高一点,计算机学院是学校里比较好的一个院系,请各位准备报考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注意,该院系有以上多个专业在招生研究生,欢迎各位同学报考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招生。

强烈建议各位准备考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招生的同学准备一些基本的历年考研真题、研究生学姐学长的笔记、考研经验等等(考研派有考研经验频道,也有考研派微信公众号、考研派APP等产品平台,里面有不少研究生会免费解答你的考研问题,助你考研一臂之力)

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招生

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工程专业介绍

1、基本情况
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工程本科专业源于学院1995年创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9年获准招收普通本科生,专业开办伊始,就秉承“培养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服务社会”的基本精神,设立了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网络系统开发三个专业主要培养方向,专业定位与发展思路准确清晰,师资力量充满活力,教学管理严谨务实,教学效果比较突出,教学条件逐步完善。专业于2010年首届招生,办学5年,目前本专业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为278人。
专业以课程或课程群为核心组建了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网络程序设计等教学团队,以团队为基层教学组织开展教学和教学研究,网络工程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数字逻辑、数据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网络与信息安全、网络设备技术、网络编程技术、操作系统、通信原理、网络工程、网络管理等。其中,计算机网络、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校级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的建设对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辐射作用。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人,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50%;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7人,还有在读博士1人,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的83.3%。专任教师100%符合岗位资格,4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获得“双师型”资格证书。近年来,专任教师获批国家自然基金1项,国家863子课题1项,国家十二五密码研究基金课题1项,中法合作交流项目1项、以及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6项,获得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等省部级奖励3项,发表论文67篇,其中SCI、EI、ISTP收录41篇,建设聊城大学精品课程2门、双语教学课程1门,出版教材10部。
本专业已建有聊城大学网络中心、中兴通讯等实习基地,实习基地设施较好,指导队伍稳定,管理规范,能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实习要求。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在山东省信息安全大赛中连续两届取得了个人第一、团队第二的优异成绩,在山东省引起了热烈反响,省市网络监察、信息安全部门多次到学校招聘人才。目前,2014年首届毕业生37人,截止到2014年8月底,就业率89%,多人在安全局、保密局、中国联通等单位工作,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网络工程专业特色鲜明,按照“一个体系、三条主线、三个平台、四个层次”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其中:“一个体系”,突出网络工程专业的“一个完整体系”;“三条主线”,围绕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和网络系统开发三条主线培养学生的能力;“三个平台”,覆盖了Windows、Linux、Andoid三大操作系统平台;“四个层次”,形成“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创新实践”四个层次的阶梯培养模式,结合华为、思科等多种主流产品,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养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长。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而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2、网络工程专业特色
专业培养模式特色。网络工程专业特色鲜明,按照“一个体系、三条主线、三个平台、四个层次”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其中:“一个体系”,突出网络工程专业的“一个完整体系”;“ 三条主线”,围绕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和网络系统开发三条主线培养学生的能力;“三个平台”,覆盖了Windows、Linux、Android三大操作系统平台;“四个层次”,形成“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创新实践”四个层次的阶梯培养模式,结合华为、思科等多种主流产品,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养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长。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而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专业培养方向特色。网络安全应用型人才培养初步形成了优势,在山东省信息安全大赛中连续两届取得了个人第一、团队第二的优异成绩,在山东省引起了热烈反响,省市网络监察、信息安全部门多次到学校招聘人才。2014年首届毕业生多人在安全局、保密局等安全相关公司工作,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介绍

1、基本情况
聊城大学1992年开设计算机应用专科专业,1995年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软件开发的基本理论、原则与技术、方法,一直是该专业的重要教学与实践内容。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软件工程本科专业,2008年开始招生,已有3届毕业生。截止到14年8月底,就业率为94%。现有在校生总人数516人,专任教师21人,其中副教授7人,博士2人。另有外聘外籍教师1人。专任教师发表教研论文25篇、主编教材9部,发表科研论文22篇。
依托“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与网络安全”实验室,积极探索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2012年,被评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工程立项建设重点专业。在武书连的2013中国大学分专业排行榜中,聊城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排为“B+”等级,位于全国所有高校中前20—30%。
软件工程专业开展了地方综合性大学IT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研究,加快了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步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搭建基础理论实践平台;校内与校外紧密结合,构建基本技能实践舞台;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探索综合素质实践途径。该项研究成果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先后与济南齐鲁软件园、上海(美国)杰普软件产业公司、青岛软件园、惠普公司、达内集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技术合作,为联合培养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做了有益的尝试。
2、专业特色
(1)注重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与计算机学院其他专业一道,开展了地方综合性大学IT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研究,加快了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步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搭建基础理论实践平台;校内与校外紧密结合,构建基本技能实践舞台;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探索综合素质实践途径。研究成果获第六届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2)面向企业应用的合作办学
软件工程本科专业现有3个校企合作办学方向,分别是高智能移动技术方向(与青岛软件园合作)、软件测试方向和软件开发方向(与惠普公司合作)。分别于2013年、2014年、2014年开始招生。
与青岛软件园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合办的软件工程专业高智能移动技术方向,采用2+1+1机制,学生第一、二学年在聊城大学上课,以计算机学院师资为主,由青岛软件园通过学期集中实训进行动手能力培养,完成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任务;第三学年,核心技术课程由双方共同承担,青岛软件园负责聊城大学的师资培训,完成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三年内,学生修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理论课程;第四学年,在青岛软件园实训基地,学生按照企业的开发模式进行企业开发实战实训,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
该方向2013年首次招生40人,2014年招生58人。青岛软件园的在学生入学后进行了入学行业指引服务,2013年寒假,2013级学生到青岛基地进行了参观见习。
与中国惠普软件集团(济宁)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合办的软件工程软件测试和软件开发两个方向,采用3+X机制,前三学年在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学习。第三、四学年,穿插惠普的特色课程,并选拔学生进入产业基地实习。特色课程均寓理论于实践,使学生真正掌握所需技能,不但保留了学生原本的就业能力,同时增加了学生的技能,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
2014年秋季首次招生软件测试方向94人、软件开发方向98人,第一学期由惠普软件人员进行了各8个学时的新生专业教育。#p#副标题#e##p#副标题#e#

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简介

1、基本情况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成立于2004 年,目前在校学生229人,专任教师10名。专任教师中,副教授4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8人(含在读博士1人),1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 “双师型”教师培训,获得“双师型”资格证书。2004年到现在每年大约招生80人,现已经有七届毕业生368人,所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于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开发、应用。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电子商务大赛中获得143项奖励,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89.9%,考研率17.6%。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电子商务专业已经成为我校专业与学科群中重要的成员之一。电子商务专业以课程或课程群为核心组建了电子商务教研室。
近三年来,专人教师获批山东省科技攻关课题1项,参与国家863子课题1项,国家密码课题1项;山东省教育厅项目1项;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获得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98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论文58篇;电子商务安全方面的研究已处于省内同领域研究领先行列;近5年专任教师以主要成员承担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拥有山东省高等教育特色课程1门、出版优秀教材4部。2014年1项横向课题《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建设》成果通过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电子商务专业开办伊始,就秉承“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服务社会”的基本精神,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任务,专业定位与发展思路准确清晰,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管理严谨务实,教学效果比较突出,教学条件逐步完善,不断推进教学研究与改革,紧跟社会与时代发展步伐。
2、专业特色
2-1、构建“校内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2+1”和“3+1”模式实习实训体系
“校内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的“2+1”和“3+1”的模式体系。校内实训采取“2+1”模式,即在两个学期之间开设小学期,对学生进行岗位实训强化,对学期所学课程进行了综合演练,为提升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和软件实施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也为学生后续进行的专业综合实训奠定坚实的基础。校外实习实训采用“3+1”模式,包括专业综合实训和校外定岗实习两个阶段,指前3年为校内学习阶段,最后1年为校外实习实训阶段。专业综合实训阶段通过和企业公司结合采取双向培养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项目开发综合实训,突出实训过程的完整性和实训内容的全面性,训练学生各单项技能的灵活运用及专业技能的衔接。校外顶岗实习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企业环境,感受所选择职业的真实氛围,强化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通过把企业搬进校园,实现校企合作实践育人。通过与软件开发企业双向联合,实现了本专业培养软件开发人员和软件开发管理人员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2-2、四年制学业导师为学生成长把握方向
电子商务专业的各个班级分配一名学业导师,这些导师都是本专业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 亲和力强,容易于学生产生共鸣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学业导师对于学生的指导贯穿到四年的培养过程中,主要工作包括加强新生对于专业的认识与理解,对于学生选课和个人规划进行指导,组织与引导高年级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四年制教授学业导师制便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为人才培养发挥了非常突出的作用,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
2-3、“小”而“强”的精英式育人模式
电子商务专业每年招收1-2个班,这种相对“小”的招生规模使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通过精英式育人模式来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达到学生整体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要求。

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介绍

1、基本情况
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设于2001年。该专业创立14年来,按照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技术特色,以“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高素质、重责任”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将“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统一,技术与人文融通”的指导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突出应用型与复合型特色,注重多学科交叉渗透,形成了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技术+管理,应用+创新”的信管专业特色。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拥有年富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共有教师1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9人。近年来主持教改项目10项,主持省级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1项,校级精品课程2项,双语教学项目1项,发表教研论文17篇。聊城大学教学名师1人,教学新星2人,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指导教师2人,教师教学竞赛观摩奖1人,中青年教学竞赛二等奖1人,三等奖2人,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聊城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
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ISTP、CSSCI收录近30篇,主编或参编专著、教材9部。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项目5项,校级课题8项。
该专业在学生培养上,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强化理论基础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踏实、敬业品质培养。使学生具有强烈事业心、观念新、思路宽、懂信息管理策略与方法、掌握信息技术,成为能够承担各类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开发与管理以及专业信息分析与咨询的综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工学学位。
2012-2014三年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共毕业学生142人,平均考研率为12.3%,就业率100%。2015届75人毕业生中,考研录取15人,考研率为20%,2014年12月的四六级考试中,信管专业四级一次通过率为72%。仅2014年,学生参加省级以上专业技能比赛、科技学术比赛等获奖120人次,其中获国家级省级一等奖以上奖励36人次,有45人获得工信部颁发的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认证等资质证书。
2、专业特色
2-1、以ERP系统为支撑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围绕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应用、实施维护和数据分析为主线,以ERP软件为支撑,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融合各个学科的知识体系,整合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柔性化的课程体系。
大一的“信息管理导论”中将ERP 沙盘引入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企业运营的主要环节和过程,对信息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和本专业的地位目标有了较为形象的认知。大二的“会计学原理”中引入用友ERP U8软件,以其中的财务模块作为该课程的的教学实践,使学生通过对软件的操作了解会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用法。大三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开设“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的独立实验课,作为课程的实训,将ERP中的供应链模块作为课程实习内容熟悉整个企业供应链的工作流程。并开设“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商务智能”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把学生前期已经学过的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web技术等计算机类课程和管理学、会计学、物流管理等管理类课程融合为一体,从而使学生不仅通过学习ERP软件演示和操作了解和掌握企业管理的整个环节和过程,而且,还能将计算机类课程和管理类课程有效地融合为一体,形成企业从事信息管理工作所需的综合性的实际能力,为日后真正成为合格的信息管理人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大四与用友等企业联合,结合企业实际进行实习实训。以及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用友和金蝶等著名公司就职等事实充分证明:以ERP系统为支撑的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体现本专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2-2、以学科竞赛为驱动的创新应用人才教育模式
(1)与课程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类别立体化学科竞赛体系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将不同等级的学科竞赛融入课程教学,形成分年级、分级别、分类别的立体化学科竞赛体系。如一年级结合信息管理导论、Web技术等课,班级内举办办公软件应用、动画和图片处理、网站设计和制作以及ERP沙盘虚拟运营等比赛,为学生后期参赛打下基础。二年级结合会计学、Web数据库应用、C++、电子商务导论等课程参加如用友ERP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对抗赛、齐鲁软件设计大赛、“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会计信息化竞赛、电子商务竞赛、网络创新应用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三年级结合Java、C++、android应用开发、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等课程参加齐鲁软件设计大赛、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和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等更高级别的赛事,并获得国家级奖项,16项省级以上奖项。
(2)多层次、多元化的团队结合指导模式
指导老师作为引导者,把课程教学活动与学科竞赛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课内与课外的互动。建立以较强教学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多学科校内教师为主,包含具有丰富企业实际运作经验的企事业单位教官、在相关学科竞赛中获奖的校内高年级优秀学生、已毕业的优秀学生等在内的多层次、多元化指导教师团队。近三年来,指导学生申请国家级,校级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项目20余项,获得省级以上竞赛奖励200余项。
(3) 以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竞赛团体组织
成立各类竞赛协会,学生可以通过自由申请、学院推荐等多种形式参加,带领更多同学参与到实践和学科竞赛中。充分利用实践创新平台来开展各类竞赛培训,组织赛事。比如校内ERP沙盘比赛,虚拟运营大赛,电子商务大赛等。注意学生梯队的建设,实行高年级带动低年级、老队员指导新队员、互帮互学、互相赶超的比赛氛围,促进学科和竞赛的持续发展。
2-3、以专业方向引导为支撑的学风建设机制和学生教育模式
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自身的特点,从心理、行为、环境、制度等不同的层面上了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专业方向引导机制,健全专业老师担任班主任、本科生导师制、课外学习小组等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教育,弱化管理。自新生入学以后,专业教育就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也是专业方向引导构建学风建设机制的第一课,目的是让他们清楚本专业的就业方向、要求具备的能力和要学习的内容,让他们树立努力学习的信心。第一学期开设了信息管理导论,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个清晰的认识,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明确的目标。从大一开始为每位学生分配一个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导师负责对所带的学生在学习、竞赛、考研、毕业设计等全过程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有“家”和“有助”的感受。学院和系也经常开展“我与导师面对面”活动,邀请专家和导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答疑解惑。每年的5、6月份都会召开信管专业考研经验交流会和工作经验交流会,由已成功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和已签就业协议的毕业生,向低年级同学传授成功经验,并力所能及的在低年级同学考研和找工作方面给予帮助。各位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和接触中不断强调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老师们多层次多方位的鼓励、带动、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努力学习的信念和榜样等方法,建立起良好的“班风”和“系风”,形成努力学习的氛围、习惯和传统。逐渐形成了以专业方向引导为支撑的学风建设机制和学生教育与管理模式。通过上述措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已形成了团结互助、奋力拼搏的良好学风,有效地树立起浩然正气,抑制和改造不良风气,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教育和管理的效率,并在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方面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本专业近三年来毕业生学位通过率平均为99.62%;平均年终就业率为96.1%等事实,都是本专业学生学风优良和学生管理富有成效的有力佐证。

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

1、基本情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聊城大学(原聊城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1996年2月始建以来开设的第一个本科专业,起初为师范类,于1995年开始招生,至今从未间断,是我省同类院校中较早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之一,目的为培养信念执著、人格健全、品德优良,富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实践创新能力和良好学术潜质的高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门人才。经过近20年的积淀,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锤炼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形成了鲜明人才培养特色。专业至今已有16届本科毕业生,累计招生2000余人,现正活跃在各级科研部门、大专院校、中小学和企事业单位计算机技术研究、教育、应用的工作一线,很多已成为本单位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骨干力量。专业现有在校生总数216人,专任教师9人,其中副教授5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建设,特别是近年来按照学校建设区域性特色名校,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发展战略规划和总体目标要求,依托“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与网络安全”实验室,积极探索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专业科研及教学成果显著。近三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1篇,其中被EI、SCI、ISTP等收录论文6篇,中文核心期刊5篇。
2012-2014三年来信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共毕业167人,平均考研率为10.2%,就业率100%,四级一次通过率为77%。
2、专业特色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由师范类转为工科以来,按照“厚基础、强应用、重工程”的人才培养总体指导思想,逐渐形成新的专业特色。其中:“厚基础”,突出计算机科学涉及的硬件、软件、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的培养;“强应用”,注重学以致用,以理论为基础,分方向培养毕业生在硬件、软件开发和计算机网络等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一技之长;“重工程”:注重工程化思想培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在众多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实训基地,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努力实现了毕业生就业零适应期。

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电子商务、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经济与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站建设与维护、企业商品与服务的营销策划、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电子商务活动的策划与运作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同时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世界观,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富有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
电子商务导论、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管理学、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网络营销、网络支付与结算、会计学原理等。
办学条件
依托现有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与网络安全”实验室、山东省“十三五”高校重点实验室-“大数据智能分析与优化控制实验室”;面向本专业的实验室有中心机房、移动开发实验室、智能计算与网络安全实验室、数据库技术实验室等,有服务器、磁盘阵列、光盘塔、NAS、绘图仪和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单片机与接口实验系统、高档计算机等仪器设备,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高校一级实验室”。另有与合作企业共建的校内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室、合作企业校外基地也可供高年级学生实习实训。
办学特色
聊城大学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经教育部批准创立于2004 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校专业与学科群中重要的成员之一。电子商务专业开办伊始,就秉承“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服务社会”的基本精神,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任务,专业培养目标突出体现聊城大学的应用型特色名校的发展定位,专业定位与发展思路准确清晰,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管理严谨务实,教学效果突出,不断推进教学研究与改革,紧跟社会与时代发展步伐。
就业前景  
电子商务专业在未来几年内的就业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就业面比较宽(包括攻读海内外研究生、考取公务员等),就业方向有以下几方面: 电子商务企业、各大IT企业、传统企事业单位等。就业地区主要是北京、上海、深圳、济南、青岛等经济发达城市。

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始建于1996年2月,是聊城大学(原聊城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建设的第一个本科专业,初为师范类专业,于1995年开始招生,至今从未间断。我校是山东省同类院校中较早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之一。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自然科学和人文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本知识与理论,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扎实的外语、数理、电子等理论基础,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毕业后, 能够在科研、教育、企事业和行政管理等单位,从事计算机系统开发和集成、技术应用以及教学和管理等工作,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质和适应能力的工程型、应用型人才。             
核心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科学导论、程序设计基础、数字逻辑、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Java与面向对象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操作系统、离散数学、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编译原理等。
办学条件
专业现有山东省“十三五”高校重点实验室——“大数据智能分析与优化控制实验室”、中国智慧城市研究院、“知识工程和术语学”中法联合研究中心等科研实验室。此外还有计算机训练中心、移动开发实验室、智能计算与网络安全实验室、数据库技术实验室等专业教学实验室,现有实验室面积2800平方米。实验室拥有服务器、NAS、绘图仪和计算机组成原理、单片机与接口实验系统、高端计算机等教学仪器设备2200余台套,仪器设备总值1900余万元,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高校一级实验室”。同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相关企业共建了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供学生开展实习实训。
师资力量
经过20余年的积淀,专业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锤炼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30余人,硕博学位的教师占比100%,双师型教师占比40%。专职教师均毕业于国内外知名高校,其中有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山东省青年“互联网+”新锐人物,多数具有博士学位并获批多项国家基金,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其中绝大部分被SCI、 EI、ISTP等收录。
办学特色
专业在软件开发、嵌入式系统、智能科学三个方向上,设置基础理论、专业基础和专业应用三个层次的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厚基础、强应用、重工程”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应用型立体人才。同时与华为、青软实训等知名企业合作举办专业技能比赛、建立多个实习实训基地。
办学成果
★ 2017年开始招收海外留学生;
★ 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
★ 聊城大学鼓励性发展(A类)专业;
★ 学生在国家、省级各类专业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就业前景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100%,就业专业对口率95%。部分毕业生选择攻读硕士研究生(含海外留学),大部分选择进入就业岗位。就业单位主要为国内各大IT企业,主要从事计算机教学、研究、管理、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软件工程师、数据工程师、嵌入式开发、APP开发等工作,就业地区以北京、上海、深圳、济南、青岛等经济发达城市为主。

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简介

1、基本情况
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聊城大学软件工程本科专业,2008年开始招生。2012年开始招收“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2017年开始招收海外留学生。2012年被评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工程立项建设重点专业,2016年获批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专业。武书连的大学专业排行榜中,聊城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近三年连续评为“B+”等级,位于山东省前列。本校实行专业分类拨款,本专业为A类专业。2019年被评为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依据我校“地方性,创造型,应用型,开放型”的办学定位,明确软件工程专业定位为“高级工程应用型”。旨在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培养具备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设计、验证等能力,可从事计算机软件及相关领域的开发、测试、管理、信息服务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自我学习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型、应用型人才。
现有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与网络安全”、山东省“十三五”高校重点实验室——“大数据智能分析与优化控制”、中法联合研究中心;面向本专业的实验室有中心机房、移动开发实验室、智能计算与网络安全实验室、数据库技术实验室等,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高校一级实验室”。另有与合作企业共建的校内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室、合作企业校外基地也可供高年级学生实习实训。
截止到2019年8月底,现有在校生总人数804人,考研率为12%,就业率为95%,学生参加省级以上专业技能比赛、科技学术比赛等获奖300余项,其中获国家级省级一等奖以上奖励100余项。
本专业现有校内外专任教师40余人,其中副教授18人,高级工程师12人,博士8人。近年来主持教改项目12项,主持省校级精品课程2项,发表教研论文20篇、主编教材9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ISTP、CSSCI收录近50篇,主编或参编专著3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获省级优秀成果奖2项,校级优秀成果一等二等奖各1项。
本专业标准学制为四年,总学分为169 学分。学生修完规定课程,修满规定学分,准予毕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经校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2、专业特色
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本,坚持开放办学,以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为途径,培养本科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基础核心+方向模块+科研创新+实习实训”专业特色落地。
2-1、新工科背景下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以工程训练为基础、创新意识培养为核心,以学院、地方、行业共同参与为合作办学理念,以“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理论实践”相结合为手段,以行业“过程质量控制”方法为教辅,构建贯穿课堂教学、实验、校内实训、企业见习、专业实习以及实际工程项目为素材的一体化开放式应用型育人机制。以“服务地方经济,阶梯式发展”为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软件产品开发和管理人才。在此基础上,嵌入企业所需相关专项能力素质课程,服务外包等,无缝对接进入第三阶段的个性发展、方向分流。通过上述举措,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获得国家级、省级以上学科竞赛300余项。学生就业率连年上升,就业去向主要是发达城市的IT企业。研究成果获第六届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2-2、 新工科背景下创建了一批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建设具有高水平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本专业教师积极学习并吸收专业先进技术,成为一批行业认可、实践能力强的工程技术高手;培养了一批能承担国家、省、企业科研课题的创新科研高手;推进了学院与慧与、中国测绘科学院等的合作发展,形成了“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结合,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创业基地,建成了开放式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中心、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等人才培养平台,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和学院资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开拓创新创业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通过上述举措,实现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达到30%,专业累计实践时间不少于1学年。学生获批软件著作权20项,教师获批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3项省部级科研奖励等。
2-3、 新工科背景下建立了专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特点和特色,不断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努力打造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等多类“金课”。通过融合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柔性化的课程群,强化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加大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力度,将MOOC、SPOC、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教学;完善了理论和实验教学模式。以“验证性+设计综合性+开放研究性”为多层次的课程实验教学体系,以“创新项目+创新性实验+开放性实验”驱动开展创新研究第二课堂,以“校内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2+1”和“3+1”为实习实训模式,以“案例教学+项目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理论实践协同教学模式,采取“形成性考核+项目考核+认证考核”的有成就感考核形式。科研训练、第二课堂、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设计五大模块等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简介

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工程本科专业源于学院1995年创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9年获准招收普通本科生,2010年开始正式招生。专业开办伊始,就秉承“培养网络工程高级应用型人才,服务社会”的基本精神,设立了网络信息安全、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物联网以及网络管理与维护四个专业主要培养方向,专业定位与发展思路准确清晰,师资力量充满活力,教学管理严谨务实,教学效果突出,教学条件逐步完善。目前本专业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为450人。
专业以课程群为中心组建了网络安全、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应用程序设计等三支特色教学团队,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目前,开设的核心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科学导论、程序设计基础、大学物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字逻辑、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路由与交换技术、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网络与信息安全、算法分析与设计、Linux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网络工程、网络管理、网络编程技术、无线通信网络、路由与交换、网络攻击与防御等。其中,计算机网络、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校级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的建设对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辐射作用。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7人,中级职称6人,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6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9人,专任教师100%符合岗位资格。4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获得“双师型”资格证书。有3名教师来自著名企业,均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近年来,专任教师获批国家自然基金3项,国家863子课题1项,国家十二五密码研究基金课题1项,中法合作交流项目1项、以及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6项,获得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等省部级奖励3项,发表论文67篇,其中SCI、EI、ISTP收录41篇,建设聊城大学精品课程2门、双语教学课程1门,出版教材10部。
本专业已建有聊城大学网络中心、中兴通讯、青软实训等实习基地,实习基地设施良好,指导队伍稳定,管理规范,能满足本专业学生的实习要求。现有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与网络安全”实验室、山东省“十三五”高校重点实验室——“大数据智能分析与优化控制实验室”;面向本专业的实验室有物联网专业实验室、移动开发实验室、智能计算与网络安全实验室、数据库技术实验室等,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高校一级实验室”。
2、专业特色
本专业特色鲜明,按照“一个体系、两条主线、三个平台、四个层次、多个出口”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其中:“一个体系”,突出网络工程专业的“一个完整体系”;“两条主线”是指专业围绕网络信息安全和物联网等两个热点就业方向开设面向应用的专业特色课程和项目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平台”是指专业覆盖了Windows、Linux、Andoid三大操作系统平台;“四个层次”是指形成“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创新实践”四个层次的阶梯培养模式,结合华为、思科等多种主流网络产品,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养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长。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学生在山东省信息安全大赛中连续多届取得了个人和团队的优异成绩,在省内外引起了热烈反响,省市网络监察、信息安全部门多次到学校招聘人才。目前,多届毕业生多人在安全局、保密局、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单位就业工作,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3.培养目标
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素养,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论与知识,掌握网络工程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具有网络工程专业思想与工程意识,具备学习与创新、沟通与表达、合作与交流等基本能力与素养,能够在IT行业、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等信息技术或管理部门,从事网络规划、设计、部署与实施、测试与运维、优化、安全保障以及应用开发等工作,独立胜任网络工程师或其他IT工程师岗位职责与要求的应用型高级网络工程专门人才。

  1. 就业前景
网络工程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工程技术相融合的新兴交叉学科,国家信息化建设中急需大量网络工程、云计算、大数据及相关安全领域的人才。毕业生部分继续攻读网络工程以及相关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大部分去向为国家企事业单位信息部门以及各大IT企业,就业地区以北京、上海、深圳、济南、青岛等经济发达城市为主。

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研究生教育简介

计算机学院始建于1996年2月,原为聊城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是我省较早建立计算机科学系的单位之一。现有软件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团结进取、年富力强的教学科研团队,学院依托软件工程一级硕士点、山东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与网络安全实验室进行硕士学位点建设,科研及教学成果显著。
学院依托软件工程、系统理论一级硕士点、山东省十二五“智能信息处理与网络安全”重点实验室进行专业建设,科研及教学成果显著。近五年来,承担国家“863”子课题一项,国家级科研课题10项,省部级课题23项,发表学术论文800篇,其中被SCI一区收录论文8篇,ESI高被引论文10篇,其中一名学者连续三年入选ESI高被引学者,IEEE Trans、OMEGA等顶级期刊论文10篇,其他SCI、EI、ISTP等收录论文50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300篇,申请发明专利15项,获批软件著作权10项,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6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山东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承担省部级教学课题2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学院重视产学研一体化研究与探索,鼓励开展应用性研究和社会服务,注重推进校企合作联盟和高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现建有17个产学研示范基地,在研16项产学研课题。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学院教学、科研环境优越。所有教室全部配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强大的计算平台、高速的网络环境、海量的存储能力,共有软、硬件实验室16个,多媒体教室13个,实验设备共1000余台。2016年计算机学院与数学院联合申请采购价值400余万元的HPC集群系统。院资料室现有专业图书30000余册,各种专业期刊80余种,其中外文期刊40余种。
学院注重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研究生教学研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开展了研究生学术沙龙、与企业对接等活动,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获省级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研究生学位管理奖一等奖1项,校级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立项资助2项,获校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多项。在校研究生共公开发表论文36篇,获省级奖励3项,校级奖励15项。2010年,省学位办首次对我院硕士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进行抽检,抽中的两人中,获评1人优秀、1人良好的优异成绩。我院历届硕士毕业生中,录用为国家公务员的占42.8%,进入高校的占42.9%,考博的占14.3%,实现了100%的高质量就业。